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知識如何分層落實

歷史知識如何分層落實

發布時間:2021-02-27 12:59:04

⑴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分層施教課題研究

實施分層教學,實現因材施教
面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傳統教育,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質疑,逐漸認識到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人應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教育要以人為本的呼喚已越來越強烈。這種質疑,促使教育模式和教育體制處於不斷變革之中。

我校從「正視差異,承認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基本理念出發,
1997年起在房地產價格評估專業等進行數學分層教學的嘗試,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區別對待差異、分層遞進,達到個體優勢發展為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模式,努力走出一條穩步提高教學質量之路。

一、 分層教學實施背景分析
(一) 理論背景
1. 分層教學的提出背景

分層教學是一個古老的教學話題,17世紀中葉,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闡述了「班級授課制」。從此,班級授課製取代了歷史悠久的個別化教學。「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口號,拓展了教育的知識范圍,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教育,開始從貴族走向平民。它顯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一位老師可以同時教幾十個學生,按年齡隨機編班,照統一時間授課,教師以相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則以相同方式學習相同的學科,然後以相同的測試接受統一的評價,從而甄別出成績好與差的學生。

有其利,必有其弊。班級授課難免顧此失彼,顧了共性就顧不了個性。而人是差異最大的生靈,世界上不會有兩個或多個相同的人。

19世紀末期,有人開始倡導「按學力、成績分班分組教學」的組織形式,以糾正班級授課制的弊端。可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遭到非議:不民主、易造成對「低能兒童」的歧視和「高能兒童」的嬌寵。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歐美各國意識到科學技術落後的危險,產生了加速培養尖端人才的緊迫感,於是,對上世紀的「分組教學」又重新認識評價。

真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 因材施教理論

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為什麼不能「賢人三千」呢?個性差異使之然。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宋代朱熹將孔子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經驗概括為「孔子教人,因材施教」(《二程遺書·卷十九》),意思是說孔子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長期以來,這項教學原則得以繼承和發揚,已形成為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在中國現代各類版本《教育學》論著中論述教學原則均認為因材施教是一項主要的教學原則,是公認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現代教育學對因材施教的涵義解釋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長、性格、原有基礎等具體情況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教育。

3.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教學與智力發展關系的新思想——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主要觀點是指學生已具備的基礎和水平與學生尚未達到但經過教師的引導就可以達到水平之間的距離。當教師在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後,再利用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的水平之間的矛盾來組織教學,就可以高速度、可持續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加快發展的速度。

(二)生源背景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人們對學歷的追求日益加劇,高中熱、大學熱的不斷升溫,使得職業學校生源的質量不斷下降。多年的招生統計數據顯示,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存在著參差不齊的多種層次。如我校2004年新生中考數學成績分布為:100分以上16.3%,40—99分42.6%,39分以下41.1%。統計數據顯示出學生數學基礎的層次跨度較大,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三)實施分層教學研究的意義

面對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個性極強、對學習需求層次不同的學生,如果教師仍按統一化的標准實施教學,將較難把握課堂教學目標和要求,課堂教學難以有效地開展;如果沒有把握好學生興趣、需求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適應關系,將不能很好地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部分學生容易產生煩學情緒,課堂難於管理。另外,統一化的教學不利於基礎較好的學生進一步發展,對那些本來就是數理化學習失敗者的學生學習興趣無疑是莫大的打擊,導致這部分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流失。實施分層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讓所有學生學有所得、促進學生成才的有效途徑。同時,實施分層教學能促使教師不斷探索適應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學能力。

二、分層教學實施指導原則

以往幾年的探索表明,分層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一些影響學生發展的弊端,如佔多數人的中間層在教學目標有所降低的情況下,相對容易地獲得成功,因而會產生滿足感和懈怠情緒,他們即使有能力也不願再往上一層學習;而部分處於較為低層的學生由於在降低教學目標後仍未能完成學業從而容易失去學習自信心。為了盡可能地顧及到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我校分層教學遵循以下指導原則:

(一)差異性原則

研究分層教學,首先要研究學生差異。根據心理學研究,我們把學生的差異分為可變差異和不變差異。可變差異就是指學生在知識儲備、學習策略、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習得的,是可以改變的。不變差異是指學生在個性特徵、學科特長、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相對於可變差異而言,他們在短時間內不可改變,這些差異是學生的優勢差異,我們要利用學生的這些特質促進學生個體優勢的發展,做到學有專長。基於這些認識,我們制定了「正視差異、承認差異、利用差異、消除差異、發展差異」的區別對待差異的原則,為分層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努力方向。

(二)合理性原則

對「分層」的正確認識是分層教學取得成效的前提,實施「走班制」分層教學,要面對學生、教師及家長如何看待的問題。對此,把建立正確的分層觀念作為實施分層教學的首要內容,務必使他們認識到:分層是為了學生發展的需要,而不是給學生劃分等級,也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以往只著眼於少數優秀生或「齊步走」的狀況,教師只有提供不同層次的教學,才能促進有差異的學生得到普遍發展。脫離那些不切實際、無用的教學,盡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這才是真正的教學中的平等。

學生是發展的。學生的基礎水平、能力水平已發展到了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最高點時,則應提升到新的更高層的「最近發展區」去發展;相反,若負向發展到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最低點以下時,則應去到最適合自己再度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去發展。學校需要提供學生合理的流動機會,也就是分層必須是動態的。制定的分層依據具體體現為:多元化、不惟成績;考慮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和決心;尊重學生意願和選擇。

(三)主體性原則

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形成有利於創新的民主氛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諧關系,徹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滿堂灌、一言堂的弊病。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與選擇的機會、時間和空間。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創設問題的環境,容忍學生幼稚的甚至荒誕的想法,使學生逐步做到想問、敢問和善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習成為學生「我願意、我能夠、我深信」能做好的事情。在實施分層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分層教學的效果才可能有質的提高。

