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知识汇

历史知识汇

发布时间:2021-02-05 04:26:43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资料

你去看看简略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店都有卖的!

历史溯源

“历史”一词的由来
在古代,历史只称“史”。记载史的人称史官,当时的史官,除记录统治者办的事外,对于大文、地理、人事、灾祸也加以记录。可见,古代的“史”的范因比现在更为广泛。 “历史”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学堂里最初开设“史学”课,第二年即改名为“历史”。有人考证说“历史”是外来词,来自日文,因为日本人早称“史”为“历史”了。

古代、近代、现代
古代:世界古代史,一般认为是从地球上出现“完全形成的人”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中国古代史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近代:世界近代史,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终于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世界现代史,始于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史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是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之所谓“中国”者,即指后世之“中原”也。但又有不同于“中原”的地方,即地域不及后世中原之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把这一带地区称作“中国”呢?
这一带地区的四周分布着夷、翟、戎、蛮诸族及其所建国,而将这一带包围在中间,故称这一带地区及所建国家为“中国”。

“中华”小考
古代的中国亦称华夏,又称中原。华夏,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祖国的美称。是说我国疆土广大、中华民族是有文化、讲文明的礼仪之邦。据《左传》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中”是指中土、中心。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以它为天下中心,故称为“中土”,“夏”。是大的意想,由“华夏”、“中夏”二辞又衍出生“中华”一辞。这个辞开始见于《三国志·蜀志》中“游步中华”一语。

“支那”的原意是什么?
“支那”本来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中国人一般不用。由于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人们便感到是一种蔑称。其实它的本源是英文china的音译。china又一译意为瓷器,有人便以为是以瓷器(china)作为中国的代称。据英文《韦氏大辞典》诠释,瓷器(china)一词来源于支那(chi—na)。由此可见,在西方先有中国之名,后有瓷器之称。

“文那”
“文那”一词,最早见于印度古诗《摩河婆罗》中,是古代印度人加给中国的一种尊称,包含着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一种友好感情。

为什么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民族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人中原,与以虽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黄帝族援助,攻杀虽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炎帝族,由西北进人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炎黄二帝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王位世袭”始于何时?
在中国历史上,王位世袭相传最早发生在古代的夏启,商周因之,日益使之完善。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宜父是周族的第一个首领,他有三个儿子,在率领族人迁居山下的周(今陕西岐山北)时,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虞仲没跟随迁徒,古公檀父临死时,把其首领地位传给了他的幼子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
季历是个很能干的首领,使周族的社会地位起了很大变化,从过去受压迫的地位一下跃入显赫的奴隶主贵族大家庭的行列。伐戎的胜利,对当时商朝的安全是有利的,因此季历被封为商朝的“牧师”(一种职司畜牧的官)。但是,随着周族统治者力量日益强大,加剧了周族和商朝的矛盾,商王文丁便把季历杀掉了。
季历被杀后,其子昌世袭了王位,即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文王在位五十年,由其子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率诸侯东征灭掉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王位的世袭制度,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春秋”、“战国”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一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春秋后期,各诸侯兼并吞食的结果,只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诸侯国。此后,七国间的兼并征伐更加剧烈、频繁,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最后统一,战争才逐渐停止。因此,后人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战国”时期。

《史记》并非司马迁定名
在先秦两汉时代,许多书是没有书名的,《史记》也是这样。司马迁在这部巨著完成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看后非常钦佩司马迁所取得的成就,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这也仅仅表明是谁的著作而已。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东汉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也只写《太史公百三十篇》,这就是此书在两汉时期正式流行的名称。一些学者在引用这部著作时常嫌《太史公百三十篇》这个书名过于繁复,经常省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这样的字样。“史记”二字是从“太史公记”这四个字里省略出来的,汉末以后才称为《史记》。

百家姓、千家姓、万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的总集,相传是宋初钱塘一位老儒所编,共取姓氏四百六十八个,远没有包括中国人的全部姓氏。据宋人郑樵统计,宋代姓氏一千七百四十三个,比《百家姓》多三倍。到了明初,有个叫吴沈的人,编了一部《千家姓》,共收姓氏一千九百六十八个。但这部《千家姓》仍然没把中国人的姓氏都包括进去。于是万历年间又有人编了一本《万家姓》——《古今万姓统谱》。然而,中国人的姓氏毕竟不到一万,所谓“万姓”,无非是言其多而已。
那么,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氏呢?据统计,见于文献的姓氏(包括少数民族和元清时代蒙满两族译改的姓氏)就有六千三百六十二个,其中单姓三千七百三十个,双字姓二千四百九十八个,三字姓一百二十七个,四字姓二个,五字姓五个。

《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头?
《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多个姓氏。四百多个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面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的皇帝姓赵,赵便为国姓。钱塘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口吴王钱似,孙是他正纪的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

“皇帝”一词的由来
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等。
秦王赢政一统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李斯等人和众博士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秦皇,秦皇最贵,可改“王”为“秦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太上皇”的由来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登上金龙宝座后。万事皆吉祥如意。却有一事,使得他犯了愁肠,这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事情的由来是:有一天,他和前几次一样,又去参拜太公,寻思太公此时当端坐堂前,等待着儿子。谁知刚到门前,只见太公着旧袄,执行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这突然之举,使他大吃i惊,急问因何事竞至如此。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好说歹说,太公只是不听。
事后,有人讲到秦始皇曾尊死父为太上皇,建议封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求之不得,马上举行大典,将太公扶上太上皇位。

