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學名詞解釋來自哪裡

歷史學名詞解釋來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1-03-15 02:54:17

歷史學名詞解釋和簡答題的區別

名詞解釋可以分類對比記憶 論述題一般要像寫作文800-1000字左右吧,當然是答的越多越詳細越好.首先回答問題然後提出自己觀點加以例子佐證.

Ⅱ 歷史學的名詞解釋,真正的強者來!!!

蘇報案:
清政府為鎮壓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而羅織的文字獄,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鄒容、章太炎分別寫出轟動全國的《革命軍》和《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蘇報》連續發表《讀〈革命軍〉》、《序〈革命軍〉》、《介紹〈革命軍〉》等文章,大罵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為神聖「寶物」,要求建立資產階級「中華共和國」,推薦《革命軍》為國民必讀的第一教科書。同時報道各地學生的愛國運動。為此清政府照會上海租界當局, 以「勸動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將章太炎等逮捕。鄒容激於義憤,自動投案。7月7日,《蘇報》被封。章、鄒在會審公廨上繼續宣傳革命,堅持斗爭。蔑視帝國主義和清朝統治者的迫害。1904年5月,章、鄒分別被判處監禁3年和2年。1905年,鄒容被折磨致死。1906年,章太炎刑滿釋放。通過這一事件,《革命軍》銷行更廣,革命風潮日盛。清王朝越發遭到人民的厭棄。

黃花崗起義:
1905年8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在同盟會的領導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武裝起義,1911年4月爆發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其中的一次。這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准備了條件。

清政府在《辛丑條約》簽訂後,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國近代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清政府身上,只有推翻清朝的反動統治才能拯救民族。於是,從20世紀初年開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不斷利用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12月,同盟會推動和領導了規模巨大的萍瀏醴起義。1907年、1908年,同盟會又在西南邊境地區發動了六次武裝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光復會也在1908年11月發動安慶新軍馬炮營起義。這些起義因准備不足,單純冒險,結果都歸於失敗。1910年2月,同盟會員倪映典率廣州新軍3000人起義,又遭失敗。連續的失敗,使少數革命黨人對前途失去信心,轉而走上暗殺道路。只有孫中山等人在失敗面前不氣餒,對革命成功充滿信心。他們決心在廣州發動一次更大的起義,以此推動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商量卷土重來的計劃。參加會議的有同盟會的重要骨幹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會議決定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起義。他們計劃以廣州新軍為主幹,另選革命黨人500(後增至800)組成「選鋒」(敢死隊),首先佔領廣州,然後由黃興率領一軍入湖南,趙聲率領一軍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然後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同盟會接受歷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發動前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准備,籌款購械、組織聯絡都有專人負責。為了更好地領導起義,1911年1月,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以黃興、趙聲為正副部長,下設調度處、儲備課、交通課、秘書課、編輯課、出納課、總務課、調查課,具體領導這次起義,並陸續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作為辦事和儲藏軍械的地點。革命黨決心把這次起義組織好。

統籌部成立後,各課分別派人進入廣州開始活動。4月8日,省城內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體聯絡就緒。統籌部決定發難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進攻,趙聲為總司令,黃興為副。「選鋒」之外,加設放火委員,預備臨時放火,擾亂清軍軍心。

但是,就在統籌部開會這一天,發生了同盟會員溫生才刺殺署理廣州將軍孚琦事件,廣州戒嚴。加上美洲的款項和由日本購買的軍械也未到,因此,發難日期不得不推遲。

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潛入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指揮部。當時,廣州革命黨人已決定於26日(三月二十八日)舉義。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槍械稍遲方能運到,而准備響應起義的新軍第二標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將退伍的消息,這就使起義陷於既不能速發,又不能拖延的困難境地。黃興等人臨時決定起義延緩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將原定十路進軍計劃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新軍和防營入城;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但胡毅生、陳炯明等認為清軍已有防犯,提議改期。姚雨平反對改期,但要求發槍500枝以上。黃興在喻培倫、林文(時爽)等人激勵下,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按期發難。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選鋒」120餘人,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撲督署。督署衛兵進行頑抗,革命軍槍彈齊發,擊斃衛隊管帶,沖入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逃往水師提督衙門。黃興等找不到張鳴歧,便放火焚燒督署衙門,然後沖殺出來,正碰上水師提督李準的親兵大隊。林文聽說李部內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漢人,當同心戮力,共除異族,恢復漢疆,不用打!不用打!」話未講完,被敵人一槍擊中,當場犧牲。劉元棟、林尹發等5人也相繼中彈。黃興被打斷右手中食二指第一節,便以斷指繼續射擊。隨後,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川、閩及南洋黨人往攻督練公所;徐維揚率花縣黨人40人攻小北門;黃興自率方聲洞、朱執信等出南大門,接應防營。