(四)激勵性原則

成功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需要和潛能。分層教學注重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為不同層次學生創造各種嘗試、探索、發現、發展的條件和機會,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包括成功激勵、評價激勵等。成功激勵是從已有的成功中獲得激勵,從而增強創新的動機、熱情和信心,主動去爭取新的成功;評價激勵就是評價學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尋找學生成功和進步,評價要以學生個體表現為參照系,即強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的進步,堅持表揚、激勵,對學生的不足要寬容。

三、分層教學實施情況
(一)學生分層
1. 調查准備

我校在2004級選擇相近的三個文科專業(物業管理、國際商務、房地產管理)8個班試行「走班制」的數學分層教學。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收集可靠的信息、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數學組向試點班的459名學生進行全面的情況調查。學生的反饋信息如下:
認同 一般
不認同
1.數學是重要的學科 39.1% 25.6% 35.3%
2.願意學數學 25.3% 34.5%
40.2%
3.接受分層教學 75.3% 10.4% 14.3%

從統計數字看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傳統的基礎課提出了質疑,他們在初中(甚至小學)已經是數學學習的失敗者,他們中的大部分放棄了對數學的追求;另一方面:雖然他們不能完全接受數學的學習,但支持數學分層教學的比率較高。

2. 摸底分層

組織進行數學入學摸底考試,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內容不超出初中教學大綱,考慮到學生中考完後沒復習初中知識的實際情況,命題時盡量避免記憶類的試題。成績分布:

分數 100~80 79~60 59~40 39~20 19~0
百分比 8.3% 14.6% 35.2% 23.9%
18.0%

原來設想按1:2:1的比例分3個層次a、b、c,由於摸底成績有點出乎意料。經過充分研討,根據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決定分成4個層次——a、b1、b2、c,8個班共兩個捆綁。對學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識與能力差異」進行分析,學習成績好、學習興趣濃,學習主動、接受快或勤奮的學生屬於a層;接受能力一般、學習成績中等或學習情緒不夠穩定的屬於b1層;能力較差、學習有困難、但仍然願意學的學生屬於b2層;學習困難大,消極厭學或頑皮不學的學生屬於c層。

3. 師資選配

師資選配依據適合性的原則,依據教師教學的特點進行選配a、b1、b2、c班的教師。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原來行政班教學都積累了豐富教學經驗,難免會形成教學的思維定勢,若分層教學後還按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組織教學,則不符分層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勢必會影響分層的教學質量。因此,要求教師能及時研究出新的教學目標和相應的教學方法,以使各層的教學質量有保證。

(二)目標分層

目標分層指的是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相適應的教學目標,它包含大綱所規定的認知目標和智能目標。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水平和行為操作,將教學大綱中最基本的教學要求確定為基礎目標,適用於低層學生;將教學大綱中所有教學要求確定為層次目標,適用於中層和上層學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標,具有普適性,屬於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後者是選擇性目標,具有挑戰性,屬應用范疇,有較多的能力、智力含量。目標分層由教師把握,與學生密切聯系;既能達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勵個體發展。各層次的教學目標如下:

a班 b1班 b2班 c班
要進一步拓寬視野,發展思維,揭示本質,提高能力,創造性地完成數學教材的學習任務。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能夠掌握數學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爭取向上一層次發展;
以就業、生活知識為教育目標,基本掌握數學教材最基礎的知識,具有最初步的計算技能,基本能完成課堂教學的學習任務;
從他們的數學能力出發,不強調一定要從中專的知識開始學習,以補習初中數學基礎知識為主,以求對生活、就業的數學有常識性的了解。

(三)教學分層
1. 課堂分層

a、b1、b2班的課堂教學是分層教學的核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的課堂教學策略是:
a班 b1班 b2班
(1)
同一內容同一速度減少基礎題的講解,適當增加能力題的梯度,揭示知識內部聯系與規律; 同一內容同一速度以基礎題為主,小梯度增加難度,強調基本知識和方法的應用;
精選內容同一速度講解基礎題,了解基本知識和方法的應用。
(2) 課堂以分析為主,講清思路,板書為輔,加大容量,針對性強;
課堂分析與板書並重,鼓勵學生參與,教會學生審題、解題; 課堂分析細致,板書詳細,充分調動學生注意力,教會學生理解題意,模仿解題。
(3)
多用「發散」和「探索」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 多用「啟發」和「問題」 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邏輯能力; 多用「情感」和「賞識」
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條理性。
(4) 課堂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的意志和敢於競爭、拼搏的精神,強調危機意識;
課堂講練結合,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多鼓勵、少批評,培養學生成就意識;
課堂精講多練,培養學生對學習的專注意識,多鼓勵、齊進步,培養堅持學習毅力。
(5)
多培養學生「演繹」能力,注重知識和方法總結,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 多採用「歸納」法,引導學生對知識和方法總結,使之了解數學思想、培養一定數學思維;
多應用「模仿」方式,抓好基礎知識學習,使學生思維得到初步鍛煉,保持學生學習興致。
(6)
重點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和廣闊性,逐步訓練抽象思維; 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重點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直覺性和形象性;
重點培養學生模仿思維和可持續性,逐步提高想像力。
c班的教學則以初中知識為主,課堂採取練習的方式,循序漸進。要求學生「坐下——提筆——
模仿——思考」,點滴積累,不求多,只求懂,不能放棄學習。
2. 練習、作業分層

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能力,教師分層次選編基本鞏固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綜合性練習。同時教師輔導、批改作業體現不同的方式。
a班 b1班
b2班 c班
課堂練習 鞏固知識的a組題、部分思維訓練的b組題 鞏固基礎的a組題、部分強化理解的b組題
鞏固基礎的a組題、增加基礎練習及部分b組題 學習初中知識,鞏固基礎
課後作業 以綜合運用知識進行練習、增加每周一題的研究性習題 適度增加強化訓練
以鞏固知識為基礎練習 以初中基礎知識為主
3. 輔導分層

