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甲午戰爭滿清不是中國

甲午戰爭滿清不是中國

發布時間:2021-03-09 12:28:57

① 有人說甲午戰爭前滿清仍是世界上GDP最高的國家,不知可信嗎

可信,因為鴉片戰爭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法等國根本不是中國的對手

② 甲午戰爭時期清朝裝備並不輸日本,為什麼清政府卻慘敗

作為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會問這到底是為什麼?弄不明白為什麼,經濟上就算是個大國了,在世界民族之林照樣戳不起來。我覺得劉亞洲將軍這篇文章分析得全面、深刻,告訴了我們甲午之敗到底為了什麼。中國90後的男孩子們如果有一半人喜歡讀這種類型的文章,年輕的中國人的夢就會不僅僅是掙錢、娶媳婦過日子,除了浪漫之外還會增加了陽剛之氣,中國就有希望!

來源:參考消息

口述: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委員,空軍上將劉亞洲

劉亞洲:對中國而言,甲午戰爭的歷史深刻性在於兩點:一、戰爭失敗了,但失敗的原因至今仍在追問之中;二、戰爭雖然早已結束,但戰爭的傷口並未癒合,仍然橫亘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對這場戰爭疑問的解答,構成了我們民族進步的階梯。從這個意義上講,甲午戰爭已成為一種標志,一個符號。

一、制度

劉亞洲:甲午之敗並非海軍之敗,也非陸軍之敗,而是國家之敗。日本的勝利是制度的勝利,大清帝國的失敗是制度的失敗。鴉片戰爭一聲炮響,喚醒了清朝的同時也喚醒了日本。但兩個國家學習西洋文明,一個從內心革新變化,另一個則止於外形。福澤諭吉說,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改變三個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的改變。這個順序絕不能顛倒。如果顛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徑,其實是走不通的。日本就是按照福澤諭吉這個順序走的,而清朝則反著走。結果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

問:當時清朝有句口號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劉亞洲:中國古代文明太燦爛了,反而成了我們的包袱。日本從來不是領導世界歷史文明潮流的強國,這反而使它在全面西化時能夠輕裝上陣。況且日本是個愛學習的民族,誰強跟誰學,而且學得有模有樣。二戰結束後,東京的廢墟瓦礫還沒清除干凈,裕仁天皇就簽發了向美國派出留學生的詔令。所以,明治維新短短30多年時間,便把日本變成了一個現代國家。日本與清朝的對決,是一個現代國家與前現代國家的對決。清朝怎麼能贏?

問:您說當時日本已成為一個現代國家,有什麼標志?

劉亞洲:最主要的標志是人的覺醒。日本秉承中國文化上千年,其國家形態與它的母國是一樣的,人民只有宗族意識,沒有國家意識。那時候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和日本來,都一致承認中日兩國人民的忍耐與堅忍無與倫比,但另一個印象就是麻木不仁,對壓迫逆來順受,毫無主動性和創造性。但西風東漸之際,日本人斷然斬斷了上千年的文化臍帶,脫亞效歐,加入了西方的發展行列。人民變成了國民。

百姓是不是國民,有兩條重要標准,一是有沒有權利,二是有沒有財富。大久保利通說:「國家強大源於民眾的富足。」日本走了和清朝洋務運動相反的路,鼓勵民間資本。有了國民,就有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很多日本學者在總結甲午戰爭經驗時都認為,國民意識是戰爭勝利的最大法寶。國民國家是近代日本的基本國家模式。反觀大清帝國,當日本在不顧一切地調動和激發全民族的創造力的時候,清朝則不顧一切地將民間思想火花撲滅於萌芽之中。

