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認識農民的歷史地位

如何認識農民的歷史地位

發布時間:2021-02-14 08:18:13

⑴ 如何看待農民在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近些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連續九年增產,農民收入實現連續九年快速增長,農村民生改善邁出較大步伐。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為我們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綜觀我國發展的各個領域,農業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促進農業農村發展任務緊迫而重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首先保障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保障農產品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不能很好解決,全面小康就無從談起。近些年,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各種農產品的產量都實現了較大幅度增產,全國人均佔有的糧食、棉花、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產品都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豬肉、禽蛋、蔬菜等產品人均佔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較好地解決了農產品的供給問題。但是,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要滿足人民群眾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來說,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我國農業連續增產、農產品供給連續增加,但農產品需求增長的速度更快,供求關系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近些年,不少農產品需要進口彌補缺口,這導致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由過去的順差轉為逆差並呈快速增加態勢,部分重要農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其中糧食自給率已低於90%。2004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為46.5億美元,2008年突破100億美元,2010年突破200億美元,2011年突破300億美元,2012年接近500億美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農產品的工業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會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種的需求將進一步提升,保障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進口可以彌補部分供需缺口,但是從國際市場來看,全球農產品貿易總量有限,大量進口、過度依賴進口,對我國來講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因此,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這就必須大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持續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供給能力,否則將會帶來嚴重後果。國內外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因農產品嚴重短缺,導致物價飛漲、社會動盪、現代化進程受阻的情況,代價巨大、教訓慘痛,必須深刻汲取、引以為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民增收的困難越來越大。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是城鄉發展不協調,集中表現是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較大。這些年來,盡管我們實現了農民增收「九連快」,特別是近三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收入之比仍超過3∶1,收入差距仍處於歷史高位。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全面改善農民的生活。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也是當前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客觀需要。沒有農民的收入增長,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民的收入增長,擴大內需就難有大的成效,經濟增長就缺乏強大的動力。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未來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需實際增長7%左右。現在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牢固,長效機制還未建立,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面臨諸多新挑戰。農業收入的增加不僅受到農業增產潛力的制約,而且受到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制約。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是這些年農民收入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但工資性收入增長受到宏觀經濟甚至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國農業面臨著發展方式的轉變,對勞動的容納能力越來越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也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這些都會對農民收入增長帶來挑戰。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必須廣開門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強農村發展的內在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生態建設的任務越來越重。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我國農村是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薄弱環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要求全面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防洪抗旱排澇能力,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等等,都與農業農村建設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重視農業農村發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在不斷增加。一是資源環境約束更加趨緊。我國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耕地減少、農業用水緊缺的問題會更加突出,以農田灌溉用水為例,缺口達到300多億立方米,很多生態環境問題、污染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相當長一個過程,農業農村發展的制約因素在增加。二是生產經營成本不斷抬高。未來一個時期,世界能源價格仍將高企,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將持續高位運行;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全社會人工成本不斷增加,農業勞動力價格將快速提高;全國土地價格處於上升通道,農業土地流轉費用和用地成本將持續攀升;農業生產布局日益向優勢產區集中,農產品跨區域流通量增大、運距拉長,物流成本呈增長態勢,農業生產經營將進入一個明顯的成本上升時期。三是青壯年勞動力緊缺問題突出。經過長時間、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盡管我國農業勞動力在總量上還處於過剩狀態,但結構性短缺問題凸顯,青壯年勞動力緊缺日益成為突出矛盾,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農村老齡化、村莊空心化愈演愈烈,許多地方留鄉務農的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占農民工比重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回鄉務農,今後「誰來種田」、「誰來務農」的問題將越來越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四是風險和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因旱災損失的糧食就達600億斤以上。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呈頻發重發加大了農業自然災害風險,我國農產品需求結構的變化導致市場波動的可能增加,世界農業豐歉、能源價格變動、投機資本炒作、貨幣匯率波動以及跨國公司壟斷操縱等對農業的影響加大。所有這些問題,都對我國農業農村持續發展帶來挑戰,進而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我們必須從戰略全局出發,充分認識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戰略意義,准確把握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加快科技進步,不斷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⑵ 6、 正確認識農民階級在近代中國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農民階級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農民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
農民深愛地主階級和外國資本主義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具有反抗壓迫和剝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客觀上起了阻止中國殖民地化的歷史進程.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學生打擊了封建勢力,配合了北伐戰爭.根據地的廣大農民,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踴躍參軍參戰,為奪取民主革命勝利提供了保障.

2,農民階級由於階級和時代局限,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農民是小生產者,落後的小生產者不是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具有狹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無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沒有理論指導),政治上(提不出徹底的綱領,不能建立先進的政權組織),組織上(宗派主義)的致命弱點.

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a.經濟上是分散的個體的小生產者;b.政治上提不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c.思想上不能用科學的革命理論作指導;d.組織上很難形成堅強的革命領導核心.

3,中國革命如果失去了農民的支持同樣不能取得勝利,
這是由中國特殊的國性決定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孫中山維護民主共和制義的斗爭的失敗,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4,毛澤東指出,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土地問題.

