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情景教学有哪些区别

历史情景教学有哪些区别

发布时间:2021-03-13 05:29:04

❶ 情境教学模式与情景教学法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作用和意义不同、方法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二、作用和意义不同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三、方法不同

1、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的途径一般为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六种。

2、情景教学法

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❷ 发现教学与情景教学的区别

"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发现教学”形成理论并作出新发展的,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❸ 历史情境教学模式有哪些

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郝颖谦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文华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❹ 近3年来中学历史教学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如何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常常流于形式,尤其对难点的处理,往往不尽人意,在教学设计时有难点,在课堂上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更无从下手,只好冷眼相看了。如何解决?笔者认为,针对难点我们应该搜集相关资料,细致地挖掘,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制定行之有效的突破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力争难点当堂突破。一、材料分析法。这是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通过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破解难点,顺利过关。例如《上古亚非文明》一课,如何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对于刚接触世界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生查阅该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就不难理解“它是一部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献”,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二、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三、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学生沿着这些台阶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四、结构重组法。无论学生使用的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由于各个地方的学生智力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对教材某些章节或某一子目的编排,有时感到费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安排,要勇于打破教材的结构,大胆地引入新的信息和自己经过思索后的想法,重组教材上的知识结构。例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教材是按“北宋、辽、西夏的建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和“南宋与金对峙”两大条目安排的,把各民族政权和民族关系混杂在一起,学生感到繁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本人则按“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两大板块设计,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课堂效果非常理想。五、角度变换法。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1]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我们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从不同层面去探究,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法。例如《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课,“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上只是说“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轻描淡写,一带而过,郑和下西洋是如何扩大中国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是否还有其它意义?学生不易理解。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并解决这一难点的:通过对郑和船队规模的介绍与展示,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一:表明当时中国拥有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通过观看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及相关录像,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二:明朝同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十五世纪世界航海史上两大壮举的对比,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之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航海活动的先驱。六、原理导向法。俗话说“政史不分家”,很多历史难点问题,如果利用政治学的原理、观点去分析,有时候较容易地找到答案。例如,对于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应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政治学生产关系原理,教师帮助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深刻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表面上看反动政府的强大,实际上却蕴涵着更深层的内涵,这就是资本主义仍然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新制度的条件。经常用政治学的原理指导分析历史现象,学生能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七、情景创设法。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在学习英国宪章运动时,无产阶级在当时不富有的情况下要求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的管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等方式出示一些相关资料(包括音频、视频等),营造当时工人运动的氛围,让学生参与感受到工人的斗争中去,由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通过创设情景解决难点,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八、故事改编法。某些难点知识,将其改编成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大大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我改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张大爷居住在宋辽边境上,大儿子在一次对辽作战中牺牲了,由于战乱一家人生活很不安定,日子十分困难。澶渊之盟后,社会安定了,张大爷做起了买卖,用丝绸、布匹换取对方的绵羊,并同二儿子一起起了一家羊毛服装厂,服装价廉物美,契丹人争相购买,张大爷的腰包鼓了,日子越来越红火……。通过这个小故事的编排,学生对澶渊之盟前后宋辽双方的关系,尤其是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景象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难点因此不攻自破。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编成个性化的故事,既有助于难点的突破,又培养了学生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历史教学中的难点,我们首先要以勇敢的心态,采取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突破之。同时,在解决一个个的难点中,培养了同学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也增强了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❺ 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需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科学性
科学性要求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应与当时的历史史实相符合,不能违背历史,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概念要准确,没有知识性、思想性的错误。
教师在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时,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不能的夸大或进行艺术的虚构,应让学生获得真切的历史感。教师在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时,应该注意所展示的声像资料的科学性,如果我们向学生展示的感官形象是文艺作品,比如电影、电视剧、今人的绘画等,很可能是背离历史真实的,其作用恰恰是误导。因此教师对采用的声像资料光看品种题目不行,一定要看看其内容、画面,听听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画面是否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对其进行精心的选取和剪辑。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影视作品与历史史实的区别。
教师在把历史小品引入课堂,让学生编演历史短剧以再现历史时,要对历史小品、短剧的内容进行指导,以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如在学习禅让制时学生编演了尧、舜、禹禅让的小品,学生在表演时说,尧把皇位让给了舜,舜做了皇帝。后来舜年老了又把皇位让给了禹。秦朝以前是不存在“皇帝”这一称谓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对这种知识性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或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错误。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评判史实的真伪,从而形成客观真实的历史认识。
2、要注意目的性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小,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出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并不是目的。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要考虑通过创设情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激发兴趣、引起动机还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还是加大密度、节约时间;是用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还是来加强思想感情上的熏陶……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是为了展示现代教学媒体,或为了演小品而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应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手段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它的作用只能是“辅助”,它的价值也只能是作为一种为人所用的教育手段而存在,而不能成为教学目的。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只会按键盘的“机械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生动活泼,实质上冰冷死板,极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发展个性等人文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有效的历史信息,要为学生所掌握,这需要学生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反思、交流和表达来实现的。学生接受信息离不开视听,对所接受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离不开思考。只有将视听与思考统一起来,才能使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才能实现认识的深化。在这一过程中视听是感受外界的刺激,思考是人脑对接受到的刺激进行分辩和比较,二者相辅相成。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视听与思考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和认识而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环境和场景,不仅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停下生动的形象,而且能从这些形象中得到启示、悟出道理、受到陶冶,发现和认识一些规律。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历史,在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进行分析思考和情感体验。
3、要注意实效性
实效性要求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时使用的方法、手段,选择的媒体,必须是教学上实用的、能达到最佳效果的,要注意不要拼凑,不要把媒体当成装饰物,要注意实效。这需要教师坚持两个出发:一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二是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选择使用最佳的方法、手段,最佳的媒体,发挥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媒体的优势,让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使所创设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记忆新知识,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每一种教学方法、手段、媒体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每一种教学方法、手段、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功能和能力也不尽相同,某一种方法、手段、媒体应用在某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比其他媒体更为有效。教师应认识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根粉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既是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个语言幽默、思想深邃、知识渊博、情感丰富、风度儒雅的历史老师,他的言行中所折射出来的智慧,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计算机无法取代的。
从现有教学条件出发,把计算机与常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无疑将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求得实效。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看到现代教学媒体种类很多,性能各异,在表现方法和使用效果上各自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优缺点,没有一种能绝对满足一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教学媒体。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对人体的多种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延伸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应该对性能各异的教学媒体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交互应用,扬长避短。
齐健教授说过:“一堂好课的底线是学科本色。教学设计应注意体现“素课”(摈弃浓妆艳抹、穿靴戴帽),在看似朴实的设计中内隐厚实的史学功力和教育底蕴,蕴藉着思维的深刻性、穿透力,强调思辨性。一切的教育教化应当是从“读史、说史、学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彰显的。在教学手段、教学技巧上宜力求简约。简言之,一句话:要‘返璞归真’。”

