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小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

小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1-03-13 18:42:17

① 盤尼西林是什麼在抗日時期有什麼用

盤尼西林就是我們常說的青黴素,它是一種抗菌葯。在戰場上,在救治傷員上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能有效的殺菌,使傷員不因傷口感染而犧牲。因為抗戰時期,大多數傷員都是因為細菌的感染而犧牲,所以盤尼西林這種葯品十分短缺,而且在那個時代並不能大量供應,所以導致了很多傷員因此而犧牲,也就是說在抗日戰爭時期盤尼西林是救命的葯了。

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

(1)小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擴展閱讀: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1938年,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並取得成功。此後的一段時間實驗,弗洛里、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葯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

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到1944年,葯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因這項偉大發明,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② 誰能介紹一下中國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小米加"式步槍

解放戰爭初期,沒有人民幣,以地方卷頂替,工人、職員每月掙100---120斤小米 折錢發給。士兵管吃管穿一支槍。這就叫小米加步槍。

③ 抗日戰爭中 國共兩黨的各自作用與貢獻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對外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也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個初期階段,一個相持階段。
抗戰初期階段的正面戰場: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初期抗戰,雖然有許多失誤, 即國民黨存在僥幸心理,企圖依靠國聯,從而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作戰,加上國民黨軍隊思想混亂,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但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仍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發揮了極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晉北忻口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 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的開辟,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業績,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第五、「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第六、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抗戰相持與反攻階段的正面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採取消極對敵,避戰觀戰,消極抗日的態度,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建立了「防共委員會」。蔣介石則運用一切辦法盡力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此後將大量軍隊用於對付中共軍隊相繼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國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極作用的。由於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正面戰場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豫湘桂戰役這樣的大潰敗。正面戰場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盡管國民黨抗戰的態度較初期消極,但還是堅持了抗戰。在此時期鉗制了大量的日軍,並使敵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從戰略上講,正面戰場起到了戰略配合的作用。
從整個抗戰過程看,盡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愛國官兵,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始終高舉抗日大旗不動搖,始終站在抗戰前列不後退,並以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無私奉獻、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精神和抗日先鋒模範作用,贏得全國人民的信賴和擁戴,成了中華民族的先鋒、中國人民的脊樑,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從宏觀上、本質上和發展觀點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應該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能夠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願望,提出合乎時代潮流的政治主張,獲得人民的信賴和響應;二是能夠制定符合國情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推動歷史前進,得到人民的擁護;三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夠起到先鋒模範作用,成為群眾表率,得到人民的愛戴。
一、中國共產黨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全民族抗戰的倡導者、推動者和政治領導者。眾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也由此開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高舉團結抗日的愛國主義旗幟,堅定地站在抗日斗爭的最前列,為推動全民族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表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出來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那就無人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無人領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那就無從實行抗日。」同時表明,「在要不要抗戰的問題上,蔣介石受了我們的領導,就是我們推動了他抗戰。」從這個意義上講,蔣介石接受了共產黨的政治領導。
二、中國共產黨是發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戰略指導者。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轉向怎樣抗日的問題。由於兩黨代表的利益不同,參加抗戰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開始就提出了兩條不同的抗戰指導路線和軍事方針,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抗日戰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抗戰局面。
共產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並在實踐上指導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取得節節勝利。八路軍首戰平型關就威名天下揚,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振奮了全國民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此後不久,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深入敵後,開展廣泛的人民游擊戰爭,收復大片國土,解放5千多萬人民,建立大小10多個抗日根據地,抗擊了近半數(約40萬)侵華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迫使敵人佔領廣州、武漢後停止了對國民黨戰場的戰略進攻,促進了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
歷史證明,「敵人進攻,國民黨敗退,如果沒有八路軍、新四軍的對敵反進攻,戰略相持階段的出現是不可想像的。」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敗局也必將更為嚴重。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在抗戰第一階段,也是共產黨對全國抗戰起了政治核心和戰略指導作用。
三、中國共產黨是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投降,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力量和堅強堡壘。為了維護團結抗日的大局,共產黨作出了重大犧牲,頂住了投降反共逆流,為全國人民的抗日大業作出了傑出貢獻。一方面及時提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三大政治口號,開展了聲討汪精衛集團叛國罪行的斗爭,制止了蔣介石集團的投降活動。另一方面制定並堅持了「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以及高度克制、忍讓的「自衛」斗爭等政策、方針和原則,闡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政策和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向全國人民指明了「中國向何處去」的方向。
歷史證明,如果沒有共產黨「真心實意地出來維持抗日的大局,反對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險傾向,那就會弄得一團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和敵後戰場,是堅持抗戰、爭取勝利的中堅力量和主要戰場。在長達6年左右的戰略相持階段,由於日軍進攻的重點由國民黨戰場轉向共產黨戰場,敵後戰場成了抗戰的重心,敵後軍民成了堅持抗戰的「脊樑」。堅持抗戰打敗侵略者的歷史重任落到了共產黨肩上。
歷史表明,「所謂相持階段,實即解放區與敵人的相持。」其特點就是「敵人與解放區之長期反復的最殘酷的戰爭。」如果沒有敵後解放區戰場與敵人相持的戰爭,並在最困難的條件下長期堅持下來,「那就不會有什麼相持階段,」也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總之,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地位與作用,他們都是重要且絕對不能忽略的。共產黨的作用更加積極有力,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全國抗戰起到的關鍵的作用,在思想綱領上完全符合當時的國情需要,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打游擊戰爭,為正面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共產黨在抗日戰中有著鮮明的引領地位。而對於國民黨雖然有時出現了一些反動的行動與極為消極退步的作法,但在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地位仍是至關重要的。但相對於共產黨的作用與地位,仍屬於次要地位。總的來說,抗日戰爭的勝利還要歸結於中國的民力民心,共產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持長期抗戰的結果。

