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爆發對國共的影響

抗日戰爭爆發對國共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9 01:02:28

Ⅰ 國共合作對於整個抗日戰爭來說意義有多大

沒有國共合作就沒有中國抗戰的勝利
雄渾壯闊的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動員最廣、影響最深的一次民族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後一百多年間反對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徹底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彪炳史冊的戰果,最基本的原因是建立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有力地證明:統一戰線是使中國崛起並走向世界、使中華民族邁向振興之路的重大法寶之一。
國共兩黨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以民族利益為重,在抗日的前提下調整各自的政策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建立的關鍵。
抗戰前的中國政治舞台上活躍著各種政治勢力,其中以國共兩黨最有政治組織力、軍力等,無疑國共兩黨的合作是全民族團結抗日的關鍵。在促成國共兩黨合作及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積極主動,作為代表中國進步因素的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從「九一八」事變起,中國共產黨就主張堅決抗日。此後,東北淪陷,華北危急,民族危機日益加劇,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使國內各階級、階層、各政治派別(親日派賣國賊除外)都面臨著「救國圖存」的問題。在這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緊扣時代主題,主動調整自己的政策,一再明確提出:「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呼籲全體同胞「無論各黨派間在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政見和厲害的不同,無論各界同胞間有任何意見或利益上差異,無論各軍隊間過去和現在有任何敵對行動,大家都應當有『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首先大家都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斗。」 ① 西安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不計前嫌,以民族大義為重,努力促成事變和平解決,為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奠定了基礎。「七七」事變爆發前夕 , 1937年2月,中共中央 又主動向國民黨政府提出了五項要求,四項保證,核心是只要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中國共產黨就保證實行停止武力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方針,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並將工農政府改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在特區內實行徹底的民主制度等。「只有我們民族內部的團結,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② 正是 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推動下,在日寇的猖狂進攻面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從「九一八事變」後的對日不抵抗政策到終於認識到:「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應計較過去之一切,而當使全國國民徹底更始,力謀團結,以保國家的生命與生存。」 ③ 作出了有利於民族的決策,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眾所周知,國民黨當時是中國政治舞台上第一大政黨,不僅掌握著全國政權,對外代表著中國政府,而且擁有一支龐大的正規軍,居於抗日正面戰場,抗擊著侵華日軍的相當大的部分。國民黨政府能改弦更張,順應歷史潮流,聯共抗日,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建立,這是國民黨的一大進步和巨大貢獻。「假如沒有國民黨政策的轉變,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 ① 兩黨共同擔負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挽救民族危機的歷史重任。兩黨合作有了政治基礎,但還要有雙方均能接受的合作形式。國共兩黨經過談判,互諒互讓,最終找到的雙方均能接受的合作形式是國共合作抗日得以實現的唯一途徑。
1937 年至 1945 年的國共合作採取了黨外合作形式。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實現了國內停戰、初步和平的局面,為以國共兩黨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正是在這基礎上,從 1937 年 2 月中旬開始,至 9 月下旬止,兩黨在西安、杭州、廬山、南京等地就再次合作問題進行了費時 7 個多月的談判。談判涉及的內容較廣,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關於兩黨合作的組織形式問題。中國共產黨曾提出建立民族聯盟及實行黨內合作兩種形式,但蔣介石不同意,他提出成立由兩黨人員所組成以他自己為主席的「國民革命同盟會」,這個同盟會決定兩黨一切對外活動及宣傳,蔣介石在一切事務中有最後決定之權。在條件許可時,把該會擴大為兩黨分子合組之黨。周恩來在請示中共中央之後,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答復國民黨:原則上同意組成「革命同盟會」,但須先確定共同綱領,以之作為同盟會及其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承認蔣介石為同盟會主席,依據共同綱領,有最後決定之權,但在同盟會中須保持共產黨的獨立組織及政治宣傳討論之自由,為此,我方還起草了共同綱領。但由於蔣介石反對我黨在該會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此事終未能達成協議。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經過反復研究,考慮到國民黨代表著與我不同的階級利益參加抗戰,國共兩黨力量對比又比較懸殊,所以在合作的共同綱領及組織形式問題難於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而目前民族危機又日益加深的情況下,決定先就國共合作宣言問題達成協議,爭取國民黨早日公開承認我黨的合法地位,結束兩黨長年的敵對狀況,發動全民族抗戰。