皇帝拾趣
中国历史上最早称皇帝的是秦始皇,他姓赢名政,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
最后的一个皇帝是清朝的宣统,即爱新觉罗·博仪,他在位的时间是1909年至1911年。
在位时间最长的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名玄烨,从公元1662年至1722年,共做了六十一年皇帝。
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汉朝的刘贺,他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废除了。
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唐朝的武则天,她即位时已六十一岁,她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终年八十一岁,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是汉朝的殇帝,名刘隆,生下来一百多天就当了皇帝。他又是寿命最短的皇帝,死时不足一周岁。
十岁以下的小娃娃就当了皇帝的,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二十九个。
慈僖太后虽然没有称帝,但权力比皇帝还大。她当政四十八年,为所欲为,皇帝成了傀儡。

古代君主的称谓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中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考日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古代人们对帝王的称呼更显示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淫威。
或呼帝王为“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称国君为“万岁”,约始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援替孟尝君烧掉债卷,“民称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或对“陛下”称呼国君。“陛下”本指待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
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转达。“陛下”遂成为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县官为何称“知县”?
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县就是管县,管理、主持一县的政事。
知,解为管理、主持,古诗文中常常遇到。《左传》“子产其将知政矣”,就是说子产将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读书杂钞》指出:后世官职上加“知”字,就是从这里开始。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就是说,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宋史·苏拭传》说苏拭“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说派苏拭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即任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后的知府、知州、知县、知事(知县又称县知事),都是这种意思。古诗词中,知也解为管。杜甫“翠襟浑短尽,红嘴漫多知”。多知即多管,意谓鹦鹉能学人语,多管闲事。王维“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不知即不管,是说为看红树而不管路远。

“唐人衔”的由来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代。国外的华侨往往被人称为“唐人”,华侨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唐人街”,按英文的字义是“中国城”的意思。
美国“唐人街”是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一些城市的中国人——华工和华商创立和建设起来的。开始,他们在旧金山、纽约市等地的某些街道,开设中国式的小茶馆、小饭铺、豆腐坊等,逐渐形成了华人生活区(也称中国镇)。后来,商店目益增多,除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那里享有。
如今,“唐人街”成了繁华的街道。那里有华侨学校、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每逢新春佳节,在唐人街上耍龙灯、舞狮子、放爆竹……保留着中国传统的辞旧迎新的风俗。

何谓“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或称“尚方剑”),就是“尚方”铸的宝剑,“尚方”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刀剑等器物的一个部门。秦朝始设置。
“尚方宝剑”是指皇帝所用的剑,是一种最高权利的象征。它究竟有没有“先斩后奏”之权呢?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皇帝是不大把这样大的权交给别人的。

“使节”释源
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给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那种叫做符信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给他虎节;在平原任职的,授给他人节;在湖泽地任职的,授给他龙节。出使凭证一般都是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耗牛尾等装饰品,亦称旄节。张骞、苏武等出使匈奴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现在,“使节”的含义有了变化,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驻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古代皇帝用的“金牌”
抗金英雄岳飞在宋高宗绍兴十年,准备“直捣黄龙府”之时,被秦桧在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并秘密处死。这一故事已家喻户晓,但“金牌”究竟是何物,却众说纷坛。许多人都说是黄金铸成,其源皆出于清朝俞正燮所著的《癸已存稿》中所说“截金为牌”
《梦溪笔谈》谈到古时邮递是这样说的:“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如过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至五百余里”。可见金牌是皇帝处理紧急、机密军事事务时所用的一种朱漆黄金字木牌,并非如上所说的黄金所铸。

“娘子军”的由来
隋朝末年,李世民推动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陕西雩县故乡,散发家产,招募了大批士l兵,又联络了当地农民武装,合并了几支零散的起义军,兵力扩充到七万。公元617年,李氏率领着这支队伍和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渊称帝后,李氏被封为平阳公主。这以后,李氏统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
至于女子为基本成员,又有严密组织的娘子军,则是从太平天国的女军开始的。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左、中、右和数字一至八来编排番号,共四十军,每军二干五百人,总计十万之众。

何谓“哨棒”?
《水浒全传》第二十三回写武松打虎:“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一棒劈不着大虫(老虎),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捧折做两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哨棒这样不济事呢?原来,哨捧不是打虎用的,是为了驱狼的。过去,山东道上狼群极多,过往客商习惯带一根哨棒。哨棒的一头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来真有点龙吟虎啸的劲头,狼群听了,以为是什么猛兽来了,惊慌逃窜,附近的百姓听到哨声也会出来帮助追赶。
武松从沧州回家探望哥哥,想不到有虎,也没有想到要打虎,所以他随便带了一根哨棒。另外,哨捧也可用作登山的拄杖,也可用来挑起小件行李,是有多种用途的。

