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公是指哪個歷史人物

公是指哪個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4 11:56:18

⑴ 公元前685年 齊壤公死 齊桓公即位 任命—為上卿………是指哪位歷史人物

材料一 公元前685年,齊襄公死,齊桓公即位齊國國君,任命① 為「上卿」,使之「任
政相齊」,委以綜理國家重任。執政40年,系統地推行了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改革,使齊國崛起於當時其他諸侯國之上,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
材料二 商鞅因被薦才、「求賢令」而入秦,後在秦孝公賞識下歷經二十餘年,過程經歷戒斗、
獎勵耕戰、廢除世襲、廢除奴隸、耕者有田、大開民市、訓練新軍、統一政令、收復失地等大功績而變法大成,促進②______成為強國。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①是指哪位歷史人物?「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意思是什麼?(3分)
(2)材料一反映的改革有什麼作用?(用原文回答)(2分)
(3)材料二中的②是哪個國家?商鞅變法的內容有哪些?(6分)
(4)兩次改革各發生在什麼時期?(4分)
(5)兩則材料反映了人才和改革的重要性,請你結合當今實際,談一談這兩個方面對社會發
展起到的作用。(2分)

1.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意思是:齊桓公曾經多次主持諸侯會盟,並被推為霸主,此為「九合諸侯」。
春秋時候,各國混戰,許多小國被滅,而齊桓公會盟諸侯,領導廣大諸侯國扶住過許多小國,並迫使楚國停止對中原的征伐,建立了中原各國的「新秩序」,此為「一匡天下」。
2.系統地推行了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改革,使齊國崛起於當時其他諸侯國之上,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
3.秦朝。戒斗、獎勵耕戰、廢除世襲、廢除奴隸、耕者有田、大開民市、訓練新軍、統一政令、收復失地
4.春秋,戰國
5.答案
我認為國家富強和社會發展是與改革分不開的,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而重視人才的培養與任用也是治理國家必不可少的條件。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⑵ 姓"公"的由來和歷史上的名人

姓氏起源上古周朝時,魯國郡主魯定公,將他哥哥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衍,一個叫為,都封為公爵。公衍、公為的後代就以祖上爵號為姓,世代相傳姓公。

歷代名人
1 公儀休——春秋時魯國人。他任魯相以後,清正廉潔,拒不受賄,為魯國的文武官員作出了榜樣。有一次,有位賓客送給他一條大魚,他堅決不肯接受。賓客說:「我聽說你喜歡吃魚,特地送來給你,你為什麼不肯接受呢?」他幽默地說:「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我才不肯接受你的魚。」賓客聽了他的回答,不解他的意思,就問他:「你說的話是什麼道理呢?」他說:「現在我自己擔任相職,憑自己的俸祿還買的起魚,如果接受別人的魚,違反操守,被免職。到那時候,沒有相職了,即買不起魚,又會有誰送給我魚呢?」這個送魚的賓客聽他這樣說,不得不把魚轉拿回去。
2 公勉人——號西埠。明朝時蒙陰人。弘治進士,任大仆卿,因與劉謹不和而未能得到重用,劉謹死後,才得到重用,升為大同巡撫。他選將練兵,提高將士素質,忠於職守,戒備森嚴,在邊關工作10年,不出意外事故。並著有《山東集》。
3 公鼐 明文學家。字孝與,號周庭。蒙陰(今屬山東)人。萬曆進士,天啟初官禮部右侍 郎。魏忠賢亂政,引疾歸。論詩主張一代有一代之聲情,反對復古模擬。其紀行詩與晚年山居諸詩善於寫景,多流露了抑鬱之感。所著有《問次齋集》。他與公勉仁、公躋奎、公一揚、公家臣,史稱「五世進士」。他將公氏家族的道德文章,仕途功名發展到頂峰。公氏家族五世進士,有兩名同授翰林編修,一時名重朝野。為褒揚公氏家族公德,明朝末年,在蒙陰縣古城縣署附近,修建了「五世進士,父子翰林」的石牌坊。

