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集團審計如何面對歷史機遇期

集團審計如何面對歷史機遇期

發布時間:2021-03-15 10:18:22

Ⅰ 如何發展

先說一下我對你的評價,就能力而言非常優秀,就信心來講有些不足。
其實你的自我條件說明本身就證明你有很強的實力,可以在這個頗有些殘酷味道的社會上求得立足之地,所以大可不必憂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著落。需要慎重考慮的是你自己要建立一個明確點的職業規劃,不必太詳細,也不必太具體,但要明確你未來發展的方向。是賺錢第一還是在專業上有所成就?依我的觀察而言,你比較適合做技術性工作,其實技術上過硬同樣有錢可賺,也可以成就事業。
我建議你暫時不動,要學什麼可以利用網路或者別的什麼途徑。如今網路四通八達,有很多可以學習、可以切磋的地方來提升你的專業素質,包括你所學的專業和希望發展的方向。在你的工作實踐中逐漸積累一些成果,包括經驗和對於業界發展方向的觀點等等,這對你未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還有,要在目前的工作中積累人際關系的經驗,這也是財富,而且會受用終生,無論你將來從事任何工作都用得上的。
其實發展的機會源於積累,講究的是厚積薄發。不建議你僅憑道聽途說就想到珠三角或長三角發展,機會在哪裡都是機會。只要你平時注意積累,收獲同樣不少。過上幾年,待你感覺綜合實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再行選擇。
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 可以和我聯系。

