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的細節讀後感

抗日戰爭的細節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2-05 07:16:57

㈠ 王樹增《解放戰爭》讀後感

[王樹增《解放戰爭》讀後感]王樹增《解放戰爭》讀後感2010年末,我開始閱讀王樹增先生的大作《解放戰爭》,王樹增《解放戰爭》讀後感。這套百餘萬字的歷史紀實作品圍繞著這場殘酷的戰爭按照時間的順序從日本投降開始鋪開,至解放海南島而結束。文章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有戰爭雙方的往來函電,有對戰雙方高層領導的決策過程,有一線戰士的親歷描述,有支線民工的感人事跡,冷峻嚴肅的文字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戰爭的得失、智慧與殘酷。戰爭的勝利,也從另一方反映了共產黨人的團結堅韌與偉大。相對於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而言,解放戰爭的勝利多少帶些苦澀和遺憾。前者是抗擊外敵、保家衛國的勝利,而後者則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的勝利。對於前者,我們無法選擇,只能以蹈之死地而不顧的勇氣,奮力抗爭。而對於後者,則事出無奈、讓人嘆息。經過八年抗戰,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內戰本身已違背了人民的意願,因而戰爭的結果實在讓人難以快意,畢竟我們同是中國人。和平的幻想是美好的,戰爭的現實是殘酷的。解放戰爭的發起雖然與人民的意願相背離,但戰爭的結果卻是人民的選擇。沒有前線以及後方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的艱苦支援,共產黨不可能如同摧枯拉朽般快速徹底地消滅經過八年的戰爭考驗,擁有現代化的美式裝備,占據重點城市、鐵路線及天空和海洋的國民黨軍。貌似強大的國民黨的失敗再一次說明,這場曠日持久規模浩大的解放戰爭的結果是民意的表達。在歷史的洪流中,真正強大而不可戰勝的是民意而非軍隊,滔滔洪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為什麼很多村民寧願自己餓著也要將省下的糧食貢獻軍隊,為什麼幫助軍隊運送彈葯的民工會比運送糧食的民工在精神上感覺更加驕傲,為什麼支線的民工自願拋家舍業跟隨共產黨的軍隊南征北戰,為什麼戰斗中的共產黨的士兵比國民黨的士兵更加勇敢?透過解放戰爭我看到,共產黨人領導的這支軍隊表達了全國絕大多數窮人的需求與渴望--地主惡霸被打倒,窮人獲得了土地翻了身,讀後感《王樹增《解放戰爭》讀後感》。他們不必再通過受人欺凌賣兒賣女而苟活性命,這使他們獲得了人的尊嚴,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而,他們與同樣出身貧苦的士兵之間沒有隔閡。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就是這些出身貧苦的士兵的勝利,這些出身貧苦的士兵的勝利就是天下窮苦人的勝利,天下窮苦人的勝利就是他們這些支邊民工的勝利,他們為參與打擊國民黨軍而自豪,為獻身人民解放事業而身感光榮。正是這些在戰爭中被國民黨所視而不見的窮苦大眾,用腿決定了戰爭的最後走向。快速穿插、構築工事、彈葯糧草、傷兵救治,數萬大軍遠距離運動作戰卻又不被敵人發現,沒有民眾的支持絕對不可能完成。至於國軍內部的貪污腐敗和勾心鬥角,不過是加速其內部潰敗的催化劑。這次閱讀,讓我對偉大的人民解放軍和過去1945年至1950年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這次閱讀也讓我對所謂的民主有了更深的認識。民主不光是選票,人民也可以用手和腳來做出自己的選擇。對於成長於80年代的我們來說,這場戰爭的結果已經毫無懸念,我們甚至對戰爭雙方的主要將領也早已耳熟能詳。戰爭的殘酷,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戰火的我們來說似乎難以想像。拋去了一線士兵奮不顧身背後的精神動力,拋去了支線民工拚死支援的背後原因,很多答案,輕描淡寫,即便是真理,也可能變得無足輕重毫無意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歌頌或者鞭撻了什麼,而在於通過有血有肉的真實記錄,讓我們在閱讀時回到戰爭的場景中,用自己的所見所聞理解那段歷史,得出自己的結論。建國已逾甲子,那時戰場上廝殺的老兵現在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化為枯骨,共產黨人領導的隊伍仍在領導著中國人民繼續艱難的前行。這段日漸模糊的歷史不應被遺忘。遺憾的是書中只有幾幅簡單的作戰地圖,很多戰役僅從文字描述中難以體會全貌。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不斷補充戰爭的細節,將每一次戰役的指揮與地理結合到一起,讓解放戰爭的寶貴遺產繼續發揚光大。感謝王繼紅老師給我推薦的這本厚厚的書。MSN()〔王樹增《解放戰爭》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㈡ 抗日電影觀後感

