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中國抗日戰爭血肉長城

中國抗日戰爭血肉長城

發布時間:2021-03-13 18:43:35

⑴ 抗日戰爭中國軍打的最慘烈的戰役是哪場

松滬抗戰,抗日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國民黨將領李宗仁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這樣記述「八·一三」淞滬會戰:「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斗最慘的一役。」

雙方投入軍隊近百萬

作為抗日戰爭中國正面戰場22次會戰中規模最為龐大的戰役之一,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參戰的兵員總數將近百萬。

在兩個多月內,中國方面除中央軍外,長江以南各省,包括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相繼派出部隊,先後投入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和財政部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憲兵1個團,以及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兵力總數75萬人以上。另有空軍的第二至第九大隊等8個大隊和1個暫編大隊,幾乎調動了當時全國1/3兵力。

日本軍隊不斷增兵,其參戰部隊總兵力也達到25萬人左右,包括陸軍9個師團又2個支隊,另有從華北的第五師團分遣出來的國崎支隊,以及海軍第三和第四艦隊。其調動規模也是史無前例。
中國軍隊傷亡33萬余

雖然中國部隊的兵力是日軍的近3倍,但裝備上的巨大差距和戰斗指揮的巨大失誤,造成了中國軍隊只能在淞滬正面、縱深均不足20公里的地區,與日軍反復拼搏,築起血肉長城。

以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第98師為例,在僅僅18天的作戰中,傷亡達4960人,幾乎佔全師兵力的62%;陣亡的營級以下軍官約200人。陶峙岳為師長的第8師並非中央嫡系部隊,進入淞滬前線時,其裝備甚至仍以19世紀20年代的漢陽造步槍為主,全師根本沒有重型武器。第8師參戰近3星期,全師作戰人員從參戰時的8000餘人減員至700人。在薀藻浜戰場,第78師467團迎擊渡河日軍,1個連在10分鍾內就全部陣亡!

「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面對巨大的傷亡,曾任第三戰區司令官的馮玉祥悲痛萬分。

戰後,何應欽在回憶錄中記載,淞滬會戰中「我軍消耗竟達85師之眾,傷亡官兵333500餘人」。
14歲娃娃兵頂替當排長

淞滬戰局中,以羅店爭奪戰最為激烈。

親歷過那場戰斗的王楚英老人告訴記者,為了爭奪這個戰略要地,日軍以裝甲車掩護步兵分三路猛攻,並派出飛機、大炮轟擊,又縱火焚燒,無所不用其極,中國守軍奮力抵抗,陣地三次被日軍佔領,又三次反攻奪回,在殘酷的拉鋸戰中,羅店鎮成了一片焦土。

王楚英老人至今記得68年前陣地上的一幅景象,早晨炊事員送了一大桶飯到陣地上,晚上再去收拾碗筷的時候,幾個炊事員都哭著回來了:人都死得差不多了,沒有人吃我的飯了啊……

在羅店爭奪戰中,11師代理團長韓應斌,副團長薛先維、曹金輪負傷;營長傷亡18人。67師師長李樹森被敵機炸傷右臂。67師201旅旅長蔡炳炎、402團團長李維藩陣亡,398團團長傅錫章負傷。98師路景榮、李遠新團長陣亡,侯思明團長負傷,連排長和士兵們的傷亡之慘重可想而知。當時年僅14歲的王楚英也接替犧牲的特務排排長周大鵬成了代理排長,被人們稱為「娃娃排長」。

姚子青營拼光最後一人

1937年8月31日至9月7日,寶山城記錄下500壯士的慷慨悲歌。

8月31日晚,18軍98師292旅583團3營500餘名士兵,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擔任寶山城防。第二天一早,登陸的日軍開始向寶山進犯。吳淞口外的日軍軍艦以寶山城為目標,不斷轟擊,飛機也不斷前來轟炸。在敵人陸、海、空軍三方的夾擊下,姚營憑城惡戰,死傷慘重。

面對隨時可能被攻破的城防,營長姚子青告訴大家:「我死了,連長接替我指揮,連長犧牲了,排長接替,排長死了,班長接替,班長死了,老兵接替。到時候不用請示報告,自動接替就行。」

7日早晨,東門城牆被日軍坦克攻破,日軍潮水般涌進城。姚子青和僅存的數十名官兵與敵人展開了激烈巷戰。10時,姚子青與剩餘官兵全部壯烈殉國,姚子青身中數彈,死前仍然拼盡全力大喊:「弟兄們,殺身成仁,報效國家的時候到了!」

連凶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國勇士的精神折服,日軍進城後將死者屍體收殮掩埋,並列隊鳴槍致敬。後人作詩歌頌姚營壯烈:五百健兒齊殉國,中華何止一田橫。