Ⅱ 如何認識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問題是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提出來的。時間指的是21世紀頭20年。按照這樣的認識,21世紀剛過去12年,還有8年時間,我國仍然處在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之內,在邏輯上講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問題的復雜性在於,在過去的12年裡,世界發生的變化太大了。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否還存在?這是制定今後的發展規劃時必須考慮的一個大問題。
經過過去12年快速發展,中國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這樣就產生了兩個方面的效應和輿論:一方面,是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國際輿論此起彼伏,中國同美國等大國在貿易、匯率等問題上磨擦不斷,中國周邊問題接踵而至。與此同時,我們國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諸如收入差距擴大、社會建設滯後、群體性矛盾等問題。據此,有人認為:中國的戰略機遇期提前結束了。另一方面,中國已經從世界的邊緣進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和影響越來越大,中國與美國等大國之間有矛盾有磨擦但互利共贏的格局已趨形成,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更為廣泛深入,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大於分歧,雙邊關系或多邊關系更加務實,特別是中國通過舉辦奧運會、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舉辦世博會等活動,通過抗禦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中國國威大增,民氣大升。
這一切表明,盡管我們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問題,但是中國的快速發展仍有重大的戰略機遇。這兩種效應、兩種輿論同時存在,那麼究竟應該怎樣認識呢?黨中央對當今世界的變動和國內狀況的變化,作了全面的、客觀的、冷靜的分析,作出了兩個判斷:一是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一個總判斷。二是我國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的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這是一個清醒的判斷。根據這兩個判斷,提出了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這兩個意識。我們在這「兩個判斷」和「兩個意識」上統一了思想,就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始終充滿信心,始終保持清醒。
聯系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國內外形勢,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確實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和考驗。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國際金融危機還在發展,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短期內難以緩解;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難下,增長動力不足,新興經濟體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速回落的雙重壓力;主要貨幣匯率劇烈波動,大宗商品價格大幅震盪;國際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強化。從國內看,解決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為迫切、難度更大,經濟運行中又出現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物價水平仍處高位,房地產市場調控處於關鍵階段,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就業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並存,一些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困難增多,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凸顯,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一些長期矛盾與短期問題相互交織,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相互關聯,宏觀調控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
■為什麼說我國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較長時期內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備不少有利條件。21世紀第二個10年對於我國來說,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十六大作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判斷的大格局沒有變。十六大報告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判斷的主要根據是什麼?
從世界來說: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來說: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21世紀頭20年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等等。十六大報告對於我們所處的環境講了一句話,叫做「形勢逼人,不進則退」。顯然,十六大作出「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個判斷及其根據,現在依然存在,不僅沒有變,而且對於我們來說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第二,當今世界的經濟政治發生的深刻變化,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觀察天下大勢,同十六大時相比,當今世界的經濟政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前面講「不變」,這里講「變」。
從政治層面來看,最大的變動:一是美國高調重返亞洲,美國和北約調整了戰略,把北約的觸角延伸到了我國周邊;二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隨之發生的歐洲一些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重創了世界經濟,也影響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別是削弱了美國控制世界的能力;三是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20國集團走上世界舞台,全球治理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四是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
從經濟層面來看,深刻的變動表現在:一是世界經濟在經歷國際金融危機後恢復好於預期,但由於主要發達國家的房地產和金融業等支柱產業受到重創,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家庭負債率和失業率居高不下,國際市場需求受到抑制,增長放緩;二是發達國家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中東等國提供能源資源、中國等亞洲國家生產、美歐消費的世界經濟循環和增長格局面臨大調整;三是一些國家為刺激本國經濟復甦,持續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可能會引起國際金融市場更大的動盪,對新興經濟體也會產生很大的沖擊;四是世界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產業升級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趨復雜,我國面臨的外部壓力有所加大。
這些情況表明,在總的格局不變中世界經濟政治出現了深刻的變化,這就是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對於我國來說,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是有機遇、有挑戰,機遇很多很大,挑戰也不少不小,但總的特點是機遇大於挑戰。
第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快速發展,在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的改革發展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出現了十七大報告分析過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
一方面,要看到我們面臨著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困難。一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快、總量大,同時人均國民收入低、佔世界百位左右。二是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任務突出,同時投資與消費關系失衡,國民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居民消費率偏低。三是經濟增長速度快,同時經濟結構升級遇到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勞動力素質偏低等因素的制約,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難度大。四是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需求提升,同時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環境保護、社會福利等社會建設的投入和發展還有各種困難,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難度大。五是「80後」、「90後」青年逐漸成為社會主體,新一代人的多元性、獨立性、選擇性增強,同時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特別是形成全社會共同的核心價值任務艱巨。五是民主法治不斷推進,同時人民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要求提高,對於擁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呼聲越來越高。六是社會更加充滿活力,同時社會分層加劇、社會矛盾增多,對於黨進一步做好群眾工作,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各級領導幹部的領導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矛盾和困難,有的還是「兩難」的問題,都是對我們的挑戰和考驗。在制定當前和今後的發展規劃的時候,必須充分看到這一點。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國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發展的條件比改革開放以來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好。一是我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明顯優勢。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日益顯現,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日益顯現,這已經在全球范圍引起關注,對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也是根本保障。二是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經過30多年改革發展大幅度增強。這為我們在當前和今後的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三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十六大以來,我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取得明顯進展。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這不僅對於減輕「三農」問題和就業問題的壓力,而且對於我國擴大內需包括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將產生很大的拉動作用。四是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出現了許多新的增長點,區域經濟正在形成新的功能性發展格局。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建設加快發展, 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民氣上升。十六大以來,我國徹底取消農業稅,全面實行真正意義的免費義務教育,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制定和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的科技、教育、人才三個配套的規劃綱要等。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
總體來說,我國有機遇,有挑戰,還是機遇大於挑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不僅有利於制定和實施「十二五」規劃,而且對於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任務也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基礎。當然,強調「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並不是說我們面前沒有挑戰。恰恰相反,中央領導同志的一系列論述都表明,我國今天面臨的挑戰又多又大又復雜。關鍵是要在挑戰中看到機遇。這是共產黨人的眼光、氣概和認識復雜問題的科學態度。
總結我們走過的路,可以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首先,信心是一種底氣,是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又能夠正視自己問題的底氣。其次,信心是一種素質,是碰到矛盾和問題不急躁、不浮躁、不暴躁的良好素質。再次,信心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對人生達觀、對前途樂觀、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精神狀態。最後,信心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能夠自覺駕馭復雜局面並堅信一定能夠成功的能力。歸根到底,信心是攻堅克難、取得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和精神動力。現在,我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確實比較復雜。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作者為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主題延伸
何謂「戰略機遇期」
所謂「戰略機遇期」,通常是指由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能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和契機,並對其國際地位、歷史軌跡等產生長遠和深刻影響的特定歷史時期。從世界歷史來看,一些國家正是站在戰略高度,抓住發展機遇,成就了大國地位,從而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政治和經濟版圖。「重要戰略機遇期」是黨中央對當今國際國內形勢作出的一個科學判斷。十六大報告提出:綜觀全局,21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十六大以來我國把握「戰略機遇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把握戰略機遇期,扭住發展不動搖,勝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取得了輝煌成績。這主要體現在:
★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03年至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7%;經濟總量從2002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5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政府調控與社會綜合管理能力明顯提高。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戰勝了非典、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強烈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奧運會、世博會等活動。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這10年中,我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時期之一;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各類各級教育快速發展,醫葯衛生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建立了政府投入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了惠及城鄉困難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規模實施,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對外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建設性作用,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Ⅲ 淺談內部審計人員如何在新時期加強黨性修養

答,淺談內部審計人員如何在新時期加強黨性修養 淺談內部審計人員如何在新時期加強黨性修養

摘要:加強黨性修養就是要求黨員按照黨章規定,通過學習和實踐,磨礪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不斷自我約束、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以保持政治上的堅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作為內部審計人員幹部,在時代發展的今天,要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堅定的政治信念,先進的思想覺悟,堅強的組織觀念,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為帶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堅持不懈地加強黨性黨性修養,是黨員領導幹部改造主觀世界的終生課題,也是內部審計人員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保證。
關鍵字:審計人員;黨性修養 必要性
一、加強內部審計人員黨性修養建設的必要性
1.加強黨性修養,保持內部審計人員先進性
鄧小平對黨員的黨性問題極為重視。他始終要求:所有黨員都要增強黨性觀念,每個幹部都要把黨性放在第一位。鄧小平的這些論述,深刻地闡明了新時期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快速發展,引起人們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精神狀態的深刻變化,給廣大黨員的思想帶來沖擊。作為一名內部審計人員,要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中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經得起各種誘惑的考驗,必須加強黨性修養,不斷強化自己的黨性觀念。只有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才能在復雜的新情況面前不迷失方向、不動搖精神支柱,才能在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面前不喪失理智、不解除武裝,真正做到拒腐防變。否則,就會在糖衣炮彈的襲擊下吃敗仗,在燈紅酒綠的迷惑下栽跟頭。
2.加強黨性修養是完成新時期內部審計工作任務的重要保證
跨入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新任務,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全面推向前進,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這個時刻,我國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重大,只有依靠黨性強、素質高、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黨員隊伍,帶領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才能完成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只有自覺進行黨性修養,才能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歷史責任感和事業心,真正認清和把握機遇,擔負起歷史賦予的重大責任。
3.加強黨性修養是改善內部審計人員隊伍現狀的重要保證
從內部審計人員隊伍的現狀來看,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黨性不強,理想信念動搖。二是紀律鬆懈,缺乏全局觀念。三是宗旨意識淡化,無視群眾利益。四是作風不實,黨風黨紀不正。上述現象雖然不是主流,但也觸目驚心。這些問題同共產黨的黨性是根本不相容的,嚴重阻礙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削弱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因此,加強黨性修養、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素質,是黨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Ⅳ 中國面臨怎樣的戰略機遇期