④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簡易;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奔赴太平洋戰場,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軍事力量,為美軍的太平洋戰爭創造先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巨大貢獻。
復雜來說是: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由中國軍民獨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開始,發展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始終把日本陸軍主力牢牢地牽制在中國戰場,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在戰爭形態上,它起初表現為一系列弱小國家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面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發動以爭奪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先後從中國攫取了台灣、澎湖和旅順、大連等,並勒索了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增強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世界列強中新崛起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所謂解決「滿蒙政策」的「田中奏摺」,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後取整個中國,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同時,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國主義向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的轉變。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戰火是日本點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這比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早兩年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摺」所確定的侵略計劃來實施,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我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中日兩國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武裝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發展到30多萬人。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展到11個聯軍共4.5萬餘人,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幹力量。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14年裡,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餘人。「九一八事變」後興起的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戰後,日本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滿洲』(九一八事變)為導火線而開始升起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開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了這個協定。「柏林—羅馬—東京」,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蘇的共同目標下終於緊密勾結到了一起,一個世界范圍的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組成,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把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意、日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後,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既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動員,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廣闊的敵後戰場和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加之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對日軍構成戰略夾擊的態勢,陷敵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全國性抗戰第一年,中國軍隊先後進行了平型關、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餘人,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有效作戰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此時,日本侵華兵力已達32個師、海軍2個艦隊和28個航空中隊,分別占其陸軍總數的94%、海軍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雙方投入兵力400餘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面積約60餘萬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成為當時世界基本矛盾在亞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態。首先強烈譴責日本法西斯侵華行徑,同情和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等各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各階層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於1937年8月21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對中國抗戰的有力支持。隨後,蘇聯又向中國政府提供4筆貸款,並直接派遣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並肩對日作戰。朝鮮、蘇聯、印度、加拿大、美國等10餘國志願援華友人陸續來到中國戰場,投入到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人民通過捐款、捐物和拒購、拒運日貨等手段,支援中國抗戰。美、英、法在1938年後為防日本「南進」,逐漸改變抗日戰爭之初的兩面政策,也以貸款形式給予中國抗戰一定的援助。總之,隨著「七七事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亞洲、遠東。美國二戰史委員會主席、國際二戰史委員會副主席戴德華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龍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展開後,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軍需要戰略配合之時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進而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無法達成。

中國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沖突,企圖以此推動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並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在兵力懸殊之下均遭失敗。日本為什麼甘心吃啞巴虧而不擴大武裝沖突,最後採取外交談判加以解決?當時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的石原莞爾說了實話:「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之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第122頁)可見,蘇聯能夠在1938—1939年擺脫東線威脅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抗戰對日本陸軍主力的打擊和牽制。

中國抗日戰爭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希特勒親自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告訴他,「希望盡早返回日本,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日本外相松岡曾力主對蘇開戰,以與德國法西斯配合,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但從中國關內抽調5個師加強關東軍的計劃卻遭到軍方的堅決反對。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53頁)日軍大本營最後只好無可奈何地決定:「帝國政府將繼續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暫不介入德蘇戰爭。」(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28頁)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里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圖在嚴冬到來之前,聯合日本打垮蘇聯。但此時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強化侵華戰爭。1941年12月初,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5個師用於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69%。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其無力「北進」發動侵蘇戰爭。當時日軍大本營統帥部決定:「不管德蘇戰爭如何演變,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內放棄解決北方的企圖」。(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2頁)正因為如此,蘇聯才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把兵力不斷西調,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僅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就從遠東方面軍調出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隊,加強了蘇聯西線對德作戰的實力。中國的持久抗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對此,蘇聯元帥崔可夫曾感激地說過:「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崔可夫:《在華使命》,新華通訊社,1980年版,第38頁)