柏姓起源非常老,黃帝有個孫子叫顓頊,他的老師就姓柏。而黃帝另一個後代叫帝嚳,帝嚳的老師也姓柏,叫柏招。遠古時代為師的人,大多是巫師,他們很受尊敬。

歷史名人
黃帝時有地官(司徒)柏常,帝顓頊有師傅柏亮父,帝嚳有師傅柏昭。
帝堯時,柏皋封在柏(今在河南舞陽縣東南),號柏成子。 柏,神話傳說中的蜀王。《漢·揚雄·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 ,後者名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
柏高,神話傳說中的仙人。《山海經·海內經》:「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於此,至於天。」郭璞註:「柏子高,仙者也。」
西周時,柏國君柏冏曾任周的太僕。
東周時有史官柏堂騫。
漢有柏直、柏始昌。
唐代有左拾遺柏耆,左領軍衛大將軍柏良器,封平原王。
元代有畫家柏子庭、柏招。
明代有延安衛指揮史柏英。
清代有著名畫家、詩人柏立本,書法家柏謙,畫家、書法家、詩人柏古。
近代有資產階級革命家、安徽都督柏文蔚。
柏良器:唐朝時人,他的父親被安祿山殺死,他立志報仇,少年從軍,打了六十多場戰,當上將官時,才二十四歲,以後更立大功,做了大官。
柏從柱:明朝人,受皇帝的命令,在灘河上修堤,民工五萬多人,大功告成後,造福世代,人們稱這道堤為「柏家堰」。

⑶ 周郎和公謹是指哪個歷史人物

指的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東吳集團的軍事將領周瑜
請採納

⑷ 所有歷史故事的人物及朝代分別是什麼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⑸ 番國公是中國歷史上什麼人物

外來者

番國,意為外國。番有外來之意,如番邦。是中國古代在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念對內藩、外藩的統稱。

西周的「番生簋」銘文記載:「丕顯皇祖考穆穆克哲厥德……番生不敢弗帥型皇祖考丕顯元德,用申恪大命,屏王位……王令司(攝)公族、卿事、太史寮。」 卿事寮、太史寮是西周中央政府的兩大部門。《詩經·十月之交》又說:「皇父卿士,番維司徒」。可知番氏一族在西周時得到了王朝的重用。

番國,周代己姓小國,遠古時代祝融八姓之一的昆吾之後,與楚國同源。西周及其以前的番國應在河南溫縣附近。西周末春秋初,番國南遷到淮河上游,今河南信陽一帶。戰國時期,遷到湖北江陵、荊門一帶。漢代山東、浙江、山西、陝西、甘肅、新疆等地都有番氏。三國時期湖南等地有番氏。明代時期番氏由北京、南京等地向雲南方向方向發展。
西周中晚期,番國貴族就世代在周王室任要職。番氏也嫁女於周,與王室結為親戚。西周中晚期早期,番國青銅器在信陽一帶發現較多,且成組出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番國經濟、文化的發達。這時番國君主既稱番伯,也稱番君。
已出土番氏文物的歷史人物:
西周青銅器有:「番生簋」、「番菊生壺」、「番生鼎」、「番妃鬲」。
春秋早期的青銅器有:1974年春河南信陽長台關鄉甘岸村出土的銅器銘文「番子伯酓匜」一件;1979年3月信陽縣吳家店鄉楊河村出土的「番昶伯」銅鼎2件、銅盤1件、銅匜1件;1986年信陽市平橋西5號出土「番叔口龠」銅壺 l件。1979年河南潢川縣彭店鄉出土的「番君伯龍」盤l件,同年河南南陽淅川下寺8號楚墓銘文有「番妃」的「上鄀公簠」l件。
春秋中期的有:2004年5 月河南南陽李八廟村出土春秋中期「番子」銅鼎2件。
戰國時期:1979年湖北當陽縣金家山43號楚墓出土有「番仲戈」青銅器。1978年發掘的湖北江陵天星觀一號戰國楚墓,由墓中出土簡文可知墓主人為邸陽君番勝貞(或番勅貞)。2000年初發掘的距天星觀一號墓20餘米的天星觀2號墓規格也很高,學術界推測墓主可能是邸陽君番勝貞夫人。1987年荊門包山二號戰國楚墓出土了大量子戰國竹簡。簡文記載有「邸陽君之人化公番申」、「左馭番戌」、「番覲(桓)」、「番戌」、「番步」、「番旨」等。經專家學者考證,該墓稍晚於江陵天星觀一號墓。
漢代文物及人物有:今山東省古任城《禮器碑》的「任城番君舉」。光緒十年浙江紹興出土建寧元年(公元168年)有《番延壽墓莂》。東漢光和四年(181年)的《漢涼州刺史魏元丕碑》中有「尚書郎番尋」。漢代有「番忘之印」、「番年之印」、「番俊私印」、「番賀」印、「番護」印。《中華文匯兩漢三國文匯》的《上書劾朱瑀》作者番忠。《史記》上西漢有河東郡(今山西)守番系。《資治通鑒》中東漢有疏勒都尉番辰。
三國時期的番氏文物與人物:1988年1月浙江嵊州市浦口街道四村大墳山出土東吳太平二年(257年)「建中校尉剡縣人番億」磚墓誌。1987年浙江嵊州市浦口街道四村大墳山出土東吳永安六年(263年)「番氏」墓磚。三國東吳永安元年(258年)八月十日磚文「大中番君作」磚。三國東吳永安元年(258年)八月十三日磚文「舍人番君作」磚。《三國志·薛綜傳》中吳國有「番歆」和其弟番苗。
1 996年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時期吳國的簡牘。其中已整理公布的「嘉禾吏民田家莂」資料上,番氏佃田戶主共37戶,已知居所29戶,分布17丘。
兩晉番氏文物與人物:浙江嵊州市三江街道曹家洋村出土西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番作」墓磚。1990年11月浙江嵊州市浦口街道四村出土晉太康十一年(公元290年)「姓番」磚。今浙江臨海市大洋街道清代出土東晉永昌元年(322年)「番有言立作」磚,又清代出土永和十□墓」番長達「磚。今浙江臨海市大田街道清代出土東晉泰寧二年(324年)」番文「磚。不知出土時間的三國東吳太康七年(286年)八月五日磚「番氏造」磚、三國東吳太康八年(287年)歲丁未「番氏作」磚。
清代番氏宗祠碑記:在騰沖縣玉壁村嘉慶二十五年立。
上個世紀的多方資料顯示,雲南、河南、江西、廣西、廣東、貴州、台灣等有番氏。
上述結果證明,有關番氏是潘氏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⑹ 「周公」指的是歷史什麼人物