单于、可汗、天可汗
在古代,我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对他们的首领有不同的专用称呼。如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匈奴族,称首领为“单于”;北朝时期的柔然族,唐朝时期的回汔族、突厥族和宋元时期的蒙古族,称首领为“可汗”。回汔、突厥族为了表示服从唐朝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还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这些称呼都有特殊含义。像“单于”一词,本是“撑梨孤涂单于”的简称。在匈奴语中,“撑梨”是“天”,“孤涂”是“子”,“单于”含有“广大”的意思。

我国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就说明,博士在那时是一种官职,又是一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人。
硕土,我国五代时期就有。《五代史》记载:“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宋代著名散文家曾巩在《与杜相公书》中说:“当今内自京师,外至岩野,宿师硕土,杰立相望。”可见,硕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
学士,最早出于周代。《周礼·春官》:“诏及彻,帅学士而歌彻。”《史记·儒林传序》:“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这说明,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入学者。

“庙号”与“谥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祭祀时由大臣们商议定的名号。一般地说,都是把当朝的第一个皇帝称为高祖、世祖或太祖;把第二个皇帝称为某宗。唐朝之前的皇帝,不全都有庙号。唐朝至清朝的皇帝多数都有庙号。
溢号是皇帝、王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了后,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前的功绩,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谥号起于周朝末年东汉、宋朝较为盛行,惟有秦朝不许后人用褒贬的字眼来议论先皇的善恶。所以,秦始皇、秦二世这样的称呼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明清两代六部的职能
古代的六部是国家管理各方面事物的机构。六部初建于隋朝,正式定制于唐初。下面是明清两代六部的职能: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各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垂帘听政”始于何时?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亲临宝座,处理政务大事。但是,由于特殊的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了。这时,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此类事在东汉便不乏其例,至于太后在大殿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则是从唐代武则天开始的。
《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巡抚、总督
总督、巡抚是明清时期地方军政首长。总督的地位声望约高于巡抚。但就其设置而言,却是先有巡抚,后有总督。
巡抚之名,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后来每年都要派中央官员巡抚地方。这一时期,巡抚性质问于“钦差”,本身不是官号,没有品级,可兼中央监察、组织部门的都御史和吏部尚书、传郎等官衔,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军民安抚。因为属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毕返京。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以后,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并开始了以省为管辖单位的巡抚制。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地方军政事务。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后,全国除直隶、四川外,每省都设一员巡抚,规定了巡抚品级。至此,巡抚才正式成为地方官。但仍遵行旧的兼衔制。
战乱时期,各地巡抚互不统属,往往贻误军机。为统一调度,就设立了专管军事的总督。总督性质同于前期的巡抚,兼衔一样,也不常置。自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设两广总督以后,才开始了正规的跨省总督制。从此,总督职权日益扩大,兼掌民政,实际上也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获得品级,正式成为地方官,也是清康熙以后的事。其时全国共设直隶、四川、两江、湖广、闽浙、两广、云贵、陕甘八员总督。
我国封建官制的发展有一个特点,即中央监察官容易演变为地方军政首长。这是因为,历代封建王朝为强化中央集权,经常派出中央监察官巡视地方,这些官代表皇帝,挟制地方,逐渐夺取地方军政大权。如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假都是由中央监察官演变为地方军政首长的。巡抚、总督由中央监察官演变为地方军政首长,则是这一特点在明清官制中的反映。

何谓“凌迟”?
凌迟,又叫“陵迟”,是封建社会一种最残酷的死刑,始于五代。行刑时执刑人把犯人身上的肉用刀一块一块地割光,十分野蛮。
在封建社会里,有两种人常处以凌迟,一种是反对朝廷的所谓谋反大逆的人;另一种是“罪在十恶”的人。
“凌迟”在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被废除。

何谓“刺配”?
“刺配”这种刑罚,始于五代的后晋,后晋以前的流配,限于远徒,而不刺面。据有关史料记载:“(后)晋天福(高祖石敬瑭年号)中始创刺面之法”,到了宋代,还把刺面与脊杖、流配等刑罚并施于“罪犯”一身,并美其名曰“打金印”。《水济传》第八回即有“犯人徒流迁徒的,都脸上刺字”的描写。
刺在犯人脸上的字,有大小之别,当时负责审判的官员认为罪情严重或“性情凶恶”者,则刺上大体字;次之,则刺上小体字。所刺的字,除了“迭配某州(府)牢城”外,有些也把犯罪情由、服役种类刺在脸上。如“配某州(府)屯驻军重役”等,南宋时规定犯强盗罪免死流配者,“额上刺强盗二字,余字分刺两脸”。对罪犯人身污辱更加残酷。
受刺配刑罚的人被押送边疆从事名目繁多的劳役或充l军,重者终身不释。

“签字画押”的由来
在文书、字画、契约上署名或作私记,占时谓之作“押”,今则称“签名”、“签字”,这在王国时就有了。
唐初,由于唐太宗曾下令不许群臣在奏折上以草书署名,而其他文书上多有草书的。草书形体花哨,谓之“花押”。到了宋代,人们在进呈公文或与人书牍时,文末多不署名,仅书本人的字,谓之“押字”或曰“草字”。
签名或押字对目不识丁的人,是个难题,于是人们便以画圆圈代之,这就是“画押”,或曰“画花押”。画押的创始人,应推宋代的王安石。王安石署名的习惯只书“石”字,而且写了一横一撇之后,于撇中腰画一圆圈,由于他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扁,又多带过”,因而听到有入私下议论,说他所署实力“反”字,他于是便“加意作圈”,后人效以为式而废去横撇,这就是画押的由来。

