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现代历史人物评价

现代历史人物评价

发布时间:2021-02-09 06:19:07

① 中国近现代史: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急~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更生),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官宦家庭。幼年受严格正统教育。1876年师从朱次琦“经世之学”。1879年(22岁)任职于北京,“乃哀物悼志,以经营天下为志”。1888年趁入京应试之际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改良政治,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为他人所阻而不得上达至帝。后返粤晤今文经学家廖平受启发,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意图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主张,以扫除变法的障碍。1894年中日战争我国失败,康联合各省举人13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呼请“据和、迁都、练兵、变法”。此后在北京上海分别组织强学会,创刊《万国公报》、《强学报》等刊物,进行变法的宣传。1896年光绪帝召见他,康上奏折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进行“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后逃沪转港赴日,与梁启超一起拒绝了孙中山等的争取。后赴加拿大、英国,意图借助他力辅助光绪帝掌权未果。后又赴加拿大组织保皇会。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1905年同盟会成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清政府公布宪法大纲,此后不到两个月光绪帝驾崩,康上书摄政王请杀袁世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康提出“共和体制不能行于中国”提出“虚君共和”。1913年康回国为母奔丧,袁世凯请其去北京,康拒未去,康留上海主编《不忍》杂志,组织孔教会。1917年康为张勋拥护溥仪发布《共和平议》,称“中国若仍行民主,始于小分裂,渐成大分裂,终至灭亡”。后张勋以失败告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康参孔于曲阜,称上海反帝运动为“沪乱”、北伐为“粤乱”。1927年临终前仍向溥仪“上折谢恩”,并称“以心肝奉至尊,愿效坠露轻尘之报”。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在 1 9世纪的最后几年 ,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 1 895年的“公车上书” ,其后 ,他以进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 ,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 ,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 ,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 :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 ,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 ,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 ,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 ,仍然应当重视。

② 评价近现代历史人物

朱德同志的光辉形象和伟大业绩深深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朱德同志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崇高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德同志在为党和人民的毕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崇高思想品格、高超政治智慧,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

朱德同志坚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为追求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而矢志奋斗。朱德同志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把为党和人民而奋斗看作是共产党人应尽的责任。自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日起,朱德同志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抱有必胜信心,无论环境如何险恶、处境如何艰难,都立场坚定、毫不动摇。越是危难关头,越是多事之秋,越能显示出朱德同志沉着果敢、大智大勇的卓越才能。在南昌起义余部孤立无援之时,朱德同志挺身而出,斩钉截铁地说,要革命的跟我走,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朱德同志作为人民军队的统帅,始终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朱德同志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朱德同志在耄耋之年,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这是朱德同志光辉人生的真实写照,表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情怀。

朱德同志坚持勤奋学习、善于思索,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朱德同志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对于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朱德同志和毛泽东同志共同概括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是指导红军游击战术的基本原则。朱德同志是国防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比较早地提出国防工业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发展道路。朱德同志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国家经济工作和生产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建国初期,朱德同志到包头等正在兴建的工业基地视察,提出:“贪新、贪大、贪多,一切都学习苏联办不到。”“我们只能根据主客观条件及需要和可能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大跃进”期间,朱德同志经过深入调研,建议中央作出停办公共食堂等决定。朱德同志还提出了要注重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等重要观点。这些都为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朱德同志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适应长期执政的要求指明了方向。这些思想和观点,反映了朱德同志的远见卓识。