周公先聖 儒學先驅
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公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論語》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周公廟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發(?~公元前1043年)的母弟。他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滅商2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召公奭說:「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託呢?」周公旦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朴,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 相傳他推行井田,制禮作樂,建章立制,主張「明德慎罰」。其言論見《尚書》等篇。
[編輯本段]2、輔助武王 翦滅殷商
周人本是活動於今陝甘一帶以農業見長的部族。太王、王季時開始興盛。文王斷虞、芮之訟,征伐犬戎、密須,鞏固了後方,又越過大河,攻克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進攻商王經常打獵的邗(今河南沁陽西北)。滅掉商的同姓國崇之後,在豐水西岸建立了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北),以便東進。武王和周公幫助他們的父親——文王成了西方的共主,奠定了滅掉商朝的基礎。
殷紂王並沒有深刻認識到西方姬姓勢力發展的嚴重性,他對外征東夷,對內拒諫飾非,醇酒婦人,酒池肉林,把國內政治搞得一片混亂。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以周公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畢公等幫助下,在盟(孟)津觀兵,大會天下諸侯。這是一種進攻前的總演習,也是一種試探。觀兵後的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幫助下,統率戰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渡過盟津。二月甲子(約前1027年)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眾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兩段。第一段痛斥商紂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進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暴虐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紂王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布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
紂王發兵抵擋,結果紂軍掉轉矛頭,往回沖殺,紂軍潰敗。紂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紂王罪狀,正式宣布殷朝滅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為天子。其他人不過負責儀仗、保衛、布置祭天地的用具。兩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周公的地位僅次於武王,周公把的大鉞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紂王是死掉了,可是對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和上層貴族的問題,武王一時拿不定主意。他首先問太公望——姜尚。太公說:「我聽說過,愛屋及烏。如果相反,人不值一愛,那麼村落里的籬笆、圍牆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殺掉殷紂,連敵對的殷人也不能保留,而要統統殺掉。周武王不同意。又找來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武王說:「不行。」於是又找來周公。周公說:「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周公這種給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贊許。武王命令召公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關押的貴族;修整商容故居,並且設立了標志;讓閎夭培高王子比乾的墳墓;命令南宮括散發了鹿台的錢財,打開鉅橋的糧倉,賑濟飢餓的殷民。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紂之道而行之,給受殷紂殘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爭取殷人。
[編輯本段]3、東征叛國 平定三監
原來商王朝直接統治的地方,武王把它分成三部分,邶由紂王之子武庚祿父掌管,衛由蔡叔度掌管,庸由管叔鮮掌管,史稱「三監」。(也有的說管叔、蔡叔、霍叔稱為「三監」。但說霍叔為「三監」之一,《史記》、《漢書》等都不載。)管叔的封地在管(今河南鄭州一帶),蔡叔的封地在蔡(今河南上蔡一帶)。封叔旦於魯(今山東曲阜),為周公。封太公望於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封召公爽於燕。(今北京西南,一說在北京。)
滅商歸來,在鎬京武王同周公談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間的平原地帶建立新都,以便控制東方。由於日夜操勞,武王身染重病,周公虔誠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禱。他說:你們的元孫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們欠了上天一個孩子,那就讓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藝。你們的元孫某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侍奉鬼神。今天我們看來,覺得這種祈禱是好笑的,可是對三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來說,那是十分真誠無私的。祈禱以後,武王的病雖然有所好轉,但不久還是病故了。武王在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並且說這事不須占卜,可以當面決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後,太子誦繼位,是為成王。成王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孩子。面對國家初立,尚未穩固,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復雜形勢,成王是絕對應付不了的。《尚書·大誥》說:「有大艱於西土,西土人亦不靜。」《史記·周本記》也說:「群公懼,穆卜。」武王之死使整個國家失去了重心,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的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收拾這種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執政稱王,發揮了王的作用。這在當時是自然的事情。古書中有不少周公稱王的記載,只是到了漢代,大一統和君權至上局面形成之後,周公稱王變成不可思議,於是才有周公是「攝政」、「假王」等等說法。