攻督練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繞路攻龍王廟。喻培倫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左手執號筒,右手拿手槍,奮勇當先,投擲炸彈。戰至半夜,終因眾寡不敵,全身多處受傷,率眾退至高陽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壘,向敵射擊。後因敵放火,他們才被迫突圍,喻培倫被俘遇害。

往小北門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軍。經過一夜作戰,打死打傷敵人多名。最後,張鳴岐放火燒街,徐維揚率部突圍,被敵逮捕。

黃興所率一部行至雙門底後,與溫帶雄所率計劃進攻水師行合的巡防營相遇。溫部為入城方便,沒有纏帶白巾,方聲洞見無記號,便開槍射擊,溫帶雄應聲倒下。對方立即發槍還擊,方聲洞犧牲。戰至最後,只剩黃興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裝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起義前夕,曾通知惠州等地會黨於4月28日響應。屆時,順德會黨數百人豎旗響應,奪占樂同團練分局。4月30日,在李准進逼下,會黨解散。

這次起義,除黃興一部及順德會黨按期發難外,其餘各路均未行動。新軍子彈被收,沒有作戰能力;胡毅生、陳炯明事先逃出了廣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難,未能及時領到槍械,起義爆發後藏匿不出。這樣,起義成為黃興一路的孤軍作戰。

起義失敗後,廣州革命志士潘達微收殮犧牲的革命黨人遺骸72具,葬於廣州郊外的紅花崗,並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因而也稱為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集中了同盟會所有的人力、財力,作了長期的准備,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革命黨人沒有建立起適合武裝起義的權威領導機構,參與組織起義的一些重要骨幹在起義即將爆發的緊急關頭,仍然我行我素,各行其是,致使起義日期一改再改,臨到起義,各部除黃興一路外均借故不發動,造成了孤軍奮戰的局面;二是計劃不周密,起義尚未爆發,消息就已走漏,使清軍早有準備,而革命黨方面則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按原定計劃完成各項准備工作(包括槍械運輸),最後只得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倉促發難,自然難保成功;三是沒有取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起義只是少數革命黨人的軍事冒險。

保路運動:
四川修築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以後,由於拒不歸還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運動也稱作「鐵路風潮」,是廣東、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對清政府將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出賣給帝國主義的群眾運動。

為了奪回這兩條鐵路的自辦權,廣東、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採用徵集「民股」的辦法,由地方政府在稅收項下附加租股、米捐股、鹽捐股、房捐股等,來籌集築路的資金。經過幾年的籌集,不僅四省的紳商、地主成了股東,連一些農民也握有股票。粵漢鐵路已開始修築,川漢鐵路從宜昌到萬縣的一段也已動工,從當時情況看,這兩條鐵路是可以靠自力修成的。但是,帝國主義不肯讓中國自己修成鐵路,就利用清政府財政困難進行要挾,迫使清政府訂立了鐵路借款合同,宣布了鐵路干線國有政策。根據借款合同,英、美、法、德等帝國主義不但掌握了鐵路權,而且還要以湖南、湖北兩省的鹽稅厘金作為抵押,所以,所謂鐵路「國有」,不但剝奪了中國人自辦鐵路的主權,而且實際上是把川漢、粵漢鐵路完全拍賣給帝國主義了。廣大人民在兩路籌辦時期內,吃盡了苦頭,當他們看到清政府公然出賣路權,更加憤恨,許多紳商也因鐵路國有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非常不滿。於是,一個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爆發了。

首先起來反抗的是湖南人民。1911年5月14日,長沙舉行了萬人群眾集會。接著又舉行了長沙至株洲的萬余鐵路工人的示威,並號召商人罷市,學生罷課,拒交租稅以示抗議。在湖南人民的帶動下,湖北、廣東、四川的人民也都積極行動起來,保路運動很快發展成為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

