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大同那些名人他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大同那些名人他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3-09 02:20:51

A.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提出過大同社會

孫文和康有為的大同思想應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其具體的內容是指人類社版會生產資料共有,人權們之間沒有等級差別,沒有剝削壓迫,平等和睦相處,各有所得所樂。與孔子同時的老子也這樣描繪大同世界:沒有欺壓,沒有貴賤,平等,博愛,人人勞動,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所謂理想社會。

B. 大同的英雄人物故事有哪些

鮮卑驕子拓跋宏
拓跋宏,復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以後的第六個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於平城皇宮之內,其父獻文帝非常高興,因喜生貴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歲時,被立為皇太子,母親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為太子則被賜死」的規定,身遭厄運。拓跋宏在宮中奴婢撫養之下,自幼聰明,秉性孝謹,四歲時,就懂得為父親吸吮膿瘡,深受世人稱贊。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獻文帝在永安殿暴崩,馮太後於延興元年(公元471年)輔佐拓跋宏臨朝聽政。在此期間內,頒行了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

俸祿制——因北魏初年吏治混亂,官吏以自籌俸祿為名任意敲詐百姓、魚肉鄉民,故而規定官吏俸祿由政府統一籌集、分發,官吏不得自籌。

三長制——以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分別設置鄰長、里長、黨長。三長制是為取代宗主督護制而建立的基層行政組織,有利於中央集權。

均田制——凡十五歲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國家領取耕種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領取露田(荒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女子可領取露田二十畝。桑田為私田,也稱永業田,死後可以傳給子孫。露田不能買賣,死後歸還官府。

這些針對當時弊政的政治改革,有利於鞏固北魏的統治,對安定社會環境,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是有進步意義的。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後馮氏駕崩,拓跋宏開始親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為了擺脫鮮卑保守勢力的影響,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決定遷都洛陽。事先他曾了解,以前北魏歷代王朝,也曾多次議論過遷都洛陽,但都因為遭到鮮卑貴族保守勢力的反對而被擱置了。因此這次遷都,他決意密而不宣,召集群臣,聲稱要調集大軍南征。於是拓跋宏全副戎裝,率領三十萬人馬從平城出發,渡過黃河,進駐洛陽。有一天,文武百官紛紛跪在馬前,叩頭諫止南征,有一個鮮卑貴族拓跋休聲淚俱下,苦苦哀求不要南征,並訴說以前北魏軍隊南征時,在淮河岸邊屢遭慘敗,屍體堆積如山的教訓。拓跋宏聽罷以後,滿臉怒容地對群臣說:「這次南征,興師動眾,不可勞而無功。不南征,便遷都。列位愛卿可以表示意見,贊成遷都的站在左邊,贊成南征的站在右邊。」多少年來,文武百官一提起南征,都嚇得魂飛魄散,盡管心裡不太贊成遷都,但在選擇南征和遷都兩件事中,自然要避重就輕,選擇後者。因此,都不謀而合地站到左邊。於是,這些人都中了拓跋宏之巧計,大軍便停駐洛陽,勝地完成遷都夙願。

遷都洛陽以後,鮮卑貴族穆泰、陸睿陰謀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陽分庭抗禮;大太子拓跋恂在舊勢力的慫恿下,密圖從洛陽逃回平城參加叛亂,但拓踐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亂者很快就被平息,太子拓跋恂被廢,並被賜死。此番從平城遷到洛陽的人口約有百萬,均稱「代遷戶」。朝廷頒旨規定:「代遷戶」一律改為洛陽籍貫,死後要葬在洛陽北邙山。用漢族服飾代替鮮卑服,朝中禁用鮮卑語,並改鮮卑姓為漢姓,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其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陸、賀賴氏改姓賀、獨孤氏改姓劉、賀樓氏改姓樓、忽忸於氏改姓於、紇奚氏改姓嵇、尉遲氏改姓尉,合稱八姓。提倡鮮卑貴族同漢人士族通婚,拓跋宏自己就娶了崔、盧、鄭、王四姓的女子做後妃,又為五個弟弟娶了漢族大姓的女子做正妻,並把幾個公主都嫁給漢族大姓,僅范陽盧氏一家就娶了三位公主。

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經濟的向前發展,促進了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使得鮮卑族進一步漢化。因此魏孝文帝可稱為是鮮卑驕子,是個開明君主,在各個民族融合,互學先進經驗,推動歷史發展方面,做過很大貢獻
慧眼皇後婁昭君
婁昭君,北齊代郡平城人(今大同)。贈司徒內干之女,太原王婁昭之姐。

婁昭君慧眼獨具,看到在城牆之上服勞役的將領高歡相貌奇偉,面帶忠厚,雖然目前貧窮,但料定他是個英雄,日後必然發跡,於是產生愛慕之意,暗地贈給高歡金銀財物,二人結成美滿姻緣。後又拿出全部家資,讓高歡結識天下英雄豪傑,並參與出謀策劃,使高歡屢立戰功,官居東魏丞相。