文王並非長子,他上邊有兩位哥哥——太伯、仲雍;武王上面有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周公以弟弟的資格稱王,雖無可厚非,但是他前面還有排行第三的管叔鮮,周公不過是老四。周公稱王,管叔有意爭權,於是散布流言:「周公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滅殷後的第三年,(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動起武庚祿父一起叛周。起來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系密切的大小方國。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如果叛亂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會面臨極大困難,周文王慘淡經營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掉。周王室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稱王持懷疑態度。這種內外夾攻的局面,使周公處境十分困難。他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說服太公望和召公爽。他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稱王,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顏回報太王、王季、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么做。」周公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第二年(前1023年)舉行東征,討伐管、蔡、武庚。事前進行了占卜,發布了《大誥》。
不久,管叔、蔡叔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旦奉成王命,率師東征。經3年的艱苦作戰,終於討平了叛亂,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同時斬殺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鞏固了周朝的統治(參見周公東征)。
公元前1022年順利地討平了三監的叛亂,殺掉了首惡管叔鮮,擒回並殺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過較輕的蔡叔度。蔡叔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胡「率德馴善」,和他的父親大不一樣。周公聽到之後,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
周公討平管蔡之後,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奄(今山東曲阜)等五十多個國家,把飛廉趕到海邊殺掉。從此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
武王為了「屏藩周室」,拱衛周王朝,進行了封建。被封的兄弟之國有十五人,姬姓之國有四十人;又向參加牧野之戰的諸侯分發了商朝宗廟彝器和寶物。
[編輯本段]4、大行封建 以屏周室
周公旦平叛以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今洛陽)。同時把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遷居洛邑,派召公奭(在洛邑駐兵8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另外,周公旦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紂王酗於酒,淫於婦,以至於朝綱混亂,諸侯舉義。他囑咐說:「你到殷墟後,首先要求訪那裡的賢人長者,向他們討教商朝前興後亡的原因;其次務必要愛民。」周公旦又把上述囑言,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作為法則送給康叔。康叔到殷墟後,牢記周公旦的叮囑,生活儉朴,愛護百姓,使當地吏民安居樂業。
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必須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賴的成員,這和武王分封已經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來商王統治的中心地區,以朝歌為都(今河南淇縣),分給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錆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統有八師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為了使康叔順利地進行統治,周公先後給康叔《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這在眾多受封人中間是絕無僅有的。推測其原因,一則是康叔統治的為殷人腹心地帶,問題最尖銳最復雜;二則是周公首先征服的,也是三監反周所據的殷人集中的地方,而戰爭勝利之後,康叔受封也比較早。《康誥》、《酒誥》、《梓材》可以看作是周公對新征服地區的施政綱領。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的是使殷民在連續兩次大動盪之後安定下來,使殷民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但又不是一味遷就,對飲酒成風,不孝不友是毫不客氣的。
奄是東方較大的方國,管、蔡散布流言以後,奄君曾對武庚祿父說:「武王已經死了,成王年幼,周公被懷疑,這樣天下要亂了,請舉事(叛周)。」周公被封到奄,長子伯禽就封,建立魯國(今山東曲阜)。分給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條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這些也都是具有某種專長的手工藝氏族,作為魯公的奴隸。
薄姑等國也曾參與反周,師尚父——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營丘(今山東臨溜北)。太公是位智勇雙全的將領。武王伐紂時他率先沖入敵陣,這次周公東征,他又立下大功,封地相當大。周公讓召公封給太公的土地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同時還具有專征專伐的特權,「五侯九伯,實得征之。」營丘附近還有許多小國,太公就封時東夷族萊人就和他爭地。齊國先後滅掉這些小國,而成為東方大國。
周的同姓召公爽被封到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它的設立可以切斷殷商舊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國的聯系,又可以和松花江、黑龍江、遼河一帶的肅慎族靠近。肅慎原是周的遠方屬國。近年北京和遼南都發現不少商、周銅器。證實周初的燕確實統治北方廣大領土。
周武王伐紂,微子手持祭器來到軍門,脫去上衣,露出臂膀,反縛著雙手,跪著前行,向武王投降。武王親自給他解了綁,仍然讓他管理當初的封國。三監之亂,微子沒有參加。周公平叛之後命他代表殷人後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國於宋(今河南商丘)。後來宋成為有名的大國。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國(今河南杞縣),西南有媯姓的陳(今河南淮陽),北面還有一些小國。宋處在諸國包圍之中。