這次保路運動,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統治,而且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為當時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因而它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同盟會: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是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海外中國人為主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

中國同盟會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其前身是華興會和興中會,除此之外還有復興會、科學補習所等多個組織參加。中國同盟會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其機關刊物是《民報》。孫中山為其總理,黃興為副總理。

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設想的一個中華民國的政府組織一致:在總理下設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部,這實際上是三權分立的原則。

中國同盟會曾試圖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但都沒有成功。有人認為,1911年武昌起義中雖然有中國同盟會的成員參加,但中國同盟會並未起領導作用。到1912年中國同盟會已經四分五裂了。辛亥革命後孫在南京成立的臨時政府的九個成員中只有三個是中國同盟會的成員。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組織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聯合在北京成立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事長。1913年,袁世凱在就任正式大總統後,於11月4日下令將國民黨強行解散。

虎門銷煙:
道光1839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已經來臨的1839是使禁煙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對林則徐一生來說是最輝煌的歲月。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經過兩個月的旅程到達廣州,成千山萬的人擠滿了珠江兩岸,人人爭睹欽差的風采。整個廣州都在等待和傾聽欽差大臣的聲音,林則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轅門外貼出的兩張告示《收呈示稿》宣明欽差大臣道廣州的目的使查辦海口事件。另一個《關防示稿》無異於欽差大臣此行的第一個宣言,是採取禁煙行動的先聲。這個告示是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向廣州官員、百姓和外國人的首次公開亮相,它不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為了駕馭極其復雜的局面。林則徐的日記記載,他當天住在越華書院。
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

虎門銷煙前,林則徐了解到,過去用火焚燒鴉片,鴉片油滲入土中,一些人就將這些土挖去,熬煉成煙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門海灘挖出長寬各15丈的2個大池,灌入海水,然後把鴉片投入池內,泡透後放石灰.再打開涵閘讓鴉片末泄入茫茫大海。

150年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他不斷的在世界各地瘋狂的掠奪殖民地,還企圖用鴉片打開中國的大門。

廣州是外國煙販子的販毒中心。1838年廣州地方政府處決一個中國的鴉片販子,英國煙商竟然出來阻撓,激起了廣州人民的義憤。1839年2月,一萬多名群眾到外國人民居住的旅館前示威,聲討外國煙販干涉中國內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則徐到了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他一面加緊整頓海防,嚴拿煙販;一面限令外國煙商交出鴉片。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於林則徐堅定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國煙商被迫交出鴉片2萬多箱。

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並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他令人將鴉片放入挖好的兩個大池子里,池中放入鹵水,鴉片浸泡半日後,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鴉片銷毀了。經過23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1841年5月29日,英軍闖到廣州北郊三元里一帶搶掠,群眾奮起抗擊,打死幾名英軍。次日,三元里和附近各鄉幾千群眾,手持刀矛和農具向英軍占據的四方炮台進攻。英軍急忙反撲,三元里人民誘敵到牛欄岡圍殲,恰好雷雨大作,敵人的火葯淋濕,槍炮無法使用,被打得東奔西竄,死傷幾十名。當晚英軍向四方炮台退去。三元里人民乘勝追擊,廣州附近幾個縣的群眾也紛紛起來支援,包圍了四方炮台。侵略軍向廣州官府求救,奕山派知府余保純前往解圍。後英軍悄悄地退出了虎門。這是近代中國人民自發的反抗外國侵略者規模較大的一次斗爭。

海國圖志: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對於如何抵抗外國的侵略,有力地打擊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在如何睜眼看世界,他寫出了名著——《海國圖志》。他就是愛國主義者魏源。

百日維新:
1898年(夏歷戊戌年)中國維新派在清光緒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運動。又稱戊戌維新、戊戌變法。中日甲午戰爭(1894—1985)後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企圖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經濟改革,爭取國家富強。維新派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設立學堂,宣傳變法主張,受到少數官僚贊助。光緒接受維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發布國是(不要以為我打錯了,沒錯,是「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維新。在103天里頒布數十條維新詔令。新政主要內容為倡辦新式企業、獎勵發明創造;設鐵路、礦務總局,修築鐵路開采礦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學校,提倡西學;裁汰冗員,削減舊軍,重練海陸軍。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康廣仁、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等「六君子」被殺害。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維新」失敗。