《舉起手來》觀後感
作者/來源:初二(4)章曦園
發布時間:2005-11-11
今天,我看完影片《舉起手來》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僅因為它的內容可笑至極,更因其歷史根源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影片《舉起手來》講的是八路軍從日本軍手中搶回金塑觀音頭像而展開的故事。一位迫不得已鑽進裝有觀音頭像的女大學生,一個位八路軍送東西的老大爺,和一群滑稽搞笑的日本兵展開了斗爭。影片從頭到尾都貫穿著喜劇元素,導致我們從頭笑到尾。笑到肚子痛,笑完之後大家是否想過影片所具有的教育意義,給我們傳達些什麼?其實影片最後交待了當年日本兵的後裔,如今紛紛前往中國謝罪,懺悔當年家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看過之後我的心情很激動,思考了很長時間。
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是文明進步的最鮮明...《舉起手來》觀後感
作者/來源:初二(4)章曦園
發布時間:2005-11-11
今天,我看完影片《舉起手來》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僅因為它的內容可笑至極,更因其歷史根源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影片《舉起手來》講的是八路軍從日本軍手中搶回金塑觀音頭像而展開的故事。一位迫不得已鑽進裝有觀音頭像的女大學生,一個位八路軍送東西的老大爺,和一群滑稽搞笑的日本兵展開了斗爭。影片從頭到尾都貫穿著喜劇元素,導致我們從頭笑到尾。笑到肚子痛,笑完之後大家是否想過影片所具有的教育意義,給我們傳達些什麼?其實影片最後交待了當年日本兵的後裔,如今紛紛前往中國謝罪,懺悔當年家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看過之後我的心情很激動,思考了很長時間。
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是文明進步的最鮮明的標志,因為只有歷史,才會有現在。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歷史,因為只有這樣才知道自己民族的興衰榮辱,才會更努力的建設國家。關於影片中提到日本兵的子孫後代來向中國人民謝罪的事,我認為這些人是進步的,是文明的,雖不能洗去當年滿身的罪惡,但他們至少良心發現,知道他們的家人給中國帶來了多大的災難,所以他們用他們真誠的心與實際行動來請求中國人民的原諒。
歷史的真實性不容詆毀!記憶的證明會永遠留在心中
。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㈢ 關於紅軍長征的小故事的100字讀後感