不同層次的學生從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指導都因人而異。c班學生要及時、細致、耐心;而b班要加強檢查、督促,注意反饋;對a班學生定期定時檢查,加強課外輔導和設計試驗的探討和研究。

a班 b1班 b2班 c班
課堂輔導 教師針對學習相對弱的學生輔導,組織學有餘力的學生參與輔導 教師講評思路、解題格式,盡量逐一輔導
教師增加練習時間,講評思路、解題格式,逐一輔導 教師逐一輔導,掌握學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課後批改
教師全批全改或抽改,學生互批,針對錯誤較多的問題講評 教師全批全改,講評全部作業 教師全批全改或面批面改,詳細講評全部作業
教師全批全改,詳細講評。

(四)評價分層

評價堅持差異性、及時性、鼓勵性原則,具有總結、反饋、矯正、提高的功能。分層教學是實現發展性評價的有效手段,評價分層需要體現促進課程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作用。既然分層教學的目的不是把學生歸類,那麼學生的評價體系也不應熱衷於排名次,比高低。具體做法是教師為每個學生作成長檔案,記錄學生興趣、進步情況,經常性地與學生共同分析個人的進步軌跡,關注對過程的評價。評價分為三種:

(一)過程評價

記錄學生平時的課堂行為(如出勤情況、學生的專注力、聽課質量),從課堂提問、作業批改、日常小測、每周一題等中,看學生達標遞進情況,及時給予一種經常性的過程評價。

(三)個案評價

由於分層教學中,學生處於相對平等的地位及相對一致的認識水平,教師容易掌握學生內部的細微變化,教師通過觀察,交談及與班主任溝通等方法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可以進行全面綜合的考察,從而矯正傳統教學中忽略個案評價弊端。借鑒日本教育評價專家辰野千壽提出的學生學習適應性評價,對每位學生非認知因素進行個案評價內容有:

1. 學習態度:包括學習慾望、學習計劃;
2. 學習方法:包括讀書方法和筆記方法、記憶方法和思考方法;
3.
學習環境:家庭物質和心理環境、學校環境、朋友關系;
4. 身心健康:自主態度、毅力、焦慮狀態、心理敏感度、身體健康。

學期的評價由教師、學生及學習小組共同完成,體現平等、理解、互動原則。各種評價占學生學期總評比例為:
過程評價 考核評價 個案評價

30% 50% 20%

(五)其他工作

為使教師及時掌握教學的反饋信息,調整教學內容與進度,改進教學方法,我們在不同的階段對學生作了不同目的的定性調查與定量調查,具體如下:
1.
分層前的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情況,掌握學生的意願,為分層分班作準備;
2.
適應期的調查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所在層次適應度,以便作小范圍的調整;
3.
中期調查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對分層教學教師教學方式、教學進度的適應程度,要求與建議等。其中了解到學生認為班級之間缺乏競爭的信息,各層次教師馬上採取不同的獎勵機制以鼓勵學生參與層內競爭及層間競賽;

4. 調整期調查目的是了解分流對學生學習情緒、學習態度、學習目標的影響,以便作學生的心理輔導;
5.
後期調查的目的則是對分層教學的整體認識,以作今後全面鋪開分層教學的依據。
四、分層教學的收獲

採用了「分層教學」後,老師覺得教得較為輕松,學生也學得非常愉快,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一)學生學習有較大進步
1.
願意學習

目前,學校在課程教學中碰到的最大問題是部分學生厭學,特別是對數學等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我們分析,這部分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由於基礎差、對課程內容難以接受從而失去了自信心甚至是放棄。分層教學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特點,設立了恰當的教學目標,選擇了合適的教學內容,保證了課堂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被學生接受,學生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開始嘗試參與學習。

2. 參與競爭

由於建立了層間流動機制,因此,分層教學存在著競爭的氛圍。這種氛圍,對那些要求上進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動力,將促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對那些處於中下游的學生也是一種促進,他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都置身在這競爭的氛圍中,學習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調查數據顯示,75.7%的學生認為分層教學後教師的講授內容更有針對性,45.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效果比以往好得多。

(二)教師教學能力有較大的提高

五、分層教學的體會
(一)做好學生的心理調適工作,以利於開展教學

「走班制」的分層教學不同於固定專業分層及隱性分層,教師、學生都有一個心理調適的過程。可能從心理適應能力、理解水平上,教師比學生更容易應變。因此,教師要盡量保持與學生同一高度去理解這種教學模式對傳統教學的沖擊。例如:如何分班?依據是什麼?如何爭取上流?降到下次層次怎麼辦?現在的學生表面很逞強,但心理很脆弱。遇到這些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觀察到學生的行為舉止、面目表情的變化,盡量解決他們的心理障礙。平時上課,多做動員、心理輔導。

如:如何對待分流中的問題?

把a、b1、b2、c四層次臨界點上的學生進行了分流考試,然後決定該部分同學是繼續留在本層次學習,還是上升或下降。對於向上流動的學生,有些同學不願意進入較高層次學習,反映出他們對本層次學習已有較大程度的認同,同時也反映出這部分學生自信心不足。他們的想法是與其在a層次墊底,還不如在b層次領先,使自己能體驗到更多的成功與歡欣。對於這部分同學我們在充分徵求其本人意願的前提下,同意其留在原層次學習,滿足他們心理上的需要。事實上,這部分同學不流動,並未影響分層教學的總體原則。而對於向下流動的學生而言,在本層次學習已明顯脫節,選擇新層次進行學習對他們來說是必要和必然的結果。教師必須充分關注對向下分流學生心態狀況的了解。通過觀察和談話,這部分學生總體情緒比較低落,有自暴自棄現象。他們的自信心重建更需要的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關心。事實上,半個學期後,這部分學生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如由a層次申請進入b1層次學習的李同學,他發現自己在b1層次學習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自信心大增,原來在a層次數學從未及格過,而到了b1層次,每次課堂練習都主動回答。相反,原在b2層次學習,腦子還算不錯但學習不夠用功的一位學生,到了b2層次後,便自暴自棄,非但自己不學,還要影響其他同學。從中可以看出這部分學生的心態是極其復雜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切忌把他們定為被a、b1、b2層次淘汰的對象,要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關心,讓他們盡快融入新的集體,找回自己的自信。

