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

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

发布时间:2021-02-14 07:24:05

❶ 周培公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好奇计。
图海: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

❷ 清朝时期的周培公是个怎么样的人

《康熙王朝》中人物周培公系荆门人

荆楚在线消息 楚天都市报 (特约专记者刘正金通讯员属蔡修文钱修海) 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康熙王朝》一剧中,曾被康熙重用而后又遭受冷遇的大臣周培公,据有关人员和历史资料考证,周培公确有其人,且出生地属荆门农村。

3日下午,记者一行前往位于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10组的培公坟。在周家祭祀祠堂西侧,记者发现一个高约1.5米,直径约为15米的封土堆,封土堆旁立有一块墓碑,当地王培松老人指认,这就是周培公父母合葬墓。

碑文曰:大清康熙十六年仲春吉旦,诰赠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显考(*)周公讳化龙(龙氏)之墓,承祀孝男布政司昌率孙监贡生家祥(宾、齐、瑞)立。另据康熙年间刊刻的《湖北先贤诗佩》、《清史稿》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荆门风貌》等历史资料记载,周培公字昌,康熙年间曾在山东任过三年布政使司。

据当地老人介绍,培公坟如今仅留存有祭文碑一块,石人、石羊、石狮各一对,周培公“茔城”和培公墓碑等大批遗迹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

❸ 历史上对周培公的评价是怎样的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❹ 清朝周培公的功与过

周培公人物形象图周培公,汉族,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康熙年间刊刻的《先贤诗佩》卷五记载:周昌,字培公,宛城人。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寇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辅臣叛,先生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编辑本段]相关事迹《清史稿》也清楚地记载了周培公“说降”之事。1674年(康熙十三年)腊月,吴三桂等“三藩”起事谋反,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毫不迟缓地派出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当时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1676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与周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意思是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领旨出京,单枪匹马进入王辅臣军营。周培公七进七出,终于说服王辅臣。王辅臣迫于势穷粮尽,听从了周培公的劝告,便派手下一副将随周出城,面见图海,表示投降。图海派人驰报京城,康熙欣喜,颁发大赦令。次日,图海命周培公携带皇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继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1676年(康熙十五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北方少数民族首领葛尔丹率众叛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皇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1701年(康熙四十年),卒于任上。 [编辑本段]诗词作品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他曾绘制了《清全图》。[1] [编辑本段]<康熙王朝>影视人物评价穷困潦倒时的周培公,宁肯用皇帝的老师写的价值千万两黄金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推荐信给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写状子而换取一碗豆腐脑,也不去凭此谋取一官半职,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善良清高,我佩服他的骨气!倍受康熙重用的周培公,竭尽所能,为国效力,总是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敢言,从大清的利益出发,为百姓着想,我佩服他的才气!在对吴三桂的平叛中,为收服王辅臣,为保全平凉城的百姓,在胜利唾手可得之时,他放弃炮轰,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劝降,我佩服他的勇气!因为功高盖世、权倾朝野,因为他是汉人,在五年平叛生涯的最后一刻,在生命即将辉煌的时候,受奸人谗害,他被发配到遥远的盛京,我惋惜他的失意!在荒凉的戈壁,一呆就是十一年!十一年啊,陪伴周培公的只有孤独和疾病!在大清政权再次受到威胁的时候,在台湾郑氏反叛的时候,康熙才想到了的周培公,才屈尊去看他。这时的周培公已病入膏肓、气息奄奄,可效忠朝廷的忠心未改!我佩服他的忠诚!周培公在临终之际,向康熙推荐了一个贤臣,奉上一幅地图:大清国土图,这是他穷尽十年的心血、查阅了无数史料精心绘制成的泱泱中华地图,是有史以来最精确的、最完备的地图!从这份地图上可以看到葛尔丹对大清的威胁、台湾对大清的影响,周培公的忠心上天可鉴!画面的一边是康熙查看地图,一边是周培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画外音是周培公对国情的准确分析,感天地,泣鬼神![2] 纵观周培公的一生,他的人格是令人敬佩的,他的才华是令人景仰的,他的结局是令人同情的。一切的委屈,不平,伤心,他都默默地承受着,没有一句怨言。不仅如此,他还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用自己的行为向皇上表明了忠心,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力求让皇上感受到汉人是可以信任的。从姚启圣的美好结局来看,周培公的牺牲达到了这种目的。从这一点上说,周培公是十分高尚的。