婁昭君平日柔順勤儉,謙卑自守。親自紡織針補,視姬妾所生諸子均十分慈愛,不異己出,對諸子每人必賜一袍一褲。時常向高歡進言,有才必用,不能以私廢公。處事能夠顧全大局,委曲求全。當時高歡為了與少數民族茹茹國建立外交關系,打算納娶茹茹公主,因考慮婁昭君而猶豫未決,婁昭君便以國家利益為重,勸諫高歡說:「國家大計,不要遲疑。」高歡娶回茹茹公主後,她自動騰出正室,讓高歡合婚。此舉受到舉國上下稱贊。有一次,昭君懷孕分娩難產,正值高歡領兵征討西魏,宮人要給高歡送信,讓其回宮照看,昭君制止不讓,說:「王出統大兵,何得以我故,親離軍幕。」後來終於忍痛生出一男一女的雙胞胎。日後高歡聽到以後,很受感動。

天保初年,長子高洋即位北齊皇帝,尊她為皇太後。天保十年,高殷即位,封她為太皇太後,太寧二年(公元562年)病逝。

婁昭君共生六男二女,三男即位皇帝,三男即位稱王,二女皆為東魏皇後。
騎射美男獨孤信
獨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願,北周時期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謚曰景。

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獨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職。其女:長女為周明敬後;四女為元貞皇後;七女為隋文帝皇後
文獻皇後獨孤氏
文獻皇後獨孤氏,名伽羅(公元543——602年),隋朝雲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馬獨孤信之七女。獨孤信見楊堅相貌奇偉,器宇軒昂,故將伽羅女許配為婚,時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後,封為文獻皇後。

文獻皇後柔順恭孝,謙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寵愛。文帝上朝時,她與帝同輦而進,至閣乃止。候其退朝之後又一起回宮,同吃同樂同寢,相顧歡欣。平日生活儉朴,不好華麗,專喜讀書,識達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處,她就忠心苦勸,於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當時突厥與隋貿易,有明珠一盒,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殷壽讓她買下,她婉言謝絕地說:「如今戎狄屢次侵犯,將士征戰疲勞,不如將八百萬獎賞有功之士為佳。」此舉立刻朝野傳聞,受到百官稱贊;大都督崔長仁是文獻皇後表兄,觸犯國家王法,按律當處以斬刑,隋文帝看在皇後情面,有意赦免其罪。皇後進諫說:「國家之事豈可顧私。」遂將崔長仁處死;皇後異母兄弟獨孤陀因滋酒逞兇殘害百姓,曾受過皇後指責,故而懷恨在心,常以貓鬼詛咒皇後,按律當斬。皇後雖然氣得三天沒有進食,但最後還是請求文帝赦免其罪,皇後說:「如果獨孤陀蠹政害民,妾不敢為其說情。但如今獨孤陀是因為詛咒我而犯罪,所以我敢請求赦免他。」於是陀被免死。

文獻皇後很有政治才能,每當與隋文帝議論國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謀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宮中稱為二聖。但她卻在確立隋王朝的繼承人上犯了錯誤,對廢掉忠厚的長子楊勇,改立比較善於偽裝的次子楊廣為太子負有一定責任。仁壽二年八月,文獻皇後病逝永安宮中,終年59歲,葬於太陵。
五代名將折從阮
折從阮,五代時後晉將領,西京大同人。初名從遠,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之諱,改名從阮,字可久。是羌族折掘氏之後裔。初為後唐庄宗牙將,後升為府州刺史。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他在府州駐守。開運元年(公元944年),後晉與契丹敗盟後,他攻取契丹城堡十餘處,每次作戰必勝。後漢時,在府州建永安軍,擢本州團練史、兼領朔州刺史、安北都護振武軍節度使。

後周時期,折從阮鎮守北方邊塞的宣義、保義、靜難、永安等四鎮,為節度使。因鎮守邊關有功,去世之時,周太祖贈他為中書令。

折從阮一生經歷了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王朝,這個時期內外混戰交替,他的主要功績是抵禦契丹入侵,戍守邊境,對於維護中原安全,效忠於後周統一中國之大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折氏門中,從折從阮到折可適,幾代人為宋朝將領,其中有三個節度使、四個團練使、一個觀察使、一個防禦使。折從阮之孫女折賽花,為楊業之妻,折氏家族對於楊家將忠心抗遼具有很大影響。
巾幗英雄折太君

折太君(誤稱余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征遼之時,潘美掛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家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清朝光緒年間《岢崗州志》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戶衣)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又《保德州志》雲:「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亻先)違制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詔「故雲州觀察使楊業,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 (死後)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楊業傳》)。

楊業為國捐軀之後,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贊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清代勇烈公任舉
任舉,字漢中,清代大同人。生得赭面長髯,素懷忠義,才勇過人。雍正二年中武進土,授以陝西柏林守備,以征巴里坤有功,遷寧夏都司。乾隆十一年升固原提都。因屢立戰功,特授西鳳協副將,晉署重慶總兵。在一次平定叛亂戰斗中英勇殺敵,壯烈犧牲,終年46歲。乾隆皇帝甚憫悼恤,典如提督,例謚勇烈,入祀昭忠詞。並於大同城東十里之外,水泊寺前賜塋地,御賜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蔭其次子承緒為官,其弟鳳由守備超擢參將,後又升副將。