問:一切事情,核心因素是人。

劉亞洲:梁啟超說:「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日本自然資源實在匱乏,所以就最大限度開發人的資源。明治維新時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它首先抓的是對人的教育。這里說的教育指的是「歐化」後的新式教育,它完全不同於日本「唐化」後的舊式教育。甲午戰爭10年後,日本又打贏了日俄戰爭。日本天皇說,贏了這場戰爭,他最應當感謝的是日本的小學教師,因為日本士兵絕大多數都受過小學教育,而沙俄士兵則大多數是文盲。教育的革命帶來了思想的革命。軍隊是更需要思想的。對一支軍隊而言,思想才是真正的殺手鐧。紅軍就是一支有思想的軍隊,所以它戰無不勝。

二、戰略

劉亞洲:甲午戰爭其實也是中日兩國發展戰略的對撞。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入侵東方,亞洲各國相繼沉淪,只有中日兩國奮起自強。中國發起洋務運動,日本搞起了明治維新。問題是,東亞狹窄,容不下兩個國家同時崛起,尤其容不下中國這樣的大塊頭崛起,這就決定了中日間必有一戰。日本對此認識得非常清楚,而清朝則懵懵懂懂。中日雙方都在西方船堅炮利的逼迫下進行戰略轉移。日本實現了由傳統戰略向現代國家戰略上的徹底變革。相反,清朝在確立具有現代特徵的國家戰略上始終裹足不前。直到國家覆亡,都沒有制定出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戰略。

問:這告訴我們,任何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戰略。

劉亞洲:第一位的是要有戰略意志。這一點,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日本是個島國,它始終認為自己的出路在大陸。為了踏上列島西邊這片大陸,它已經准備了上千年。歷史上的日本有兩個特點:一、一旦權力集中,就要征韓;二、每一次自然災難之後,就會出現要求對外動武的聲音。而大陸情結貫穿了日本歷史的始終。

中國歷史上不乏大思想家、大戰略家,但是難以有跨越數代人的長久性大戰略和實行這種戰略的意志。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叫囂的是「國運相賭」。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是想永久佔領中國的,所以它學習的是滿清滅亡明朝的經驗,以摧毀中國人的心理和意志為主。這就是為什麼日軍在戰爭中對中國人那麼兇殘和幾次大屠殺的原因。南京大屠殺就是「揚州十日」的翻版。南京是首都,屠城的震撼力遠大於揚州。這是日本的既定戰略。

其次是戰略眼光。要看得深、看得遠。甲午戰爭既是中日雙邊沖突,又是大國博弈的產物,對國際格局的影響至今未消。1853年,英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戰勝俄國,堵住了俄國南下的道路。不久後,左宗棠收復新疆,也讓俄國在中亞方向無所作為,所以它掉頭東進。甲午戰爭後,日俄沖突成為必然。10年後,雙方爆發了日俄戰爭,這場新列強戰勝老列強的戰爭,催生了日後的俄國「十月革命」,對世界大格局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問:請您談談清朝的軍事戰略。

劉亞洲:軍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軍事戰略應當服從國家戰略。但是如果軍事戰略出了問題,仗打敗了,這個國家的國家戰略也就完了。退一萬步說,即使國家戰略出現失誤,如果軍事戰略恰當,還能為國家戰略重構創造機會。否則,即使國家戰略正確,如果沒有正確的軍事戰略配合,國家戰略照樣無法實現。清朝經過30年洋務運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將強未強。清朝的首要目標是確保戰略機遇期不失去。日本則強調「強兵為富國之本,而不是富國為強兵之本」,8次擴充軍備,准備「舉國發動,國運相搏」。誰的國家戰略目標正確,一目瞭然。但戰爭結果是,正確者失敗,錯誤者勝利。差距就在軍事戰略上。

清朝經過了30年的軍事變革,建立了一支表面上脫胎換骨的新式海軍和陸軍,但它的軍事變革是失敗的,主要是觀念落後。勝利的軍隊用未來的觀念打今天的戰爭;失敗的軍隊用昨天的觀念打今天的戰爭。清朝的軍事改革從根子上沒有能夠擺脫農耕文明的桎梏。農耕生產方式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天下太平,有飯吃就滿足。農耕文化的眼睛是向內而不是向外看的。北洋水師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艦,奉行的卻是長期防禦性戰略。這是一支農民的海軍,因此是一支守土的海軍,而不是一支經略大洋的海軍。

問:清朝軍事變革還有什麼問題?

