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长治的历史故事

长治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09 02:01:27

1. 长治的历史沿革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上党郡即为其中之一。
东汉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建安十八年(213),上党郡入冀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上党郡复归并州。西晋永兴元年(304),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归后赵。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5年(370),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称帝于长子,上党郡归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党郡置潞州(是为潞州建置之始),上党郡属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国。
隋开皇三年(583),上党郡废,移潞州于壶关。大业元年(605),改潞州为上党郡,隶冀州。
唐武德年间(618~627),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开元十七年(729),以玄宗历试尝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党郡。开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党郡属河东道。大历元年(766),置昭义军。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兴国初(976为元年),改昭义军为昭德军,后为潞州。元丰年间(1078~1085),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隶河东路。建中靖国元年(1101),昭义军改为威胜军。崇宁三年(1104),复为隆德府,后为昭德军。
金代(1115~1234),潞州隶河东南路,天会六年(1128),置潞南辽沁观察处。
元代(1206~1368),潞州属晋宁路。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1231),复为潞州,隶平阳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1616~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长治城。
中华民国元年(1912),实行省、道、县3级制,废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领各县均属冀宁道。同年4月,于今长治市置潞泽辽沁镇守使署;民国5年(1916)改为潞泽辽沁营务处。民国13年(1924),撤销营务处。民国19年(1930),撤销冀宁道,各县直隶山西省。民国26年(1937),山西省政府(阎锡山政权)置第三、第五专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太行、太岳山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当月中旬,长治市(县级)建立,隶太行四专区。1946年6月,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太行区。1950年3月,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县级)。1952年3月,工矿区复为长治市,并恢复为地级市,由长治专区代管。1953年7月1日,长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辖。1958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代管长治市。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1975年,长治市复由山西省直辖,设城、郊两区。1983年9月,长治市辖城、郊两区和长治、潞城2县。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消,晋东南地区所辖平顺、壶关、黎城、屯留、长子、武乡、沁源、襄垣、沁县,划归长治市领属,长治市辖2区11县(市)。

2. 长治的历史文化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上党郡复归并州。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年),归后赵。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年),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年),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年)因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2)长治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景点介绍

1、太行山大峡谷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境内,由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和紫团山组成,占地面积5848公顷,共有景观44处,景点400余个。太行山大峡谷园内还有木本花卉、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种。

2、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

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壶关县树掌镇,原为紫团山国家森林公园,1996年由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名为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4000公顷。

3、灵空山自然保护区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沁源县五龙川乡的北山村,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总面积1334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面积595万余平方米。

3. 关于山西的历史故事

1、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庙观。《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南北朝是山西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北魏王朝统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师道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山西道教进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期。唐朝统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巩固统治地位,山西道教进入又一个历史兴盛时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滞。

2、春秋晋灵公时期,山西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

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晋国公主即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并自缢身死。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欲带出宫门,可又偏遇到屠岸贾部下韩厥。韩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后自刎身亡。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

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

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杀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3、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绵山。绵山的风景的确不错,但如果没有介之推,绵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头而已。而因为介之推的缘故,绵山有了灵魂。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4、山西有个洪洞县,地方不大,名气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一个是大槐树,另一个就是苏三监狱。

“若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牵扯着明朝那场规模庞大的移民史。不过,近千年的历史过后,那颗大槐树早已荡然无存。倒是著名的苏三监狱,依旧是当年的模样。

苏三自王顺卿走后,矢志不接客。鸨儿用计将其卖与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沈妻与赵监生私通,毒死沈,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将苏三问成死罪。老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赴太原复审,途中苏三诉说遭遇,崇公道加以劝慰。