❻ 历史情境学习的方法有哪些

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郝颖谦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文华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倪淑芳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五、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
第六、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后参加渭滨区表演,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七、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❼ 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郝颖谦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文华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倪淑芳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五、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
第六、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后参加渭滨区表演,受到好评,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七、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❽ 请结合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利用“热点”问题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东西,但历史又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是对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人们了解自己的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在形式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瀑布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情境,既能教好地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原则,也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利用“热点”问题创设最佳课堂情境可在课前引言,也可在课中以及在课后知识小结,视事实情况而定,根据教学内容是需要适时引入。可以由教师直接引入, 也可以由学生的提问来引入。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导入图片、录象、声音等各种资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发“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我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在引言设计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热点”问题,美日模拟夺取钓鱼岛联合军事演习,等等引入新课。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满腔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学生带入预设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日本满腔愤怒的情绪,爱国主义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日军的侵略罪行,这样就顺利成章地进行新课教学。
又如在学习本课的最后一目“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时,我引入了当今的热点“台湾问题”,中国的统一政策与台独势力的斗争,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台湾问题,我就因势利导谈到中国的统一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课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对比近代中日两国,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境遇相似,为何几十年后的十九世纪末两国情况却大相径庭呢?提出讨论问题:谈谈你眼中的大和民族,这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大和民族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但是引入“热点”不能喧宾夺主,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还要随时捕捉学生是闪光点,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这种方式必须关注时事动态,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在平时积累素材,才能在课堂上随机提取。
二、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轻松活动,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情谊的重要工具,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的教学手段,语言描绘情境,对历史教学无疑是很重要。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授课时,语言简明生动,能增强艺术渲染力,能把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充分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相反,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环节,授课时语言呆板、枯燥、冷漠、照本宣科,必将使得历史知识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例如在讲到“共产党艰苦的反扫荡”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场景。 “当五壮士英勇跳崖后,日本的军事指挥官,命令所有的日本战士整齐的排列成行,站在五壮士跳崖的地方,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然后慢慢转身离开……”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眼睛里闪烁出一种目光是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一种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就在这瞬间迸发出来,无法压抑。我和学生都达到了一种感情上的共鸣。之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这就是历史情景的魅力。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要学生在历史情景中去思考问题,可以更好的感受历史。在感悟中去探究历史,更深刻的认识历史。
又如在讲黄海海战的时候,我给学生讲述了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志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绝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在黄海惊滔骇浪中。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动,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到了邓世昌的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
三、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创设情境
历史知识虽然具有“过去性”,但又具有“直观性”很强的特点,包括如实物、模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图表以及文物古迹等。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把这些“知识”生动、形象、鲜明地展现于他们面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通过这些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如,在讲授“秦朝统一货币”时,将仿制的秦“圆形方孔钱”(价格很便宜,容易买到)向学生展示并作了适当介绍,并出示清朝的“康熙通宝”加以对比,使学生对“秦始皇规定以原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后来历朝的铜钱都仿照秦朝的样式”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实物例证是学生获得概念和发现规律的基础,它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历史,有条件的都应该在课堂中充分展示。
四、运用录音、录像、微机等,再现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片段、微机的演示,能提高视听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历史,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尤其是计算机程序教学,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它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照片,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如在讲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内容时,不妨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电影《鸦片战争》片段等作为背景资料,让学生走进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去感受民族的耻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谈谈感受 ,之后再观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主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录像资料,使学生充分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统一,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无比的自豪感。这样既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起起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热情;最后师生齐唱歌曲《歌唱祖国》(配乐曲),坚定同学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又如在讲解“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遍野的大豆和高粱……九一八,在那一个悲惨的时刻,我离开了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九一八……”在悲凉的歌声中,学生的胸中升起一股对入侵者愤恨的怒火,对祖国母亲无比的热爱;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运用讨论、抢答、争辩、竞赛、游戏等方法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在课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的抢答、争辩、竞赛、游戏等活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通过竞赛或抢答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
例如在《戊戌变法》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荣禄、李鸿章、康有为等,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进行论战,从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顽固势力不仅仅单指顽固派,还包括洋务派,同时也了解了两派论战的内容,突破了重难点。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能力。
