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高中歷史學生如何備考

高中歷史學生如何備考

發布時間:2021-03-08 23:00:03

㈠ 作為一名高三學生,怎樣備考高考歷史

雖然距我高考已經過去12年了,但是我還是想來說說當年我的高考,我是廣東考生,當年是3+X+綜合,這個X就是自己的選科,我選了歷史,高二時還是個學渣,高考的歷史成績排在當年廣東省前50,也是靠這歷史成績才上了大學。下面就說說當年我怎樣備考高考歷史的。

1、心態很重要。高三的一天我覺得一定要學好歷史,那怎樣學好呢,當年沒有網路網路高考經驗啥的,我就找到班上一個歷史很厲害的同學問學習辦法,她丟給我一個字:背!我當時真的當真了,就開始狂背教材。背著背著就發現了一些門道。

2、看教材很重要。看教材很重要,看教材很重要,重要的事講三遍。所以我仔仔細細地把教材看了三遍。看了三遍的教材後了解各知識點,這時候需要善於總結規律,個人認為,歷史就是一個總結規律的課程。很多不同的歷史事件之間確實存在相似的規律,比如歷代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源——自陳勝吳廣起,為何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是否存在必然性,你可以再復習的時候嘗試把歷史事件總結一下。

3、寫好字很重要。歷史的主觀題需要大量書寫,因此書寫整潔美觀是非常重要的,閱券老師是沒興趣看很醜的字的,主觀題的主觀印象太重要了,花點時間多練練字,答其他科目也有好處啊,比如語文作文,所以字寫好看是很有必要的。

最後祝願參加高考的你會的全答對,不會的全蒙對,高榜提名,前程似錦!

㈡ 高三歷史怎麼復習學習

2009年高考歷史試卷考到了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這是非常基本的史實,但是試卷要求考生通過讀懂材料進而認識到問題的本質。二是有不少題目命題者通過獨到的視野和角度,對題目進行設問,如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讓學生分辨類似的細節。這就要求學生有較深的學科能力。這也正是新課改精神的體現,相信對學生學科能力的考查,必將繼續貫徹於2010年的高考當中。歷史學科的能力包括文字的解讀、理解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等,但這一切都離不開對基本史實的掌握。再則,高三一年的時間非常地寶貴,我們應該將它更多得用於能力方面的訓練。那用什麼時間來完成夯實基礎這樣一個重要的工作呢?當然是這個寶貴的暑假了。隨著期末考試的結束,一個期盼已久的暑假即將到來。作為一名選擇歷史方向的即將升入高三的學生而言,很有必要在暑假休息好的同時,利用這個暑假對歷史進行復習。
對自己的歷史學習進行復習要如何夯實基礎呢?第一,每位同學應首先找到一本《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並能把《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對每一課的要求熟記於心。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可以刪除一些不要的點,比如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對必修三第一專題第二節的要求「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我們在復習時就可以刪除本節有關秦朝儒學的發展狀況的相關內容。這樣復習起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復習的效率。二是在以後做題中,又能很好地收縮范圍,提高答題的准確率。因為無論選擇怎樣的新材料還是如何設問,命題者都必須以課程標准為依據。第二是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逐一落實每一個知識點。在落實知識點的時候,首先強調第一次記憶過程的准確性。比如《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教學要求》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內容。那麼同學們就要注意對於這個知識點的相關內容,比如宗法制的源頭、宗法制的核心內容以及宗法制的影響,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確地表述。其次對一些基本的歷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確理解,比如對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任務的掌握。因為只有對概念做到准確理解,才能使我們既提高記憶效率,又能使我們在解題時,靈活運用。在落實知識點的過程中,又可以分成兩步。第一步就按照專題來進行復習,這一步比較容易,重在熟記每個知識點,為下一步打下基礎。第二步可試著按時間順序,將同一時間段的政治、經濟、文化史內容進行梳理。這步較難,但很有意義,因為歷史學科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時間觀念。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兩點要求後,如還學有餘力的話,可適當做一些題目。這樣不僅可以檢測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先行一步,在實戰中,鍛煉自己的應用能力。成功總是垂青於有準備者,通過以上三點夯實基礎,才能使同學們在高三一年的復習中騰出更多寶貴時間,進行能力方面的訓練,為最後的高考奠定基礎。

