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我國抗日戰爭前和後

我國抗日戰爭前和後

發布時間:2021-03-15 00:04:58

⑴ 抗日戰爭爆發前我國國內的情況

27年到37年被稱為黃金十年。那個時候國家實力還是很弱,但是經濟發展很快,差不多版接近10%。國家還在承擔清朝遺權留下的賠款,只有25%的財政用於經濟發展,這個速度堪稱一個奇跡。
1932年軍事收束(即大裁軍)完成後,政府保留的現役軍隊不到150萬,後備兵力不到100萬,是沒有為大戰做好充分准備的,但是軍費開支已經接近財政的40%,絕對偏高。中原大戰之後(即軍事收束之後),國內主要的軍史行動是南方對中央蘇區的圍剿。
地域發展極度不平衡。東南部地區工農業發展迅速,政治氛圍也較好。但是西北、西南依舊處於實際上的軍閥格局狀態(雖然名義上都尊崇中央政府),東北已經落入日本手中,東北軍全部入關。而華北事件後,華北的熱河省也落入日本手中。

⑵ 我國的抗日戰爭有戰略反攻階段么

有。

抗日戰爭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兩個階段後,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向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了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系。當時,日軍佔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我根據地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

(2)我國抗日戰爭前和後擴展閱讀:

戰略反攻階段的過程:

從1943年7月開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宣布投降,並投入同盟國一方。從此,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實際上解體,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無援。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也開始反攻作戰。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開會,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島嶼。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發出《關於1944年的方針》。此後,八路軍、新四軍對日偽軍相繼發起春季攻勢和秋季攻勢。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

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沖、龍陵,收復西南失地。成為了日本在中國戰敗的轉折點。

1944年6月20日-30日,美國副總統華萊士率官員訪華,並與蔣介石舉行會談。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兩軍會師於芒友。至3月,反攻勝利結束。

⑶ 抗日戰爭前我國國土淪陷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
1、抗戰之心不齊;
2、軍隊訓練不足;
3、裝備差;
4、將領無指揮能力

37年77事變,這事實上是對中國的全面戰爭,一開始陸軍總部方面不願意將事搞大,但他們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決心。於是日本慢慢增兵,但遇到了中國軍隊的強大壓力。於是又增加了華中派遣軍。一開始華北方面進攻順利,華中派遣軍也瓦解了上海方面的頑強抵抗,可事情至此已沒有回頭路,最後大本營決定攻佔南京,以期迫使中國投降。但沒想到中國政府轉移至武漢繼續抗戰,而且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加強了中國政府的決心。日本陸軍此時了提出一個可笑的口號:不以蔣介石為敵。想要復制一個類似滿洲國的偽政權來結束戰爭。可是他們打錯了算盤,更斷了自己的後路。短期解決戰事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之後的斷然發動的武漢會戰,以期佔領了漢口以及廣州就可以迫使蔣介石投降。但中國政府繼續轉移到重慶後繼續抗戰,而看似一直勝利的陸軍已然被拖入了戰爭泥沼。
此時日本在中國的軍隊已經達到了34個師團,國內僅剩近衛師團,無力繼續深入中國內陸。
---
昭和十四年(1939),德國入侵波蘭,歐戰爆發。日本發出不參與歐戰,集中力量解決中國事件的口號。於是同年日本組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總司令官是西尾壽造大將,總參謀長是板垣征四郎中將。下轄華北派遣軍、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一軍。地面部隊近70萬,但這已是日本動員的極限,而且日本國內已受到不小影響。
雖然在中國事變開始時,日本軍工有所提升,但以戰養戰的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本國工業無力長時間供應戰爭,鋼鐵生產和農業受到了很大打擊。被徵集為軍用的民用產業已經枯竭,甚至於街上開的汽車都是以燒木炭為動力!由此可見日本戰時經濟脆弱到什麼地步。
---
綜上所述,
1.日本無力全面佔領中國
2.日本陸軍一直是只有作戰計劃,而沒有戰略計劃
3.武器裝備始終無法徹底壓倒中國中央軍
4.中國軍人超乎預期的頑強抵抗

註:抗日戰爭中日軍到底侵佔了多少中國領土

1937年前,日本已侵佔了我國的台灣省、東北三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大部和冀東地區。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8月無條件投降,在八年中,它侵佔了半個中國(參見《日軍歷年侵佔中國領土略圖》)。

一、「七七事變」到1938年10月,侵略者氣焰囂張,大舉進犯,是其戰略進攻階段。在16個月中,攻佔了一大批縣城、9個省會和北平、天津、上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直到首都南京。日軍鐵蹄踏遍了平漢、津浦、平綏鐵路沿線和長江下游沿岸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控制了華北、華中、華東廣大富庶地區。其侵略魔爪向西已深入到綏遠省的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山西省的原平、陽曲、太原等地。

二、侵略軍由於佔地太多、戰線過長、兵力分散,1938年10月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直至1942年。其間,日軍實施有限目標進攻,又侵佔了南昌、隨縣、棗陽、金華、奉化等城市和地區。向西進佔到湖北省的宜昌市,向南深入到福建省的閩侯(今福州)、廈門,廣西省的邕寧、綏淥,廣東省的汕頭、雷州半島直至海南島全島。還侵佔了香港。我國西南大後方雲南省西部的騰沖、龍陵也被侵佔。

