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如何

历史如何

发布时间:2021-02-14 01:24:22

⑴ 历史如何记载

三种记载方式有编年体,纪传体,还有国别体。

编年体:就是以时间为线索,就和版写日记差不都,昨天做了什么权,今天做了什么,和记流水账差不多。

纪转体:纪传体以人物和一些专题为中心展开叙述,就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讲他如何打过升级,如何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国别体:就是以一个国家的崛起为背景,讲述它的兴盛和分裂

⑵ 历史怎么分析

分析历史,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千万不能一今天的观点,今天的要求去观察历史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⑶ 中国古代历史是怎样发展的呢

1.从中华文明的发生到公元前3500年,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其中又分为若干阶段 :

(1)自距今大约七八百万年的腊玛古猿到距今240万年的漫长岁月,是迄今所知中国土地上人类正在形成的时期;(前人类社会)

(2)从孙村镇文化开始到大约1.4万年期间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3)从大约1.4万年前到大约5500年左右是中国的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

8.辽、五代十国、宋、西夏、金——中华文明的多元繁荣时期:

(1)五代十国时期,中华文明的第五战国时期;

(2)辽、西夏、金等民族地方政权的兴衰;

(3)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经济和封建文化的顶峰时期。

五代至两宋之交,中国封建经济文化重心经过长期的发展和酝酿,最终实现了向南方地区的转移。唐宋时期,中华文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鼎盛,特别是对外的全面开放,为世界新文明期的开端做了积极的铺垫。

9.元明清时期:新的发展与挑战

主要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登峰造极、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衰落和诸多新社会因素的萌芽和成长.。

五代至宋元,是我国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地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形成和发展,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一起构成了世界新文明期的开端。

⑷ 历史是如何来的

历史是人写出来的,每个朝代都有个史官(民间也有百姓写),是记载发生的事,慢慢的,这些发生的事对后人来说就成为勒历史..

⑸ 历史怎么做

一、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 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有没有专有名词、历史概念。明确内涵外延。
2.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二、解题方法
1.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基本要求,把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到正确选项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察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3.简化法: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
4.替换法:有的题干中的词是我们平时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不好想,可以找一个接近的词替换一下,便于思考,如“功绩”可换成“积极作用”,“重大举措”可换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联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忆课本有关内容,尤其是通过联想分辨时空方面或逻辑方面最直接的内容。
6.作记号法:题目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作一个记号,提醒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7、题干还原法。题干内容和答案之间必有严密的逻辑联系。解题时首先把题意明显不符的项目剔除,然后把其他各项纳入题干之中,进行还原思考。
8.猜测法:如果对各选项认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的情况下,可用猜测法。猜测时有以下规律:①一般情况下,选项如超出课本知识范围或超出大纲范围,则为错误;②选项不属于历史知识则不选;③选项内容是课本上的细枝末节,正确的可能性小;④选择句子最长的选项;⑤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下,如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则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的出现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
▲珍惜第一印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题越改越错,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
三、各种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
审题方法: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
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
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
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主观原因:是指在历史事物的诸原因中,与事件中我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主要目的”“根本目的”:“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2、组合型选择题
(1)特点:①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②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③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
(2)解法:①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②“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③“尾端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后的一件史实。④“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⑤“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

3、否定型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逆向选择题。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2)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主要做题方法有: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4、材料型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
(1)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2)解法:①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②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③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3)图表型选择题解法: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总之,要将教材、图片、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5、概念阐述型
(1)特点: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2)解法:关键在于平时要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6、比较异同型

(1)特点: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有些选择题要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所给选项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有的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比较,但作出正确判断需要以比较为基础。
(2)解题方法: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7、程度型选择题
(1)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其他技巧:①根本原因经济上找,最好能跟生产、生产力直接挂钩。②不破不立,影响一定要找“立”,比如建立了,奠定了,走上了,开辟了……③不选明显的错误④所选项不能被其他三项解释⑤举一反N
专题二 怎样做历史材料题?
一、基本结构: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五大类①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②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③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④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⑤简述……的启示 二、答案类型
1、据答案来源分:①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②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2、按答案内容分:①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②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如: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三、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时间、范围、答题角度及方法 第二步阅读材料信息,对应教材知识 第三步整合教材知识和材料信息
第四步依据题干设问要求作答,注意表达时使用关键词、套话、历史专有名词等。 四、解题技巧
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4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答(组织答案) (1)、读(审题):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看材料设置的问题是什么,审问题要注意3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第二步是仔细阅读理解材料。要读懂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世纪、年月、朝代等),发生的空间(某大洲、国家、地区、流域、城市等),事件所包含的层次、观点,揭示的规律等,以及暗含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如何解读材料信息:
文字型材料: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所处时代等;材料分层、概括层意 地图型材料:看图例、地图反映的时间、事件、体现的方面。根据地图名称,地图图示和地图隐含信息判断地图是什么时期或者朝代的、什么国家或者地区,寻找地图关键地点,分析地图上地点的分布特点,联系所学知识解答(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表格型材料:纵看、横看,比较特殊点,找到发展趋势。表格注意横纵栏间的数据大小变化,饼状图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柱状图注意相互间数据的高低变化,曲线图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
历史图片类:人物图、文物图等等,关键图上方或者下方的注释文字、判断图中涉及的朝代、时期特征,联系相关课本知识根据设问要求解答(状况及其原因等)。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答(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 2、组织答案的的基本要求