5、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4. 关于长治的历史

西汉名将冯奉世靖边安邦,功垂青史
后赵皇帝石勒:字世龙,后来汲桑给他改姓石名勒.他乘西晋大乱,以十八起起兵。
东晋高僧法显:(337—422),上党襄垣(今山系襄垣县)人,我国东晋时代的高僧,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地理学家、著作家。是我国僧人到“西天”(今印度)研究佛学的第一人。比唐僧玄藏到西天取经早200多年。
历算家李业兴:(489—549),上党长子人(今山西长子县)。西北朝时北魏著名数学家、历算家。
王彦:(1090—1139)字子才,北宋时期上党(今长治市)人。南宋初期著名抗金将领。
暴昭:明朝时期的潞州羊堡里,即今天的长治市郊区店上乡杨暴村,刑部尚书暴昭就出生在那里。
连楹:(1354—1402),字子聪,号栋宇,明朝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县)人。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
栗应麟与栗应宏:明朝嘉靖年间,潞安府(今长治市)的栗应麟、栗应宏兄弟二人 在诗歌文学方面颇有造诣,风格独具,自成一家,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家。被称为 “栗氏双杰”。
任环:自应乾,号复,“世为潞安”(今长治市)人。
吴阁老:字子美,号铜川,山西沁州(今沁县)徐村人,生于1637年3月26日(明 崇祯十年三月一日)。他是康熙皇帝王的股肱之臣,是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任务。他在 清初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逐步统一全国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抗日英雄魏城民:原名关有维,
爱国将领武世敏:武世敏
爱国议员石璜:字子佩,乳名起首,1877年出生在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平顺县兰 岩村。
音乐家常苏民:原名常效春,
全国劳模李顺达:(1915年-1983年),出生于河南省南林县,15岁逃荒要饭来到 山西平顺县西沟村。
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赵雪芳于1936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阳城县李疙瘩乡次滩村一 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清代16名家分别为:苏元春、龚继昌、陈鸣志、刘倬云、李廷箫、卞宝第、刘毓楠、文启、李镐、邓宗衡、叶伯英、魏光焘、夏献云、何枢、刘凤仪、郭从矩。
郭从矩:字戒逾,号心吾、定轩。山西长治人。2甲22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屡充顺大、会试同考官。外官至湖南盐法道。

5. 山西长治历史

概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接晋中市,东与河北省、河南省交界,南与晋城市毗邻。总面积13864平方千米。总人口316万人(2003年)。中国十大魅力城市、长治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山西省唯一)。
市人民政府驻城区英雄中路,邮编:046000。代码:140400。区号:0355。拼音:Chang Shi。
【地理位置】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
【历史背景】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此外,长治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
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殷商时期,长治是殷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史称“黎”。春秋时归晋。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8年(公元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间,曾先后经历了作为山西省辖市由长治专区代管和晋东南行署隶属等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
长治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就发端于此。长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时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这里创建了以太行山和太岳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是当时华北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武乡、潞城等地,使这里成了华北抗日前线的中枢。

6. 长治有哪些历史名人

炎帝、争论中的慈禧太后、单雄信、赵王石勒(十六国的)水浒里那个赤发鬼刘唐是壶关人`还有双枪将董平是潞城人、法显、赵雪芳。

7. 长治有什么历史名人

王常月、法显大师、冯奉世、李业兴、尧雄、苗晋卿、李继隆等。

1、王常月,王常月是道教里“全真教”派的支派“龙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全真教在13世纪左右曾一度非常兴盛,其中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丘处机创立了龙门派,使这一派在元朝广泛流传。但是丘处机死后,道藏被毁,大批道家经典彻底失传,北方以这一派为代表的道教就开始衰落了。直到17世纪,王常月重新改革了这一派别,又使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兴旺。

2、冯奉世平定莎车,讨平羌乱,为汉朝边疆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3、法显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4、李业兴一生对于天文历法上的贡献很大。北魏时使用的是赵陬制定的历法,由于年久岁远,运算差误较大,致使节气相差甚远。宣武帝延昌中(512—515年),李业兴制定了一部《戊子元历》献上,当时献给朝廷的还有屯骑校尉张洪、荡冠将军张龙祥等9家制定的历法。宣武帝诏令把10种历法参定为1种,张洪等9家共推李业兴负责,于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制订成《戊子历》颁行。

5、李继隆西征党项,雍熙二年(985年),李继隆赴西北,讨伐党项首领李继迁,于浊轮川一战杀敌五千,迫其狼狈逃走;又平灭其余各族反叛势力。

淳化五年(994年)后,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至道二年(996年),再讨李继迁,虽多次获胜,因部署欠周密以及粮草不足,最终无功而返。至道三年(997年),重建军事要塞镇戎军。

8. 长治街道古名的由来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1、宏门街

此街因潞安府城隍庙正门南面建有宏伟的庙门而得名。由南往北原依次建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玄鉴楼、戏楼、献殿、正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

2、甜水巷

古时,上党古城内水碱性大,多数水井苦涩难饮。相传有一年,一位老者来到古城内,在该巷的一个饭铺饮酒吃饭,酒足饭饱后却无钱付账,饭铺老板是个好心人,不仅不向他要钱,还送给他些铜钱作路费。

