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秦是哪個民族

歷史上秦是哪個民族

發布時間:2021-02-14 09:48:44

❶ 秦漢時期北方的主要民族主要是哪個民族

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於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於(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

至西晉,南匈奴人在逐步轉向定居農耕生活,但除了上層貴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變化不大。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夏(赫連氏)和北涼(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余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周朝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戰國末期趙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秦朝

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

西漢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佔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於及左賢王逃走。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前105年,漢武帝封細君公主下嫁烏孫國王)、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

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行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於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於。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西漢時期的單於有: 頭曼單於、冒頓單於、老上單於、軍臣單於、伊稚斜單於、烏維單於、兒單於、呴黎湖單於、且鞮侯單於、狐鹿姑單於、壺衍鞮單於、虛閭權渠單於、握衍眴鞮單於、呼韓邪單於、郅支單於

東漢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漢朝之後

南匈奴南下漢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將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氐人苻氏前秦所滅。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後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

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東北亞之外的影響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奴人於350年左右進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的突厥人國度。

阿蘭人的滅亡

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奴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遭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余部最終臣服於匈奴。匈奴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伴隨著阿蘭國的滅亡,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奴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開動他們極具毀滅性的鐵蹄,踏向西方。

對日耳曼民族的征服

374年時,位於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特王國是一個成立不久的國家。它遼闊的疆土東起至頓河,與阿蘭人接壤;西至德聶特河與西哥特人為鄰;南起黑海北至德聶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奴聯同被征服的阿蘭人,大軍進入東哥特領土,被曾被東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機造反,內亂以致東哥特人屢戰屢敗,終於475年投降。 東哥特人減國後,匈奴人接著繼續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聶斯特河為險,布兵防守,試圖擊匈奴軍於半渡。匈奴軍一邊在河對岸作勢佯攻,大部卻從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這邊西哥特人在河岸構築工事備戰正酣,卻不料被攔腰一頓痛打,數十萬人馬渡過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境內,並於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由此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沒法控制管轄下的諸侯和領土。 匈奴人再征服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奪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盡入匈奴人之手。

對拜占庭和色雷斯各省的進攻

395年冬,匈奴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奴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後對色雷斯連年侵擾。431年,東羅馬帝國不得已,答應每年向匈奴交納頁稅,並允許他們在境內的幾個城鎮同進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殺死與自己共同掌政的兄弟而大權獨攬。他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他將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東羅馬繳納更多的貢稅,並且不繼插手西羅馬帝國的外交事務。羅馬自然無法滿足這年年高升的貢稅,匈奴人則以此為借口於441年向拜占庭宣戰,大肆洗劫巴爾干半島,442年才被東羅馬的阿斯帕爾將軍阻截於色雷斯地區,被迫後撒。 443年,匈奴攻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簽城下之盟,與匈奴訂立和約。

阿提拉的統治時期,盛極時的匈奴帝國

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對西羅馬的侵略和匈奴帝國的瓦解

羅馬軍隊在教皇良一世的率領下,打敗阿提拉帶領的匈奴人。451年,在義大利本土,入侵的匈奴人被擊退。

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西羅馬帝國,他帶著大約十萬名戰士渡過了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一百英里內,匈奴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阿提拉終於被打敗。盡管匈奴人的戰力沒有被完全毀滅,這埸戰役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它阻止了整個基督教的覆滅和游牧民族控制歐洲的嚴重後果。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爾曼公主的第二天被發現死於動脈破裂。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奴帝國面臨著崩潰的邊綠。異族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系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奴帝國最終由於汪逹爾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了。

影響

匈奴人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他們的帝國是短命的。他們的帝國很快被瓦解後,甚至整個民族也消失在歐洲的歷史和文化當中。匈奴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的發展,他們把叢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歷史舞台,並與後者一起摧毀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的歷史消失後,多元化的封建國家政治開始了,一個幾乎延續至今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劃分格局形成了。

匈奴後裔

有些學者認為匈奴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並入侵歐洲,與第4、5世紀侵入歐洲的匈人有血緣關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驅逐日耳曼人等野蠻民族使得蠻族大遷徙,從而滅亡羅馬帝國。