淞滬抗戰贏得世界尊重

11月5日,日軍在金山衛登陸,9日攻佔松江。蔣介石隨即下令部隊撤退,11日南市失守,至此除租界外的上海市區全部淪陷。
如果僅從戰爭本身來看,淞滬會戰無疑是一場大敗。但這場戰斗不能只以成敗論英雄。

戰爭初期,日本人曾誇下海口:3個月內滅亡中國。然而僅一場淞滬戰役,就打了3個月之久,日軍死傷人數超過5萬,「三月亡華」的狂言遭到粉碎。淞滬會戰,打亂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時間表,為上海工廠等重要部門內遷爭取了時間。

更重要的是,淞滬會戰讓中國和世界人民贏得了信心。此戰之前,世界各國對中國始終存有一個疑問:中國能不能打,能打贏嗎,要不要救?淞滬會戰雖然最終潰敗,但它展示了中國軍隊乃至全民族抗戰的決心和能力,讓世界各國看到了中國戰勝法西斯入侵的希望。

(「八一三」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游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由於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海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變以後,即在上海虹口、楊樹浦一帶派駐重兵,專設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餘人,大批日本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日本侵略軍製造「七·七」事變,侵佔平津後,企圖侵佔上海,而後進攻南京。8月9日,駐滬日本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進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被中國保安部隊擊斃。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挾中國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隊,亦向上海增兵。

8月13日,日本海軍陸戰隊以虹口區預設陣地為依託,向淞滬鐵路天通庵站至橫濱路的中國守軍開槍挑畔,並在坦克掩護下沿寶山路進攻,被中國守軍擊退。

8月14日,中國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同時,軍事委員會以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轄3個師1個旅及上海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等部,擔負反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任務;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8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並掃盪浦東之敵。

8月15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聲稱「為了懲罰中國軍隊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覺醒,於今不得不採取之斷然措施」。同日,日本下達編組上海派遣軍的命令,以松井石根上將為司令官,下轄第3、第9、第11師(欠天谷支隊)等部,作戰任務為「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佔領上海及其北面地區的重要地帶。」

與此同時,蔣介石下達全國總動員令,將全國臨戰地區劃為5個戰區,滬杭地區為第3戰區,馮玉祥任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並任命陳誠為第3戰區前敵總指揮。決定以主力集中華東,迅速掃盪淞滬敵海軍基地,阻止後續敵軍登陸。

8月17日,中國軍隊再次向虹口、楊樹浦方面之敵反擊。第87師攻佔日海軍俱樂部,並擊退敵多次反撲。第88師在八字橋、法學院、虹口公園等處與敵反復爭奪。8月19日,中國軍隊又一次發起攻勢,以從西安到達的宋希廉所屬第36師加入戰斗,與第88師、第87師一起,經晝夜激戰,突破日軍陣地全縱深,攻入匯山碼頭。日軍憑借堅固工事頑抗待援,中國軍隊進展困難。第36師第215團第2營300餘名官兵攻入華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內與敵展開白刃格鬥,不料被日軍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襲擊,全部壯烈犧牲。

在此期間,中國軍隊亦與日本航空隊展開激戰,並積極攻擊進犯的日本陸軍和艦艇,擊落日機47架,炸沉日巡洋艦1艘,中國空軍隊員閻海文、沈崇誨等壯烈犧牲。

8月18日至20日,日軍第3、第11師先後由日本出發,至22日到達上海以東120公里的海域,換乘小艦艇准備登陸。第3戰區鑒於敵登陸威脅增大,遂以第9集團軍專負上海市區之作戰,以新編成的第15集團軍(總司令陳誠)負責吳淞鎮以下沿江防線的作戰。

8月23日晨,日軍上海派遣軍第3、第11師在優勢火力掩護下,於川沙河口、獅子林、吳淞一帶強行登陸。24日,中國第15集團軍先後進至上海,向登陸之敵發起反擊。9月1日,日軍1000餘人圍攻獅子林炮台,第98師一部與敵反復白刃搏鬥,多數犧牲。9月5日,日軍集中30餘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起猛攻,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守衛寶山的第18軍第583團第3營500名官兵,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浴血奮戰,擊退日軍數次沖擊,奮戰2晝夜,多數壯烈犧牲。

9月上旬,由於日軍不斷增兵,戰爭逐步升級,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以陳誠的第15集團軍為左翼作戰軍,以張治中的第9集團軍為中央作戰軍,以張發奎的第8集團軍為右翼作戰軍。9月21日,再次調整部署,朱紹良任中央作戰軍總司令兼第9集團軍總司令;陳誠任左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19集團軍(薛岳為總司令)和第15集團軍(羅卓英為總司令);張發奎任右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8集團軍(張發奎兼總司令)和第10集團軍(劉建緒為總司令)。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第101、第9、第13師等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加入上海派遣軍之作戰。至此,日軍總兵力達20萬人。盡管日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有很大優勢,但至11月初仍未能獲得決定性勝利,卻付出了重大代價。日本統帥部急於在上海方面取得預期戰果,決心採取新的措施。11月5日拂曉,日軍利用大霧、大潮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陸,對淞滬實施迂迴包圍。中國右翼軍部分沿海守備部隊已抽調支援市區作戰,猝不及防,陣地相繼失守,戰局急轉直下。日軍第10集團軍於11月6日佔領金山,力圖與上海派遣軍達成合圍。蔣介石被迫於11月8日下令全線撤退,日軍於11月9日佔淞江、11月12日佔上海。至此,戰役結束。

