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安丘历史人物

安丘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1-02-09 08:40:07

⑴ 安丘爱国人物故事三百字

安丘历史名人

抗英将领刘耀椿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抗英将领,贾戈街道刘家王封村人。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他被提升为福建兴泉水道兼金厦兵备道。又捐献数千两俸银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引进新知识,新工艺,“师夷长技以制夷”,协助闽浙总督邓廷桢、颜伯焘抗击英军,禁止鸦片,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他赏罚分明,策励群才,同心协力,组织地方军民外攘内侦,拔本塞源,为守卫厦门,抵抗英军侵略做出了贡献。
1840年六七月间,英舰两次进攻厦门,在刘耀椿和水师提督陈介平率厦门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1841年8月26日,英舰36艘闯至厦门发动进攻。耀椿冒着密集的炮火指挥战斗,顽强抵抗,激战数小时,终因兵力不足,敌装备精良,厦门失守。耀椿退守同安后,积极协同颜伯焘整顿军队,筹备火力,征募新兵团练乡勇万余人,军民结合,昼夜轮防,主动袭击英军。后来,他改做后勤工作,因成绩显著,升四川按察使,未到任即撤回成命,降为候补道。不久削职归里。居家期间,因协助政府训练地方武装有功,朝廷赏他六品官衔。 刘耀椿不但政绩卓著,还利用公余著作,主要著作有:《颍上县志》、《海南归棹词》、《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青州府志》等。民国《山东通志》有其事迹。

⑵ 潍坊有哪些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最好多一点。

1、冯惟敏,明代散曲、戏曲作家。著有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4卷,以及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

冯惟敏降生在其父冯裕直隶晋州的任所,后,随父由晋州移南京,由南京迁甘肃平凉,由甘肃转贵州石阡,在其青少年时代足迹已漫游大半个中国。冯裕为正德进士,深知读书甘苦,因此不论是冗杂的公务之余,还是在劳顿的旅途之中,都亲自把教冯惟敏弟兄的学业。

2、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潍坊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3、王寿彭,字次篯,潍县西南关人,清末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应科举考试,在县、府试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年仅二十七岁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进士馆”学习法政。

4、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

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

5、公冶长(前519—前470),又称公冶氏,名苌,字子长、子芝。汉族,春秋时齐国人(一为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

⑶ 安丘现代名人(作文)急!!!!!!!!!!!!!!!!快!500字!!

赵俪生复,1917年4月25日(农历)生,山制东省安丘市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俪生1934年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1935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教授,甘肃省史学会第一届副会长。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以冯夷等笔名发表过不少译作、剧本和小说。后专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后出版着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赵俪生先生于2007年11月27日辞世