㈢ 高中歷史該怎麼復習

我以前總覺得給自己列個提綱什麼的.... 但是現在覺得這樣很廢時間,復習起來也煩瑣.. 也許專是我們老師比屬較有能力吧,她教起書來總體是很靈活的, 我現在改掉了以前的學習的方法,一般現在上課都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記下老師的思路...
我覺得這樣比較好吧! 現在發現其實每個必修都有屬於自己的思路...
還有,我最近也發現了一點,就是要看每個專題的導語,你記住了他們重要的時間段,什麼的. 一般那個專題都會順著導語編輯,只要你掌握這個大概,這樣學起來就輕松多了,也比較不容易忘記....
個人覺得上面的方法不錯,因為我是高三的學生,很欣慰自己發現這點, 歷史當然還需要背,因為我們總不能用自己土話去回答吧,歷史也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語言(其實文科都這樣的) 所以你在理解基礎上背 這樣也是輕鬆了很多
當然,學習方法是需要我們自己探索的,並非每個人的學習方法是一致的!

㈣ 高中歷史一輪復習學生如何學習

1、依託教材、夯實基礎
歷史高考無法迴避對基礎知識特別是主幹知識的考查。因此我們要依據考試說明規定的知識要點,逐點復習和整理教材知識,准確掌握學科內最基本、最常見的主幹知識,在此基礎上對考點進行深度挖掘,達到舉一反三、綱舉目張。在此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歷史學科的「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培養通史意識,使歷史知識體系化、網路化。
2、廣泛接觸歷史材料、培養解讀材料的能力
從高考的考查要求來看,學會知識是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對新問題、新情境的認識和解決能力。在新課程背景下,高考考查方式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能力立意大行其道,因此要有意識地改進傳統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善於發現問題和獨立思考。復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同時盡可能廣泛地涉獵歷史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地圖、表格、照片、漫畫,通過對歷史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遷移和運用的強化訓練,培養高考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吃透基本的歷史概念
安徽高考《考試說明》考核目標與要求中明確要求考生能夠「辨別歷史事物和歷史解釋。」這實際上是要求考生能夠准確理解歷史概念。歷史概念是歷史現象的本質特點和內在聯系的反映,是歷史現象的科學概括,形成和運用歷史概念是理性認識歷史的起點若干個相關的歷史概念,就形成了相關的歷史知識系列,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就是歷史概念的體系。4、培養審題能力,掌握答題技巧
長期以來,審題能力常常被學生忽視,其實審題能力也是高考能力考查的基本內容。「審題要慢,做題要快」是高考實戰的通用「戰術」,學生必須在平常復習和模擬考試中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和規范的審題、解題技巧,才能盡可能減少高考考場上的非智力因素失分。目前,高考歷史的題型已經基本固定為選擇題和材料型解答題兩類。針對現在高考以材料型選擇題為主的形勢,在做選擇題時要完整把握材料信息,特別是時間信息,不要無限擴大材料內涵,也不要脫離課本,要與所學知識相結合,尋找對應選項。材料型解答題,一般設問都會包括:信息來源或、答題要求、核心詞、限定詞四個方面,要認真審清。另外,根據高考閱卷「采點賦分」的特點,答案編寫要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5、深入研究考試說明,加強對本省近三年高考試卷的研究,發掘有效信息,做到復習中有的放矢,增強復習的實效。做到全盤計劃,有序復習,在總復習過程當中做到整體部署、分段實施、步步走穩、段段落實,明確復習過程,做到心中有數。

㈤ 快考試了,高中歷史怎麼復習

首先,不要排斥、畏懼。畢竟高考需要。
其次,要培養興趣。這個比較版難。建議樓主權在學歷史時不要當作毫無生機的死知識。試著把自己融入進去。想像一下如果自己是裡面的人會怎麼做?他又是怎麼做的?比如秦滅六國,如果你是六國之一,如何阻擋?還可以把它當作故事想說來讀。把課本每一個字都讀過去。小字部分雖然不重要,但是確是加深理解、拓寬知識的捷徑。書上每一幅圖都暗藏玄機,考試都可能出現。
記地圖也是必要的。可以結合地理記憶;也可以在圖上做自己喜歡的標記、甚至亂塗亂畫都可以,只要自己懂了,理解了,甚至不看圖自己就可一畫出來。
最後,可以尋求老師、同學幫助。至於找不到側重點,不必擔心。老師每天都在講。而且書店裡的參考書比如《5+3》、《高考復習講義》等都有。現在不想買的話也可以買單冊的看看。不過個人覺得單冊效果不是很好。
另外做題與課外積累也很重要。最好擴充課外知識,這有利於政治歷史地理及語文的學習。