⑶ 如何認識新時期農民階級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這決定了農業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把農業放在首位.因為:首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國農業要保證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業為工業提供原料,農產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農村是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農業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為發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其次,現實生活中,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繫到本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和社會穩定.因為,生活水平達到小康,很重要的是這80%的人口能不能達到,中國穩定不穩定,也看這80%穩定不穩定.最後,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後,已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如果得不到加強,它將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因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並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是能否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
如何發展農業 鄧小平強調指出要靠政策和科學.政策,主要解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給農民自主權,給基層自主權,這樣一下子就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把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面貌就改變了.因此,振興農村經濟必須長期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理順工農產品的價格,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是科學解決問題.因此要實施科教興農,把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和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振興農村經濟,還必須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在中國16億的人口中有10億左右是農民,所以解決好三農問題致關重要
農業是第一產業,雖然現在服務業的比重在增加,但是農業依然是基本的產業,不能輕視
要搞好農業,提高農民的收入,重點還是在土地上,因為土地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原來的土地政策中有很多不合理之處,土地改革勢在必行
土地改革如果沒有做好,那麼農民的收入就無法提高,10億農民的問題就沒有得到解決,社會的根本就沒有保證

⑷ 在歷史中,哪個時期農民的地位比較高

我認為革命時期的農民地位最高。(歷史不好,勿噴)

首先是古代的農民地位不是很高卻也不低,俗話說「士農工商」,農排在第二位,商在末尾,地位最低。這個時期的農名主要都是自給自足,還要交稅,雖然說排在第二位,但其實也不是很高。

從之後的革命中看,農民階級在中國的民主革命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農民在當時占據總人數的很大一部分,也起到了傳達當時的先進思想的作用。

革命如果沒有農民的支持也不可能會取得勝利,所以,我認為這個時期的農民的地位最高。

⑸ 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認識,農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特殊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

川大人認識農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特殊歷史地位,中國共產黨

⑹ 中國農民在近現代史上幾次大的革命運動中分別處於怎樣的歷史地位又分別發揮了怎樣的歷史作用300字

太平天國來革命——反抗自封建統治的農民革命運動
政治斗爭:在天京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頒布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革命方案:建立理想的大同社會;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革命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

義和團運動破壞了中國和帝國主義之間的和約,並直接導致了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侵略。

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氣焰
義和團群眾在十九世紀末民族危機空前加深的歷史條件下,挺身而出,拿起武器,不怕犧牲,向帝國主義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戰斗。他們是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而戰。因此,他們的行動是愛國行動。他們的斗爭是愛國斗爭。近代中國是一個不斷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講,反帝就是愛國。義和團群眾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就是義和團運動時期愛國的具體內容。它是十九世紀末年「瓜分豆割」愈演愈烈,「亡國滅種、迫在眉睫」的特定歷史條件決定的。

⑺ 農民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農民歷來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最基礎的推動作用,每次社會的變革和革命都會被推動到前沿並且往往最終起著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作用,可是小農經濟和長期儒家文化教養下的中國農民很少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力量。

加上教育水平的不平衡使得中國農民在中國歷史上更多的扮演著工具性的作用,不管是改朝換代還是制度革新,起關鍵性作用的農民總是在被推向高位之後被壓制到社會的底層,成為所謂的「賤民」,而國家的財政稅收也絕大部分來自農民,意味著各朝代對農民的盤剝是最嚴重的。

新時代的農民階層,在不同區域間不同階層間的經濟交往中也是出於劣勢。這跟我們所說的南北貿易中的「剪刀差」現象根本沒有區別,正是這種剪刀差加劇了貧富分化。

於是在土地的生產力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的貧困山區的農民和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而導致勞動力相對過剩北方的農民選擇了進城務工,這就是農民工群。這時候,農民又成為了弱勢,只是也很無奈。

(7)如何認識農民的歷史地位擴展閱讀:

農民問題是是中國革命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根本問題。中國農民問題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翻身解放和共同富裕。毛澤東一生高度重視農民問題。

毛澤東對中國農民問題的探索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界,分為兩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前,通過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政治革命,實現農民翻身解放;新中國成立後,通過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農民共同富裕。

解放戰爭,主要就是靠這一億六千萬農民打勝的。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毛澤東與中國農民問題

⑻ 近代中國農民運動的歷史地位

推翻了長久以來的封建統治.其實,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從某種意義上也是農民運動

⑼ 如何正確看待農民在中國近代史的地位

農民階級在近代中主要是因為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而進行的反帝反清回運動。主要的答: 太平天國,義和團(「扶清滅洋」,主要是反帝國主義侵略),農民階級在中國近代史中有一定的地位,為救亡圖存也做出了不少貢獻。
但是要注意: 農民階級雖然具有革命性,但是它們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西方的思想引導,而是用一些武力方法來試圖反抗,必定是失敗的。農民階級具有革命性和軟弱性妥協性的雙面性質!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識農民的歷史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