公車上書:
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清光緒皇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其背景源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日本。1895年春,乙未科進士正在北京考完會試,等待發榜。《馬關條約》內割讓台灣及遼東,賠款二萬萬兩的突然消息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台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為、梁啟超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帶領,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
關於「戊戌變法」的所有「定論」中,「公車上書」都是一個重要情節。隨手翻出《中國近代史辭典》(上海辭書82年版)說:「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派李鴻章赴日本簽定《馬關條約》,激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

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北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於松筠庵會議,聯名上書光緒皇帝……上書雖被都察院拒絕,但在全國廣泛流傳,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發展為政治運動的起點,史稱公車上書。」對於這樣一件教科書中言之鑿鑿的事情,史學家姜明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語對枯棋》中斷然質疑:「這說法大可懷疑。」

姜先生用自證、它證、反證的方法,論證這件事其實相當可疑。史稱「公車上書」的這件事,大多是根據康自己的《公車上書記》一文為本的,但當年5月24日上海出版的《公車上書記》序中說,5月2日那天,公車們「聞局已大定,不復可救,於是群議渙散」。作者又考出翁同龢當日日記,列出了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賬,證明那天肯定沒有出現過一千三百名公車到都察院遊行示威並且被拒的事情。再據宮廷檔案證明「被拒」之不存在。當時上書反對簽定條約的遠不止公車們,先是大批現職官員從4月14日就開始接連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舉人上書,僅5月2日那天,就接到七省舉人的八批公呈,簽名者342人;這樣轉奏到5月8日才結束,上書總量31件,簽名者1555人,其中梁啟超領銜廣東舉人80人上書,只是諸多上書中的一件。因此,作者認為,所謂康有為發起的「公車上書」作為「歷史事件並不存在,頂多隻能稱作『公車集會』或『公車擬上書』而已。」

馬嘉里事件:
1874年英軍上校柏郎率200人的武裝由緬甸入侵雲南。英國駐北京使館的翻譯馬嘉里前往迎接。馬嘉里沿途刺探我軍政情報,繪制山川地形圖。

馬嘉里與柏郎街頭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初十,率部隊取道八莫——芒允路入境。英軍行至中國境內紅蚌河邊,聞知邊區軍民已有聯合抗擊准備。馬嘉里便自告奮勇帶三個隨從前往探路,柏郎率部隨後。我邊防守軍騰越左營都司李國珍,故意放過馬嘉里,已切斷其與柏郎的聯系。馬嘉里14日晚行至芒允,宿住於寺廟中。16日在返回迎柏郎途中,受到我方群眾阻攔,馬嘉里當場開槍打死一群眾,從而群情激奮,將馬嘉里一行四人殺死,棄屍戶宋河中。次日上午,我景頗、傣、漢等各族群眾配合立國珍守軍在班西山下阻截柏郎的部隊。柏郎聞報馬嘉里被殺,中國援軍即至,便倉皇逃竄出境。我神聖國土得以保護。但是英國人藉此向清政府提出許多無理要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竟屈服於壓力,已「盜匪劫殺」的罪名,捕殺了23名景頗族抗英勇士,江騰越鎮總兵蔣宗漢、同知吳啟亮革職,還打入地牢。

1876年9月,清政府李洪章在山東煙台與英國使臣簽訂了屈辱的《中英煙台條約》,按條約規定,中國政府出除對英國人進行道歉、賠款、撫恤外,對所謂的「兇犯」要進行嚴懲;同意英國開辟印藏交通,允許英國人往西藏、青海、甘肅、雲南等省旅遊。開辟宜、蕪湖、北海為通商口岸;並擴大領事裁判權。

盈江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邊區軍民抗英的斗爭,於1987年在此立了紀念碑。

鎮南關大捷:
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國侵略者的戰役。清光緒十一年(1885)初,法軍侵佔鎮南關,後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而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二月初,馮子材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便於初五派兵夜襲文淵,打亂了法軍部署,促使法軍在援軍未到之前即倉卒發動進攻。初八晨,法軍在炮火掩護下,沿東嶺、西嶺、中路谷地進攻關前隘,馮子材一面令各部迎戰,一面通告扣波、幕府各軍前來策應。當敵逼近長牆時,年已70的馮子材持矛大呼,沖入敵陣,全軍感奮,一齊湧出,與敵白刃格鬥,戰至中午,終將法軍擊退。馮子材指揮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里,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振奮了民族精神。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