淞滬會戰從1937年8月13日開始,至11月12日結束,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10個師28萬人的兵力,動用軍艦30餘艘、飛機500餘架、坦克300餘輛;中國投入70餘個師的兵力,動用艦艇40艘、飛機250架。中國官兵同仇敵愾,鬥志昂揚,以劣勢裝備與敵人拚搏,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的迷夢。

淞滬會戰期間,上海人民以各種方式積極參加抗戰,支援前線。各界群眾都組織了救亡協會。文藝界救亡協會、學生界救亡協會、上海市紗廠工友救亡協會等團體,都開展了宣傳、募捐、演出、慰勞等活動。全國各界民眾積極支援上海抗戰。湖南學生戰地服務團和福建省民眾組織的慰問團,都到前線進行慰勞。海外華僑踴躍捐獻,支援祖國抗戰,到10月16日,捐款已達330餘萬元。)

⑵ 抗日戰爭是怎麼勝利的

抗日戰爭是國共兩黨協商合作,共同築起中華民族的血肉長城,掀起了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勝利的。

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在這場民族解放戰爭中,國共兩黨救亡圖存,攜手合作,共同築起中華民族的血肉長城,掀起了一場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

(2)中國抗日戰爭血肉長城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國共合作情況:

在軍事上,國民黨正面戰場奮起抵抗。特別是在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這些戰役的指揮及實施雖然存在失誤,但仍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抵抗在客觀上也有利於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後戰場。1939年1月,毛澤東明確肯定,友軍的協助是明顯的,沒有正面主力軍的英勇抗戰,便無從順利地開展敵人後方的游擊戰爭;沒有同處於敵後的友軍之配合,也不能得到這樣大的成績。

在八年抗戰中,國民黨正面戰場先後進行大會戰22次,重要戰斗1117次,小戰斗3.89萬余次,斃傷日軍85.9萬餘人,自己付出了322萬人的重大傷亡。國民黨軍隊廣大官兵血灑疆場,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⑶ 唐人先生的小說「金陵春夢」第四集《血肉長城》中說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達40萬,請問這個數字從何而來

你以後有能力去接受國外史料館的資料吧!當年南京大屠殺人數有兩個結論,一個是42萬一個是39萬多.絕對不是刻意的30萬整數,如果連苦難同胞的死難人數都不願意去面對,都不敢正視,那麼這個國家也不可能有未來

⑷ 著名抗日戰役

台兒庄戰役——太原會戰——淞滬會戰——豫湘桂戰役——七七盧溝橋抗戰——平型關大捷(太原會戰一部分)——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等等

⑸ 八上歷史血肉築長城表現在哪些方面

血肉築長城,介紹我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及抗日戰爭的勝利血肉築長城,抗日戰爭,

血肉築長城
一,血戰台兒庄1,背景2,經過3,歷史影響華北華東徐州台兒庄台兒庄日本兩大侵略戰場已經形成背景徐州會戰經過1,時間:1938年3月下旬2,指揮官:李宗仁-國民黨

血肉築長城
一,平型關大捷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意義一千多殲敵115師部隊1937年9月時間時間指揮者戰果意義1938年春李宗仁殲敵1萬多人抗戰以來重大的勝利二,台兒庄戰役李宗

血肉築長城
尚文中學林艷蔣介石在武漢開會商討抗戰事宜.周恩來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新四軍挺進長江兩岸開展游擊戰爭,配合正面戰場協同作戰.規模最大國民黨調集120多個師,200餘

血肉築長城
國民黨抗戰共產黨抗戰中國社會各階層抗戰(正面戰場)(敵後戰場)盧溝橋事變後,中國開始全國性,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台兒庄戰役百團大戰一,平型關大捷和台兒庄戰役1,平

血肉築長城
國民黨抗戰共產黨抗戰中國社會各階層抗戰(正面戰場)(敵後戰場)盧溝橋事變後,中國開始全國性,全民族的抗日戰爭.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2,反對日本法西

血肉築長城
第16課血肉築長城平型關大捷——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台兒庄戰役——抗戰以來最大勝利百團大戰——主動出擊的最大規模戰役1945年4月中共七大的召開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

