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武漢保衛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巨大作用

武漢保衛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巨大作用

發布時間:2021-03-15 06:24:32

⑴ 武漢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

是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最為著名的一場戰役

⑵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最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

個人看法,在22次正抄面會戰中,最具有重大意義的有
1、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人的三月滅中國的論調,而且將日軍的進攻方向拖到了華東一線,日軍的機械化優勢無法發揮
2、南京保衛戰,南京大屠殺實際上堅定了中國軍隊的抵抗決心,知道了投降也是死,只有血戰到底
3、武漢會戰,此戰之後,中國戰場進入了持久戰階段
4、第三次長沙會戰,被西方記者稱為,珍珠港後,盟國戰敗的陰雲被清掃,鼓舞了盟國士氣i
5、一號作戰,被打得滿地找牙,結果就是美國為了拉蘇聯參戰,將中國權益讓給了蘇聯

⑶ 中國的抗日戰爭中發生了那些重要戰役,經過,作用和結果如何

一、淞滬會戰:(1937年8月日 - 1937年8月13日)日軍投入9個師團和2個旅團3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75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結果:日本獲勝,上海論陷。指揮官:蔣介石。
二、太原會戰:太原會戰包括有:天鎮戰役[1]、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 參戰軍隊,是中國軍隊58萬人,日軍14萬.。傷亡情況:中方10萬,日本30000餘人。結果:中方戰敗。指揮官:閻錫山、衛立煌。
三、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參戰軍隊中國80萬,日本24萬。傷亡中國軍民35萬,日本1萬 結果:日方獲勝。指揮官:唐生智。原因淞滬會戰的惡夢,還未消除。
四、徐州會戰:(1938年1月至5月)參戰兵力中國60萬、日軍24萬。傷亡情況,中國10萬。日軍16000餘人。指揮官:李宗仁。徐州會戰包括台兒庄戰役。 結果:徐州淪陷。
五、蘭封會戰: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5月爆發的蘭封會戰,參戰情況:日軍一個師團,一個集團軍。最後迫不得已掘開花園口黃河大堤,意圖以此阻滯日軍進攻,結果使當地百姓遭受了巨大傷害。蔣介石稱蘭封會戰為「千古笑柄」。 指揮官: 薛岳。
六、武漢會戰(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5日),參戰兵力中國軍隊110萬,日軍35萬人。傷亡日軍14萬,國軍40萬。結果:日軍慘勝,戰爭轉入長期相持階段。 主要指揮官,蔣介石 、陳誠。
七、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民國28年)9月至10月),參戰兵力中國,24萬,日軍15萬。傷亡不詳,結果中方獲勝。 主要指揮官,薛岳。
八、桂南會戰:(1939年11月)參戰兵力,日軍第5師團、台灣混成旅團、第5艦隊,中國第5、第99、第36軍。 擊潰來援的第21旅團,打死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 結果:中國軍隊苦戰多日,傷亡很大,需要休整,遂結束會戰。 指揮官: 白崇禧、杜聿明。
九、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參戰兵力:八路軍40萬,日軍不詳。傷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八路軍傷亡17,000多人。 結果:打的日軍沒頭沒腦,皖南事變暴發。指揮官:彭德懷。
十、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7日至10月6日)參戰兵力中方10個軍,日軍12萬人。結果:中國勝利。 指揮官:薛岳。
十一、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下旬~1942年1月中旬)參戰兵力:中方30萬,日軍,傷亡情況:中國28116人,日軍56994. 結果:決定性勝利。 指揮官: 薛岳。
十二、緬北滇西戰役:(943年10月 - 1945年3月) 參戰兵力中國40餘萬,日軍15萬。 緬北滇西戰役歷時一年半,盟軍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 結果: 打通了交通線——滇緬公路。 總指揮:衛立煌。

⑷ 武漢保衛戰規模巨大,為何說這次戰役在抗日戰爭中意義重大

武漢保衛戰又稱武漢會戰,從1938年6月開始,到1938年十月結束,是抗日戰爭中一場規模最大的、時間最長的和最有名氣的戰役。武漢保衛戰是由蔣介石做帶頭人,領導一百多萬國民革命軍進行的一場戰役。

