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你历史故事

你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02 04:15:09

1. 你最喜欢的历史故事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有人说这是不懂变通,愚内昧。但这容二十多个字很直白的告诉我什么是诚,什么是信。诚是诚恳,信是信任,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对别人如是,对自己亦然。

2. 你读过的还有哪些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荆轲刺秦王
李斯谏逐客
信陵君救赵
纸上谈兵的赵括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专
廉颇负荆请罪
屈原沉江
田单的火牛属阵
燕昭王求贤
孟尝君与他的门客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商鞅南门立木
墨子破云梯
范蠡和文种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孔子周游列国
伍子胥过昭关
晋文公退避三舍
公子重耳流亡他国
曹刿抗击齐军
齐桓公九合诸侯
周公辅佐成王
盘庚迁都
妇好及妇好墓
商汤和伊尹

3. 你听过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历史典故太多了,要突显"精彩"二字,那才是"精彩"的历史典故了!

何为"精彩",就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故事有主人翁独特和超常规的表现,故事中的言论及观点是否对后人有教育意义的,我认为这是主题的关键所在。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自然而然就想起了

《六尺巷》这精彩典故了。

但它留给后人不仅仅是"精彩"的典故,而是给于后人更多的精神财富。

它教育着后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做人道理,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高尚境界!

《六尺巷》这个历史故事,我觉得是精彩中的精典,至今被后人传为精彩佳话。朋友!您们觉得呢!

明朝有个叫陶成道的,这哥们儿呢非常喜欢搞发明,整天就琢磨一些奇思妙想,有的甚至被他给造出来了。

幸亏他大小算是个地方官,被封了个“万户”,不然如果是普通老百姓,整天得忙活生计,更别说花钱去买搞发明的材料了。

然后有一天,陶成道仰望天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想飞上天去体验体验翱翔云空的感觉。

想到就去做,于是陶成道买来47发烟花,又自己动手改制成“火箭”,类似于北方地区现在的鞭炮“穿天猴”,接着他又做了两个大风筝,一手拉一个。

再找了一张椅子,下面绑满了烟花火箭,此事一起,闻讯赶来围观的老百姓可谓是人山人海,众人纷纷惊讶于陶成道的敢想敢做,都议论纷纷的等着陶成道一飞冲天。

而后在助手的帮助下,点燃了全部火箭,人群撒家伙一哄而散,只见陶成道双手拉风筝,坐在椅子上,由火箭推着向前滑行数丈。

就在所有人以为他当真要飞天的一瞬间,火箭全部爆炸,而陶成道本人,也在瞬间死亡。

这一典故,就是著名的“万户飞天”。

经过欧美等国的历史学家确认,火药,或者确切的说全人类范围内,首位研发出“火箭”的人,正是陶成道,他的飞天实验虽然失败了,但在一定程度上开了历史先河,为人类的火箭事业也算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且综合来看,这一壮举在14世纪的明朝,可谓是开天辟地的意义,人类对于遨游天空的幻想,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但真正实施这个幻想,并且将其演变成现实的人,在古代基本只有陶成道一个。

由此,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更能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堪称伟大。

4. 历史故事

http://www.fsec.cn/rrj/0yw/liwenyan/main.htm
这上面都是历史小故事

1、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少孤贫,有志无力。钓鱼于淮阴,寄[注:依靠或依附]食于漂母,母每日饭信。信曰:“后必重报。”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尝入市,被屠宰所欺,戏曰:“子能舍死,持刀杀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过胯下,市人皆小信怯。后萧何[注:刘邦的丞相]三荐于汉王[注:汉王指刘邦],筑坛拜信为大将,佐汉有功,封信为三齐王
2、孙膑与庞涓
这个故事很久远了,发生在战国时候。故事中,孙膑与庞涓曾同拜于一个师傅的门下,各有所长。但庞涓,却在出道之后已是魏国的将军了仍猜忌着孙膑,怕孙膑的才情胜于自己。于是,就生了狠毒的心,骗孙膑赴约,挖其膝盖骨,再墨型刺脸,置于囹圄。当时,父亲讲述着,如章回小说那样,在紧张处截住,留在第二个晚上继续。我便一整天的担心,担心孙膑的结局。这一整天,我就会在放学后奔到与我们住的楼一条马路之隔的小山上,掩在草丛中静坐,想父亲讲着的故事,任树梢上扑腾着有鸟儿飞过。