朱德同志坚持做人民公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从佃农之子到共和国元帅,这一特殊的人生历程造就了朱德同志对党、对人民的炽热感情。朱德同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朱德同志强调:“如果不靠搞好社会主义来改善人民生活,就等于取消了社会主义”。朱德同志强调部队工作要走群众路线,练兵必须练政治觉悟,带兵必须“能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朱德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坚持真理、顾全大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一切建树和业绩都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朱德同志反复强调,共产党人要求自己比要求别人要严格一些,有功先归群众,有过勇于担当。朱德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始终以普通一兵和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姿态出现,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③ 对近现代史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曹操的评价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汉献帝至许都,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24年,可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一位没有名号的皇帝。我认为曹操是一个伟人,至少也像鲁迅先生说的是一个英雄。就我看来曹操的伟大体现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三方面,他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
首先曹操是一名十分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辅助他成就了一番霸业。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骁勇;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曹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曹操军队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曹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曹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受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曹操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作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曹操在军中执法是比较认真的。曹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曹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由此,我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同时曹操喜文学,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留传至今,初中时他的《观沧海》、《龟虽寿》便被选入了课本。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伟大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虽然历代文人对曹操都颇有微词,可有了三点曹操还是可以称为一个英雄,即使不是一个伟人。

④ 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评价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政治家、军事家。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到1976年间,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个人物。

孙中山,本名孙文,1866年11月12日出生,广东香山翠亨村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生于清朝末年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县)。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务。1949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1975年逝世于台湾台北的住所士林官邸内。

⑤ 中国近现代历史正面人物评价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参加乡试到第三次、近50岁才考取秀才,常被历史学家拿来与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对比,有“一对宝”之笑柄,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曾国藩自科举入仕,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成为林则徐政敌、主张“鸦片上税免禁”的军机大臣穆彰阿得意门生,入翰林任庶吉士,之后曾叙任各部侍郎。
1853年因丧母而丁忧在籍,正值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经郭嵩焘力劝,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为清帝国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用刑苛酷,称“乱世当用重典”,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
1858年5月,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1860年,湘军围安庆;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7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8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同治七年(1868年)任直隶总督。1870年清朝命处理“天津教案”,此时他十分惊恐,甚至出发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处理“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以致后来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他自己也承认:“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论沸腾,至使人不忍闻”。曾国藩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总督府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病逝。朝廷赠太傅,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比较善于运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他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评价
曾国藩死后的评价,随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对照。有人批评曾国藩不但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也经常在胜利后屠杀:即有人责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曾屠户”。也有人认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势力,对于保卫满清政府具有重大贡献。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但自文化大革命后学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ref>李扬帆:《晚清三十人》</ref>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ref>《曾文正公嘉言钞》http://staff.whsh.tc.e.tw/~huanyin/anfa_liangchi/053.htm</ref>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ref>萧一山:《清代通史》</ref>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能如彼之完美乎”。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事业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用“忠君报国,文武兼备,兴学清廉”作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贴切的

⑥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随便一个人,

近代出了一位伟大的人物林则徐,一位带给中国革新思想的人物,近代看世界第一人。近代鸦片毒品横行,贿赂横行,黑白颠倒。人不为己,天殊地灭的行为横行。林则徐是在中国毒品最黑暗的年代,上至王爷以及首席军机大臣,下至凡夫走卒都有受贿,外有强大的毒饭子英国,船尖炮利,内外交煎的情境下,与毒品一战,置生死荣辱于度外,一肩挑起天地重担,风云变色。他的非常可贵之处,是在于他的下场已在意料之中,仍然不惜个人高官厚禄,生死荣辱,一心为国为民。他被公认为近代史的始祖。他的精神酝酿着中国革命的开始。他的思想带领着中国人用奉献改变中国。林则徐不但是中国人的英雄,他也是全世界的英雄。星火燎原,正能量从林则徐开始,燎遍了五州四海,林则徐被全世界公认为英雄,是载入世界史册,属世界文化一部分。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纪念日,联合国大会[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中国没有任何一位英雄是全世界公认的,除了林则徐。林则徐超高境界的至诚名言:茍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中国凝聚了多少正能量,多少英雄因他感召,舍身就义,前仆后继,扭转乾坤,昭示着中国将步入康庄大道,此去无穷尽景。