三、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迅猛發展,中國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日軍優勢盡失,於1943年轉入戰略防禦階段。它為了扭轉被動局面,並確保本土安全,1944年春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在八個月中,攻陷城市146座(重要城市有鄭州、許昌、洛陽、株洲、長沙、衡陽、桂林、柳州、南寧等),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打通了縱貫中國南北的交通線(平漢線、粵漢線)、湘桂線和中越交通線,侵佔了豫、湘、桂、粵四省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中國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一次大潰敗,蔣介石不得不承認:這是中國戰場最艱危的時期。通過這次戰役,日軍向西侵佔了河南省的陝縣、盧氏縣、靈寶市(後收復),湖南省的邵陽市,廣西省的宜山,貴州省的獨山,逼近貴陽,致使重慶陷於混亂。

四、到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日軍處境更加孤立,但它垂死掙扎,在中國戰場又發動了一些攻勢,侵佔了江西省的遂川、贛州,廣東省的南雄、新城、海豐及老河口、芷江等飛機場。還侵佔了河南省西部的淅川、西峽口,並於4月4日攻佔了豫、陝交界的河南省的重陽店,這是日軍1945年「在中國大陸向西前進得最遠的地點」。

⑷ 抗日戰爭時我國的土地是日本投降後收回來的還是在之前就搶回來了

日本投降後還有國民黨,打過江之後,國民黨一直退到台灣。這就算統一了。

⑸ 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發生過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1、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於12月5日 )淪陷後。

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5、重慶談判

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

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重慶談判及達成的《雙十協定》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

雖然在1946年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願,悍然撕毀《雙十協定》,但其歷史意義和啟示仍是非常重大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慶談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大屠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一八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七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事變

⑹ 我國抗日戰爭時間是多少年

關於我國抗日戰爭的時間問題,學術界和民間歷來存在著爭議,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八年抗戰說

八年抗戰說指的是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開始,到1945年8月2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這是目前最為通行的說法。

2017年初,據媒體報道,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在基礎教育教材中落實“十四年抗戰”精神,對各級各類教材進行修改,凡有“八年抗戰”字樣的都要改為“十四年抗戰”。隨著教材的逐步改進,十四年抗戰的概念一定會深入人心。

⑺ 求抗日戰爭前後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內形式狀況

抗日戰爭前的國內形勢: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但由於封建專制主義的長期束縛,特別是清朝政府的腐朽統治,逐漸落後於世界,19世紀後半期,遭受西方列強入侵,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憤於救國的中國人民發動了辛亥革命和共產黨的五四運動,國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戰爭使中國有了新的希望。

抗日戰爭後的國內形勢:

國民黨在初期的對日戰爭中確實出現了不抵抗的命令,使得中國東三省的大片領土被日本人侵略,這一時期的紅軍正忙於就會國民黨的圍剿,中國共產黨發表宣言,作出決議,揭露日本侵略,號召人民抵抗。

國內的愛國人士發動眾多的抵抗日本侵略戰爭,比較有名有東北抗聯,馬佔山的江橋抗戰,一二八淞滬抗戰等等,民間學生在全國各地組織了大量的示威流行,以表抗日的態度。直到1937年全在抗日戰爭以後,中國才全面進入全性的不分種族,年齡、性別的抵抗侵略者的戰爭。

抗日戰爭前中國國內形式狀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社會處在激烈的動盪之中。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分別支持各派新老軍閥,控制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使中國繼續維系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處於連年內戰,國弱民窮,科技落後,生產停滯的局面。

另一方面,中國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標志,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隨著中國無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隨著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抗日戰爭後中國國內形式狀況:

1、財產損失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

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另一說6500億美金(按1945年貨幣折算)。

2、空軍損失

抗戰八年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1543架,擊傷330架,出動轟炸、驅逐、偵察、運輸等飛機計18500架次,作戰達4027次。中國空軍損失各種飛機(包括訓練損失)2468架,6164人殉國(其中飛行人員661人)。

1941年8月組成的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美國航空志願隊在中國、緬甸、印度支那作戰7個多月,以空中損失12架飛機和地面被摧毀61架的代價,取得擊落約150架敵機和摧毀297架敵機的戰績。

抗戰初期,中國空軍力量十分薄弱,處於絕對劣勢;但在抗戰中後期,美國對華進行援助,中國空軍逐漸扭轉局勢。戰爭結束時,在華美軍總人數60369人,其中空軍34726人,[94]另一說,到1945年8月,美駐華14航空隊有飛機2500架,空軍官兵達17萬人。

3、海軍損失:

抗戰爆發時,中國海軍有各類艦艇74艘,主要為一些輕巡洋艦、炮艦和魚雷艇,艦船總噸位不足6萬噸,最大艦艇僅3000噸,大部分是百噸級小艇。而日本海軍的艦船噸位高達116萬噸,擁有航空母艦和萬噸級戰列艦。 中日海軍實力懸殊,無法在海上拒敵,只是退守海防。

1937年8月12日,為了建立江陰封鎖線,中國海軍在江陰鑿沉了40餘艘軍艦與商輪;10月25日,中國海軍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江陰被日本航母全數擊沉。同年底,第三艦隊的「鎮海」、「永翔」等12艘艦船也分別沉塞於青島和劉公島的水道上。中國艦隊幾乎全部覆滅。

據日本方面的資料來看,民國海軍在抗戰期間布設的水雷,重創了日本海軍,日軍損失60餘艘大中小型艦船。

(7)我國抗日戰爭前和後擴展閱讀

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⑻ 抗日戰爭前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什麼

1.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或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內8月至容1937年7月),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國人民利益的共產黨和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反動派之間的矛盾。2.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如何動員、組織全民族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內容和中心任務。
3.抗戰後,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即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

⑼ 抗日戰爭前後中國人口數量的變化

我國遭受了極大地損失,共有2000多萬同胞直接或間接死於這場戰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閱讀全文

與我國抗日戰爭前和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