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作用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作用

發布時間:2021-03-15 07:16:42

『壹』 論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第一他組織人翻譯書刊,並編成《四洲志》一書。魏源又在此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新風。19世紀70年代以後,王韜、薛福成、馬建中、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還提出要學習西方政治、經濟制度,強烈反對外國企鵝略,希望中國能早日獨立富強,並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這些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的意義。到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悟,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梁啟超指出;」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兩百兆以後始也。「嚴復在其《救亡決論》」中喊出了「救亡」口號,在其《天演論》中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論思想指出,中國如果不自強就有可能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權利。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副葯理猛烈的清新劑,也是一個振聾發潰的警世鍾。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並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第二、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地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要求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是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斗爭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中國是一個狠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次又一次不平等條約,、但是卻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是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蘊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政策。近代中國雖然歷經接難而終未滅亡的正真原因。 第二通過中國反侵略戰爭,了解中國人民,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奮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沒有那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疼定思痛,注意了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史地。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和早期維新思想的的出現。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
1840-----1842 年反對英國的斗爭:
1856----1860 年反對英法聯軍侵略的斗爭,

1883----1885年反對帝國的斗爭;

18904——1895年反對日本對中國侵略的斗爭:

1900年反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其間包括無數次下層民眾的自發反抗,愛國官兵的英勇抵抗,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雖然這些斗爭最後都以簽訂不平等條約和割地賠款而告終,但仍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貳』 抗日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以往人們對抗日戰爭歷史經驗的總結,主要集中在抗日戰爭對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響方面,而實際上,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發生過重要影響。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日本的侵華戰爭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如果說甲午戰爭已經表明日本的侵略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中國發起的全面侵略戰爭,則完全地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在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0年裡,中國現代化工業每年的平均增長率約為7.6%,而且這種增長突出地表現在基礎工業上 , 1936年資本主義生產已佔工業總產值的6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4.48%。 假設沒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工業化步伐必將大大加快。這種假設雖然已經無法得到歷史的驗證,但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始於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這都是有事實為根據,因而也是合乎邏輯的假設。

但是,假設畢竟沒有成為現實,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徹底地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先是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佔領,使中國喪失了1/3的森林、鐵礦和煤礦;4/10的鐵路;7/10的大豆產量;2/5的出口貿易;以及93%的石油;55%的黃金。 另據統計,至1932年底,中國政府在東北的損失達178億元,加上私人損失,不下200億元。 在全面侵華的8年間,日本佔領了中國城市總數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這些城市聚集著中國幾乎全部的現代化工業。這些工業,有的直接損毀於炮火之中,有的因戰爭而失去運轉的條件導致關閉,有的被迫內遷損毀於途中。在淪陷區,日軍不僅任意掠奪公私財產,還截留稅收,把持金融,並建立起依附於日本的以掠奪中國資源財富為目標的殖民地經濟體系。據1995年中國政府公布的數字,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直接財產損失是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是5000億美元。對於一個本來就十分貧窮的中國來說,上述戰爭損失不僅使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難以為繼,還足以使它的經濟全面崩潰。

第二,中國的抗日戰爭積累了新的現代化因素。有人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本來就不是中國社會內部自身現代性積累和成熟的結果,而是對外部挑戰所做出的回應,因此主張將其稱為「後發外生型」現代化。抗日戰爭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後發外生型」性質,同時使得新的「自發內生型」現代化進程在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過程中悄然開啟。

首先從政治層面來看。抗日戰爭無疑地為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條件。中國共產黨於「七七」事變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綱領》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機構」的要求,與此同時,其他政治派別也先後發出了開放民主的聲音。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嚴重威脅的時候,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也只能順應潮流,在全國開放了民主。盡管這種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國民黨因抗戰所需開放的「民主」是以國民黨執政地位的鞏固為條件的。如果離開了這個條件,「民主」隨時都要被關閉。因此,政治民主還需要另外的社會條件作為支撐,這個條件就是進步力量能夠很好地發揮對社會的主導作用。而這個條件,在抗日戰爭之前的中國社會是不具備的。但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後,由於以共產黨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已經在中國社會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在民主與獨裁的較量中,後者就很難佔到上風了。而進步力量的發展和壯大,同樣是中國現代化因素積累的一個重要表現。

另外,關於民主政治建設,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而言,也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基層政權的普遍選舉制和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三三制」原則,與現代國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這些政策的制訂和實施,確實表明了中國社會出現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這也是現代化因素的積累。