(二)分層依據多元化,以穩定教學秩序

單一的根據學生摸底成績去分層,單純地根據學生成績分成a、b1、b2、c四個層次進行教學,還遠遠解決不了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真正發展;同一層次中學生的學習潛能差異較大等。勢必引起部分學生的「不滿」,影響他們的學習。情況有a班的部分學生想對自己放低要求,想去b1班,而故意地上課睡覺等以求「後退」;b班的部分學生爭取上a班,以驗證自己的實力,部分則想退;c班學生悠然自得,不求上進……這些問題的發生很大原因是摸底一錘定音所造成的。針對一種情況的普遍性,可增加了班主任推薦、個人自願的調整方式,以滿足學生的要求,穩定教學秩序。

(三)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以符合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

各層次任課教師應根據本班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個性特徵,來確定恰當的課程目標和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採取多樣的、合適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因為不同的學生,其認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對數學的感悟是不同的。我們就如何確立c班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與學生進行過多次的調研、調整,是補習小學、初中知識?增加練習課?還是上中專的課程等問題多次引起爭論,還在探討試行中。

六、分層教學發展方向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教師素質提升

學生普遍希望數學課堂內容豐富、氣氛活躍。教師除了要多想辦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之外,也要強調再學習的過程,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進行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與評價,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更要明確目的性、計劃性和針對性。

(二)完善評價體系

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體現教學的民主和激勵原則,符合各層次的教學目標。分層評價的目的重在考核學生學會了多少,而不是考核學生有多少不會做。實施分層教學,學生如何獲得合理、公平的學分,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三)規范相應的管理制度

實施走班制的分層教學方式給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管理制度需要隨之規范與完善。例如,走班教學與傳統行政班在教學管理上的差異,任課教師與行政班班主任管理的配合,教務科、學生科與行政科等各部門的協調管理等問題需要通過學校制度或規定的形式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四)全面推動分層教學

數學分層次教學改革的經驗為學校05級全面鋪開分層教學打好了實踐基礎。學生的個體差異總存在於各學科之間,基礎學科可以借鑒推動分層教學,專業學科的教學則可以根據學生興趣、志向試行隱性分層。

以上分層教學發展方向將作為新的課題繼續深入探討,以形成更為有效、科學、完整的經驗和策略,加以推廣和應用。

事實上,分層教學模式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學生能主動地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潛能規劃設計自己的學習,可以從更深層次上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潛心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⑵ 淺談高三歷史教學中如何落實基礎知識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試題模式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新課程理念下,試題開始由基礎知識為主、能力考查為輔的模式向注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的模式轉變。應該說,這樣的轉變符合新課程重視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那麼,在新高考的形勢下,我們應如何應對新的轉變呢?俗話說「萬變不離其中」,只要我們在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意總結試題類型,掌握基本的答題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基礎知識的復習在整個高三教學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那麼在教學中怎樣落實好基礎知識呢?一 依據考綱,明確目標. 《考試說明》強調的能力要求,第一條就是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話就是考察是否記全、記牢、記准了歷史《考試說明》規定的歷史知識。從新課程新高考來看,雖然一再強調考察能力,而准確記憶性的基礎知識的分數比重仍是相當可觀。我們知道,高考中無論選擇題還是問答題、材料分析題都是運用已知的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綜合性較強的題型,雖然我們仍很難清楚劃分基礎知識所佔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數有幾多,但不掌握相關的歷史基礎知識,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題興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視能力訓練、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防止矯枉過正,無疑是當前歷史復習中特別值得認真反思的重要問題。《考試說明》是高考復習最重要的依據,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歷史考試說明中歷史知識的考察范圍,並注意形成學科知識體系。在教學中,將大量的時間用在基礎知識落實上。按照<<考試說明>>的考查要求,考試范圍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選修, <<考試說明>>列出了多少個一級子目、多少個二級子目、多少個三級子目,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條目爛熟於心,明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全面、系統復習基礎知識,為學生取得好成績奠定扎實的基礎。二 緊扣課本,夯實基礎從新高考試題看,凸現了對歷史基本概念、史實以及教材中重點部分的考查。重視「雙基」,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復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夯實基礎是提高能力的關鍵。准確、系統地掌握教材知識(章節知識)是備考復習的基礎。(1)導言:搭建了知識結構框架,並給具體的史實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定位(定性),屬宏觀知識,對學生們形成歷史結構框架極為有利,可以要求學生多加了解;(2)課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體內容,其中大字是復習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學生「記」,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如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效率低下。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的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可以借鑒語文科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結合數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於系統掌握。其次,理解要深。要區分歷史事件的表面現象和本質內涵,特別要告訴學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補充,它更具體、詳實,可視情況掌握。(3)地圖、圖片和文獻資料是復習的重要內容。教材中的歷史地圖、情景圖、圖表、漫畫等,要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圖講史,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建立緊密的圖文關系,而後再挖掘圖中的隱性知識等,從而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才能夯實基礎。三 架構體系,提升能力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到了高三,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壞之關鍵就取決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架構歷史基礎知識的網路體系就是形成系統知識體系的第一步。有些同學認為自我架構歷史知識體系太費時間,其實這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因為整理知識體系雖頗費時日,但可以縮短以後每次復習的時間,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對課本知識的橫、縱向聯系更為清晰;同時隨知識網路體系在不斷地深入整理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地深化和加強,這實際上就是在逐步擺脫過去的那種煩瑣的記憶過程,同時也達到了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雙贏。可見,教師應在高三一開始就要指導學生自己對課本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統的知識網路,整個高三一年只要四個步驟培養就可以完成歷史的深化復習了,即:第一步構建以目錄、章節標題、課本黑體字為主線的知識網路體系。通過整理和開發目錄、章節上的標題、課本黑體字架構成簡要的初步的歷史知識體系,以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課本的目錄、章節標題和黑體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視的,實際上這些都是課本的「綱」(骨架),對這些「綱」的綜合、歸納,就能形成清晰的歷史的階段特徵、基本線索等等。第二步運用課本知識架構橫向與縱向聯系的知識網路體系。在橫向聯繫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並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在縱向聯繫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並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專題線索。以此提高綜合歸納概括能力。第三步以歷史常識和基本理論為主線的立體知識網路體系。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這是也是對第一、二步的總結和提升。在操作時,首先應將生產力的發展做為主線來歸納歷史知識,這條主線,可以說很多歷史發展均與之有關,因為正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從而造成了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革,也正是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同一時期不同國家國力強弱不同,在國際上所處的地位也不同,這就導致了復雜的國際關系。其次,以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辨證關系作為根本原因來整合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因為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所以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只要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再次,根據四大基礎(經濟、階級、思想理論、組織基礎)、經濟發展七要素(制度、環境、資金、勞力、技術、資源、市場)為主線來整合歷史知識。第四步分地域和時政熱點、焦點來架構知識網路體系。把歷史知識按地理區域劃分、歸納和整理,從而把這一地區的地理、政治和歷史結合起來綜合認識;也可以根據近及年的時政熱點、焦點來架構新的知識網路體系,即把歷史、地理知識作為時政熱點、焦點的背景或載體來體現。這兩部分內容架構的知識網路體系就等於說把某一地區或時段的地理環境、政治狀況、經濟發展、文化特點、國際關系、現實存在的問題等方面聯系在一起進行綜合的研究和認識。在架構這四大知識網路體系時,不僅要求學生將基礎知識一一落實,並要在架構不同層次知識體系中不斷地操作和演練、交流中熟悉起來;同時在構建時還要激活和提升所有的思維能力,將知識體系能活用起來。如在整理中,直接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因為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大限度的分數,這就要學生只答要點、精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羅列原始史料,這就需要平時的潛移默化地去訓練,而架構知識網路體系本身就在訓練高度概括能力。此外還有些能力也可得提升,如歸納史實得出結論的歸納能力和推演史實說明問題的演繹能力就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而歷史分析能力(即將歷史事物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全面、辯證地分析它的發展變化)、比較分析能力(即確定歷史事物之間異同關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階級分析能力(即對階級社會中的人和事進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得到發展。四 科學記憶,提高效率中學歷史教材內容紛繁龐雜,史實浩如煙海。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概念,縱橫交錯,學生往往感到難記。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記憶力,鞏固基礎知識呢?1.聯想比較記憶法沒有聯想比較,就沒有深刻的記憶。聯想比較記憶法是對歷史現象從各種角度各種聯繫上通過辨別、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進行記憶。聯想比較可以縱比: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聯想比較還可以橫比:通過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對比,不僅便於記住兩個變革的歷史知識,而且能發現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聯想比較記憶法不僅能使我們巧妙地獲取知識,而且也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 2、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例如,新課程中中國近代史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並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五股思潮(封建專制、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3、重復記憶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該:第一,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抓重點,攻難點,反復強調歷史諸因素。創造各種條件,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內容、性質、意義、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學生腦海中。第二,課後練,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課堂所學的內容,完整地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出的問題。第三,單元練,即對學生進行單元復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點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第四,綜合練,就是某一斷代史教學結束後對學生進行綜合復習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所學知識分類歸納、比較、分析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記憶、表達、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方法很多,教學時應靈活運用,決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⑶ 人民群眾如何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分層