劉亞洲:還有兩點,第一是沒有現代軍事思想家。沒有軍事思想家就無法進行戰爭的頂層設計。而頂層設計的失敗是最大的失敗。中國自古很少有軍事理論家受到如此重視,與之相反,日本對華侵略的思想、政策的設計者,基本都不是政府官員,而是普通的學者和知識分子。

第二是難以沖破利益的藩籬。清朝的新軍本來就是在湘軍、淮軍基礎上組建的,門戶對立,內斗激烈。朝廷上有維新派與頑固派的斗爭,朝廷外有革命黨與保守黨的斗爭。黃遵憲在甲午戰爭中悲憤地說:「噫吁哉!海陸軍!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得申;如斗雞,不能群。」軍事工業分屬不同洋務集團,已然成了官員私產。

三、信仰

劉亞洲:甲午之敗還是文化之敗。了解一個民族首先要了解其文化。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這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基因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特徵、發展和變異。要知道一個國家未來向哪裡去,可以先通過基因分析看看它從哪裡來。甲午戰爭前,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間諜,有一個間諜來到南方一處遊冶場所,傾聽緩慢、悠長、哀傷的二胡演奏,良久,他說:「完了,這個大國完了。」他從音樂聲中看到了晚清中國人的精神狀態。

問:評價甲午戰爭,都覺得中日兩軍精神狀態差距太大。

劉亞洲:日本《日清戰爭實記》寫道:「支那大將身形高大,力氣超群,貌似可指揮三軍,然一旦開戰就變成弱蟲一條,尚未聽到槍聲就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婦女衣裝,企圖矇混過關。」以至於戰後在日本兒童游戲時,辱罵失敗者是「支那」。兩國老百姓的精神狀態對比也非常強烈。中國老百姓送親人上前線,哭哭啼啼。日本人出征的情形,梁啟超寫過了:「親友宗族把送迎兵卒出入營房當作莫大光榮。那光榮的程度,中國人中舉人進士不過如此。」他還說,日本人歡送親朋子弟入伍都以「祈戰死」三字相贈。就連在日本社會地位最卑微的妓女,也捐錢捐物資助國家戰爭。

旅順大屠殺時,中國百姓幾乎未有任何抵抗,絕大多數神情麻木,如待宰羔羊。在中國,一共發生過兩次刺殺日本高官的事件,一次是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一次是尹奉吉炸死陸軍大將白川義則。兩個義士都是朝鮮流亡者。朝鮮人在中國土地上有此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讓日本人膽寒。我常常想,如果他們是中國人該多好。如果一條魚病了,是魚的問題;如果一條河的魚全病了,那就是水的問題。

問:這個「水」指的是中國文化嗎?

劉亞洲:是的。中國的國民性在古代是非常輝煌的。春秋時期,中國人性格陽剛勇武,思想燦爛絢麗,極富進取心、創造力,那時的中國人是有信仰的。他們信仰的是中國傳統中最健康的東西,如信、義、仁等等。秦始皇之後,專制皇權大行其道,對人民一代一代進行奴化教育。被統治階級閹割後的儒學道統使得中國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國。孝子太多,忠臣太少。政治權力不允許民眾樹立信仰與道德,因此成了一盤散沙。200多年前,一個叫馬戛爾尼的英國人到中國走了一趟,回去後,一針見血地說了一句話:「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做官。」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研究中國後得出一個結論:「人心腐敗已達極點。」他提出,國家是人民的集合體,人民是國家組織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敗,國家豈能獨強?「分子」腐敗,國家的元氣就喪失消亡,這比政策失誤還要可怕。