從史書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證據。關於匈人滅阿蘭國,是匈人首次出現在歐洲歷史典籍中,但這次戰役在中國典籍中也有記錄。《北史》中說:「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國並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的條件,奄蔡卻符合,關於奄蔡,《後漢書》中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三國志》為:「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名貂,畜牧逐水草,臨大澤,故時羈屬康居,今不屬也。」在中國古書中,「大秦」即為羅馬帝國。《史記》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北史》中那段記錄的是該國遣使節到北魏。匈奴滅其國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節到北魏為西元445年,正好為西元370年左右,與歐洲記錄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徹底消失在異國,在東、西羅馬帝國軍隊服役的匈奴軍人不少,大多駐扎在北敘利亞、北非洲與南英格蘭地區,有幾個匈奴邦隨西哥特人進入法國與西班牙,有一個匈奴部落隨東哥特人進入義大利。 有人認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後裔,這個問題現在仍是個疑問。

匈奴語

《後漢書》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學者用蒙古語、突厥語、葉尼塞語言等進行過分析和解讀,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稱號都可以用來研究匈奴語。例如:「撐犁孤塗單於」據說在匈奴里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撐犁」(上古漢語*thrang rii)和「單於」(上古漢語*dar wa)分別和蒙古語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關於匈奴語的來源,由於資料闕如,很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有些認為匈奴人講蒙古語,而其他則認為他們的語言屬於葉尼塞語系。

❷ 秦朝是哪個民族掌權

漢族啊
歷史上元朝和清朝是少數民族,而秦朝沒有強調,應該就是漢族了啊

❸ 中國歷史上,與秦、南朝齊、宋同時並存的少數民族分別是

秦時北方是匈奴,南朝齊時黃河以北是鮮卑建立的北魏,北魏再往北是柔然,北宋前期是契丹,後來女真崛起取代契丹滅北宋,南宋北方是先是女真後是蒙古,宋代西邊還有黨項羌。這道題的答案選D.匈奴、鮮卑、契丹。

❹ 秦朝奪取哪個民族的那個地方

中國先秦嬴姓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秦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奉祀少皞。嬴姓祖先大費,傳為女脩吞玄鳥卵而生,佐禹治水。商代末年,嬴姓有叫中潏的一支住在西戎之地,西周中期,中潏的後代非子被周孝王封於「汧渭之會」(汧、渭二水交會處)的秦(一說在今甘肅清水一帶,一說在今陝西寶雞縣境內),從此非子這一支遂以秦為氏。周宣王即位,以非子曾孫秦仲為大夫,秦仲子秦庄公始破西戎,收復西犬丘(今甘肅天水西南、禮縣東北)而居之。庄公子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秦立國始於此。當時秦的國都在西犬丘,秦襄公為第一代國君。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肅東南和陝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後逐漸並滅今陝、甘境內的西戎各部,沿渭水東進,逾黃河和崤函之塞,進攻三晉;逾今陝西商洛地區進攻楚;逾今陝西漢中地區,進入巴蜀,並從巴蜀進攻楚。
春秋早期,周人退出今陝西境內後,秦致力於東略伐戎,收復周故地。公元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春秋中期,秦繼續向東擴展。但晉文公即位,晉逐漸恢復強大。公元前627年 ,晉於餚大敗秦軍,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遂稱霸西戎。穆公之後,秦、晉長期爭奪河西之地,秦勝少敗多,逐漸處於劣勢。秦哀公時,晉公室衰落而六卿強大,兩國之間的爭奪暫時有所緩和。
戰國早期,秦長期處於內亂之中,無暇外顧,魏乘機奪取秦的河西之地,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內矛盾有所緩和,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公元前364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賢,商鞅自魏入秦。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變得更為強大,連續擊敗魏,並於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並小邑為31縣(一說40縣),又「為田開阡陌」。公元前348年,「初為賦」。公元前324年,惠文君稱王改元。在此前後擊破東方六國的進攻,滅巴、蜀,疆域迅速擴展。
戰國晚期,秦更進一步向東擴展,不斷取地於韓、魏和楚。公元前260年在長平大敗強敵趙。接著,先後滅西周、東周。公元前247年和前241年,趙、楚、魏、燕、韓五國兵兩次攻秦。都未能扭轉秦國強盛、六國衰落的大勢。自公元前230年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10年間列國均被兼並,於是秦王政稱始皇帝,建立起統一的秦王朝。
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 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大大超過了前代。