清代七大藏书阁
北京的文渊阁和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镇汇金山寺内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杭州的文测司为清代七大藏书阎,是珍藏《四库全书》的书库。
七大藏书阁,皆以文为首,第二个字多从水旁,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百多年来,七大藏书阁在帝国主义的躁躏下,有的已遭厄运。文源阁于1900年随着中外罕见的园林杰作——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抢掠一空之后,被付之一炬。文宗阁和文汇阁在19世纪中叶毁于火。

“考勤”始于何时?
我国的考勤制度起源甚早,但当时所谓考勤,主要是对国家官吏而言。至于考勤表的使用,根据文献记载,当不早于清代。清初,国家官吏实行坐班制,每日办公皆在衙署。至乾隆中,此制渐弛。清人昭涟《啸亭杂录·卷十》记载,军机大臣和砷擅权时,曾经自立私寓,“不与诸大臣同堂办事,而命诸司员传语其间”。后来,有许多官吏也呆在家里办公,不坐班。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卷七》中写道:“自乾隆以后,重臣兼职者多,遂不恒入署。而阅折判牍,移于私宅”。为此,清政府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专司考勤。画到簿为官吏考勤的重要凭据之一,与红本一起存入内阁大库,以备查验。但由于它反映不出迟到、早退等情况,所以没有多大约束力。
咸丰年间,成立了总理衙门,为了防止画到溜号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就规定对其官吏“核其勤惰”,分别给予“请奖”或者“参劫”,这便是历史上考勤与奖惩相结合的开始。

古代的假日
我国的假日制度始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所以称假日为“休沐”。汉代规”定了朝官每五日返家休沐,故称之为“五日休”。唐朝改为“旬休”,官员每十日可休息一天。
古代除定期的休息日外,还有节假日,唐代中秋节给假三日,寒食清明四日。明代冬至放假三日,元宵十日。为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定有“急假”,官吏用以处置紧急家事一年以六十日为限。后晋时,家居外地的官吏探亲时还给路程假。清政府对有功的文武大臣

Ⅱ 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本人小有心得,100分的卷子都是95以上,高考时也差不多是这个数,所以小有发言权。对于历史来讲,事情发生的时代很重要,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生产关系了,在生产关系这一大范畴下要讲求君主的政策,是否开明,社会普遍生产力,对外开放程度,对外政策等,一般历史出题无非就是什么时候有什么事情或者有什么与生产力对应的使用工具,而另一部分题则是考察你对当时政策和国内国际环境的理解了解程度了,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买一本有大事年表的书,好好看几遍,你会发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状况会对某些事情造成必然影响,所谓有果必有因,一件事情就是下一件事情的起因之一,这是纵向的看一下,之后看每一个时代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发生了什么事,就是横向的分析了,因为在大航海时代以后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渐渐加强,所以基本上发生的事情就有因果联系,不是背景就是原因,所以多融会贯通几遍就好了,根本不用背,大量的练习题虽然不推荐,但是对某些人很必要,题可以加深记忆的,只要你认为有必要就好;还有请不要对历史产生排斥感,这样会使你无法很好的融汇,到时效果会不好的。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问我,我会尽快为你解答的,希望你能在历史上取得好的成绩啊.

