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和乌江有关历史名人

和乌江有关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3-13 18:04:01

A. 乌江镇的古今名人

书法名人:宋代和州书法家辈出,如徐兢书法,受到宋徽宗赵诘爱赏,曾召至宫中,书写“进德修业”四字,赵吉骇异,连声称赞,故有“宣和书法博士”之称。张孝祥工翰墨,擅长草书,朱熹称他“作字多得古用笔意”。张孝祥之侄张即之亦工书法,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的体势笔法,尤善大字,现存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金刚波罗蜜经》、《华严经》等。明代戴重檀草书法,清代戴本孝擅长隶楷书法。
清末民初,乌江范培开随师张栗庵学书法,取汉魏唐宋历代书法名家之长,自成一家,后为书法家唐驼发现和推崇。民国2年(1913年),在上海全国书法大赛中名列第二,《神州吉光》书法杂志曾有专文介绍范培开书法。
建国后,和县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遍步城乡。其中乌江林散之书法艺术有极高成就,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被誉为“当代草圣”,有《林散之书法选集》存世。
乐府诗人——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人(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爱国词人——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父祁,曾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与秦桧之孙秦埙同场。主考官魏师逊及汤思退等为逢迎秦桧而定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策后,认为他“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亲擢为进士第一。因此秦桧对张孝祥极为不满。及第后,又上疏为岳飞辩冤,更为秦桧所忌恨。秦桧使人诬陷其父与张浚、胡寅等人谋反,于是张祁、胡寅等皆被下狱,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才获释。张孝祥入仕后,先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转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以后几年历任秘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等职。他“性刚正不阿”,在朝任职期间,曾先后上《论先备札子》、《论治体札子》、《论涵养人才札子》等奏议,提出了加强边备、抵御金人;扫除积弊,改革政治和培养、选拔人才的种种主张,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大理想。隆兴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张浚北伐,他又被任为建康留守。以后知静江、潭州、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在地方官任上,他严明法纪,锄抑强暴,赈济灾荒,“庭无滞讼”。张孝祥举进士出自汤思退之门,曾受到汤的举荐提拔。但后来他却反对汤思退的议和主张,而支持主战派将领张浚的北伐,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打击。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离职,退居芜湖,讲论理学,徜徉山水。
南宋书法大家——张即之
张即之,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教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其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并能“独传家学”,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后世书坛有人讥张即之书有意为“怪”,不合“规矩”,并斥之为书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现个性。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提出,书法不能专师一家,模拟古人,而贵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体”,否则为“书奴”。
“当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锋长则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林散之有“草圣”之美称,代表作有草书《中日友谊诗》、草书《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 解放后林先生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政协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B. 乌江流域历史文化名人

果断项羽,毕竟乌江自刎

C. 乌江在历史上曾用过那些名字

乌江又名黔江、延江,是贵州第一大河,全长1050公里.

D. 哪些名将是乌江人

胡说八道,乌江是一条江,谁会住在江里啊??
项羽是在乌江自刎,他是下相人士,也就是江苏人。

有的话那就应该是虾兵、蟹将、龟丞相了。

今天看了一下,原来乌江,可以叫乌江亭,在现在的安徽和县东北,和县以前是叫历阳。
所以,严格来说那里也是有些名人的。
不过名将就很少,找来找去都没找出特别有名的。

E. 乌江自刎的历史人物誓死不肯过江,这个人是谁,与他有关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的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鸿门宴
即范增劝项羽杀刘邦所摆的一场宴会,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由此而来。

四面楚歌
项羽兵败垓下后被刘邦军四面围定,刘邦军在晚上高声唱起了楚地的歌,项羽军听到歌后都非常的伤心,以为刘邦已经平定楚地,项羽军的军心也因此被瓦解。

霸王别姬
项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项羽左右,但项羽要率领精骑准备突围,不得已作歌与虞姬诀别,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与项羽泪别。霸王别姬后又被改编为戏曲、影视、小说、歌曲等文艺作品。

作壁上观
由章邯带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围攻赵国于巨鹿时,赵王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救,虽然各地诸侯都有引兵前来,但是都惧怕秦军的强躲在自军修筑的壁垒里不敢出来,与秦军长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围。项羽率领英布、蒲将军等几万楚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时,诸侯还是只敢躲在壁垒里观看,直到项羽杀败秦军之后,诸侯才敢从壁垒里出来。作壁上观现指让自己置身事外,不协助任何一方。

锦衣夜行
项羽率军破咸阳之后,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是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谁能知道呢?”