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形勢已是萬分危急,事變第二天我黨就發表了抗日通電,再次呼籲「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② 7 月 15 日,周恩來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黨,並約定由其通訊社發表。《宣言》在提出了發動全民族抗戰、實現民權政治、改善人民生活三項基本主張的同時,重申了中共的四項保證,「這是一種政治上的讓步,這是為了建立統一戰線團結全民共同對敵的必要步驟」。 ③ 隨後不久國民黨也作了讓步,那就是承認我黨的合法地位以及同意紅軍主力改編為三個師並設總指揮部,由朱德、彭德懷分任正負總指揮,同意我黨在南京、上海等城市設立辦事處等等。國共兩黨經過一段時間的談判,採取了互讓政策,終於以 1937 年 9 月 22 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以及 23 日蔣介石發表承認我黨合法地位和國共合作的講話為標志正式形成了兩黨的合作。這次合作採取的是既無統一戰線的具體形式又無共同綱領,遇事協商的特殊形式。應該承認,這也是當時唯一可行的方式。因為兩黨情況已大大不同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首先,國民黨的階級屬性決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特殊性;除非國民黨能依據民主原則,從政治上組織上徹底改組,(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方可使之成為容納共產黨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黨,否則,大革命時期的黨內合作不可能再現。(我黨在抗戰期間,曾多次提出過黨內合作形式,國民黨均予以拒絕)。 ① 其次,中共擁有自己 的政權和一定數量的軍隊,這種良好條件決定了我黨即使不實行黨內合作,也完全可以通過本身的力量來實現對整個抗戰的指導作用。國共再次合作的歷史又一次證明了不管政黨之間的隔閡有多深,分歧有多大,雙方的情況有多麼不同,但只要雙方以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為重,把握時代主題,擁有和談的誠意,經過頻繁接觸,磋商,是完全可以找到一條求同存異的合作道路的。
二、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抗日戰爭得以取得徹底勝利的根本保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民族團結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前題和基礎,抗日戰爭 鍛煉了中國人民, 促使中華民族實現了空前大團結。國共合作抗日之前,國共兩黨長期對立與戰爭,各自依附帝國主義的國民黨各派系之間,中央政府與各地方實力派之間的斗爭,地方實力派之間也是你爭我斗,混戰不已。蔣介石上台至西安事變前的十年內,「共計發生大小戰爭數十次,時間總計為 3650 天,就是說一天也沒有停止過。 」 ② 這種四分五裂的混亂政治局面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在山河破碎,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中華民族各種政治力量 、各個階級紛紛摒棄成見,結成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聯合抗日。
從國民黨方面來看,由於我黨率先宣布「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力政策及赤化運動…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變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 ③ 繼之而來的是自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以來,一直奉行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的宋慶齡發表了《關於國共合作的聲明》,號召:「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後勝利。」 ④ 李濟深、陳銘樞領導「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也舉行最高會議,決議「正式解散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之組織,」並號召「我海內外同盟組織一律結束後,所有力量,自當貢獻政府,效力抗戰 …… 」 ⑤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全國上下出現了「帶割據性的地方政權,一致聽命於中央,共赴國難,歷來反對政府的在野黨派,均放棄成見,擁護抗戰的政府」 ⑥ 的大好形勢,國民黨政權達到了空前未有的政令、軍令之統一。政令的統一使政府加強了對日作戰的統一計劃性,軍令的統一使蔣介石得以按照國防的需要,統一調配兵力,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戰區,以利於有效地開展對日作戰。抗戰初期,國民黨政府在政治上採取了比較進步的措施, 1938 年 3 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對抗戰表現為比較積極的態度,對此,中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號召民眾予以擁護。
同樣,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以民族利益為重,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主動開赴華北前線,積極協同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開展對日作戰。 1937 年 9 月下旬,第一一五師主力在平型關伏擊日軍的板垣師團,一天擊斃日軍 1000 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37 年 11 月,太原失陷以後,正面戰爭逐步南移,在華北以八路軍為主力的游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僅從 1937 年秋冬到 1938 年 10 月,八路軍同敵軍作戰 1600 多次,殲敵 5.4 萬餘人,部隊由 3 萬人迅速發展到 15 萬多人,新四軍發展到 2.5 萬多人 , 牽制敵人兵力 30 萬以上,建立了 10 多塊抗日民主根據地。敵後戰場的開辟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日寇腹背受敵,從而不得不停止戰略進攻,轉過身來以主要兵力把守佔領區。由於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並始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在全國人民心目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從而更得人心,參加共產黨的人愈來愈多,使黨員人數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的 3 萬多人發展到 1945 年「七大」召開時的 121 萬多人。「疾風知勁草」,大多數中國人正是通過抗日戰爭的實踐從而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正確的認識,並給予了大力支持,從而奠定了共產黨人深厚的群眾基礎。

