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金融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金融

發布時間:2021-03-15 07:47:16

1.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戰時陪都發都在哪發生了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又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接著,又向南京進犯.1937年12月,日軍攻陷中國首都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陪都.
故選B.

2.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管轄權又被稱為什麼

就叫中華民國抗日統一陣線政府。

3.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採取哪些措施強化中央銀行的職能

1.改革幣制,把原先的銀元幣制單位,改為紙鈔為主的法幣。2。沒收原北洋軍閥時期的銀行,並入中央四大銀行,增加銀行的在全國的覆蓋率。3。鼓勵開礦,修建鐵路,大量向民營企業貨款和投資。4。大量通過銀行發行國債。

4.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最重要的國家工業資本投資部門是什麼

國民資源委員會
國民資源委員會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屬下的一個專門負責工業建設的機構。
該機構自1932年在南京成立至1952年在台灣撤銷,先後隸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軍事委員會、經濟部、行政院。抗日戰爭期間,該會在後方大力發展工礦企業,至抗戰勝利後,已統領全國(包括台灣省)近千家大中型企業,管轄30多萬員工,成為直屬行政院的部會級機構。中國的石油、金屬礦藏開采和冶煉、鋼鐵、電力、煤炭、機械等行業的絕大部分企業都在該會領導之下。

5.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十殺令是什麼

抗戰中老蔣沒寫過十殺令,倒是解放戰爭中,蔣制定的「十殺令」內容如下:十殺令:「通匪濟匪者殺」、「造謠惑眾者殺」、「擾亂金融者殺」、「破壞治安者殺」、「抗稅抗糧者殺」、「抗拒軍令者殺」、「違反軍紀者殺」、「臨陣脫逃者殺」、「泄露軍情者殺」、「抗拒徵兵者殺」。

6. 求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要有明確數據) 謝謝!

一、實行「力爭外援、休養民力」方針的原因
1937-1940年,是抗日根據地初創階段,由於各抗日根據地自然條件的原因經濟本來就比較落後,而且經過近10年的內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農民的負擔長期以來已達到了難以承受的程度。有利的條件是,這一時期國共兩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根據地的軍費由國民黨政府統一供給。為了抗日,許多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在經濟物質上對共產黨給予支持。這就為抗日根據地實行「力爭外援、休養民力」的財政經濟方針創造了基礎。

7.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陪都是

重慶!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國民政府於1937年11月21日遷都重慶,即重慶國民政府。1940年,汪精衛於南京又另組一南京國民政府(亦稱汪偽政府),並在上海發表和平建國宣言,然而美國、法國等國均拒絕承認該政權;直到汪精衛逝世後,代主席陳公博於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解散南京國民政府。抗日戰爭結束後,重慶的臨時國民政府於1946年5月5日發布「還都令」,宣布5月5日將「凱旋南京」。

8. 為什麼抗戰時期國民黨的金融體系沒有崩潰而解放戰爭時期卻崩潰了

1、抗戰期間,列強希望依託中國牽制、消耗日本法西斯,除了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物資援助之外,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用以支撐國民政府的金融體系。

2、蘇聯對華援助:始於1937年8月簽訂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的同時,蘇聯就向中國保證了五千萬美元的軍事貸款.而且在雙方還沒有簽訂正式協議時,蘇聯就於1937年10月開始向中方提供軍火.1938年3月雙方正式簽訂協議時,協議中的五千萬美元已經提供了大半.38年7月,雙方再次簽訂五千萬美元的貸款協議,39年6月,再次簽訂一億五千萬美元的第三次貸款協議

3、英國經濟援助:1939年3月,為了維持法幣的幣值,英國撥款500萬英鎊作為法幣安定基金,12月,英國再度提供法幣安定基金500萬英鎊,並另行提供500萬英鎊作為其他方面的開支

4、美國:1938年12月美國第一次實在地向中國提供了第一筆援助,就是所謂的桐油貸款,金額為2500萬美元1940年3月,作為對蔣介石政府的支持信號,美國提供了兩千萬美元的"錫貸款".此後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武器。美國共向中國提供了超過8億美元的援助