这位老者大概喝醉了,起身向旁边的一口水井呕吐。但井里的水从此变得甘甜无比,人们都说那位老者就是酒仙李白,后该巷得名甜水巷。

3、东狮子街、西狮子街

东狮子街位于延安南路东侧,西起长兴南路,东至延安南路,全长约560米,以铁匙巷(现为长兴南路)为界,分东狮子巷和西狮子巷。过去沿街住户门前多雕刻精美的石狮,故名。

西狮子街位于延安路西侧。西起炉坊巷,东达延安路,全长约560米,宽10米。以铁匙巷为界,西狮子街过去沿街有若干尊石狮,故名。

4、庙道巷

位于长兴中路东侧。西起长兴中路,东达延安中路,东西走向,巷长约430米。因是潞安府城隍庙正门前东西方向的小巷,故名。

5、府坡街

位于上党古城西大街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东州门街,全长约460米。以上党门为界,分为府上街和府坡街,为古时进入潞安府的重要官道。

6、中山巷

位于新市西街西端,为东西走向的小巷,西起兵士巷,东至新市西街,长约240米。原名“张皮巷”,明清时期,为皮货生产销售聚集地。1932年国民党长治县党部设于此巷,遂命名中山巷。

7、梅辉坡巷

位于古城大十字街西南、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东侧,旧为煤市,堆积煤炭,地势南高北低,形成坡状,俗称“煤灰坡”,命名雅化为梅辉坡巷,分为上梅辉坡和下梅辉坡。

8、石头街

位于英雄南路东侧,西起英雄南路,东至花园街,长约270米,是明朝时皇城沈王府通向其花园之路,因路面用石头辅成,故名。

9、花园街

位于延安路西侧。东起延安路,西至铁匙巷(现为长兴路),长约360米。这里是明清时期沈王府花园,民国时期为孟家范围,故名。

10、英雄街

明清时称卫前街。卫为明代军事编制,于要地设卫。明永乐年间设潞州卫,按所处方位分卫前、卫后、卫东、卫西4个街巷。

1946年,为了庆祝和纪念太行区第二次群英会的胜利召开,长治人民在卫前街筑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英雄门,门楣上嵌有雄鹰,并将长治当时最繁华的卫前街更名为英雄街,同时命名的还有英雄广场和英雄台。

9. 长治有那些神话传说

天下都城隍

自古以来,城隍庙都建在城里,可在长治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一座大山--天紫岭上却有一座城隍庙,而且号称“天下都城隍”。此山独矗山头,威武壮观,庙前举起目,可望数百里之遥。为什么这座城隍庙要建在如此偏远的山上,而且还号称“天下都城隍”呢?说来还有段来历哩!

据说这天紫岭上原来只有一座小山神庙。相传,当年王莽篡位,追杀刘秀来到天紫岭上。这时,刘秀已口干舌燥,无力再逃。眼看追兵将至,刘秀一急,便向山神庙里跑去。这座山神庙已破旧不堪,当门被一个大蜘蛛网遮得严严实实,刘秀惊慌失措地闯过去,那蜘蛛网被戳了个大窟窿。他进了庙回头见蜘蛛网已破,不禁叹道:“王莽贼到来,见蛛见已破,定料我在庙内,岂能活命?”想到此,他“扑通”一声跪到神台前祷告:“山神爷显灵,你若能将蛛网弥合,救活性命,他日刘秀重登龙位,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言毕看时,那蜘蛛网早已弥合,而且将门遮得越发严实。不一会儿,杀气腾腾的王莽带领人马到来,四下不见刘秀踪影,便欲进庙内搜查。他一看蜘蛛网罩门,又无丝毫破迹,便急急忙忙向别处追去了。后来刘秀登基,果真封此处为“天下都城隍”,并重建庙宇,亲书匾额。天紫岭也就叫成了“城隍岭”。至今,那庙门横额的“天下都城隍”五个大字还隐约可见。 陆登的传说

自古以来,上党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末年金兀术统领50余万大兵,围攻潞州。北关镇守节度使姓陆名登,字子敬,乃宋朝名将,人称“小诸葛”,手下有兵5000。闻讯即令城外老百姓移进城里居住,坚壁清野。陆登又急修告急表章,差人星夜前往相邻州府求援。兀术领大兵一路滚滚而来,在离潞州25公里处安营,随后来到城下讨战。陆登嘱咐守城军士小心看守城池,自己披挂上马,来会兀术。兀术劝陆登投降,陆登当下持抢大战兀术。打了五六个回合,陆登自知不敌,回马便走。那兀术来到潞州已40余日,屡次攻打不得成功,反伤了许多将士,急得捶胸顿足,就率50万大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城池压来。