㈥ 高中歷史怎樣系統復習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只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談史色變」。其實是沒有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沒能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說過:「成功就是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其樂融融。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於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高一歷史「說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好的合格的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顯然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鴉片戰爭」這一節,要思考: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為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如《中國近代史》下冊第9頁有關「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形成。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如洋務運動一節引用曾國藩話:「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認識他辦洋務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至於「勤遠略」,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的圖畫4—6幅,課前還有約20幅彩圖,此外還有些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見解(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三步曲。這三步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於進行高效、系統而有趣味地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瞭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准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鴉片戰爭」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斗爭、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麼會戰敗?為什麼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雲亦雲。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仍以「鴉片戰爭」為例,我們要從戰爭的成敗得失獲得見解、啟迪:落後就要挨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後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了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 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學生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系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了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松。

如毛澤東論持久戰可設計如下圖示(略):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復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像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五.歷史復習四步法: 史實—史通—史論—史感

歷史課如何復習,向來是老師學生都感到困惑的問題。單純的強化訓練,未免枯燥;一味的讀書背記,難免單調。我們探索出歷史復習四步法,即「史實→史通→史論→史感」。具體而言,即以章為一個復習單元,以訓練為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形成系統的歷史時空觀,並讓歷史認識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第一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准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迅速翻檢,准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徵。如「國共十年對峙」這一章,可以概括三條線索,即:國共兩黨由對峙對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斷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聯系,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就跨越兩章內容,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復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系,這就要求歷史復習不能支離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

第三步:「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簽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歷史復習四步法是復習時大致的四個步驟,這四步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要割裂開來,要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史實」是前提,是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復習時要求准確全面。「史通」、「史論」是核心,是關鍵,突出體現出歷史系統復習要求,要善於聯系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復習時要求深刻系統。「史感」是歷史學習、復習的終極目的,是逐漸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歷史學習、復習中有意識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六.開發歷史資源,提高治史能力

歷史學習不可只停留在課堂,也不可拘泥於課本。而要把視野引向家庭、社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引向圖書館、互聯網、博物館、歷史遺存等豐富的歷史資源。還要充分挖掘鄉土教材的歷史內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總之,要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把學校歷史教育與社會歷史生活緊密相聯,實行開放性學習.上海教科院付院長顧泠沅教授曾講到:「聽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歷史學習,要求同學就某一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考查,篩選甄別,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歷史考察報告。還可以組織歷史辯論會,重大事件紀念演講會,歷史題材的郵品、圖片展等。還可以開展「我的家庭歷史」的調查活動。

㈦ 高中歷史如何去復習有什麼技巧嗎

很多的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使得很多的人都會感到非常的煩惱,那麼學習初中歷史有什麼技巧嗎?

知識要點

當然想要學好初中歷史,需要多多的進行練習,多做一些練習題,在練習當中提升自己,一般歷史考試都是選擇、判斷、分析、問答,這幾個題目,所以我們需葯了解各種題目的解答方式以及要求,選擇,在考試當中一般都是單選的題目,所以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就可以,一般可以使用排除的方法,將答案一個一個篩選出來。

判斷,我們在做這種題型的時候需要找出題目當中的知識點,然後進行判斷,分析題,我們需要大膽去進行,首先要認真閱讀,然後仔細查看問題,然後使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回答,問答題,這種問題是比較麻煩的,需要將題目完全的看清楚,然後弄清楚需要回答的答案,最好分要點進行回答,通過多次的練習,答題的准確度會大大提高。

以上就是初中歷史的學習技巧,在學習當中需要多多練習以及復習,這樣才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㈧ 該如何復習歷史啊(高中的)

歷史復習如何提高歷史地圖分析能力

江蘇/鄒曉星

在2004年高考中,歷史單科江蘇卷、廣東卷、上海卷等都出現了歷史地圖題。由於對歷史地圖的忽視,歷史地圖分析能力薄弱,許多考生在歷史地圖題方面失分率較高。筆者就結合近年來高考歷史地圖題的一些特點和高三歷史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談一談如何在復習中把握歷史地圖。

一、圖文結合,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歷史地圖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圖像,與文字材料相輔相成,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左圖右史」、「索象於圖,索理於書」為古今學者治學和讀史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歷史復習中,我們必須圖文結合,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這是提高歷史地圖分析能力的第一步。比如復習太平天國運動時,我們可以結合《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根據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進軍路線,清楚太平軍進軍南京時主要經過了哪些地區,對太平軍北上經過的千難萬險有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另外通過找出圖上出現的幾條不同的路線,會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後,太平軍又開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軍事行動,從而對太平天國形成軍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歷史教材由於篇幅的限制,許多內容有文沒圖。因此,我們還要充分運用歷史地圖冊,結合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形成直觀的認識。