任舉的次子任承緒於12歲補博士弟子員,乾隆二十六年以父勛授巡捕京南營千總,後升任北營、西營守備。《清史稿》中有《任舉傳》。生前著有《任勇烈詩集》。
治河專家栗毓美
栗毓美,字友梅,又字曰朴園,渾源州人。清代嘉慶年間考中拔貢,授任河南知縣,後遷光州直隸州知州、汝寧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市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東河道總督。

栗毓美在河南任職期間,當地黃河經常泛濫成災,嚴重地威脅著百姓的生命財產。為此,他做了實地勘察,認為造成水患之原因,是由串溝積水成河,潰毀堤壩所致。

栗毓美曾經多次專程乘小船考察了大河南北兩岸,每次行程四十多里,發現北岸串溝積水很深,串由溝尾部已與大河連結起來,並且與沁河、武陟、榮澤諸灘的積水匯合一起,注傾堤下。堤下又沒有任何防護工程,石堤南北全是水,也不能取土築壩。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採取「拋磚築壩」,才能減緩水勢。於是,栗毓美從老百姓那裡買了一批磚塊,組織群眾向河裡拋磚,採取應急措施,建成數十個「磚壩」。「磚壩」築成以後,恰逢風雨大作,此時凡是支流小河,大都決口數十丈,而大堤卻安然無事。從此以後,人們才認識拋磚築壩的巨大作用。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張治水圖,河道之曲直高低,河水之寬窄深淺,流速之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風雨即將到來,他立即到達險地。一旦水患發生,他又能親自指揮搶險,將水患降服。因此,很受當地人民愛戴。在他任職五年期間,河東一帶地區很少發生水災。由於他清正廉明,勇於執法,以致觸犯權貴,遭到陷害,後來積郁成疾,卒於河道總督任上,以身殉國,享年63歲。

他逝世以後,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對他非常懷念。當地百姓為他修了廟宇,每逢水患,便去祭祀。清朝道光皇帝特地為他在渾源州城東南二里處修建了一座陵墓,晉贈太子太保,謚號恭勤,道光皇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則徐都為他寫了祭文。如今,兩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該地人稱「栗家墳」。當地人民都親切地稱呼栗毓美為栗大人,每逢清明時節,前往祭祀遊人甚多。

道光皇帝御賜祭文
朕維河流順軌,皇防重匡濟之才,海若安瀾,疏淪仰懷柔之績,既殊勛庸。栗毓美秉資明干,植品端方,始小試於中州,壘膺薦剡,愛剖符於南豫,屢著循聲,符丹綸紫悖之重申,歷翠板紅薇而疊晉宏,材茂煥久,邀特達之知水利,夙諳聿重修防之任,嫻泄滯通渠之法,安流策導源陂之功,九州底績風清竹箭,消雪浪於盪平地,固蒼桑速雲艫之轉運,嘉,睿川之力,倚任維殷。茲考績三年,殊恩載沛方冀永資,夫臂畫豈意遂?悼夫論徂類已胥蠲,恤典籍褒夫蓋。封彩霞、吳氏為一品夫人。特賜官銜,靈其不昧尚克欽承。

林則徐祭文
公終日立泥淖中,磚甫出水勢尚動搖,即率先屹立壩頭,隨時與廳員營弁請求治策,於二三將生未生,無不預謀抵禦,然其深意,不惟節省經費己也,將以埽二所節之費,移而培大堤固,則漫溢之患可永除。宣房萬福所以,為國家計者,甚至奈何?未竟其施,而殉也。河標黃運,兵專事椿損,城守兵雖習弱,技藝時勢亦非所閑,公惟濟寧地縣,曹袞宵小時窺發,操防末可忽,田增演,三才速戰諸陣勢,躬自教練。文設義學五所,令兵丁子弟讀書。二月十七日巡工至鄭州胡家屯多食,感奇疾旬厥,卒年六十有三。閩海林則徐頓首拜撰。
宣統帝師李殿林
李殿林,字蔭墀,大同縣西冊田鄉大王村人(原屬陽高縣,後歸大同縣)。據清代《大同府志》記載:「元丞相脫脫墓,府東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記,大同李氏,其後也。」從上述情況可以推斷,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

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子李時中,次子是虛設,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兒李美林。因為李殿林在李氏門中排行第六,故而,當地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六大人」。李家當時在大王村之中,雖然屬於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村惡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決心發奮圖強改換門庭,不惜花費重金,延請渾源州水香寺的科舉進士謝定書來到李家,專門教授六個兒女讀書。由於謝定書先生知識淵博,督教學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讀不輟,因此,在同治、光緒年間,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

清朝同治甲子年間,18歲的李殿林赴太原鄉試中文舉。同治十年辛未科進土及第,多年來曾經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廣西學政、咸安宮總裁、日講起居官總裁、科舉會試主考官、內閣學士、禮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廣東鄉試正考官、吏部主侍郎、江蘇學政、正白旗漢軍副都統、郵傳部尚書、正黃旗漢軍都統、吏部尚書、充經筵講官、參予政務大臣、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禮學掌院大學土,贈紫禁城騎馬,西苑門內乘二人肩輿,優禮有加。