門戶開放:
1899年,美國政府先後向英、俄等六國政府提出在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的照會。

門戶開放:

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有:

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稅率徵收關稅;
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隻、貨物運費等不得徵收高於本國的費用。

張勛復辟:
張勛復辟是指由張勛一手策劃,於1917年(民國六年)7月擁護清朝廢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辟。
1917年5月,黎元洪總統「府院之爭」。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國、美國等支持黎元洪、馮國璋。黎元洪將段祺瑞免職,段祺瑞則令屬下各省督軍宣布獨立。黎元洪乃電召安徽督軍張勛入京調停。1917年6月,張勛率五千辮子軍北上。密謀復辟,段祺瑞則欲利用他對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7月1日,正式讓溥儀登基後召致全國反對,段祺瑞於是組成討逆軍討伐,7月12日即結束。

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指民國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黎元洪與段祺瑞之間的權力斗爭。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原第一任副總統黎元洪依法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段以北洋正統派首領自居,依附日本軍閥,掌握軍政大權,與黎元洪分庭抗禮。

先是在國務院秘書長人選問題上,黎元洪和段祺瑞發生了爭執,最後由徐世昌出面了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宣戰這個問題上,雙方斗爭更趨激烈。

為了達到主戰的目的,段祺瑞將其手下的十幾個督軍叫到北京,組成「督軍團」,對黎元洪施加壓力,但未獲成功;後來段祺瑞又叫人寫了對德宣戰書要總統蓋印,黎元洪為了平息風波,勉強在文件上蓋了章。即使這樣,段祺瑞仍不滿足,在國會開會討論時,又大肆干涉,終於觸動了眾怒。

恰在這時,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時機在這時下令撤銷了他的總理職務,段祺瑞憤然離京去津,並且指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因一方為總統府,一方為國務院,所以它們間的爭斗被稱為「府院之爭」。

之後黎元洪請督軍團團長張勛於6月14日入京調解。張勛入京後,擁立宣統復辟。事件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於事後辭去總統職,總統改由馮國璋擔任。府院之爭告一段落。

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8日,英國侵略者製造「亞羅號事件」。

1853年英美等國掀起了「修約」交涉未能得逞。10月初,一艘100噸的中國商船「亞羅號」,自廈門開往廣州,停泊黃浦。船上水手全是中國人,船主蘇亞成也是中國人。該船曾被海盜奪去。為了方便於走私,該船曾在香港英國政府領過登記證。10月8日,廣東水師船捕走窩藏在船上的2名中國海盜和10名有嫌疑的中國水手。不想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卻借口該船曾在香港注冊,領有執照,硬說是英國船,甚至捏造說中國水師曾扯下船上英國旗,侮辱了英國,無理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立即釋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當22日,葉名琛把12人全部送還時,巴夏禮仍然拒收,連葉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絕拆閱。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這樣「亞羅號事件」成為了英國政府蓄意挑起侵華戰爭的借口。

「馬神莆事件」應為「馬神甫事件」

10000字的限制,我也無法把答案全塞進來了,只能做到二行的題目,剩下的想放也放不下了,恕我無能為力了。要不你再把題目分開一下吧。

Ⅲ 歷史學名詞、概念

下面都是在網上搜索到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名詞解釋大全(世界史和中國史都包括)http://wenku..com/view/e8b94222192e45361066f59a.html
歷史學基本概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374290100e3vp.html
http://rcs.wuchang-e.com/RESOURCE/GZ/GZLS/LSBL/LSXGS/12837_SR.htm
http://www.pep.com.cn/gzls/jszx/jxyj/jxlw/201001/t20100108_624669.htm

Ⅳ 名詞解釋(歷史專業)