血肉長城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英明終古長留正道至今猶在緬懷先烈台兒庄戰役李宗仁寒水村平型關老爺廟石灰溝白崖台東長城村關溝東跑池平型關戰役示意圖彭德懷▲規模◆105個團◆200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血肉築長城台兒庄戰役百團大戰中共"七大"抗日戰爭勝利階段特徵主要矛盾:國共關系:七七事變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共同抗日,第二次合作1,中國人

⑹ 《中國抗戰十四年全景紀實:血肉長城》txt全集下載

中國抗戰十四年全景紀實:血肉長城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版,點擊免費下載權:

內容預覽:
他們說,日本列島的起源,是一把淺紅色的劍。
也許,世界上誰都不得不承認,日本人是願意並且擅長學習的民族。直到公元7世紀,日本人還沒有文字可以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本的女性,用一些漢字創造出了一套字母,即所謂的假名,用來記載本民族的語言和思想。後來,大和民族乾脆將大量的漢字引入自己的語言體系,再後來,當他們意識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厲害的時候,又大量地引入西方的語言,其中特別是科技的詞彙。
跟隨著中國文字和語言的引入,日本人貪婪地引進和借用中國文明的成果,他們不但習讀中國人的各種文章,還從中國引入了佛教、儒學和各種哲學的流派。他們把佛教奉為「保護國家至善」的宗教。他們愛用墨硯和毛筆寫字的書法,也愛用中國金石的印章,他們研習中國的風土人情和歷朝制度,還向中國人學習農耕以及包括印刷術在內的各種技藝。他們的政府多次派使者來中國交流,使節們對中國高度文明的習俗贊嘆不已。日本天皇和宮廷決定用這種先進的文明來充實本……
有問題再找我

⑺ 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

⑻ 求抗日戰爭中各大戰場的各個著名戰役的資料 包括時間 地點 雙方戰前實力對比 以及戰役經過等詳細資料

整個八年抗戰,國軍正面戰場先後進行大戰役22次,重要戰斗1117次,小型戰役3.89萬余次,斃傷日軍85.9萬餘人,國軍總共死傷322萬多人。

淞滬會戰
李宗仁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這樣記述「八·一三」淞滬會戰:「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斗最慘的一役。」
馮玉祥說,「在上海戰場上,一百里以外看著,半邊天都是紅的……我們的隊伍每天一師一師地、兩師兩師地加入前線,有的師上去之後三個鍾頭就死了一半;有的堅持了五個鍾頭就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是個大熔爐,填進去就熔化了」。
作為抗日戰爭中國正面戰場22次會戰中規模最為龐大的戰役之一,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參戰的兵員總數將近百萬。
在兩個多月內,中國方面除中央軍外,長江以南各省,包括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相繼派出部隊,先後投入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和財政部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憲兵1個團,以及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兵力總數75萬人以上。另有空軍的第二至第九大隊等8個大隊和1個暫編大隊,幾乎調動了當時全國1/3兵力。
雖然中國部隊的兵力是日軍的近3倍,但裝備上的巨大差距和戰斗指揮的巨大失誤,造成了中國軍隊只能在淞滬正面、縱深均不足20公里的地區,與日軍反復拼搏,築起血肉長城。
以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第98師為例,在僅僅18天的作戰中,傷亡達4960人,幾乎佔全師兵力的62%;陣亡的營級以下軍官約200人。陶峙岳為師長的第8師並非中央嫡系部隊,進入淞滬前線時,其裝備甚至仍以19世紀20年代的漢陽造步槍為主,全師根本沒有重型武器。
第8師參戰近3星期,全師作戰人員從參戰時的8000餘人減員至700人。在薀藻浜戰場,第78師467團迎擊渡河日軍,1個連在10分鍾內就全部陣亡!
戰後,何應欽在回憶錄中記載,淞滬會戰中「我軍消耗竟達85師之眾,傷亡官兵333500餘人」。

蔣中正有意挑起淞滬會戰,誘使日本改變進攻路線
淞滬會戰是蔣介石的抗日大戰略。
當時,日軍已佔領北平,極有可能沿平漢路南下,奪取漢口。漢口是中國水陸交通中樞,戰略家稱為「作戰中心」。漢口若被日軍早期奪取,則長江下游的一切政治與經濟的命脈則落入敵手,便無法西撤建立大後方之基地,就不能支援長期抗戰,於是中國軍隊將被迫決戰。
蔣介石為使日軍不能速決,根據既定方針,決定開辟上海戰場。
八月九日,當上海虹橋機場發生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駕車欲闖時,中國軍方立即將其擊斃。八月十三日,兩軍展開小規模的步哨戰,也即大戰前的序幕戰。
八月十四日,中國政府發布《自衛抗戰聲明書》,中國軍隊主動對上海日軍發動攻勢,先後投入七十個師,終將日軍主力從華北方面誘至上海方面。這一戰略誘迫日軍改變作戰方向,即由原先的由北至南(企圖仿效歷史上北方部落自華北南下侵略長江、漢水流域;利用其快速部隊沿平漢鐵路直撲漢口,並出洛陽堵塞潼關,將中國縱斷為二),改為由東向西仰攻(中國地形西高東低,又有長江天險,我可居高臨下)。
十一月十一日上海淪陷,但延緩了日軍侵略進程,打破了其統帥機關「速戰速決」戰略的美夢。在此期間,中國將東南沿海地區的戰略物資和人才等遷移西南大後方,奠定了持久抗戰的基礎。
蔣介石說:「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牢固之民心。故我全國同胞,在今日情勢之下,不能徒顧一時之勝負,而當徹底認識抗戰到底之意義與堅決抱定最後勝利之信心。」

