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发布时间:2021-03-12 23:20:08

❶ 改革开放成功留给我们的启示

德清改革开放30年成功实践及启示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德清县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城乡面貌有了根本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精神文明新风尚得到确立。在这一过程中,“德清模式”、“德清经验”、“民间设奖”等特色经验逐步地被总结、推广,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落实党的政策是德清取得成功实践的前提条件。将中央的大政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并付之实践,这是德清人的共识,是前提,也是方向,如果离开了这个大前提,那么,其改革的路径很可能要出现偏差或者“错失良机”而导致“滞后发展”。所以,德清的经验是:放得早,得益先;放得多,得益大。

二、坚持解放思想是德清取得成功实践的根本动力。综观德清改革开放30年历史,可以分为3个阶段:谨慎探索的前十年,为第一阶段;平稳发展的中十年,为第二阶段;奋起直追的后十年,为第三阶段,但“解放思想”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德清模式”的实践与推广和土地流转的尝试与“股票田”的出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三、明确战略重点是德清取得成功实践的有效抓手。改革开放前20年,德清是在探索、平稳的过程中求发展的,这与安分驯良、乐土自得的乡土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联,更与不懂市场相关。因此,“遍地开花”式的大发展始终没有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德清实行企业改制工程后,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成了经济主体,区域内面对面竞争成为一种常态。当时代的脚步悄悄迈入新的世纪之时,德清县根据自身条件和本地实际,提出了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抓好“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4项工作重点。

四、注重招商引资是德清取得成功实践的重要因素。德清改革开放30年中,前十年以制度突破、体制创新为主,经济完全以县内生产要素存量盘活与自我积累为主,即“改革”的成分占有较大比重;直到1987年,第一家外资企业的引进,标志着以“引进来”为主的开放模式逐步启动。如果就开放阶段而言,德清已从初期(1987年后十年)的敞开引进逐步过渡到了“项目选资”。德清县在2007年提出了“企业创大业、干部创事业、群众创家业”的倡议。

五、弘扬德清精神是德清取得成功实践的主观原因。德清县的干部群众早在改革开放前期,就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进行了艰苦创业,终于使德清有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德清人民通过从历史的精髓中回顾总结、从时代精神中归纳概括、从未来战略高度中提炼升华,提出了“务实创新、团结创业”的德清精神。

以上内容最好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❷ 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当权的能世袭,有钱的能推磨,无钱无权的卖苦力

❸ 改革和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2.要善于学习外国经验,取长补短
3.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4.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要注意政策的连贯性
5.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政策,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防止左倾错误,又要防止右倾错误
6.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7.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8.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艰难曲折
PS:有选择地作答,必要时可以拆分上述要点

❹ 作为一名中学生,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闭关自守,只能使国家落后;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国家所制定的路线必须得是符合本国基本国情,适合国家,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运转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力。