⑦ 中国近代史历史人物评价

1.孙中山心中有一张伟大的中国铁路蓝图2.孙中山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政体,但是版!促成这一成果权的是袁世凯3.是段祺瑞4.曹锟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公布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5.黄兴就没打赢过6.黎元洪个性柔弱7.倒戈将军之称的冯玉祥一生倒戈了三次8.放牛娃张宗昌出过诗集9.蒋吴克就是空一格10.11.反讽12.吴克蒋在日记里骂宋子文卖国,是因为财政部长宋子文不给吴克钱13.蒋经国,“上海打虎”14.蒋纬国自述:我帮助美国从无到有组建装甲兵15.陈辞修与彭德怀决战千里16.胡宗南打延安,共军召开保卫延安的誓师大会,然后胡宗南占领了空城其他基本反讽...黎玉玺的回忆录很会吹牛

⑧ 中国近现代时期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人们可以说冯玉祥是个军阀,但他这个军阀并不代表地主资本家的利益,至少他主观上没有这个概念。他有质朴的阶级感情,同情穷人,跟穷人在感情上亲近。他一生都在追求一种理想,就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正义。先皈依基督教,后追随国民党,最后投靠共产党,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但对如何正确实施,他没有明确的理念,所以屡屡碰壁。

2、冯玉祥是个反帝的爱国主义者无庸置疑。他领导抗日同盟军打击日寇是完全正确的,即使有个别做法欠妥,比如派兵占领察哈尔省政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是否有借机拉山头的倾向不得而知,即使有,也无可厚非,谁叫你蒋介石不抗日呢。而蒋在处理抗日同盟军的做法上则非常让人痛恨。后期吉鸿昌方振武的做法在策略上有问题,那是当时中共左倾错误路线所致,而且跟张慕陶个人的错误决策也有关系,与冯无关。不过,不管吉方部队的做法有什么不妥,无论如何,蒋联络日军围剿吉方部队都是无耻之尤的行为。

3、冯玉祥善将兵不善将将是他一大特色。他也许能当个不错的军长师长,当个大派系首领指挥几十万大军则不大合格。高级将领的思想都很复杂,靠小恩小惠满足不了他们,冯既缺乏正确的思想理论引导,又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只靠感情笼络显然是不行的,在官场上感情这东西根本靠不住,所以他的部下后来纷纷叛变。冯对将领实行家长式管理,他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但孩子也有长大的一天,常言说久病床前尚且无孝子,何况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孩子,只是部下而已。作为领导人老是犯错误怎么让人一直信服你?死心塌地追随你?这些将领开始时对冯是又亲又怕,慢慢的就怕多亲少,到最后只能是一走了之。

4、冯也不善于搞统一战线,处理和大小军阀的关系都是一塌糊涂。对大军阀,他老是被作弄,屡屡被张作霖蒋介石阎锡山玩弄于股掌之中,这大概跟他本性质朴有关,也跟他大老粗没文化有关;对归属自己的小军阀,他处事缺乏公心,视为杂牌而歧视,导致杂牌离心离德,到关键时候就临阵倒戈,杨虎城方振武就是明显的例子,还有樊钟秀李虎臣等。

5、冯从理智上知道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但内心并不信任他们,排斥他们,所以不管是他还是他的部队在政治方面、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都缺乏新观念,新理论,最后必然要被时代淘汰。冯在中原大战的表现就充分暴露了他指挥大战役的低能,不管是用人、还是判断形势、还是把握时机当机立断,都错误不断,最后导致失败。
冯玉祥的几次失败粗看是运气所致,但运气从来都是眷顾强者的,偶然之中含有必然因素。

6、过去一说推翻北洋政权,只提北伐军的功劳,而忽视西北军,其实西北军也是贡献巨大,如果没有南口血战,吸引了吴佩孚的主力,北伐军不会那么顺利进军两湖。后来出潼关逐鹿中原也厥功甚伟。相比而言,阎锡山则是个大投机分子。但胜利后蒋不是论功行赏,在冯阎之间耍尽政客手段,滥用职权,导致其他派系离心离德,这是导致后来军阀混战的主要原因。而军阀混战导致国力衰弱,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所以,不管是九一八还是卢沟桥,根子都在蒋的身上。