Ⅱ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各有什麼影響

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的開始。
七七事變,抗戰全面爆發。
西安事變,和平內解決後國共容聯合抗日。
平型關大捷,首勝。
南京保衛戰,遷都重慶。
棗宜會戰,鄂北丟失,最危險時刻。
百團大戰,後方破襲。
常德會戰,穩固重慶。
湘西會戰,最後一次會戰。

Ⅲ 全民族抗戰的爆發對國共兩黨的關系有什麼樣的影響和作用

1937年7月7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率先向全國發出通電,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7月17日,盧溝橋事變後的第十天,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這對蔣介石來說,是一個大的進步。

對於蔣介石的宣告,毛澤東說:「這個談話,確定了准備抗戰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以來在對外問題上的第一次正確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們和全國同胞的歡迎。」同時,他也清醒地看到蔣介石在對內政策上沒有提出任何改進措施,特別是沒有宣布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沒有改革舊的政治機構,沒有提出改良人民生活的綱領,對中國共產黨仍不允許公開活動。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7月30日,北平、天津相繼陷落。在日軍的進逼下,蔣介石密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到南京共商國防問題。8月4日,毛澤東和張聞天又電請朱、周、葉到南京後代表中共提出對整個國防問題的建議,指出:「總的戰略方針暫時是攻勢防禦,應給進攻之敵以殲滅性的反攻,決不能是單純防禦。

這時日本軍隊的大舉進攻上海,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心臟地區和英、美等國的在華利益,使蔣介石感到不得不進行全國性的抵抗,否則自身的統治也難以保持,於是,在國共談判中表現出較多的合作願望。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來等同國民黨經過反復談判,終於達成協議:朱德、彭德懷為八路軍正、副總指揮;主力紅軍充任戰略游擊隊,執行側面戰、協助友軍、擾亂與鉗制日軍大部並消滅一部的作戰任務。

這時,中共中央決定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會議。由於會議要討論軍事問題,吸收了前方主要將領參加,實際上成為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

洛川會議是在8月22日至25日召開的。毛澤東在會上做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的報告,並作了多次發言。

他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現在已經開始的政府抗戰,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但人民還沒有大規模地參加,這就成為現在的弱點與今後的任務——即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我們的方針最基本的是持久戰,不是速決戰,持久戰的結果是中國勝利。」

毛澤東明確地提出紅軍在抗日戰爭現階段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爭為主。

關於國共關系,毛澤東指出現在統一戰線正在成熟中,但國民黨還在限制和破壞我們,我們是繼續有原則地讓步,即保持黨和紅軍的獨立性,要有自由,而採取不決裂的方針。

在會上,毛澤東還提出,主力部隊開赴前線後,要留下一支部隊鞏固陝甘寧根據地,使它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大本營。這支部隊稱為留守兵團,以後在保衛陝甘寧根據地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在洛川會議的前一天,蔣介石正式任命朱德、彭德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副總指揮。2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和副主席的名義發布命令,宣布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任弼時為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第八路軍下轄3個師: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命令指出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揚十年斗爭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為黨的路線及政策而斗爭。紅軍經過改編立刻奔赴戰爭前線,去打擊日本侵略者。