除去上述國家之外,周公還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苟子·爪效》記載,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說:「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見周公封的大大小小的國家,數不在少。
武王克商只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徵才掃清了它的外圍勢力。三年的東征滅國盡管有五十個左右,而佔領地的鞏固和擴大還是在分封同姓之後。東征以後,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為東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
周公東徵象疾風驟雨席捲了大河下游,攪動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國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東夷被趕到淮河流域;嬴姓西遷;楚國逃到丹水流域。這造成了民族大遷徙大融合。
東征的戰斗是殘酷而激烈的,《詩經·豳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斯。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戰士們跟著周公東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縱使飽經戰斗的苦楚,能夠生還是很幸運的了。東征的戰士思念家鄉,一旦解甲歸田,心中充滿了種種遐想,《詩經·豳風·東山》,就是這種心理的生動寫照。再也不是內外交困,戰斗之前的那種「風雨所飄搖,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建都洛邑後,周公旦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先後建置71個封國,把武王15個兄弟和16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編輯本段]5、營建洛邑 制禮作樂
東方遼闊疆域的開拓,要求統治重心的東移。周公東征班師之後,便著手營建東都洛邑。建城的主要勞力是「殷頑民」,即殷人當中的上層分子。「頑民」西遷,一則使他們脫離了原來住地,失去了社會影響;二則集中起來,便於看管。為了看管殷頑民,周公曾經派了八師兵力駐守。
東都洛邑位於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龍門山,北倚邙山,群山環抱,地勢險要。伊、洛、湛、澗四小匯流其間。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據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順大河而下,可達殷人故地。順洛水,可達齊、魯。南有汝、潁二水,可達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確實是定都的好地方。
周公稱王的第五年(前1020年),正式營建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來到洛邑,經過占卜,把城址確定在澗水和洛水的交匯處,並進而規劃城廓、宗廟、朝、市的具體位置,五月十一日規劃成功。第二天,周公來到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卜。卜兆表明湛水西和湛水東,洛水之濱營建新都大吉。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城內宮殿富麗堂皇,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郟山,故又稱「郟郫」。新都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東郊,湛水以東殷民住地叫「成周」,意思是成就周道。原來的鎬京就稱作「宗周」了。
東都洛邑建成之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這里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謂「制禮作樂」。
為了鞏固周的統治,周公先後發布了各種文告,從這里可以窺見周公總結夏殷的統治經驗,制定下來的各種政策。周公曾先後給衛康叔《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
《康誥》的目的是安定殷民,全篇內容不外是「明德慎罰」。周文王因為「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才有天下。殷代「先哲王」也是安民,保民。「明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就是「保殷民」。「慎罰」,是依法行事,其中包括殷法的合理成分。刑罰不可濫用,有的案情要考慮五、六天,十來天,才能判定。至於殺人越貨,「不孝不友」的,要「刑茲無赦」。文告中反復強調「康民」、「保民」、「裕民」、「庶民」。告誡康叔要勤勉從事,不可貪圖安逸。「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能「明德慎罰」才有天命。「明德慎罰』』也不是一切照舊,而是參酌殷法,推行周法,使殷人「作新民」。
《酒誥》是針對殷民飲酒成風而發的。釀酒要用去大量糧食,這種飲酒風習在以農業起家的周人看來,簡直無法容忍。周公並非完全禁酒,在有祭祀慶典的時候還是可以喝一點。群飲是不行的,不可放過,要通統捉來「以歸於周」,「予其殺」。「予其殺」是我將要殺,未必殺。所以「歸於周」,是不要給殷人以象「小子封刑人殺人」的印象。這同「保民」、「安民」是一致的。應該引導殷民去「藝黍稷」即種莊稼,也可「肇牽牛,遠服賈」,去經商養父母。殷代先王,從成湯至帝乙都不敢「自暇自逸」,更何況敢聚會飲酒了。至於工匠飲酒,另當別論,不要殺,姑且先進行教育。在政策上區別對待是十分鮮明的。
《梓材》也還是提倡「明德」,反對「後王殺人」。至於民人之間,也不要相殘害,相虐待,乃「至於敬寡,至於屬婦,合由以容」。上上下下不虐殺而「敬寡」,而「合由以容」,自然會出現安定的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不是輕易可以得到的,要象農民那樣勤除草,整地,惰整田界水溝;象維修居處那樣,勤修垣牆,壁上塗泥,頂上蓋草;又如同匠人治器,勤事修斯,再塗上黑漆和紅漆。總之,勤用明德、保民,才能「萬年惟(為)王」。
三篇貫穿一個基本思想是安定殷民,不給殷民一個虐殺的形象,處罰要慎重,要依法從事。至於改造陋習——酗酒,一是限制,二是引導,三是區別對待。做為統治者,要勤勉從事。
《康誥》、《酒誥》、《梓材》是周公對被征服地區的政治方略,而《多士》是對待遷到洛邑的殷頑民的政策。洛邑建成之後,這批建城的殷頑民如何發落。自是擺在日程上的問題。《多士》是周公向殷頑民發布的文告。全文分作兩大段。第一段是攻心,讓殷頑民服從周人統治。理由是你們這些殷士不好,上天把大命給了我小「邦周」,決不是我「敢弋殷命」、「敢求位」。這如同你先祖成湯取代不道的夏桀一樣,也是「上帝不保」夏桀。我現在把你們從「天(大)邑商」遷到西土,不要怨我,我是矜憐你們的,這也是天命所在。第二段內容是宣布給以生活出路,讓他們就地安居,有你們的田地,有你們的住宅,「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寧干止。」如果你們能順從聽命,有德,還被任用。上天會可憐你們,否則,你們不但會失去土地,而且我還會把上天的處罰加在你們身上。