李殿林平日居官慎守成法,廉潔奉公,饋遺無受,請托無聽,循規任免,從未安置私人。在署郵傳部尚書時,整頓吏治,革除積弊,一日內彈劾數十百員,營私瀆職者望而生畏,因而使國家財經收入驟增,吏治廉潔,但他自己卻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辛亥革命時期,李殿林目睹清朝政府昏庸腐敗,料知清朝氣數已盡,難以挽回,只好上疏辭官。於1912年2月8日離職回到原籍大王村閑居。在此期間,曾於西冊田村桑乾河鐵索橋北岸,親筆書寫普濟橋碑文。石碑正面寫有「普濟橋」三個大字,其字體渾雄有力,氣勢宏偉,為世上罕見,石碑後面刻有鐵繩橋詩一首:

層冰開(氵互)客心驚,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來馬邑,東連山勢拱燕京。
懸崖陡立千尋峭,鐵索凌虛一道橫。
步步輿梁無痛涉,回頭共說險途平。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享年74歲。喪訃傳到故宮,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統甚表哀悼,溢號「文僖」,追贈相國。墓葬於大王村北,如今石獸、碑文並存。李殿林辭職歸里之後,為人公正,恤老憐貧,很受當地人民愛戴。直到現在,陽高縣和大同縣一帶的人民,經常傳頌著「六大人」刻苦攻讀、智審貪官和為民除害的故事,每逢清明時節,經常有人前往墳前祭祀。

李平生以書法、詩詞自娛,著有「銓政管見」、「雲中草堂詩文集」、「江左校士錄」等書,前兩部書之手稿和後書刊印本,都在山西省圖書館收存。
反清名將宋世傑
宋世傑,字俊臣,大同市人。1873年生於城內貧民家中。世傑之父宋安,是清軍綠營軍中的廚師。宋世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幾年私塾,12歲時跟隨父親宋安學習武術。後來又拜師傅侯全亮學習刀、槍、劍、戟等兵器和摔、打、擒、拿等拳路。因其天資聰明,成績優秀,很受師傅器重。學業期滿之後,便收徒弟,專門以教授武術為生。

宋世傑平日為人性情豪爽,專愛結交英雄豪傑,打抱人間不平。目睹清朝政府腐敗無能,民不聊生,心中無比憤慨,因他經常痛罵貪官污吏,雖曾多次遭受當局逮捕和刁難,但仍然不屈不撓,致使官府深感「頭疼」。因此,被稱之為「二麻煩」。但他在人民群眾心目之中,卻有很高威望,甚至在京包鐵路沿線也享有盛名

C. 大同的十大名人是誰

我就知道有個叫紅人的,當年胡富國去大同一進酒店見人們都站起來了,他招呼人們坐下,可人們不坐,一看,身後是紅人。紅人打了個招呼才叫人們都坐下的。

D. 山西大同有什麼名人

張雄,一個被愛曾傷過的,他付出的愛,卻換來了女友的一句話,她說她有有對象了,一個曾經很好的男孩子,聽了這句話,慢慢的變的無情了,具體情況不必了解

E. 山西大同作出貢獻的名人

1、薛氏三兄弟,明代,山西大同府天城衛有薛氏三兄弟,他們分別務農、做官和經商,各盡其業,最後成為當地著名的大戶。薛氏一家,長兄務農,三弟經商,以資助老二讀書。老二登進土第,得授高官。這種耕讀商的家庭,反映了明代山西商人家庭結構的一個特點。薛氏始祖薛士秀,約明初從戎河曲,後定居大同府天城衛。薛士秀生薛鎮,鎮生薛庵。庵生四子,即薛春、薛雲、薛雨、薛雷。薛春生二子,長子薛經,次子薛綺。綺生三子,即此處所說的長子薛某(佚名)、次手薛綸,三子薛纓。

薛綸從小聰穎,記憶尤其過人。少年時同長兄一起在私塾讀書,兄尚未讀完一句,綸已目數行,兄再讀時,綸已熟記,背誦如流。薛綸才思敏捷,數百言文章可立刻成就,且文藻秀美。長兄對薛綸的才華深為佩服,便放棄學業,繼承父業屯田耕作,資助薛綸讀書。 薛綸在長兄自我犧牲精神的鼓舞下,越加奮發讀書。終於在隆慶二年(1568)登進士第,進入仕途。萬曆十年(1582),任陝西按察司副使。不久,辭官回籍。有人很惋惜他的離職,薛綸說:「我有幸繼承先輩之產業,兄耕弟賈,助我求學,才有今日之位,我願已足矣!」

薛綸弟薛纓是兩淮鹽商。明中葉,由於社會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商人在邊疆屯田納糧換取鹽引的開中制度,漸被納銀的折色制度所代替,鹽商也分化為邊商和內商。邊商專納米、豆、草束,依靠貿易鹽引謀利。內商則坐場掣鹽,進行交易或轉售他人。由於內商處在支配鹽的運銷的地位,獲利多,資本增殖快。所以,山西、陝西、安徽等地的大鹽商,紛紛寓籍淮安、揚州,薛纓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定居揚州的。 薛氏家產五世沒有分開過,是由兄弟共同經管。自從薛纓經商兩淮在揚州置產後,薛家在大同和揚州兩地都有家產、人口。為了照管兩地的子弟、田宅、奴婢等事,薛綸辭官後,經常往返於大同和揚州之間。可見,薛氏當時在大同和揚州的產業已相當可觀。