❺ 历史上重大改革给人们的启示800字

什么叫改革呢?古人把改革称为“鼎新革故”,即“布新猷,除旧政”,或者叫做“变法乱常”。古书上是这样来解释改革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改革往往会引发新的矛盾,因而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化解这些新出现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长治久安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这也是古人所说的要善于以“小变”来求得“大变”。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我们只有找到这三者结合的结合点,稳妥地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体上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来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胜枚举的改革和变法,但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研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改革,它的发生条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运用得当是很有价值的,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改革。一是变革型改革,二是修正型改革,三是盲动型改革。我们就分三讲,对三种类型的改革做一些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一、变革型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种类型的改革,即变革型改革。所谓变革型改革,它是指在社会形态转变时期,为了用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而进行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变革型改革即是革命。我们将这一类改革按照它的时间和性质分成三种情况。
(一)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
第一种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春秋时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由于牛耕和铁器的发展,逐步地推广,荒地开垦日益增多,私田急剧地增加,建立在集体劳动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就日益地显现出来,出现了公田不治,公田没有人去耕种这样一种现象。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田里不鬻”,即原来规定的田地不可以买卖的格局就被打破了。当时奴隶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就层出不穷。上至天子,下至大夫,还有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在竞相的购买土地。
与此相适应的是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转化为封建的地主,获得小块土地私有权的奴隶和平民也转化为个体的农民,由此封建依附关系和租佃关系就产生并发展起来了,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尖锐。
当时针对腐朽的奴隶制这样一种关系,而且针对奴隶主残暴统治的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是此起彼伏,还有工匠斗争和国人暴动越来越高涨,再有的是“私家”(指当时的大夫)对于“公室”(诸侯国君)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再有是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比较有名的是田氏代齐,还有三家分晋这些都相继出现。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宗族灭亡、社稷瓦解的这样的厄运,因而他们都纷纷地变法图强,进行了政治与经济各方面的改革。
著名的改革有这样几个,如由齐国的“管仲改革”、郑国的“子产改革”,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相继经过了60、70年的时间。在这些变法当中最有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我们今天来看各国变法的性质是由于旧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所以造成了各国的变法,所以在各国的变法中封建化就逐渐地实现,所以我们可以给它定性为“它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各国变法的结果就使奴隶主贵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上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就逐渐地得到了化解,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社会和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由此迈入了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下面,我们就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例,来介绍一下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春秋时期,秦穆公当政时期的秦国曾经是一个西方的大国,但在秦穆公以后,由于几代当政者不求进取,所以使得秦国国势日下,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已经衰落得各国都看不起秦国,不与它会盟这样一个地步。到了战国中期以后,秦献公继位,奋起图强,着手进行改革,来挽救秦国衰退的趋势。秦献公的改革就使得秦国的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有所恢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来富强秦国。
秦献公死了以后,当时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秦孝公虽然年轻,但他雄心勃勃,他有志于来统一天下,成就霸业。
他在上台以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书》上记载它是“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用此来笼络人心,安定内政。同时他还下令求贤,他明确地宣布说:宾客群臣,有才华的人如果能提出奇计,使秦国富强的话,我将要给他很高的官职与他来分享这个国土。所以,这就提出了很优惠的条件来争取各国的贤才到秦国来,商鞅正是看了秦国招贤的命令以后就来到了秦国。
商鞅他原来名字叫公孙鞅,是魏国陈,原来叫魏鞅,后来他因为带兵打败了魏军,受秦王的封邑,封在了商这个地方,一共有15个亿,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商鞅。他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抱负宏大,向往着李悝、吴起的改革事业。
商鞅进入秦国以后就晋见了秦孝公,主张霸道,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提出了秦孝公的赏识,双方一拍即合,最终就确定了变法的根本大计。
秦孝公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来主持变法,这个变法一共进行了20多年的时间,其中集中变法有两次,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030600.net下面我们就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次变法的内容。
