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科教学重点

历史学科教学重点

发布时间:2021-03-04 12:08:36

❶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突出重难点

一.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
直奔重点,辐射全文这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学生有了读书、思维的自由和空间,便于长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琐的分析,更避免牵着学生,使之完全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质疑问难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至于为了时间的流逝而满脸是汗,满眼是泪么?由这一个句子出发,辐射全文,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去品味,正所谓一句引动全文.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抓住重点,辐射全文,整体升华是变填鸭式,灌输式,注入式为启发式,探究式,发现式的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的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事先请美术老师画出各种颜色的火烧云,然后用电脑把二者合而为一,并制成动画效果,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对于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学生较难体会,对于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也难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决这二方面的问题呢?教学时,我借助图片、录音、影视等合而为一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强化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前所产生的一美一惨、一爱一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首先,借图画想像.我先出示画好的由星星、月亮组成的彩色简笔画图片,让学生理解众星拱月一词,再出示圆明园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弄清圆明三园及周围的分布,分清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图想象,以体会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其次,借音乐想象.第三自然段具体写了圆明园各处著名的景点,我让学生在图片欣赏之余配乐朗读,使学生边听边看,随着乐声到了喧闹的买卖街、泉水叮咚的山乡村野、高大壮观的西洋楼这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了圆明园景观的辉煌,心中又怎能不产生热爱之情呢?最后,借影视想象.主要是让学生看看侵略军怎样抢掠、毁坏这座艺术殿堂的电影片断,加深对侵略者野蛮、强盗行径的认识,内心升腾起无比的仇恨.这样,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感知教材,显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的感情行到了升华.
可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只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小语教学的契合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就会变得顺利.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既要从重视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❷ 如何确定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你还没有经验的话,一般情况可以参考历史教参书,里面都会具体讲的。

❸ 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改革的主要日的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多年来的历史教学摸索和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组织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抓住历史教材重点,尽可能创造出最佳课堂效果,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新课导入抓住教材重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我讲“宋金对峙”这一课题。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引入“岳飞抗金”这一重点。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中,我先挂出邓世昌的画像,学生便可浮现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冲锋陷阵的场面。讲“隋唐文化”时,先复习提问有关隋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交通发达、中外交往等内容,然后再导入新课——“灿烂的隋唐文化”。课堂教学中,复习提问是为导入新课而设的。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旧课程与新课之间的重点内容和因果关系。教师要善于“导”,就要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案,揭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且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为启迪学生思考作好准备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材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授课时,应在技巧上下功夫,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真正成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白学能力。我在讲“王安石变法”这一课时,把重点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卡片,预习时发给学生,授课前卡片内容义出现在小黑板上。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卡片内容阅读课文,并随时填写卡片。具体要求是: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也就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表现为(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宋神宗)即位后,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并希望达剑(富国强兵)的目的。
3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4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有:增加(政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5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a(用人不当,危害百姓),b(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
前后不到10分钟,同学们就把卡片全部填上自己认为正确的内容,通过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教师授课启发分析教材重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了解其主要内容,解决了部分问题,接下来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一起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疑难,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的目的。
我讲完“辛丑条约”这一目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逐步加深这一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师生问答。
我静先问:请简要回答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回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又问: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多数学生回答: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再问: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多数同学能答出:太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我再问:今天学的《辛丑条约》的影响呢?同学们全都答对:中国完企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每个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按时间先后,同学们是否能说出规律呢?这个问题很少有同学答出。这时,我边问边板书“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至此,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带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逐步加深的。
最后补充说,这一规律说明帝国主义侵略、贪婪的本性,也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的教法,联系旧知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己推理出结论,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活跃。

四、师生共同参与归纳重点内容

学生通过每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和理解了一些历史概念,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归纳重点的内容,自觉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形成正确的结论。以世界近代史“空想社会主义”一课为例,开始是从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圣两门、傅立叶、欧文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史宴出发,分别阐述三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主张。我采用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我提示: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但都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反对阶级斗争,即主张阶级调和。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空想社会主义不能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不懂阶级斗争,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学生参与归纳课文重点,既提高其思维能力,又帮助其构建知识,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五、课堂练习时围绕重点内容

