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选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3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04 23:27:50

A.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 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 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 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 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 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 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 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 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 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2、成员国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3、形成经过:
(1)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同俄国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的第一步
(2)1882年,德国又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
4、影响:形成了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
(二)三国协约:
1、 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
三国同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不安,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联系使两国接近。
2、 成员国家:英国、法国、俄国
3、 形成过程:
(1)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这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
(2)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3)1907,《英俄协约》签订,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共同对抗德国
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

4、 影响:欧洲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思考问题:
5、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矛盾尖锐复杂,有哪三对矛盾?最突出的矛盾是哪一对?各因何问题产生的矛盾?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为什么会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三、 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1、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力图在军事上压倒对方,扩军备战,于是,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2、表现
(1) 科技进步首先提高了传统武器的性能、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2) 新式武器相继问世,如、潜艇、飞机、坦克等,战争扩展到了海地和空中
(3)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
(4)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四、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1、德国的军国主义浪潮
出现的原因:德国自身的军国主义传统;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德国的军国主义尤为严重,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对殖民地分配现状最为不满。
2、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德国、俄国、及英国、法国等
极端民族主义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本民族利益至上,宣扬对外侵略扩张。
思考: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战争经过)
复习提问:
1、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图示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两大军事集团?集中体现了哪些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矛盾的实质。
3、 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于军事领域的表现有哪些?
4、 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5、 为什么人类历史到了20世纪会发生世界大战?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云密布的欧洲,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战争究竟是如何爆发的?及如何进行的?
讲授新课:
一、 一战的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讲课思路:先让学生简述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然后再来分析该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结合地图。形成时空观。
1、萨拉热窝事件出现的原因
20世纪初,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出现了众多的民族独立国家。
欧洲列强利用这一复杂局势,纷纷插手巴尔干,扩张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的争夺尤为激烈。
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是欧洲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矛盾冲突非常尖锐
奥匈帝国把塞尔维亚视为向巴尔干扩展的障碍,与塞尔维亚矛盾尖锐。(直接原因)

2、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影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二、 惨烈的四年战事(战争经过):
(一)、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
德、奥匈、奥斯曼、保
英、法、俄、塞、比、意、日等
想一想: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战争的进程
1、战争的三条战线:

2、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马恩河战役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1918)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俄国退出大战
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协约国力量增强,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回答问题:
3、在大战的第一、二阶段,战争的中心是如何变化的?
西------东---------东

4、一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目的?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中立政策”目的:远离战火,避免战争;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发战争财
1917年,美国参战的原因:
美国与英法有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利益将受损
俄国爆发革命,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德国采取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目的:为了战后分赃和争夺世界霸权。

(三)大战结束
1、 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1918年11月
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

2、 促使大战结束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总体上,协约国的力量大于同盟国的力量。
n美国的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中国等国家的参战也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n德奥集团挑起的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非正义的战争是必然失败的。
n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退出了战争。各国的反战运动和革命浪潮,如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成为结束战争的主要推动力。
n德、奥两线作战,同盟国经济崩溃,也是战败的因素。

三、 大战的结果和大战性质:
1、结果:结果: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3、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3课 大战的后果
复习提问:
1、 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回事?有何影响?
2、 一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3、 一战在欧洲战场的三个阶段、各有何战事?
4、 一战结束的时间、标志?
5、 你认为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讲授新课:
1、巨大的灾难:
2、西欧的相对衰落
3、美国和日本崛起
4、革命与独立浪潮高涨
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哪些重大影响?
第4课 综合探究:极端民族主义与战争
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 民族主义是在什么时期兴起的?一般认为,其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2、 举例说明,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或者进步、或者反动的作用?
3、 阅读教材材料,回答18页知识窗的问题
4、 如何来认识极端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面貌?
课后记:

阶段 战役或重大事件 影响
第一阶段(1914)

第二阶段(1915~1916)