問:日本似乎也沒有宗教。

劉亞洲:對,日本對外出口一切,但獨不輸出或輸不出宗教。然而,日本人有信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初來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豪俠人格。石原莞爾認為,中國原先也是有「武士」的,但這種「武士」在宋朝以後永遠消失了。中國的「武士」在日本得到了發揚光大。日本神道最強調「忠」。「忠」在日本才是一種宗教,並成為超越其他一切宗教的思想。武士道精神加上對天皇的忠誠,使日本出現了一種畸形的信仰,將死亡視為解脫,認為死者可以免於受到譴責。武士只要做了對不起領主的事,唯有切腹自殺以謝罪。所以日本文化把認罪看得很重,正因為如此才不會輕易認罪。切腹自殺是最痛苦的一種自殺方式,卻最受日本推崇。這種信仰調教出來的人,在侵略戰爭和屠殺中是不會有任何道義和憐憫的。我看甲午戰爭時期中日兩軍的照片,總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清軍士兵無論拿什麼武器,看上去都像一個厚道的農民;而日本農民不管拿什麼武器,看上去都像一個武士。

問:聽上去像今天恐怖主義分子的調門。

劉亞洲:日本軍國主義者就是恐怖分子。日本侵略中國,從來就是以屠殺為手段。日軍攻擊旅順,遠沒有像10年後日俄戰爭時那麼吃力,但它還要在旅順進行大屠殺,殺得旅順只剩下36人。面對這樣兇殘的敵人,你想當時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下的中國人能夠抵擋嗎?

問:難以想像。

劉亞洲:可是,一個奇怪的情景發生了。就在甲午戰爭發生40年後,有一批中國人做出了這個民族近千年來不曾有過的壯舉—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國工農紅軍一掃甲午年間中國人的那種懦弱、麻木、貪生怕死,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全新的精神面貌。長征,被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比作猶太人出埃及、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和美國人征服西部,他認為:「本世紀中沒有什麼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這支衣衫襤褸、面帶飢色的軍隊從南中國出發時有8.6萬人,到陝北時只剩下不到6000人,可正是這支軍隊,後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新生政權。僅僅40年,他們應該還算是甲午同代人。他們怎麼會這樣?是什麼使他們改變得如此面目全非?

四、國運

劉亞洲: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認為,它同時還是民族之幸。因為在這場戰爭之後,一個奇妙的瞬間誕生了。在這個瞬間里,歷史向古老的中國打開了另外一扇門。

甲午戰爭的失敗導致了中國人群體意識的覺醒。從准確意義講,不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大敗才是中國人真正睜開眼睛看世界的開始。

毛澤東出生在甲午戰爭前一年。鄧小平出生在甲午戰爭10年後也就是日俄戰爭的當年。他們的青年時代,正是甲午風雲掀起的巨濤對中國近代史沖擊最猛烈的時代。啟蒙、自強與救亡,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他們的思想上一定有深深的甲午烙印。上世紀60年代,毛澤東在談到中印領土爭端時說過「不能做李鴻章」的話。1982年,面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不願把香港歸還中國,鄧小平說:「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從另一個意義上講,我們還應當感謝日本。毛澤東就講過類似的話。1956年,毛澤東在與訪華的日本前陸軍中將遠藤三郎談話時說:「你們也是我們的先生。正是你們打了這一仗,教育了中國人民,把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打得團結起來了。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你們。」日本是一個有特點、有優點的對手。中國是日本最早的老師,日本是中國最新的老師。沒有甲午一役,中國還不知道要再沉睡多少年。

馬基雅維利有句名言:「造就最強大國家的首要條件不在於造槍炮,而在於能夠造就其國民的堅定信仰。」中國共產黨在當代最偉大的歷史成就之一,就是再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也正是這群有信仰的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了甲午戰爭失敗的陰影。抗日戰爭中,他們不僅徹底戰勝了日本侵略者,還在第二個甲午年到來之際,打勝了一場抗美援朝戰爭。這似乎是一個宿命。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人真正開始正視中國並試探與中國建立邦交,自朝鮮戰爭始。

