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问答题如何做

历史问答题如何做

发布时间:2021-03-11 18:20:50

⑴ 历史主观题怎么做

前提来:你要熟悉课本知识,就是自基础要过关
第一步:审题,找出关键词,明白题目要问的是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步:带着问题看材料,将材料中与题目的设问有关的重点标记出来,然后归纳
第三步: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大题,要注意规范

⑵ 历史如何回答问答题

结合史实,结合题目给出的材料,辩证的看待问题,表明正确史观,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课本上的知识记牢,结合自己的理解去答题

⑶ 怎么做历史题

一、审准题目.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
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
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
示语、限定语.例如:"评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一题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干语,"历史作用"是答项语,"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定语,"评述"是提示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由专用历史名词构成(材料问答题的主干语一般以历史材料的形式出现).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这是问题的主体,是试题的核心,试题的其余各成分都围绕它展开.只有正确理解中心语的内涵,才能把握住审题的大方向.不然,准确审题则无从谈起.找出主干语应作为审题的起点.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是审题的最终落脚点.找准答项语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就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找到了解题的着力点,收集材料、组织答案就有了目标.审定答项语是审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的答项语之中).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这些词语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试题的类型,提示我们应对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语,就能够确定答案的基本结构,确定试题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规定答案要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位于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的前面(个别试题的限定语融合在主干语之中).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从而保证把非常宝贵的考试时间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并且还可以减少阅卷老师的劳动量,避免惹老师讨厌.
当然,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有的是一题多问.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如98年高考试题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题中的主干语是"这种现象"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答项语是"原因",提示语是"说明",限定语是"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虽然这几种成分的分布不是那么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并不难找出.一题多问的,则需要逐个找出它们的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和限定语.把一个题目看作是几个题目分别解答.
第二,推敲关键词语.
弄清试题结构,找出试题的四个组成部分,只是为准确审题创造了便利条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内涵才能算得上明确了题目要求.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都是由若干词或词组组成的,能否正确认识上述各成分,取决于对这些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看来,弄清关键词语的含义是审题的基础,推敲关键词语便成为审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步骤.
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是限定语.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围答题.如果把题审"小",就会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如果把题审"大",就会多做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并且还会冲淡问题的主题,影响考试的得分.因此,我们在考试中应不惜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这项重要工作.
在有多个问项的问答题中,审清每一问的主干语并非易事.除第一问以外的各个问项的主干语大多是代词,如:"其"、"此"等等.这些代词的含义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几句话决定的,有些语句往往还相当复杂.在审题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出现理解的偏差,导致不能正确认识这些代词的含义.这样,就必然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来应得的分数.
第三,推测命题意图.
要做到真正准确地理解题义,完全按照试题的要求解答问答题,仅仅能把题目的结构弄清,把握住关键词语的含义,从字面上理解了试题,是不能够完全满足要求的.只有认识到了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题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础知识,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认识?就能够按照命题者的意图,顺着命题者的思路去解答问题.这样,考生对问题的解答,就会最大限度地接近试题的"参考答案".
二、找齐材料
在"审清题目"之后,考生的思维应立即转向对答题所需材料的收集上来.找齐材料是解好问答题的关键.只有找齐了材料,才能保证回答问题时不漏要点.换言之,就是不漏得分点.由此我们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对答题所需材料搜集的齐全与否,将决定着问答题的最后得分.
"材料"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与题目有关的基本史实,二是答题所需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认识."收集"当然是指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
对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过与题目有关的任何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解决时间紧与内容多的矛盾,做到"简明",对材料的搜寻只能是纲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规范答题的必要条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结构,筛选要点.
完成前面所述两个步骤以后,考生的主要精力应立即转到对答案的总体规划上.设计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相关要点如何组合?等等.在此基础上,再次对试题要求仔细推敲,然后从前面选定的材料中精选出与题目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组成答案要点.
2.研究试题的分值分布,确定答题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分值较高的问项,理所当然是解答的重点.
3.理清试题本身并未明确指出思考方向的问项的解答思路,突破难点.这些问题虽然难以把握,但它们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原因"、"评价"、"体会"等等.下面探讨一下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无论从什么角度入手,都必须明确找出历史的承担者--题中所述历史现象所涉及的社会团体(或个人).逐个分析它们在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它们的政治、经济要求,它们与题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联系.由此,就不难找出它们对题中所述历史现象的发生所产生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上述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②"评价".一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不足"等几个角度思考.
积极方面,通常又称之为"意义".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来回答:第一,用简练的语言(一般是一句话)概括所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第二,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产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较小范围的作用和影响.第三,指出所考查历史现象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的深刻的、长期的、大范围的影响.
③"体会"(启发、启示、反映出什么、想到了什么?等等).这类问题,考生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许多同学在考试时,干脆放弃这些题目.
其实,这种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它们一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第二,题中现象所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第三,题中所述现象验证了哪些现行政策的正确性或者是验证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们能从题中现象中得出哪些经验教训.第五,吸取相应的经验教训后,我们的工作要朝什么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们就不难得出"体会"类试题的答案.再加上此类问题的评分标准一般比较宽泛.这类"难题"反倒能够成为易于得分的题目.
4.打破思维定式,严格按照试题本身提供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问题.
引进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改变教材和社会造成的思维定式,是高考检测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历史,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命题方式.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的特点,往往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同时,也都有着相当高的难度,是考生易于失分的试题.如:1995年高考第38题第3、4问:"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答案为:"旧中国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而许多考生却基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的灿烂辉煌文化成就为全世界所注目,我们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维定式,不能客观地分析中国古代的社会条件,对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等现象视而不见.结果他们的思维方向与试题要求南辕北辙,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确定解题思路时,一定不能先回顾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不能机械照搬教材上相关内容的表述.应是坚定地依照审题的结果,果断地从教材相应内容中提取与试题有关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保证把审题的成果转化成答题的正确思路.
5.编制提纲.
大家普遍认为,编制提纲是保证答案的完整、条理、规范、整洁的必要手段,应该是应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许多考生在应试中为了节省时间,往往省略这一步骤.这主要是由于考试时间紧与试卷题量大的矛盾所致.综合利弊,较为恰当的做法是:提纲一定要列,但必需简明扼要.
提纲应包括两大方面内容,第一,明确列出共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分几段,每一段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词语.第二,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问、每一层次在卷面上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
提纲字数不易过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规范作答
规范作答是解答好问答题的最终保证.
1.答题格式规范.解答问题要严格对应试题的提问方式,采用历史教学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这样组织出的答案就能与历史阅卷教师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为老师顺利地阅读、评判试题创造出便利条件.按照规范化的格式答题,能有效地减轻评卷老师负担.同时,也在无形中为考生创造了更多得分机会.
2.语言规范.组织答案必须注意使用历史学科语言.这样做的优点主要在于:能用最简捷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考生的思想.同时,还能充分地显示出考生的历史学功底,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3.书写规范.书写规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字体规范、用字规范.答题一般应使用楷书,字体虽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艺术水平,但必须要做到字迹清晰、卷面整洁.答卷时用字也必须注意规范,不能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更不能自己随便造字.第二,布局规范.答卷时要尽可能按照"编制提纲"时设计的版面书写,考生书写的答案以占试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为易.做到了以上两点,考生的答案就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这样,就能保证考生书写的答案的所有要点,不因辨识不清(或者是因为书写的杂乱无章,阅卷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找出所需要点)而不能转化成得分点.