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利用有利的時間和地形條件,集中兵力發動了平型關戰斗,並取得了中國軍隊自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戰斗前,毛澤東已同意前方提出的想以一旅集中、相機給敵以打擊、暫時不分散的意見。戰斗勝利的喜訊傳到延安後,毛澤東十分高興,立即致電前方,慶賀這一勝利。在平型關戰斗的基礎上,毛澤東又進一步明確地提出八路軍作戰的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的游擊隊。在這個總方針下,實行有條件的集中作戰。

10月初,華北局勢進一步惡化。日軍佔領保定,河北正面戰場的抗戰基本結束。在側翼遭受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國民黨軍隊放棄雁門關至平型關的內長城防線,退守太原的北方門戶忻口。

10月6日在仔細研究華北戰局後,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要他們轉告山西軍事當局:敵人佔領石家莊後,將向西面進攻,因此龍泉關、娘子關兩點應集結重兵堅守,以便主力在太原以北取得勝利;在正面忻口地區的守備和出擊中,出擊是主要的。並提出:八路軍115師、120師主力將擔任從東、西兩方破壞忻口地區日軍的側後縱深地區;129師主力或全部將使用於正太鐵路,發動群眾,配合娘子關守軍作戰。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奪回平型關,並收復淶源、定縣等7座縣城,切斷了日軍從張家口經平型關到忻口的交通線。忻口前線日軍只能主要靠空運來維持給養。第120師一度收復雁門關,伏擊日軍輜重部隊,截斷了從大同經雁門關到忻口的交通。第129師陳錫聯團又在10月19日乘黑夜突然襲擊陽明堡日軍機場,焚毀日機20餘架。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的行動,依賴後方供給的程度很大。八路軍各部隊的行動,使日軍的後方補給線陷於半停頓狀態。

忻口戰役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作戰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該戰役將南下的日軍主力擋住了21天。這次戰役,也是抗戰初期國共兩黨領導的軍隊密切配合作戰最為成功的一次。由於國共雙方在這次戰役中誠意合作,取得了較好的戰果。

10月中旬,日軍主力佔領石家莊後沿正太鐵路西進,包抄忻口的後方。28日,娘子關失守。31日,閻錫山下令放棄忻口。11月8日,太原失守。

Ⅳ 抗日戰爭爆發後,什麼促使了國共統一戰線的確立

1937年7月30日,北平抄、天津相繼陷落。襲在日軍的進逼下,蔣介石密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到南京共商國防問題。8月4日,毛澤東和張聞天又電請朱、周、葉到南京後代表中共提出對整個國防問題的建議,指出:「總的戰略方針暫時是攻勢防禦,應給進攻之敵以殲滅性的反攻,決不能是單純防禦。

這時日本軍隊的大舉進攻上海,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心臟地區和英、美等國的在華利益,使蔣介石感到不得不進行全國性的抵抗,否則自身的統治也難以保持,於是,在國共談判中表現出較多的合作願望。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來等同國民黨經過反復談判,終於達成協議:朱德、彭德懷為八路軍正、副總指揮;主力紅軍充任戰略游擊隊,執行側面戰、協助友軍、擾亂與鉗制日軍大部並消滅一部的作戰任務。