問:請再談談日本甲午一役後的結局。

劉亞洲:日本的結局與中國正好相反。甲午戰爭中國敗了,卻是鳳凰涅槃,一步步走向輝煌;日本勝了,卻在勝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甲午戰爭不僅使日本淘到現代化的第一桶金,還嘗到了「國運相賭」,「以小博大」的甜頭,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日本軍國主義者已狂妄得沒有邊際了,竟然叫囂要「將旭日旗插上喜馬拉雅山山頂」。美國學者研究認為,日本患上了一種「勝利病」,什麼仗都敢打,什麼國家都敢侵略。看看日本人甲午戰爭後的旅程,我認為就是一場奔喪的過程。直到犧牲了上千萬軍民,挨了兩顆原子彈,輸得一干二凈:交出了朝鮮,交出了滿蒙,交出了台灣,除了一個沖繩之外,其他吃進去的東西都被迫吐了出來。種未滅,國已亡,至今還是個非正常國家。這一切,不能不說都與甲午戰爭有關。韓國學者李御寧指出:「襲擊珍珠港的念頭,來自剎那間一擊取勝的劍道和相撲,但那場地太大了。每當把盆景樹木要移植到廣闊的平原時,日本總是犯大錯誤。」

③ 甲午戰爭清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南方各省擁兵自重嗎

主要是滿清政府是異族統治也同時太腐敗了,慈禧還說「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保大清,不報中國」,很明顯沒把自己當中國人,只把自己滿人當成中國人的主子,把漢人當成奴役民族,,象這樣主體民族被壓迫在最底層, 能贏就怪了。。。如果換個主體民族漢族的政權估計也不會出現鴉片戰爭這樣的恥辱了,中國歷史估計改寫了,所以只有主體民族統治下的國家才會強大,因為代表的是多數人民的利益,不會出現民族壓迫。。不會奴化民族思想

④ 關於甲午戰爭的問題

甲午戰爭新浪上曾經有過相當好的紀念專版,如果有興趣的話自己可以網路。我簡單說一下甲午有些比較令人在意的事情。首先,北洋海軍最後敗在敵人艦隊火力和炮台火力的聯合打擊之下,而炮台是日本陸軍打敗清朝駐守部隊之後得到的,據說大清陸軍一潰千里。之後,北洋海軍確實英勇戰斗,但是懶散慣了戰備鬆弛,開炮基本打不到人,英國顧問一心幫助中國海軍強大卻被排擠走,官僚享樂之風盛行,很少有人認真操練。之後,李鴻章不是大汗奸,甚至不是滿清忠臣,而是個為國家做事實的人。李鴻章推動工業化的事跡和推動清朝滅亡的事情不說,只說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談判時候東京遇刺,纏著綳帶與日本人周旋。最後,甲午戰爭滿清只能求和,因為滿清軍隊腐敗戰鬥力低下在戰爭中淋漓盡致,如果繼續打下去國內一旦反旗四起,威信掃地的滿清就要完蛋。對於日本,也沒有吞並中國的實力,留著滿清可以打秋風,談判撈好處是最好選擇

⑤ 甲午戰爭清朝只是海戰輸了為什麼還賠款割地

甲午戰爭因為其不僅是自鐵甲艦出現以來的首次大規模交鋒也是中國近代唯一一支海軍的落幕之戰所以海戰備受矚目反而陸戰上面被關注的不多,實際上當時北洋艦隊的沉沒對於甲午戰爭的勝負來說並不存在有決定性的影響,當時北洋艦隊沉沒之後中國只是失去了制海權無法遏制日本源源不斷的向陸上增兵並不代表一定就輸了戰爭,而陸上的戰敗才是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當時的陸上戰場上日軍相繼攻克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其20萬大軍一度近逼北京,在朝鮮半島戰場日軍也基本佔領了半島全境大有進攻東北腹地的意思,單靠李鴻章的淮軍根本無法阻擋日本的進攻,在再一次面臨首都失陷的窘境的情況下清政府當時只能是被迫求和。所以甲午戰爭輸掉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備受矚目的海戰而是因為被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視的陸戰。