第三阶段(1917~1918)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短暂和平

第5课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2课时)
一、 巴黎和会:
1、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人们热切希望和平;
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强间的争霸斗争从战场上转移到谈判桌前
2、什么是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处置战败国和巩固战胜国成果的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3、与会代表:
战胜国的代表,但没有苏维埃俄国,中国政府的代表是陆征祥等
4、和会召开的目的:实现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削弱德国,巩固战争成果(以解决分赃、反苏和建立战后帝国主义国际秩序这三大问题)
5、战胜国的主要意图
同学阅读教材分析并结合新课堂22页材料题
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提出严厉的赔款计划,掌握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国:继续“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维护殖民帝国和海上霸主地位,消灭德国的海军,不希望过分削弱德国而使法国成为欧洲霸主
美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更关心建立国际联盟,使美国能够更大程度干预
和控制国际事务。

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建立
(一)《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1、 签订时间:1919年6月
2、 条约内容:
教给学生掌握的方法;从领土、殖民地、军备、赔款等方面
方面 内容
领土 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划为非武装区
军备 和约规定,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
赔款 该规定了德国在一定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
殖民地 德国原来占据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其它 在威尔逊地坚持下,写入了国际联盟盟约
规定把德国攫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引导学生分析: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 概念:什么是凡尔赛体系?对德和约签定后,协约国集团又陆续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和《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协约国列强建立一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
2、 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
(1)凡尔赛体系的作用:
在凡尔赛体系下,在一战后和20世纪20年代,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调整了欧洲各国间的关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列强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捷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

(2)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对德国的压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
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协约国和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与对立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围绕着殖民地、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等问题矛盾重重,如何处理德国赔款问题成为战胜过矛盾的焦点之一。
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20年代2、3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拉地区此起彼伏。
(3)凡尔赛体系的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护欧洲和平的新秩序。

教学思路:
同学阅读教材,在教师的引领下分析理解教材。
小结:凡尔赛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来理解它的不稳定性?
第6课 国际联盟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万国邮政联盟;巴黎和会上的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国际联盟的成立、国联的组织机构、国联的宗旨、委任统治制度、国联的活动
通过分析国联成立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归纳国联的活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国联的活动,认识国联是被英、法等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学案式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联的活动,认识国联是被英、法等大国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一、 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1、国际联盟成立的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行业性的国际组织建立起来
一战激起了反战和平思潮,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防止大战发生,维护世界和平
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
在巴黎和会上,国际联盟盟约被通过

2、国际联盟建立的目的:
防止新的大战发生,维护世界和平
(二)国际联盟盟约的基本内容
1、 宗旨
增进国际间合作,保持和平与安全,避免战争
2、 国联的组织机构
大会、行政院及秘书处
3、 其它规定:
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等规定及委统治制度
分析: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委任统治制度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德国原先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近东的部分领土。实际上大国瓜分殖民地的虚假外衣

(三)国际联盟的成立及成员国
1、 成立:
1920年1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简称国联

2、 成员国;开始44,后发展到63个。苏俄和美国没有参加。

二、国际联盟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一) 国联的两大任务
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问题。

(二) 国联的主要活动
1925
1931
1935
1937、
1938
1939、

(三) 国联的历史地位
1、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英法控制下的维系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2、历史作用: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国联初期,发挥了维护和平和制止战争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3、局限:
国联同时也是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成为它们维持维持霸权的工具;国联自身也有很多缺陷;国联的威信不足;面对30年代的战争危机和侵略战争,国联毫无作为,放任二战爆发,国联名存实亡,