二、史地結合,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歷史地圖不同於地理地圖,它主要表示人類歷史活動的特定空間和進程,反映的地理知識相對貧乏。這往往給學生造成分析歷史地圖的困難,不利於提高歷史地圖分析能力。因此,在歷史復習中,我們必須史地結合,適當運用地理知識,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在《隋唐時期手工業分布和大都布》示意圖中,有些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造船業中心洪洲(今南昌)會孤懸內地?」這里我們只要結合地理知識了解洪洲處於長江的支流贛江沿岸,並且在地圖上標出贛江的大體位置,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文綜考試以來,歷史和地理學科知識和能力的滲透穿插不斷加強,將史、地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地圖和歷史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會對學生綜合學科素質和全面能力的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結合背景,分析地圖所反映的歷史空間狀態下的歷史事件

在近年的高考試卷中,單純考查歷史地圖所表現的基本歷史知識的試題正逐步減少,更多的歷史地圖題越來越注重對考生分析和運用歷史地圖能力的考查,如1999年高考第43題。我們應該在掌握歷史地圖所反映的歷史空間狀態的基礎之上結合背景進行分析,這是提高歷史地圖分析能力的關鍵。對於世界局勢圖像就要從主要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對比以及主要外交政策等方面入手。如根據《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形勢圖》分析英國與法俄結盟的原因,就要從英德實力對比、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等方面分析。對於經濟形勢圖則要注意從經濟因素、區位因素等方面分析。如根據《民國初年民族工業分布示意圖》分析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為何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區?這就要從沿海沿江地區經濟基礎、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聯系、交通、資源等方面分析。

四、綜合分析相關歷史地圖,探究歷史規律

在2004年高考歷史卷中,江蘇卷第29題、上海卷第22題、廣東卷第26題都包含多幅歷史地圖。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我們還要綜合分析相關歷史地圖。對相關多幅歷史地圖的綜合分析,要注重分析歷史地圖反映的歷史現象和空間狀態的發展變化趨勢,並分析其原因和影響。對於中國古代疆域圖的綜合分析,應該把主題放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上,著重分析疆域的變化、都城的變遷,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演變等。對於中國古代經濟形勢圖,主題則是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著重分析城市分布特徵、職能的變化、南北交通的發展等。另外,我們也要重視歷史地圖的橫向比較。如根據《太平天國運動形勢》示意圖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綜合分析中外反動勢力為何會聯合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呢?結合以上地圖及教材內容即可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又被迫開放了11個通商口岸,而其中的漢口、九江、南京、鎮江四地則處於太平天國主要活動地區。

五、關注隱性內容,全面掌握歷史知識

隱性知識指在歷史地圖中出現而教材文字中卻沒有出現的歷史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又是高考易出現而常被考生忽視的知識死角。

如1996年全國卷第6題關於元朝時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歸屬問題,2003年上海卷第8題關於1783年美國疆域問題。因此,在歷史復習中,我們必須關注隱性知識。以台灣問題為例,根據歷史地圖我們就可以掌握以下隱性知識:隋唐、北宋、南宋時期台灣被稱為「流求」;明朝時期台灣被稱為「琉球」;鴉片戰爭中英軍在戰爭的第二階段曾經侵略台灣,中國軍民在雞籠(今基隆)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根據《天津條約》台灣的「淡水」、「台灣(今台南)」成為被迫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在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中,台灣軍民在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義、台南等地抗擊日軍侵略,日本在侵略台灣本島的同時還侵佔了澎湖列島等。

總之,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歷史地圖已經成為考查歷史學科內綜合以及跨學科綜合能力的重要載體。提高對歷史地圖的分析能力,正確分析把握歷史地圖,不僅適應高考的需要,也符合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

㈨ 如何進行高中歷史高考復習

高中歷史知識的考試可以大概分為兩種:一是考察對基本史實的記憶;二是分析相應的史實問題。對於高中歷史知識的復習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解決相應的問題。
一、多讀歷史課本。多讀幾遍歷史課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的時候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1、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2、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並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3、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二、整理、整合歷史知識。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幹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三、「溫故知新」和善於思考。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餘,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四、解題的思考。進入高三,考試會相應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試策略並鍛煉一定的解題能力是我們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結合自己的需要相應作出調整,而解題則需要注意:一是「解」,即想盡一切辦法解答問題;二是「思」,即解題後的回顧和反思,總結出解題方法並糾正思維誤區;三是「歸」,即將獲得的知識經驗與教材相印證,回歸課本。
高中歷史最基礎的復習還在於對基本知識的復習,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需要保持平常心態,不要產生厭煩和畏難心理。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學生如何備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