其次從經濟層面來看。前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指的就是日本侵略對戰前中國積累起來的現代化經濟的嚴重破壞。但是,也正是由於日本侵略對中國經濟的摧殘,迫使中國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戰時經濟體制的建立就是應對的結果。戰時經濟體制是一種被迫的應變措施,它的實施一方面是通過金融、物資、資源的統制,集中了抗日戰爭所需的財力物力,一方面又使官僚資本擴大了勢力,從而壓縮了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但是,如果從現代化的視角來審視,這種體制下的現代金融體制的建立,工業結構的調整,資源的調查與統籌開發,工業發展的布局調整等等,都表現出了現代化因素。尤其是被稱作工業化傳動的沿海工業的內遷,改變了中國西部工業落後的狀況。

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由於它是建立在中國經濟最為落後的地區,在那裡並不具備實現現代化經濟的條件。但是共產黨制訂與實施的包括減租減息,鼓勵墾荒,發放農貸,發展商業等一系列經濟政策,不僅使抗日力量在貧困的地區得以生存,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階級構成的比例也由此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終又為後來的土地革命准備了條件。從這點來看,這是現代化因素的積累。

再次從國家主權層面來看。自1842年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以來,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諸多基本主權,因此,中國一直沒有取得完整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地位。但是在中國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尤其是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的時候,這種狀況很快得到了改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已經獨自與日本作戰4年,並且牽制了日本陸軍的大部兵力。正是由於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國不能不對中國加以重視。1943年初,中國先後與美、英等國簽署了廢除舊約、簽訂新約的協議。從此,中國擺脫了束縛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條約,獲得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應有的尊嚴。

『叄』 抗日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言簡意賅)

1: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4: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5: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肆』 抗日戰爭的勝利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1、民族復興的偉大開端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屈辱,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列強幾乎都欺負過中國。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但都失敗了。

只有抗日戰爭,最終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使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實現了民族獨立並為實現人民解放創造了條件,從而成為解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的偉大開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開端。

2、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

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戰略制勝,是毛澤東戰略思想的勝利。毛澤東開創了中國共產黨戰略思維的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和系統總結而達到成熟,而戰略思維、戰略智慧,則是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最光輝之點。

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思想、持久戰戰略思想、游擊戰爭戰略思想,對奪取抗日戰爭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3、頂天立地的偉大砥柱

中國共產黨是頂天立地的偉大政黨。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以勇於擔當的大無畏氣概,始終站在大多數人民一邊,始終奮斗在抗戰第一線,身體力行地組織與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戰爭,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1931年「9·18」事變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之時,中國共產黨剛剛誕生10個年頭,還處在它的少年時期,而且正處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之時。經過長期革命戰爭,特別是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千錘百煉,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政治上日益成熟堅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日益增強,黨在組織上、作風上日益鞏固和進步。毛澤東建黨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並逐步成為全黨的共識。

(4)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作用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從失敗到勝利的偉大轉折,為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畫上了句號,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開端。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人類戰爭史上矗立起一座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

經過戰爭烽火考驗的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成為領導人民救亡圖存、頂天立地的偉大砥柱。

『伍』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1、財產方面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另一說6500億美金。

2、空軍方面

抗戰八年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1543架,擊傷330架,出動轟炸、驅逐、偵察、運輸等飛機計18500架次,作戰達4027次。中國空軍損失各種飛機(包括訓練損失)2468架,6164人殉國。

3、人民群眾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而據蔣夢麟的回憶錄稱有1400萬壯丁被拉夫後死於飢餓疾病。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

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5)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作用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陸』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版法西斯戰權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柒』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華民族為此付出了死傷三千五百萬人、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的巨大代價。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專家、《抗日戰爭研究》雜志執行主編榮維木在「七·七」事變六十八周年前夕接受本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九九一年一月,中國成立抗日戰爭史學會,並出版了以發表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成果為主的期刊《抗日戰爭研究》。原來在中央黨校從事黨史研究的榮維木,便是那時調到這家刊物,將學術研究重點轉向抗日戰爭。一九九七年下半年,他擔任該刊的執行主編。

