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太和历史故事

太和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09 10:31:39

1. 安徽省太阜阳市太和县的历史故事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
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归楚国。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年―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2. 关于太和殿的故事

com/mjgs/1399://story;、铜鹤各一对,龙头下探、(音录)端,铜龟://hi。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com/mjgs/1399,建筑规制之高.asp,使图案突出鲜明.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com/news;仙鹤象征长寿.://story,口衔宝珠.com/fefeng2008/blog/item/6d8cf5dda140c5ef77c6386f。
参考资料,下部浮雕云龙图案.leryo。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鹤为长寿的象征。龟,屋脊两端安有高3.com/fefeng2008/blog/item/6d8cf5dda140c5ef77c6386f。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leryo.html"
target="_blank">http。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web131.com/news。
太和殿面阔11间.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自建成后屡遭焚毁.92m,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又多次重建。檐角安放10个走兽。清初,“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殿下为高8、仙鹤和香亭,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元旦.05m,此外每年万寿节:http,改在保和殿举行。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
进深5间,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并向王公大臣赐宴.web131,铜鼎18座,称为丹陛,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hi、册立皇后。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的大吻、皇帝大婚,如皇帝登极即位.00,称奉天殿,连同台基通高35。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高26,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明间设宝座.asp,者都是皇权的象征.htm
故事?id=383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嘉量各一:宝象,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jq,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id=383"
target="_blank">http、命将出征。殿内金砖铺地,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装饰手法之精,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每逢雨季。檐下施以密集的斗,周围环以栏杆。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香亭寓意江山稳固,俗称“金銮殿”

3. 太和殿的传说故事。

太和殿的传说故事。
有奖励写回答共13个回答
红色文具套装
聊聊关注成为第1位粉丝
1908年12月,四岁的溥内仪在太和殿容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4. 故宫太和殿 传说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型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的,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当大典开始时差,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去。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米,南北进深约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层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个,金锁窗16个,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殿内中央设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后面有金漆围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为什么这么叫呢?因殿内为金砖墁地而得名。金砖墁地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是洒了一层水,发着幽暗的光。那么金砖真的含金吗?其实这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烧制的砖,工艺考究,复杂,专为皇宫而制,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作“金砖”。烧这种砖,每一块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钱,可见金砖虽不含金,但也确实贵重。
殿内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围绕着宝座周围。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从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面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叫轩辕镜,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蟠龙联在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方,以示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子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镜下正好对着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关于龙椅,这里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走了,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饰他自己设计的帝国徽号。据说他的腿短,因而将椅座降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寻找那把龙椅,根据过去的一张照片,在破家具库找到了一把破椅,经专家鉴定,这椅子就