沐猴而冠
项羽攻占并烧毁咸阳之后,想要东归彭城。韩生听到后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见这话,便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

F. 和县历史名人

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内陋室”容,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宋朝歌豪杜默、爱国诗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候学煜等均是和县之骄傲

G. 长征期间湘江和乌江的名人,逸事

2e4rtui

H. 乌江文化名人有哪些

书法名人:宋代和州书法家辈出,如徐兢书法,受到宋徽宗赵诘爱赏,曾召至
张孝祥作品
宫中,书写“进德修业”四字,赵吉骇异,连声称赞,故有“宣和书法博士”之称。张孝祥工翰墨,擅长草书,朱熹称他“作字多得古用笔意”。张孝祥之侄张即之亦工书法,学米芾,而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的体势笔法,尤善大字,现存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金刚波罗蜜经》、《华严经》等。明代戴重檀草书法,清代戴本孝擅长隶楷书法。
清末民初,乌江范培开随师张栗庵学书法,取汉魏唐宋历代书法名家之长,自成一家,后为书法家唐驼发现和推崇。民国2年(1913年),在上海全国书法大赛中名列第二,《神州吉光》书法杂志曾有专文介绍范培开书法。
建国后,和县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遍步城乡。其中乌江林散之书法艺术有极高成就,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被誉为“当代草圣”,有《林散之书法选集》存世。
乐府诗人——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人(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张籍作品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爱国词人——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父祁,曾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与秦桧之孙秦埙同场。主考官魏师逊及汤思退等为逢迎秦桧而定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策后,认为他“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亲擢为进士第一。因此秦桧对张孝祥极为不满。及第后,又上疏为岳飞辩冤,更为秦桧所忌恨。秦桧使人诬陷其父与张浚、胡寅等人谋反,于是张祁、胡寅等皆被下狱,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才获释。张孝祥入仕后,先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转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以后几年历任秘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等职。他“性刚正不阿”,在朝任职期间,曾先后上《论先备札子》、《论治体札子》、《论涵养人才札子》等奏议,提出了加强边备、抵御金人;扫除积弊,改革政治和培养、选拔人才的种种主张,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大理想。隆兴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张浚北伐,他又被任为建康留守。以后知静江、潭州、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在地方官任上,他严明法纪,锄抑强暴,赈济灾荒,“庭无滞讼”。张孝祥举进士出自汤思退之门,曾受到汤的举荐提拔。但后来他却反对汤思退的议和主张,而支持主战派将领张浚的北伐,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打击。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离职,退居芜湖,讲论理学,徜徉山水。
南宋书法大家——张即之
张即之,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教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
张即之作品
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其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并能“独传家学”,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后世书坛有人讥张即之书有意为“怪”,不合“规矩”,并斥之为书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现个性。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提出,书法不能专师一家,模拟古人,而贵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体”,否则为“书奴”。
“当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
“当代草圣”——林散之
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锋长则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3]
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林散之有“草圣”之美称,代表作有草书《中日友谊诗》、草书《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3] 解放后林先生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政协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望采纳,谢谢)

I. 贵州乌江文化名人有哪些至少四个,并介绍其生平事迹。(不是古代的乌江文化名人这个乌江也不是古代的乌

乐府诗人——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人(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张籍作品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爱国词人——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父祁,曾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与秦桧之孙秦埙同场。主考官魏师逊及汤思退等为逢迎秦桧而定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策后,认为他“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亲擢为进士第一。因此秦桧对张孝祥极为不满。及第后,又上疏为岳飞辩冤,更为秦桧所忌恨。秦桧使人诬陷其父与张浚、胡寅等人谋反,于是张祁、胡寅等皆被下狱,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才获释。张孝祥入仕后,先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转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以后几年历任秘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等职。他“性刚正不阿”,在朝任职期间,曾先后上《论先备札子》、《论治体札子》、《论涵养人才札子》等奏议,提出了加强边备、抵御金人;扫除积弊,改革政治和培养、选拔人才的种种主张,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大理想。隆兴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张浚北伐,他又被任为建康留守。以后知静江、潭州、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在地方官任上,他严明法纪,锄抑强暴,赈济灾荒,“庭无滞讼”。张孝祥举进士出自汤思退之门,曾受到汤的举荐提拔。但后来他却反对汤思退的议和主张,而支持主战派将领张浚的北伐,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打击。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离职,退居芜湖,讲论理学,徜徉山水。
南宋书法大家——张即之
张即之,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教祥之侄。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科
张即之作品
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其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师米芾,并能“独传家学”,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自成一家体系。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后世书坛有人讥张即之书有意为“怪”,不合“规矩”,并斥之为书法“尚意”,追求“意趣”,表现个性。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提出,书法不能专师一家,模拟古人,而贵在“得意忘形”,自成“一家之体”,否则为“书奴”。
“当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
“当代草圣”——林散之
上老人。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十四岁丧父,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练就基本功。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双钩悬腕,中锋竖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十以后,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负籍沪上,拜黄宾虹为师,得“五笔七墨”之秘。一九三三年,遵黄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导,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始启之者,范先生;终成之者,张师与宾虹师也。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秋水老师谓:“散老惯长锋羊毫,蘸水,后掭墨,力运笔端,墨注纸上,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有意想不到的情趣。锋长则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3]
弹强,含墨量多,他以娴熟的手法,提按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曲处见直,圆中寓方,浓纤长短适度,燥润枯湿合宜,但觉一片化机,满纸精彩。”林散之有“草圣”之美称,代表作有草书《中日友谊诗》、草书《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3] 解放后林先生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政协副主席。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J. 求有关乌江的著名历史人物事迹或诗词。

不到乌江心不死 (谚语)项羽战至乌江自刎而死之事。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后比喻不到完全绝望 ,决不肯认输放弃。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你不到乌江心不死,今已到了乌江,这 心原也该死了!」亦作「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乌江不肯休」、「不到乌江不尽头」。

阅读全文

与和乌江有关历史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