忻口會戰
1937年秋,日軍在平型關受挫後,取道忻口進攻太原,中日軍隊在忻口角逐23天之久,消耗日軍兵力2萬餘人。這是忻口前線的我軍炮兵陣地。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至11月8日,太原會戰。太原失守。會戰過程中,中國軍民共斃傷日軍2萬餘人。太原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我129師386旅和115師主力於11月4日,奮勇側擊日軍左翼部隊,斃傷千餘敵人。這是廣陽戰斗中的115師陣地。

武漢會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6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在皖中-皖西、贛北-贛西北、鄂東、豫南等廣闊地域抗擊日軍進攻的大會戰。
1938年6月12日至10月27日,武漢會戰。會戰從日軍攻佔安慶開始到武漢失守為止,歷時4個半月。
日軍侵佔南京(參見南京戰役)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這次戰役遍及四省,整個戰事從長江沿線展開,擴及大別山麓,贛北南潯鐵路以及武漢近郊,縱橫數千里,此戰雙方直接參戰兵力多達150多萬人,雙方死傷50萬,參戰兵力之多、規模之大,是八年抗戰期間任何一次戰役所僅見。
這場抗戰史上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會戰,中國軍民在歷時4個多月的血戰中,以40萬人的傷亡,造成日軍近5萬人的死傷,粉碎了日軍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企圖。從這次戰役後,日本長時間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戰役。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志,中國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分兩期,第一期是津浦路的初期保衛戰,第二期是台兒庄會戰。
第一期的津浦路保衛戰是從1937年12月中旬開始的。日軍以津浦路南端為主攻,北段為輔攻,分別南北向徐州推進。12月23日,日軍一部攻陷延安鎮、歸仁鎮後,韓未戰而走,造成了嚴重後果。27日,濟南失守,日軍由博山、萊蕪迂襲泰安。1938年1月1日,泰安落人日軍北方軍第二軍礬谷廉介之手。韓復榘連連喪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門洞開,使日軍得以沿線長驅直入,給徐州會戰投下陰影。為此,韓被蔣介石槍斃。
日軍津浦線主力南攻不成,遂改變策略,由少壯派軍人板垣征四郎、礬谷廉介率兩師團企圖會師台兒庄。台兒庄位於津浦路台棗(庄)文線及台濰(坊)公路的交叉點上,扼運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門戶,在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日軍一旦得手台兒庄,便可策應津浦路南端日軍攻勢,一舉拿下徐州。
板垣、礬谷兩師團,是日軍精銳之師,大部官兵都是參加過「 二·二六」日本政變的,此次進攻,來勢相當兇猛,大有豕突狼奔、一舉圍殲中國軍隊之勢。
3月下旬,日軍以七八萬兵力,在華北方面第二軍司令官西尾壽造指揮下,分兩路向台兒庄進發。一路為坂垣第五師團,自1月12日在青島嶺山灣、福島兩處強行登陸後,沿膠濟路西進,至濰縣轉南,經高密,循諸城、榮縣一線,進逼臨沂;一路為礬谷的第十師團,該師團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兒庄。
中國軍隊為堵截日軍前進,在臨沂、滕縣同日軍發生了激烈的戰斗,揭開了台兒庄會戰的序幕。2月下旬,臨沂告急。該地是魯南軍事上的必爭之重鎮,得失關系全局。處此緊急關頭,李宗仁令守防海州的龐炳勛軍馳往臨沂解救。
雖說龐氏統有1個軍,其實兵員不足,只有5個步兵團,但龐氏在部隊中威信極高,指揮靈便,部隊戰鬥力強。剛到臨沂縣城,還未來得及休息,龐部便與日軍展開激熱攻防戰,日軍以1個師團的優勢兵力,配以山炮1團,騎兵1旅,向龐部猛撲,夜以繼日,反復沖殺。臨沂城牆高大而又堅固,野山炮也打不穿,龐部憑借這優勢,據城死守,使敵人不能越雷池一步,城下敵屍枕藉。
李宗仁擔心龐部勢孤不能長守,於9月11日,令五十九軍張自忠部由滕縣增援臨沂。張接到李的命令後,以一晝夜180里的速度趕到臨沂。臨沂的龐部見援軍到,雖筋疲力竭,但士氣旺盛。兩軍內外夾攻,向坂垣反擊。坂垣從宮縣增兵2000人,以飛機大炮掩護,配合坦克、裝甲車進攻。龐、張兩部咬緊牙根,堅決頂住,與日軍激戰數日,反復肉搏,擊潰坂垣師團一旅,敵死傷過半。3月17日晚,敵向沂水退卻,龐、張合力窮追一晝夜,日軍一退90里,縮進莒縣城內死守。
臨沂之戰取得了勝利,它砍斷了津浦路北段日軍的左臂,粉碎了日軍會攻台兒庄的計劃,促成了以後台兒庄會戰中,李宗仁圍殲孤軍深入合兒庄的磯谷師團的契機。
礬谷師團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顧一切,向南推進。礬谷比坂垣更凶,李宗仁檄調自鄭州來的鄧錫侯第二十二集團軍的第四十一軍孫震趕往滕縣,拒敵南下;孫部剛在滕縣部置就緒,3月15日,礬谷師團就發動攻擊。日軍以數十架飛機、30餘門大炮狂轟濫炸,守軍師長王銘章督戰死守。
李宗仁見滕縣危險,又急令新撥歸第五戰區指揮的第二十軍團司令湯恩伯派部馳援。湯的主力八十一軍王仲廉部因行程過遠,未能及時趕到,3月17日晚,日軍配合炮火攻陷騰縣,20日攻佔郅縣,並沿台棗支線向台兒庄陣地突進。
3月21日孫連仲率30軍田鎮南部和42軍馮安幫部正面防守台兒庄,命令31師池峰城部進駐台兒庄城內防守,命27師黃樵松部和30師張金照部防守左右兩翼,以疲憊之師和簡陋的武器裝備,與日軍展開激戰。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進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這是孫對部下池峰城的命令。孫連仲死守台兒庄,為四周部隊合圍創造寶貴時間和機會。
4月6日黎明之後,台兒庄北面,槍炮聲漸密,湯恩伯軍團已向敵人開火。礬谷知已陷入重圍,開始動搖,下令部隊全線撤退。4月6日晚,李宗仁親自指揮台兒庄守軍全線出擊。一直防守遭攻的孫連仲部,聽說反擊,神情振發,命令一下,殺聲震天。此時敵軍已成強弩之未,彈葯汽油也用完,機動車多被擊毀,全軍喪魂落魄,狼狽逃竄。李宗仁命令部隊猛追,敵兵遺屍遍野,各種輜重到處皆是,礬谷本人率殘部拚命突圍。至此台兒庄戰役勝利了。台兒庄會戰,擊潰日軍第五、第十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2萬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葯,嚴重地挫傷了日軍的氣焰,振奮了全民族的抗戰精神。