Ⅳ 抗日戰爭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

個人認為,抗戰體現中華民族僅在面對外敵入侵且最危險的時候團結,一內旦外敵被打敗容,本來幹嘛還幹嘛,因此抗戰在某種程度上未使中華民族覺醒,以及進步,這一點你對比一下戰後的日本就應該清楚了。
至於你說抗日戰爭奠定了中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基礎、社會民主改革和多黨合作的發展方向我實在沒感覺。
至於抗戰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那是因為中國是四大戰勝國之一,而蔣介石奉行「隨美」戰略,即美國怎麼走,他就跟著走,因此追隨美國加入了一系列國際組織。
戰爭善後問題:我認為有兩大問題,一是戰爭賠款問題,中國放棄了,當然當時未全面考量,所以後來就後悔了;二是歷史問題,這一點日本方面未認真反思,當然它認為不用反思,因為中國現在不如日本,它看不起中國。

Ⅵ 國共共同抗日,對中華民族各產生什麼重大影響

國共合作是抗戰取得勝利的關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避免了國共雙方各自為戰的尷尬局面,為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反抗外來侵略完全勝利奠定了基調!

Ⅶ 抗日戰爭期間 國共兩黨的關系

合作關系。

1937年8月中旬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10月間,又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7)抗日戰爭爆發對國共的影響擴展閱讀:

合作原因: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民黨和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核心,決定著統一戰線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顧全大局,以民族利益為重,毅然捐棄前嫌,倡導和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為了抗日,中國共產黨必須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血的教訓、共產黨人的革命綱領,要求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

國民黨是執政的黨,它對共產黨的既定方針是限制以達到消滅。如果事事都要同國民黨統一,徵得它的同意,那隻能是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向國民黨全面投降。

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不僅制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確的路線、方針,而且適時地提出了許多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問題的政策、策略,使統一戰線能夠得以維持,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又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性、先進性得以保持,「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國共合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Ⅷ 國共合作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一、取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面勝利

抗日戰爭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了國內團結,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面抗戰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指導對日抗戰的總路線,沒有國共合作,就不可能有舉國一致的抗日。

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地位發生有利變化

抗日戰爭決定了國共兩黨的興衰消長,改變了它們在國內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並且奠定了未來中國政治走向的基礎。

抗戰爆發時,我黨黨員只有4萬人;紅軍和南方游擊隊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時,總共只有五六萬人。共產黨在國內外政治影響有限,軍事力量弱小。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逐漸走向全國、全世界,軍事力量也有了空前的發展。我黨動員全國人民實行全民族抗戰,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廣泛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開辟了廣大的敵後戰場。抗戰勝利時,我黨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民軍隊發展到120餘萬,民兵發展到260萬;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近 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

中國共產黨始終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努力,堅持以階級斗爭服從民族斗爭,以長期合作支持長期戰爭,制定和實施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全部必要的政策。這些政策保障了各抗日階級、階層的根本利益,調動了他們的抗日積極性,推動了全國抗戰。

抗日戰爭是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內民主革命相結合的戰爭。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民黨、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取得的;維護統一戰線的基礎國共合作,推動民主革命進程,是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取得的。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根本轉折:一是近百年間中國抵抗外國侵略的戰爭無不遭受失敗,抗日戰爭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二是八年抗戰決定性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的對比。抗日戰爭中,軍事上與國內政治關繫上同時存在著兩個過程、兩種演變:一個過程、一種演變是日本侵略者的力量由強變弱,由軍事勝利到最後徹底失敗;又一個過程、一種演變是國內兩大政治勢力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力量朝相反方向發展,人民力量迅速壯大起來。共產黨與國民黨兩大政治勢力朝相反方向變化,是它們站在不同階級立場上產生的對抗戰的不同態度、與人民群眾的不同關系造成的。由於國共兩黨的政策、方針及其實踐存在著巨大差異,產生的社會效應也明顯不同。中國共產黨深得人心,力量大發展,威望不斷上升;國民黨喪失民心,日漸孤立,地位急劇下降。兩黨各自不同的政治運行,決定了各自的政治前程