为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在把握教学大纲的胁提下,紧紧围绕绕材重点,结合“双基”编好练习题,山易到难,逐渐加深,一题多型,以少胜多。我讲“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在下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
A楼车B筒车c翻车D水排E曲辕犁
1哪些是庸朝时候创造的?(BE)
2哪些是两汉时候创造的?(AD)
3哪些是灌溉工具?(Bc)
4哪些是靠水力转动的?(BD)
5哪些是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的?(BD)
这样的专题练习,不但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有关基本概念,而且掌握各主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抓住本质的能力。
以上是在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实践证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❹ 如何把握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重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为主,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是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学策略无疑是重要的。
一、师生互动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要树立整体意识策略
不少人感觉历史难学主要是由于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孤立地看待,形成了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认识。这是历史学习之大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缺乏粘连性的知识最难记忆,犹如在松散的沙上盖不起高楼大厦一样。
认知心理学曾提出平行分配加工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在人脑中知识的结构不是直线形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一些关键概念所形成的网络。网络的重要性就在于学习者可以从网络上的任何一点进入或开始学习知识结构,而不是必须从直线层的最低开始。譬如,学习明朝一条鞭法,这条鞭法是1581年张居正实行的一种新的征税办法,是把原来的赋税和杂税合并,统一折成银两征税。这些都是应当理解记忆的小处。仅仅掌握这些小处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这段历史的目的是掌握系统的明朝经济政策和各个历史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为此,需要纵横交错构建网络体系。从纵的角度看,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的一条鞭法等上下一串,便可以构成各个历史时期赋税制度系列;从横的角度来看,明朝的屯田,植棉和一条鞭法等左右一连,便可以构成明朝经济政策系列。以一条鞭法作为网络上的一点进入,可牵引出很多相关概念,勾勒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激趣策略
1、直观激趣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过去性。要学生去认知,理解这些距他们生活遥远的知识,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难于理解或感到枯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回溯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实在的情景(教学媒体):如照片、幻灯、录像、电影等,创设历史情境,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现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这种情绪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例如:在讲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利用投影机显示长征过程,把静态的地图变成动态的地图;用录像机结合教学内容,放映《闪闪红星》、《金沙江畔》、《四渡赤水》等电影中的生动镜头;用录音机播放《长征组歌》和朗诵毛泽东关于长征意义的一段论述。这样多种教学媒体紧密配合,能够始终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在感受、视觉、听觉的交叉感应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历史知识。
2、诗歌激趣
古人常用诗歌来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可见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其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因此如何利用好诗歌来进行古代史的教学,以诗正史,以史辨诗,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每位历史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古诗能生动地解释补充教材的基本史实,让学生把握历史的真实,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是对“开元盛世”景象的写照。诗史相证相得益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学生对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人民困苦,北方生产遭到破坏留下深刻印象。从而理解“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形成“安史之乱”这一历史概念。又如,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既道出隋亡的原因之一,又充分地肯定了大运河的作用。把这首诗与教材有关大运河的作用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学,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运河的作用。再如,胡曾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破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把隋的灭亡归于大运河的开凿,看不到隋亡的根本原因在隋炀帝的暴政。通过引进这首诗,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文人观点的理解,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以史学知识去认识而不是依据文人的标准这一综合能力。
3、问题激趣
“教师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讲的内容”,要想使历史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就必须区别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特点来设计问题。一般说来,高中历史重分析,理性化多一些,初中历史重过程,感性化多一些。要改变高中历史对初中历史的重复,课堂提问设计就大胆引入新材料,新情境,诱导新的遐想,产生新的冲动;也可以旧材料,新角度,即“旧瓶装新酒”。如对“洋务运动”一课教学,对初中生问题可设计为:(1)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对高中生则可设计为:(1)阅读课文引文中曾国潘说的一段话,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2)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此分析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区别对待高中与初中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设计问题刺激学生扩散思维,使其以新视角去对旧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引入新的历史观点,新的信息,可使其不断释出历史常新的魅力,引导学生对问题争议~

❺ 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

  1.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的不同。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

  2.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不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

  3. 学生学习的不同:要确定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与课程目标的差异及对应策略。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

  4. 学习评价的不同: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使学生能够完全的接受本堂课的知识,并讲出关于本堂课知识的题型和考点。

❻ 历史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摘要来:处理历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从教学、学生、知识这三着所组成的教学系统看,教材的重点一般处在学科知识系统各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合点上,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知识容量大和多方向传导性的特点。难点则处在与重点重合或不一致的位置,另具可辨性低、不确定性和人为性的特征。(剩余2516字)阅读整篇文章浅谈中学物理的层次教学本期内容介绍革新课堂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❼ 历史学科教学的难点是依据什么确定的

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生命线,是立教之本,是发展之基,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我们教师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谈我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学科组的作用,加强集体教研。