❺ 看了《康熙王朝》之后觉得周培公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想知道历史上是不是这样

周培公一生写过抄不少诗,曾在当袭时广泛流传。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他曾绘制了《清全图》。

❻ 历史上真正的周培公到底是怎么样的

历史上的周培公没有电视剧里的那么伟大,但也是很有才华、很被康熙看重的大臣。周培公自幼丧父,十岁又因战乱失去了母亲,身世凄惨,家境贫寒,按理说孤儿总是会受到一些社会优待的,但当时是满清社会,汉人并不会受到多少重视,更别说是一个无父无母的汉人了,因此周培公从小就过得很辛苦,长大以后做了衙门的小吏,糊口度日。

康熙想要任用周培公,又不想要打臣子们的脸,于是就折中了一下,将周培公外派到了边境。但周培公并没有因此就对满清政府产生怨愤之心,而是兢兢业业守在边关,从不懈怠,本来他都已经退休了,回到家乡养老去了,结果听说了蒙古犯边,于是又主动请缨前去守关,直到病死。

❼ 历史上有周培公这个人吗

历史上有周培公这个人。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人物生平

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

图海命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吉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希望复起,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

(7)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扩展阅读:

1、历史评价

《清史稿》:(周培公)好奇计。

图海: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

2、个人作品

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

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❽ 康熙重要谋士周培公在史上的评价怎么样的

在明末清初那个年代,社会还是动荡不安的。了解到战争只会给老百姓带来水深火热的灾难,周培公知道只有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才能使社会安定下来。因此周培公积极参军,他敢于冲锋陷阵,凭着过人的勇气,加上足智多谋,因此很快受到了朝廷重用,并一步一步的高升,最后官至参议道台、盛京提督。那么,官运亨通的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呢?曾经和周培公一起共事的图海评价他: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从图海的评价中可以断定周培公是个忠孝之人。他一生为清朝呕心沥血,即便后来因为汉人身份受到朝廷忌惮,没有受到重用,他依然不改初衷,竭心为国。
《清史稿》评价周培公为:好奇计。他的多谋可以从三藩动乱中看出。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并分析了实际形势,提出主动去劝降王辅臣,而且最后成功劝服王辅臣,可见他有勇有谋。周培公是忠孝两全之人,为国献出毕生心血,因此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周培公所画还在吗?在古代,测量仪器没有那么先进,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很少有统治者会命令官员去绘制国家的疆土。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各行各业技术的发展,即便当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也依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康熙虽然没有改变锁国政策,但也接受了西方文化,绘制了中国第一幅有着经纬网的清朝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但是有史料说这幅图是周培公临死前交给康熙的。那么,周培公所画还在吗?
周培公是汉人,一生为国报效忠心,虽然由于出身等原因并没有受到康熙的重用,晚年也没有安享过,最后死在上任的途中,但是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的忠诚是无人可比拟的。因此在他重病缠身快要死了的时候,面见了康熙,交了一幅地图,并推荐了一位能人贤士。后来就有人说周培公交给康熙的大清图,就是《康熙皇舆全览图》。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周培公是死于1701年,而《康熙皇舆全览图》是1708年绘制的。而且这幅地图所用到的的测量方式和比例绘制,以及天文地理星象等等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的。这幅地图是康熙下令,动员了全国力量,而且还聘用了外国人,利用西洋先进的测量仪器绘制成功的,前后花费了将近十年时间,后来又经过乾隆的两次修订补充才完全完善了。所以说这幅地图与周培公没有关系。而周培公到底会不会作画都是一个未知数,关于周培公所画还在吗这个问题自然更加不能确定了。

