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中的函谷關是如何打仗的

歷史中的函谷關是如何打仗的

發布時間:2021-03-15 09:47:51

① 為什麼古代人攻打關中都走函谷關

函谷關是進入關中平原的一個隘口,當年秦國就是依據函谷關從而守住了六國聯軍的攻擊,函谷關是當時的天下險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來攻打關中都是從函谷關直入,主要是函谷關是一個咽喉之地,如果控制住了,那麼進可以虎視關中平原,退可以據關而守,過了函谷關就是一馬平川之地,可以直取長安城。

關中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方,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是憑著關中之地,直接開創了自己的萬世基業,關中這個地方幾面都是山,南邊有秦嶺和大巴山,如果從南鄭宛城攻擊關中,那麼這里將會遇到武關,武關的險要絲毫不遜色與函谷關,而且武關地勢小,根本就擺不開陣型。

若從巴蜀之地攻打關中,就只有三條路,要麼是走子午谷然後攻擊成安,或者是走陳倉古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說的就是這條路,還可以走斜穀道直接出兵,但是這些路都不適合大軍攻城,唯有函谷關前面是平坦的,這個地方放也適合擺開陣型兩軍交鋒。

當年蘇秦掛六國相印,就是在函谷關這歌地方進行的會盟,這里才能容忍下幾十萬大軍,古代冷兵器作戰,掌握了地利就擁有了一定的勝勢,因此古人都熱衷於走函谷關這一條路,必將冷兵器作戰靠的就是人多,人多優勢才打,不然選個其他地方人都放不下,那麼有這些人有什麼用。

函谷關緊緊扼住了關中的咽喉,如果攻破了函谷關,那麼一路西去就只有長安城和咸陽了,關中之地全部都暴露在了眼前,因此入關中必須的攻破函谷關,秦漢之際,劉邦就是帶人破了函谷關才入咸陽俘虜了孺子嬰,因此函谷關的地理位置就註定了打仗必須的從這里過,別無他法。

② 歷史上攻打險要的關隘都是怎麼攻打的例如函谷關,在接近關門之前有很長的峽谷,可以從峽谷兩面的山上往

下策是打消耗戰,中策是智取,比如偷襲,調虎離山,上策是攻心,瓦解士氣,勸降,離間反間等等。

③ 秦朝是如何滅亡的,烏合之眾是如何一路挺進函谷關的

有人說秦始皇開創了大一統的時代,有著不世出的豐功偉業;有人說秦朝苛政猛如虎,秦始皇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大家可得設身處地的想一想。

秦滅六國,君臨天下,幾年之間,征發四十餘萬人築長城,三十餘萬人修直道,七十餘萬人建阿房宮、始皇陵;為了北擊匈奴、南戍五嶺,前前後後又征調了一百多萬兵士、民夫。

漢高祖劉邦(見圖)在楚漢爭霸中擊敗項羽,成為中國首位平民皇帝。

3

以上這段記載,我反反覆覆的不知讀過多少遍,總覺得其中缺漏很多,有些地方甚至太不合情理,主要就在周文西征這一段。

周文本來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楚國“春申君”的食客,並未真正帶過兵、打過仗,只善於紙上談兵,但因陳勝的手下都是烏合之眾,沒有富於經驗的軍事專家,大約聽說過周文的名聲,便委以重任。

大家別忘了,此時距離“大秦”統一天下才只十二年。

秦國既有能力吞並六國,奪取了六國全部的資源,以當時的國力、軍力、經濟力而言,應該都在鼎盛時期,為何竟無法擊敗陳勝的雜牌軍?