再说陆登正在城门上镇守,忽听胡笳音响,知道情况不好,忙下令将士准备迎战。霎时城门上火炮巨响,烈焰腾空。说时迟,那时快,众金兵已到城墙外。陆登令火炮、火箭打射下来,金兵死伤无数,尸首成片。但兀术已领一群金兵闯到城门下,用刀砍,用枪砸,众人推,终将城门打开,金兵一拥而进。时值天亮,陆登率领将士与金兵代成一团。看陆登那一杆枪,左挑右拨,劈面分心,浑如蛟舞龙飞,直代得金兵犹如落叶遭风卷,四散乱窜,真是将遇将伤、兵逢兵死。只是能虎打不尽群狼多,金兵打破一道道防线,卷入城里。陆登战了两个时辰,连追带杀来到衙门口,又饥又累,无力再,被一群金兵围住。陆登心想,城已破,我焉能得生。连喊数声罢了,自刎而亡。

一群金兵看见陆登人亡,身体却昂然挺立,吓得大叫。这时兀术闯过来,走近一看是陆登,也大惊,忙提剑向衙内走去。进衙入后堂,见一妇人尸首,横倒在地,知是陆登夫人为丈夫尽节而死。兀术为陆登夫妇的忠义烈举所感动,遂将陆公子收为义子,将陆登夫妇合葬在城外土山上。

以后陆公子在金营长大成人,练得一身好武艺,人称“双枪陆文龙”。他得知自己身世后,弃金归宋,替父报仇,为国尽忠。

陆登坚守潞州为国尽忠的故事,在百姓中流传了数百年。红线盗盒
唐潞州节度使薛蒿侍女名红线,善弹琴,通经史,薛使其掌牒表,号内记室。时魏博镇节度使田承嗣将吞并潞州,薛蒿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红线自荐往魏博探问情况,请以一更上路,五更复命,并请薛蒿先派一人,翌日骑马去向田承嗣问候薛允之。红线装束停当,再拜而行,倏然不见,五更果返,偷取田承嗣金盒,薛蒿即以金盒付使者去魏博,田见盒大惊,顿消吞并之意。
<<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随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崔珏断虎
故事发生在唐贞观年间。有位住在西乡的老太太到县大堂击鼓告状,告一只猛虎吃了她的儿子。县太爷崔珏一听,啼笑皆非,本想一推了事,可一看到惊堂木上刻着“为民作主”四个金字,便命有一身武艺的都头李能前去捉虎。这可把李能难住了,回到家,他将此事告与母亲,母亲让他到发鸠山,给山神献猪头,求山神捉虎。

李能来到发鸠山神庙前,已近黄昏,忽然计上心来,他把敬山神的猪头挂在一棵树上,想以些把那只老虎招来。这一招还真灵,天快亮时,虎真的来了,跳起来扑食。李能急忙将绳子打了个活结,随手一丢,不偏不倚,正好套在猛虎脖颈上。他随即用劲一拉,就把虎擒获了。李能便押着“罪范”向长子城走去。

到了县城西门,虎却死活不进。崔珏猛然醒悟虎是兽类,不能走人进出的城门,便命人在距西门往南一百步处另开了一个小西门,虎这才顺从地从小西门进了城。崔珏端坐在大堂,命虎卧下,那虎乖乖地卧下。崔珏对虎说:“你吃了王婆的儿子,理应问斩,但念你不懂人事,本官断你养活王婆,你可同意?”虎听后一个劲地点头。崔珏又对王婆说:“这只虎已被降服,你把它收回去,做你的儿子,它定会服服贴贴听你的话。”王婆同意了,将虎领了回去。果不其然,那虎从此百依百顺,再也没有滋生事端。比干访微子
微子是商朝纣王的长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纣王荒淫无道,招致朝野上下强烈反对。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要废纣王、立微子。纣王闻听此事,便贬微子到微子国(今潞城微子镇一带)做诸侯。微子来到微子国,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垦荒造田,栽桑植木,勤耕善织,修建家园。数年后,便兴旺发达起来。

微子振兴微子国的消息传到朝中,朝中大臣无不称快。一向忧国忧民的比干丞相,得知此事,更是喜出望外。他从国都朝歌来到微子国,找到微子。在微子国的所见所闻,使他兴奋不已。回朝之后,他向纣王进谏,劝他效法微子,救国救民。纣王哪里听得进去。这时,纣王身旁的妲己不怀好意的地说:“陛下,他不是说要为你敬献忠心吗?你应该把他的心拿出来,看看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纣王听信谗言,竟当场将比干剖腹掏心。

