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关于友情的历史故事

关于友情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08 20:01:55

A. 历史上关于友情的感人故事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重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柳芳说: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总共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为贤相。可是无法形容他的伟大,德行可说是相当高深了。所以太宗平定外祸内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圭、魏征劝谏国君,而房玄龄、杜如晦让位给他们,李世绩、李靖善于统御部众而房玄龄、杜如晦采用他们的意见,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却把善处归给国君。说他们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当的

B. 十则名人的友谊故事

1、范仲淹和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2、生死之交的故事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3、“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4、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5、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6、周恩来和张学良

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周总理曾想尽办法营救,奈何没有成功。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忘了两位张先生啊,他们都对国家做过贡献。

7、鲁肃和周瑜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

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

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C. 关于友谊的名人典故五则

1,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音乐家伯牙。他精于弹琴,据说他弹琴连吃草的马也 会抬头倾听。而当时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过于钟子期。

伯牙用琴表现高山情怀,钟子期 听后说:“善哉,峨嵋兮若泰山。”用琴声表现流水的情调时他听后说:“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绝的摔破了琴,扯断了弦,发誓终生不再 弹琴。——伯牙摔琴谢知音。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 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

40年 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 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 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 。从此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

瞿秋白避难 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 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

在瞿秋白就义后 ,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4,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

在管仲的辅 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5,范仲淹与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D. 关于友谊的历史典故

关于友谊的历史典故有左儒为友而刎颈的故事。

传说周宣王时,宫里有一位先王时的老宫人,约摸五十多岁,怀孕四十余年产下一女婴,周宣王夫妇认为是不祥之物,就命人将其包裹起来,抛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

后来周宣王又听说妖气虽已出宫,但并未消除,就命上大夫杜伯督办查找“妖女”之事。在兴师动众查寻“妖女”的过程中,因累及许多无辜,杜伯便不愿再查下去。三年后,周宣王因梦见一美貌女子惊扰太庙,心中十分恐惧,就逼问杜伯查找“妖女”的结果。杜伯认为“妖女”已被溺死,继续查找下去,会惊扰百姓,于朝廷不利。

周宣王听了大怒,斥责道:“分明是怠弃朕命。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便立即下令处死杜伯。此时文武百官吓得面如土色。忽然文官行列里走出一位官员,忙将杜伯拉住,连连说“不可!不可!”

这位不惧君王之威的官员就是杜伯的好友——下大夫左儒。

左儒对周宣王说:“臣闻尧有九年的大水之患,还能做成帝王,商汤有七年的旱灾,也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天下称颂的明君。君王如果杀了杜伯,臣恐怕国人把天下出了妖孽的事情传扬出去,如果被外邦人知道了,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请大王宽恕他吧。”

周宣王听了左儒的话,不但没有收回成命,反倒指责左儒道:“你为了朋友而违抗朕的命令,是重朋友而轻君王的表现。”

左儒回答道:“如果大王是对的而朋友是错误的,我一定会违背他的意思而支持您的意思;如果朋友是正确的,我就一定不能遵照大王您的主意了。大王要是非要杀杜伯的话,就让为臣和杜伯一起死吧。”

周宣王的怒气并没因此消退,仍命令武士将杜伯推出朝门之外杀了。左儒回到家中,也自刎而死。

左儒为了正直的朋友而刎颈自杀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刎颈之交”也就成了人们夸赞坚贞友谊的代名词。

(4)关于友情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冯梦龙称赞左儒说:“贤哉左儒,直谏批鳞。是则顺友,非则违君。弹冠谊重,刎颈交真。名高千古,用式彝伦。”称赞左儒是当时官场的典范。

左儒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朋友关系,更重要的是较真品质。纵观中华文化和历史,发现中国官场最稀缺的竟然就是这种“左儒精神”,在威权面前不仅不敢坚持真理,甚至阿谀奉承、助纣为虐,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很多灾难和损失,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E. 古代的友情故事

1、古代有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2、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典型的代表。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

皇帝命令郭子仪率兵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

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3、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4、舍命之交

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

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5、莫逆之交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F. 关于友谊的历史故事85字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专,宣誓完毕;刘焉出榜招募属义兵。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G. 历史上关于友情的故事100字

俞伯抄牙、钟子期,知音之交:

出自《袭列子·汤问》。

春秋时期,俞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却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一次他于江边乘兴弹琴,引得岸上的樵夫钟子期驻足观望,钟子期赞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俞伯牙惊讶不已,终于找到了理解自己的知音。后来两人相约次年的八月十五再次相会,然而造化弄人,第二年钟子期去世,俞伯牙伤心不已,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以纪念知音。

历史上的八大友谊典故,你知道几个?
廉颇、蔺相如,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蔺相如凭着聪明才智,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最后完璧归赵,受到赵王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又封为上卿,比将军廉颇地位还高。廉颇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功劳却不如蔺相如的一张嘴,很是不服气,于是处处排挤蔺相如。而蔺相如则是以大局为重,处处忍让,甚至见到廉颇后都主动让行。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H. 关于友谊的历史故事

1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知心挚友的典范。
当初,齐僖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齐国的局势很乱,于是,管仲和召忽保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僖公被杀,国中无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往齐国赶——谁先到谁就是国君。路上,两支人马相遇了,厮杀起来,管仲趁乱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看见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倒下了,管仲他们就放心地继续赶路。等他们赶到齐国,却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捷足先登了。原来,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而精明的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倒在地上,这本来既不高明又很冒险的一招竟然骗过了所有的对手,使他在王位争夺战中赢得了至为宝贵的时间。
管仲只好保着公子纠又逃回鲁国。
公子小白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成了齐桓公。他并没有忘记鲁国还有个巨大的危险——公子纠。通过外交上的威胁,齐桓公迫使鲁国杀掉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被活捉。
鲍叔牙说:“这个管仲应该留下,他有治国安邦的大才能,可以为我们出力。”
齐桓公说:“可他是我的仇人,怎能放过?”
鲍叔牙说:“当初结怨,是因为各为其主;齐国新定,正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欲成王霸之业,怎么能斤斤计较于个人恩怨呢?”
终于,鲍叔牙说服了齐桓公,将齐国的国政交付给了管仲。从此管仲成了齐国的“国父”——齐桓公称他为“仲父”,辅佐齐桓公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2李白和杜甫
3元稹和白居易
4韩愈张籍
5鲁迅和许寿震

I. 历史上关于伟大友谊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家,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正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辅 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宁割席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 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

朋友比状元重要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白敏中在青年时,与疏言洒脱的贺拔甚是好 朋友,两人一起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王起欣赏白敏中的才学,想取他为状元 ,但不满意于他与贺的交往。于是派人带信给白敏中。白敏中很想考中,于是就拒绝贺的来 信,但是事后他又后悔了,就跑出去追贺将事情告诉了他,然后说:“状元有什么了不起, 难道比朋友更重要吗!”两人于是开怀畅饮,王起知道后,反而一起录取了他俩。

真假朋友

明代学者苏竣在《鸡鸣偶记》中,对真正朋友还是虚假朋友作了区分。他 指出,道义互相砥砺,有过失互相规劝,这样的朋友为“畏友”,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危 急关头,都能生死相依,这样的朋友可称密友;而以甜言蜜语来迎合人,以吃喝玩乐论交情 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争夺,遇灾祸就相互倾轧的人是“贼友”。

J. 中国历史上关于友谊的故事

蔺相如与廉颇

在战国时期,赵国属于有道之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主要内靠大臣蔺相如以德治国,管理国事。外靠大元帅廉颇,英勇善战,保卫国土。人民才过上太平日子、安乐生活,百姓无不感激赵王用人英明。