對俘虜進行攻心戰術,使之自食其力,恩威並施。這是一整套改造政策。周公反復申明的「天命」不是他的創造,而是從遠古繼承下來的。《墨子·兼愛下》引《禹誓》:「用天之罰」,是禹征三苗時發表的誓詞。湯在征服夏桀時誓師詞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天」已經不是單純反映自然力量的神,天神已經干預人間事務。周公在《牧誓》中也提到「恭行天之罰」。對敵人多講天命的周公,對「天」的觀念已經有所發展。「天命」是否轉移,怎樣才能保住「天命」,取決於有沒有「德」,桀紂失掉天命是因為失「德」,周人要保住「天命」則必須有「德」,因此周公在教導周人時就多講「明德」。「天命」變成可以保持和爭取的了。人不再是盲目地服從「天命」,而有了主觀努力的可能了,這是積極的。天子是天的代理人,一方面他具有無上的權威,但不是無條件的,他必須有「德」,不然天命就要轉移,因而君主、天子不可以為所欲為的,是有條件、受約束的。紂在滅亡前夕還說「我不是有命在天乎?」周公的思想比他,比殷人要大大前進一步。保住天命的條件之一是「保民」,民的狀況不能不成為君主認真考慮的問題。
參與建新都的除去殷遺之外,還有「侯,甸、男、邦、伯」,這些多是殷的舊有屬國。東都建成,周公除去對殷頑民訓誡之外,還對這些「多方」訓誡。《多士》強調天革殷命,《多方》則突出殷代夏,周革殷,是由於「不肯戚言於民」、「不克明保享於民」,於是成湯用「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周「克堪用德」,天才讓周「簡畀殷命,尹爾多方」。對「多方』』則反復強調「保民」。針對「多方」懷念舊殷,不愛周邦,一方面讓他們有田宅;另一方面,如果不聽周的號令,則「我乃其大罰殛之」。假如內部和睦,努力種田,「克勤乃事」,天要矜憐你們,我有周還要大大地賞賜。有德者,還可以在王廷作官。為期五年為善,你們仍可以回到本土。
周公在掃平叛亂,營建成周之後的問題是,周王朝的長治久安的謀劃,也就是「制禮作樂」。這在周公稱王的第六年。「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方面。
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制,進一步講是繼承製的確立。由於沒有嚴密的繼承製,周公固然可以稱「咸王」,管、蔡也可以因爭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慮大邦殷的經驗教訓,何況周公對夏殷歷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從先妣特祭和兄終弟及的人數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貴的。殷是傳弟和傳子的並存,曾導致了「九世之亂」。傳弟終究還要傳子,這本來是生物的規律。傳子和傳弟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傳弟更有個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室紛爭又會導致王權衰落,國祚不久。殷代從康丁以後,歷經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明顯地廢除了傳弟制而確立了傳子制。周在周公之前也沒確立嫡長制,繼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歷。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卻以武王姬發為太子。自周公以後,歷「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傳子的,這不是偶然的,這種制度即嫡長子繼承製的確立應歸功於周公。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以後,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這樣就經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爭奪王位,起到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秩序的作用。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內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的服務於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而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一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它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為甥舅關系。血緣婚姻關系組成了周人的統治系統。到春秋戰國時代暴露了它的弱點,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但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無疑形成了一種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層次分明的政權機構,一種遠較殷人的統治為進步的機構。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這種禮法是隸屬關系的外在化。反過來,它又起到鞏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維護父權制,維護周天子S6統治,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則必以土地國有為前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時代,並非虛構。由此引申出來的「田裡不鬻」;土地不許買賣,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給姜太公以專征專伐的特權,那麼,「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時代或更早確立而為周公所法定下來的。為了加強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冊封、巡狩、朝覲、貢納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

⑺ 公和是歷史上什麼人物

歷史上稱西周從厲王失政到宣王執政之間的十四年為公和。

共和元年為公元前841年

⑻ 公是哪個歷史人物

公、侯、伯、子、男,是爵位,不是官位,也不是歷史人物。

⑼ 「周公」指的是歷史什麼人物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內王東伐紂王,並制容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9)公是指哪個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武王正式即位之年二月,武王在豐地秘密地與周公接觸,武王日夜思慮滅商之事,悄悄地考慮怎樣才能得到諸侯的配合與響應。

在舉行的孟津(今河南洛陽孟津縣)會盟與誓師中,也體現了周公敬德的思想。武王先祭祀天神,向東校閱軍隊,一直到達孟津。這次行動,是武王即位後第一次大規模出師。

武王滅商二年後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

周召分陝之後,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穩定東部新拓展的領地;而召公奭的責任就是進一步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為周王朝進一步開拓疆土解除後顧之憂。


⑽ 齊恆公是什麼歷史人物

齊桓公抄 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其兄齊襄公被殺後,由莒回國即位。 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閱讀全文

與公是指哪個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