Ⅲ 历史常识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记录历史,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担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工作,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才出现了独立职能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
西方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洛(Cicero)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史学究竟是什么?以上关于史学的定义或解说,虽然在文献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确定的,但是从逻辑序列上讲,它们其实与历史学自身演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们对它加以认识的思想史过程是基本相符的。“史有二义”和今人的“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与“知识体系”说、“超科学”或“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科学”说,可以看作是分别对应于历史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个时代的客观存在事实在历史学家思想上或理论上的表现形式。其中,“科学”说中的一般“科学”说和其他两种史学解说,分别反映了历史学第四个发展时代中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期;至于后者,更确切地说,是当代史学实践的客观存在状态在历史学家理论形式上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是史学理论工作者对当代史学实践进行抽象性认识的理论结果。而当今中国历史学界史学界说纷纭,不过是史学实践日趋复杂多元的纷乱现实在史学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认识混乱的切实反映;而且,各自对史学定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义者学术背景和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的影响。
在今人的几种史学的定义中,就中国未来史学的发展而言,比较有意义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学”说、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综合性、整体性、真实性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说和蒋大椿先生的“整合学”说。其中,李、蒋二说虽各自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对历史学的特性的认识上,实基本一致,因此可作进一步的融合而成为一派之说。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未来中国史学本体论研究,如果说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派的话,那么,它们无疑是值得援用为学派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的解说。
因为,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门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它更是一门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科学。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既存事实,对历史学是什么的回答,就不应该再继续停留在一般历史学的认识阶段,而必须把它当做一门完成的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科学来看待。中国历史学理应归属于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畴,而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何别的什么历史学。与此同时,我们今天确定历史学的定义,不能满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史学认识水平,必须结合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特别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史学实践的现实存在状况,从而作出我们时代的关于史学的确切定义。史学定义的重新确定,必须符合并反映这个时代要求。
历史学对于个体历史学家来说,它可以成为他赖以谋生的一种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职业手段,也不妨可以成为他从历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质或从历史中认识人类自身的一种方式,或是作为他提高其文化艺术体验和鉴赏能力的一种有益的精神活动;个体历史学家当然亦可以是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外的其他历史观来指导其历史研究;而且,并非每一个体历史学家、每一次具体的史学实践,都必须承担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特殊规律的任务。但是,诸如此类产生于历史认识和历史学发挥其功能与作用过程中,仅仅来自史学主体的主观认识和这种认识形式、认识手段的特殊性和历史学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发生在个体史学主体身上的特殊现象,来自历史学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产生的特性,而不是产生于历史学确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本身,更非结合今天历史学发展现实状况的东西,是不能成为否定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的根据的。
从特性方面讲,尽管历史学或多或少地具有其他社会科学甚至人文学科(如文学、艺术)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在于这些一般特性,而在于它根源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把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特性,其中较显著且重要者有:它与哲学相比的特殊性特征,与一般社会科学相比的综合性、整体性特征,与文学相比的真实性特征。[19]在历史学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些人文学科一般性特性的东西,同样不能成为否定它是一门科学的根据。
因此,任何关于历史学不是科学的史学的定义或解说,都不能拿来作为重新确定史学的定义的基础性材料。
历史学是科学。它的科学性的一般根据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一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仅凭这两条,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一门学科的科学性的一般判断根据是:(1)“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因为只要客观实在的东西,才可能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2)它“必须是旨在探讨对象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20]历史学显然符合这两层要求。但是,这样的历史学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历史科学,因为它只是具备了成为一门科学的必要前提,还不具备成为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所应有的充分前提。一门学科要成为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还需要同时符合第三层要求:“必须以揭示出事物的规律为前提,然后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即它的内在联系)去说明事物的原因,是为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21]
这样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真正科学的历史学,迄今为止,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产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为前提的。这种历史观为历史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它显示出区别于以往其他史学的顽强特征,显示出它的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征,是它仅仅从历史本身去认识历史,而不是从天上的云雾中或是从人们的心灵、头脑中去认识历史。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首先确定了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把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都当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去研究,从而在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上实现了深刻的变革。“它坚信,只要从顽强的事实出发,才能如实地揭示历史的真相。”其次,“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际应用,获得了研究历史现象之间必然联系的方法论指导,从而使历史学真正成为研究事物规律性并依其规律描述真实历史过程的实证科学。”“使历史学成为科学的最重要的根据,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运动规律的探讨。然而,至今的哲学发展史表明,到目前为止,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说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真正揭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于是,问题就简化成这样,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作指导,历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22]
据此,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除它具备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所必须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畴的一门学科。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科学性,根本地决定了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
现在,我们可以给历史学——中国特色的历史学——的定义作如下确定和简要说明: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的意义,就是在于借鉴过去,更好更科学地投身到革新现在与创造未来的过程中去。
在这一史学定义中:“整合型的社会科学”的含义是,历史学是一门以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基础,内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综合性(或整体性)、实证性、抽象性(或哲学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型社会科学,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历史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而不是一般民众或其他社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的”、“特别坚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体历史结论[23];“历史客体”,是指首先作为一种历史客观实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后才进入历史学家认识视野而转化成为认识客体而存在(“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是历史学的对象领域,因而它不是哲学研究对象之一的一般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特殊规律和特点”,是指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而非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历史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政治性的记事活动、附属于政治而以文化积累为主的综合活动、学问或学术、知识体系、哲学、科学等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环节,在认识方式上经历了价值的、考实的、艺术的、科学的、哲学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认识方式。历史学发展到了今天,虽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现过的一切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并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或部分;就个别的或特殊的史学现象而言,今天的历史学亦可以其先前曾经拥有过的某种表现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义上,今天的历史学绝不可以归结为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或环节,或者依据其中的某一种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来确定历史学的一般定义。今天的历史学,只能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如果否认这一点,那么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哲学倾向上,就要么表现为历史观念的缺失,要么表现为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庸俗化和作为这种庸俗化的必然归宿的相对主义、怀疑论或折衷主义。列宁在阐述“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的原理时说:“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24]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确定历史学的定义、分析现有关于历史学的定义的价值、理解“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乃至考察其他观念形态的事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编辑本段
历史学科的体系

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和记录
历史哲学:对历史学方法、目的、规律的研究和探讨
年代学:确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学科
文献学:对资料文献的管理和检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学科
新闻学:报告事件发生,社会现象,政治时局等的学科
社会学:研究现代(当代)人类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学科
考古学:发掘和调查古代遗物和文献
心理史学:研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激励作用
家谱学:研究家庭及其历史渊源
未来学:对未来的预测和研究
古代天文学:对太空的观察,计算星象
历史地理学:研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对于考古学等提供借鉴
编辑本段
历史学的分类