昆侖關血戰
也稱桂南戰役。1939年秋,日軍為封鎖中國後方,阻止中國取道越南運送物資,同時積極准備發動桂南戰役,以侵佔中國通往西南大後方的沿海交通線。11月15日,日軍集結10餘萬人,在海、空軍掩護下,17日佔領欽州。11月24日,日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在空軍掩護下,攻佔南寧。隨後,日軍北犯桂南要隘昆侖關。
昆侖關在南寧東北50公里處,山巒起伏,地勢險要。從南寧至柳州的公路從此通過,是南寧的重要門戶。從11月29日起,日本空軍出動五六十架飛機分批輪番轟炸中國守軍陣地。12月4日,日軍佔領昆侖關,即以一個旅團的精銳部隊扼守,並修築據點式的堡壘工事,企圖固守。雙方處於對峙狀態。
12月16日,國民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奉命率部擔任對邕(寧)賓(陽)路的正面攻擊,意在先行擊破昆侖關及八塘附近之敵。其作戰部署是:以鄭洞國榮譽第一師正面戰斗;戴安瀾二○○師為總預備隊;邱清泉新編第二十二師迂迴敵後進出南寧以北,向六塘守敵攻擊,以截斷南寧、昆侖關交通聯絡,孤立昆侖關之敵。
12月18日,第五軍在戰車、炮火掩護下,對昆侖關日軍發起攻擊。鄭洞國師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首先佔領仙女山。當晚,各部乘勝夜襲,相繼佔領老毛嶺、萬福村、四四一等高地,最後攻佔昆侖關。19日午後,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撲,奪取昆侖關。雙方展開反復爭奪。27日,是昆侖關爭奪戰最激烈的一天,中國空軍第三大隊出動6架飛機支援陸軍戰斗。雙方傷亡甚重。
杜聿明經過縝密的觀測,了解昆侖關周圍地形和敵陣地兵力火力,決定採取「要塞式攻擊法」,逐步縮小包圍圈。其部署是:令第二○○師副師長彭壁生率部從公路左側越過昆侖關,形成包圍之勢;邱清泉師把戰車埋伏在公路兩旁的叢林地帶;鄭洞國師則加強右翼攻勢,進入昆侖關內敵軍縱深陣地,將敵指揮部及炮兵陣地摧毀,並乘勝攻擊,大敗敵軍。 經過18天的激戰,至31日日軍被迫向九塘方面退卻。昆侖關戰役勝利結束。據日本戰後公布的材料說,此役日軍第十二旅團班長及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中村正雄在昆侖關南5公里的九塘被鄭洞國師第三團擊斃。中村正雄臨死前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昆侖關戰役是國民黨正面戰場自武漢失守以來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三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 第一次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日方稱湘贛會戰)爆發。這也是歐洲大戰爆發後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攻勢。
中國鑒於長沙的極端重要性,早就判斷出日軍必將進攻,為此確定了守衛湘北贛北的基本方針,向第9戰區不斷下達作戰指示。9月上旬,第9戰區判斷日軍進攻長沙即將開始,加緊部署,嚴整戰備。
但長沙地區的地勢卻不利防禦作戰,北部平坦無險可守。為此,總結了抗戰以來會戰失敗的經驗教訓,改變以前層層設防,逐次防線地與日軍進行陣地防禦戰的呆板挨打戰術,轉為只以部分部隊堅守正面既設陣地,逐次予敵消耗,主動轉移至敵之側翼,繼之以伏擊、側擊、尾擊等各種手段逐次消耗敵兵力,待敵進入預定決戰區域,集中使用絕對優勢兵力,將敵一舉圍殲。這成為此後幾次長沙會戰一成不變的戰略指導思想。同時,認真吸取南昌會戰教訓,特別注意破壞一切可資日軍利用的道路,包括鐵路、公路甚至鄉間小路,使日軍機械化部隊和重炮兵行動困難。9月14日,會戰開始。日軍採取其傳統的「分進合擊,正面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分別從贛西、鄂南、湘北三個方向會攻長沙,湘北為主力。在會戰中,中國官兵表現出了空前高漲的抗日意志,與日軍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斗。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打擊下,10月1日,日軍放棄攻勢被迫退卻。