10、曹變蛟(1609-1642),山西大同(今山西大同市)人,明朝名將曹文詔之侄。身懷勇力,少年即隨曹文詔在軍中效力。為維護社會的安定秩序,平定多次暴亂,很受天子器重。先後被任命為參將、副總兵、都督僉事、左都督、總兵官。時稱曹文詔和曹變蛟為大明朝的大小曹將軍,統兵有方,敢戰敢為,為抵抗滿清異族統治作出了巨大貢獻,崇禎十五年於松錦大戰壯烈殉國。此役,明軍大部崩潰,諸軍皆逃,唯變蛟親率部下沖後金軍大陣,直抵皇太極中軍,箭射後金大纛,嚇敵酋使其中軍後退里許,惜大勢難擋,終因勢孤力窮,兵敗並俘,不願投降後被後金殘殺。

F. 大同市 歷史名人

鮮卑驕子拓跋宏
拓跋宏,復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以後的第六個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於平城皇宮之內,其父獻文帝非常高興,因喜生貴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歲時,被立為皇太子,母親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為太子則被賜死」的規定,身遭厄運。拓跋宏在宮中奴婢撫養之下,自幼聰明,秉性孝謹,四歲時,就懂得為父親吸吮膿瘡,深受世人稱贊。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獻文帝在永安殿暴崩,馮太後於延興元年(公元471年)輔佐拓跋宏臨朝聽政。在此期間內,頒行了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

俸祿制——因北魏初年吏治混亂,官吏以自籌俸祿為名任意敲詐百姓、魚肉鄉民,故而規定官吏俸祿由政府統一籌集、分發,官吏不得自籌。

三長制——以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分別設置鄰長、里長、黨長。三長制是為取代宗主督護制而建立的基層行政組織,有利於中央集權。

均田制——凡十五歲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國家領取耕種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領取露田(荒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女子可領取露田二十畝。桑田為私田,也稱永業田,死後可以傳給子孫。露田不能買賣,死後歸還官府。

這些針對當時弊政的政治改革,有利於鞏固北魏的統治,對安定社會環境,推動經濟發展方面,是有進步意義的。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後馮氏駕崩,拓跋宏開始親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為了擺脫鮮卑保守勢力的影響,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決定遷都洛陽。事先他曾了解,以前北魏歷代王朝,也曾多次議論過遷都洛陽,但都因為遭到鮮卑貴族保守勢力的反對而被擱置了。因此這次遷都,他決意密而不宣,召集群臣,聲稱要調集大軍南征。於是拓跋宏全副戎裝,率領三十萬人馬從平城出發,渡過黃河,進駐洛陽。有一天,文武百官紛紛跪在馬前,叩頭諫止南征,有一個鮮卑貴族拓跋休聲淚俱下,苦苦哀求不要南征,並訴說以前北魏軍隊南征時,在淮河岸邊屢遭慘敗,屍體堆積如山的教訓。拓跋宏聽罷以後,滿臉怒容地對群臣說:「這次南征,興師動眾,不可勞而無功。不南征,便遷都。列位愛卿可以表示意見,贊成遷都的站在左邊,贊成南征的站在右邊。」多少年來,文武百官一提起南征,都嚇得魂飛魄散,盡管心裡不太贊成遷都,但在選擇南征和遷都兩件事中,自然要避重就輕,選擇後者。因此,都不謀而合地站到左邊。於是,這些人都中了拓跋宏之巧計,大軍便停駐洛陽,勝地完成遷都夙願。

遷都洛陽以後,鮮卑貴族穆泰、陸睿陰謀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陽分庭抗禮;大太子拓跋恂在舊勢力的慫恿下,密圖從洛陽逃回平城參加叛亂,但拓踐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亂者很快就被平息,太子拓跋恂被廢,並被賜死。此番從平城遷到洛陽的人口約有百萬,均稱「代遷戶」。朝廷頒旨規定:「代遷戶」一律改為洛陽籍貫,死後要葬在洛陽北邙山。用漢族服飾代替鮮卑服,朝中禁用鮮卑語,並改鮮卑姓為漢姓,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其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陸、賀賴氏改姓賀、獨孤氏改姓劉、賀樓氏改姓樓、忽忸於氏改姓於、紇奚氏改姓嵇、尉遲氏改姓尉,合稱八姓。提倡鮮卑貴族同漢人士族通婚,拓跋宏自己就娶了崔、盧、鄭、王四姓的女子做後妃,又為五個弟弟娶了漢族大姓的女子做正妻,並把幾個公主都嫁給漢族大姓,僅范陽盧氏一家就娶了三位公主。

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動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經濟的向前發展,促進了鮮卑族同漢族的融合,使得鮮卑族進一步漢化。因此魏孝文帝可稱為是鮮卑驕子,是個開明君主,在各個民族融合,互學先進經驗,推動歷史發展方面,做過很大貢獻
慧眼皇後婁昭君
婁昭君,北齊代郡平城人(今大同)。贈司徒內干之女,太原王婁昭之姐。

婁昭君慧眼獨具,看到在城牆之上服勞役的將領高歡相貌奇偉,面帶忠厚,雖然目前貧窮,但料定他是個英雄,日後必然發跡,於是產生愛慕之意,暗地贈給高歡金銀財物,二人結成美滿姻緣。後又拿出全部家資,讓高歡結識天下英雄豪傑,並參與出謀策劃,使高歡屢立戰功,官居東魏丞相。