⑷ 景芝镇的历史名人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字伯坚,号友,清代文字学家,景芝镇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县知县,后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勤于政事,讼至立判,卓有政绩。
王筠少而好学,喜爱研究小篆与大篆文字。年纪稍长,即博览群书,经史。一生中,尤其喜爱研究说文之学。他精心研究了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说文著作。他不仅评论了前人著作的优劣,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字之奥,无过形、音、义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意,而文字之说备。”他著《说文释例》20卷。又以句读之名,疏解许慎《说文解字》,著《说文句读》30卷,解决了前人对许慎《说文解字》一书解释的草率、简略和混乱。还著有《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说文补正》、《句读补正》等。王筠致力于说文之学达30年之多,皆从分析前人诸家之说入手,独辟门径,不依傍于人,提出独到的见解。其成就明显超过了前人。后人评论时说他对说文之学的贡献是“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文字蒙求》一书,解放前曾作为高等小学教材,建国后于1962年、1983年再版。《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亦分别于1983年7月和11月由北京市中国书店重新印行,足见其著作的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他还著有《说文韵谱校》、《说文广训》、《四书说略》、《正字略》、《禹贡正字》、《毛诗重言》、《弟子职正音》、《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清诒堂文集》、《徐沟笔记》等,共50余种,数百卷之多。
吴金鼎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著名考古学家,景芝镇万戈庄人。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时,爱上了考古工作。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攻读考古学。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1928年3月,吴金鼎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5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现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30年至1931年,他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又进行两次发掘,于1934年发表了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并得到了公认,为史书无载的中国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座丰碑。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吴金鼎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此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最为详尽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目。吴金鼎获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回国。时值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考古学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至1940年,他到云南大理附近的苍洱考察发掘,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挖掘了数处,撰写了《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1941年至1943年,吴金鼎在科研经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对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卷》有他的事迹介绍,称他是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景芝镇-景芝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景芝镇区东南角,206国道东侧,有一处陵园,园内松柏苍翠,枝繁叶茂。在松柏树的掩映下,一座青色纪念碑巍然耸立,它就是为纪念在“景芝事件”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建于1956年5月,当时位于景芝汽车站前的广场中心偏南。纪念碑通高15米,呈四棱柱形,为砖石水泥结构。碑身分上下两部分:正面上部镌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下部是碑文。背面上部镌刻着“踏着革命烈士血迹前进”10个大字,下部是陈克烈士传略。1979年,景芝公社党委、政府,在纪念碑周围修建了围墙和大门,种植了松柏林,并安排专人管理,使它成为一处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作为对烈士们永久的纪念。同年,这座陵园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芝事件”:根据史料记载1945年6月,景芝一带解放,建立了中共淮安县工作委员会。7月,淮安县政府和县大队相继建立,中共淮安县工委书记周次温任县长,曾任县大队政委,原山东军区十一区团参谋长巫景全(红军战士)任县大队长。县机关驻景芝教堂。8月,淮安县工委改建为县委,原莱东县委代理书记陈克任淮安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周次温仍任县长,刘铭任组织部长,巫景全任县大队长。
新建立的淮安县地处诸城、高密、安丘三县交界处,国民党杂牌队伍和日伪政权统治多年,情况复杂,群众基础差。淮安县大队成立时,很多伪顽散兵游勇甚至土匪表示弃暗投明,乘机混入,原伪厉文礼部十六团中队长孙松山参加了县大队并当了副排长。当时淮安县领导力量比较薄弱,没有来得及对这支队伍进行全面整顿。
同年8月,县大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四旅十团三营,辖七、八、九三个连,十团参谋长巫景全带领八连驻景芝镇,七连和九连在外地活动。八连在景芝驻防期间,三排副排长孙松山等认为叛变投靠国民党的时机已经成熟,就与孙华堂、董志华、陈金祥、于德江等利用队伍出操或喝酒之机,几次策划叛变。对敌人的这一阴谋举动,淮安县委和十团领导没有察觉。
9月15日(农历八月初十),下午三时许,以孙松山为首,开始了叛变行动:他们派人把住教堂大门,先将曲副连长、王排长、文化干事用枪逼住,一一捆绑起来押在连队住处,然后持枪窜到教堂前院陈克办公的地方,趁陈克、刘铭、巫景全三人谈话之机,突然把他们按倒捆绑起来,一同押到后院与曲副连长等关押在一起。叛匪把住教堂大门,放入不放出,前去参加会议的人员进一个抓一个,景芝区委书记曹保善、区长孟迪安以及他们的通讯员就是这样被捕的。
当日夜间,武装部副部长杨兴等得知八连叛变的消息后,立即带领部队跑去救援,但敌人已经走远,救援未果。被捕人员中有县委书记陈克、组织部长刘铭、十团参谋长巫景全、专署征收员刘洪远、景芝区委书记曹保善、区长孟迪安、曲副连长等重要干部14人,叛匪带走枪枝60余枝。
陈克等主要干部被押送到潍县城,交给厉文礼部。以后陈克等虽经我地委、县委敌工部多方营救,但毫无效果,于1945年冬被敌人活埋,壮烈牺牲。
中共淮安县委书记陈克,原名朱司春,又名朱茂轩(懋宣),字曙东,1914年1月20日出生于莱芜市冯家林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20岁毕业于莱芜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员。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走上了抗日的道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陈克。先后任莱芜县第五区分区委书记,莱北县委组织部长,莱东县委代理书记等职。他在抗日战争中勇敢坚定,沉着果断,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1945年8月,陈克奉调来到新解放区淮安县任县委书记。当时日军刚宣布投降,蒋、日、伪合流,地方上的反动势力十分嚣张。淮安县地处诸(城)、安(丘)、高(密)三县交界处,党的组织还不健全,人民政权刚刚建立,人们的“正统”观念很严重,认为共产党“靠不住”,国民党势力大。陈克到任后,面对严峻的局势,沉着冷静,日夜操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召开各种会议,广泛发动群众。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由于他工作深入扎实,很快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权。正当陈克等开辟淮安县新解放区工作取得初步成绩的时候,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一伙反动分子,却在酝酿着一场反革命事变。9月15日,陈克被敌人逮捕。在登汽车的时候,陈克同志慷慨陈词,痛斥敌人。
陈克等被捕后,中共昌潍工作委员会,中共安丘县委敌工部,千方百计全力营救,但都没有成功。1945年深冬的一天,北风刺骨,陈克等被剥去上衣,虽然遍体鳞伤,但目光炯炯,从容镇定,与其他同志一起,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跳入敌人早已挖好的土坑,慷慨就义,时年32岁。陈克等英勇牺牲的噩耗传出后,淮安县的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悲痛万分,对出卖和杀害他们的阶级敌人切齿痛恨,他们利用不同形式对烈士表示沉痛的哀悼。