三、国联的解散:1946年

B. 需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归纳与总结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为可能背景: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普法战争后果) 1882年 (欧洲大陆霸权) 1904年1882年 德 (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 英 1892年 1879年 1907年奥匈 俄同盟国 协约国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时间:1914年——1918年主战场:欧洲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影响: 际组织---国联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1,美国的参战一战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日益接近.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应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点是很重要的.其一,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特别是德奥集团一方,他们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以及近乎疯狂的战争态势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同时,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人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其二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首先是美国的参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国不得不正式参战,并且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而美国在当时的世界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参战对同盟国,特别是德国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最后,是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第一课 巴黎和会1.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3,地点:凡尔赛宫4,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5,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6,各国目的: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1)时间:1919年6月28日9,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 A重新划定德国疆界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2)内容:C在军事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D在原则上要求德国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10,影响:(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英法获利最大(5)美国受到抑制(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第二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联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2,影响: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3,系内的矛盾: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不稳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1)背景: 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5,维护工具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国联 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A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11)活动:B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C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A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12)评价:B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C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在意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协约国又同德国的同盟国——奥,保,匈,土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奥,匈,土,保等国的领土被分割,军备上受到限制,同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战争赔款.1.《圣日耳曼条约》按照《圣日耳曼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德奥不得合并.原来的奥国疆土将减少一半以上.将一部分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三万人,海军只能保留3艘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战争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2.《纳伊条约》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19年11月,协约国在巴黎城郊纳伊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这样,保加利亚就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准拥有海军和空军.它的陆军被限制在2万人;赔款数额定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付清.3.《特里亚农条约》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协约国在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以后,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划归塞尔维亚;特兰西瓦等归罗马尼亚.这样,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领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陆军被限制在3.5万人,战争赔款为22亿金法郎.4.《色佛尔条约》对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色佛尔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归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外,大部分归希腊和意大利;黑海海峡交给国际共管.这样,奥斯曼帝国就失去了4/5的领土.军队人数不超过5万人,海军只准保留7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不得拥有空军和重型武器.英法继续享有治外法权,并对奥斯曼帝国实行财政监督.后来,凯末尔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爆发,在这一条约上签字的奥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这个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维护了土耳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和平体系形成了一次强烈冲击.第三课 华盛顿会议(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下缓和l.背景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4)中国掀起2,发起国:美国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4,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5,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6,操纵国:美,英,日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8,内容 (1)签订国:美,英,法,日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2)内容: 地的权利B英日同盟终止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3)影响: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3)影响: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1)签订国:九国A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2)内容: 完整"B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9,影响 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第四课 维护和平的尝试含义: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实质:帝国主义在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时间:1919年——1941年途径:召开国际会议,签订条约构成: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2,影响: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3,系内的矛盾: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不稳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5,维护工具——国联 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2,体系内的矛盾:(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国的矛盾(2)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间的矛盾:中国与列强矛盾3,影响:(见前)调整:《洛迦诺公约》改变了德国战败国的地位瓦解原因:它在协调旧的矛盾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这一体系必然瓦解1,1935年起,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2,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瓦解过程: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5,1939年,德国突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6,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崩溃评价:此体系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为国际关系的相对缓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而不可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稳定背景:法国向美国提出签署双边条约,美国将它扩大为多边条约时间地点:1928年15国在巴黎签后增加到六十多个国家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或冲突的原则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评价: 3,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为和平共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4,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5,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岛屿被日本占有.第三,军备上严格限制德国.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只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有空军.第四,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对德国宣战,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1915年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时期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所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权和很大的经济利益.日本还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这是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相同点: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均势"是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在欧洲大国中,最善于运用均势原则以维护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国.英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早期,始终把维持欧洲均势作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反对大国或集团控制欧洲,反对任何一个大国谋求大陆霸权.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使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竭力巩固它在欧洲的地位,以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拿破仑时期法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使沙皇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协调与法俄的关系,对付主要敌人德国;一战后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遏制法国势力扩张.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原因 (1)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2,具体原因: (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 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 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特点 2,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3,破坏性特别大 1,加深了资本主义 (1)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各国的社会危机 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影响 (2)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2,加剧了世界 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局势的紧张 日趋尖锐(2)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1)胡佛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劳资1,美—— 双方和政府"自愿合作政策",坚决反对政各国应付危机的对策: 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 (2)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进行侵略扩张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致使危机更加严重.背景 2,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经济状况.3,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时间: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着重改革1939年9月二战爆发,罗斯福集中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新政终止内容 "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项目主要内容作用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恢复银行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复兴工业(中心)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特点: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是守夜人)性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评价及其影响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影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最重要)1,历史原因:(1)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2)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原因: 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3,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1,时间:1933年初, 建立: 2,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3,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1)一党独裁统治(2)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希特勒集总统,总理1,政治 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3)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内外政策 2,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3,军事: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4,对外关系: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5,文教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1,历史原因 (1)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2)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2,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原因 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亟需建立强权政治.3,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1,时间:1936年建立 2,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C. 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东线:俄——奥匈德 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补充人教版)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巴黎和会
⒈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⒉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⒊地点:凡尔赛宫 ⒋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⒌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⒍各国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⒎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⒏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⒐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1)时间:1919年6月28日。(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⒑影响:(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4)英法获利最大(5)美国受到抑制(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二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⒈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已列入了《凡尔赛和约》)。⒉影响:(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⒊系内的矛盾:(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⒋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⒌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⒍国际联盟:
(1)背景:①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②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1)活动:①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②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③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12)评价:①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②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③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三华盛顿会议
⒈背景(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4)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⒉发起国:美国⒊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⒋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⒌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⒍操纵国:美、英、日。⒎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⒏内容:⑴《四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2)内容: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B英日同盟终止。(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③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⑵《五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3)影响:①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②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③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⑶《九国公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⒐影响:(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⒑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日中在会外签订条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⒒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⑴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⑵不同点: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D. 高中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一知识点总结全面点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背景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
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其他 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
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
结果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成功)
意义 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
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4、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局限 原因:梭伦于公元前509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立,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表现: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梭伦改革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特点 折中的色彩(原因、表现)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军事:战争频繁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
文化:百家争鸣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国别 主持 内容 影响
春秋 齐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 前594 “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战国 魏文候 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悼王 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
背景 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秦国背景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指导思想 法家理论
宗旨 富国强兵
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制定秦律 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特点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死因:
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功: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7、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局限 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冯太后掌权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时间 471---499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过程及内容 前期 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田制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措施 迁都洛阳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设施的兴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
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性质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背景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民族对立严重 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法授官多)
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
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失败。
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时间 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内容 主要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国之法 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设军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人
结果 最终失败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E. 谁有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知识点整理啊越详细越好!