1個:《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隊伍的優良品質了。
第2個:《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第3個:《豐 碑》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後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麼。
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
將軍愣了一下,什麼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早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象在為戰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需處長和我叫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出,向那位跟雲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紅桃2的豐碑。
將軍什麼話也沒說,大步走進漫天的風雪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第4個:《雪山小太陽》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6月 地點:夾金山。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顫栗。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寒冷、飢餓、稀薄的空氣侵襲著這支堅強的隊伍,已經有很多同志在這片讓神靈都敬畏的土地上永遠閉上了眼睛。突然,風雪中傳來一陣充滿活力的歌聲:夾金山高又高,堅持一下勝利了!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歌聲穿透風雪,驅散了寒冷與疲憊,給前進中的隊伍帶來陣陣暖意。大家抬頭望去,山坡上一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跳著、唱著,揮舞著手裡的快板,快樂的身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我們的小太陽又升起來了!」戰士們笑了。這名唱歌的女戰士是紅軍隊伍里的小衛生員,誰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里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艷艷的顏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隊伍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連呼吸都困難。很多同志因為疲憊和飢餓坐在了雪地上,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紅毛衣也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小太陽」的腳步也越來越遲緩。突然,她停了下來,路邊坐著一個受傷的戰士,把頭埋進臂彎里像在打瞌睡。在這里,停頓就意味著死亡。「小太陽」拚命地搖著他,戰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說:「冷,冷……」隊伍依然緩緩地前進著。有人突然發現,隊伍里不見了那個快樂的紅色身影。幹部休養連的戰士們到處尋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這個年少的衛生員靜靜地躺在山坡上,已經沒有了生命的氣息。她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軍衣,小小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在擔架上,戰士們找到了那件紅艷艷的大毛衣,它穿在一個受傷的戰士身上。傷兵流著淚回憶說,睏乏時坐在雪地里,只覺得有人在拚命地拉著他,對了,還聽見了歌聲,他說,很熟的歌:翻過雪山是晴天,嘿!太陽暖和和,戰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傷兵脫下紅毛衣,鄭重地鋪在雪地上。它像女戰士快樂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頂已經微現陽光,太陽紅彤彤,照在皚皚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過歲月的悠遠,70年前,那許許多多美麗的壯烈的故事依然生動、依然鮮活。曾經有一個愛唱歌的小女孩,快樂地行走在這支波瀾壯闊的隊伍里,她唱過最響亮的歌謠,讓疲憊的戰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陽;她跳過最動人的舞蹈,讓受傷的老兵忘記傷痛,欣然而笑;她曾為一件普通的紅毛衣欣喜不已、視若珍寶,在最危險的時候她又把自己最珍愛的東西,連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讓給了自己的戰友。她還只是個孩子。那一年,她15歲。
第5個:《魂駐小紅橋》
故事發生時間:1935年春 地點:甘南。出征的隊伍綿亘十幾里,風蕭馬嘶秋冷,紅軍將士們行色悲壯。每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戰斗隊減員嚴重,而擔架隊卻越來越長,任務也隨之越來越艱巨。一個清瘦干練的姑娘穿梭在隊伍里,像踩著風火輪似的,跑前跑後,安排抬擔架的、照顧負傷的。這是她的職責,她是擔架隊隊長。據說她是自己從家裡跑出來參加紅軍的,英子這個名字也是當兵後她自己取的。20歲的她,已參加紅軍4年、入黨3年
麻利、果斷、機智、勇敢的作風常讓人忘了她是個姑娘。因此在長征前她受領了隊長一職。臨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權力,而是用性命兌現所有的責任。困難、問題、危險,接踵而來。擔架不夠用,傷員有增無減!有的擔架員受傷了,雇來的民工逃跑了。十幾個擔架被扔在路上,重傷員血污模糊地躺著,較輕一點的傷員發出陣陣痛苦的呻吟。觸目的情景讓她心如刀絞,血直往頭上沖。年輕的隊長杏眼瞪圓,咬著嘴唇,狠狠地說:「背也要背著走!」她對擔架員的任務進行了分配,盡力找回逃走的民工,盡量安頓好每個傷員。可安排到最後,再也勻不出擔架和人來抬一個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小戰士了。看著前方的路,看著奄奄一息的小戰士,英子決定背著他走。隊員們反對,勸她留下這個傷員。因為矮小、單薄的她看上去實在不堪重負,而且這個傷員傷勢太重。可英子看著四周的荒山野嶺,說:「丟下他,不就等於讓他死嘛。決不能!」於是,再沒有多說什麼,她背著他在崎嶇泥濘的路上,邁開了沉重的步子……傷員的手無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聲音說:「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聞,薄薄的嘴唇堅強地抿起。是奇跡嗎?弱小的她,背著比她高、比她重的戰士,翻山越嶺,竟然走過了許多路程。而受傷的戰士,也頑強地抗爭著,在缺醫少葯的情況下居然開始好轉!一路辛苦,一路歷險,一路化險為夷。擔架隊艱難而曲折地前進著。而英子卻越來越瘦,她總是將少得可憐的食物分給擔架員和傷員;她也越來越弱,她總是將金貴的鹽和水送進戰友的嘴裡……隊伍來到山裡的一座小橋時,彷彿春天正好等在這里,嬌嫩的小花與新綠撲面而來。勞頓不堪的戰士們愣了一下,然後,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腳步,深呼吸……那個重傷的戰士已經可以拄著棍子走了,也許是受了這美景的鼓勵,他走到英子隊長面前,說:「隊長,我要編個花環給你!」英子笑了,那開心而生動的笑臉讓人想起她也只是個孩子,她點點頭回答:「嗯,好。」可接著又故意板起臉說:「但是,你現在還需要休息。」這是她一生中所說的最後一句話。為了給傷員舀水喝,她墜到了橋下的河水裡。她墜落的聲音那麼小,她甚至沒有掙扎,就順水飄去……一去七十年!白雲蒼狗,世事變遷。很多事情改變了,但有些故事永遠不會褪色。就像此刻——一個垂暮老人,站在小橋邊,凝視遠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艷,和平的陽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濕潤了,半晌才說:「不一樣了,但又一點都沒有變。」過了許久、許久,老人又開口說:「如果英子隊長多吃一點東西,可能就能堅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緩緩地在草地上采來繽紛的野花,用顫抖的手認真地編起一個花環,輕輕掛在橋頭……