敲里🐎,勞資不造

Ⅳ 企業並購審計是如何規定的

摘要:隨著企業並購業務在全球范圍內全面展開,企業並購、重組也已成為壯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企業並購及其審計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目前企業並購審計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並就如何完善並購審計工作,提高並購審計質量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企業並購審計概述
(一)並購審計的界定並購即兼並與收購(兩者慣於聯用為一個專業術語——MergerandAcquisition,可縮寫為「M&A」),並購的涵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並購指目的是在於獲取或意欲獲取目標企業經營控制權的行為;廣義的並購則泛指企業間各種目的的並購行為,既包括為獲取控制權的並購,也包括僅為獲得投資收益而進行的部分股權或資產購買。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中國加入世界經濟大舞台的成本與風險越來越低,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上佔領更多的份額,而並購往往是國內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方式。現在企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通過並購企業可以達到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迅速實現低成本擴張,實現股東的財富最大化。與新設企業、走內部成長道路的傳統途徑相比,並購能夠迅速擴大企業規模,節省開拓市場、培養人才的時間,形成生產、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協同效應,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企業、大集團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以某種方式通過並購等資本運營手段發展起來的。但在並購的過程中,企業往往也會面臨很大的風險。我國並購的成功率很低,並購中常會出現一些不等價交換、隱形並購、非法轉移財產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審計工作酒顯得尤為重要。企業並購審計簡單的講就是對企業並購業務進行的審計,是就企業並購的原因、能力、價格、並購處置方案等方面的審查,以確認並購行為及其結果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在對並購企業進行審計時主要會涉及到審查企業並購活動是否依法進行、企業並購提供的資產負債表、財產清單是否真實可靠、驗證資產評估結果是否合理、真實可靠等。通過對並購企業進行審計,可以掌握目標公司的行業狀況、發展前景、資產總額、盈利能力等信息,從而做出是否並購的決策以及為收購方擬採取的收購方式提供依據,這些都可以有效的降低並購風險。同時,審計人員通過對反映目標公司的資產價值和經營成果的信息進行估值和鑒定,可以為收購方制定合理的收購價格提供強有力的依據,有利於降低並購成本,保證並購雙方的合法效益,促進並購活動的迅速進行。由於企業並購是一項高風險的資產重組活動,審計可以說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這也不表示企業在並購中實施了審計工作就能保證並購成功,保障並購各方的利益。而目前我國企業並購業務中仍存在著大量會計信息失真、獨立審計失敗、資產評估不實、大量國有資產被低估賤賣以及由此帶來的國有資產流失等普遍問題。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的並購審計從理論到實務還遠遠滯後,並購審計質量不高,亟待從各方面進一步加強,以便更好的發揮審計在企業並購中的保駕護航作用。
(二)國內並購審計研究由於我國並購業務的歷史較短,所以對並購審計的研究也並不多,對此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謝盛紋(1998)認為,企業並購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並購方既可能獲得成功,也可能走向失敗,並購決策的正確與否,不僅關繫到一個或幾個企業的命運,有些甚至會影響到一個行業。為了保證成功並購,並購方應該加強並購審計,修訂和拓展並購審計的性質和范圍,切實做好對目標企業的評價工作;張建軍(2001)認為,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和我國加入WTO的日益迫近,企業兼並、重組已成為壯大我國企業規模、增強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途徑,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使企業兼並過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並主要從深化改革,強化審計監督方面談了談企業兼並審計的迫切性和對策;楊雅梅、張麗明和張曉光(2002)指出,在企業並購中,資產評估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不僅可以為被並購企業確定企業價值、為並購方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而且還是並購成功的基礎。因此,在明確資產評估在企業並購中的作用的基礎上,分析我國企業並購中資產評估的現存問題,進而提出企業並購的資產評估標准和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劉芳、劉海瀟(2005)認為,企業兼並實質上是一種產權交易行為,是一項財產重組活動,它會影響國家、企業、職工等的經濟利益,並會帶來社會震盪。為此,審計機關有權利和義務對企業兼並實行有效的監督,注意企業兼並中可能發生的各種不正當行為;沈征(2000)從企業兼並的理論基礎和實務運作方面,重點分析和論述企業兼並中會計和審計問題,特別對企業兼並會計與審計架構的建立進行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
二、企業並購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現已頒布實施的《公司法》、《破產法》、《證券法》以及《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的通知》、《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並購活動進行了規范,但是仍存在不健全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相關的會計准則規范和審計准則規范不完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已有的准則規范不再適應現在的經濟活動,有待更改;二是有些准則規范對同一經濟行為的規定不一致,有待協調;三是應有的准則規范未制定,有待增補。如企業並購的會計處理方法有購買法和權益聯營法兩種,會計准則並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沒有規定企業在並購時究竟應該採取哪種方法,很顯然,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不同,對並購企業的經濟、會計信息質量、企業並購成本產生的影響也不同。購買法下確認商譽,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較高,但是並購成本也高,而權益聯營法卻不將成本與凈資產之間的差額確認為商譽,會計信息相關性低,但由於權益聯營法理論上不要求對被並購企業的凈資產進行評估,故並購成本通常低於購買法。我國尚未制定企業並購會計准則,在並購實務中也主要是參照《企業兼並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合並會計報表暫行規定》、《關於執行具體會計准則和(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有關會計問題的解答》,這些規定都沒有考慮股權交換合並,只在合並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中提到合並可以使用權益聯營法,但實踐中已有企業並購使用權益聯營法的實例。因此,為了避免企業利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對財務報告進行影響,完善相關會計准則勢在必行。