❺ 秦始皇是什麼民族的

秦始皇屬於華夏族,當時並沒有民族的概念,所以統稱為華夏族。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又名趙正(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5)歷史上秦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為政舉措:

1、中央集權

秦始皇還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2、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3、民族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

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加強中原和西南地區的聯系,曾由常頞主持開辟一條五尺寬的棧道(叫「五尺道」),貫通南北。

❻ 中國秦統一以前的民族是什麼族的

秦古屬於西戎,戰國時已融於華夏族中。秦始皇統一中國,進一步促進了華夏族的發展,至漢發展成現在的漢族。當然漢族族名的出現要晚一些。秦作為統一的大帝國雖很短暫,但秦的影響非常大。至兩漢時期,北方和西北各族還稱漢朝人為「秦人」,而漢朝人自稱「中國人」。當時邊疆各民族也往往稱漢朝郡縣之民為「漢人」,但它還不是一個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漢朝的人」。不過漢時已出現「胡漢」、「越漢」、「夷漢」等合稱,大概已初具族稱含義。及至魏晉,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人自稱「中國人」、「晉人」,但邊疆各族卻仍稱之為「漢人」。顯然,這時「漢人」稱呼,已具有比較明確的民族含義了。不過也就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漢人」作為民族的概念,為漢族和非漢族所接受。同時,作為以前中央政權統治下的漢族自稱的「中國人」,這時已為居於漢地的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所共享。這是東漢以來邊疆各族內遷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的結果。以「五胡」為代表的內遷各族紛紛建立政權,據有以兩京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接受先進的漢文化,自稱「中國皇帝」,與晉室爭正統。這樣,具有文化優越感而基於地域概念的「中國」、「中國人」就不再適應於居於內地的漢族所專有了。「中國」或「中國人」為入居內地的各族所共享後,作為統治民族的非漢族為了將漢族區別開來,即用「漢」或「漢人」來專稱漢族。這樣,「漢」或「漢人」就成為一個正式的民族概念。唐時少數民族出現了「蕃」的稱謂,與漢族合稱「蕃漢」。五代繼唐,依舊有「蕃漢」之稱,宋時亦沿用。至元代,由於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原先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已被完全漢化,被稱為漢人了。

❼ 秦漢時期北方的主要民族主要是哪個民族

秦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是(匈奴),其首領叫(單於)。
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於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於(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

至西晉,南匈奴人在逐步轉向定居農耕
生活
,但除了上層貴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變化不大。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夏(赫連氏)和北涼(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余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周朝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戰國末期趙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秦朝

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

西漢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佔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於及左賢王逃走。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前105年,漢武帝封細君公主下嫁烏孫國王)、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

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行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於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於。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西漢時期的單於有: 頭曼單於、冒頓單於、老上單於、軍臣單於、伊稚斜單於、烏維單於、兒單於、?槔韜ビ凇⑶翼L侯單於、狐鹿姑單於、壺衍鞮單於、虛閭權渠單於、握衍?鞮單於、呼韓邪單於、郅支單於

東漢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漢朝之後

南匈奴南下漢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將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氐人苻氏前秦所滅。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後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

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東北亞之外的影響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奴人於350年左右進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的突厥人國度。

阿蘭人的滅亡

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奴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遭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余部最終臣服於匈奴。匈奴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伴隨著阿蘭國的滅亡,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奴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開動他們極具毀滅性的鐵蹄,踏向西方。