㈣ 寫關於革命影視的觀後感

《亮劍》電視劇熱播以後,引起轟動,觀各軍事題材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還沒有那一部能與《亮劍》相媲美。為什麼?因為亮劍震撼了人心,給這個懦弱和風氣日漸低迷的社會打了一劑強心針。

閱讀《亮劍》小說後,方知電視劇只改編了小說前半部。感覺小說後半部比前半部更有深刻的東西在裡面。亮劍精神不僅僅是面對強大對手明知不敵卻毅然亮劍,即便倒下也要成為一道嶺,大家應該注意到這句震撼人心話中強調的是「敵人」。

小說前半部中李雲龍面隊強敵從未退縮,大智大勇,氣貫長虹體現出軍人的氣概;後半部李雲龍壓抑著自己心情,用作者的話來說李總是很迷茫,最能體現李雲龍亮劍精神升華的是當他滅了那些喪失理智的造反派後,數位造反派的家屬找上門來,李雲龍立正任由大家唾罵和毆打,李雲龍沒有象對敵人那樣亮劍,這是什麼?這也是一種亮劍精神,勇於不敢也是一種勇敢。

作為軍人的李雲龍面對任何強大對手都勇敢毅然亮劍,而面對普通百姓時,他寧可受辱也不亮劍,如果他把槍口對准了百姓,那麼,他戎馬一生的信念將會被徹底顛覆。作為軍人的他為什麼去戰斗?為的就是讓百姓生活幸福,不受外來侵略者的欺壓,假如他把槍口對准了百姓的話,那麼他的亮劍精神則屬於魔鬼,不屬於軍人。

小說前半部中處處都體現了這種亮劍精神,最震撼人心的幾個場景依然纏繞心頭,那個騎兵連長在戰友們一一倒下後,自己胳膊也被砍下一個,卻昂首挺胸道:騎兵連,沖鋒。我想,作為軍人,每一名戰士都應該有這種勇敢的精神,明知不敵,明知面對的是死亡,但是作為軍人,他的使命永遠高於一切,即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有點殘酷,但新中國的建立和百姓的幸福就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不管你信不信,戰爭的殘酷最直觀的就是流血和死亡。