基本要求:了解帕特农神庙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感悟雅典建筑艺术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知道奥林匹亚遗址在古代希腊的主要功能及地位;知道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起源、发展,认识其主要特点,理解其历史价值与精神价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发展要求:知道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了解其主要建筑特色和历史价值;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
说明:习本课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的有关内容。
“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衰落与消亡”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历史性:
(1)从历史中看建筑:联系必修模块内容;
(2)从建筑中看历史:通过卫城建筑风格、雅典娜神话等细节去了解古希腊的历史;
人文性:
(1)民主 例:雅典卫城与北京故宫的对比;
(2)自由 例:补充希波战争的内容;
(3)和平 例:雅典人民选择雅典娜等;
(4)人文 例:卫城的建造、帕特农神庙柱子、
《哀伤的雅典娜》等凸现人文主义内涵;
科学性:
(1)伊瑞克提翁神庙女像柱、帕特农神庙柱视觉效果等;
(2)采用实验法。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帕特农神庙被改为教堂。为了抹去异教的历史,许多雕刻被污损了。后来雅典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基督教堂随之被改为清真寺,寺旁还设置了尖塔,雕像遭到进一步污损。
1801年,土耳其人批准英国大使埃尔金伯爵拯救雅典卫城的艺术品。于是埃尔金伯爵着手把雅典卫城的艺术品大批运回英国。山花上的雕刻、骑兵雕带和半人半马怪兽的恶战场面的雕塑都成为他收藏中的珍品。
19世纪初,到这里来旅游的北欧贵族日益增多,数以百计的雕塑碎片被他们顺手拿走当作纪念品。
现代人为的灾难所造成的破坏在对雅典娜奈克神庙的破坏中表现得最为显著。随着酸雨对大理石的溶解,雅典娜奈克庙可以说正在分崩离析。这座象征着胜利的庙宇,现在由于受到人类的破坏而形象怪诞,失魂落魄。
——以上材料引自《永久的辉煌·雅典卫城》解说词
一、雅典城邦
——希腊文明形成的背景(联系必修1专题六)
1、自然地理环境;
2、发达的工商业;
3、奴隶制民主制。
[合作探究]