❾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我想问这个问题题主应该是看过《康熙王朝》的,在这部电视剧中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都是成就康熙伟业的不世之功臣。在康熙因削藩弄的大清四面楚歌,甚至是濒临灭亡的时候,是周培公率领由家奴组成的部队击溃了察哈尔叛军,继而收服王辅臣,并平定三藩之乱,可以说周培公就是拯救大清的最大功臣。在康熙要收复台湾之时,正是在福建总督的姚启圣的帮助下,才最终收复台湾。在康熙面临着索尼和明珠两党的压迫下,正是因李光地的存在,康熙才能在最后击垮索明两大集团。
可以说在《康熙王朝》中这三人对于康熙来说都是最大的功臣,他们帮助康熙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丰功伟业。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三人在电视剧中最后的结局都不怎样,周培公被贬到盛京最后因病而死,姚启圣在收复台湾后就自动辞官归隐山林,李光地被贬往台湾直至终老。所以在电视剧中他们这三人的结局可谓是悲凉,那么在真实历史上他们的结局还是如此悲凉吗?这里澳古君为大家一一揭晓。
周培公
周培公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电视剧中功劳那么大,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劝降曾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周培公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在当年他的母亲因战乱无辜受牵连而死,自此孤苦无依,但因他曾经读过书,所以就被当地的县官看中成为了其幕僚。后清军入关替代明朝统一天下的时候,他因贵人的推荐得以进入清廷的内阁成为供奉。
1674年,康熙因进行错误的削藩政策,最终导致吴三桂起兵造反,此时远在陕西的原明朝降将王辅臣也被吴三桂策动反叛。而在当时如果一旦让吴三桂与王辅臣之间的辖地连成一片,那么大清势必会陷入更加危急的地步。于是周培公等人就被康熙调往陕甘地区负责阻击吴三桂军对于陕甘地区的进攻。
但由于此时清朝不只是受到吴三桂和王辅臣的威胁,它还同时受到耿精忠、郑经等势力的进攻,可以说朝廷根本就没有过多的兵力能够投入到与王辅臣军的对抗当中。再加上当时的王辅臣还处于举棋不定的局面当中,所以此时如果能够说服王辅臣重新归顺于清廷,这样清廷就能拥有足够的兵力去对付吴三桂等人。就这样最终周培公自告奋勇只身前往王辅臣军,劝降于他,后王辅臣在周培公的说服下果然再次接受了清廷的招抚。
而靠着这份勇气和功劳,他被康熙晋升为山东登莱道,其母被追赠为贞烈恭人,其父也被追赠为朝烈大夫。后康熙更是亲自替周培公的亡母孙氏撰写祭文,可以说恩宠一时无两啊。而后在守孝三年后,周培公前往山东赴任,但是由于在任上他与山东总兵不合,再加上他本就不太适应官场上的条条框框,所以在当了三年的登莱道,他就辞官归隐了。
按理说周培公的仕途也就到此截止了。但是在1690年随着清朝西北地区噶尔丹的反叛,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又耐不住了,于是他就写了一道平叛的计策呈给了康熙,后康熙看了觉得很好于是就让周培公前往盛京担任提督一职,负责守卫边境的安全。直到1701年,在盛京护卫着大清边境11年的周培公,因病去世。
可以说在真正历史中周培公的功劳和官职虽然没有电视剧中说的那么大,但是他的结局却要比电视剧中好多了,他并不是被贬到盛京,而是自己自告奋勇去了盛京帮助清廷守卫边境,而且在盛京提督任上干了足足11年,可以说深受皇帝的信赖,要知道盛京乃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能让一个汉人掌兵如此久,足以见的他有多受恩宠。
姚启圣
姚启圣在真实历史中的功绩比电视剧中的还要大,也更为传奇。顺治初年,姚启圣因被当地土豪侮辱,遂愤而投靠了清军,后当时清军的掌权人觉得这人学识过人是个人才,于是就任命他为通州知州。可是姚启圣这人并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人,他一当上知州就带着手下的衙役把欺负他的那个土豪给活活打死了,后就直接挂印而去了。
在1663年不知何故,曾经辞官的姚启圣又想着当官了,于是去考了乡试,后中举被授予广州香山知县,但是没过多久就因擅自让百姓前往南洋与人做生意而被罢官免职。就这样在二次丢掉官职后,姚启圣就稍微老实的做了几年的生意。不过他毕竟不是一个安分的主,在1674年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之乱之时,姚启圣就带着自己多年经商赚到的钱,然后招兵买马投靠了当时负责镇压福建叛乱的康亲王杰书。
而在跟随康亲王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姚启圣可是屡立奇功,更是官运亨通。先是逼迫耿精忠投降被晋升为福建布政使,后又利用奇策将吴三桂麾下的大将韩大任收入麾下,之后更是协助康亲王收复漳、泉之地,因而又被晋升为福建总督。也就是在福建总督任上,姚启圣开启了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1678年因收复平和、漳平二县,又成功阻止台湾郑氏政权对于福建的觊觎,并斩杀郑英等大将,而被晋封为正一品。1679年因姚启圣击溃郑锦大军,并招降14400人,同时又趁机收复金门和厦门,从而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1682年又因攻克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可世袭罔替的骑都尉爵。之后在1683年,已是59岁高龄的姚启圣在协助施琅攻克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于福州。