⑥ 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為何清朝如此慘敗

缺乏預見
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朝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為此,提出了兩期作戰計劃:首先派陸軍一部進入朝鮮,以牽制清軍;海軍則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迅速奪取黃海制海權。爾後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佔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制海權歸於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並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
反觀中國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由於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寄希望於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啟的情況下倉促宣戰,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11] 實際上是實行海守陸攻的作戰方針。從戰略規劃方面,日本就已經拔了頭籌。
從海戰方面來講,在近代戰爭中,掌握制海權非常重要。所謂制海權,簡單地說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敵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權取決於海軍的實力和正確的戰略。甲午戰爭的制海權主要指黃海海域。黃海關繫到三個半島,即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所以黃海的制海權至關重要。
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朝鮮、中國一側,日軍屬於跨海作戰,補給線很長,必須從海上運輸。中國雖是內線作戰,但擾亂和切斷敵軍的海上交通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軍主力,尋找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必要時進行決戰,對敵方海軍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當時也有這個力量和可能。如果戰略正確,指揮得當,應該能夠取得一定的勝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裝備劣勢
在雙方爭取制海權的黃海海戰中,清軍以劣勢兵力(清軍3000噸以上軍艦兩艘,3000噸以下軍艦10艘,日軍3000噸以上軍艦8艘,3000噸以下軍艦4艘)迎擊日軍。而且受限於軍艦製造時的技術條件,北洋軍艦有效射擊距離不超過3000米,而裝備了新式測距儀的日本軍艦吉野,有效射程可以達到5000米。日軍還裝備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艦設計時,由於火炮威力不足,所以還強調艦首對敵,依靠撞角撞擊敵艦,火炮布局也以發揮正面對敵火力為主。但是艦首對敵的橫陣不利於機動。加之北洋水師各艦艦齡較長,配備的蒸汽發動機馬力不足,養護情況又不佳,故艦隊平均航速僅僅只有10.2節,而日本艦隊主力艦較為新式,採用方便機動的縱隊更適合發揮火力,速度也較快,所以實戰中日本艦隊機動能力也強於北洋水師。北洋水師陷入打打不過,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實戰中被各個擊破。海戰中,北洋水師沉沒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4艦幾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艦組成的日方第一游擊隊擊沉或重創沉沒的。

⑦ 甲午戰爭前的清朝,為什麼會被歐美各國視為列強之一

晚清時期,清廷雖然腐朽沒落,但卻被西方視為當時的強國之一,在甲午戰爭前地位不僅遠遠高於日本,而且高於任何其他非西方國家。

那麼為何西方會把清朝當做一個強國看待呢?

第一,歷史因素。

兩千多年來,中國就是東亞的天然霸主,不僅本土龐大,還擁有幾十個藩屬國。

1685?1688年,清朝曾與沙俄在雅克薩進行兩次戰爭,當時的清朝皇帝是康熙,俄國沙皇是彼得大帝。結果清朝完勝。

在看中戰績的西方人眼中,彼得大帝是很牛的,清朝竟然能擊敗彼得大帝,它們自然高看清朝一眼。

第二,家底厚。

1840年清朝有1300萬多平方公里,四億多人口,擁有幾十個藩屬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

這份家底,只有巔峰時期的英國可以相提並論,沙俄雖然領土比清朝更為龐大,但大多是無人區。

第三,西方能打敗清朝,卻無法打倒中國。

拿破崙曾說,中國是一隻睡獅,一旦被驚醒,全世界將為之震動。

1840年以來雖然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失敗,太平天國運動也搞得清朝焦頭爛額,但中國的人口和國土實在太龐大了,以及中國的高度統一,任何列強都不可能吞並大清。

一句話,列強可以看不起滿清統治者,但不能看不起中國這個國家。

第四,洋務運動。

清朝遭到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後,馬上搞了三十年的洋務運動,軍事工業已經有了巨大進步,國力有了大幅度增長。

第五,清朝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

清朝雖然多次被英法打敗,但是英法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列強,清朝敗給他們也算是正常發揮。