⑸ 安丘历史名人有谁分别是哪里人(速)

曹贞吉、吴金鼎、刘耀椿

⑹ 谁是弥河的历史人物

人民网潍坊11月19日电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前不久,史志办转来由张辉光编著的《古镇丰城》,遍览之后,颇为慨之。

辉光先生以耳顺之年,凭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的无限挚爱,以一己之力,纂成一部洋洋40万字的方书,这种精神,尤堪赞许。

正在前不久,我与原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效武赴化龙,席间随口谈到一个话题,即“西弥河故道文明”,作为这样一个有关寿光文明史的重要课题,并无人来研究。

“寿光县,弥河串”,这正是寿光的自然史,寿光的文明史亦是与此相联系。虽然自古寿光就有十几条河流,但主河流是弥河,是寿光诸河之“纲”。寿光广袤的平原,乃主要赖弥河冲积而成。寿光自建国以来的文化工作,赖贾效孔老等的孜孜以求,使深埋于地下曾流经寿光的几条弥河故道昭然于世。其中靠西的一条即自今青州里爽入寿光境,穿过今文家、丰城、台头而流入巨淀湖,贾老等在故道两岸共发现古文化遗址16处。在今丰城北的王庄村,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遗址,王庄以北台头一带正是远古时期的海侵线,王庄所在正是由上而来的古弥河入海口附近,在这条故道两岸,以丰城为中心,高家、埠西、丰城、贾家、韩家、王庄以及以北的南台头,均是龙山文化以至岳石(夏)、商、周、汉相叠压的文化遗址。西弥河故道,是青州、寿光两市的一条重要文明带。在这条弥河故道两侧,产生了灿烂的文明。故道西岸,1952年才由寿光划入青州的臧台亦是一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这里又是鲁国大夫臧武仲所筑屯兵台的地方。与臧台同时划入青州的阳河、赵家营是明户部尚书刘珝、刑部尚书赵鉴的故里,王庄以北的姚屯村是清台湾总兵姚堂的故里。在现代史、当代史上,弥河故道东岸的张家庄又是寿光党组织创始人张玉山的故里,张家庄正是寿光党组织的诞生地。故道以西,从张屯村走出了中国当代纸业旗舰创始人陈永兴,从北柴村走出了中国当代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祥。

丰城之地,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汉高帝刘邦的孙子刘贤为菑川国王(治今纪台),为所辖七县之饶县。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丰城所在之饶县又成北海郡二十六县之一。魏齐王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司马宣伐公孙渊,移北辽东丰人于此置南丰县,因有丰城之名。

丰城所处,正于弥河故道一侧,今伏龙河两侧。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氏迁来丰城,迄今已近600年矣。书中可知,永乐年从冀州同迁来寿光者共四支,一居侯镇,二居九巷,三居丰城,四居马家庄(台头)。仅丰城一支,600年来张氏居处耕传,已衍为邑西一大望族,且为古镇丰城姓族主体,占居民总数96%以上,几与丰城同名。镇外还衍及本市、青州、广饶、临淄等若干县市若干村庄。