⑷ 如何做历史简答题

主观题(材料题为主)1、总体思路: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2、具体步骤: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评?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例:07年广东高考29要求用不同的符号将求答项、能力要求、答题范围及方向在题干中一一标示出。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4)联(联答题)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⑸ 如何去做历史问答题

对于历史问答题或者说是材料分析题都要有一个思路。这个思路就是问题的答案。我当初做历史问答题的时候,从来不把答案直接写到题的下面,而是将思路写下来。比如,我会分析这道题的历史时期,事件,性质,影响等等,如果有整段的答案,直接标明书上的页数,回头再背。但是,有一点相当重要,在做问答题之前,千万不要看答案,看了后,这道题的思路就不是你的了,也就是说这道题就不是你自己做的了。
“还是在脑海思考一遍直接抄答案再背”,我回答你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自己在脑海里思考,而后写下解题的思路和大纲,至于详细的答案就不要写了,确实浪费时间,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这详细的答案在书中的哪一部分。
我初中三年的历史就是这样学的,最后,结果很理想,历史拿了满分,当然,政治也可以这样学,祝你好运!

⑹ 怎样做历史的简答题我要方法

1.
首先抓住问题的要点,问什么答什么别废话。
2.
历史题一般问事件及影响,事件就不说了,回答影响最好能举实例说明。
3.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你历史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概况能力,这个需要你慢慢积累和锻炼。

⑺ 历史题问答题怎么做

历史来题就是把你学的那些东西源写上去,比如问答题的时候老师都会给你勾什么重点的,你就把重点写上去,然后你就自由发挥,写写你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议论什么的,写写自己的感悟啊什么的,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知道的东西拿不准,那就不要写上去了,会被扣分的

⑻ 怎样做历史材料题

读——是解答的前提.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回一步\x0d1.先读设答问,后读材料.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x0d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⑼ 历史问答题怎么答怎么分析题目

一、问答题的种类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高考试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题文中有时有合理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 “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3)答案规范化。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例1: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育、科技五个方面。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变化体现在:从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体。从生产方式来看,从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从阶级结构来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从教育来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集中体现为新式学堂的出现。科技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参考答案:(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4)出现了新式学堂。(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例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中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一位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化先后经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时期,并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观点回答下列问题。(1)“观念转变”“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分别指什么?(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解析: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对史实的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应指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虑全面。第二问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参考答案:(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2)影响: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②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对中国的近代化在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发挥出自己的答题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技巧的运用要靠平时去练、去实践。笔者浅谈旨在说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好的成绩。
这样可以么?

阅读全文

与历史问答题如何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