10月15日後,逐步恢復原陣地。此役,日軍集中10萬兵力,勞師南征,未能達到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作戰目的,相反,各路均遭到有力的阻擊、側擊,部分日軍陷於包圍,損失慘重。日軍承認「此次會戰與南昌、襄東(即隨棗會戰)兩次會戰,頗有決戰之勢。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 日軍在會戰前期,攻勢行動艱苦,在會戰後期,於中方反擊下匆匆撤退,士氣大受影響。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後,第9戰區仍與日軍隔新牆河對峙於湘北地區。1941年後,日軍醞釀發動第二次進攻。但因蘇德戰爭爆發,日軍積極准備對英美開戰,無力投入更多機動兵力,被迫縮小規模,僅將目的定為予9戰區中國軍隊一次重大打擊。
第9戰區總結第一次會戰經驗制定了反擊作戰計劃。9月,日軍發動進攻,強渡新牆河。由於9戰區出現指揮失誤,下達作戰命令的無線電報竟被日軍竊收並破譯,使中國軍隊陷入極大被動,雖多處與敵激戰,但遭遇失敗。月底,日軍攻入長沙。但是,由於日軍大本營正在積極准備發動太平洋戰爭,「要求作戰盡快結束」,同時日軍經連日作戰,糧彈損耗很大,戰線過長,後勤保障困難,決定10月1日開始撤退。中國軍隊隨即展開追擊作戰。10月5日,日軍退回新牆河北岸,中國軍隊恢復原陣地。
這次作戰,中國軍隊由於指揮失誤導致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但是,從戰略上說,是中國軍隊的勝利,日軍並沒有擊潰9戰區主力,自身卻付出了2萬餘人傷亡代價,陣地完全恢復到戰前狀態,日軍沒有達到任何大的戰略價值。而且,中國第6戰區乘他處日軍空虛,對宜昌之敵發動猛攻,日軍死傷慘重,面臨徹底覆滅危險,宜昌日本守軍師長已寫下遺書准備自殺,因另一部日軍馳援才得以躲過滅頂之災。宜昌作戰也是1941年正面戰場唯一一次主動發動的進攻戰役,殲滅日軍7000人。而這,正是第二次長沙會戰造成的機會。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後,日軍中國派遣軍駐廣州軍進攻香港,日軍駐武漢之集團軍決定再次發動對長江以南中國軍隊的進攻,從而牽制中國軍隊轉用廣東方向,阻止中國軍隊援助英軍保衛香港。為此,武漢日軍再次進攻長沙。1941年12月23 日,日軍強渡新牆河,會戰開始。
這次會戰,中國軍隊一改被動局面,取得戰役勝利。中國在前兩次長沙會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展開被稱為「天爐戰術」的積極防禦作戰,要以此來擊破敵人的「正中直進」。這種戰術的基本要素就是以誘敵深入的慣用戰術為前提,採取四面側擊的手段,同時攻擊敵人的交通補給線。
事實證明,這一戰術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第9戰區一線兵團依託各陣地逐次抵抗,給日軍相當的損耗和遲滯。待敵深入長沙預定決戰地區,中國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連續挫敗日軍進攻。同時,第二線反擊兵團周密協同,對日軍進行合圍。日軍屢攻長沙不下,周圍中國軍隊又不斷壓縮包圍圈。
日軍彈葯將盡而補給線已被切斷,只能空投補給。日軍見勢不妙立即展開退卻。我軍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舍,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串,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中國軍隊掌握了戰役主動權,獲得長沙數次會戰以來首次全面勝利。
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捷,重創日軍,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俘虜139人,日軍自承「動搖了一部官兵的必勝信念」。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美英等國軍隊於太平洋接連失利形勢下,引起較為強烈的國際反響。英、美等國政府和輿論給予積極贊揚和評價。1942年1月4日,重慶《新華日報》報道:「兩日來,長沙東南郊血戰結果,在我軍陣地前,敵人遺屍至少在15000具以上。」