Ⅸ 抗日戰爭中 國共兩黨的各自作用與貢獻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對外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也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個初期階段,一個相持階段。
抗戰初期階段的正面戰場: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初期抗戰,雖然有許多失誤, 即國民黨存在僥幸心理,企圖依靠國聯,從而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作戰,加上國民黨軍隊思想混亂,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但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仍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發揮了極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晉北忻口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 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的開辟,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業績,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第五、「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第六、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戰相持與反攻階段的正面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採取消極對敵,避戰觀戰,消極抗日的態度,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建立了「防共委員會」。蔣介石則運用一切辦法盡力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此後將大量軍隊用於對付中共軍隊相繼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國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極作用的。由於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正面戰場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豫湘桂戰役這樣的大潰敗。正面戰場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盡管國民黨抗戰的態度較初期消極,但還是堅持了抗戰。在此時期鉗制了大量的日軍,並使敵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從戰略上講,正面戰場起到了戰略配合的作用。
從整個抗戰過程看,盡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愛國官兵,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動搖,始終站在抗戰前列不後退,並以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無私奉獻、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精神和抗日先鋒模範作用,贏得全國人民的信賴和擁戴,成了中華民族的先鋒、中國人民的脊樑,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從宏觀上、本質上和發展觀點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應該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能夠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願望,提出合乎時代潮流的政治主張,獲得人民的信賴和響應;二是能夠制定符合國情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推動歷史前進,得到人民的擁護;三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夠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成為群眾表率,得到人民的愛戴。
一、中國共產黨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全民族抗戰的倡導者、推動者和政治領導者。眾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也由此開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高舉團結抗日的愛國主義旗幟,堅定地站在抗日斗爭的最前列,為推動全民族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表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出來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那就無人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人領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那就無從實行抗日。」同時表明,「在要不要抗戰的問題上,蔣介石受了我們的領導,就是我們推動了他抗戰。」從這個意義上講,蔣介石接受了共產黨的政治領導。
二、中國共產黨是發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戰略指導者。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轉向怎樣抗日的問題。由於兩黨代表的利益不同,參加抗戰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開始就提出了兩條不同的抗戰指導路線和軍事方針,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抗日戰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抗戰局面。
共產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並在實踐上指導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取得節節勝利。八路軍首戰平型關就威名天下揚,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振奮了全國民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此後不久,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深入敵後,開展廣泛的人民游擊戰爭,收復大片國土,解放5千多萬人民,建立大小10多個抗日根據地,抗擊了近半數(約40萬)侵華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迫使敵人佔領廣州、武漢後停止了對國民黨戰場的戰略進攻,促進了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
歷史證明,「敵人進攻,國民黨敗退,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的對敵反進攻,戰略相持階段的出現是不可想像的。」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敗局也必將更為嚴重。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在抗戰第一階段,也是共產黨對全國抗戰起了政治核心和戰略指導作用。
三、中國共產黨是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投降,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力量和堅強堡壘。為了維護團結抗日的大局,共產黨作出了重大犧牲,頂住了投降反共逆流,為全國人民的抗日大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一方面及時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三大政治口號,開展了聲討汪精衛集團叛國罪行的斗爭,制止了蔣介石集團的投降活動。另一方面制定並堅持了「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以及高度克制、忍讓的「自衛」斗爭等政策、方針和原則,闡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政策和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向全國人民指明了「中國向何處去」的方向。
歷史證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出來維持抗日的大局,反對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險傾向,那就會弄得一團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和敵後戰場,是堅持抗戰、爭取勝利的中堅力量和主要戰場。在長達6年左右的戰略相持階段,由於日軍進攻的重點由國民黨戰場轉向共產黨戰場,敵後戰場成了抗戰的重心,敵後軍民成了堅持抗戰的「脊樑」。堅持抗戰打敗侵略者的歷史重任落到了共產黨肩上。
歷史表明,「所謂相持階段,實即解放區與敵人的相持。」其特點就是「敵人與解放區之長期反復的最殘酷的戰爭。」如果沒有敵後解放區戰場與敵人相持的戰爭,並在最困難的條件下長期堅持下來,「那就不會有什麼相持階段,」也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總之,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地位與作用,他們都是重要且絕對不能忽略的。共產黨的作用更加積極有力,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全國抗戰起到的關鍵的作用,在思想綱領上完全符合當時的國情需要,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打游擊戰爭,為正面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共產黨在抗日戰中有著鮮明的引領地位。而對於國民黨雖然有時出現了一些反動的行動與極為消極退步的作法,但在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地位仍是至關重要的。但相對於共產黨的作用與地位,仍屬於次要地位。總的來說,抗日戰爭的勝利還要歸結於中國的民力民心,共產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持長期抗戰的結果。