天黑了,窗外的小山已看不见,父亲便开始讲述囹圄中的孙膑了。这一段,听得不轻松啊!那孙膑"疯疯颠颠"的,已站立不起,又破了相,不再是完好的形象。所以,时月久了,看守的人也不太在意了。就这么一天一天混着,有了人士相帮,孙膑就暗中见了来访的齐国使者,一吐自己的惨况。齐国的使者惊讶之后,有了拯救的举动,带孙膑一起返齐。

这一走,孙膑最后的胜就注定了。我悬了好几天的心便放下,长吐了一口气,知道接下来的较量,庞涓必败。果然,去齐国,孙膑的智慧与谋略展示出来,终让齐王信任,被任命为军师,为将军田忌谋划,再看着齐军出征。这时候的孙膑,坐在帷幔围着的战车里,不露真容,但却在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很久以来,我一直想,那时父亲的讲述,把一个沉重的故事烙在我与姐姐的心里,为什么呢?父亲没有解释。也许,父亲的本意就是讲故事,讲他读过的书,讲他自己也感慨的那些人生,让我们懂一段历史,然后,记住它,在以后的成长中有分辨善恶的标准。

最后,马陵一仗,孙膑、庞涓一决胜负了。情节中,魏国与赵国联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于是,齐王便让田忌当大将,前往救韩。这救韩,田忌率兵就直奔了魏国,捣毁老窝。庞涓闻讯,只得撤出韩国,赶将回来。这时齐兵已西去,庞涓穷追三日,见沿途的灶台逐渐减少,大喜,以为齐军懦弱,已逃遁大半,且不知中了孙膑之计。

这计,是孙膑身心遭辱的最后洗涮啊。所以,那棵大树在被刮掉半块皮后写着:"庞涓死在这棵树下!"然后,孙膑等着,等着这一刻的到来,这时候的孙膑坚决,没有放庞涓一码的念头。我便钦佩孙膑的分明,不含糊,对敌手狠狠地反击。接着,听那个结局:庞涓追来了,追进了狭窄的山沟里,在傍晚将黑的夜色中看到那棵大树。于是,划了火柴,让亮光照着,读那一行字,明白了自己的末日已到。的确,是庞涓的末日了,那万箭拉开的气势,是孙膑坚定的命令,让燃起的火光告之四面埋伏的将士:是时候了,射!

庞涓倒下了,万箭之中,他自杀而亡。但自杀之前,他留下的那句话是:"这一仗可让这小子出名了。"这小子指的当然是孙膑。由此,庞涓的狭隘、贪名声、容不下别人出色,直至死改变不了。所以,孙膑的胜,消灭的是邪恶,是邪恶的一颗灵魂。

3、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出身贫农,少时在皇觉寺出家为僧,后率农民军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在位三十一年(1368—1399年)。

尊师赔情

传说朱元璋登基后,在浙江微服察访。这一天,他去多宝寺进香。进殿以后,香烟缭绕,鼓钹齐鸣,朱元璋感到心旷神恰。特别是多宝寺的名称,引起他的兴味,不禁脱口吟道:

“寺名多宝,有许多多宝如来。”

这本是朱元璋一时乘兴,信口而出。谁知一个满身油污、衣着破旧的老秀才,竟不顾左右,昂首拈须,接着吟道:

“国号大明,更无大大明皇帝!”

朱元璋一听,快活得象大伏天扇芭蕉扇似的。他不仅是赞赏老秀才的才思敏捷,更主要的是他非常满意那个老秀才能把他这位皇帝比作如来,降福于民。只是他没有暴露身份,只好默默地注视着老秀才;老秀才也仿佛遇到知音,含蓄地望着他笑。

逛罢多宝寺,朱元璋肚子有点饿了,路过山下一家小酒店时,便抬脚踅了进去。当了天子,自然吃喝要讲究点,瞅了几瞅,小酒店实在没有啥可吃的东西,不禁摇摇脑袋,又吟了一联:

“小酒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

谁知老秀才跟在后面又听得一清二楚,随即摇头晃脑地吟出下联:

“大明君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这又似甜酒浇到朱元璋的心窝窝,听了以后好不快活。待老秀才一走,朱元璋吩咐随从说:“朕马上回都,你给朕把老秀才请到皇宫去。”

朱元璋请老秀才干啥呢?原来朱元璋过去少读了书,建国后,感到立国理事,深为不便,他要为儿子请个饱学夫子。皇太子当然不同于一般孩子,一连换了几个先生,都没有管教得住。如今无意中发现老秀才才思敏捷,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看来,老秀才不仅肚子有货,为人也有些古怪,朱元璋请他到皇宫去教书,他并不高兴;封他为“太子太傅”,他也无所谓。只是冷冷地说:“试试看吧!”