中國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贏得了時間。日本「北進」侵蘇被迫放棄,「南進」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同樣因其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一再推遲。1940年春夏,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軍被趕出歐洲大陸,希特勒稱霸西歐。日本本來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國襲擊、無暇東顧,美國又尚未直接捲入同德、意、日沖突的情況下,趁機南下,向太平洋地區擴張,以攫取英、法、荷、葡在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德國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進,以期望它從東方打垮英、法等勢力,與其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此時的中國戰場正進行百團大戰,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對此,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1940年,日本陸軍共49個師,其中38個師陷於侵華戰爭中,占陸軍總兵力的78%。

中國抗日戰爭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使日德在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成為泡影。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得手,攻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及「反擊」號兩艘巨艦成功,暫時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後,曾制訂了一個用5個師攻打澳大利亞、奪取錫蘭,與希特勒在印度洋上會師的狂妄計劃。是時,德國也力促日本進軍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賓特羅甫和日本駐德大使大島商討軸心國的戰略問題時,要求日本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軍向中東和高加索的進軍。但是,中國抗日戰爭愈戰愈強,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力不從心。1942年春,羅斯福曾慶幸地對自己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羅斯福見聞秘錄》,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

中國戰場牽制和斃傷日軍主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

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戰場始終牢牢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據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資料載,1937年,日本陸軍共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8%以上,還有50%的空軍和40%的海軍力量用於侵華戰爭。1938年,日本陸軍共34個師,其中32個師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陸軍共41個師,其中投入侵華戰爭34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4個師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0%,而用於南太平洋戰場的陸軍只有10個師,不及侵華兵力的20%。

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一直到1945年,擁有100餘萬兵力的日本陸軍最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在中國軍民多年的打擊消耗和最後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本土「決戰」,又無力在大陸進行決戰,最後不得不在中國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美、英盟軍沒有直接參加對日本中國派遣軍的作戰,相反,中國遠征軍卻以10—20多個師的兵力兩次入緬,參加印緬戰區對日南方軍和緬甸方面軍的作戰,並擔任了緬南防禦和緬北、滇西反攻的主力,為緬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的兵力128萬餘人,這個數目超過了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各島的日軍總和,大約相當於全部海外日軍(不含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數)的50%以上。

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後達14年之久,它是蘇聯、美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三倍半,是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兩倍半。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75%以上。同時,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民眾傷亡2249.9萬餘人,被侵華日軍強擄的中國勞工800餘萬人,香港同胞10萬餘人、台灣同胞115餘萬人被日軍致死、致病殘等。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外敵入侵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和團結,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極大弘揚;光復了自甲午戰爭以來的失地,台灣、澎湖列島等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長達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燦爛篇章,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辟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必將永垂青史!

⑤ 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

在戰場承擔了大部分日軍的進攻.

⑥ 在抗日戰爭時期翼中地道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請概括出來

在抗日戰爭時期翼中地道發揮了創新的作用。

《冀中的地道戰》按由總到分的順序和空間轉換的順序,先介紹冀中地道的總體結構,再分別介紹各種具體的設計樣式及其保護自己、抗擊敵人、防止破壞和傳遞敵情信息的功用,體現了設計周密、易守能攻、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特點。



(6)小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擴展閱讀:

1942到1944那幾年,日本侵略軍在冀中平原上「大掃盪」,還修築了封鎖溝和封鎖牆,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們的人民武裝。

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新的斗爭方式,這就是地道戰。

在廣闊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計其數的地道,橫的,豎的,直的,彎的,家家相連,村村相通。敵人來了,我們就鑽到地道里去,讓他們撲個空;敵人走了,我們就從地道里出來,照常種地過日子,有時候還要打擊敵人。靠著地道這種堅強的堡壘,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堅持了敵後游擊戰爭。

⑦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什麼作用,具體事件

自己感覺中共在抗日戰爭起到的輔助作用,正面戰場還是國軍來應付。國軍在正面戰場牽制很多日軍這個是不可否認的。雖然共軍也有幾次相對較大的對日作戰,但還是以擾亂日軍作戰為主。總得來說,這個不能單以國軍或是共軍取得的勝利,這個是中華民族取得的勝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規模以上戰役戰斗統計:

(本統計起至時間為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並不包括1945年8月15日以後,八路軍新四軍對拒絕投降之日軍偽軍所作的攻擊。為避免無謂爭論,本統計亦不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之反擊,如皖南事變,黃橋戰役等均不在內。)
(規模以上戰斗指日偽軍攻擊兵力在萬人以上,或八路軍新四軍斃傷俘敵軍數目在千人以上之戰役戰斗。另如戰役戰斗確有特殊戰略意義,則雖未達到上述標准 ,仍可能收錄。)
(東北抗聯因所處環境極為惡劣,兵力均不充裕,故對東北抗聯之戰役戰斗,標准適當降低。)
以戰役戰斗發起時間為序;
本統計為個人獨力完成,難免有疏漏或考據不精之處,敬請見諒,並請以確切之史實補充更正;
本統計資料均來源於公開資料。
-----------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9月,平型關戰斗
戰果:殲滅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1000餘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七亘村戰斗
戰果:連續兩日在同一位置設伏,共殲敵500餘人,八路軍僅傷亡不足百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25日-11月7日,廣陽戰役
戰果:斃、傷日軍1300餘人.遲滯了日軍對太原的行動,掩護了國民黨軍的撤退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1月至12月,晉察冀軍區反八路圍攻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2000餘人,邊區所轄發展到30餘個縣,部隊發展到2萬人,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22日至4月2日,晉西北反圍攻戰役
戰果:八路軍殲滅日軍1500餘人,收復了7座縣城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14日-19日,午城井溝戰斗
戰果:殲滅日軍1000餘人,焚毀汽車70餘輛,保衛了陝甘寧邊區和鞏固呂梁山區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15日至4月11日,易淶戰役
戰果:進行大小戰斗40餘次。八路軍共斃傷日軍1400餘人,
1938年4.4——1938年4.27日,晉東南反「9路圍攻」。
戰果:日軍戰敗,長樂村一戰差點全殲108師團117聯隊,狼狽撤出晉東南根據地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至8月,寶清地區反討伐作戰
戰果:斃傷日偽軍300餘人,第5、7軍部隊鑒於寶清局勢空前惡化,主力向同江、富錦地區轉移。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神頭嶺戰斗
戰果:共斃傷日軍1500餘人,俘80多人,八路軍僅傷亡240餘人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春,東邊道北區春季反討伐作戰
戰果:斃傷俘日偽軍600餘人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8月至9月,漳南戰役
戰果:殲滅偽軍和土匪7800餘人,為建立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8月,長崗戰斗
戰果:擊斃俘虜偽軍160餘人,繳獲輕機槍8挺、步槍、手槍160餘支。號稱「滿洲剿匪之花」的偽軍少將旅長索景清幾被擊斃。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9月14日-19日,薛公嶺戰斗
戰果:三次伏擊共殲滅日軍1000餘人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9月至11月,晉察冀1938年秋季反圍攻
戰果: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36次,殲滅日偽軍5331人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9月20日至11月17日,反二十五路圍攻戰役
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36次,殲滅日偽軍5331人,五台、靈丘、曲陽等幾座縣城失守
1938年11.12——39年4.1日,冀中反」5次圍攻「。
冀中軍區2萬多八路軍迎戰。日軍戰敗,狼狽撤出冀中根據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月至3月,冀南1939年春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八路軍作戰100餘次,斃傷日偽軍3000餘人。
1939年1——39年3月。晉南反「11路圍攻」。
晉南軍區3萬多八路軍迎戰。日軍戰敗,狼狽撤出晉南根據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4月,大蒲柴河戰斗
戰果:擊斃日軍偽軍220餘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4月至11月,龍北地區作戰
戰果:較大戰斗40餘次,斃日偽軍警400餘人,俘偽軍警600餘人
1939年5月至12月,寶清地區反討伐作戰
戰果:擊斃日偽軍230餘人,繳獲輕機槍2挺、步槍260餘支.此後,日偽軍更加緊了對寶清地區的討伐和封鎖,第2路軍在日偽軍的輪番進攻下,處境極為困難。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陸房戰斗
戰果:斃傷日偽軍大佐聯隊長以下1300餘人,勝利突出重圍,
1939年6.1——7.14日。魯中夏反圍攻。
魯中軍區3萬多八路軍迎戰。日軍戰敗,狼狽撤出晉南根據地。
戰果:7.16日,日軍114師團師團長沼田德重中將率部撤向聊城途中,師團司令部突遭八路軍魯西軍區伏擊,被殲200多,沼田德重中將胸,腹中彈,8.2日,因醫治無效,死於濟南日軍中心醫院。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7月3日至8月,太行區1939年夏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殲滅日軍2000餘人,收復了榆社、武鄉、沁源、高平等城,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7月9日-27日,易滿徐戰役
戰果:大小戰斗19次,八路軍共斃傷日軍1000餘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8月,大沙河戰斗
戰果:斃傷俘日偽軍600餘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陳庄戰斗
戰果:第120師傷亡557人,共斃傷日軍1280餘人,俘日軍2人,俘偽軍12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0月至12月,冀中區1939年冬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60餘次,殲滅日偽軍2500餘人。迫使其於12月底全部退出冀中根據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0月至12月,北嶽區冬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歷時40餘天,八路軍作戰108次,共斃傷日偽軍3600餘人,擊斃阿部規秀。八路軍傷亡約2000人。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2月,邯長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斃傷日軍700餘人,收復黎城、涉縣兩城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2月至4月,晉西北1940年春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作戰30餘次,斃傷日軍1100餘人,俘日偽軍200餘人,收復日軍佔領的嵐縣、方山、臨縣3座縣城及11個市鎮。