5、德國:1936年4月中德簽署協定,德國開始大規模為中方提供武器,中國則向德國輸出金屬礦產.簽訂這個協定的同時,德國也向中國提供了一億馬克的貸款

6、抗戰結束,老蔣的利用價值沒了,經濟援助急速下降。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胃口大開貪污腐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國民政府連續發行金圓券、銀元券等以掠奪民眾財產為目的,沒有任何准備金為基礎的紙幣。加上戰場上節節敗退,政府信用喪失,經濟體系終於崩潰。

9. 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經濟特點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大批工礦企業和國民政府遷往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大後方地區,許多金融機構和政府財政機構也隨之遷入。內遷的金融機構不僅帶來了大量的金融資本內遷,而且帶動了後方地區金融業的較快發展;內遷的政府財政機構,面對戰時的局面調整了財政稅收政策,力圖開源節流,對經濟事業的投資也集中於後方地區。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和政府財政的實業投資意識進一步提升,金融業與工商業的互動關系也進一步增強,從而為後方工商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資金支撐作用。

一、金融資本的內遷

資金是工礦企業運轉和進一步發展的必備因素,廠礦的內遷必然帶來資金的內遷。因廠礦內遷而帶來的資金內遷,除了廠礦自有資金的內遷外,其主要表現之一是大量金融機構及其資金的內移。

戰前,西南、西北地區工業落後,社會資金短缺,金融業處於十分薄弱的狀態。川、康、滇、黔、陝、甘、寧、青、桂,以及重慶等9省1市,只有20家銀行,分支行也只有232所。其中四川省(含重慶)數量較多,有總行13家、分支行110所(包括中央、中國、中國農民、金城、江海5家外地銀行的分行);陝西和廣西2省各有2家銀行和48、42所分支行,其餘各省微乎其微。[1]金融資本也相當薄弱,如雲南約為1 000多萬元,廣西約為1 100萬元,就是銀行比較集中的四川省的13家總行亦只有1 577.7萬元;整個西南地區約5 700萬元。[2]

從1938年起,西南地區的金融業進入了大發展的階段。首先是沿海沿江地區的不少銀行在西南地區設立總行和分支行。如中國、交通、農民、中央(以下合稱「四行」)等國家銀行的總行隨著國民政府的內遷而內遷。廣東、湖南、河北、福建、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的省銀行,都在重慶設立分支行或辦事處。有不少民營銀行亦為保全資產和受廠礦內遷的影響,或將總行遷向內地,或在內地增設分支機構,其中重要的銀行有:中國實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四明銀行、中國通商銀行、金城銀行、中國國貨銀行、浙江興業銀行、中南銀行、鹽業銀行、大陸銀行、新華信託儲蓄銀行。[3]這些內遷銀行中,4家國家銀行隨著總行的內遷,其資本也全部內遷,其餘銀行雖然沒有把全部資本內遷,只是劃撥部分資本作為分支行的運營資金,但它們所擁有的資本無疑是它們的後備財力。

其次是西南地區當地的銀行業也在內遷銀行和廠礦的帶動下迅速發展起來。在1938-1940年間,西南5省就新設銀行8家、分支行355處。其中,四川176處,重慶45處,雲南43處,貴州15處,廣西51處,西康25處。[4]到1941年6月,西南和西北後方地區的9省1市已有銀行72家,其中當地新設的7家,連此前新設和舊有的共計37家,內遷的約35家。同時,分支行也大幅度增加,新舊合計達到692所,其中中央、中國、交通、農民4行,設立分支行229所;7家省銀行設立分支行268;61家商業銀行設立分支行195家。[5]到1945年8月,西南5省的銀行業更發展至總行255家、分支行1320所。西南和西北9省的銀行業則有總行318家,其中民營銀行107家;分支行增至1 641所,其中民營銀行的分支行524所,比戰前9省的總行數和分支行數分別增加了13.45倍和7.07倍。就包括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河南、綏遠、新疆等10省未淪陷地區的整個後方而言,則有總行426家,其中民營銀行115家,分支行2 575所,其中民營銀行的分支行595所,大大超過戰前全國(不包括東北)的164家銀行和1 332所分支行。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金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