長衡會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6月)是長衡會戰的第一階段,而長衡會戰又是日方為援助南洋日軍而進行的,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戰火燒到湖南。27日,日第十一軍由橫山勇指揮向湘北方向發起攻勢,其第二線兵團同時南下參加作戰。各路日軍避開我軍的側翼迂迴,分途向長沙外圍發起攻勢,並佔領其外圍據點。
6月16日開始向長沙城區和嶽麓山主陣地發起猛攻。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由於隔江分陣,力不能支,而嶽麓山炮兵陣地的火力又遭到日軍重炮和空軍的壓制而無法充分發揮。至18日,日軍用優勢兵力自背後攻破嶽麓山陣地,城內守軍被迫突圍,長沙淪陷。這次中國軍隊慘敗了。日本11軍軍團長橫山勇之後又發動了衡陽會戰,俘虜中國第10軍軍長方先覺。

雪峰山會戰
1945年5月10日開始的湘西「雪峰山會戰」,又稱芷江保衛戰,是我國八年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次會戰。主要戰場綿亘洞庭湖西南,包括常德、益陽、湘潭、邵陽、寒陵、東安、新寧、武岡、洪江、芷江、長溪、沅陵、安化等地區。會戰從開始到結束持續將近兩個月之久,參加作戰兵力:我方動用陸軍6個新裝備軍、4個突出縱隊、兩個重炮兵團、空軍一個中美混合團和兩個轟炸機大隊,還有美軍後勤支援部隊,共約30餘萬人。此次會戰中國出動數十個美械師和優勢空軍,對摧毀侵華日軍生力軍,迎接抗戰全面勝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王耀武、邱維達、胡璉、廖耀湘、侯鏡如諸名將通力合作,一度以優勢裝備和兵力將日本來犯軍隊包圍在雪峰山地區,幾近全殲。經此役,日本在華軍隊呈現全面緊縮態勢,由攻轉守。

⑼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

中國的抗日戰爭主要有兩大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起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開始抵抗,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團結全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國採取持久戰戰略,並迅速形成了兩個抗日戰場,即國民黨政府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後戰場,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互相呼應,沉重打擊了日軍。

(9)中國抗日戰爭血肉長城擴展閱讀: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企圖逐步減少在華兵力,准備南進,但中國的抵抗使日本無法實施兵力漸減計劃。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戰場實施「長期戰」戰略,企圖將中國變成日本南進「基地」和「兵站」,以便從中國戰場抽調軍隊支援太平洋戰場。

1942年6月,日本制訂「四川作戰」計劃,准備出動11個多師團的兵力進攻重慶、四川,迫使中國屈服。為此,還准備從太平洋戰場抽調6萬軍隊到中國戰場。但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使日本難以湊齊兵力而作罷。

1941—1942年,侵華的日軍對敵後戰場發動規模空前的「掃盪」作戰,實施殘酷的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緊緊依靠群眾,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日軍,粉碎了日軍的「掃盪」作戰,保衛了抗日根據地,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進入1945年後,日軍在華全面收縮戰線,處於中國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包圍之中,直至戰敗投降。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中國堅持持久抗戰,有力支援了美英蘇等盟國的作戰,推動了反法西斯國家走向聯合,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為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卓越貢獻。

閱讀全文

與中國抗日戰爭血肉長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