(二)資產價值評估不規范企業並購是以產權變更為特徵的特殊經濟行為,並購中必然會涉及到企業資產的變動、資產的有償轉讓等問題。並購方需要通過資產評估機構對目標企業的資產進行評估。而審計人員在審查過程中,不但要了解目標企業現有資產的整體狀況,還要了解某些單項、具有核心生產能力的資產的價值;既要對現有資產進行定量分析,准確估算其現實價值,又要對目標企業的資產結構、投入產出能力、資產運營狀況進行詳細的定性分析、評價,從而能夠為並購方提供公允的產權價格標准,並以此來確定合理的並購價格。但我國的資產價值評估還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地方,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資產評估市場不完善。資產評估業是社會公正性中介服務行業,在企業並購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這些年的發展來看,我國的資產評估市場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自1989年以來,政府有關部門先後頒發了幾十個部門規章,明確規定企業在發生改制重組、合資合作經營、股份經營、承包租賃、資產轉讓、抵押擔保、拍賣出售、破產清算等經濟行為時,都必須進行資產評估。可是,由於大家都看好了這塊發展領域,亂辦資產評估機構迅速形成一股熱潮。同時,也形成了資產評估業的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局面,在整個評估業,除國有資產評估之外,還有土地評估、房地產評估、專利評估和礦產資源評估等分別隸屬於各個部門的評估機構,他們各自為政,直接參與評估業的管理,各部門又有各自有關的評估文件。至今,這種混亂的局面和多頭管理狀態仍未梳理清楚。政府行政干預,不同部門的多頭管理,均與要求獨立性的資產評估業相悖,某種程度上妨礙了資產評估市場化進程,從而造成資產評估業的違法違紀。
(2)資產評估范圍不明確。在對被並購企業進行資產評估前,明確資產評估的范圍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評估的范圍將會決定評估工作的組織和評估方法的選擇。不同形式的並購,資產評估的范圍是不同的。在整體並購的情況下,應將企業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和負債,全部包括在內,按現行法規要求,應對建築物、機器、設備、在建工程等逐項核查,對長期投資、無形資產、遞延資產、貨幣資金、應收及預付款、短期投資等資產負債逐筆檢查,對存貨的抽查要佔到數量的40%、賬面值的60%以上;在部分並購的情況下,資產評估的范圍則只包括一項或幾項資產。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很多企業為了快速完成並購工作,或是為了盡快將劣勢企業的資產向優勢企業轉移,一般都不按規定進行,很難做到對上述資產進行全面評估,並且常常只重視對有形資產的評估,忽略了對無形資產(尤其是商譽)的評估。這必將會影響並購交易價格的確定,因此,不論是企業還是資產評估機構都應該明確資產評估的范圍,不要漏估任何對企業有價值的資產,保證並購工作順利進行。
(3)資產價值難以准確確定。資產評估機構應該對並購企業的資產價值進行科學、公正的評價,以保證並購各方的切身利益。但是在企業並購中,被並購企業資產的價值經常很難被准確的確定,這主要是由於企業往往只重視有形資產的評估,而忽視無形資產的評估,這樣就難以准確地確定企業資產的價值。有數據表明:過去許多企業並購都是在粗略的並購審計下進行的,且偏重於企業「硬資產」的審計。這種並購成功的「企業聯姻」概率為50%。據美國管理協會的調查報告,在並購審計實施的早期約有25%的並購企業在十二個月內產量減少;約六分之一的並購企業喪失其市場佔有率;四分之一的企業獲利能力降低。並購後企業發現並購成本並不是為並購企業而支付的,相反,大多數花費在並購後企業解決並購審計中未能發現的無形資產評估上。由於對無形資產價值確定不準確,也使得國有企業在被並購時進一步加劇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如在外資上市公司收購國有企業時,國有企業往往不夠重視營銷網路、土地使用權、租賃權、特許專營權、專有技術、商譽、等無形資產,低估、漏估這些無形資產,使得外資能夠以較低的價格進行收購,造成國有資產直接流失。這些都足以表明並購企業對無形資產審計是至關重要的,否則被並購企業的資產價值不能准確確定。
僅就商譽來講,我國有些企業經過長期的穩健經營,在市場上佔有優勢,信譽較好,盈利能力超出行業平均水平,如果不對這類企業的商譽進行評估、確認,必將導致並購價格的不準確。因此,在並購評估中,應當注意目標企業是否具備超額的收益能力,且這種超額收益是否具有持續性,以此來判斷目標企業是否存在商譽。在具體操作中,評估人員可以比較企業歷年的平均利潤率和行業利潤率,如果目標企業歷年平均利潤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並且這種趨勢能夠保持下去,評估人員就應根據企業預期的超額收益和獲取超額收益的期間,按一定的折現率使用收益現值法對企業的商譽價值進行評估。此外,產品品牌、技術工藝、企業名稱等也屬於無形資產,往往在幾十年的生產經營中形成,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國際市場也有很強的競爭力。一些外國企業認為中國市場存在巨大潛力,但運用國內企業市場意識、品牌意識和對無形資產評估意識不強的弱點,低價收購國內企業的股權、品牌或專有技術,排擠甚至吞噬了苦心經營的民族品牌。品牌的逐漸流失,實際上是一種無形資產的流失,甚至可稱為國有資產的流失。對此產生的直接後果是阻礙了國內企業健康成長的道路,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對於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來講無疑也是一種損失。在出售國有企業時,只對有形資產進行評估出售,而未考慮土地使用權、商譽、專有技術、商標、品牌等無形資產,以至造成交易中國有無形資產流失嚴重。
(三)缺乏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審計人員導致審計質量不高審計質量是指審計工作過程極其結果的優劣程度。審計質量包括審計結果的質量和審計行為過程的質量。在企業並購過程中,審計人員應該實事求是地檢查與評價目標公司,盡可能地搜集充分的審計證據,使審計結論能全面地反映目標企業的實際情況。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於種種外部與內部原因的影響,審計人員的審計質量不高。在審計中,往往會遇到以下問題,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審計質量。一是審計獨立性不高,審計人員職業道德有待加強。在企業並購審計的過程中,有些審計人員不能很好的遵循職業道德,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因素的干擾。這些干擾有來自審計人員工作時涉及其個人利益的干擾,如感情、金錢等,也有因受到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密切關系的影響,如審計人員與並購企業有著密切的或長期的個人或職業關系時,審計人員可能就會不加懷疑地接受客戶聲明書和觀點等。