對日耳曼民族的征服

374年時,位於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特王國是一個成立不久的國家。它遼闊的疆土東起至頓河,與阿蘭人接壤;西至德聶特河與西哥特人為鄰;南起黑海北至德聶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奴聯同被征服的阿蘭人,大軍進入東哥特領土,被曾被東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機造反,內亂以致東哥特人屢戰屢敗,終於475年投降。 東哥特人減國後,匈奴人接著繼續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聶斯特河為險,布兵防守,試圖擊匈奴軍於半渡。匈奴軍一邊在河對岸作勢佯攻,大部卻從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這邊西哥特人在河岸構築工事備戰正酣,卻不料被攔腰一頓痛打,數十萬人馬渡過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境內,並於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由此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沒法控制管轄下的諸侯和領土。 匈奴人再征服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奪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盡入匈奴人之手。

對拜占庭和色雷斯各省的進攻

395年冬,匈奴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奴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後對色雷斯連年侵擾。431年,東羅馬帝國不得已,答應每年向匈奴交納頁稅,並允許他們在境內的幾個城鎮同進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殺死與自己共同掌政的兄弟而大權獨攬。他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他將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東羅馬繳納更多的貢稅,並且不繼插手西羅馬帝國的外交事務。羅馬自然無法滿足這年年高升的貢稅,匈奴人則以此為借口於441年向拜占庭宣戰,大肆洗劫巴爾干半島,442年才被東羅馬的阿斯帕爾將軍阻截於色雷斯地區,被迫後撒。 443年,匈奴攻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簽城下之盟,與匈奴訂立和約。

阿提拉的統治時期,盛極時的匈奴帝國

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對西羅馬的侵略和匈奴帝國的瓦解

羅馬軍隊在教皇良一世的率領下,打敗阿提拉帶領的匈奴人。451年,在義大利本土,入侵的匈奴人被擊退。

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西羅馬帝國,他帶著大約十萬名戰士渡過了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一百英里內,匈奴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阿提拉終於被打敗。盡管匈奴人的戰力沒有被完全毀滅,這埸戰役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它阻止了整個基督教的覆滅和游牧民族控制歐洲的嚴重後果。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爾曼公主的第二天被發現死於動脈破裂。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奴帝國面臨著崩潰的邊綠。異族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系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奴帝國最終由於汪逹爾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了。

影響

匈奴人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他們的帝國是短命的。他們的帝國很快被瓦解後,甚至整個民族也消失在歐洲的歷史和文化當中。匈奴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的發展,他們把叢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歷史舞台,並與後者一起摧毀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的歷史消失後,多元化的封建國家政治開始了,一個幾乎延續至今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劃分格局形成了。

匈奴後裔

有些學者認為匈奴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並入侵歐洲,與第4、5世紀侵入歐洲的匈人有血緣關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驅逐日耳曼人等野蠻民族使得蠻族大遷徙,從而滅亡羅馬帝國。

從史書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證據。關於匈人滅阿蘭國,是匈人首次出現在歐洲歷史典籍中,但這次戰役在中國典籍中也有記錄。《北史》中說:「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國並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的條件,奄蔡卻符合,關於奄蔡,《後漢書》中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三國志》為:「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名貂,畜牧逐水草,臨大澤,故時羈屬康居,今不屬也。」在中國古書中,「大秦」即為羅馬帝國。《史記》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北史》中那段記錄的是該國遣使節到北魏。匈奴滅其國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節到北魏為西元445年,正好為西元370年左右,與歐洲記錄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徹底消失在異國,在東、西羅馬帝國軍隊服役的匈奴軍人不少,大多駐扎在北敘利亞、北非洲與南英格蘭地區,有幾個匈奴邦隨西哥特人進入法國與西班牙,有一個匈奴部落隨東哥特人進入義大利。 有人認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後裔,這個問題現在仍是個疑問。

❽ 秦始皇是哪個民族

秦始皇(前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漢族,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6]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7]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邢台市)。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❾ 中國歷史上有楚族,秦族,齊族這些民族嗎

有過 曾經在北京挖到過幾具長達4米多的屍骨,經專家認證這是一個巨人種族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秦是哪個民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