李雲龍雖然沒有上過軍校也未曾就讀講武堂,但作戰經驗很豐富,加上他的想像力很強,幾乎每一次戰斗他的戰術均起到良好效果,使敵人意想不到。他並非只有匹夫之勇,毛澤東曾說「在戰略上我們藐視一切,在戰術上我們必須注重一切對手」,在李雲龍眼裡任何對手都是他下酒的小菜,但如何烹制這盤下酒菜是他所必須考慮的,比如李雲龍攻打縣城時,他告訴部下救老婆就是救老婆,沒有什麼其他想法,這是部下們為何尊重他的原因之一,絕對不拿什麼救國救民的口號掩飾自己的想法。而且戰術部署看似鹵莽,其實運籌帷幄,早已決勝千里之外,從他部陣的幾個點上看,拖住增援的敵人部隊,抓住薄弱環節猛烈攻擊,用最小的傷亡換取最大的勝利,這種智慧和魄力非一般軍事指揮官所能擁有。

當抗日戰爭進入後期階段,楚雲飛的戰略目光已經觸及到未來方向時,李雲龍的智慧又一次閃顯出來,快速作出反應,使楚雲飛的戰略部署處於被動位置,這些都體現了李雲龍的軍事眼光。

李雲龍和趙剛屬於那種肝膽相照的革命友誼,但他和老對手楚雲飛之間也存在著友誼,那是種互相欣賞的目光,只是政治立場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假如沒有解放戰爭這段歷史,我想李和楚絕對是最交心的朋友。小說後半部通過李雲龍的岳父說出了很多作者對當時政局的看法,田是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視角在思索著,他說出了很多不受某些人歡迎的話,他的結局很悲慘;還有李的岳母寫給田雨的信,字里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東西與早前她對女兒說過的話在本質上就有區別,這都是時代的政局對一個人的影響,小說中這一段落很悲哀,道出了很多人當時想說卻不敢說的聲音。

閱讀《亮劍》小說的朋友不少,寫過讀後感的也很多,關於小說部分就不必陳述。思考究竟什麼是亮劍精神?小說中李雲龍的原話是這樣說的:「面對強大的敵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種精神稱之為亮劍精神,延伸到我們目前的社會環境中,不難想見,一些不懼困難勇於挑戰的人都具有這種精神,拼搏精神就是亮劍精神。

所謂亮劍精神,我覺得從廣義上講是民族的氣節,我泱泱大中華近現代史上寫滿了屈辱,當皇朝向西方列強妥協時,當日本軍國主義的刺刀明晃晃刺來時,中國軍人毫不畏懼,依然決然地亮劍,視死如歸,與侵略者做殊死搏鬥。一個民族到了最危險時候,勇敢站起來打擊列強的勇氣,就是民族氣節的體現。再從細節上看,亮劍精神也是做人的勇氣,即便被對手殺死,也死得其所,為了尊嚴去戰斗從而犧牲,就是種做人的骨氣。

文明社會提倡見義勇為,同一切丑惡現象做斗爭,需要的就是這種亮劍精神,當然我們更應該提倡見義智為,但這種勇於同一切丑惡做斗爭的亮劍精神更應該得到提倡,沒有這種精神做依託,社會的環境和風氣則不難想像是什麼樣子。

李雲龍在軍校進修後的論文中說到:「英雄或是優秀軍人的出現,往往是由集體形式出現,而不是由個體形式。。。。。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什麼?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這種傳統和性格。。。。。我們靠的是什麼?我們靠的就是這種軍魂,我們靠的就是我們軍隊,廣大指戰員的戰斗意志,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但是我們敢於亮劍,我們敢於戰斗到最後一個人,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亮劍精神就是我們這支軍隊的軍魂。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這就是軍人的氣質,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