张姓在中国历史、中华姓氏上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姓氏,且张氏之生与弥河文明有密切关系。中国历史自距今4000年一直上推至4600年号称龙山时代(以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命名),而考古学、历史学界普遍认为今天的弥河、潍河流域为“典型龙山文化”地区(孙敬明《潍坊古代文化通论》),为海岱文化(龙山文化)的“腹心地带”(王守功《山东龙山文化》)。早在人类从氏族乃部落乃古国乃方国乃王国的最初国家形态古国时期,寿光弥河中游一带就产生了3个古国,总人口达到四、五万人,而当时整个山东境内形成的古国只有8个。上古时期山东境内的先民被称为东夷,而如上所述,弥河流域正是东夷文化的腹心地带。东夷之夷字,从大从弓,是说东夷人身材高大(号巨人族),发明了弓箭且为善射族。弥河之弥又写作弭,弥字的本意是抽下(松弦)弓上的箭,而弭指的又是两头有嵌饰的角弓。寿光历史上还有一个古老的姓氏己(纪之本字),以后演变成了商周之际的一个强大国家己(纪)国。而己字的本意是指用于捆绑箭簇的纶索。当姜太公封齐建立齐国之前的商代,己国已成为中国东方一个强大国家,己国在今临朐东部的一个城叫骈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这里出土了骈伯的青铜爵,铭文曰“矢伯”,而矢者箭也。己国位于今昌邑的一个城名鄑城,鄑的本字为晋,而晋在古代正与箭通(高明《古文字类编》“古书箭为晋”)。己国位于今安丘的一个城名牾城,牾的本字为午,午与矢义意相通(许慎《说文解字》“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己国靠西的一个城叫雟城,即今临淄安平镇,雟通隽,隽意为以弓箭射肥鸟(许慎《说文解字》)。己国靠南的一个城叫章城(今江苏干于县),章上从辛(錾凿),下为玉,会用錾凿雕玉之意,取箭之意而为錾,錾乃从箭意引出(许慎《说文解字》)。

与弥河文明有关的还有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传说即“后羿射日”。羿字为装饰有羽毛的双箭杆的摹写,代表的是远古时代东夷族的射正之职。益是远古时代诞生于弥河流域的益族称谓和首领之称(伯益),羿为益的谐音字。益的古文是一个燕子(鸟)的象形,所代表的是东夷先民的图腾。后羿(又称夷羿)继伯益为东夷族首领,极善射箭,曾带领东夷族推翻夏代统治而为夏王朝君主,后羿之后乃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孽遗。历史还记载“逄蒙学射于羿”(逄蒙墓在今昌乐境)。战国著作《列子?汤问》还记载了一位纪国后裔纪昌,为古代著名射手,“虱以窗上,能射虱心,马尾不断”。历史上正记有一位张姓射手,他是一位与历史有大功的人,他就是寿光人张瑰,为北宋宋军军头,公元1004年,辽将肖达兰率辽军大兵压城,即时称澶州的今河南濮阳,正当满朝惊谎之时,张瑰于阵前发现肖达兰恃才骑巡,遂发弓弩射中其颅而亡,辽军大乱,促成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创造了宋辽120年的相安局面。

张姓之生,正与善射族有关。与羿为东夷族射正之职称一样,张姓之生正源于弓(射)长(正)之职称,弓长之为张也。张姓正是源于弥河流域的善射族,后在今冀鲁交界的临清(清河郡)一带,发展成为张姓第一大郡望。上述寿光四支张姓自冀州迁来,正与此相合。由张姓诞生于弓长之职可知,该姓历史上即为尚武之族,这与丰城张氏代有军功将士出、代有尚武传统相合。如书中所述“大闹千佛山”,正是精彩一幕。

张姓之起源,肇于前述远古之古国时期,时弥河中游一代,得于岸北鱼盐之利,经济发达,文明昌盛,社会繁荣,盖于山东境内任何其他地区,高度发达的文明和快速发展的人口,使这里的先民迅速遍及于海内各地。张姓历史上少有长期朝代建立者(却出过60余位宰相),但张姓巨为全国姓氏人口第三,总达近亿,此可释然。

丰城张氏自永乐初迁寿邑以来,繁衍生息,代有才俊。特别是进入现代历史以来,他们有早年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和先烈先贤,有现在仍处在高位的党政军要员,有桃李遍天下的教育名家,有悬壶济世的一代名医,有卓有建树的现代企业家,有出入国门甚或侨居海外的杰出学者和专家。一册在手,华萃盈目,诚张公之力也。

张公辉光先生,乃丰城张氏一位杰出代表。纾家修志,为才俊所为,历史上频有楷范。寿光历史上之康熙《寿光县志》即安志远以一家之力,由父子相继力成而垂世。张公辉光先生所著《古镇丰城》,读来使人感到资料详实,雅趣生动,有沁人草香之感。特别是他在书中保存了许多重要资料,如镇区各村居住形势图,所记载的“六庙十桥五湾”等。尾之“趣事轶闻篇”所记各篇,亦为丰城独有、雅有意趣、读而有益之作。其“张云祥千里寻宗”一篇又可成为中国谱谍文化的精典篇,亦为张公辉光先生砥力于族、砥力于文化、砥力于《古镇丰城》的生动见证。是为序。(