談到抗日戰爭對中國社會進步的意義,榮維木說,從政治上來看,「七·七」事變後,共產黨又一次呼籲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日,提出國共合作的總綱領和為抗日救國而奮斗的總目標。在中共的努力下,一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僑胞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於建立起來,為奪取抗戰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而國民黨也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舉動。比如,國民黨一九三八年制定的《抗戰建國綱領》和國民參政會的設立。在此之前,國民政府實行一黨專政,不允許其他黨派的存在,是抗日戰爭的爆發結束了這種局面,國民政府事實上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而國民參政會作為國民政府成立的咨詢機構,聯合各黨各派、學者名流、海外僑胞以及經濟界有信望人士組成,在抗戰期間對政府的重要施政方案提供咨詢和建議,這些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從經濟因素來說,榮維木認為,國民政府確立的戰時經濟方針,在工業、農業、財政金融、交通運輸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完成了經濟體制的改革。比如工業,過去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和東北地區。全面抗戰爆發後,許多工廠被迫內遷。從結果看,對改變中國經濟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是有好處的。直到現在,西南地區的許多工業是抗戰時期轉移過去的,而西北地區的石油、勘探等也是那時打下的基礎。可以說,中國的西部開發,從抗戰時期已經開始了。

隨著沿海地區工廠、高校的內遷,使西部地區的社會狀況得到改變。榮維木說,中國西部的偏遠鄉村一直處於十分閉塞的狀態。抗戰爆發後,社會動員深入到基層,使百姓開闊了眼界,婦女的地位得以提高。這些都是外部強力作用下反映出來的較好的結果。

抗日戰爭雖然是在中國發生,但它作為亞洲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牽制並殲滅了大量侵華日軍主力,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榮維木認為,從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來看,它對中國社會的進步以及世界和平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抗日戰爭將日本陸軍主力牽制在中國,致使日本無力「北進」侵略蘇聯及暫時「南進」奪取英法殖民地,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全球戰略,對二戰的進程和結局有著重大的影響。戰後,中國成為聯合國發起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以大國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這種國際地位的提高,來自於它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總而言之,中國的大國形象是抗日戰爭時期開始顯現的。中國的抗日戰爭,為其國際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捌』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簡易;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奔赴太平洋戰場,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軍事力量,為美軍的太平洋戰爭創造先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巨大貢獻。
復雜來說是: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由中國軍民獨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開始,發展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始終把日本陸軍主力牢牢地牽制在中國戰場,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在戰爭形態上,它起初表現為一系列弱小國家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面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發動以爭奪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先後從中國攫取了台灣、澎湖和旅順、大連等,並勒索了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增強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世界列強中新崛起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所謂解決「滿蒙政策」的「田中奏摺」,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後取整個中國,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同時,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國主義向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的轉變。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戰火是日本點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這比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早兩年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摺」所確定的侵略計劃來實施,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我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中日兩國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武裝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發展到30多萬人。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展到11個聯軍共4.5萬餘人,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幹力量。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14年裡,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餘人。「九一八事變」後興起的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戰後,日本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滿洲』(九一八事變)為導火線而開始升起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開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了這個協定。「柏林—羅馬—東京」,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蘇的共同目標下終於緊密勾結到了一起,一個世界范圍的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組成,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把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意、日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後,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既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動員,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廣闊的敵後戰場和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加之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對日軍構成戰略夾擊的態勢,陷敵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全國性抗戰第一年,中國軍隊先後進行了平型關、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餘人,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有效作戰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此時,日本侵華兵力已達32個師、海軍2個艦隊和28個航空中隊,分別占其陸軍總數的94%、海軍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雙方投入兵力400餘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面積約60餘萬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成為當時世界基本矛盾在亞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態。首先強烈譴責日本法西斯侵華行徑,同情和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等各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各階層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於1937年8月21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對中國抗戰的有力支持。隨後,蘇聯又向中國政府提供4筆貸款,並直接派遣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並肩對日作戰。朝鮮、蘇聯、印度、加拿大、美國等10餘國志願援華友人陸續來到中國戰場,投入到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人民通過捐款、捐物和拒購、拒運日貨等手段,支援中國抗戰。美、英、法在1938年後為防日本「南進」,逐漸改變抗日戰爭之初的兩面政策,也以貸款形式給予中國抗戰一定的援助。總之,隨著「七七事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亞洲、遠東。美國二戰史委員會主席、國際二戰史委員會副主席戴德華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龍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展開後,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軍需要戰略配合之時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進而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無法達成。