六、采用角色扮演法体会历史情境,激活课堂
教师是一堂课的导演。这堂课的好坏,与导演的技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历史材料,通过精心策划,使之成为小品,整个教学由学生和教师通过表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例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即可采用角色扮演形式,由学生分别扮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几个历史人物,围绕“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又如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农民。要求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评论。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给予适当讲解和启发。然后请学生发表看法。又如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课,让学生事先准备,模拟“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进行劝说和“兵谏”的大致过程,增强了课堂的生动和实感。学生不仅深刻的理解“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学生的心理上得到了一种满足,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求知欲。通过表演,再现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情景中,可以更多的体会历史,感悟历史,深刻认识历史,思考历史,更好的面对未来。
这种教学形式诱发了学生的自我表现,使学生在处于兴趣浓厚的兴奋状态中学习,既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把课堂延伸到校外,创设现场情境
文物古迹作为一种实物教材,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许多文物古迹被命名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基地。百闻不如一见,文物古迹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物质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任何别的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或别的地方的历史遗址、文物古迹、博物馆、纪念碑现场去参观游览,让学生欣赏、学习、借鉴传统文化,提高修养,丰富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如近代历史上广西钦州曾经出现刘永福、冯子材两位蜚声中外的民族英雄,他们打败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是近代史上国人引以自豪的亮点,今在市区内的刘永福故居、冯子材故居于1996年11月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钦州人民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市区内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游览民族英雄的故居,让学生去了解、认识和体会“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段历史,感受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体会市政府打造“大旅游”品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课堂情境不仅局限于以上方式,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让学生唱课文内容相映衬的歌,也能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情境。总之,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历史的需要和兴趣,就要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景,把形、声、色、情融为一体,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❾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朱伟红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名学科教师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问题。我在一年多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掌握了一些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1、明确历史知识对社会的意义是形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兴趣及兴趣倾向有特殊的影响。
2、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的任务。仅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证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具有的实际任务而进行探讨时,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
3、历史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这样学习兴趣才能较顺利地形成、发展起来。
另外,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和必要的技能掌握等内部条件,以致必要的物质设备、组织领导等外部条件都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1 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对一些历史教材。教师要善于进行故事化的讲述。所谓故事化,并非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而随意编讲故事,而是通过有细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明起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述皇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使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 把历史现象同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联系起来。历史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遥远的。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社会环境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拓宽了想象的时空,这对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要善于为学生选择能揭示历史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历史文献增强叙述的具体性了充实论段说服力。帮助学生增进史实的时代感。例如在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了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我方面据史实介绍杨业的其人其事,分析大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我又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读史的积极性,掀起了一股书籍热潮。
4 引用适当的诗歌、民谣,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
(二)注意教学的启发诱导,再现"历史情景",以激励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
1 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2 利用电教手段,调动视听,创设情景,录音(像)、投影、幻灯等电教手段在各科的日常教学早已广泛应用。然而如何使诸种电教形式为教学做有效的服务,却是人们在一直探讨的问题。在历史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录音)像(录像、投影、幻灯)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的认识。随后教师可选择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音乐或战斗的呐喊声的录音带,边放录音边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其间,教师随讲述的不断地变幻投影片。(投影多为教师自制,可将战役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制作成投影。)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采描绘,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课的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认识、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3 教师要善于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或已经发展而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4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有疑必问"、"几问必解"。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必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根据已积累历史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勤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 "走入历史"挖掘兴趣的深刻性
所谓"走入历史"有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进入角色"。不过这一角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再现历史现象,历史情景的角色。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体察、认识历史。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挖掘学生兴趣的深刻性的目的欲使学生"走入历史"。教师必须在对教材认识分析、选择适当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材,加强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北京三中教师朱尔澄在这方面的做法颇具特色。例如她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她让学生扮演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进行辩论,结论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教师可在论战结束后,将辩论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此法对于学生不断巩固加深已有的兴趣,提高兴趣的层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丰富教材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以上介绍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一些方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的结果。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巧在用法。教师只有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勇于学习、勇于创新,方能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点击数: 1144 接收回传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对知识的主动探求,这就要求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在课本应用、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加以考虑,使学生更有效地投入学习。