但是,清朝左宗棠在1871?1877年擊敗阿古柏,1881年從沙俄手中收復伊犁。此戰打出了中國的國威,讓列強不敢小看清朝。

如果不是清廷低估了日本,能夠避免和日本開戰,再發展幾十年,或者備戰充分一點,擊敗日本,那清末的中國絕不會面臨列強瓜分的問題。

⑧ 甲午戰爭,日本人打敗的是滿清還是中國

那個時候甲午戰爭叫日清戰爭,並非我們所知道的中日戰爭(民族大團結,故以清為中國)

⑨ 甲午戰爭中,中國仍有一戰之力,清朝為何不戰而降

甲午中日和平中,黃海一戰,北洋水師慘敗,旗開得勝,清代元氣大傷。朝內以翁同??等為首的主戰派紛繁搖身一變成為主和派,因而清代差遣李鴻章前去日本,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公約》,今後開啟了列強朋分中國的序章。

有人剖析說,甲午和平清代失利的緣由是兩邊水師配備差異過大。那末我們不由要問,假如說北洋水師是新軍,配備跟不上日本戎行,那陸軍豈非差異也過大嗎?實在事先黃海戰爭已耗費了日本方面少量武備,以日本的財力,是打不起耗費戰的,假如清代能將其拖入陸上和平,很快日本當局就會由於卑劣的財政危機和經濟危機而上台,終極輸贏猶未可知。那為何海戰剛輸,清代就快快當當簽署賠款割地公約,沒想過在陸上打持久戰呢?

這就得說回清代的發財史了。在入關從前,女真族只是位於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機遇偶合之下奪了大明山河。攫取政權後,清代不斷不寒而慄維護本人發財的處所,想到萬一有朝一日被漢人驅趕,還有個安居樂業的處所。而黃海戰爭失利後,日本攫取了黃海的制海權,下一步就間接將目的指向了遼東,清代由於懼怕戰火燒向其發跡的「龍興之地」,以為一旦和平中「龍脈」被掘斷,大清的命數就會走向止境。

站在全中國蒼生的角度來講,黃海海戰失利以後中國仍有一戰之力,無論如何仍應一戰究竟。但是,清代當局置國度利益於掉臂,只顧著看好自家後院,以所謂「龍脈」的科學之說早早投誠,覺得可以延伸清代氣數,沒想到反而激起了列強對中國的侵犯,減速了清代的敗亡。

看累了吧,發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大哥,好像是你老婆找你??

大半夜睡得正香吶,突然一個電話打過來把我吵醒了,我迷迷糊糊地接了電話,就聽電話那頭說:「老公,我車路上拋錨了,周圍又沒人,你快開車來接我??」?我聽這話當時就無語了:「你誰啊,老娘是女的,不是你老公,你打錯了吧!」然後我就掛了電話准備接著睡,正在這時我猛然醒悟過來,推醒身旁熟睡的客人:「大哥,好像是你老婆找你??」

⑩ 中國在甲午戰爭時清朝海軍還是世界最強的嗎

1891年編制的《海軍年鑒》對當時各國海軍力量的排名是:英、法、俄、德、意、奧、回西、荷、美、日、中答。中國海軍排名世界第十一位。
參考這一時期的《德意志海軍年鑒》,記錄比較詳細,這一時期,1887年,中國海軍總噸位6.9843萬噸,居世界第10,但超過日本海軍總噸位。

據《德意志海軍年鑒》1891年統計,1887年日本海軍擁有戰斗艦艇27艘,共3.9682萬噸。但此後7年,到1894年中日海軍開戰前夕,日本海軍總噸位已經達到6.1373萬噸。而北洋水師則在4年中沒有添置一艘新型軍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軍此時第一線主力艦為13艘,總噸位3.72萬噸。這些艦艇在航速、火炮數量、火炮口徑、射擊速度和彈葯威力上幾乎全面超越了北洋水師過去引以為驕傲的艦艇。

閱讀全文

與甲午戰爭滿清不是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