李雲龍所說的集體就是一支戰鬥力強作風嚴謹的部隊,再延伸到我們目前的社會環境,現在不都在講求團隊合作精神么,面對各種挑戰,不敢於沖上去的就只能坐以待斃,你沖上去至少有一半的機會能贏得勝利,投降的話就百分之百的失敗。任何領域任何事物都適合此理。

想起初入伍時,首任連長曾跟我們剛入伍的戰士說:一個真正的軍人,沖擊就象狂風,把守就象鐵長城。這話影響了我一生,性格在此時養成,絕不向任何困難投降。

延伸到每個人的一生也是一樣,那有人會順順利利生活一輩子的?不都是風風雨雨闖過來的么。至於沖鋒,當然不是指蠻干,確立目標是戰略部署,不離不棄,永不言敗,抓住每一個細節,充分發揮最大的優勢等等則屬於戰術,也就是方式方法,而這些都需要這種亮劍精神,沒有精神支柱,一個人活著跟死掉有什麼區別?人活著的時候該沖鋒時就沖鋒,把守人生陣地就要似鐵打的長城,用亮劍精神來詮釋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㈤ 誰知道《十四年抗戰在沈陽打響第一槍——沈陽抗戰故事集》的讀後感

沈陽所在的地方是處於東北,而日本離東三省又比較近。所以曰本是逐步侵略而離它很近的沈陽就自然遭殃了。

㈥ 革命電影觀後感500字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

為了慶祝建國60周年,我們郭里園小學組織全校老師觀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9月25日,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電影院觀看了電影《建國大業》,讓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對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了更具體的了解,讓年輕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電影將重大歷史事件在宏觀和微觀間切換,增強了影片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從45年重慶談判講起,講到談判破裂,內戰爆發,三大戰役,其間穿插了敵機轟炸中毛澤東的淡定沉著,聞一多的慷慨就義,傅作義被女兒感召,李宗仁履新後的無奈,蔣經國穩定上海經濟,國際上對於共產黨、國民黨的態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產黨、國民黨、各個民主黨派幾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場、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鮮明,讓人印象深刻。

當我看到劉燁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儀仗車上的毛主席敬軍禮時那堅毅而充滿信念的目光,讓我們不難理解人民解放軍為什麼是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隊伍;當我們看到蔣介石一聲長嘆說: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讓我們看到一支腐敗的政黨滅亡的必然性。當我們看到共產黨人的禮賢下士,虛懷若谷;國民黨對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誘,瘋狂殺戮,一個政黨的從容大氣與另一個政黨的狹隘猥瑣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等等這些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四海皆準的真理:一個成熟健康的政黨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須能不斷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讓自身的肌體保持青春與活力,否則必將被歷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事事想著人民。

這部影片在短短2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再現了我國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正面再現了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民主黨派在反對蔣介石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中,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為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所經歷的曲折艱辛直至取得最後勝利的光輝歷程。整部影片內容十分的飽滿、緊湊。

影片展現的新中國成立的艱難過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中國共產黨是多麼偉大,他們總是事事想著人民的利益,為了全國人民,為了解放新中國,他們不怕辛苦和困難,最終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和平安樂的家——成立了新中國。感謝中國共產黨,感謝你們讓祖國變得如此繁榮富強,是你們讓我們這祖國的下一代享受這么美好幸福的生活。作為教師的我也一定會繼續努力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扎實教育基本功,積累教學經驗,努力提升教學水平,繼承、發揚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㈦ 450字讀後感