1940年4.14——5.5日,魯南春反圍攻。
魯南軍區八路軍迎戰。日軍戰敗,狼狽撤出魯南根據地。
1940年2月至3月,白彥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殲日偽軍800餘人,繳獲長短槍350餘支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平西區1940年春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大小戰斗30餘次。八路軍共斃傷俘日偽軍1000餘人,擊落飛機1架。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4月至5月,冀中區1940年夏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作戰96次,斃日軍1800餘人、偽軍200餘人,傷日軍1200餘人、偽軍170餘人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4月23日-5月3日,南繁戰役
戰果:10餘次戰斗,以劣勢兵力取得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6月至7月,晉西北1940年夏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對日軍作戰251次,斃傷日偽軍4490人。收復興縣、臨縣、方山、保德、河曲五城。120師傷亡傷亡2039人;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夏,冀中區1940年青紗帳戰役
戰果:八路軍作戰146次,共斃傷日軍2189人、斃傷俘偽軍1000餘人,
百團大戰是一系列較大規模戰役戰斗的組合,分列數例如下: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8月至9月,正太鐵路破擊戰
戰果:共斃傷日軍2200餘入,俘日軍10人,嚴重破壞了正太鐵路。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8月20日至9月27日, 同蒲鐵路北段破擊戰
戰果:作戰200餘次,殲滅日偽軍3500餘人,破壞鐵路40餘公里,破壞公路300餘公里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9月至10月,榆遼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斃傷日軍近1000人。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9月10日至10月10日,淶靈戰役
戰果: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俘日軍49人、偽軍37人
1940年9.5——9.17日。皖東秋反圍攻。
皖東軍區新4軍迎戰。日軍戰敗,狼狽撤出皖東根據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10月6日-11月5日,太行區秋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斃傷日軍1050餘人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11月至1941年1月,北嶽區反掃盪戰役
戰果:斃傷日軍1000餘人。迫使日軍於1941年1月2日全部從根據地撤走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11月至12月, 太岳區冬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斃傷日軍1060餘人.太岳根據地遭到巨大的破壞和摧殘,僅沁源縣被殺害群眾達5000餘人,10戶人家以上的村莊,絕大部分被燒毀,被搶被殺牲畜近萬頭。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12月至1941年1月,晉西北1940年冬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作戰217次,殲滅日偽軍2500餘人,破壞公路125公里
1941年1.11——2.10日。魯西春反圍攻。
魯西軍區八路軍迎戰。日軍戰敗,狼狽撤出魯西根據地。
1941年(民國三十年)2月至6月,冀中區1941年春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60餘次,殲、俘日偽軍3000餘人。
1941年(民國三十年)5月至7月,冀東區1941年夏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斃傷日偽軍1500餘人,但也付出較大的代價,冀東區受損嚴重
1941年(民國三十年)7月至8月,冀中區1941年青紗帳戰役
戰果:八路軍作戰100餘次,共殲日偽軍2000餘人,
1941年(民國三十年)7月20日至8月,蘇北蘇中1941年夏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作戰130餘次,殲滅日偽軍3800餘人,擊沉日軍汽艇30餘艘。
1941年(民國三十年)7月至1942年10月,蘇南反清鄉作戰
戰果:斃傷俘日偽軍1000餘人,16旅旅長羅忠毅、政委廖海濤犧牲
1941年(民國三十年)8月至10月,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和民兵、游擊隊共作戰814次,斃傷日偽軍5500餘人,八路軍等抗日武裝傷亡5900餘人,群眾傷亡6000餘人。
1941年(民國三十年)夏,北嶽區1941年夏季反分割戰役
戰果: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平溝破路400餘公里,北嶽區、平西區的平原與山區以及山西與河北交界地區根據地被分割局面有一定扭轉。
1941年(民國三十年)9月至10月,太岳區1941年秋季反掃盪作戰
參戰部隊:中國八路軍太岳軍區部隊、南進支隊、國民革命軍第98軍
戰果:八路軍作戰10餘次,斃傷俘日偽軍500餘人。
1941(民國三十年)年10月31日至11月20日,太行區冬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作戰62次,共斃傷日軍1384人,水腰兵工廠成功轉移
1941年(民國三十年)11月,黃崖洞戰斗
戰果:我軍以不足—個團的兵力,與裝備精良的5000多日軍鏖戰了8天8夜,斃傷日軍700餘人。開創了抗日戰爭史上敵我傷亡對比前所未有之記錄。成功保衛黃崖洞兵工廠轉移。
1941年(民國三十年)11月2日至12月28日,沂蒙山反掃盪戰役
戰果:殲滅日偽軍6200餘人,抗日軍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部隊傷亡1400餘人,群眾被殺害和抓走1.4萬餘人,糧食被搶走160餘萬斤。
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平漢路破襲戰役
戰果:大小戰斗45次,斃俘日偽軍960人,平毀封鎖溝109公里,破壞公路69公里、鐵路4公里
1941年(民國三十年)底至1942年初,侏儒山戰役
戰果:共殲滅斃傷日軍200餘人,偽定國軍第1師5000餘人,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月至3月,晉西北1942年春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3次,殲滅日偽軍750餘人,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2月3日-25日,太岳區春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八路軍共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2月3日至3月3日,太行區春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共斃傷日偽軍2000餘人。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 5月1日至6月底,冀中區「五一」反掃盪戰役