歷史必然的發展規律

⑷ 《歷史課程標准》根據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識記、理解和運用三個層次。

高中。是認識中國史。和如何將古今的文化相結合。推進當今社會發展。

⑸ 歷史知識如何歸納

一、歸納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歷史學,不外乎由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兩大部分內容組成。而將中學歷史教學與高校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工作相比較,可以看出中學歷史教學具有如下兩大特徵。

首先,在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方面,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是相對確定的,即在量的方面具有限定性的特徵。不管是日常的課堂教學,高考試題的命定,都不可能游離《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范圍。

其次,在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方面,中學歷史教學要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對歷史作出正確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即在質的方面具有意向性的特徵。教材中,對某一歷史事件、現象的評價與結論往往是先定的。教師可以在教材、教參、教學大綱中找出明確的結論,因此,教師的工作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識記那些已經界定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歸納法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歸納法,一則能對教材中有限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起立體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後史實的內在聯系,提煉出解題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的兩大特徵,決定了歸納的方法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最主要的方法。

下面談談筆者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運用歸納法進行教學和復習的具體探索。

二、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的理解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教學應該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闡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同時也要闡明個人對歷史進程的促進或延緩作用」。適應上述要求,筆者在進行《中國古代史》(選修課)教學中,將教材內容歸納為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兩大類,力圖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本質上把握歷史、理解歷史。

(一)應需現象

即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不可避免地必然地發生某些事件的現象。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史,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所推動的。決定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最核心條件,是生產力的水平、經濟基礎達到的水平。因此,歷史教材就是對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的匯編。歷史學的產生和發展,本質上就是一個應需現象。下面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出四種應需現象,以利於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史實。

類型1:新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產生

屬於此類情況的有: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父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禪讓制,井田制,私田的產生和井田制的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等。

以上七個問題均屬於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類型2:舊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進行調整

這種調整不是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而是在一種生產關系內部進行。教材中有兩種情況:

①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來調整生產關系:例如王莽改制,隋唐時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兩稅法,王安石變法,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等。

②統治階級在階級斗爭打擊下被迫調整生產關系:階級的存在和階級斗爭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所決定的,當封建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如表現為政治黑暗、賦稅、徭役和兵役沉重、土地兼並嚴重等),就會爆發農民起義。而當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後,往往都要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此類情況有: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唐初的貞觀之治,明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等。

類型3:政治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而產生和發展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社會的上層建築又分為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兩大部分。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制度那部分內容就是政治上層建築。不管是政治上層建築,或是思想上層建築,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教材屬於此類情況的有: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民族分化政策,明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和制度,清初設軍機處和興文字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在隋唐完善,在明清強化都是適應封建經濟基礎需要的必然結果。秦朝的焚書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雖然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後果,但都無法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