當然,各朝各代的兵力分配都是以防衛首都的禁衛軍最強,邊防軍其次,駐守內地的地方軍則最為孱弱。

陳勝、吳廣造反的區域只在當今河南省一帶,十二年間享受著太平歲月、沒打過任何一仗的地方軍就像一堆廢物米蟲,敵不過“反正不免一死”的農民軍,並不令人意外。

後來,西漢末的綠林、赤眉,唐朝的安祿山、黃巢,北宋末的金兵,元末的紅巾,明末的流寇,清朝的“太平天國”,也都遭遇到同樣的廢物。

但率軍西征的周文可不一樣了,他將要面對的是駐守在首都咸陽附近、最精銳的禁衛軍,而且還得先攻克天下最險要的“函谷關”,才能進入關中平原。

這函谷關當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戰國時,其餘六國經常興兵攻秦,卻從未能過得了這一關。西漢才子賈誼的《過秦論》里寫道:六國“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

然而,周文率領的烏合之眾一路向西,他們是怎樣通過函谷關的?《史記》完全沒有記載,似乎未打一仗、未損一卒,就輕輕鬆鬆的通過了這道天險,守關的秦軍難道都在睡覺?

繼而,周文挺進到戲水,距離咸陽只剩五十公里左右。

秦朝的反應是什麼?“今發近縣不及矣”,也就是說,調集咸陽附近郡縣的軍隊前來勤王,已經來不及了,只得徵召正在做苦工的囚犯組編成軍隊御敵。

這又怪了,禁衛軍在哪裡?

正值強盛期的帝國首都附近,怎麼會沒有禁衛軍呢?

太違反常理了!

秦朝的中央禁衛軍分成郎衛、宮門衛屯、首都衛戍軍三種,總人數應該有多少?不見史籍記載,但邊防大將蒙恬被二世胡亥賜死之前曾說:“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今臣將兵三十萬”,可見蒙恬率領的邊防軍就有三十萬,以此推測,中央的禁衛軍最起碼不會少於十萬。

他們都跑到哪裡去了?竟要囚犯代替他們去打仗!

甚且,不但沒有半個兵,也沒有半個將領。

胡亥派出了“少府”章邯當囚犯軍的指揮官。

少府是干什麼的?

秦朝時的“九卿”─郎中令、太僕、衛尉、廷尉、奉常、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類似如今行政院的各部會首長。

少府為九卿之一,職責是“掌山林、池澤之賦以給共養”,也就是水利會、漁會、林務局的主管官員,還要管理各地的手工業,但他並非財政部長,徵得的稅收全部歸入皇帝的私人帳戶,說穿了,就是掌管皇帝私房錢的會計主任。

危急存亡之秋,居然派了個會計去當指揮官?

大秦的戰將何其多,雖然胡亥殺了蒙恬、蒙毅兩員大將,但並沒有整肅其他將領的記載。

至於兩個副指揮官,司馬欣是牢頭,多半是要借重他管理囚犯的經驗;另一個董翳,官居“都尉”,總算是個職業軍官,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師長。

這樣的三個指揮官,就成了拯救大秦帝國危亡的支柱。

這會不會太荒謬了?

如果說,禁衛軍的兵卒都被調派到外地去打仗,總該有老將、大將留在首都;如果將領們都被胡亥殺光了,也該會有兵卒留下來。

沒有兵,也該有將;沒有將,也該有兵,怎麼會統統都不見了呢?

如果說,禁衛軍曾經跟雜牌軍交過鋒,結果禁衛軍跟地方軍一樣窩囊,打了個大敗仗,《史記》為何隻字未提?禁衛軍全軍覆沒,倉卒編組而成的囚犯軍卻能一戰而勝?簡直匪夷所思。

更離奇的是,兩千多年來,居然沒有一個專家學者對這怪異的情況發出疑問。

4

千古最大謎團!到底怎麼回事?

我以小說家的身分做出的揣測如下:

秦人向來有殉葬的風俗,我說的不是強迫性的“殺人以殉”,而是自願“從死”─追隨偉大的領袖於黃泉地府,不但生前要服侍護衛他,死了之後也是一樣。

秦始皇在秦人心目中的偉大地位,比起二戰時希特勒在德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肯定要高出一百倍不止。

當秦始皇的死訊傳出來以後,跟皇帝最親近的禁衛軍上上下下如喪考妣,是必然會產生的心理狀況,而這種情緒會跟病毒一般傳染蔓延,從將領至兵卒,都陷在同樣的漩渦當中。

雖然早在秦獻公元年(西元前三八五年)就頒發了“止從死”(不準活人殉葬)的命令,但是對於自願殉葬的人來說,這命令根本如同廢紙─我都已經准備去死了,你還能把我怎麼樣?再殺我一次?