- 6 - ①审准设问。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

②解答要完整而有层次。解答的完整和层次性,直接影响得分。
③答题要简明。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问什么答什么,不可啰里啰唆,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语言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 ④注意分值。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 另外,表述成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可把分值作为确定答案的参考。分多多写,分少少写。一般每点2-3分。 二、语言要精练准确,逻辑严密,高度概括,不必展开叙述。 三、运用辨证的观点,保证答案全面具体,防止片面性。 【注】:启示类题目
从相关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启示、认识是重要的学科能力之一,也是非常常见的题型。“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在答题时依据自己的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坏”两个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附:

历史“公式”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时间计算:
1、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是中考的常见题型,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差值为1911年,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 2、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到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到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 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
3、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末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早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晚期指一个世纪的后2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是指一个世纪的前50年和后50年。 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世纪分为几个年代,每一个年代为10年。但习惯上人们并不具体称每个世纪的前20年(公元后的第一个世纪为19年)为某年代,而是笼统的称之为某世纪初,把以后的20~29年称为20年代,30~39年称为30年代,……90~99年称为90年代。这样每个世纪实际上只有8个年代。 4、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与单纯的计算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时间有所不同,即必须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如计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间有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这种算法归纳成一个简单公式“前后相加再减一”

⑹ 怎么了解历史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版当下时代的权映射。

3、学会阅读:尤其是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方面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取得课堂上的主动权。在课堂上,要知道老师,讲的层次性,针对性的问题。是启发大家,什么内容需要详细的读,反复的思考。在做历史笔记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给历史名词概念人物,所做的补充,要做一个大概的了解,重点知识部分要重点记录。

⑺ 历史是怎样发展的

首先,历史敏感地依赖于出使条件。这包括作为历史主体的民族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社内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容系,生产条件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等。
其次,历史再起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分叉点,在那里,历史由多种可能的选择,而微小的条件变化,个别的人物和事件会极大地影响和决定历史的走向。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其三,在多数条件下,个人和人群对历史的影响是极微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些企图操纵历史的个人或群体,会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其四,历史的运动服从一些客观规律,但在整体上,服从自组织和混沌规律。
历史的发展是多因素的,复杂的。有着各种的交叉影响。自然地理以及地缘环境,贸易,移民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历史的进程,有时还会左右历史的方向。
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后,世界历史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趋势。

⑻ “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

“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历史只称“史”,但“史”的范围比现在广泛多了,除了史本身的范畴之外,还有天文、地理、人事、灾祸等。古代记载史的人称史官,他们就是负责记载如前所述内容的。古往今来,对历史一词,说法很多。现代汉语中的“历史”一词,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是清朝末年从日语中引进的,并不是出自中国古籍。其原因是古文简炼,一般都用单字表述,很少用双字的,因此中文古籍中名词以单字为多,古代汉语中很难见到“历史”一词。《辞源》是古今汉语大型权威工具书,但里面也没有“历史”这个辞条,其“引进”的身份应该不会有假。但是且慢,就编者所知,“历史”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有多处出现,并且含义与现在这个词汇几乎等同。
在先秦时期,一般情况下,史书之名都不是用“史”字的。在先夏时期中国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之语:“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么说来,早在2500多年前,楚国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野,遗憾的是《左传》上对这四部上古名著的内容与形式都没有具体说明。传说是由孔子所撰《尚书序》中说的:“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由古代记载而论,广义的“史”其实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记录,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坟”、“典”、“索”、“丘”可也被看作中国最早史书之名称。随后,记事的“史”一般被称之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就是中国上古三代的历史;孔子所作《春秋》,就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随后才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摸仿”之作,“春秋”就成为史书之名;至汉代时,司马迁撰《史记》,班固撰《汉书》,这两部书都可以用史书冠名;后又有称史书为历者,如《吴历》、《晋历》等。在一段时间内,记、书、志等几个名字都曾并用过,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正史中除《史记》外,以“史”为名的,则是唐代初年写成的《南史》、《北史》。将历和史合为一词而曰“历史”,最初是韦昭撰写的《吴书》,书中有“(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齐书》之《武十七王传·子响传》中,亦有“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然较之于“史”字之现身频频,“历史”一词就少之又少,很难风其踪迹于典籍之中。到明代万历年间,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作书名,产生很大影响。大约在明朝末年,日本人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带回东瀛,翻刻该书,广为流传。到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著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都喜欢用“历史”这一词,国人受其影响,“历史”一词才为大家所熟悉。其实“历史”就是“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综上所述,“史学”与“历史学”比较,实际上是一回事。此词产生,可比日本早了几千年。中国古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且种类繁多,名目丰富。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历史”一词不可能是“引进”于倭冠外邦而来的。

阅读全文

与历史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