7、西北军抗日英雄也多,汉奸也多,这是其他派系里没有的现象。这跟冯玉祥用人有关,冯在西北军实行家长制管理,任人唯亲而不唯贤,只要是自己的家生子(左路备补军出身、16混成旅出身)一律重用,而不管其品行如何,于是鱼龙混杂,既有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这类民族大英雄,也有刘郁芬吴化文郝鹏举这类汉奸。

⑨ 近现代历史人物 评价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虽然签了马关条约),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历史毕竟需要反面教材,李鸿章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首当其冲,不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这位创立多项实业的老前辈,这位开创中国现代外交的老前辈。
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贡献,借着大清国的财力,更是凭借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不仅于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与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⑩ 中国近代史一位历史人物评价 谢谢 800字以上的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一、生平活动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考入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海军。留英期间,广泛地接触了资本主义社会及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候官严氏丛刑》、《严译名著丛刊》。

二、教育思想

在复法运动中,严复是一个反对顽固保守、力主复法的维新派思想家。他不仅著文阐述维新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而且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戊戌变法后,他致力于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说及自然科学著作,是一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化。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曰锢智慧”、“其二曰坏心术”、“其三曰滋游手”。严复主张多办学校,他曾论述西洋各国重视教育,对“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因为中国民之愚智悬殊,自然不能胜过人家。基于这种思想,严复对办学校是积极的。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二十年外,还帮助别人办过学校,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严复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校系统来普及教育,以“开民智”。他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提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即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吸收16岁以前的儿童入学;中学堂吸收16岁至21岁文理通顺、有小学基础的青年入学;大学堂学习三、四年,然后升入专门学堂进行分科的专业学习 。同时,还要把学习好的聪明之士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外,严复还很重视妇女教育。他对当时上海径正女学的创办大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开始,也是中国妇女自强的开始。他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认为妇女自强“为国致至深之根本”。他还主张妇女应和男子一样,在女学堂里既要读书,又要参加社会活动,如果不参加社会活动,创办的女学堂就和封建私塾没什么区别,因而也就无意义了。显然,他是将妇女置于整个社会变革,特别是妇女自身解放的前提下来考虑的,故十分强调参加社会活动对女学堂学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在妇女教育方面高出一般人之处。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泮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他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段教育方针。

他从“体用一致”的观点出发,具体规定了所设想的学校体系中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能“为条达妥适之文”,“而于经义史事亦粗通晓,”因则“旧学功课,十当其九”,并以明白易懂的文字翻译西学中“最浅最实之普学”为辅助读物。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减少记诵功夫。中学阶段应以“西学为重点”,“洋文功课居十分之七,中文功课居十分之三”,并且规定“一切皆用洋文授课”。在高等学堂阶段,主要学“西学”,至于“中文”,则是“有考校,无功课;有书籍,无讲席,听学者以余力自治力。”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引导他们分析,学些专深的知识,如此,让他们有所收益,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他认为归纳和演绎是建立科学的两种重要手段。我国几千年来,“演绎”甚多,“归纳”绝少,这也是中国“学术之所以多诬,而国计民生之所以病也”的一个原因。严复更重视归纳法,主张要“亲为观察调查”,反对“所求而多论者,皆在文字楮素(纸墨)之间而不知求诸事实”。他曾用赫胥黎的话说:“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严复先后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校长,以教育救国为任。辛亥革命后,他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为世人诟病。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虽然如此,其立身行且秉持特立独行的操守,学术政见有其一以贯之的原则,在翻译学上更是为一时之先,其风格思想影响了后期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他的功过是非与成败得失,值得后世用心研究总结。虽然研究严复的论着已为数不少,但相对于他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显赫地位而言,还远远不够,尚待学界进一步挖掘材料、变换视角、革新思维,做出更为全面公正的评判。

阅读全文

与现代历史人物评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