⑺ 安丘人在中国最大的官是谁

网络中安丘县的著名人物
吴金鼎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著名考古学家,景芝镇万戈庄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攻读考古学。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刘大同
刘大同(1865—1952),原名刘建封,又名刘石荪,民初改名刘大同,字桐阶,号芝叟、风道人、芝里老人、天池钓叟等,民主革命先驱,清末秀才,临浯镇芝畔村人。年轻时就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痛恶专制的封建制度。
刘耀椿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抗英将领,贾戈街道刘家王封村人。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曾任安徽颍上、阜阳知县,六安、泗州知州,庐州、安庆、颍州知府和金厦兵备道等职。
王筠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字伯坚,号友,清代文字学家,景芝镇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县知县,后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勤于政事,讼至立判,卓有政绩。
黄齐士
黄齐士(?—1946),革命烈士,江西省芦林县上富镇人。鲁中军区第九师二十六团副团长。1946年11月解放安丘城战役中牺牲。
陈规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宋抗金将领,著名军事家,籍安丘。曾任安陆县令、顺昌知府、枢密直学士等官职,史书载其“好赈施,有政声”,首用火枪,善守城,在军事工程方面颇有才能。

从上述简介来看,(清)刘耀椿和(宋)陈规的官职最大。

⑻ 安丘有哪些名人

宋代著名军事家陈规
陈规(1072—1141),字元则,宋抗金将领,著名军事家,籍安丘。曾任安陆县令、顺昌知府、枢密直学士等官职。史书载其“好赈施,有政声”,首用火枪,善守城,在军事工程方面颇有才能。1126年末(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入侵中原。当时,陈规为湖北安陆县令。德安府知府弃城逃跑,陈规代为防守,数次率兵大败攻城之敌,立大功,升龙图阁直学士,调任安徽顺昌(今阜阳)知府。他到任即修城墙,招抚逃亡民众,为百姓建立保伍组织。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宋将刘琦领兵赴开封驻防,路过顺昌府。陈规出城迎接,尚未坐好,传来消息说,金兵已经侵入京城。陈规告知刘琦,城里有数万斛粮食,愿与刘琦死守顺昌城。陈与刘登上城墙,刚把城防粗略布置好,金兵已迫近城墙,金龙虎大王率领重兵接踵而至。陈规戴上盔甲,巡城督战,并用神臂弓射敌。敌人稍有退却,他出奇兵使用新式火枪,偷袭敌兵营,斩获多人。金兵告急于兀术元帅,兀术率领10万大军攻城。当时正值热天,陈规命守城士兵,清晨藏匿不出,待金兵在烈日中暴晒至午后体力最疲乏时,出城突袭,一举击溃金兵,获得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顺昌大捷”。陈规以善守城闻名于朝野,得到皇帝表彰,并升为枢密直学士,调任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陈规因病去世,皇帝赠他为“右正议大夫”。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诏刻《规德安守城录》,命守城将领效法。于德安府立陈规庙,赐庙额为“贤守”。追封为“忠利侯”,后加封“智敏”。1132年陈规发明用大竹筒装填火药,临阵交锋时喷射火焰的火枪,应用于攻守城作战之中,首开世界上制造管形射击火器之先河。他撰写的兵书《攻守方略》是一部总结实战经验的军事著作,在我国古代史上较早提出了“重城重壕”、“守中有攻”及使用新式火枪等城邑防御作战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的军事理论及实践有重大影响,入《四库全书》。
清朝阁老刘正宗
刘正宗(1594—1661),字可宗,号宪石,赐号中轩,清朝阁老,兴安街道城里人。生于书香门第。1625年县岁试第一,1627年乡试中举人。1628年(明崇祯元年)中进士。历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侍讲、礼部会试副主考。1644年(清顺治元年)为避战乱,携眷南下金陵。1645年5月清兵破金陵后,携眷回归故里。清朝定都北京后启用明朝旧臣。刘正宗屡接诏书,于1646年(清顺治三年)正月,应诏到北京上任。历任内翰林国史院编修、礼部会试副主考官、侍讲学士、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秘书院掌院学士、吏部右侍郎、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1657年一品考绩期满,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诰授光禄大夫。1658年8月,清廷改院为阁,他以少傅、文华殿大学士兼管礼部尚书之职,参谋朝廷机要事宜。刘正宗不仅是顺治帝言听计从的重臣,也是文墨挚友,其文章与诗词、歌赋为顺治帝所赏识。他博览群书,学问深厚,尤精五言古诗。他爱好书法,笔法秀妙。顺治帝凡得著名书画,经他鉴别评定后才归御府收藏。常将所得名人字画,自己所作字画及亲笔题字赐给他。御府图书题跋也多出自他手。为显示荣耀,他在县城内相府特建“御墨楼“。著作有《逋斋诗集》、《御墨楼诗选》、《木天草》、《雪鸿斋草》等诗集数卷。