婁昭君平日柔順勤儉,謙卑自守。親自紡織針補,視姬妾所生諸子均十分慈愛,不異己出,對諸子每人必賜一袍一褲。時常向高歡進言,有才必用,不能以私廢公。處事能夠顧全大局,委曲求全。當時高歡為了與少數民族茹茹國建立外交關系,打算納娶茹茹公主,因考慮婁昭君而猶豫未決,婁昭君便以國家利益為重,勸諫高歡說:「國家大計,不要遲疑。」高歡娶回茹茹公主後,她自動騰出正室,讓高歡合婚。此舉受到舉國上下稱贊。有一次,昭君懷孕分娩難產,正值高歡領兵征討西魏,宮人要給高歡送信,讓其回宮照看,昭君制止不讓,說:「王出統大兵,何得以我故,親離軍幕。」後來終於忍痛生出一男一女的雙胞胎。日後高歡聽到以後,很受感動。

天保初年,長子高洋即位北齊皇帝,尊她為皇太後。天保十年,高殷即位,封她為太皇太後,太寧二年(公元562年)病逝。

婁昭君共生六男二女,三男即位皇帝,三男即位稱王,二女皆為東魏皇後。
騎射美男獨孤信
獨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願,北周時期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謚曰景。

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獨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職。其女:長女為周明敬後;四女為元貞皇後;七女為隋文帝皇後
文獻皇後獨孤氏
文獻皇後獨孤氏,名伽羅(公元543——602年),隋朝雲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馬獨孤信之七女。獨孤信見楊堅相貌奇偉,器宇軒昂,故將伽羅女許配為婚,時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後,封為文獻皇後。

文獻皇後柔順恭孝,謙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寵愛。文帝上朝時,她與帝同輦而進,至閣乃止。候其退朝之後又一起回宮,同吃同樂同寢,相顧歡欣。平日生活儉朴,不好華麗,專喜讀書,識達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處,她就忠心苦勸,於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當時突厥與隋貿易,有明珠一盒,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殷壽讓她買下,她婉言謝絕地說:「如今戎狄屢次侵犯,將士征戰疲勞,不如將八百萬獎賞有功之士為佳。」此舉立刻朝野傳聞,受到百官稱贊;大都督崔長仁是文獻皇後表兄,觸犯國家王法,按律當處以斬刑,隋文帝看在皇後情面,有意赦免其罪。皇後進諫說:「國家之事豈可顧私。」遂將崔長仁處死;皇後異母兄弟獨孤陀因滋酒逞兇殘害百姓,曾受過皇後指責,故而懷恨在心,常以貓鬼詛咒皇後,按律當斬。皇後雖然氣得三天沒有進食,但最後還是請求文帝赦免其罪,皇後說:「如果獨孤陀蠹政害民,妾不敢為其說情。但如今獨孤陀是因為詛咒我而犯罪,所以我敢請求赦免他。」於是陀被免死。

文獻皇後很有政治才能,每當與隋文帝議論國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謀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宮中稱為二聖。但她卻在確立隋王朝的繼承人上犯了錯誤,對廢掉忠厚的長子楊勇,改立比較善於偽裝的次子楊廣為太子負有一定責任。仁壽二年八月,文獻皇後病逝永安宮中,終年59歲,葬於太陵。
五代名將折從阮
折從阮,五代時後晉將領,西京大同人。初名從遠,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之諱,改名從阮,字可久。是羌族折掘氏之後裔。初為後唐庄宗牙將,後升為府州刺史。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他在府州駐守。開運元年(公元944年),後晉與契丹敗盟後,他攻取契丹城堡十餘處,每次作戰必勝。後漢時,在府州建永安軍,擢本州團練史、兼領朔州刺史、安北都護振武軍節度使。

後周時期,折從阮鎮守北方邊塞的宣義、保義、靜難、永安等四鎮,為節度使。因鎮守邊關有功,去世之時,周太祖贈他為中書令。

折從阮一生經歷了五代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王朝,這個時期內外混戰交替,他的主要功績是抵禦契丹入侵,戍守邊境,對於維護中原安全,效忠於後周統一中國之大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折氏門中,從折從阮到折可適,幾代人為宋朝將領,其中有三個節度使、四個團練使、一個觀察使、一個防禦使。折從阮之孫女折賽花,為楊業之妻,折氏家族對於楊家將忠心抗遼具有很大影響。
巾幗英雄折太君

折太君(誤稱余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征遼之時,潘美掛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家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清朝光緒年間《岢崗州志》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戶衣)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又《保德州志》雲:「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亻先)違制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詔「故雲州觀察使楊業,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 (死後)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楊業傳》)。

楊業為國捐軀之後,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贊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清代勇烈公任舉
任舉,字漢中,清代大同人。生得赭面長髯,素懷忠義,才勇過人。雍正二年中武進土,授以陝西柏林守備,以征巴里坤有功,遷寧夏都司。乾隆十一年升固原提都。因屢立戰功,特授西鳳協副將,晉署重慶總兵。在一次平定叛亂戰斗中英勇殺敵,壯烈犧牲,終年46歲。乾隆皇帝甚憫悼恤,典如提督,例謚勇烈,入祀昭忠詞。並於大同城東十里之外,水泊寺前賜塋地,御賜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蔭其次子承緒為官,其弟鳳由守備超擢參將,後又升副將。