比干被掏心之后,竟未死去。他忍痛徒步来找微子。走到微子国东一座土山上时,卧地而死。

后来,人们便在这里修了比干庙(三仁祠),塑起比干像,把这座土山叫做比干岭。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又据<<述异记>>卷上云:“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状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称帝女雀。”

精卫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海上遭遇风浪,溺水而死。死后化做一只名叫“精卫”的鸟,形状如乌鸦,头有花纹,白嘴红足。它愤恨大海夺去了自己的青春,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子,发誓要填平东海,使它不再兴风作浪危害人类。精卫的故事悲切而壮丽,这只小鸟锲而不舍,一点一滴地从事征服海洋的工作,这正是我们上党人民艰苦卓绝、锐意进取精神的象征。

故事中的西山,就是发鸠山,称其西山,是与东海相对而言。发鸠山位于长子县西25公里处,海拔为1646.8米,山势矗立,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云笼雾罩,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

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如在发鸠山东山脚下浊漳河源头处,古时建有“泉神庙”,后改为“灵湫庙”,庙宇宏大,造型别致。传说就是炎帝为纪念其女儿女娃所修建的

晋代诗人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区区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品格更为伟大。炎帝在上党
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尝百草、制耒耜、兴农业、疗民疾,为人类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炎帝即神农氏,号烈山氏。为少典之子,南方火德之帝。太行山区处于温带,适宜植物生长,同时也是禽兽聚集之地,这里的氏族众人仍过着狩猎的生活。一天烈山氏带领氏族众人来到百谷山,见这里草木茂盛,果实累累,就在山腰找到一孔大石洞和许多小石洞,开始了定居生活。人们住下来后,开始用残石盛水,慢慢学会了磨制石器。大人小孩都感到生活比先前好了许多,但常因食毒草、毒果中毒。烈山氏便领一些人遍尝野果、野草,慢慢知道什么草能解毒,并制成药茶解毒。他多次尝果、尝草中毒,曾一日中毒70多次。一次尝到断肠草,刚入咽喉,由于毒性太猛,来不及饮茶解毒,即跌倒而“死”。神农氏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就派神送来西王母起死回生的灵药和一根神鞭。神农氏醒后,用鞭打百草,百草的各种性味便会在鞭上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决定能否食用。

烈山氏看到小鸟衔来谷子丢于地上,便长出了禾苗,就试着采来谷子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断木制成耒,以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子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收子,供人食用。照此法,又种它物。烈山氏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崇他为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还有一地,那就是羊头山,在长治县、高平市交界处。他在羊头山种五谷,还宰羊祭祀,乞上天保佑万民。神农氏见人们生活安定,生产力得到发展,物资也充足了,就教人们用物互换,各得所需。在上党地区,当时产生了雏形的交易市场。神农氏在上党建过国,传说就是现在长治县的黎岭村。人们又尊称神农为炎帝。后人说,在远古时代是神农氏族首先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从部落到建国这一系列重要发展历程。而这一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是在上党完成的,说明上党是人类进步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上党地区的古人类是历史前进的功臣。功劳盖世的炎帝神农氏,应永远受到炎黄子孙的尊崇后羿射日
<<淮南子>>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神话后羿射日之地就在屯留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三嵕山。其山名因由三峰所聚而得。

传说在辽阔的东海边,矗立着一棵神树扶桑,树枝上栖息着十只三足乌。它们同是上帝帝俊的儿子,每日轮流上天遨游,三足乌吐出强烈的火焰,就是人们看见的太阳(所以太阳也称三足乌)。

后来,十只三足乌都抢着上天,天空中就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草枯土焦,炎热无比。人们只好白天躲在山洞里,黑夜出来觅食。猛兽毒虫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羿(天上的神仙)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间,惩治妖魔怪兽,同时也教训教训他的这些太阳儿子。

可这些三足乌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后羿大怒,就选天下最高的地方,拉弓搭箭,瞄准太阳中心处的三足乌射去。他箭无虚发,一连射下九只三足乌。人们围着他连声喝彩。三足乌一死,火光自灭,人们感到清凉爽快,于是欢呼雀跃。呼喊声传到天上,帝俊大发雷霆,不准后羿再回天上。同时也令仅存的这只三足乌日日遨游,不得休息。

从此大地酷暑消尽,万木复苏,百姓重新耕种。

10. 长治的历史习俗作文600字

长治过年的风俗作文

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万年的故事较为普及。我就选择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拜见天子。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一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阅读全文

与长治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