(1)按地域分:世界历史 、亚洲史、欧洲史、非洲史、大洋洲历史、美洲历史、各国历史
(2)按时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现代史
(3)按学科分:哲学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学史艺术史 | 电影史 | 美术史 | 建筑史 | 广告史 文化史 | 文学史 | 教育史 | 博物馆史 经济史 | 农业史 自然科学史 | 数学史 | 医学史 | 交通史
编辑本段
中国历史的几条规律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 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之。
2、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3、胜者王侯败者贼
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4、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6、地域环境左右命运,东强西弱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据势力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完成统一.这一点也很清楚,秦打败六国完成统一,隋打败南陈完成统一,宋打败南唐完成统一,元消灭南宋完成统一,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完成统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势力统一南方.从地理形势来看,中国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据高临下,自然对南方形成压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发展才能得于较好经济条件,所以会激起统治者的进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8、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御,向南发展.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定律.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始终都是我们防御的重点方向.从秦国建长城以抗强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我们防御的重点.同时,我们由于受到北方强敌的压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目前,北方的强敌暂时构不对我的威胁,但向南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定都北京和西安的朝代必然强大,定都南京和杭州的朝代必然弱小.
西汉、唐、元、明、清这些历史上比较长命的王朝都是定都北京,而晋、南宋、南陈,南唐、民国这些短命王朝都是定都南就或者临安(杭州)。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脂粉之地,歌舞升平,令人醉生梦死的原因吧。

Ⅳ 历史基础知识汇总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 时间:1840-1842年
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 时间: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 时间: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
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
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台湾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打击日军,反对割台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 时间:1900-1901年
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
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签订的主要条约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战争、签订双方 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 鸦片战争、中英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 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个国家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 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影响达18个省,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重要战役:李秀成在青浦大胜洋枪队;浙江宁波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这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典型事例。
2、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 1898-1900年
1898在山东兴起;1900年与八国联军在廊坊交战,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最终遭到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课)
一、 洋务运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容:1、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进步性(积极作用)-1、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局限性(消极作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二、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革)
兴起: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开始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反败,谭嗣同被杀
意义:既是一声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
简介: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
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其后各省纷纷独立,后称为“辛亥革命”
****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辛亥革命意义: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评价: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四、 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简介:1915年兴起,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和科学”;《新青年》杂志是主要阵地;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前期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进步性-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足-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0-13课)
一、 五四运动(无产阶级)
简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学生为主,6月以后以上海的无产阶级为主。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誓死力争”。
意义: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革命阶段划分-1840至五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
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

二、 共产党成立
会议名称 时 间 地点 内 容 意 义
**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1大会确定建党,制定了党的纲领。2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3选举出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大 1922年 上海 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
国民党一大 1924年 广州 国民革命的开始,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
三、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时间:1924年5月 地点:广州的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学校
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进军(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经过: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叶挺独立团:贺胜桥战役、汀泗桥战役,人称“铁军”;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4、三湾改编树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6、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据地,就是赣南闽西根据地。

五、 长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六、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系统分类:

归类:八年级复习资料

Ⅳ 历史小知识是

答: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商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版、分封制商周青铜器(司权母戊鼎、四羊方尊)文字: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

Ⅵ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汇集成知识小报的形式8开纸!!急快开学了,给好评!!!!!!!

1、教师给出史料: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贾谊。《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3、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4、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5、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6.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会其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时间重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达标检测: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 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 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 ④实行族诛 ⑤实行连坐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2.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影响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局动荡不安C.人民生活痛苦 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4.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人是(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5.秦朝灭亡的标志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巨鹿之战C.刘邦攻占咸阳 D.西汉建立6.识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Ⅶ 初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 百度文库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
21、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P38—39
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P41
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P43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P43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P46—P47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汉、东汉(41-67)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 P60
4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5、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 P63
47、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P64
48、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P67
49、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50、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68—69
51、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P69
52、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P73
53、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 P73
54、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P79
5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P83
59、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P83
61、 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P87
62、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P88
63、 东汉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P88
64、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编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P89
65、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P92—91
66、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 P93
67、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P94
68、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P95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68-84)
70、 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P102
71、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P103—104
72、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加强了夷洲与大陆的联系 P106
74、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P109
76、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P109
77、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 P11O
78、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建立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9、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P116
80、 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P119
82、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P119
83、东晋的王羲之有代表作《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 P122、
84、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撰写了《神灭论》。P124
86、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P124
问答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P38—39
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P46—47
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上: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3、评价秦始皇。 P57、P62
答: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顺民心,完成统一,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3、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此措施?P68、P74、P78
答: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③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④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哪些?P111
答: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
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进一步实行了改革 本文来自[教育资源库] http://e.5151doc.com
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意义:1、促进了民族融合.2、传统汉文化得到发展

Ⅷ 中国最全十大历史知识

十大贤君

汉高祖刘帮、汉光武帝刘秀、魏孝文帝元宏、唐太宗李世民、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圣祖玄烨。

十大昏君

蜀后主刘禅、吴末帝孙皓、宋前废帝刘子业、北齐文宣帝高洋、陈后主陈元秀、隋炀帝杨广、宋徽宗赵佶、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明熹宗朱由校