這些都會導致審計人員的獨立性不高,從而影響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使他們不能客觀、公正的對並購企業進行審查,審計獨立性受到削弱,以至使審計質量不能達到利益相關者的要求。二是審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並購市場中的行為日益復雜化,企業並購審計不僅包括並購中的審查,還要對企業並購前、後的情況進行調查、審計,同時,還涉及財務報表審計、合規性審計和效益性審計。在並購審計的過程中通常還會用到非常規的審計技術與方法,這些工作做的如何直接決定了審計質量的高低,而工作質量的高低又與審計實施人員相關業務水平、綜合能力有關。實施並購審計不僅要求審計人員掌握審計知識和技術,更要熟悉與企業並購活動有關的知識和技術。目前我國的審計人員雖然在不斷地為自己「加氧」,專業素質和技能都有所提高,但是,能夠根據並購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完成並購審計工作的專業人員還較少,大多數審計人員專項審計能力還較弱,與並購審計相關的業務知識較欠缺。這必將影響企業並購審計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也不能保證企業並購審計良性效益的發揮。
三、企業並購審計完善的對策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會計審計准則針對企業並購審計中法律法規、制度准則等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與企業並購相關的會計、審計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另一反面應盡快制定專門會計、審計法律法規,以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企業並購審計的法律法規體系。在企業並購的會計處理上應盡快制定針對並購業務的具體准則,以便更好的對業務的確認、計量、分析等進行具體規范,這樣可以保證企業並購的順利實施,以免使企業在並購時利用會計法規、准則上的漏洞來進行非正常交易、粉飾企業的業績。同時,在制定相關的會計准則時,既要借鑒國際會計慣例,也要兼顧我國國情,就如在制定企業合並會計准則時,應區別不同類型的企業,考慮知識經濟的影響,嚴格區分購買法與權益聯營法的適用條件,即保持互斥關系最為合理,也就是說,一些公司並購符合權益聯營法的適用條件,就只能採用權益聯營法而不能使用購買法;反之就只能採用購買法,這樣才能較好地杜絕公司管理層在並購時利用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來操縱利潤;另外,有必要參照國際慣例的較低要求,適當降低權益聯營法的應用門檻。總之,要充分發揮兩種會計處理方法的作用,避免出現無序局面。我國以基本審計准則和具體審計准則為主體的審計准則體系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但是指導某些特殊事項的具體審計准則還不夠完善,就如規范企業並購審計的具體准則還沒有制定。環境變化了,審計准則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和修改,這必將影響其作為衡量審計責任的最高標準的地位。因此,企業並購審計准則的制定是迫在眉睫的事,要根據不同的審計目標確定與其相關的審計范圍、審計程序、審計方法等,從而更有效的對我國並購審計工作進行規范。
(二)做好資產評估工作為能獨立、客觀、公正的確定並購企業的交易價格,使企業並購合理、有序的進行,防止並購中國有資產流失,我們首先應該積極建立一個充分有序的市場環境,完善各項監管體制,使政府行政管理與行業自律監控相結合,對資產評估機構履行社會職能進行規范和引導,盡量減少評估業的多頭管理和行業干預,確保其獨立性;其次,資產評估人員在對並購企業進行資產評估時要根據不同的評估目的確定合理的評估價值類型和評估范圍,這就需要評估機構全面分析企業資產的構成情況,對企業價值有貢獻作用的資產要做到一項也不漏評,尤其是無形資產,要對被評估企業提供的數據資料進行實事求是地分析,並認真核查資產,對於重要資產,必須認真進行現場勘察,全面掌握其情況;被並購企業應在財產清查的基礎上,按國家有關規定,由法定資產評估機構對其財產評估作價,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審批、確認,並依此進行相應的財務會計處理。被並購企業的產權轉讓底價,應以審批確認的資產評估凈值為依據,綜合考慮被並購企業職工、資產及債權債務狀況等因素後給予合理處理;再次,應該加強資產評估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培養和業務素質培訓,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和工作能力。評估人員自身也應深入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努力創造新的評估方法,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環境。
(三)提高審計人員素質以保證審計質量其具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提高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在有關審計工作的全部事務中,任何審計人員都應該不受個人或外界的干擾而保持獨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審計工作。審計人員首先要保持應有的職業道德,在辦理審計事項時,與被審計單位或審計事項有利害關系的應該主動迴避;其次,審計人員不得兼營或兼任與其執行的審計或其他鑒證業務不相容的業務或職務,如擔任客戶的常年會計顧問,為客戶代編會計報表,常年提供會計咨詢和會計服務等;再次,審計人員在執業時要實事求是,不為他人所左右,也不得因個人好惡而影響其分析判斷的客觀性,應正直、誠實、不偏不倚地對待有關利益各方。二是提高審計人員業務素質。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直接影響著審計質量,因此,我們應該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首先,要建立嚴格的聘用與晉升制度,保證聘用的審計人員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保證被提升的審計人員都能勝任其新職務;其次,建立嚴格的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強化審計人員業務規范意識,鍛造審計基本功,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最後,加強對審計人員工作的考核、指導和監督,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為審計人員建立專門的業務檔案,並將其工作質量和業務能力與相應的晉升和獎懲掛鉤,促使其不斷提高專業能力,進而提高審計質量。
四、結論
本文主要從企業並購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即相關會計、審計法律法規不健全、資產評估不規范、審計人員職業謹慎性欠佳、以及審計人員的獨立性、自身素質等進行探討、分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認為應通過不斷完善與企業並購相關的法規、准則建設;規范資產評估市場,加強資產評估機構管理;通過繼續教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職業道德等,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謹慎,保證並購審計的質量,從而讓並購審計能夠在我國得到快速、高效的發展,讓企業積極迎接並購浪潮所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Ⅵ 如何認識當前我國重要戰略機遇期