比较古代希腊文明和古代亚非文明,分析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1、古希腊文明与古代亚非文明类型有何不同?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2、古希腊与亚非奴隶制国家相比,经济活动有何不同?工商业发达——农业为主

3、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奴隶制民主制——专制统治
结论:古代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类型。
希腊建筑表现了明朗和愉快的情绪,
伊斯兰建筑表现了忧郁,
哥特建筑表现了神圣的忘我。

希腊建筑为灿烂的阳光照射的白昼,
伊斯兰建筑为星光闪烁的黄昏,
哥特建筑则是象红霞。

——恩格斯
据古罗马著名建筑学家维持曾威的《建筑十书》记载,古希腊神庙中出现女像柱,原是作为对背叛整个希腊共同利益的某个城邦的惩罚,让这一城邦的妇女成为永受凌辱的奴隶形象出现的。所以,这些女像柱原来的创作意图上是一种耻辱柱。
作者出色地解决了雕像与柱子的关系,使它们既能支撑起建筑屋顶的重荷,又能透过女像雅致的服装以及衣褶下垂的线条,可以觉察出少女轻松自如的神态和优美柔和的线条;显示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光辉。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特点:
比较粗大雄壮,
没有柱础,拔地而起,
柱身有20条凹槽,
柱头没有装饰,
被称为男性柱。

代表:帕特农神庙
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特点:
比较纤细秀美,
柱身有24条凹槽,
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
气质优雅高贵,
被称为女性柱。

代表:伊瑞克提翁神庙
科斯林柱式
(Corinthian Order)

特点:
比例更为纤细,
柱头是用毛莨叶作装饰,
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
装饰性更强

代表:雅典的宙斯神庙
古代“奥林匹亚精神”

(1)和平与友谊的精神。
(2)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
(3)追求人体健美的精神。
(4) 追求奋进精神。

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
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中,最璀璨的明星和媒体宠儿,不是蝉联冠军的荷兰人霍根班德,也不是亚军南非人舒曼和“地头蛇”季军“飞鱼”索普,而是来自非洲赤道几内亚的选手埃里克·莫桑巴尼,一个游得又慢又业余的黑人小伙子。他游得有多慢?夺取冠军的霍根班德打破了世界纪录,成绩是47秒84,他的成绩是1分52秒72,几乎三倍于此,甚至比200米的世界纪录还慢了足足7秒多。这个成绩也是奥运历史上该项目的最慢纪录。就这样一位选手、一个成绩,却在比赛全程得到现场观众的欢呼和加油,那声音甚至超过了给本国运动员的加油声,甚至其它选手也起立鼓掌,全世界的观众也受到了极大的感染.
对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顾拜旦)

F. 谁有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G. 高中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怎么复习、考什么期末急!!

记忆一战起因:直接,间接;背景,几组矛盾,特殊年份,重大战役{凡尔登,回索姆河答等等}
凡华体系,对德国的处理,要求,巴黎和会,特殊年份
二战,起因,重大战役,{欧洲,北非,太平洋}转折点,几条合约,几个会议
局部战争:巴以冲突,朝鲜战争
联合国

阅读全文

与历史选修3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