第一次变法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点:一个,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所以他下令:“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如果你努力地耕织,努力搞农业生产,导致你的粮食增产,你家庭富裕了,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如果你从事商业,而导致你懒惰,结果贫穷的话,官府就要收你为奴,连通你的妻子、儿女都沦为奴隶,所以这样一项政策就是鼓励农民去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商鞅还把奖励、开垦荒地作为重点,制定了几十条措施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同时他还发布了不少抑商的政策,如提高商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商人要向政府登记他所拥有的各种奴隶的数量和名字,以便官府用来摊派徭役,国家还垄断了盐铁和粮食的购销,这些政策都是抑商的政策,这个政策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再往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国家的政策,这个政策对封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力量,巩固了政权的根基。
第一次变法的第二个内容是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限制旧贵族的特权。商鞅他颁布了分为二十等的军功爵制,确定了这样一个制度,立功受奖,怎么受奖?具体到斩获敌人的一个首级的话,就赏爵位一级,另外还赐给土地和宅院。军功越大,爵位和田产就越多,同时他又明令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你没有战功、军功的话,你就要被从宗室贵族的簿籍当中除名,除了名以后,你就不能再继续享受爵禄和特权,这样一个政策就打击了旧贵族的腐朽势力,为中小地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结果就收到了这样一个效果,有军功的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如果没有军功的,即使你是宗室贵族的话,你家里可能还有财富,但你不可以铺张,不可以炫耀,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这是第二个内容。
下面,变法的第三个内容,颁布了法律,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商鞅认为,国家要用法制才能够治理好,所以他就在秦国颁行李悝的《法经》,并且实行轻罪重刑的政策,他的目的是要以刑去刑(我用刑法来去掉刑法),我虽然有刑法,但因为老百姓都不去违反刑法,所以刑法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商鞅他还进一步整顿编制了户籍,他把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这样编完以后就可以使一伍一什互相监督,如果有人犯罪,就必须进行告发。如果你不告发的话,查出来以后,那十家都会受到牵连,所以这个是什伍连坐法,这个政策就使得农民被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政权的手中,就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新法的顺利推行,这是商鞅变法当中第一次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改革田制,废井田,开阡陌。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他把田制以240步为一亩,实行一户给100亩030600.net土地这样的授田制度,同时,还规定:国家分配给你的土地可以终身使用,这样就从制度上解决了秦国当时地多人少的矛盾,保障了土地和劳动力稳定地结合,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利用的效率,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商鞅的这项措施是对所有制实行的根本变革,也是秦国得以富强的根本保证。
第二个内容,改革税制,均平赋税。为了改变各地农民赋税负担不太合理的状况,商鞅决定“訾粟而税”,按粮食产量来核算田税,以粟来交纳,这项措施效果是很显著的,它就达到了上一而民平,上面统一了,老百姓所承担的赋税相对地均平了,这样的效果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赋税收入的增加。
第三个内容,统一度量衡。商鞅命令人制造了标注的度量衡器,命令全国都以此为标准。现在上海博物馆里面展示的就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大良造”的是什么呢?是商鞅督造的铜方升,一升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以它唯一的标注。除了升以外,还有丈、尺、权、衡,这些都全国统一。由这些出土文物,当时统一度量衡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有利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往,维护了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第四项内容也很重要,废除了分封制,普遍推行了县制。县作为一种行政机构,早在春秋初期,各国当中就有实行县制的,商鞅在废除了井田制的同时也废除了分封制,就在全国设立了31个县,当然有的史书记载是40余个县,这还是有争议的。每个县的长官都是由朝廷统一任命的县长、县令,县以下有若干个乡,在此之前,秦国是自然村落,没有统一的国家的一个行政区划,划分县以后,这就属于秦国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它就确定下行政的体制了。这样就有对于以后秦国所进行的统一战争、统一的调配军力和物资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第四项内容。
第五,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变法的顺利进行,图谋日后030600.net向东的拓展,商鞅建议秦孝公把国都从岳阳(今陕西临潼的东北),岳阳这个地方旧贵族的势力比较强,所以,为了避开强大的守旧势力,商鞅就劝秦孝公把国都迁到了咸阳,并在那儿修建了宫殿。咸阳那个地方处在秦国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水陆交通很便利,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利于秦国未来的发展,所以迁国都的决定是商鞅极具战略眼光的,对他日后统一六国也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六个内容,革除落后的习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商鞅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时居住,一户如果有两个以上成年儿子不分开居住的话,结果加倍地征收户口税,这是他定的规定,这样一来,就使得过去同财共居的大家庭就开始逐渐地瓦解,出现了千百万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农家庭。这个做法就为的是增值人口,还有便于增发徭役和户口税,所以它是适应了当时秦国的农业发展的水平,对于巩固小农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我们讲的是商鞅变法的这两次变法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来,它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对于奴隶制进行了一次扫荡,促进了封建制的发展。秦国经过这20多年的改革就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由原来的落后转变为富强。