黨 的十 八大報告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我們 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斷,對於我們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黨的十 六大在綜合分析進入新世紀後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判斷。黨的十 六大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抓住並用好發展機遇、認真應對各種挑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大台階。實踐充分證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機遇對黨 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0年過去了,國際國內形勢已經和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我國發展正面臨一系列新的風險和挑戰,各種矛盾和問題比較多地顯現出來。
從國際環境看,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深度沖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但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演化,我國同各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等的關系持續平穩發展,各國加強對華經濟技術合作的意願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集中精力搞建設、謀發展。
從國內發展條件看,盡管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壓力較大,社會矛盾凸顯,但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步伐加快,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依然存在,各方面體 制機制不斷完善,社會政治大局穩定,這些都為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空間。
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應該十分明確地說,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存在的基本條件和我國發展機遇大於挑戰的基本面,並沒有因為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發生根本變化。黨 的十 八大報告關於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是符合實際的、完全正確的,具有充分客觀依據和重大戰略意義。

Ⅶ 中國怎樣把握未來10年的戰略機遇期

應對未來挑戰,把握好未來10年戰略機遇期,需要從決策層面上進一步高瞻遠矚,認清和跨越現代化進程中的「拉美陷阱」、「西班牙幻影」、「日韓困境」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恰好到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回顧其他國家經濟成敗經驗教訓,對中國未來發展不無裨益。

直面「拉美陷阱」、「西班牙幻影」、「日韓困境」三座大山

應對未來挑戰,歷史是一面鏡子。縱觀世界近代歷史,一個個強國的崛起與每一次的社會變革與復興運動,無不是抓住重大的歷史機遇期,迅速轉變產業結構、科學傳統和社會運行方式,制定一系列戰略目標。

當前所掀起的技術經濟社會變革的第四次浪潮,帶給我們的不單有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躍,更涉及到文化、體制的變遷。鑒於此,未來科學家托夫勒大聲疾呼:「人類不止在過渡,而且在轉型;我們要面對的不僅是一個新社會,而是一個嶄新文明的再創造。」未來10年,中國要謹防「拉美陷阱」、「西班牙幻影」、「日韓困境」三座大山。