參加武漢保衛戰的廣大士兵都是英用堅強的,他們殺害了大量的日本士兵,給以日本軍隊重大的打擊。他們每個人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⑸ 武漢大會戰在中國抗戰史上有何重大意義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以國軍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就戰役而言,日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並控制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而言,則日本並未能實現其戰略企圖。日本大本營認為「只要攻佔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於是日本御前會議決定發動武漢會戰,迅速攻佔武漢,以迫使中國政府屈服。為此還規定「集中國家力量,以在本年內達到戰爭目的」、「結束對中國的戰爭」。但是,中國政府既未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華戰爭也未因日軍佔領武漢、廣州而結束。中國政府在武漢失守後聲明說:「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於抗戰之全局」;表示將「更哀戚、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戮力於全面、持久的抗戰。而在日軍已經佔領的後方,大批的抗日人民武裝成長起來,大片的國土又被收復。用日軍自己的話說,日軍佔領的「所謂治安恢復地區,實際上僅限於主要交通線兩側數公里地區之內」。因而可以這樣說:武漢會戰,不僅使日軍又遭到一次戰略性的失敗,而且成為日本由戰略進攻走向戰略保守的轉折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徹底粉碎
由於國軍的堅強抗擊,日本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用於進攻的編制人員約25萬人,會戰期間曾補充四五次人員,投入的總兵力當在30萬人左右),發揮了陸、海、空裝備上的絕對優勢,苦戰4個半月,不但沒有殲滅國軍的主力部隊,沒有使國軍的抗戰意志和戰鬥力有所減退,反而使日軍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據日軍發表的統計資料,第11軍戰死4506,負傷17380人 [15] ,第2軍戰死2300,負傷7600人,還有900病死的 [16] ,連同海軍及陸海航空兵的傷亡人數,總計約3.55萬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斗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很顯然,日本發表的數字偏低,而軍令部發表的數字則偏高。武漢會戰以後,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日軍,隨著戰線的延長,兵力益發感到不足,無力再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保守。這就使中國的抗戰由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軍則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願意進行的持久戰的泥淖之中,無法自拔,從而導致日本侵華政策的轉變:由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由以主要兵力進行正面戰場的作戰,改為轉移兵力進行敵後戰場的「治安」作戰。
日本國力因損耗過巨而開始急劇表面化
日本是一個島國,戰略物資缺乏,主要依賴輸入,而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並不很強。據日軍戰史記載,「七七」事變時日本「儲備的黃金,包括發行紙幣的准備金,全部只不過十三億五千萬日元」;「而對日來說,對戰爭規模起著制約作用的,實際上還是它的黃金儲備量。它意味著日本的正幣儲備量從最初就限定了這場戰爭。日本發動了戰爭,卻又千方百計地「謀求早期解決」,為了維持侵華戰爭,「昭和十二年(1937年)從海外輸入的軍需物資總額達到九億六千萬日元」。到翌年的6月,為了進行武漢會戰,「連學校教練用的步槍都被收回」,用於裝備擴建的軍隊。更由於兵員的不斷增加,國內勞力、糧食、能源均感不足。武漢會戰結束後的1939年,日本軍費的支出已達61.56億日元,已遠遠超出了日本國家的儲備量,從而使「日本國力窮困急劇表面化」,已經失去了充分保障軍隊軍事物資供應的能力,從而「加重了中央統帥部首腦的痛苦和壓力」,以致其參謀總長和陸相自稱:「外強中干是我國今日的寫照,時間一長就維持不住了」。大致在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的編制、裝備和部隊戰鬥力,總的來看比會戰前有所下降。這也是日本不得不改變其政治和軍事戰略,企圖「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重要原因。

⑹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組織的武漢會戰取得了怎樣的實際效果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的話,我們其實就是取得了很多的成效,就是我們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了我們。

⑺ 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保衛戰打的怎麼樣

武漢會戰(中國稱為武漢保衛戰,日本稱為武漢攻略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大規模戰役,超過一百萬名國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以抗擊由畑俊六指

揮的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岸北岸,江北戰場劃歸第五戰區由李宗仁指揮下轄23個軍,主力部署北起大別山以北蜿蜒而下止與長江北岸,江南戰場由武漢衛戍總司令兼新成立的第九戰區司令陳誠指揮轄27個軍,主力配屬與武漢以東長江南岸,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戰線長達400餘公里,南北兩軍共117個師總兵力達1100000人,這些部隊一半是徐州會戰突圍保存下來的,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