戰果;進行大小戰斗272次,斃傷日偽軍1.1萬餘人。冀中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冀中軍區部隊減員16800餘人,群眾被殺、被捕達5萬餘人,根據地絕大部分變為日佔區和游擊區。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5月15日至6月20日,太行太岳夏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八路軍共斃傷日偽軍3000餘人。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指揮部隊突圍作戰中,於十字嶺陣亡。
1942年(國民三十一年)7月至8月,冀魯豫區夏季攻勢作戰
戰果;八路軍共斃傷日軍1000餘人、國民黨頑軍6000餘人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7月至8月,平北區1942年夏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作戰38次,斃傷俘日偽軍592人,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8月,冀東區1942年夏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作戰20多次,斃傷日偽軍900餘人,開辟灤河以東、北寧鐵路以南400餘個村莊,使冀東抗日根據地人口增至270萬。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8月至10月,冀中區1942年青紗帳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1500餘人,平毀公路、封鎖溝50餘公里。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9月至10月,冀魯豫區秋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八路軍共斃俘日偽軍500餘人,八路軍損失較大,計犧牲、被俘、失散指戰員1100餘人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9月至12月,冀東區1942年秋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八路軍主力轉移到外線,保存了有生力量,但抗日基本區為日偽軍佔領,冀東抗日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
戰果:八路軍作戰800餘次,共斃傷俘日偽軍2800餘人。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2月17日至4月10日,蘇北1943年反掃盪戰役
戰果:大小戰斗658次,斃日偽軍1070餘人,傷780餘人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4月至5月,北嶽區1943年春季反輾轉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作戰218次,斃傷俘日偽軍1700餘人,攻克碉堡5座,炸毀汽車12輛,繳長短槍73支、輕機槍1挺、炮1門,軍用物資一部。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5月3日-22日,太行1943年夏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斃傷俘日偽軍2500餘人,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6月,冀東區青紗帳戰役
戰果;殲滅日偽軍約1100人,恢復了豐玉寧抗日根據地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7月10日至8月19日,衛南戰役
戰果:殲滅偽軍5600餘人,開辟了衛河以南抗日根據地。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7月至8月,諸日莒沂魯山區戰役
戰果:斃日偽軍6000餘人,八路軍控制了沂山山區全部和魯山山區一部,面積約2250平方公里。
1943年7月至9月,冀東第二次恢復基本區攻勢作戰
戰果:作戰80多次,攻克點碉40處,斃傷日偽軍1100多人,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8月,林南戰役
戰果:歷時9天,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7000餘人,開辟了豫北抗日根據地。戰役中,八路軍傷亡790餘人,團長周凱東陣亡。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9月至11月,冀魯豫邊區1943年秋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共殲滅日偽軍4000餘人,第5軍分區司令員朱程犧牲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9月至10月,晉西北1943年秋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消滅日偽軍1300餘人。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9月至12月,北嶽區1943年秋冬季反掃盪戰役
戰果:八路軍民兵共作戰5300餘次,攻克碉堡204座,斃傷俘日偽軍9400餘人,繳山炮1門、輕重機槍17挺、擲彈筒7具、步馬槍800餘支,毀日軍火車18列、坦克3輛,汽車244輛,破壞鐵路橋13座、公路950餘公里、鐵路5公里,擊落飛機1架。八路軍傷亡2400餘人。
1943年9月至12月,冀東區1943年秋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斃傷俘日偽軍約600人。攻入馬蘭峪金礦
1943年10月至11月,太岳區1943年秋季反掃盪作戰
戰果:八路軍作戰720多次,共斃傷日偽軍3500餘人。第十六團抓住戰機,伏擊殲滅敵軍官戰地觀戰團
1943年11月,八公橋戰斗
戰果:八路軍攻克偽軍據點、碉堡17處,殲滅偽軍2150人,生俘偽二方面軍參謀長甄紀印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1月至12月,大嶺山反「萬人掃盪」作戰
戰果:突出包圍圈,殲滅日偽軍160餘人,保存了主力部隊。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至3月,冀中區1944年春季攻勢戰役
戰果: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攻佔肅寧、安新、趙縣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3月至4月, 魯中第三次討伐吳化文部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斃傷偽軍1300餘人,俘偽軍少將以下軍官323人、士兵4800餘人,打通了沂、魯、泰、蒙各山區的聯系。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3月,車橋戰役
戰果:新四軍共殲滅日軍大佐以下460餘人(內俘24人)、偽軍480餘人(內俘168人)。新四軍傷亡200餘人。鞏固和擴大了蘇中抗日根據地,實現了蘇中抗戰形勢的根本好轉,「日本人反戰同盟」蘇中支部盟員,勇敢地參加火線喊話,松野黨光榮犧牲。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4月至5月, 高溝楊口戰役
戰果:新四軍殲滅偽軍共2000餘人,斃日軍140餘人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陳家港戰斗
戰果:擊斃偽軍900餘人,俘虜偽軍大隊長以下425人,繳獲食鹽4萬噸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7月至8月,渤海軍區1944年夏季攻勢作戰