Ⅹ 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國民政府作為當時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當然的承擔有領導抗日之責任,外國和華僑的援助也是由該政府獲得之。抗戰前期國民政府打了幾個大的戰役,損失很重(中共的教科書並沒有隱瞞此點),當然亦消滅了大量敵人。作為一個中央政府,他有義務在正面戰場上抵抗日本軍隊的進攻。 但是,連美國人都對國民政府後期的表現很不滿,1944年後,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基本失敗,在中國的敵後戰場上也轉入守勢(這一年八路軍獲得大發展),唯獨在對國民政府的大陸交通線戰役上獲得大勝,如果不是衡陽的國軍以血守城,恐怕日本人要在廣州同華南日軍會師,完成戰役目的了。 抗日的主體不是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而是當時中國人民共同的統一戰線,在這個戰線中,兩黨都做出了貢獻。但我認為,國民黨擁有更多的優勢資源,他發揮的作用同他的實力相比是不對等的。 二、關於戰略戰術 國民黨主要在正面戰場上,以大的戰役同日軍作戰,因此殲滅的多,自身損失亦重。但我認為,他前期的戰略是成功的,戰術是失敗的。所謂戰略成功,是以堅決之行動,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並吸引日軍主力,使八路軍獲得約一年時間在敵後充分發展,戰術失敗,是因為他們應該可以以更小代價換取更大勝利。而後期則是根本失敗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國軍」投降去打八路,會有湯恩伯的大潰敗。 至於中共為什麼打游擊戰,試問一支總共只有幾萬人,裝備不好的部隊去同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作戰,要採用一對一的陣地戰嗎?平型關一戰,殲敵一千,自損六百,中共打得起幾個平型關?我們不是宋襄公,也不可能和日本鬼子講陣地戰的道義。這一點,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講得很清楚。國民黨前期也是認可游擊戰思想的,兩黨還合作開辦了南嶽游擊訓練班,培訓國民黨的敵後作戰幹部。白崇禧還總結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指導思想。 至於後來為什麼共產黨說國民黨「不抵抗」,國民黨說共產黨「游而不擊」,恐怕黨派斗爭的因素更多一些。 就戰略戰術而言,我以為持久戰的方略確實是正確的(也為歷史所證明) 三、關於最後勝利 不可否認,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對中國的援助大有利於我們的抗日戰爭,但我認為,這個支援是加快而不是決定了我們的勝利。我們以八年抗戰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羅斯福總統為什麼支持中國,他說「假如沒有中國,想想日本人可以有多少個師團派到東南亞來,他們可以一直打到澳洲,打到紐西蘭...」(大意,原文想不起來了)。 在東方戰線上,美國的太平洋戰場消滅了日本海空軍的主力,而日本陸軍的主力,則是在中國戰場上被消滅的。當蘇聯紅軍進軍中國東北時,號稱70萬的關東軍,實際只相當於20幾萬以前的部隊而已,其老兵都在中國戰場和緬甸戰場(也是中國軍隊打的)被消耗掉了。沒有國際援助,我們會打得很艱難,時間會更長,但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民已經不是晚清時了。在歐洲,鐵托領導的南共基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祖國,我們就沒有這個力量了嗎? 四、國民黨抗日的情況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國民黨前期確實是抗日的,後期確實是消極的。所以到了日本投降時(蔣肯定沒想到日本投降得這么快),居然發電要求各地日軍不得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不承認中共領導的軍隊的抗日地位,將內部矛盾大白於天下,給西方國家和日本人看笑話。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爆發對國共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