任舉的次子任承緒於12歲補博士弟子員,乾隆二十六年以父勛授巡捕京南營千總,後升任北營、西營守備。《清史稿》中有《任舉傳》。生前著有《任勇烈詩集》。
治河專家栗毓美
栗毓美,字友梅,又字曰朴園,渾源州人。清代嘉慶年間考中拔貢,授任河南知縣,後遷光州直隸州知州、汝寧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市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東河道總督。

栗毓美在河南任職期間,當地黃河經常泛濫成災,嚴重地威脅著百姓的生命財產。為此,他做了實地勘察,認為造成水患之原因,是由串溝積水成河,潰毀堤壩所致。

栗毓美曾經多次專程乘小船考察了大河南北兩岸,每次行程四十多里,發現北岸串溝積水很深,串由溝尾部已與大河連結起來,並且與沁河、武陟、榮澤諸灘的積水匯合一起,注傾堤下。堤下又沒有任何防護工程,石堤南北全是水,也不能取土築壩。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採取「拋磚築壩」,才能減緩水勢。於是,栗毓美從老百姓那裡買了一批磚塊,組織群眾向河裡拋磚,採取應急措施,建成數十個「磚壩」。「磚壩」築成以後,恰逢風雨大作,此時凡是支流小河,大都決口數十丈,而大堤卻安然無事。從此以後,人們才認識拋磚築壩的巨大作用。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張治水圖,河道之曲直高低,河水之寬窄深淺,流速之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風雨即將到來,他立即到達險地。一旦水患發生,他又能親自指揮搶險,將水患降服。因此,很受當地人民愛戴。在他任職五年期間,河東一帶地區很少發生水災。由於他清正廉明,勇於執法,以致觸犯權貴,遭到陷害,後來積郁成疾,卒於河道總督任上,以身殉國,享年63歲。

他逝世以後,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對他非常懷念。當地百姓為他修了廟宇,每逢水患,便去祭祀。清朝道光皇帝特地為他在渾源州城東南二里處修建了一座陵墓,晉贈太子太保,謚號恭勤,道光皇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則徐都為他寫了祭文。如今,兩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該地人稱「栗家墳」。當地人民都親切地稱呼栗毓美為栗大人,每逢清明時節,前往祭祀遊人甚多。

道光皇帝御賜祭文
朕維河流順軌,皇防重匡濟之才,海若安瀾,疏淪仰懷柔之績,既殊勛庸。栗毓美秉資明干,植品端方,始小試於中州,壘膺薦剡,愛剖符於南豫,屢著循聲,符丹綸紫悖之重申,歷翠板紅薇而疊晉宏,材茂煥久,邀特達之知水利,夙諳聿重修防之任,嫻泄滯通渠之法,安流策導源陂之功,九州底績風清竹箭,消雪浪於盪平地,固蒼桑速雲艫之轉運,嘉,睿川之力,倚任維殷。茲考績三年,殊恩載沛方冀永資,夫臂畫豈意遂?悼夫論徂類已胥蠲,恤典籍褒夫蓋。封彩霞、吳氏為一品夫人。特賜官銜,靈其不昧尚克欽承。

林則徐祭文
公終日立泥淖中,磚甫出水勢尚動搖,即率先屹立壩頭,隨時與廳員營弁請求治策,於二三將生未生,無不預謀抵禦,然其深意,不惟節省經費己也,將以埽二所節之費,移而培大堤固,則漫溢之患可永除。宣房萬福所以,為國家計者,甚至奈何?未竟其施,而殉也。河標黃運,兵專事椿損,城守兵雖習弱,技藝時勢亦非所閑,公惟濟寧地縣,曹袞宵小時窺發,操防末可忽,田增演,三才速戰諸陣勢,躬自教練。文設義學五所,令兵丁子弟讀書。二月十七日巡工至鄭州胡家屯多食,感奇疾旬厥,卒年六十有三。閩海林則徐頓首拜撰。
宣統帝師李殿林
李殿林,字蔭墀,大同縣西冊田鄉大王村人(原屬陽高縣,後歸大同縣)。據清代《大同府志》記載:「元丞相脫脫墓,府東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記,大同李氏,其後也。」從上述情況可以推斷,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

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子李時中,次子是虛設,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兒李美林。因為李殿林在李氏門中排行第六,故而,當地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六大人」。李家當時在大王村之中,雖然屬於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村惡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決心發奮圖強改換門庭,不惜花費重金,延請渾源州水香寺的科舉進士謝定書來到李家,專門教授六個兒女讀書。由於謝定書先生知識淵博,督教學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讀不輟,因此,在同治、光緒年間,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

清朝同治甲子年間,18歲的李殿林赴太原鄉試中文舉。同治十年辛未科進土及第,多年來曾經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廣西學政、咸安宮總裁、日講起居官總裁、科舉會試主考官、內閣學士、禮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廣東鄉試正考官、吏部主侍郎、江蘇學政、正白旗漢軍副都統、郵傳部尚書、正黃旗漢軍都統、吏部尚書、充經筵講官、參予政務大臣、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禮學掌院大學土,贈紫禁城騎馬,西苑門內乘二人肩輿,優禮有加。