中國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沖突,企圖以此推動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並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在兵力懸殊之下均遭失敗。日本為什麼甘心吃啞巴虧而不擴大武裝沖突,最後採取外交談判加以解決?當時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的石原莞爾說了實話:「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之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第122頁)可見,蘇聯能夠在1938—1939年擺脫東線威脅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抗戰對日本陸軍主力的打擊和牽制。

中國抗日戰爭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希特勒親自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告訴他,「希望盡早返回日本,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日本外相松岡曾力主對蘇開戰,以與德國法西斯配合,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但從中國關內抽調5個師加強關東軍的計劃卻遭到軍方的堅決反對。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53頁)日軍大本營最後只好無可奈何地決定:「帝國政府將繼續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暫不介入德蘇戰爭。」(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28頁)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里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圖在嚴冬到來之前,聯合日本打垮蘇聯。但此時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強化侵華戰爭。1941年12月初,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5個師用於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69%。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其無力「北進」發動侵蘇戰爭。當時日軍大本營統帥部決定:「不管德蘇戰爭如何演變,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內放棄解決北方的企圖」。(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2頁)正因為如此,蘇聯才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把兵力不斷西調,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僅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就從遠東方面軍調出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隊,加強了蘇聯西線對德作戰的實力。中國的持久抗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對此,蘇聯元帥崔可夫曾感激地說過:「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崔可夫:《在華使命》,新華通訊社,1980年版,第38頁)

中國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贏得了時間。日本「北進」侵蘇被迫放棄,「南進」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同樣因其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一再推遲。1940年春夏,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軍被趕出歐洲大陸,希特勒稱霸西歐。日本本來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國襲擊、無暇東顧,美國又尚未直接捲入同德、意、日沖突的情況下,趁機南下,向太平洋地區擴張,以攫取英、法、荷、葡在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德國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進,以期望它從東方打垮英、法等勢力,與其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此時的中國戰場正進行百團大戰,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對此,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1940年,日本陸軍共49個師,其中38個師陷於侵華戰爭中,占陸軍總兵力的78%。

中國抗日戰爭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使日德在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成為泡影。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得手,攻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及「反擊」號兩艘巨艦成功,暫時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後,曾制訂了一個用5個師攻打澳大利亞、奪取錫蘭,與希特勒在印度洋上會師的狂妄計劃。是時,德國也力促日本進軍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賓特羅甫和日本駐德大使大島商討軸心國的戰略問題時,要求日本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軍向中東和高加索的進軍。但是,中國抗日戰爭愈戰愈強,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力不從心。1942年春,羅斯福曾慶幸地對自己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羅斯福見聞秘錄》,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

中國戰場牽制和斃傷日軍主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

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戰場始終牢牢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據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資料載,1937年,日本陸軍共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8%以上,還有50%的空軍和40%的海軍力量用於侵華戰爭。1938年,日本陸軍共34個師,其中32個師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陸軍共41個師,其中投入侵華戰爭34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4個師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0%,而用於南太平洋戰場的陸軍只有10個師,不及侵華兵力的20%。

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一直到1945年,擁有100餘萬兵力的日本陸軍最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在中國軍民多年的打擊消耗和最後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本土「決戰」,又無力在大陸進行決戰,最後不得不在中國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美、英盟軍沒有直接參加對日本中國派遣軍的作戰,相反,中國遠征軍卻以10—20多個師的兵力兩次入緬,參加印緬戰區對日南方軍和緬甸方面軍的作戰,並擔任了緬南防禦和緬北、滇西反攻的主力,為緬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的兵力128萬餘人,這個數目超過了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各島的日軍總和,大約相當於全部海外日軍(不含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數)的50%以上。

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後達14年之久,它是蘇聯、美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三倍半,是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兩倍半。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75%以上。同時,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民眾傷亡2249.9萬餘人,被侵華日軍強擄的中國勞工800餘萬人,香港同胞10萬餘人、台灣同胞115餘萬人被日軍致死、致病殘等。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外敵入侵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和團結,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極大弘揚;光復了自甲午戰爭以來的失地,台灣、澎湖列島等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長達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燦爛篇章,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辟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必將永垂青史!

『玖』 抗日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可以一直沖向中東。」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面作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軍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因此,1942年1月,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宣言上領銜簽字。1945年4月籌建聯合國,會議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國代替舊中國准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鄧小平同志說:「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正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開創了一條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敗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國的基礎。

『拾』 抗日戰爭對如今中國的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4]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