「拉美陷阱」也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經濟「起飛」,大量農民湧向城市,而由於當時實行的分割政策,絕大多數人被阻隔在城市的周圍,形成了特有的棚戶區居民,未能融入城市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兩極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整個社會消費也出現了畸形現象。一邊是繁榮的現代化,一邊卻產生了那麼多窮人;有增長、無發展,大多數人享受不到現代化的成果,社會陷入動盪,發展停滯。拉美國家在處理快速城市化時期,社會政策出現偏差,沒有能夠順暢城市化,沒有能很好的解決農民轉變為市民的問題。大量的農民團聚在城市,沒有融入現代城市文明,形成地域分割和族群分割的各類貧民窟,成為現代城市各類社會問題的策源地,人均收入阻隔在6000美元的玻璃穹幕之中,享受不到現代化的成果,阻斷了現代化的進程,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繼續升級。

「西班牙幻影」是指以權力支撐的財富會終成「幻影」。1521—1600年,西班牙強盛時期,世界貴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然而,潮水般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湧入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西班牙此時只扮演了「過路財神」的角色,成為「黃金漏斗」。「西班牙幻影」說明,只積累財富而沒有進行相應的經濟集成、政府創新、文化精進、社會進化,任何財富的擁有者都是曇花一現;不激發和維持人們的創新力,一個國家的繁榮就不會長久。20世紀70年代,日韓的飛速工業化使世人震驚,但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從世界矚目的經濟強國一路走低,其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迅速下降,韓國的現代公司、SK集團也紛紛出現經濟危機。由於忽視了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企業和產業的成長與發展仍然以政府為主導,一個個「大企業和超大企業」缺少創新、創業的激勵,技術多停留於模仿層面,缺乏企業核心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使得原本飛速發展的日韓經濟陷入了泥沼之中。

回顧歷史與進行國際流變比對,無疑有助於我國未雨綢繆,不再陷入現代化的陷阱。

以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為基點推動中國戰略轉型

中國要避免陷入「西班牙幻影」、「拉美陷阱」與「日韓困境」的泥沼而成功實現轉型,關鍵是要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

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包含人文社會普遍服務、產業社會普遍服務、信息知識社會普遍服務三個子系統,具有均等化、全覆蓋、可獲得性、強制性、可持續五大內在規定性。社會普遍服務體系是一項服務於社會全體成員的綜合保障制度,不僅僅是單方面索取政府投入,更具有自主生產性;在提供社會「安全網」的同時,搭建起能夠使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基礎性平台。

藉助於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將有效防止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社會斷裂和失衡,中國數千年來的鄉土文明死結將被徹底打開。這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第一,社會多元復合轉型深入推進戰略。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加劇了世界的轉型,中國進入了轉型青春期、快速成長期,社會轉型呈現多元復合特徵。如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變遷、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攻堅、農業社會快速工業化並向知識社會躍升、立體科層結構向扁平網路結構變革、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過渡、產業依賴向產業原創轉變、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模式切換、生存型文化向發展型文化突破,等等。不同維度的轉型,既各具特色又相互滲透、共同推進。由此,要深化改革,必須要綜合性、多視角、全方位地制定政策,頂層設計,系統集成。以城市化為中心,以市場化為動力,以產業先導為引領,蛙跳知識經濟,完成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實現工業化、知識化的雙跨越。

第二,構築社會普遍服務戰略支撐平台。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能夠使國土范圍內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享有平等的公民基本權利和同質的基本公共服務,分享現代化成果,確保社會在低成本、穩定狀態下健康運行。在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中,人文普遍服務保障人的生存權、發展權、自由遷徙權,給每個公民提供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謹防「拉美陷阱」;產業普遍服務實現網路產業化、產業網路化和企業社會責任,支撐中國產業創新平台,謹防「西班牙幻影」;信息知識普遍服務確保社會誠信,致力於構建信息和知識擴散機制,降級社會運行成本,謹防「日韓困境」。

第三,明晰創業型經濟發展的路線圖。21世紀是「創業時代」,全球經濟正在由管理型經濟向創業型經濟轉變。所謂創業型經濟,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與企業家精神互融的新型經濟形態,以創新、創業、創造為核心,以理論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為宗旨,通過建立綜合創新體系為創業型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調整時期,整個社會的多元復合轉型特徵愈加突出。在享受知識時代信息快速傳遞、要素全球流動的便利的同時,一系列諸如「教育鴻溝」、「數字鴻溝」、「就業機會鴻溝」、「文化鴻溝」等問題呼喚著以創業型經濟來引領和驅動社會的新一輪增長。

第四,培育世界經濟增長極戰略。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環渤海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國經濟的「南、中、北」三大增長極浮出水面,進而精凝和輻射全國。城鄉統籌,東中西地區、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梯度推進,早日建成「東、中、西」大城市群,打造中國新的增長極。第五,科技創意雙驅動,啟動先導產業引領戰略。21世紀,大學將成為知識集聚地和財富創造中心,科技創新、創意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兩大驅動輪,以科技與創意形成的先導產業改變了世界各國的競爭模式。先導產業集群的構建可以快速集聚和耦合人力資本、金融資本、技術資本等社會復合資本,捕捉全球科技、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快速提升國家競爭力,搶佔全球新技術產業制高點,全方位、多角度地快速推進現代化進程,使中國引領亞洲板塊、影響世界格局。鑒於此,國家應全力構造「官、產、學、研、創、金」多螺旋激勵結構,積極培育先導產業集群,建設世界性的先導產業園區。