著名诗人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98),字升六,号实庵,著名诗人,兴安街道东关人。少年即有文采声誉。1664年(清康熙三年)中进士,历任户部员外郎、礼部郎中、湖广提学佥事等职。
曹贞吉在祁门代理县令时,废除苛捐杂税,百姓作《却金歌》赞颂。曹贞吉是著名的诗词家。著有《珂雪词》、《珂雪诗》、《鸿爪集》、《黄海纪游》、《黄山纪游诗》、《朝天集》、《实庵诗略》等。《珂雪词》、《珂雪诗》入四馆,并编入国史。《清史稿》说他“诗格遒练”,提到他的词说,“吴绮选名家词,推为压卷”。《四库提要》说:“其词大抵丰华掩映,寄托遥深”。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所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中,词家独以贞吉居首位。
《清诗别裁集》卷六有其诗3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录有曹贞吉词5首。“小传”和“集评”解说:《珂雪词》雄浑苍茫,是其本色。而语多奇气,有不可一世之意。《珂雪词》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国朝不乏词家,四库独收珂雪,可见其文章之影响。
文字学家王筠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字伯坚,号友,清代文字学家,景芝镇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县知县,后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勤于政事,讼至立判,卓有政绩。
王筠少而好学,喜爱研究小篆与大篆文字。年纪稍长,即博览群书,经史。一生中,尤其喜爱研究说文之学。他精心研究了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说文著作。他不仅评论了前人著作的优劣,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字之奥,无过形、音、义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意,而文字之说备。”他著《说文释例》20卷。又以句读之名,疏解许慎《说文解字》,著《说文句读》30卷,解决了前人对许慎《说文解字》一书解释的草率、简略和混乱。还著有《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说文补正》、《句读补正》等。王筠致力于说文之学达30年之多,皆从分析前人诸家之说入手,独辟门径,不依傍于人,提出独到的见解。其成就明显超过了前人。后人评论时说他对说文之学的贡献是“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文字蒙求》一书,解放前曾作为高等小学教材,建国后于1962年、1983年再版。《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亦分别于1983年7月和11月由北京市中国书店重新印行,足见其著作的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他还著有《说文韵谱校》、《说文广训》、《四书说略》、《正字略》、《禹贡正字》、《毛诗重言》、《弟子职正音》、《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清诒堂文集》、《徐沟笔记》等,共50余种,数百卷之多。
抗英将领刘耀椿
刘耀椿(1784—1858),字庄年,抗英将领,贾戈街道刘家王封村人。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曾任安徽颍上、阜阳知县,六安、泗州知州,庐州、安庆、颖州知府和金厦兵备道等职。
安徽颍上县地处淮河流域,境内连年水患。刘耀椿任知县后,捐俸银一千两,组织百姓修筑堤坝,治住了水患。阜阳县内伙匪横行乡里,民不聊生,耀椿任该县知县后,设法捉住了这伙土匪,百姓感恩不尽,以“青天”相称,并在其饮过水的泉上建亭,名曰刘泉亭,以作纪念。他因政绩卓著,随即升为安徽六安知州,到任后迅速公正地处理了积案,以致狱无冤民。同时,捐俸银一千六百两,修建了六安赓书院。他在地处长江北岸的安庆任知府时,捐俸银两千两组织民众修堤筑坝,免除了年年秋天江水泛滥的水患,百姓称此堤为刘堤。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他被提升为福建兴泉水道兼金厦兵备道。又捐献数千两俸银修筑城防,招募训练水兵,引进新知识,新工艺,“师夷长技以制夷”,协助闽浙总督邓廷桢、颜伯焘抗击英军,禁止鸦片,始终站在抗英第一线。他赏罚分明,策励群才,同心协力,组织地方军民外攘内侦,拔本塞源,为守卫厦门,抵抗英军侵略做出了贡献。1840年六七月间,英舰两次进攻厦门,在刘耀椿和水师提督陈介平率厦门爱国官兵的英勇抗击下均告失败。1841年8月26日,英舰36艘闯至厦门发动进攻。耀椿冒着密集的炮火指挥战斗,顽强抵抗,激战数小时,终因兵力不足,敌装备精良,厦门失守。耀椿退守同安后,积极协同颜伯焘整顿军队,筹备火力,征募新兵团练乡勇万余人,军民结合,昼夜轮防,主动袭击英军。后来,他改做后勤工作,因成绩显著,升四川按察使,未到任即撤回成命,降为候补道。不久削职归里。居家期间,因协助政府训练地方武装有功,朝廷赏他六品官衔。