《老人與海》讀後感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㈧ 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白洋淀紀事讀後感:
在冀中平原上,有一個小村莊,叫白洋淀,那裡的蘆花做席子格外的好。就在這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抗日的烽火正悄悄蔓延。
讀完《白洋淀紀事》,發現裡面完全沒有什麼英雄人物與事跡,只有平凡的農民與村級幹部的互助互利,落後分子與積極分子的矛盾,以及游擊隊員對家鄉的思戀……平靜的日子卻掩蓋不住人民解放前生活的苦難與凄涼,以及解放後艱辛與歡樂。
董存瑞炸碉堡固然可歌可泣,黃繼光堵槍眼也的確讓人感動;狼牙山五壯士的奉獻自我更讓人深受震撼。可是,革命的勝利,絕不是單單建立在這些英雄身上的,而是建立在數百萬人民子弟兵身上的,是建立在艱苦奮斗,對革命有著不滅的熱忱的游擊隊員身上的,更是建立在成千上萬的因幫助解放軍而受苦受難卻依舊熱愛共產黨的人民身上的。如果說英雄們是一盞光芒四射的明燈,驅散了四周的陰霾;那麼覺悟了的人民群眾就是緩緩升起的朝陽,更是讓黑暗無所循形。他們固然微不足道,思想也未必那麼進步,但千千萬萬的群眾,就能對革命產生深遠的影響。共產黨就是意識到這一點,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國民黨就是忽視了這一點,最後才被消滅得一干二凈。
而《白洋淀紀事》,就是講述千千萬萬小人物事跡的一本書。這里,有人民熱切招待負傷的八路軍時的噓寒問暖,也有游擊隊員沖鋒時嘹亮的軍號;有人民被地主土豪欺壓時的哀號,也有勝利時快樂的歡呼;有批鬥鄉紳土豪時憤怒的叫喊,也有面對落後分子的認真開導。沒有人描述他們,也沒有人想到要去記載他們,他們過著平凡的生活,怡然自樂。但是,一到山河破碎,硝煙四起的時候,人人都拿起了武器,人人都成了戰士。就是這些英勇抗戰的前輩,還了我們一個完整的祖國。
革命也走過彎路,根據地也被掃平過,但是在幕後的人民卻從不會放棄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台上演員的表演如此精彩,是因為幕後眾多的群眾支撐這帷幕;我們記住了演員的名字,難道就該忘記群眾的艱辛嗎?
如今,百歲老人們都擋不住時間的流逝。但是,請不要讓他們平凡又偉大的事跡,膽怯又英勇的精神,隨著時間一同逝去!請記住他們,這些給了我們新生活的偉大的老前輩!

㈨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100字3篇

我觀看了電影《地道戰》,它主要是講:1942年到1944年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實施了三大策略:「殺光、搶光、燒光」。冀中人發由於軍力不足,不能對抗敵人,就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地道戰。創建地道戰以後,敵人就往裡面攻擊,想方設法地破壞。但是聰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來防備,敵人沒有得逞,他們既怕又恨,但又對我們沒辦法。在地道里作戰時,民兵隊長高傳寶利用人群來傳播消息,使隊長的意思能傳播給人群。人們有了地道戰,敵人的「掃盪」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勝利。
觀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民如此聰明,而現在的中國人卻如此地脆弱無能,就拿諾貝樂獎這個事例來說吧,在外國已經有很多人得了諾貝樂獎,但我們中國卻只有幾個人獲得了諾貝樂獎,真是天壤之別啊!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別人笨,為什麼會這樣?告訴你吧,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為自己爭權謀利。我們回想一下《地道戰》吧,如果他們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嗎?如果他們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嗎?所以我呼籲大家不要再爭取權謀利了,你倒不如把爭取謀利的時間來為國家作奉獻,這樣也許對你會更好。
同時,我也希望我們小學生好好學習,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學習,不要辜負大家對你的期望,長大為國家做奉獻。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㈩ 1500-2000字紅色讀物讀後感!