可以说姚启圣这辈子就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曾经几次三番丢掉官职,但是却都能依靠自己的才学和智慧再次崛起,直至做到最后的太子太保,位列东宫三公的显赫地位。
李光地
历史上的李光地结局可要比电视剧上的李光地好的太多了,而且官做的也是三人中最大的,他也是三人中唯一死后被追赠和赐予谥号的。李光地生于明末崇祯十五年,后在康熙四年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而得以进入仕途。在中进士后他先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1674年三藩之乱时,在福建省亲的李光地拒绝郑锦和耿精忠的招安,并偷偷写信向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而康熙也感念他的忠诚,于是就让兵部录其为领兵大臣,并让康亲王在进入福建时尽量找到他以护其安全。
在1677年李光地因拉哈达的赞赏,而被康亲王提拔为侍读学士。后在1678年,李光地因镇压反清复明的蔡寅起义有功而被晋升为永州总兵。1680年李光地回朝后,被康熙任命为内阁学士,并于同年举荐了施琅负责攻台事宜。之后李光地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等职。而在这数十年,李光地也曾因过被贬官,也曾也治理水患有功被晋升,总之是宦海沉浮,阴晴不定。
不过最终李光地的仕途还是走向了鼎峰。1705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光地被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了世人默认的宰相。而作为已经坐到了这个位置的李光地此时已无意在做官了,他几次三番都想辞官回乡颐养天年,但都因康熙眷念老臣而被驳回。最终在1717年,李光地因病卒于任上,享年77岁,赐谥号“文贞”。
可以说李光地从做官的那一刻起就深受康熙的信任。在晚年他曾几次三番被人弹劾有错,但每次都被康熙赦免,比如在1687年他因在孝庄太后的葬礼上未如期到京城叩拜孝庄,而被人弹劾,按理说应该是连降五级录用,但是最终被康熙降旨赦免。所以终李光地这一生他都是康熙最为亲近的宠臣,甚至死后都享受了无上的恩宠,在雍正年间李光地先是被追赠为太子太傅,后更是得以进入贤良祠受世代供奉。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人的结局都还不错,没有被贬,没有被杀,而都是善终,且都是在任上病逝。而这三人也都是受到康熙帝的信任,其中以李光地的成就最高,他是三人中唯一被赐予谥号的,也是唯一坐上相位的。而其中在电视剧中被明显夸大功绩的显然就是周培公,在历史中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劝降王辅臣,做到最大的官也就是盛京提督,远非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

❿ 康熙为什么贬周培公 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朝中的满族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
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
周培公,湖北荆门人。他自幼丧父,母亲是在李自成进攻荆郢间时殉难死了。在明末清初那个年代,社会还是动荡不安的。了解到战争只会给老百姓带来水深火热的灾难,周培公知道只有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国家,才能使社会安定下来。因此周培公积极参军,他敢于冲锋陷阵,凭着过人的勇气,加上足智多谋,因此很快受到了朝廷重用,并一步一步的高升,最后官至参议道台、盛京提督。
那么,官运亨通的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呢?曾经和周培公一起共事的图海评价他: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从图海的评价中可以断定周培公是个忠孝之人。他一生为清朝呕心沥血,即便后来因为汉人身份受到朝廷忌惮,没有受到重用,他依然不改初衷,竭心为国。
《清史稿》评价周培公为:好奇计。他的多谋可以从三藩动乱中看出。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并分析了实际形势,提出主动去劝降王辅臣,而且最后成功劝服王辅臣,可见他有勇有谋。周培公是忠孝两全之人,为国献出毕生心血,因此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极高的。

阅读全文

与周培公历史上评价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