前朝後寢:這是宮室(或稱宮殿)自身的布局。大體上有前後兩部分,一牆之隔,「前堂後室」,即「前朝後寢」。所謂「前朝」,即為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所謂「後寢」,即帝王與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牆處,設有御座,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後寢」,則設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是我國一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 滿漢全席原是官場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坐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滿漢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滿漢全席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入席前,先上二對香,茶水和手碟;檯面上有四鮮果、四乾果、四看果和四蜜餞;入席後先上冷盤然後熱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滿漢全席,分為六宴,均以清宮著名大宴命名。匯集滿漢眾多名饌,擇取時鮮海味,搜尋山珍異獸。全席計有冷葷熱餚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計餚饌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富貴華麗,用餐環境古雅莊重。席間專請名師奏古樂伴宴,沿典雅遺風,禮儀嚴謹莊重,承傳統美德,侍膳奉敬校宮廷之周,令客人留連忘返。全席食畢,可使您領略中華烹飪之博精,飲食文化之淵源,盡享萬物之靈之至尊。
滿漢全席以北京、山東、江浙菜為主。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廣東菜。北菜54道:12道滿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可惜的是當時川菜尚未流行。如果加入川菜,滿漢全席將錦上添花。

黃腸題湊:「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 黃腸題湊: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根據漢代的禮制,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墓葬中的「題湊」結構,據文獻記載,至遲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但缺乏實物的證據。從已有的漢代考古材料可知:「題湊」在結構上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內向」,即題湊四壁所壘築的枋木(或木條)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題湊的名稱便是由這種特定的方式衍生出來的。「黃腸」則因題湊用的木材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黃而得名。「黃腸題湊」皆發現於豎穴木槨墓中。例如,長沙象鼻嘴1號墓、北京大葆台1號墓等都使用了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指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壘成的框形結構。所謂「黃腸」,顏師古注引蘇林的說法即柏木黃心,即去皮後的柏木。棺槨周圍用木頭壘起一圈牆,上面蓋上頂板,就像一間房子似的,外面還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士也可用題湊。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雜木等。但經天子特許,諸侯王和重臣死後也可用黃腸題湊,如漢霍光死,漢宣帝「賜給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呂氏春秋》,據書中記載,天子禮葬時,用柏木堆壘成棺槨形狀,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壘成,裡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 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漢書·霍光傳》:光薨。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顏師古注引蘇林日;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所以為固也。由此可知,黃腸題湊是設在棺槨以外的一種木結構,它是由黃色的柏木心堆壘而成。黃腸是堆壘在棺槨外的柏木,用柏木構築的題湊即為黃腸題湊。它和梓宮、便房、外藏槨等構成了漢代帝王的專用葬制,而其他的皇親國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經過天子的特賜才可享用。
使用"黃腸題湊",一方面在於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護棺木,使之不受損壞。作為柏木的黃色木心作題湊的槨室的"黃腸題湊"葬制在西漢初開始出現,是漢代厚葬之風的產物,著名的有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和石景山區老山漢墓,以及保存最好、形制最復雜的"黃腸題湊"江蘇高郵的西漢中晚期某代廣靈王或王後墓等。這些棺槨都采自深山窮谷中的名貴木材楠木、柏木和梓木,裝飾精緻,製造考究,耗資巨大。如北京大葆台"黃腸題湊",黃心柏木多達15880根! 北京老山漢墓發掘時曾有專門報道。
「黃腸題湊」墓穴重要的代表就是位於揚州的「揚州天山漢墓」和北京大葆台廣陽王劉建與王後合葬墓規格最高,最宏大。
葬具名。棺木之外以黃腸緊密累疊而成的橔。黃腸即柏木之心,其色黃而質地緻密,亦稱「剛柏」。題湊謂以木條木塊累疊互嵌,其端皆內向聚合,敦上成屋之四阿狀,為漢代皇帝及諸侯王特用葬具。然個別權貴如霍光、董賢亦得恩准用之。建國後發掘的北京豐台大葆台漢墓(可能為燕刺王劉旦墓)及河北定縣(今定州)中山簡王劉焉墓均可見其遺制。唯劉焉墓以黃色之石代黃腸木,與《後漢書》所載曾征發六州十八郡黃腸木為之營葬事有所不同。