5. 太和殿的传说故事

太和殿,复俗称金銮殿制,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6. 太和洪山的历史故事

太和洪山镇祝楼村一带居住着近万祝姓人家,其近世先祖系宋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祝维岳。其四个儿子全部为进士出身,第四子祝谘后裔祝玢、祝岳于明洪武三年迁徙太和洪山,至今已有540多年历史。
始迁祖源山东成武
1993年太和洪山祝氏与山东成武祝氏联合续修的《祝氏族谱》载:《成武县志》载,宋乡贤祝维岳,显达官户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正一品)。四个儿子也相继中了进士,长子祝谏,屯田员外郎;次子祝诰,官蔡州县令;三子祝许,知并州军事观察推官;四子祝谘,官太常寺少卿,世称“父子五进士”。此父子事迹成武县西北十五里白店有墓碑可考。
目前在山东省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西黄楼村南现存宋熙宁七年(1074)所立惟岳公墓神道碑一座。碑堂内存有清雍正四年(1726)所立维岳公墓碑一座,另有民国十四年(1925)所立谏公、诰公、许公、谘公墓碑。维岳公墓神道碑记载:祝维岳,字同甫,成武县伯乐集镇白店村人,宋景德二年中明法科进士,出任陵州司理参军,后任秦州观察推官,大理寺丞知河中府龙门县,为一代名吏。去世后被皇帝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祝维岳后裔分别居住于山东省成武县、定陶县、曹县、单县、东明县、滕县、鱼台县、微山县,河南省商丘、民权县、兰考县、虞城县、太康县、永城县,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沛县、铜山县、阜宁县,安徽省太和县、界首、宿县、淮北、砀山等地。
成武县以祝维岳为始祖,以下祝谏为长门、祝诰为二门、祝许为三门、祝谘为四门。一、二、三门在本地都有延续,唯四门祝谘之后一直没有联系。一说“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一说徙居河南固始等地,一说徙居安徽太和。这里的祝谘丘就是祝谘。从现有资料看祝谘的后代应在南宋时期以后历代迁徙出去的。
自宋帝十八世徽钦时金人南侵,南北混战,国无宁土,祝氏有随黄帝南迁者,有避兵乱逃亡四方者,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江苏丰沛、河南固始、民权,安徽太和、山东省曹县滕州邑县巨多。祝维岳后裔自山东成武乘马车到颍州太邑北七十里祝老家园,聚族而居。生五子,分别为金、银、铜、铁、锡。祝金居界首大桥集祝楼,祝铜居洪山祝楼,祝银、祝铁、祝锡居祝瓦房祝老庄。
居住祝楼的祝先森介绍,1992年9月10日山东省成武县族人祝以佛、祝兆森二人来太和县联络祝氏,经查考世别,翻阅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太和《祝氏族谱·序》(2010年清光绪《祝氏族谱》失窃),方知太和祝氏这一支系实成武近世始祖祝维岳第四子祝谘之后裔。
山东成武县东十八里苟村集近世一世始祖祝维岳;二世祖祝谏、祝诰、祝许、祝谘,成武县西北乐村白家店故里,庄西里许先祖坟茔在焉,尚有墓碑可考。昔经金元之乱,谱毁于兵燹自三世祖以下失传者八世,至元代只有祝彦昭迁居大双固集世系始可纪。
十一世祖祝彦昭,敕赠奉直大夫;十二世祖祝守贞,敕赠奉直大夫;十三世祖祝语,明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诰封奉直大夫,南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苟村集西里许仍有坟莹墓碑可考。碑文字有:“天顺二年岁次戍寅秋七月,奉旦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祝语”。
十四世祖祝执和祝同,祝执也名祝寿,明深州通判。祝同,明进士迁居定陶城东祝楼。十五世祖祝芹,衢州罕知事;十六世祖祝永孝,庠生入孝子祠;十七世祖祝继先和祝景先,祝继先监生,祝景先儒生诰封中议大夫;十八世祖祝康(官中书舍人)、祝瑞、祝肃;十九世祖祝尚礼、祝尚智(无嗣)、祝尚信。
二十世祖祝方明和祝方元。祝方明生五子,长子祝尔奉,次子祝尔禄,三子祝巽南,四子祝尔公,五子祝尔侯。祝方元六房夫人,大夫人生子祝尔福;二夫人生子三子:祝炽、祝昌、祝寿,三夫人无子嗣(养祝而寿次子祝朋为嗣孙),四夫人生二子:祝尔承,养子祝尔艾(系外甥),五夫人生一子祝尔猷;六夫人生一子祝尔兴。山东成武县祝氏至二十一世至今,世系派别清晰,不再赘述。
太和祝氏宗谱曾于清代修谱,因黄水泛滥,老谱失没,兵荒马乱,祝金、祝银、祝铁、祝锡四门老谱无存,仅有始迁二世祖祝铜一门老谱尚存。1992年由山东祝氏族人联络聚会,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十余县城的族人汇集成武县,于1992年8月至1993年3月完成《祝氏族谱》十一卷修谱任务。
我们由祝氏家谱史料可知,太和始迁祖祝玢、祝岳二兄弟系山东成武县近世一世祖祝维岳第四子祝谘之后裔。祝谘为近世二世始祖,其后裔祝玢、祝岳因家谱失传八世,如按失传八世辈份推算,则约为近世十世祖,也即太和县洪山镇祝楼祝氏的始迁祖。
祝楼始迁祖玢、岳兄弟
明洪武三年(1470年),祝玢,祝岳兄弟二人自山东成武迁至颍州太邑(今太和)北七十里。据祝氏老家谱记载兄弟二人共五子,分别为金、银、铜、铁、锡。后来长子祝金迁界首定居;二子祝银居太和洪山镇油坊庄;三子祝铜居洪山镇祝楼村;四子祝铁,五子祝锡仅知也居洪山镇油坊庄,但老家谱丢失后,后裔世系无法理清。
如今祝玢、祝岳两位始迁祖后人居住分布在太和的祝老庄、祝瓦坊庄、祝油坊、前祝油坊庄、后祝油坊庄、祝坊庄、文铜寺、小祝庄、祝碱场、三里桥、祝计庄、编筐庄、祝楼、祝西楼村、祝庄、北祝庄、原墙镇祝庄,以及界首大桥集祝楼、马提桥口等等。界首有部分族亲寄居河南鹿邑等地。太和祝氏辈分目前可知的为:“尧、九、应、从、立、祖、 先、本、尚、陪、儒、世、心”。洪山祝楼祝氏堂号为“勤贻堂”。