刘耀椿不但政绩卓著,还利用公余著作,主要著作有:《颍上县志》、《海南归棹词》、《神器图说》、《庄年治兵书》、《青州府志》等。民国《山东通志》有其事迹。
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著名考古学家,景芝镇万戈庄人。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时,爱上了考古工作。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攻读考古学。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1928年3月,吴金鼎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5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现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30年至1931年,他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又进行两次发掘,于1934年发表了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并得到了公认,为史书无载的中国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座丰碑。
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吴金鼎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此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最为详尽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目。吴金鼎获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回国。时值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考古学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至1940年,他到云南大理附近的苍洱考察发掘,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挖掘了数处,撰写了《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
1941年至1943年,吴金鼎在科研经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对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卷》有他的事迹介绍,称他是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民主革命先驱刘大同
刘大同(1865—1952),原名刘建封,又名刘石荪,民初改名刘大同,字桐阶,号芝叟、风道人、芝里老人、天池钓叟等,民主革命先驱,清末秀才,临浯镇芝畔村人。年轻时就思想进步,追求真理,痛恶专制的封建制度。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勘奉、吉两省界线,兼查长白山三江之源,刘建封时为勘界委员,并为同事领班,亲率测绘生5员、队兵16名,历经千辛万苦,对长白山进行了空前的一次全面勘查,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他先后写出了著名的《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白山纪咏》3篇著述。还拍摄了《长白山灵迹全影》,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1909年11月,刘建封任安图县第一任知县后,招民开垦,发展农业;创设林政局,发展林业生产;重视教育,成立教育公所;力昌商业,建立商务公所;设立邮政机构,开办邮政业务。任职3年,政绩卓著,“历任东督皆敬重之。”
随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刘建封萌发了推翻清代专制王朝的信念。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东北,人心震动。刘建封随即响应,举义旗于安图,成立大同共和国,并通告中外,面对清军的镇压,刘建封毫不畏惧,迎战敌军于牡丹岭。起义失败后,刘建封东渡日本,奔走岭南、山东、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参加兴中会、同盟会,跟随孙中山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并改名大同。
1925年,他在上海主办《野语》杂志,进行反封建反迷信宣传。1933年11月,李济深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他通电响应。“西安事变”前后,他于天津法租界主办《渤海日报》,抨击蒋不抵抗政策,蒋下令封闭了报馆,并派刺客刺杀未遂。日军侵占天津后,要他承认满洲国,他把文件撕得粉碎,厉声道:“任他风雪十分苦,不受东皇半点恩!”他在《被难自述》一文中说:“予为政治革命,垂四十年,其间抄家二次,引渡二次,通缉七次,悬赏逮捕三次,监视二次,驱逐三次,受审十一次。艰险备经,屡濒于殆,然从未伤及发肤。……天变地变,而我之救世主义不变,此予之本性使然。……”