⑻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

回答:20034218lll
級別:學者
2007年1月22日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由中國軍民獨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開始,發展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始終把日本陸軍主力牢牢地牽制在中國戰場,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在戰爭形態上,它起初表現為一系列弱小國家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面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發動以爭奪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先後從中國攫取了台灣、澎湖和旅順、大連等,並勒索了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增強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世界列強中新崛起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所謂解決「滿蒙政策」的「田中奏摺」,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後取整個中國,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同時,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國主義向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的轉變。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戰火是日本點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這比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早兩年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摺」所確定的侵略計劃來實施,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我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中日兩國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武裝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發展到30多萬人。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展到11個聯軍共4.5萬餘人,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幹力量。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14年裡,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餘人。「九一八事變」後興起的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戰後,日本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滿洲』(九一八事變)為導火線而開始升起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開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了這個協定。「柏林—羅馬—東京」,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蘇的共同目標下終於緊密勾結到了一起,一個世界范圍的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組成,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把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意、日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後,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既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動員,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廣闊的敵後戰場和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加之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對日軍構成戰略夾擊的態勢,陷敵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全國性抗戰第一年,中國軍隊先後進行了平型關、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餘人,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有效作戰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此時,日本侵華兵力已達32個師、海軍2個艦隊和28個航空中隊,分別占其陸軍總數的94%、海軍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雙方投入兵力400餘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面積約60餘萬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成為當時世界基本矛盾在亞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態。首先強烈譴責日本法西斯侵華行徑,同情和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等各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各階層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於1937年8月21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對中國抗戰的有力支持。隨後,蘇聯又向中國政府提供4筆貸款,並直接派遣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並肩對日作戰。朝鮮、蘇聯、印度、加拿大、美國等10餘國志願援華友人陸續來到中國戰場,投入到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人民通過捐款、捐物和拒購、拒運日貨等手段,支援中國抗戰。美、英、法在1938年後為防日本「南進」,逐漸改變抗日戰爭之初的兩面政策,也以貸款形式給予中國抗戰一定的援助。總之,隨著「七七事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亞洲、遠東。美國二戰史委員會主席、國際二戰史委員會副主席戴德華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龍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展開後,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軍需要戰略配合之時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進而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無法達成。

中國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沖突,企圖以此推動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並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在兵力懸殊之下均遭失敗。日本為什麼甘心吃啞巴虧而不擴大武裝沖突,最後採取外交談判加以解決?當時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的石原莞爾說了實話:「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之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第122頁)可見,蘇聯能夠在1938—1939年擺脫東線威脅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抗戰對日本陸軍主力的打擊和牽制。

中國抗日戰爭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希特勒親自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告訴他,「希望盡早返回日本,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日本外相松岡曾力主對蘇開戰,以與德國法西斯配合,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但從中國關內抽調5個師加強關東軍的計劃卻遭到軍方的堅決反對。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53頁)日軍大本營最後只好無可奈何地決定:「帝國政府將繼續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暫不介入德蘇戰爭。」(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28頁)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里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圖在嚴冬到來之前,聯合日本打垮蘇聯。但此時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強化侵華戰爭。1941年12月初,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5個師用於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69%。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其無力「北進」發動侵蘇戰爭。當時日軍大本營統帥部決定:「不管德蘇戰爭如何演變,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內放棄解決北方的企圖」。(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2頁)正因為如此,蘇聯才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把兵力不斷西調,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僅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就從遠東方面軍調出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隊,加強了蘇聯西線對德作戰的實力。中國的持久抗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對此,蘇聯元帥崔可夫曾感激地說過:「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崔可夫:《在華使命》,新華通訊社,1980年版,第38頁)

中國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贏得了時間。日本「北進」侵蘇被迫放棄,「南進」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同樣因其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一再推遲。1940年春夏,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軍被趕出歐洲大陸,希特勒稱霸西歐。日本本來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國襲擊、無暇東顧,美國又尚未直接捲入同德、意、日沖突的情況下,趁機南下,向太平洋地區擴張,以攫取英、法、荷、葡在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德國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進,以期望它從東方打垮英、法等勢力,與其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此時的中國戰場正進行百團大戰,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對此,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1940年,日本陸軍共49個師,其中38個師陷於侵華戰爭中,占陸軍總兵力的78%。