戰果:八路軍俘日軍1人。斃傷日偽軍270人,俘虜偽軍1930人,繳獲大小炮15門、輕重機槍52挺、長短槍1840支,汽車2輛、子彈10餘萬發。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8月,濱海區1944年反掃盪作戰
戰果:內線殲滅日偽軍400餘,外線殲滅日偽軍700餘人,8月29日日軍撤離根據地中心區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8月至10月,渤海軍區秋季攻勢作戰
戰果: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5000餘人,收復樂陵,臨邑、南皮三座縣城、打通各分區之間的聯系,使小塊游擊區聯成六塊的恨據地,並對天津、德州、濟南等地的日偽軍造成威脅。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8月至9月,晉綏軍區1944年秋季攻勢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297次,斃傷日軍499名、偽軍414名,俘日軍20名、偽軍1014名,繳長短槍674支、輕機槍10挺、重機槍1挺、追擊炮2門,收復村莊446個,解放人口5萬余,收復土地770平方公里。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8月, 鄆城戰役
戰果:殲滅偽軍2900餘人
戰果;斃傷日偽軍1600餘人,俘日偽軍3670餘人,八路軍傷亡1100人。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9月,葛庄草溝戰斗
戰果:共斃傷日軍中隊長以下300餘人,偽軍獨立旅旅長以下1000餘人,俘日軍31人、偽軍師參謀長以下367人,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0月至12月,冀中區1944年冬季攻勢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殲日偽軍1000餘人,攻佔正定、安平、獻縣、保定城關及其周圍縣城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2月, 蘇北區1944年反掃盪戰役
戰果:新四軍斃傷俘日偽軍1048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月至4月,道清戰役
戰果:殲滅日偽軍2500餘人,解放人口75萬,擴大解放區2000餘平方公里,建立了獲嘉、武陟、修武等4個縣抗日民主政權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2月,大田畈戰斗
戰果:斃傷日軍400餘人,繳獲炮7門、輕重機槍25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2月至6月,冀熱遼區反擊偽滿軍戰役
戰果:冀熱遼軍區部隊共作戰230次,殲滅日偽軍5035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2月17日-4月25日,晉綏軍區1945年春季攻勢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作戰537次,斃傷日偽軍1590餘人,俘虜和瓦解偽軍810人,奪取了離嵐、五三兩條公路線,擴大根據地面積3840餘平方公里,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2月,討伐偽軍趙保原部戰役
戰果;斃傷敵2000餘人,俘虜7370人,擊潰2000餘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3月,蒙陰戰役
戰果;斃傷俘日偽軍1300餘人,使沂蒙與泰南兩抗日根據地聯成一片。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阜寧戰役
戰果:新四軍共俘偽軍師長以下2000餘人,斃傷300餘人,攻佔阜寧縣城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南樂戰役
戰果:共殲滅日偽軍3400餘人,解放了衛河以東大片地區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豫北戰役
戰果:共殲滅日偽軍2800餘人,偽軍投誠與反正1700餘人,建立了沁陽、孟縣、濟源三個抗日民主縣政府。
1945年5月,安饒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作戰6次,斃傷俘日偽軍1043人,解放縣城3座,八路軍傷110人,亡47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5月至7月, 宿南戰役
戰果:共斃傷俘偽軍1800餘人,解放土地950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並開辟了宿南新區,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5月,東平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2260餘人,解放了東平縣城。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5月,雁北戰役
戰果:斃傷俘日偽軍1256人,擴大解放區面積5700餘平方公里,解放村鎮783個,人口約44萬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5月至6月,察南戰役
戰果:斃傷日偽軍800多人,俘1287人,繳獲火炮兩門、機槍21挺、長短槍2089支、戰馬102匹、電台兩部、攻克縣城3座,拔除據點117個,擴大解放區面積3400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約57萬,使冀察、冀晉新解放區連成一片。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6月,討伐厲文禮部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7300餘人,解放了安丘縣城以南、臨朐縣城以東、景芝鎮以西1700平方公里上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6月,子牙河東戰役
戰果:大小戰斗123次,斃傷日偽軍920人,俘偽軍2152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6月19日-7月1日,晉綏軍區1945年夏季攻勢戰役
戰果:斃傷俘日偽軍1100餘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6月至7月,睢寧戰役
戰果:解放睢寧城,斃傷俘偽軍2200餘人。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6月至7月,安陽戰役
戰果:八路軍共斃傷日偽軍800餘人,俘3400餘人(內有偽軍將官3名),擴大解放區1500餘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5萬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7月,大清河北戰役
戰果:斃傷日偽軍1300餘人,俘偽軍2200餘人,收復縣城1座,擴大解放區面積1000餘平方公里。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7月15日-30日, 討張步雲部戰役
戰果:殲滅偽軍5000餘人,開辟了諸城以北,膠濟路以南,海(州)青(島)路以西,濰河以東廣大地區。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7月至8月,第二次討伐張景月部戰役田柳庄攻堅戰
戰果:殲偽軍2000餘人。解放了壽光外圍,打通了渤海東部與膠東、魯中的聯系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8月,山東反攻戰役
戰果:斃傷俘日偽軍1.58萬餘人,解放近四十個市縣。