類型4:思想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

思想上層建築是指上層建築中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各種觀點的觀念體系。

教材中此類情況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產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董仲舒對儒家學說的發揮,王充、范縝的無神論思想,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唐代傳奇的產生。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關漢卿的劇本,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明清小說的內容等。

思想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抓住了這個主題,就能理解上述種種現象為什麼會產生。例如,決定明清時期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是社會內部的商品經濟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

(二)不虞現象

在社會發展史上,與上述種種應需現象相對應的,還有一種不虞現象,即是指事物的發展游離人們的主觀願望,在客觀上產生出與主觀願望相異的結果。歷史是由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創造的,但有時是人們沒有料到,至少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的活動及創造物具有什麼性質和將引起什麼結果。

例如,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在客觀上使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這就是個不虞的結果。依此思路,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地分析下列歷史事件的不虞結果,如:秦朝時焚書坑儒,劉邦分封同姓王,王莽改制。唐朝設置藩鎮,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宦官專權現象的產生。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那些不虞現象,能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分析能力

在教學中,歸納出一些題型,引導和啟發學生據此題型去分析同類問題,下面介紹三個題型。

題型1: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歷史背景

筆者認為,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勢的主客觀條件。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①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歷史發展的需要。

②現實因素方面:是否社會現實的需要。

③主觀因素方面:是否當事者主觀願望的需要。

例如,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背景。

從歷史因素方面分析,北宋面臨解決唐和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因此它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從現實因素方面分析,北宋建立後,面臨著天下分裂割據的現實。它要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制;從主觀因素方面分析,宋太祖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他要鞏固趙家天下,杜絕「兵變」再發生,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下列事件的歷史背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貞觀之治,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而其中像王莽改制,貞觀之治,孝文帝改革都有其當事人鮮明的個性特徵。

題型2: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

筆者認為,原因是指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主客觀歷史條件。原因和背景是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從質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產生,背景則是影響,預示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發展趨勢;從量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那些主客觀歷史條件,屬於原因的那些條件往往也是歷史背景中的內容。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通常沒有要求分析哪些是背景條件,哪些是原因,在很多地方兩者是被作為同一概念看待的。

分析原因,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二方面著手:

①從范圍上著手:分析內因和外因,或者是分析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②從層次上著手:分析主要原因(或者是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

例如,分析岳飛抗金為什麼長期受到人民尊敬。

從內因方面分析:①當時金兵南下,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岳飛領導的抗金斗爭是符合人民利益、反抗女真貴族掠奪的戰爭,是正義的反抗民族壓迫的戰爭,這是其受尊敬的根本原因。②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破強敵,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從外因方面分析:岳飛抗金有功,卻遭到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這種冤屈和悲劇更使其得到人民的同情和擁護。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教材中如下一些問題: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成功?秦末農民戰爭為什麼會爆發?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什麼能夠戰勝項羽?漢武帝為什麼能打敗匈奴?為什麼說王充是東漢傑出的思想家?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獲得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李自成農民軍「均田免糧」口號為什麼得到人民的擁護?

題型3:分析某一歷史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綜合歸納教材中各個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後,可以得出以下思路,從五個方面著手解決這類問題:①社會環境因素:分析社會是否安定(或相對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穩定。③經濟因素:分析經濟是否發展和繁榮。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促進文化的發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是否存在經濟文化的交流。

例如,分析唐朝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①社會環境方面:南北統一,疆域遼闊。唐前期社會安定,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創造了高度繁榮的文化成就。②政治因素方面: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③經濟因素方面:唐朝經濟發達,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④文化政策方面:唐朝完善科舉制度。對外來文化態度開明,統治者重視文化發展。⑤文化交往方面: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文化交往頻繁。唐朝長安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分析其他朝代或時期的文化繁榮,可以借鑒上述思路和技巧。

四、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能力

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總的思路是:分層次、多角度地歸納正、反兩方面的論點。這里的層次和角度通常是三個:①從現實需要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是否解決了現實問題,滿足現實需要程度如何。②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在歷史上的地位。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階級實質和階級局限。

題型1: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影響

影響通常要求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其中積極影響即是通常所說的歷史意義和歷史作用。綜合起來,解決這類問題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例如,評價唐朝的兩稅法。

①從現實需要角度評價:兩稅法使唐政府收入增多一些。(這是從它部分滿足了解決財政困難的現實需要的角度得出的論點)②從歷史發展角度評價: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這是從與歷史上的編戶制度、租庸調制度的對比中得出的論點)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評價:由於地主階級千方百計把新增加的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所受剝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並未解決。(這是由於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必然結果)

用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商鞅變法、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和一條鞭法,還有焚書坑儒、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澶淵之盟、宋金議和八股取士制度等等。

題型2:評價歷史人物

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評論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其中評價政治人物,在分析歸納其滿足現實需要時,要注意從以下六個方面去綜合分析。①是否完成國家統一,推動歷史發展。②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③是否調整經濟措施,重視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④是否採取措施,促進文化繁榮。⑤是否採取措施,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⑥是否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例如,評價秦始皇(採用分正面內容、反面內容、總評三方面的形式回答問題)。

正面內容:①當政時期,滅六國,統一全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②規定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在中央設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開創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③統一度量衡和貨幣,便利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④統一文字,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⑤派兵出擊匈奴,修築長城,保護了中原農業生產的發展。派兵攻打越族,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上述六個方面,他有五個方面的政績)

反面內容:①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封建帝王,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的方式鞏固政權,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②其統治殘暴,賦稅、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嚴酷。秦始皇奢侈腐化,濫用民力。這些都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最終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

總評:綜其一生,秦始皇完成了國家統一,開創了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其統治過於殘暴。因此,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而又功過分明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依照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漢高祖,漢武帝,曹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和乾隆帝等。

⑹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上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轉載以下文章供你參考:

新課程下對三維目標有效達成的思考和實踐
華實高中 高芬華
摘 要:新課程倡導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實質上是集中體現了「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健康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培養目標」的課改方針、「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受傳統教學思維影響,尤其三維目標設定上的不足導致在教學實踐上出現了不少問題和盲點,本文試圖在分析這些現狀的同時尋求一定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 中學歷史教學 三維目標 教學策略