中國抗日戰爭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使日德在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成為泡影。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得手,攻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及「反擊」號兩艘巨艦成功,暫時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後,曾制訂了一個用5個師攻打澳大利亞、奪取錫蘭,與希特勒在印度洋上會師的狂妄計劃。是時,德國也力促日本進軍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賓特羅甫和日本駐德大使大島商討軸心國的戰略問題時,要求日本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軍向中東和高加索的進軍。但是,中國抗日戰爭愈戰愈強,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力不從心。1942年春,羅斯福曾慶幸地對自己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羅斯福見聞秘錄》,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

中國戰場牽制和斃傷日軍主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

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戰場始終牢牢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據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資料載,1937年,日本陸軍共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8%以上,還有50%的空軍和40%的海軍力量用於侵華戰爭。1938年,日本陸軍共34個師,其中32個師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陸軍共41個師,其中投入侵華戰爭34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4個師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0%,而用於南太平洋戰場的陸軍只有10個師,不及侵華兵力的20%。

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一直到1945年,擁有100餘萬兵力的日本陸軍最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在中國軍民多年的打擊消耗和最後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本土「決戰」,又無力在大陸進行決戰,最後不得不在中國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美、英盟軍沒有直接參加對日本中國派遣軍的作戰,相反,中國遠征軍卻以10—20多個師的兵力兩次入緬,參加印緬戰區對日南方軍和緬甸方面軍的作戰,並擔任了緬南防禦和緬北、滇西反攻的主力,為緬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的兵力128萬餘人,這個數目超過了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各島的日軍總和,大約相當於全部海外日軍(不含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數)的50%以上。

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後達14年之久,它是蘇聯、美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三倍半,是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兩倍半。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75%以上。同時,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民眾傷亡2249.9萬餘人,被侵華日軍強擄的中國勞工800餘萬人,香港同胞10萬餘人、台灣同胞115餘萬人被日軍致死、致病殘等。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外敵入侵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和團結,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極大弘揚;光復了自甲午戰爭以來的失地,台灣、澎湖列島等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長達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燦爛篇章,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辟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必將永垂青史!

《人民日報》 (2005年08月15日 第九版)
《人民日報》的權威分析。

⑼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的武漢保衛戰

保衛目的
武漢是平漢,粵漢兩鐵路的銜接點,又是東西南北水陸交通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後,這里成了全國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中心。
戰斗過程
日本侵略者妄圖攻佔武漢,控制中原,進而支配整個中國.1938年6月後,中日雙方在武漢外圍展開大戰.日軍以華中派譴軍司令畑俊六為總指揮,分兵5路進犯,另派波田支隊及海軍陸戰隊協同海軍第3艦隊沿長江西上.我軍為保衛武漢,由第9戰區司令陳誠指揮,依託幕阜山,九宮山,廬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在江北,由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依託大別山,富金山等山脈構築陸地防守;並在馬當,湖口,武穴和田家鎮等江防要塞設防.
1938年6月11日,日軍溯長江西上,進攻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7月26日,日軍攻陷九江,我軍第29軍團退守廬山兩側,全殲日軍第145聯隊.10月上旬,薛岳兵團又殲敵4個聯隊,挫敗日軍突破南潯路的企圖.在長江以南,長江沿線和長江以北地帶,皖西及豫東南等各戰場,我軍官兵英勇抵抗,在馬當,瑞昌,萬家嶺,馬頭鎮,田家鎮,固始等戰斗中,將士浴血奮戰.但,由於我方單純防禦,逐次使用兵力,防線一再被攻破.我軍於10月25日撤出武漢.
影響
武漢會戰歷時4個半月,戰線大到皖,豫,贛,鄂4省數千里地,雙方投入兵力之多,戰線之長,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是抗戰中任何戰役所不能比擬的.會戰後,日軍由於戰線延長,兵力與資源不足,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企圖,抗日戰爭逐漸進入相持階段.

閱讀全文

與武漢保衛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巨大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