今天的太和县洪山镇油坊行政村祝玢(芬)这一支系目前可考者:十九世祝文明,二十世祝承琏,二十一世,祝凤阁、祝凤台。二十二世祝治德、祝治巳;二十三世祝洁、祝显、祝凯;二十四世祝尧奇、祝尧松、祝尧智、祝尧相、祝尧凤、祝尧太;二十五世祝九朋、祝九增、祝九善、祝九惠、祝司臣;二十六世祝应才、祝应双、祝应运、祝应有、祝应志、祝应绪、祝从冉、祝从富、祝从宪等等。二十七世至今已至三十三世,世系派别谱载基本清晰。但因为是20纪90年代修谱仓促,加之一些过去划定为地主成分的家族人士担心害怕,而没能入谱。
祝楼村75岁的祝立然老人告诉记者,他高祖爷祝应郎,曾祖祝贤武,祖父祝庆址,父亲祝从起。他说,祝氏从明代迁徙至太和后建有有祝楼,非常高大宏伟。
走近祝楼村
8月23日,市直干部祝祖良陪同我一起坐车前往太和洪山镇祝楼村。洪山镇南与倪邱镇接壤,北邻河南郸城,离太和城区七十里。
祝楼村位于黑茨河北岸,太和洪山镇管辖,因古时候有多处楼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户人家,均同族同姓。
祝立然老人回忆,楼院始建于明代中期,距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盖祝楼院落用的大青砖都是用秫秸(高梁杆)烧的,砖烧好后几百个人排成队,从一公里外的窑后陈庄南地的窑场传过来的。楼院主人家的祖坟在二里外的倪邱镇文铜寺一带,可知见当时楼院主人的良田之多和富有。
祝楼建筑原先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处院落,东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毁坏。西南院落于1948年因一场大火而倒塌。东北院落文革时期虽然遭到破坏,部分建筑构件被拆掉,但整体完好。1957年因建洪山大礼堂及祝楼村中学用砖,把三间两层、二进院落,两边各有厢房的祝楼拆除,前客厅因当时有人居住未被拆掉。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因两家房主人翻盖新房拆除了前客厅,部分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用在了新建筑上被留存了下来,一块堂匾用在了门板上。现残存墙体一段,为大青砖垒砌,墙厚约六七十公分,缝隙为糯米饭渗草木灰浇灌,中间为松散夹层,应为保温防潮之用。
记者看到,村内青灰色碎砖烂瓦随处可见,明清时代特征明显。几个散落在草丛里的青石鼓不同于常见的扁石鼓,而是石础,即固定在大木柱子下面的石头,也称柱石。一堵青砖残墙掩没在荒草丛中,祝楼村民院中随处散落着各种带有花纹图案的残砖碎瓦块。村内还有早已干涸的两口老古井,遗址还能看到。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都说,祝姓是明代从山东迁到这里,原村名为李瓦坊,后盖起了院楼才改名为祝楼。
祝楼村周围的地名也能佐证其历史悠久和楼院的存在,南园顶、南牌坊、西庄户、东西南北寨墙、寨海孜、寨门口、东敌楼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祝楼因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时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们生活富裕。当时一个村庄有多处楼房院落,在皖北地区也很罕见。据说在明代有万亩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题字嘉奖,祝楼村现存的“勤贻堂”牌匾出自何人之手,因字迹被毁无从知晓。
市直干部祝祖良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在祝楼生活成长,对于祝楼的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感情。尤其是对雕梁画栋、巍峨宏伟的祝楼更是产生了深深的怀念。他说,祝楼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目前散落存在祝楼村周围的各种石雕、砖雕、木雕,以及祝楼古建筑遗址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亟需历史考古界进行挖掘和整理。
祝氏的得姓起源
综合《竹书纪年》、《新唐书》、《姓谱》、《元和姓纂》、《中国姓氏起源》、《中国姓氏辞典》等载,祝氏起源有三:
一是以国为氏。出自有熊氏,为黄帝后裔。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遗民,把黄帝的后人封于祝地,其地望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建立祝国。春秋时祝国亡于齐国,原祝国人则以国名为姓,成为祝姓。
二是以职官为氏。古时设有专门负责祭祀时致祝祷文辞和传达神意的官职,称作巫史,也叫祝史,故后有祝史氏,《姓谱》载“卫有祝史挥”。祝史官的后裔有的以职官第一字命姓,为祝姓。《元和姓纂》载:“古有巫、史、祝之官,其子孙因以为氏。”又有祝宗、祝丘、祝和氏,皆上古火帝祝融之后裔。祝基,出自子姓,是宋国君戴公之子公子其之后,祝其官大司寇,子孙用祖名命姓为祝其姓。见《路史》、《风俗通》。
三是出自他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北魏叱卢(吐缶)氏之后有祝姓;清朝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等之后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为图腾的麻打息氏族汉姓为祝;今满、瑶、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太和洪山镇祝楼祝氏尊山东成武县北宋祝维岳为近世一世始祖,宋代以前先祖无考,无法攀附。山东成武县二世祖祝谘后裔祝玢、祝岳二兄弟自明洪武三年迁徙至太和洪山建祝楼,为今天洪山祝楼祝氏的始迁祖。