头一天老秀才给太子教书,先是圈讲文章,之后,让太子背诵文章,自己便坐在椅子上闭起双目,摇头晃脑地轻轻吟起诗来。一会,太子向两个伴读的书僮做起鬼脸,书僮便念道:

“先生教学生——头动;

“学生见先生——头痛!”

老秀才把戒尺一拍:“念的什么?。

“念的文章。”

先生还未睁眼,一个书僮已蹑手蹑脚走到老秀才的座位旁边,伸手揪老秀才的耳朵。这书僮仗着太子一向放肆惯了,好多老师招架不住,只好来个“冷锅贴饼——溜了”。这样,他们越发胆大。哪知这位老秀才可不同——说时迟,那时快,书僮的手刚近老秀才的耳朵边,老秀才伸手就抓住书僮的手反拧过来,书憧痛的鼻歪眼斜。太子也不怠慢,举起戒尺就打,戒尺未落,老秀才伸出另一只手,又抓住太子的手。喝声:“大胆!”把太子的手也反拧过来。

老秀才喝令:“跪下!”

书僮“扑咚”一声,双膝落地。太子还倔强地挺身不动。恰巧朱元璋朝罢回宫,从这里经过,看到儿子一只手被先生反拧着,额上出汗,脸色泛紫,便替儿子求情;“先生,饶他这一次吧!”

老秀才将头摇得象拨浪鼓:“陛下,不行啊!常言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老秀才发起傻劲,竟把“万乘之尊”的朱元璋搞火了,喝道:“你放手不放手?”

老秀才直着喉咙说:“不放!”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还没有人敢这样冒犯过他,他脸涨得通红,大声嚷道:“来人哪!”

武士纷纷跑来,朱元璋火头上下了命令,把老秀才抓了起来。

关起了老秀才,朱元璋回到皇宫还气呼呼地骂个不休。皇后马娘娘一看朱元璋那黑脸胡桑的样子,心想,坏啦,老秀才准没命啦!她忙叫宫女沏上香茶,劝他息息怒:“皇上,昨个把老秀才夸上天;今个把老秀才气下地,为啥呢?”

朱元璋余气未消,就怎来怎去地一说。马娘娘原是明情达理的人,心想,替儿子护短,罚先生不是,这是“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可是在他气头上劝谏,恐怕劳而无功。就说:“陛下,跟愚夫子计较啥?你说咋办就咋办。宫女,快给皇上进御膳!”

三杯两盏落肚,朱元璋脸色舒展开来。马娘娘说:“陛下,你可记得,在淮西时,你曾说古往今来,世上有两种人没有私心。,

“嗯……嗯——”

朱元璋一时想不起来。马娘娘接着说:“一个是治病的郎中,一个是教书的先生。哪个郎中愿意他的病人翘辫子;哪个教书先生不愿意他的学生多识几个字,进学中举!”

“这倒也是。”

马娘娘就势追上一句;“那末,太子太傅呢?”

朱元璋语气平和地说:“倒也是为太子好。可这人太蛮横,连我去求情,他也不开缝。”

“陛下,这不开缝好!他那是为大明的天下!”

“咋说?”

“这不开缝,就是教之严,太子才能上路。玉要琢,方成器。要是一开缝,往后太子还听他的话吗?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先生哪里还能管得?往日先生脓包,管不好太子,教不了几天就跑了。如今先生肚里有韬略,手中有武艺,可你竟把人家关起来,弄不好还要杀。常言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师有师道,你把这些一齐丢了,大明天下不是也要完了吗?”

马皇后一席话,说得朱元璋懊悔起来:“别说了,把他放了,不就得了吗?”

“吃灯草的,讲的轻飘。人家受了一肚子窝囊气,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关,又不明不白地放,叫我也不愿意!”

“那你说咋办呢?”

“你我领着太子去赔情。”

“这个——”

“你要不要大明天下呢?为大明天下,只有这么办。”

当时,朱元璋头脑还算清楚,便听信皇后的话,把太子叫来,严肃地责备一顿。然后由太监领路,皇帝、皇后、太子径赴先生被押的地方。

老秀才还真倔,见他三人到来,竟别转身子,不理不睬。

朱元璋说:“老秀才,勿气嘛!那是寡人一时欠考虑,你还是教育有方的呀!”