十大忠臣

诸葛亮、魏征、寇准、包拯、文天祥、于谦、海瑞、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

十大奸臣

吕不韦、董卓、司马昭、侯景、李林脯、安禄山、蔡京、秦会、严嵩、吴三贵

十大名将

孙武、吴起、孙膑、项羽、韩信、李广、郭子仪、岳飞、戚继光、袁崇焕

十大太监

姥暧、赵高、蔡伦、高力士、李辅国、童贯、郑和、刘瑾、魏忠贤、李连英

十大美人

妲己、褒姒、西施、卓文君、王昭君、赵飞燕、张丽华、杨贵妃、花蕊夫人、香妃

十大名妓

绿珠、关盼盼、薛涛、李师师、苏三(玉堂春)、李香君、陈圆圆、董小宛、傅彩云(赛金花)、小凤仙

十大侠客

专诸、豫让、聂政、鲁仲连、侯赢、荆轲、朱家、郭解、王著、王五

十大辩士

晏婴、邹忌、淳于髡、张仪、苏秦、郦食其、蒯通、陆贾、纪晓岚、曾纪泽

中国历史十大名医

1、扁鹊:战国时医学家,真名为秦越人,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2、华佗: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3、张仲景: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

4、皇甫谧:魏晋医学家。著有《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5、葛洪: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著有《抱朴子》,内篇论丹方药术。

6、孙思邈:唐初医学家,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7、钱乙: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著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著,有《伤寒指徵》、《婴孩论》等。

8、朱震亨:元朝医学家,主张“因病以制方”,有《格致余论》、《伤寒辩疑》等。

9、李时珍:明朝医学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10、叶天士:清医学家。著《温热论》,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中国历史十大经典战役

1.牧野之战 “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现代人根据史书记载的天象,甚至推算出了具体时间是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汇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军的共约17万人于牧野。

2.城濮之战 面对锋芒必露的楚军,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于楚军3路兵马实行各个击破,最后战斗以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结束.

3.长平之战 秦赵为了上党的归属展开了3年的拉锯战.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出现了百万人大战的局面.赵王"临阵换将",派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相对应的秦派上了战神级人物白起.白起创造了一个兵力接近而围杀对手的奇迹,45W赵军全军覆没.

4.巨鹿之战 项羽破釜沉舟,以三万之众带三天的口粮打败秦将章酣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此一役消灭了秦主力军队,为汉朝的统一奠定基础,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5.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 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以"背水一战,致之死地而后生",开创了中国历史战争的一场新典范.

6.官渡之战 曹操以两万之众击败原绍十万大军,奠定了曹操同意整个北方的基础.

7.赤壁之战 没什么好说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为3万:20万,没有演义说的那么多。

8.淝水之战 什么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投鞭断江”,皆来源于此.东晋谢玄以8万对前秦苻坚80万.

9.朱仙镇大捷 狄雷、岳云、严成方、何元庆4员小将主动请缨攻打金军重镇朱仙镇。金银铜铁8柄大锤左挥右抡,上挡下砸,骁勇无比,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军大获全胜.“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在河南取得顺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

10.淮海战役60万对80万,历史以来在中原大地上最辉煌宏大的战斗,堪称大兵团运动战的教科书,共产党勉强凑足的60万人马战胜了国齤民党80万精锐部队并歼灭了其中的55万。

中国历史上十大地震

排名 地震名称 震级 地点 时间 死亡人数

1 秦晋大地震 - 陕西/山西 1556年 83万

2 洪洞大地震 - 山西 1303年 28万

3 唐山大地震 7.8 河北 1976年 24万

4 海原大地震 8.0 宁夏 1920年 23万

5 直隶大地震 - 河北 1290年 10万

6 康定大地震 7.5 四川 1786年 10万

7 汶川大地震 8.0 四川 2008年 8.7万

8 昌马大地震 7.6 甘肃 1932年 7万

9 郯城大地震 8.5 山东 1668年 5.5万

10 平罗大地震 - 宁夏 1739年 5.4万

中国历代十大奸臣

1.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赵高(秦朝)

2.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董卓(汉朝)

3.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黄皓(三国)

4.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阮佃夫(南北朝)

5.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杨素(隋朝)

6.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李林甫(唐朝)

7.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秦桧(宋朝)

8.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哈麻(元朝)

9.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魏忠贤(明朝)

10.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和珅(清朝)

中国古典十大喜剧

1.《救风尘》(杂剧)──元代关汉卿

2.《西厢记》(杂剧)──元代王实甫

3.《看钱奴》(杂剧)──元代郑廷

4.《墙头马上》(杂剧)──元代白朴

5.《李逵负荆》(杂剧)──元代康进

6.《绿牡丹》(传奇)──,明代吴炳

7.《幽闺记》(传奇)──元代施君美根据《拜月亭》改编

8.《中山狼》(杂剧)──明代康海

9.《玉簪记》(传奇)──明朝高濂

10.《风筝误》(传奇)──清代李渔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1.《窦娥冤》(杂剧)──又名《六月雪》元代关汉卿