怎样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即他乐意接受,并且能很好地消化它。”吃饭如此,学习历史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就会缺乏积极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枯燥无味的灌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历史又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呢?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有名言说:“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自身就必须首先对历史具有丰富的情感源泉。这个源泉从哪里来?教师只有平时博览群书,深入挖掘教材,不断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博览群书积累知识,不断总结与反思,做到自身具备一桶水的知识功底,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继而选准知识兴趣的爆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灌满“一杯水”的目的。

二、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导入新课时,一种做法是设置疑点,制造悬念。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如讲“美国内战”时,用“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等问题导入,使学生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积极参与学习。另一种做法是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这也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感。

三、在教学活动中设疑、质疑,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采用的是沿袭了多年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所谓“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做法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启发诱导,要求学生以马克思“怀疑一切”的学习态度为榜样。如讲“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时,提出疑问:“为什么封建落后的埃塞俄比亚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这样,教师不断设置疑云,使学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激发了课堂情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联系分析,获取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又如讲到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设问学生,假如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加上问号,让你用史实说明,你将怎么办?学生陷入思索之中,然后便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这些设疑如石落平潭,波澜迭起,使课堂气氛热烈,引发学生思维开启。

四、有效利用课本上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教材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精美的印刷、生动的插图、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问题都让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课文中的这些资源尤其是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例如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导入新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紧接着简短的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传达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大,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五、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高考中常出现一些题,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在讲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时,我作了这样的交待: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②俄国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激起了浓厚兴趣。但在讲授方法上要注意灵活多变,力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产生很强的感召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他们就会自主地动脑筋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焕发起更高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历史情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意识打破时空界限再现历史情景,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播放国歌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样就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对历史产生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❿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复现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有哪些要求

第一:符合客观历史史实,这是前提条件。如你的情景再现都和历史不符合,那么,这节课就是彻底失败了。
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要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选材。如果如本课主题无关,那么,这样的再现
是毫无意义的预设。
第三: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新课程的理念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
第四:时间要紧凑,时间太长会谈话其他的教学内容。
第五:一节课中不能太多。太多了单一。

阅读全文

与历史情景教学有哪些区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