❻ 历史 国家改革对我们的启示如题 谢谢了

中国三十年改革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难得的教训。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既为我们自己也为他国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中国三十年改革的启示无疑是丰富多样的,下面仅从如何处理各种关系角度来归纳改革的启示。 启示之一,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与发展既统一又矛盾,有时改革能促进发展,有时改革可能损害发展。若改革能在正确的时机和稳定的秩序下,调动多数人积极性,为多数人带来利益,则能促进发展;若改革没有选择好时机,没有采取正确的策略,没有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没有为多数人带来利益,则很可能损害发展。所幸的是,中国大多数改革措施都达到了促进发展的效果,与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出现的“有改革、无发展”的情况形成了对比。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不能只为改革而改革,一定要在发展中推进改革,努力实现改革的发展效果。 启示之二,正确处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若二者关系处理得好,则改革会更加顺利。1978年以来,中国始终将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向前推进,形成了改革与开放良性互动的局面,即形成了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反过来促进改革的局面。这是中国改革取得较好成效的重要秘密。在封闭环境中也可以进行内部改革,但难度要大得多。而在开放环境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外部竞争压力来推进改革,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引进国外的各种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来推进国内的改革。 启示之三,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对现有体制和制度的重大调整和改变,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改变,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改革还有改革成本,总会付出一定代价。但若改革得好,则会很快带来发展效益,会为进一步稳定社会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因此,改革者必须在改革与稳定之间寻求结合点和平衡。中国改革采取了“渐进改革”、“增量改革”、“经济优先改革”、“试点实验”等策略,基本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来推进改革的。而且,在改革中注意了对改革受损群体进行补偿,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因而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 启示之四,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与效率和公平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改革一般会提高效率,改革可能带来公平,也可能带来不公平,公平有时与效率一致,有时与效率相冲突。效率与公平一致则有利于改革,不一致则不利于改革。中国的改革在很长时期内采取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其初衷是为了打破改革初期“平均主义”的束缚,但此原则实行时间明显过长,以致形成了当今比较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引起了部分民众的强烈不满,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影响了人们对改革的评价。这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教训。因此,改革必须平等兼顾公平与效率,二者不可偏废。 启示之五,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改革是一项难度极高、探索性极强的事业,改革之初因传统体制非常强大,改革难以全面整体推进,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先进行局部突破。但随着局部改革的推进,应适时进行全面整体改革,否则有可能扭曲体制和制度,形成一系列“后遗症”。中国改革遵循了先局部改革、后全面整体改革的策略,如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开放后全面开放,先在部分地方试点试验后全国推广,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中国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改革和城乡协调改革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全面整体改革相对滞后,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启示之六,正确处理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改革既有空间合理布局问题,也有时间合理布局问题。时间合理布局主要表现为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改革既有短期改革,也有长期改革,既有短期效果,也有长期效果。短期和长期要兼顾,既不能只为短期忘了长期,也不能只顾长期忽视短期。中国改革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策略,非常重视短期改革和短期效果,通过短期效果累积了一些长期效果。但客观说来我们对长期改革和改革的长期效果重视不够,将那些难度较大的根本性改革留了下来,以致使未来的改革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启示之七,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革既涉及到中央,也涉及到地方。中央和地方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对象。中央与地方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权益冲突。中央与地方若形成了改革的合力,则有利于改革,反之则不利于改革。中国改革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改革初期,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大大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分税制”和部分部门“垂直管理”后,中央加强了集权,增加了财力,但因此削弱了地方的权力和利益,特别是一些乡镇和县级政府出现了明显的财力和权力不足,影响了地方的积极性。但同时在全国跨区域的司法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协调统筹不够。 启示之八,正确处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政府与民众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二者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民众是纳税者,政府是管理服务者,按理说政府即是民众的政府,二者利益应是一致的,但由于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政府也具有“经济人”的某些特征,在制度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政府也会趋利避害,也会追求自身权利的最大化,也会出现与民众利益的不一致。政府既是改革的组织者,也是改革的对象。中国改革在处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上既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成功的方面。成功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政府作为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为民众整体的福利增加做出了贡献。不太成功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政府自身的改革严重滞后,部分官员“寻租”严重,腐败屡禁不止。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仍将长期考验我们的智慧。

❼ 历史上改革的一般因素,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1.社会动荡不安(商鞅变法)
2.现有体制已经不再符合时代潮流而导致国家落后(维新变法)
3.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4为了振兴本国国力(日本明治维新)

大体上就是这么些原因,挂号里面是我给你举的典型例子,帮你更好的理解.

启示:改革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

❽ 纵观中外历史的重大改革,你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启示

1 顺应历史潮流,为绝大多数人民牟利
2 代表和解放先进生产力
3 改革或者革命要成功必须要有相应高素质的人民做支撑,代表改革利益的人能迅速占据主导主动权,防止保守派复辟
4 文化先行,改革后行,要有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
我觉得主要就是上述这些。

❾ 纵观历史上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1.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稳步推进 3.根据国情而定,时事求是,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各种矛盾,特别是要不断改善民生,实现惠民目标 必修二的内容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