李殿林平日居官慎守成法,廉潔奉公,饋遺無受,請托無聽,循規任免,從未安置私人。在署郵傳部尚書時,整頓吏治,革除積弊,一日內彈劾數十百員,營私瀆職者望而生畏,因而使國家財經收入驟增,吏治廉潔,但他自己卻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辛亥革命時期,李殿林目睹清朝政府昏庸腐敗,料知清朝氣數已盡,難以挽回,只好上疏辭官。於1912年2月8日離職回到原籍大王村閑居。在此期間,曾於西冊田村桑乾河鐵索橋北岸,親筆書寫普濟橋碑文。石碑正面寫有「普濟橋」三個大字,其字體渾雄有力,氣勢宏偉,為世上罕見,石碑後面刻有鐵繩橋詩一首:

層冰開(氵互)客心驚,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來馬邑,東連山勢拱燕京。
懸崖陡立千尋峭,鐵索凌虛一道橫。
步步輿梁無痛涉,回頭共說險途平。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享年74歲。喪訃傳到故宮,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統甚表哀悼,溢號「文僖」,追贈相國。墓葬於大王村北,如今石獸、碑文並存。李殿林辭職歸里之後,為人公正,恤老憐貧,很受當地人民愛戴。直到現在,陽高縣和大同縣一帶的人民,經常傳頌著「六大人」刻苦攻讀、智審貪官和為民除害的故事,每逢清明時節,經常有人前往墳前祭祀。

李平生以書法、詩詞自娛,著有「銓政管見」、「雲中草堂詩文集」、「江左校士錄」等書,前兩部書之手稿和後書刊印本,都在山西省圖書館收存。
反清名將宋世傑
宋世傑,字俊臣,大同市人。1873年生於城內貧民家中。世傑之父宋安,是清軍綠營軍中的廚師。宋世傑自幼家境貧寒,只讀過幾年私塾,12歲時跟隨父親宋安學習武術。後來又拜師傅侯全亮學習刀、槍、劍、戟等兵器和摔、打、擒、拿等拳路。因其天資聰明,成績優秀,很受師傅器重。學業期滿之後,便收徒弟,專門以教授武術為生。

宋世傑平日為人性情豪爽,專愛結交英雄豪傑,打抱人間不平。目睹清朝政府腐敗無能,民不聊生,心中無比憤慨,因他經常痛罵貪官污吏,雖曾多次遭受當局逮捕和刁難,但仍然不屈不撓,致使官府深感「頭疼」。因此,被稱之為「二麻煩」。但他在人民群眾心目之中,卻有很高威望,甚至在京包鐵路沿線也享有盛名。

就找到這些了!

G. 大同的名人有哪些經歷過抗日戰爭

大同來名人歷史大同名人
巾幗源英雄佘太君佘太君(佘she,音【蛇】),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佘從阮之孫女,永安節度使鎮府州佘德(戶衣)之女。佘太君自幼隨父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宋名將楊業為妻。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她本人也曾掛帥出征,主要活動在宋朝。
任舉,字漢中,清代大同人。生得赭面長髯,素懷忠義,才勇過人。雍正二年中武進土,授以陝西柏林守備,以征巴里坤有功,遷寧夏都司。乾隆十一年升固原提都。因屢立戰功,特授西鳳協副將,晉署重慶總兵。在一次平定叛亂戰斗中英勇殺敵,壯烈犧牲,終年46歲。乾隆皇帝甚憫悼恤,典如提督,例謚勇烈,入祀昭忠詞。並於大同城東十里之外,水泊寺前賜塋地,御賜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蔭其次子承緒為官,其弟鳳由守備超擢參將,後又升副將。任舉的次子任承緒於12歲補博士弟子員,乾隆二十六年以父勛授巡捕京南營千總,後升任北營、西營守備。《清史稿》中有《任舉傳》。生前著有《任勇烈詩集》。

H. 大同歷史上的偉人有幾個

聽說過北魏孝文帝嗎?我們歷史專門有一個專題就是為他開的!!!那就是你們大同的····
鮮卑驕子拓跋宏
拓跋宏,復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以後的第六個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興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於平城皇宮之內,其父獻文帝非常高興,因喜生貴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歲時,被立為皇太子,母親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為太子則被賜死」的規定,身遭厄運。拓跋宏在宮中奴婢撫養之下,自幼聰明,秉性孝謹,四歲時,就懂得為父親吸吮膿瘡,深受世人稱贊。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獻文帝在永安殿暴崩,馮太後於延興元年(公元471年)輔佐拓跋宏臨朝聽政。在此期間內,頒行了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

I. 山西大同都有哪些名人

耿彥波

J. 歷史上大同出過什麼名人

孫文和康有為的大同思想應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其具體的內容是指人類社會生產資回料共答有,人們之間沒有等級差別,沒有剝削壓迫,平等和睦相處,各有所得所樂。與孔子同時的老子也這樣描繪大同世界:沒有欺壓,沒有貴賤,平等,博愛,人人勞動,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所謂理想社會。

閱讀全文

與大同那些名人他的歷史功績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