那时侯,赵国在邯郸建都,内有蔺相如,外有廉颇,一文一武,忠心耿耿,尽心尽责,成为赵王左右两翼。历史鉴证:“君无良臣国运衰,将无良友吃败丈。”这话千真万确,蔺相如生为一代名相,主要是胸有大志,海量待人。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事,宁愿委屈自已,也不肯让国家受到一点损失。所以,人们称:为海相。廉颇大将生性好强,由于屡建战功,战胜齐、魏、燕等国,战功卓著,被任命为上卿,自以为功劳盖世,骄满朝岗。蔺相如原来只是赵国宦官缪贤的家官。赵惠文王时,得到了楚国的和氐璧,秦昭王知道后,送信给赵王,愿意拿15座城邑换取宝玉。赵国君臣怕秦国欺骗,又惧怕秦国的武力,久久拿不定主意。缪贤举荐了蔺相如,赵王就派他捧着宝玉到了秦国去。秦王在章台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把宝玉献上秦王十分高兴。蔺相如见秦王没有割让15座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宝玉上有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一看”。秦王就又把宝玉交给他,蔺相如后退几步,靠着殿柱,愤怒地说:“我看到大王没有诚意将城邑交给赵国,所以我又把宝玉收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就把宝玉和我的头一起在柱上撞个粉碎!”秦王怕他撞破宝玉,连忙答应割城给赵国。蔺相如又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在朝堂上设大礼接见,才献上宝王。秦王知道无法强取,只好假意答应。蔺相如料定秦王一定会违背诺言,便派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打扮成为老百姓,从小路把宝玉送回了赵国。秦王斋戒后,蔺相如又对秦王说:“秦国历代国君,素来不坚守盟约,现在秦强赵弱,如果秦国真有诚意,就先割让15城邑给赵国,赵国不敢留下宝玉得罪大王。”秦王见无法骗取宝玉,只好作罢。蔺相如回国后被任命为上大夫。

过了两年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进行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不打算去赴宴。廉颇、蔺相如认为赵王不去,就表示赵国软弱胆小。这时,才赵王决定赴会,由廉颇、蔺相如跟随前往,廉颇一直送到边境处。在渑池宴会上,秦王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说:“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弹一回瑟吧?”赵王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立即记下了这件事。这时,蔺相如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的音乐,我献上瓦缶请秦王为赵王敲一敲。”秦王很生气,不答应。蔺相如捧着瓦缶上前,跪在秦王面前请他敲,秦王仍不肯。蔺相如说:“你如果不敲,我就在这五步之内,拿我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大声呵斥,侍从们都溃退了。秦王不得己,只好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便回头招呼赵国史官也记下了这件事。秦国的大臣要求赵国拿出15座城邑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相对地要求秦国拿出都城咸阳向赵王献礼。一直到宴会完毕,秦王始终无法压倒赵国。这时,廉颇巳在边防布署了大量军队,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王回国后,晋升蔺相如为上卿,这时廉颇有点不服,再加小人吹捧,廉颇一时与蔺相如对立起来,不可开交,处处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如出巡走大道,廉颇大道阻拦,蔺相如绕小道行,廉颇小巷档道。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只好委屈求全,回府不出。在此种情况下,不少官员向蔺相如敬言说:“你身为一品臣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受这么大耻辱,知情者,知你是高风亮节,不知情者,会认为你有短处,怕廉颇抓你的把柄子。你一二三、三二一再次宽让,廉颇更会得风扬碌珠。”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蔺相如坚持稳定不动摇,以和为贵,善待一切,委屈求全,顾全大局。有一天,秦军前来侵犯赵国领土泽州大地,赵王立刻下旨,火速派廉颇大元帅领兵出征。廉颇连夜启程,发兵泽州。在路上心里想,时机来了,如果蔺相如敢在粮草后勤上发难,宁愿丢了泽州,也要和蔺相如说个高低,有蔺无廉,有廉无蔺。他没想到蔺相如先行一步,亲自出马,来在泽州大地莒山脚下,将粮草备足备妥,对营坊安排的停停当当。廉颇领大军到此后,见蔺相如在此接迎供侯,禀然大悟,深感自愧不如。他亲自用战刀,在莒山砍下几把荆条,背在肩上到蔺相如勤后住地,跪在帐蓬门外——负荆请罪!并高声呐喊:“傲则误国,罪该受刑……。”蔺相如明白廉颇一片赤胆忠心,立刻走出帐蓬,将大元帅扶起,让进内屋,热情接待。从此留下《将相和》的美名传遍全国。

据传言:东莒村是蔺相如的故里,原叫蔺家庄,自从廉颇负荆登门请罪后,蔺相如为了让后人吸取教训,懂得和则贵的道理,才把蔺改为莒,其意草头下两个口,上下一心,互相宽让,才能成就大事。故安排后人自己死后,一定葬在廉颇负荆之树下。所以,蔺相如的坟墓葬在莒山顶上。从此这座山,叫:莒山。蔺家庄叫东莒村。当地人们为了记念蔺相如,在莒山的正顶修下了蔺相如祠堂庙,每年阴三月十八日,庙会三天,以表记念。

阅读全文

与关于友情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