於是,當秦始皇的棺槨運入陵寢之後,禁衛軍也排列好隊伍,浩浩盪盪的跟著進入,正如從前護衛活的始皇帝一般。

胡亥必定會派人來勸他們離開,但誰會聽他的?你胡亥是個什麼東西呀?

指揮官一聲令下,十幾萬兵士排排站定,陪著主上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陵寢入口的大石落下,不需幾個鍾頭,陵墓內的氧氣就會耗盡,十幾萬名勇士紛紛倒地身亡。

④ 函谷關是秦國天險門戶易守難攻,戰國時期能攻破嗎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西漢)賈誼《過秦論》

秦國的崛起,和其占據的地理位置有著很大的關系。

憑借崤山的天險和函谷關的易守難攻,秦國已在地理位置上占盡了優勢。

當秦國國力強盛時,兵出函谷關攻城略地,當戰爭失利時,退守函谷關,繼續休養生息,可以說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的函谷關,已然讓秦國利於了不敗之地。


歷經齊國三朝的匡章,是齊國最強盛時期的見證人和開拓者,攻燕敗楚,兩敗秦軍,此等戰績即使放眼整個戰國時代,能做到的也是寥寥無幾,不得不說匡章是戰國歷史上的將才,只是他對我們來說,太過陌生罷了。

盡管齊國有能打仗的匡章,其實也抵擋不住齊國的衰亡,因為齊國的上層建築已經腐朽,尤其是還有孟嘗君這種為自己泄憤而攻他人之國的權臣存在,齊國焉有不滅亡之道理呢?

⑤ 秦國函谷關中有哪些關,這些關有什麼歷史

秦國有所謂披山帶河的地形優勢,南方是秦嶺,北方是賀蘭山,東面是黃河幾字形的右腳,而函谷關就位於右腳轉折的地方。
如果要從草原過,必須先打敗匈奴,向他們爭道,如果要從南面過,要麼跨秦嶺(不實際),要麼沿江上溯(更不實際),所以必須從正面突擊。
正面突擊也有兩條路,一是從渭河上溯,但是秦國肯定重兵把守渭河,而且當時的船又不像現在的船那麼強那麼大,被圍起來再用攻城器砸很快就完蛋。所以最保險的還是走函谷關。因此說,在戰國時代,函谷關是中原如秦的必經之路。函谷關當年在今河南靈寶境內。這個地方北面有呂梁山,南面有伏牛山和秦嶺,走函谷關一旦攻破的話,秦國就基本無線可守,基本可以長驅直入。歷史上,六國聯軍有三次攻入函谷關,破關數日內,兵鋒直抵咸陽宮,若不是六國各懷鬼胎,若不是秦君忍痛割城,秦國就滅了。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函谷關地位就大大下降了。因為這時候整個中原都是秦國的,再也不用老惦著佔領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了。但是,說函谷關一點重要作用都沒有,那是瞎說。因為秦國都城咸陽在函谷關內,函谷關是捍衛秦國首都的重要防線。果不其然,秦國暴政猛於虎,最終讓陳勝、吳廣起義軍攻破了函谷關,皇帝聞之驚慌失措,幸好,在秦陵有幾十萬民役可以武裝起來反擊,起義軍雖被擊潰,但是秦國統治被極大的動搖。後來漢朝的都城也在陝西,而漢朝統治下也發生過黃巾起義這樣的事情,所以說,直到東漢末年,函谷關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是保衛皇帝統治的屏障。
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才於建安元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當時許都遠在河南,潼關比起函谷關,靠近黃河,更加有利於防守,否則如果一直憑山險拒守函谷關,那麼一旦被攻破,那就無險可守了!而潼關興起後,函谷關就再也沒有復建。
另外:
函谷關有三處:
1 秦國時候的函谷關,在今天河南的靈寶。
2 漢朝廢秦函谷關,遷至今天的河南新安重新建立新關,稱之為」漢關「。
3 三國魏時重新弄得函谷關,稱為「魏關」,魏關興建是三國時候,曹操西討張魯、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處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干線。
抗日戰爭時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台遺址。