⑧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軍用小米加步槍戰勝了敵人,小米有那些好作用

這個應該只是一種比喻,用小米來比喻抗戰的艱苦。然後還有就是你可以看看大染坊前幾集里有用小米作為薪資發放的,這是不是說明小米作為一種計量名稱呢?

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上力,被稱為小米加步槍,機槍,步槍指的是什麼

共產黨軍隊的武器非常砸。步槍主要有漢陽造,老套筒等老爺槍,較新的有三八式和中正式步槍。但三八大蓋已經成了八路軍的象徵,所以傳統意義上的小米加步槍指的是三八大蓋。機槍,一般指的是標志性的就是捷克ZB26式輕機槍,也成了抗日武器的象徵,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共產黨也裝備少量繳獲的外巴子,但稱不上標志

⑩ 怎樣正確認識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了解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首先應了解它在當時所處的地位。事實上,國民政府是當時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擁有幾百萬人的龐大軍隊,僅此而言,它在國人心目中就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這種不可替代的地位,才使得日本在發動「盧溝橋事變」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逼迫國民政府的投降上。其次,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力量還比較弱小,無論兵力、武器裝備等都還與日本有較大差距,尤其是武器裝備。我們知道,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裝備僅停留在「小米加步槍」的水平上,就更不用說抗日戰爭時期的裝備了。人民軍隊這樣的軍事實力,確實難於與日本侵略軍的飛機、坦克、大炮相抗衡。第三,20世紀30年代的國際形勢異常復雜,由於經濟大危機的影響,很多國家忙於克服危機而無暇顧及它國事務,而是面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與擴張而採取了「綏靖」政策。這樣的國際形勢讓我們認識到,不能把希望寄託到它國和國際聯盟身上,只能靠我們自己。第四,國民政府在對抗日戰爭的態度上確實不夠一致,由積極抗日轉向消極抗日。但我們應該看到,它始終未曾投降過,為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可以說正是這樣,國民政府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與認可,二戰後期,蔣介石代表中國參加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就是明證。

閱讀全文

與小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