《光輝的旗幟》徵文
《光輝的旗幟》這本書是一本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現在,這90年來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艱苦鬥爭,建設了新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從而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走上了改革開放,全民奔小康的征途,開創了有史以來的宏偉事業:中國的推進發展,讓黃土地種出了奇跡,讓全世界對我們中國的看法有所改變……我們凝視著五星紅旗,心中豎起了一面偉大的牆,它在我們的心中,就像一位母親,哺育著這些小苗,他盼望著我們快樂的長大,長大後成為國家的棟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豐富的智慧來創造新中國,讓我們自己的國家更加繁榮富強,國家昌盛,讓少年生活在一個快樂的大家庭里!
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古老的歷史和中國共產黨戰士之間革命精神的故事。在讀第8課,萬象更新共和國這一課時,我是懷著一種喜悅的心情去讀的。讀完這一課,我知道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共產黨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他們用自己的血肉、自己的汗水創造了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要好好學習,不辜負黨對我們的期望。現在我們是祖國的花朵,長大就是國家的人才。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更應該風雨同舟,萬眾一心,讓國家昌盛,讓民族興旺,長大報效祖國,為自己的祖國爭光,讓我們成為祖國的驕傲!
當我看到第9課,抗美援朝 保衛家園中邱少雲在烈火中永生的這個故事時,我十分感動。故事主要講:1952年10月11日,志願軍在391高地的反擊戰打響了。在12日中午,飛來四架敵機,投下了幾顆燃燒彈,其中的一顆正落在邱少雲身邊。燃燒液濺到了邱少雲的腿上,頓時成了一個火球。其實,在她身後有一條小水溝,只要後退幾步,在泥水中打個滾,身上的烈火就可以熄滅,但她知道,這樣就會被敵軍發現,於是邱少雲忍著劇痛,咬緊牙關,一聲不吭,在燃燒的烈火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邱少雲那種高度的紀律組織性,崇高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頑強的革命意志,讓我敬佩。他的精神從50年代初,就廣為流傳,漸漸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故事。
《光輝的旗幟》讀後感
《光輝的旗幟》是一本講述為中國共產黨成立而犧牲的戰士與歷史,我讀完後深受感動。
經歷血雨腥風的考驗,還有什麼能讓旗幟倒下;經歷曲折道路的考驗,還有什麼能讓旗幟偏向。我堅信擁有13億人民支持的、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將繼續高舉著光輝的旗幟,引領著中華民族去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
最令我感動的是第六課《向抗日救亡英雄致敬》。
抗日英雄指的是從1931年刻骨銘心的「九一八」,一直到「對日寇最後一戰」的1945年,在這場近現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戰爭中,為民族大義與救亡的真理,前仆後繼,英勇殺敵,無私奉獻的人。
這一課主要講了身為抗日戰爭中兒童團長的王珠在1943年夏天的一個上午觀察敵情時,發現了敵人,為了拖住敵人,他就把敵人引到村外埋有地雷的蘿卜地里,炸死了兩個敵人,敵人就殘忍的殺了他。
在那風光如畫的天國,有一首首英雄之歌,那歌聲從老紅軍的腳印下飛過,那歌聲在鮮紅的旗幟下閃爍著星星火炬的光彩,那歌聲印出彩虹般的傳說。
王珠多麼偉大呀!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為民族大義與救亡的真理無私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用鮮血譜寫了一篇氣壯山河的詩篇,讓後人明白了遇到危險不要退縮,要勇敢面對。在生活中我們也要一樣,遇到困難不退縮;在生活中我們不要為了一己之利益而傷害他人,要先王珠一樣舍己為人,無私奉獻。 有多少紅軍,從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他們總以自己真誠的心履行為黨奉獻了一生的承諾,以自己無私奉獻的精神,為革命實業奉獻青春甚至生命而無怨無悔。他們是黨員的一份子,他們願意為黨而犧牲,為他人犧牲,為民族解放而浴血奮戰多少中國人和革命戰士在這面鮮艷的黨旗下付出啊!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的細節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