⑥ 函谷關歷史上的著名戰例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在合縱攻秦之戰中,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在函谷關進攻秦軍的作戰。

秦國的東向擴張和張儀的連橫策略,嚴重威脅到東方各國。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

聯軍因各有所圖,步調不一。楚、燕兩國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只有魏、趙、韓三國軍隊與秦軍交戰,被擊敗。

前317年,秦遣庶長樗里疾率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大敗聯軍,斬殺其主力魏軍8.2萬人,趙軍陣亡13萬,殘余魏軍潰逃。秦軍追至觀澤再敗韓軍,斬首超過3萬韓軍,俘虜韓將鯪申差。關東諸國大為震恐。

(6)歷史中的函谷關是如何打仗的擴展閱讀

函谷關典故: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當時趙國的平原君門客中有一名叫公孫龍的,想到秦國出遊。那時趙國一帶的馬,正流行一種烈性傳染病。

秦國得知後,在其東大門的函谷關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概不得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驗過符節就要過關。

關吏攔住說:「你人可以過關,但馬不能過關」。公孫龍不悅,「馬不能過關。白馬非馬,怎能不讓過呢?」關吏說:「白馬也是馬呀!」公孫龍說:「難道我公孫龍就是龍嗎?」關吏被問愣了。

他又說:「白馬者,馬與白也,或白與馬也,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都行,但要白馬,給黃馬、黑馬就不行了。這說明白馬和馬是兩回事,也是就說白馬就不是馬,為什麼不能過呢?」關吏還沒明白過來,他就騎著馬過了函谷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函谷關之戰

⑦ 秦國函谷關中有哪些關,這些關有什麼歷史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里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老子過關」、「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台、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內外。

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懷王為盡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提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劉邦先入關中,不過並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咸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內。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漢王,雖然巴、漢兩地也屬於關中關內(函谷關以西),但當時為未開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與秦朝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不過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勝了項羽。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辛願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戰。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⑧ 為何古代打仗必爭函谷關

先講結論,這個問題便是一個偽命題,古代攻打關中,並非只走函谷關這一條通道。潼關、函谷關的重要性,其他回答已經指出,茲不贅言。關隘和軍事通道密不可分,因此我主要講講其他幾條進攻關中的軍事通道及相應的關隘。

首先,攻打關中的敵人並非只來自東方,還有南和北方。先說北方,關中平原的北部,是一系列山地,衡山山脈橫亘於鄂爾多斯草原以南,關中北部山地以北,黃龍山山脈和子午嶺則並列於東西,三者構成了一個馬蹄形的地形狀況,這個馬蹄形向南開口,而開口處,正是關中平原的北部——長武、彬縣一帶,這一帶也是關中平原北部的門戶地區,古代北方勢力入侵關中平原,也多是取道於這一帶。

西北的入侵勢力進入渭河平原主要是經過涇河的上游,即賀蘭山地區,出發到今寧夏固原縣的蕭關,從蕭關出發,又有兩條通道:第一,從蕭關跨越清水河河谷,向東由涇河谷地到達關中平原北部的長武、彬縣一帶,比如西周時期,國家的政治中心在關中,來自西北的敵人?狁(也被稱為犬戎),最常走的,就是這條蕭關道,因此長武、彬縣一帶也成為西周王朝的重要軍事駐扎地。