⑼ 潍坊历史人物有哪些

潍坊是中华民古老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南倚山,北临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不乏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英杰。潍坊文化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历代一些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如管仲、晏婴、郑玄、孔融、苏东坡、范仲淹、贾思勰、李清照、郑板桥等出生在这里或在这里生活过. 翻开历史地图就可惊奇地发现,潍坊的古国竟象今天的各县区一样星罗棋布。

爽鸠 季则 逄国 爽鸠是少昊司寇的名称,又指他的封国,地处今昌乐县东南部。少昊是父系社会东夷的首领。至尧。舜时代,爽鸠氏为季则氏取代。商代。季则氏又为陵所来,建立起逄国,因陵的爵位是伯,故亦称公伯陵。商周之际,博兴一带兴起了蒲姑氏。逄国又为蒲姑所灭

斟灌 斟(寻)斟灌,据<<续山东考古录>>卷16"寿光条'说:斟灌国故城在东北四十里,称灌亭,一称东寿光城.今基灌店.今寿不 留吕乡基灌村一带,即斟灌立国之处.距今约4000多年.斟(寻).据<<读史方舆纪要>>--潍县平寿条说:"西南五十里有斟城,古斟(寻)国. 上述二斟是大禹的后代,是夏朝统治者姒姓部落的两个氏族.自太康失国的到少康中兴.为王室的主要依靠力量,在夏朝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

寒国距今约40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潍坊市寒亭镇.寒国是伯明氏所建的古老部落,寒浞不为国君所用,便投靠了后羿.后羿不修民事,寒浞将其推翻,夺取了王位,建立了寒国,为稳定统治局面,他把儿子浇封在过(今掖县境),把另一个儿子殪封在戈(今河南境). 少康中兴,逐步消灭了寒浞的势力,现在.潍坊市仍然有寒亭,浞河等古地名,有寒鼎,寒浞家等文物古迹.足以说明这里就是当年寒浞的统治中心

诸国 早在夏代.诸城市境内就建立了诸国.初为姒姓国,到春秋时改为彭姓统治.其统治区域在诸城,安丘一带.

杞国 周朝建立后,求先贤的后代进行分封,从诸城的牟娄寻到大禹的后代东娄公,封在河南,建立杞国.西周末年,由于邻国的侵逼,杞在河南无法立足,便举国东迁,回到国君的祖籍(今潍坊市),后来在昌乐,安丘等地建国,现在安丘黄旗堡镇西南有杞国古城遗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国被楚国攻灭.
淳于国周武王把安丘县东北部封给淳于公,建立淳于国.淳于公为姜姓,和当时的菜,纪等国为邻.春秋初年,从河南搬来的杞国不断侵逼,淳于无力抵抗,国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难,淳于国亡.

莱国商代以前,莱国的统治中心在昌乐.临朐等县,东部直到黄县沿海地区.姜太公初封齐国,建都营丘(今昌乐县境内),离莱都较近,莱候曾多次率众争夺营丘.春秋时期,随着齐国的强大,齐国打败莱国,占有今平度县以西的领士,莱公被迫迁都黄县,称东莱.战国时,东莱亦被齐国吞并.

纪国纪国是商朝在东方的与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周灭商,纪国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齐国强大起来,逐步向东发展,纪国成为主要障碍,经过长期战争,到公元前690年,纪便被齐国吞并
齐国周朝建立后,封姜太公为齐候,建都于营丘(今昌乐境内),后来齐国又迁都于今淄博市临淄区.齐国初建时,潍坊西部一些地区便由齐国统辖.随着势力的增强,齐国逐步统一了许多邻国.到春秋末年,今潍坊市所辖各县区都成为齐国的领土.

秦汉魏晋南北朝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度,全国初设36郡,后逐步增至40余郡,辖1000县,潍坊分属胶东,临淄,琅琊三郡.今潍城,寒亭,坊子三区.昌邑,安丘,高密3县属胶东郡,青州市和寿光,临朐,昌乐等县属临淄郡,诸城属琅琊郡.西汉除袭秦的郡县制外,还实行封国制,国越封越小,到西汉末, 全国有130个郡国,1500个县,仅潍坊市就分属3郡2国,51个县.东汉时,潍坊市境内有20个县,分属青,徐二州和北海国,乐安国,齐国和琅琊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随有变动,但均属青,徐二州.

隋唐五代宋金隋朝潍坊市地属三郡十四县,有些县已与现在各县相符了,北海郡移治益都县,原平寿县改称北海县,治所在今潍城,下密县治所在今寒亭区,寿光县,临朐县治所在今该两县县城,都昌县汉所在今昌邑县城,营丘县治所在今昌乐营丘,高密郡治所在诸城县,另辖安丘县,高密县,治所在今该两县县城,吾城县治所在今安丘县西部,东莞县在今诸城一带,唐承隋制,地方行政区划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五代十国时期,形成道.州, 县,基本沿袭唐代.北宋改道为路

⑽ 潍坊出过哪些名人

公冶长,管仲,郑板桥,李清照,苏轼,刘墉,曹鸿勋,王寿彭

阅读全文

与安丘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