隨著課改的深入,中學歷史教育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在改革中發生了不少變化,尤其在三維目標上的重大變化,實質上是集中體現了「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健康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培養目標」的課改方針、「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但在這場課改的「革命」中,通過三維目標的改變,從教師的主體地位轉讓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教師是不小的挑戰。實際教學中,受傳統教學思維影響,問題就更為突出。
一、問題與困惑
首先,突出的是一個總體性的問題,因為分而述之,把三維目標分為三個目標,導致教師在設計思路也容易出現目標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個具體的目標上也存在一定問題:一、技能目標不落實。知識與技能,「通俗地講,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生知道『是什麼』、會重復『怎麼做——這樣做』」。 「是什麼」是知識的問題;「重復『怎麼做——這樣做』」指的就是技能問題。教師的突出問題表現為在「是什麼」的問題上敘述過重,「重復怎麼做」等技能目標闡述不足。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不到位。「過程與方法」是新課程改革最大的亮點,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創舉,卻也是最讓老師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確定性受到了質疑,加之這一目標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讓人平添茫然」,直接導致眾多老師連最基礎的表述都存在不夠精確這一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切實際,突出表現為或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或設定上空洞。「學生從歷史課堂上學到的只是書本上的死知識和做題技巧,很難獲得情感的愉悅和價值觀上的熏陶,歷史課上缺乏心與心的共鳴和溝通。」
二、原因簡析
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學習歷史,不是為了研究過去,而是得到一些歷史的修養,實現歷史知識與思想方式的遷移——正確認識自己,更好解讀今天和迎接未來。」 教師明確這一點是關鍵。
但受傳統教學影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常見問題卻集中表現為:重形式,輕實質;重手段,輕內容;重結果,輕過程。矯枉過正式的「以學生為本」培養模式,多數只是追隨一時的熱點,諸如問題教學法、史料教學法等等,什麼火了就用什麼,因材施教考慮的少。此外,過高、過空的思想教育灌輸現象根深蒂固、屢見不鮮,「生硬聯系」現象比比皆是。原因即在於教師史學專業功底和教學專業能力的欠缺。
而長期依賴教師已然成為習慣的學生,面對教師忽然之間的放手,往往顯得手足無措,最終造成在學習中力不從心。
於是,在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之後,又回復到原來的模式。
課改理念下,關注三維目標的達成,實際上就是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些因為對三維目標理解的偏差而出現的教學設計上不足,歸根究底還是教育理念未曾真正改觀。
三、三維目標有效達成的思考和實踐
1、整合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者間是一個整體,不可割裂開來。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余文森教授認為這三者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種目標,就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一樣。「知識與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難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樂學,任何割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 何成剛 、秦立富 等紛紛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分列不如綜合」、「三維目標是一個事物的三個方面……要把握他們之間的聯系,作為一個立體的穩固的三棱體」等觀點。這確實為「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闊思維。
筆者在第三分冊《青銅時代與商朝》一課教學設計中,就曾出現過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割裂的現象。本課既要完成「是什麼」——掌握商朝的歷史概貌,同時還需要理解「為什麼」——通過兩重證據法在此課中的實際運用,體會商朝歷史是怎樣成為「信史」的。但在教學設計上先講商朝歷史概貌;接著講授兩重證據法,兩者處理上涇渭分明,所謂的兩張皮現象由此出現。
其實,三維目標的特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需要藉助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落實過程與方法,需要藉助知識與技能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當然更離不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支撐」。
鑒於此,第五分冊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關於中共成立這一目的三維目標,筆者初步設定為:
知識與技能:知道中共的早期組織;知道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主要內容。理解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及重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對有關歷史人物細節分析、學生查找有關中國共產黨成立經過的資料,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是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確立起來的,深化了解國情,培養對黨的感情。
整合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為:通過教師對有關歷史人物細節分析識記中共早期組織和有關領導人物;通過學生查找有關中國共產黨成立經過的資料,識記中共一大、二大主要內容,理解中共成立的歷史條件及重大意義;從而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是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確立起來的,培養對黨的感情。
2、技能目標要落實
「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好全忘記」,這一順口溜形象地將歷史課堂知識目標過重、技能目標不足的現象揭示。在所有的歷史知識遺忘後,技能將是對學生今後發展的有力支持。
具體而言,歷史學科涉及的技能有:「把整體表述的史實分解為具有內在聯系的部分或方面。把分散表述的史實組合為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歸納和比較史實,指出其主要的相同或不同點。透過作者對史實的表述、解釋和評價,知曉其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
如,第五分冊《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作為一個單元的最後一課就可以「近代中國各階級是怎樣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的」為主題,由老師擬定一個知識系統框架,讓學生思考、概括,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大事串起來,最後學生總結中國的近代化之路歷程。這樣的知識梳理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也對學生形成宏觀的歷史思維也大有裨益。
3、過程與方法目標要到位
張漢林先生曾就過程與方法的問題在《歷史教學》上一論、二論、直至三論,集中進行了闡述,指出「教師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就只是手段,學生要掌握的思維與方法才是目標」, 明確了過程與方法目標主體應該是學生。
因此,就文字表述而言,目標的撰寫主語詞是學生,可採用動賓結構,動詞前可適當添加表示程度的副詞。如:有老師在改革開放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之一設定為「通過收集資料,著重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整理,獲取信息的能力,辨證分析歷史的能力 。」內容上稍顯空洞,而且其表述上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手段,依然回歸到了傳統教學教師本位的模式。反映出的是教學理念上的模糊,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教師的教學手段與學生的能力培養兩者概念間的混淆。同樣這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有老師設計為「通過思考、敘述自己家鄉的對外開放成果,能將所學聯系實際的意識。」主體為學生的意識就比較強。
4、情感目標要切實
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育人始終應該是教師實施教學的首要目標。葉瀾老師在評述什麼樣的課才算是一件好課,第一標准就確定為「有意義」 ——「初步的意義……再往前發展是在這個過程中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產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強烈的要求;再發展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可見,這三維目標中,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這一問題上,筆者遭遇到的最大尷尬就是,第六分冊第3課《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分析討論抗戰勝利的原因時,有同學提出:「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所謂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話語中滿是對此判斷的不屑和反感。歷史課堂上長期呈現的單調的知識灌輸,只注意「人事」不關注「人心」,如今已然是問題嚴重了。
此外,情感、態度、價值觀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情感:「從心理學角度說,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比較復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 是第一層次,簡單說即為情緒。態度:「是人對於種種對象和現象的反映傾向和心理准備,是人根據以往的經驗,給行為的指導性和動力性的影響。」1是第二層次,即為穩定的情緒。價值觀:則強調的是底線,決斷時的標准。「當代價值觀方面的一種突出特點是以人為本,顯示出多樣性。」1
而在實際教學中,可針對學生現狀做調整。態度、價值觀的內容,在學生的情感體驗未曾達到應有的高度,教師刻意提升就容易出現前文中所述的學生的不認同。因為情感、態度、進而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
教師可就學生情況將目標分層,如第3分冊第19課《多民族政權的並立》一課,情感目標之一:對岳飛的愛、對秦檜的恨;態度目標:對為國為民的人積極肯定,對誤國誤民的人唾棄鞭笞;價值觀目標:形成明確的善惡褒貶,是非決斷。
綜上所述,正如聶幼犁教授所言:「三維是一種觀念上的透視方式,教學上它們依然是渾然一體的。」因此,課堂教學怎樣落實「以發展為本」的理念,實現三維目標的和諧,值得每一位老師深入探討。但教學改革需要一個過程,只要我們執著追求,總有一天會達到預想的目的!