第二,是穿越清水河河谷,順六盤山東麓一路南下,到達千河上游的隴縣,再進入今天的鳳翔地區,這條路被稱為回中道。西漢匈奴南侵,就曾經由回中道到達了鳳翔地區。唐代吐蕃也曾由回中道進犯長安。

當然,也有不從蕭關出發的。陝西西北部的延安,古代稱為高廬,歷來是交通樞紐,因此北方的勢力也會從延安出發,順著洛河南下,這條道路被稱為延州道,比如突厥人和蒙古人就曾沿著延州道南侵,但是由於這條道路路途艱險而漫長,軍事供給困難,也容易遭到埋伏,因此北方的勢力還是多藉助蕭關道和回中道南下。那麼對這兩條通道的防守,也主要集中在關中平原北部的長武、彬縣一帶和關中平原西部的隴縣、千陽一帶。在這兩個地區,歷代設立了大量的關隘。在長武、彬縣一帶,有冉店關、穆陵關,其東北的旬邑附近還有石門關和雕嶺關。在隴縣附近,則有隴關、安夷關、安戎關、咸宜關、白岩關、箭括關等等。同時,這兩條要道的共同出發地——蕭關也非常重要,不過由於蕭關距關中平原太遠,常常被北方勢力所掌控。

其次,南方的入侵勢力,可以經由秦嶺的各個谷地進入渭河平原,由此也形成了一些軍事通道,最主要的有陳倉道(經散谷)、褒斜道(經斜谷)、儻駱道(經駱谷)、子午道(經子午谷)和武關道(經藍田穀),對這些通道的防禦,也形成了許多關隘,比如防禦陳倉道的散關、仙人關,褒斜道的斜峪關、雞頭關,儻駱道的駱谷關、華陽關,子午道的子午關、腰嶺關,武關道的武關和?i關等等。這些通道和關隘,在歷史上都很有名,來自南方的勢力,可由漢中或南陽盆地,經這些通道攻打關中。比如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是指陳倉道。西周昭王南征、戰國秦楚相爭,常常走武關道;在滅秦戰爭中,劉邦攻打關中,也是走武關道進入關中平原(不過劉邦走武關道,主要是因為函谷關打不下來,側面反映了函谷關的險要)。

至於東邊的敵人,也並非只有函谷關和潼關可守。位於汾河谷地的晉國(後來的魏國),可直接越過黃河向西進攻秦國腹地,那麼在這里也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關隘,稱為臨晉關(又被稱為蒲津關)。

關中之所以稱為關中,是因為其相對封閉的地理形勢下,在各個方向的軍事通道上都設立了許多關隘,除了函谷關之外,還有本回答提到的其他各種,都是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

在古代洛陽通往西安的古道上,河南的崤山至潼關段因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

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後,即在此設置函谷關。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穀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因「丸泥可封」之險自古為軍事上的兵家必爭之地;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連接中原腹地與西部地區的通衢要沖;還因兩千多年前中華文化聖賢老子在這里寫下了不朽的經典著作《道德經》,故而又被稱為千古雄關、道家之源。

今天的函谷關關樓。

地理位置佔主要原因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占據函谷關等於遏止關中東進的西大門。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關中對中原,在地勢上呈高屋建瓴之勢,四面有山河為之險阻。《資治通鑒》上稱關中「帶河阻山,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屆高屋之上建領水也。」幾處重要的交通孔道則由函谷關、武關、散關和蕭關分別扼守,閉關可以自守,出關可以進取,從而形成能進能退、可攻可守的有利態勢。