社會普遍服務助推中國經濟戰略轉型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靳萬軍研究員:中國30年改革開放與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資源、環境和生態等矛盾凸顯,中國改革進入了重要關口,迫切需要尋找新的戰略思維和發展動力。

許振中教授的文章從分析中國發展可能面臨的「三座大山」入手,提出了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完成當前經濟戰略轉型的對策建議。該文立意高遠,但一些問題限於篇幅未深入展開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跨越:中國經濟戰略轉型——社會普遍服務體系的構建》一書,能使讀者對中國當前遇到的發展問題有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Ⅷ 如何理解改革進入戰略機遇期,攻堅克難其和爬坡躍坎期三期疊壓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握得好,我們就能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順利實現全面小康;把握得不好,我們就有可能遭遇更多更大的麻煩,使現代化事業遭遇挫折。
在這樣的歷史關頭,執政黨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喚起改革攻堅的巨大勇氣,關繫到一個民族的未來,關繫到13億人的幸福。也正因為如此,中央一再強調,能否把握機遇、應對挑戰,關鍵取決於我們的思想認識,取決於我們的工作力度,取決於我們推進改革發展的步伐;一再警醒全黨,「精神懈怠」是第一位的危險,改革必須穩步向前推進。

身處利益主體多元、思想觀念多樣、社會發展多變的復雜環境,執政者推進改革開放事業,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面對部門和單位既得利益羈絆,如何擺脫「不願改」思維?面對輿論壓力和風險挑戰,如何戰勝「不敢改」顧慮?面對群眾期盼和現實要求,如何突破「改不動」困境?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長期執政條件下,一旦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安於現狀、止步不前,就會暮氣叢生、積弊日深,最終積重難返。防止「精神懈怠」,就必須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奮力攻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難關險隘。

「中國已經走出改革初期的淺灘階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選擇彼岸的到岸位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如此描述當今中國。中流擊水,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面臨著更難測的風浪暗礁。只有永葆不懼風險的勇氣,力求攻堅克難的成效,才能在浩盪的世界潮流中,乘長風破萬里浪,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駛向光明的未來。
對於攻堅期,更多的是從我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角度來描述的。就是說現在的國際環境,在後金融危機時期還面臨著很多不確定的復雜因素;國內傳統依賴的比如說出口、投資等等,也變得會逐步衰減;我們的環境、資源、能源的約束會更加嚴峻。隨著30年改革開放,我們的經濟實力增加,所以中國也面臨著「中等收入陷井」這樣一個風險,那就是說經濟轉型必然要經過一個陣痛期,社會矛盾會凸現,政治風險也高發,國際壓力也會對我們進行考驗。所謂「陷井」就是你會不會陷入「瞎折騰」。這些問題對中國來說,在「十二五」時期都是嚴峻的考驗。

戰略機遇期更多是從我們面臨有利條件來認識的。我認為至少有這樣一些有利條件:一是我們的需求有優勢。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所以它的消費需求是很巨大的,這可以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有力條件。二是我們有供給優勢。特別是建國以來,我們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生產要素供給比較充裕,儲蓄率也比較高,所以我想我們的供給能力方面是具有優勢的。三是體制優勢。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集中力量辦大事、決策的效率,再加上市場機制的運用,所以我們在體制上也是具有優勢的。四是開放的優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主動的姿態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去。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國際的合作也會給我們帶來優勢。從這點來說,只要我們決策正確,只要我們萬眾一心,我們是可以把這些有利條件充分發揮,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

Ⅸ 如何理解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斷,對於我們准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黨的十六大在綜合分析進入新世紀後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判斷。黨的十六大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抓住並用好發展機遇、認真應對各種挑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大台階。實踐充分證明,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機遇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0年過去了,國際國內形勢已經和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我國發展正面臨一系列新的風險和挑戰,各種矛盾和問題比較多地顯現出來。
從國際環境看,盡管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深度沖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但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演化,我國同各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等的關系持續平穩發展,各國加強對華經濟技術合作的意願進一步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集中精力搞建設、謀發展。
從國內發展條件看,盡管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壓力較大,社會矛盾凸顯,但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國民儲蓄率較高,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步伐加快,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依然存在,各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社會政治大局穩定,這些都為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空間。
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應該十分明確地說,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存在的基本條件和我國發展機遇大於挑戰的基本面,並沒有因為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發生根本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是符合實際的、完全正確的,具有充分客觀依據和重大戰略意義。

Ⅹ 如何認識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正處在進一步向前推進的重要歷史機遇期

你自己寫吧我給你幾點意見。

一。馬英九的政策。
二。台灣人民的理解
三。大陸的政治內與新聞開放。容
四。兩岸對交流的默許與共識。
五。彼此經濟的依賴度。
六。台灣的海洋經濟地位。
七。台灣的戰略地位。
八。台灣害怕被崛起的中國邊緣化
九。香港的示範作用
十,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世界上沒有兩岸關系。只有中美關系。中國與美國關系好,兩岸就可以一直前進直到統一。

中國能夠維持兩岸關系前進的主因是富強了。美國不再堅持台灣的立場。

如果能把握現在,就能看到統一的明天

閱讀全文

與集團審計如何面對歷史機遇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