7. 太和殿的历史故事。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之一,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此举行盛大典礼。
其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经历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该建筑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中国古代皇家拿什么来镇殿?太和殿的房梁之上,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镇殿之宝?在太和殿300年大修之际,故宫近日披露了太和殿中隐藏的五座神秘符牌。
这五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符牌由于雕刻着镇殿神符,故又称
为“符板”。正中央的一块符牌高约37.5厘米,宽23厘米,以产于东北的高丽木所制,前置香炉、蜡台、灵芝五供。符牌正面由上而下共分为四层,由佛教护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图组成,背面由镇殿七十二符组成,可谓是一道镇殿灵符。
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降旨在养心殿安黄铜符板一块,太和殿和乾清宫分别安木符板各一块。据此可知,此处符牌至少有一块应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故宫专家介绍,雍正九年,正是雍正帝被病魔缠身,让道士为其治病之时。此牌上的佛教经咒中既有汉传佛教经典的经咒,又有藏传佛教的心咒和咒牌,显然是汉藏合一的形式。

8. 关于太和宫的历史故事简介

据史料记载:早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在太和山顶就修筑莲花城,元丰年间(1078年)道士郇道虚首建道观紫极宫;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马都总管任国公米甲撒哈苏重修仙洞太和宫美景北极紫微殿。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设道纪司于太和山紫极宫,建文四年(1024年)明成祖为感神恩,诏令全国各地大兴道观神庙,太和山亦应诏受益扩建。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兴建了真武殿。太和山古建筑群,在历史上虽经兵火频仍、屡圮屡建,香火一直延年不辍。明万历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济远"卷廉重建"真武庙,殿宇辉煌,招引四方,香火极盛。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圣公圣母殿。

据延安市志记载:太和庙,又名真武庙,位于清凉山极顶的莲花峰上,明万历七年(1579)延安知府洪济远曾用三年时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增修了殿堂若干间,新铸造了4米多高的祖师铜像一尊,2米多高的铜钟一口,还加砌了登临太和山的石阶,修筑了"三天门"等。使太和山的规模至此达到顶峰。清朝同治年间,太和山庙因战乱略有破坏,光绪年间曾又修复。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延安时,太和山亦惨遭毁坏,仅存大殿一座和祖师铜像、铜钟及山门。

9. 太和县历史故事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廪丘,阜阳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
截至2011年,辖24个镇、7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万亩,总人口171.2万。
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太和县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
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归楚国。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年―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10. 关于太和殿的历史故事

到1959年才发现了原来龙椅的线索。工作人员在一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旧照片上,看到从前太和殿的原状。根据这张照片,终于在一处放残破家具的库房里,发现了一张残破的雕龙髹金大椅。

这张龙椅从髹漆的方法和雕龙的造型看,应是明代的制作,很可能是明嘉靖重修皇极殿的遗物,清康熙重修太和殿时,经修理后继续使用,直到袁世凯时代才被丢至此处。

1963年,故宫决定修复这件龙椅。宁寿宫有件龙椅是乾隆年间太和殿龙椅的仿制品,只有龙头是清代的风格。另外还发现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所坐的正是太和殿这张龙椅。现在我们看到的龙椅正是修复后的龙椅。

另外宝座是根据明嘉靖朝遗物残件恢复的,因此恢复后的宝座自然是明朝的风格和样式,与宝座后由清朝保留下来的屏风风格呈现不同,这从宝座和屏风上的龙纹和云纹能够十分清晰地分辨出来。

阅读全文

与太和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