提高历史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单靠一个历史老师的努力是不行的,它需要打造一个吃苦耐劳、敢于拼搏、齐心协力的优秀团队。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精力充沛的年轻教师,都要顾全大局,为教学质量的提高献出自己的“一招鲜”,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一致“对外”。加强集体教研对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时间,我们老师还应有随时教研、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行动。课标、考试说明和中考方向的学习和研究,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解决方案,教学通案、学案和练习试题的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周考试卷和尖子生辅导资料的编写……这些工作的高质量和实效性,取决于集体教研的科学性和整个团队的智慧。

二、重视“知识清单”的使用,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

历史学科的知识容量大,头绪繁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积极构建知识结构,编写学习和复习提纲(知识清单)。新授课、单元复习、期中期末复习、中考复习备考都要编写和使用提纲,将重点知识问题化,将主干、主题知识线索化,既能提纲挈领掌握整体,又能重点问题重点记忆。编写时要让每位学科教师都参与其中,博采众长,实用高质。

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应试能力的训练量。尤其是在近几年中考文综试题题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加大、对学生能力考查的比重增加的情况下,学生会做题、掌握正确的做题方法很关键。无论是课堂几分钟的达标检测,平时的练习和考试,还是中考复习备考时模拟套卷的做题,都要求学生踏踏实实地动手做,认真地训练,达到真会,具备扎实的学科基本技能,才能在大考时有正常甚至超常的发挥。

三、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功夫下在平时。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必须提高课堂的效率,这就要求老师课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备课,保证备课的高质量,这样在课堂上的针对性才会更强,效果更好。备课时,教师不仅需要注意集体备课形成的通案和学案成果,还要依据自身教学特点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以确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要明确: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继续落实我校“去三求五”、“十二字”进课堂的相关要求,在课堂上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老师的托举作用,最终课堂效果落在一个“实”上,不断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❽ 教育:怎样把握初中历史教学重点

【英盛观察】

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是教师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善于把握教学重点,教学效果好;不善于把握教学重点,教学效果差。就初中历史课教学而言,教师只要把握好教科书的重点、《配套练习册》的重点和考试题的重点,就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要把握教科书的重点。初中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分正文和研习升级两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主要材料、补充说明文字和思考题三个方面。主要材料是字型较大的黑体字,补充说明文字是字体较小的红体字,思考题是指每篇课文中的两到三个问题。

在这两部分中,正文中的主要材料是重点内容,其余皆为非重点内容。教师在处理这些材料时,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主要材料上。主要材料不但要讲解,而且最好还要归纳出其结构图或结构表,让学生多练多记,以便学生掌握主要内容。另外,还要区分出主要材料在这几年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出现次数多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内容,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补充说明文字可以让学生阅读后,只强调其中的重点内容。课文中和演习升级里的思考题,可以作为选学内容,有兴趣的学生作一下,无兴趣的学生不作也能行。

课文内容比较多,怎样才能区分出重点和非重点呢?一般来说,重点内容是课本上介绍详细、按排篇数比较多的内容,尤其是考试题中出大题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掌握了这条规律后,通过比较就能区分出重点和非重点来。如中国古代史上的唐朝和辽宋夏金,仅唐朝一个朝代的事情编者就安排了两篇课文,叙述比较详细;而辽宋夏金四个朝代的事情,编者只安排了一篇课文,叙述比较粗略。相比之下,唐朝的内容更重要。

二要把握《配套练习册》的重点。《配套练习册》上的练习分为三个类型,课后练习、单元检测题和期中期末考试题。在这些练习中,单元检测题和期中期末考试题的综合概括性很强,经常把几件大事串连在一起出一道题。如中国近代史《配套练习册》第一单元的检测题中,把《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篇课文的内容串在一起出了一道题,即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灾难性战争及对社会性质的影响。另外,也体现出了编者的倾向,他们认为这是这一学期的重要内容,就在期中期末考试题中出练习题。

因此,相比之下,单元检测题和期中期末考试题显得更重要。

三要把握中考题的重点。中考题都是由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对《课标》、课本、《配套练习册》和最近几年的考试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之后而命制的,具有导向性、权威性和典型性,对考试题重点的把握尤其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考试题的重点呢?总体来说,考试题的重点是由考试题后面的大题来定的,出大题的材料就是重点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常常在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出大题。因此,这两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重点内容。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本、《配套练习册》和中考试题中,存在着许多客观规律。只要你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研究和总结,就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就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科教学重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