參考文獻:
①周仕德,《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策略芻議》,《歷史教學》2004.12
②葉瀾,《什麼樣的課算一堂好課》,《基礎教育》(滬)2004.7
③龐卓恆,《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學的歷史觀》,《歷史教學》2003.1
④何成剛,《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分列不如綜合》,《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9
⑤秦立富,《對「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理解》,《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9
⑥張曉華,《歷史新課程「過程」目標的操作》,《試教通訊》2003.1
⑦張漢林,《《誰的過程與方法——三論過程與方法》,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7
⑧何成剛,《歷史課題教學技能訓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
⑨聶幼犁,《中學歷史課程「過程與方法」目標問題》,《歷史教學問題》2009.1
⑩余文森,《「三維目標」就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 中國教育報,2007年4月20日第6版

⑺ 如何梳理歷史知識體系

我在推薦一些方法,都是我自己總結的:
我們班一個女同學,高一時在50多人的班裡排在倒數七八名上,高二學文,非常努力排在班裡十幾名,高三穩定在前五名,高考考了班級第一,達到了廈大的分數。兩年的時間上一本都夠了。只看努力程度和方法。努力在於量的積累,法方決定效率的高低。

對文科的六學科來說,文綜是最好提高成績的,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歷史這個學科的最大難點還是需要記憶的量太大
如果你記不住、背不下來,很難說怎麼才能學好,尤其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想考好成績,更是難上加難。沒興趣,也就記不住,你連記都沒記住,怎麼理解,做題的時候,怎麼對應作答。
所以,學好歷史的關鍵優勢在於1、有興趣2、記憶力強3、才是理解。
建議:
1、放長線釣大魚,不要緊盯眼前進度和考試,你的唯一考試就是高考,把幾本歷史書做個規劃,每天背熟一兩節內容即可,內容少或學有餘力可適量增加,學習好歷史就是一個慢慢積累記憶量的過程。一輪背完再被第二輪、第三輪。周末時間可酌情復習。

2、不要注重做題,說實話歷史作業寫都不用寫,沒記住,照著答案抄沒一點用。把時間放在背上。考試成績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題,而在於你腦子存了多少貨。
3、學校一定給你們發很多復習資料,就一個好處,肯定有分好類歸納好的知識點,看看,爭取記住。
4、千萬不要花費大把大把的時間在筆記整理上,長個心眼,充分利用輔導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學的。

政治學科相對簡單 需要背誦的少 記住不難 此外 多看看材料分析題 掌握答題技巧就行

地理學科很活 但首先還是得背 只不過地理更注重歸納和實用。而且腦子里一定要有一個「地球儀」。

重點:結合書本看地圖冊啊
1、中國區域地理、世界區域地理。
各個區域的特點,經緯度,海洋,洋流,島嶼,山脈,河流位置,交通,重要城市,港口,資源,地貌,氣候,植被等等要素。
2、課本理論,比如地方時,公轉自轉,地轉偏向力,上弦月下玄月,大氣環流,洋流分布,氣旋反氣旋,鋒面,等高線,等壓線等等基礎知識。
3、各種氣候、地貌、自然環境問題形成原因。
建議:
1、按章節進行知識歸納整理並記憶,可參考歷史建議1;
2、充分利用地圖冊,對應章節進行區域地理經緯位置、地形、氣候、城市交通、資源等等要素的觀察和記憶;
3、多做區域分析題。
4、家裡掛個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有時間就看看。

對於數學,我的方法是堅持每天做一張卷子,半張也行,或者為了有條理可以按章節做課後習題,以基礎題為主,特別有難度的可以放過,總之做一個類型就保證一個類型,高考基礎題很多,個別幾個難度大的不會也能120左右。
如果有餘力,再把個別難題好好鑽研下,其實也就幾個類型而已。

語文和英語怎麼說呢 同樣需要背 語文的基礎知識點 英語的片語固定搭配等。
英語語法最好有一個系統的整理,可以讓老師給找本書或者,做好筆記,或者復印同學筆記。另外,不要注重名次的進退,只檢討自己腦子里記住的是否越來越多。把所有的大小考試都作為查缺補漏的機會,成績短期不提高也要堅持,不要急於求成或自暴自棄。

⑻ 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分層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落實分層教學的話,現在每個教師都應該有一本教科書,你可以往照上面的去學習。

閱讀全文

與歷史知識如何分層落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