2.《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

3.《精忠报国》(传奇)──明代冯梦龙

4.《桃花扇》(传奇)──清代孔尚任

5.《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

6.《琵琶记》(南戏)──元末高则诚

7.《娇红记》(杂剧)──元末明初刘东生

8.《长生殿》(传奇)──清代洪升

9.《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

10.《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1、 孙武

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率三万卒入郢(ying,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2、 吴起

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

3、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4、 孙膑

5、 韩信

6、 李世民

7、 岳飞

8、 曹操

9、 陈庆之

南北朝第一名将。带七千骑兵杀入洛阳,期间陷城四十七,北魏数十万大军皆溃。晚节不保,但考虑到纯属不可抗拒力(发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万兵全歼侯景七万大军,只剩他老哥一个,列为第九当之无愧(小陈和岳圣一样摊上这么个主子,功业不济,命也)。

10、 项羽

中国历史上十大儒将

1.孙武春秋吴国将军,可谓世界级的军事鼻祖人物,一部《孙子兵法》已开全世界军事理论之先河。

2.李靖唐初开国名将,正统文人出身,有军事理论著作《李卫公问对》传世

3.周瑜三国吴名将,史传“妙通音律,时人谚曰:曲有误,周郎顾”仅凭弹着古琴“谈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雅劲头

4.左宗棠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战绩是入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之战

5.岳飞南宋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

6.袁崇焕其辉煌战绩当属著名的宁远大捷,一战击毙悍酋努尔哈赤

7.孙膑有军事理论著作《孙膑兵法》传世

8.曾国藩战绩当然就是镇齤压太平天国起义了

9.吴起有军事著作《吴子兵法》传世

10.陆逊 三国吴名将,出身“奶油书生”,经典战例当然是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夷陵之战

中国古籍十次厄运

1.秦始皇焚书坑儒 2.项羽纵火攻秦宫 3.汉王莽焚典籍 4.董卓发乱燔荡洛阳 5.刘石乱华洛阳再燔 6. 梁元帝悉焚天府书 7.安史叛乱掠长安 8.靖康之乱,金人劫典籍 9.清帝大兴文字狱 10.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中国十大图书馆

1.北京图书馆 2.上海图书馆 3.南京图书馆 4.科学图书馆(北京) 5.北京大学图书馆 6.重庆图书馆 7.山东省图书馆 8.四川省图书馆 9.天津人民图书馆 10.中山图书馆(广州)

Ⅸ 初中历史知识大全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人类在材料领域进入到钢铁时代。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2、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北:九上P99-1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 “三国协约”。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 知道萨拉热窝事件
北:九上P104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在萨拉热窝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秘密组织成员普林西普枪击而亡,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5 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北:九上P107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残酷的战役。整个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近百万人,激战数月,结果法军成功地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多的战役之一,其中法军伤亡46万人,德军伤亡30万人,共伤亡70多万人,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参加这场世界大战的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19 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造性地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2.达尔文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20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科学和社会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奥匈、意

英、法、俄

北:九上P121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
4.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北:九上P115 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臸臸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5.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北九P125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贝多芬的主要作品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

世 界 现 代 史 部 分
(九年级下)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知道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北:九下P3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北:九下P4 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北:九下P12 1916年6月,巴黎和会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约主要内容有:(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臸。(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等。 北:九下P14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列入中国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北:九下P20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内容: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慕尼黑会议
北:九下P36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英法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新边界安全予以“国际保证”。 《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慕尼黑协定》签字后,希特勒得寸进尺,很快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史实
北:九下P37、人:九下P35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北:九下P38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的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人:九下P36 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北P4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
北:九下P44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宣言》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九下P47 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臸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的历史地位 (1) 斯大林格勒战役:
北:九下P45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
北:九下P46、人:九下P41 1944年6 月6日,美英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3)攻克柏林战役:
北:九下P47 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开始了最后的攻坚战,在苏军的攻势下,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事以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识图;诺曼底登陆、苏军攻克柏林)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 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北:九下P65 ①经济迅猛发展,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②新的科技革命给美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大批新兴工业应运而生,逐渐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③对外直接投资大大增加,跨国公司飞速发展,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2.知道欧洲联盟
北:九下P78 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

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3.简述二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北:九下P79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了解苏联解体。
北:九下P100 1991年,苏联解体。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 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北:九下P83 尼赫鲁是印度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独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印度经济有了长足进展,粮食基本实现自给;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印度的原子能、生物等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 2.知道中东战争
北:九下P103 1948年至1982年,围绕巴勒斯坦主权问题,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曾经进行了五次战争。 3.认识二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北:九下P103巴勒斯坦主权问题,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也是阿以冲突的重要因素。而美、苏、英等国的干预,使巴以问题更加错综复杂。阿以冲突是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根源之一。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简述杜鲁门主义的史实 北:九下P58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遏臸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展开的重要标志。 2.了解美苏“冷战”对臷局面的形成
北:九下P61 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臷局面的形成。 3.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北:九下P96 第四单元导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4.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北:九下P118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交通与交往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能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臸定的,它也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八、科学技术
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北:九下P110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

技革命”。这次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应用、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技术等为代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产生是现代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人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时代”。

Ⅹ 我想写历史知识总汇集,哪个网站可以写

我想写历史知识总汇集,哪个网站可以写?吖吖吖云播

阅读全文

与历史知识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