马皇后说:“先生,皇帝率领太子向你赔情来啦!”

太子也说:“往后,愿听先生教诲:”

老秀才慢慢转过身子,让狱官去了枷,由太监和太子扶着回到书馆。路上,老秀才一句话不讲,朱元璋和马皇后微笑着跟在后面。到了书馆,老秀才在椅子上坐下,动动腿,伸伸手,慢吞吞地活动一下,看皇帝和皇后还是不急不躁,和颜悦色的,这才摊开纸,磨好墨,提起笔来,写了两行字。写好后双手托起纸,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说:“老臣谢——恩——”

朱元璋拿起纸一看,愣住了,两眼又睁得圆圆的。为啥呢?因为纸上写的两行字是——

明王明不明

贤后贤非贤

朱元璋正要发作,马皇后笑嘻嘻地说:“老先生,你念给皇上听听。”

老秀才念道:

明王明不?明!

贤后贤非?贤!”

朱元璋一听,紧绷着的脸又松弛下来,咧开嘴笑了。

5. 中国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1、千金一笑

受周幽王喜爱一个女子——褒姒,她长得很美,却不爱笑。周幽王想:褒姒这么美的女人不愿意笑,那可多刻可惜啊!于是周幽王派人贴出:谁能让褒姒笑,就可以得到千两金子(其实是铜)。许多人都来试试,可没有一个人成功。

忽然有一天,一个大臣虢石父对想出了一个主意,周幽王听后觉得不错,于是就派人在烽火台上点火。各个诸侯王都带领人马匆匆来救,结果并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开心大笑。于是赏给虢石父千两金子。

2、管鲍之交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合作关系,开始的时候管仲并不得志无论是做买卖还是做事鲍叔牙始终相信他,并给了他竭尽所能的照顾,到最后管仲封侯拜相。

管仲对周围的人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这才是我的好朋友啊!是人用这个成语形容两个人的良好的友谊,也是形容对朋友的信任。

3、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

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4、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5、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6. 历史故事有哪些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死。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一鸣惊人

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谜语,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7. 一个历史故事

调戏王妃的大臣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脱了痛快饮一场。”

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孝忠于楚王。

点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同样领导者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则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领导者对人才不可苛求完美,任何人都难免有些小毛病,只要无伤大雅,何必过分计较呢?最重要的是发现他最大的优点,能够为企业带来怎样的利益。比如,美国有个著名的发明家洛特纳,虽然酗酒成性,但是福特公司还是诚恳邀约其去福特公司工作,最后,此人为福特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代化管理学主张对人实行功能分析:“能”,是指一个人能力的强弱,长处短处的综合:“功”,是指这些能力是否可转化为工作成果。结果表明:宁可使用有缺点的能人,也不用没有缺点的平庸的“完人”。

一般来说,一个领导者的工作能力或管理经验都要比下属略胜一筹的,领导者居高临下很容易发现他下属的缺点和能力的不足之处,而且也容易向他们提出高标准要求。但领导者应当清楚地了解每一个下属的能力,而且要因材适用,不要总以自己的工作能力来衡量和要求下属。当然对下属严格要求还是必要的,但严格要求和真诚之间并不矛盾。严格要求是指你可以为你的下属制定高标准的工作要求,而真诚则是当下属犯错误或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达到工作要求时,你应该对他们采取的态度。当你真诚的对待下属时,不但不会使他因此而散漫,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如果一个领导者,老是挑剔下属的毛病,就会极大地削弱他们的工作热情,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反感,这样就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工作中的发挥,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每一位领导者都应该努力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因此可以说,宽容也是一则重要的用人之道。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要能想得开,看得远,从发展的角度考虑,从大局考虑,得饶人处且饶人,对人才要学会宽容。

楚王绝缨
故事是这样的,楚庄王宴臣,令爱妾敬酒,恰有风吹灯灭,黑暗中有人拉妾衣,妾顺手摘其帽缨,并要楚王掌灯追查。楚王说,酒后狂态之人常有之不为怪,并让群臣都摘缨在掌灯。不久吴攻楚,一个叫唐狡将军屡建战功对楚王说:“臣乃先殿绝缨者”.

阅读全文

与你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