縱觀戰史,如果出現分別位於關中和中原的兩股勢力交鋒的情形,雙方必定以函谷關為爭奪的急所。如果關中一方占據函谷關,則足以保障關中東部門戶;如果中原一方占據函谷關,則關中必危。函谷關依險而立,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周慎靚王三年,楚、趙、韓、魏、燕五國聯軍攻秦,攻函谷關不下,秦兵出關反擊,聯軍大敗。秦始皇六年,楚、趙、魏、韓、衛合兵攻秦,進至函谷關,再次大敗而還,合五國之力,精兵、猛將、謀臣雲集,面對函谷關天險,卻無可奈何。秦末,劉邦率軍西伐關中,不從正面攻函谷關,而繞道入武關,不能不說是出於對函谷關天險的顧慮。建安十六年,曹操討漢中張魯,涼州諸將以疑懼而反,馬超率眾十萬扼守潼關,曹操頓兵關前,久攻不克,後北渡黃河,從上游南渡出馬超軍後,歷盡艱險,才擊破馬超。東魏天平三年,高歡發軍三路攻關中,以猛將竇泰攻潼關,另以軍攻武關,自率主力從蒲坂渡河,西魏宇文泰集中精銳擊破攻潼關的竇泰軍,高歡只得全線退兵。李淵入關中後,當即遣世子李建成率兵把守潼關以備東方之兵,自己從容經營關隴,開創大唐基業。

在古代函谷關的重要性,是因為當時的天下格局是東征西討。遠在傳說時代,炎黃夏都是西北民族,他們從西向東發展,要奪取此關;信史時代周秦隋唐發祥於西北,統一全國,要奪取此關;西漢劉邦奪取此關,統一全國。東漢先奪取河北下中原,奪取此關統一全國。以後至唐代,東西方都是以此關為中心,相互攻伐!所以函谷關是當時最重要的雄關!標題不太恰當,那時首都在關中,主要是從關中統一全國的多,是關中據函谷關而統一天下!而其他地方更不易通過!其實要是看地圖也就不難理解,洛陽到西安平坦大路就是函谷關,如果繞函谷關進攻關中只有走河東或藍田關。函谷關如果在敵人手裡,繞河東攻擊河西就要一鼓作氣拿下河西進而堵住華陰,必須要連續突擊,單個國家做不到,如果進展緩慢,函谷關的守軍可以北上堵住河東進河西的路。吳起敢從河東攻擊河西,那時候函谷關在魏國手裡。六國攻擊秦其實也可以走河西,楚韓牽制函谷關,可是六國不願給魏做嫁衣,人多寧願死磕,因為打下河西只有魏離的近佔便宜。

關中地區從地理位置上,是個封閉的環境,東北是黃河天險環繞,南邊是高聳入雲的秦嶺,山高路陡,不便行軍突襲。只有東面,而東面是秦國的函谷關。歷史上,從東南兩個方向攻入關中的只有劉邦從武關走藍田路,成功了,那還是趁著秦軍在東邊對付義軍,無暇顧及而成就了劉邦。

⑨ 函谷關的歷史淵源

古代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置函谷關。
戰國時,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賈誼的政論名篇《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楚懷王為盡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指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劉邦先入關中,不過並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咸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內。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漢王。雖然巴、漢兩地也屬於關中關內(函谷關以西),但當時為未開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與秦朝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不過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勝了項羽。
西漢建立後,置關都尉守關。漢景帝初,爆發七國之亂,吳遣其臣應高游說膠西王曰:王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滎陽敖倉之粟,拒漢兵,治次舍,須大王矣。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從楊仆言,徙故關於新安東界(今河南新安縣),以故關為弘農縣,治弘農郡。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關東翟義等起兵,遣其部將武讓屯守函谷關。東漢初,王霸屯函谷關,擊滎陽、中牟賊,平之。王元說隗囂曰:請以一丸泥,東封函谷關,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漢桓帝初平二年,校獵上林苑,遂至函谷關。

延熹九年,復幸函谷關。漢靈帝光和五年,校獵上林,歷函谷關,遂狩於廣成苑。漢獻帝初平二年,群雄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強行將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於防守為理由。魏正始初,從弘農太守孟康言,移函谷關,更號大崤關,又為金關。
西晉大安二年(303),八王之亂如火如荼,河間王司馬顒舉兵關中,使部下名將張方自函谷關,東犯洛陽。
此後兩千年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對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亂,甚至抗日戰爭等。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中的函谷關是如何打仗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