Ⅳ 歷史的名詞解釋

【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五國海軍協定】
華盛頓會議上美國迫使英日法意共同簽訂的限制海軍軍備的協定。《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
五國條約全稱《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由美、英、法、意、日五國於1922年2月6日簽署。美國在一戰期間大發戰爭橫財,企圖爭奪世界霸權,巴黎和會未能如願,遂舉辦了華盛頓會議。戰後美英日為了爭奪海上霸權,正在進行激烈的造艦競爭。會上美國憑借巨大經濟優勢,向他國施壓,迫使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
華盛頓會議使英國正式承認了美英海軍力量的對等原則,標志著英國海上優勢就此終結。美國取得了與英國對等的制海權。使日本的擴軍計劃受到限制,潛伏著巨大的危險。
這是世界現代史上大國之間的第一個裁軍協議,但條約本身並沒有消除競爭,且在以後重新激化。

《田中奏摺》通指在1929年曝光,據稱由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給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題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但實際上他是由參謀本部鈴木貞一少佐應外務省次官森恪寫的一個關於對中國問題的備忘錄。雖然鈴木貞一是昭和軍閥的核心領袖,日後貴為企劃院總裁,28個甲級戰犯之一。但當時他還不為中國人所知,在中國發表的時候就了田中義一的名字,以達到宣傳效果。這份文件的發表對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打消了一部分人對日本的幻想。是一份宣傳戰的傑作。

【啤酒館暴動】
1923年11月A.希特勒和E.魯登道夫等人在慕尼黑發動的法西斯未遂政變。又稱希特勒暴動。1923年,巴伐利亞邦長官G.von卡爾 、駐巴伐利亞德國國防軍司令O.von洛索和邦警察局長H.von賽塞爾為首的分離主義者企圖維護君主制度,對抗共和國政府。他們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義團體聯系甚密。希特勒試圖利用魏瑪共和國的危機發動政變,建立民族主義的獨裁統治。

【慕尼黑陰謀】
是指二戰之前,英法為避免戰爭爆發,簽署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的蘇台德區的一項綏靖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等國一手炮製了對德國極為嚴厲的《凡爾賽條約》,納粹黨也是通過煽動對該條約的仇視才上台的,故納粹剛上台就制定了針對英法兩國的報復措施。對此,英國和法國當局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安撫瘋狂的德國,對德國一系列的侵略擴張行為採取了對德國懷柔的綏靖政策。德國屢屢沖撞《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英法都未採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懲罰。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吞並奧地利,一步步的緊逼,英法非但沒有採取任何阻止的行為,更默許了德國的做法,西班牙內戰時的英法則嚴守中立政策,在義大利和德國支持的叛軍和蘇聯支持的政府軍之間採取騎牆的態度。到了德國要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英法則發展到了遂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會議,在捷方未與會的情況下,強行將捷克的領土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如此明目張膽的姑息被史學家譏諷為「慕尼黑陰謀」,並企圖將此禍水引向東邊的蘇聯。英法這種犧牲他國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綏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國不久就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在伴以訛詐、恫嚇等手段相繼在歐洲獲得了巨大利益後,德國開始入侵波蘭,挑起了世界大戰,從而宣告了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ke Franz Ferdinand)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威斯敏斯特法案】
1931年12月11日,英國議會正式通過《巴爾福宣言》,成為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力量削弱,自治領的離心力加強,英國與各自治領關系的法律已不適應現實的需要。1925年6月鮑爾溫政府修改了自治領和英國之間的聯系方法,即聯系不再通過殖民地部,而是通過專設的自治領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倫敦帝國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決議,被稱為《巴爾福宣言》,宣稱英國和各自治領都是英帝國內的自治共同體,地位平等,在它們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各方面互不從屬,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聯邦中它們是自願聯合的成員。
《巴爾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獲得議會通過,成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確立英國和各自治領的關系。英國的自治領——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愛爾蘭均為英聯邦內自由和平等的國家,它們與聯合王國一起組成英聯邦,共奉英王為國家元首;各自治領議會與帝國議會平等,英國議會的任何一項法律,未經自治領承認對自治領均不適用。自治領可以修改和廢除過去帝國議會通過的任何法案,自治領頒布的任何法律無須經英國議會批准;各自治領內政外交自主。威斯敏斯特法案規定英聯邦是一個自由、平等國家的鬆散聯合,肯定了各自治領的獨立地位和與宗主國的平等立法權,成為現代英聯邦的法律基礎,被稱為《英聯邦的大憲章》。

【魯爾危機】
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借口,出動10萬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釀成「魯爾危機」。對此,德國實行「消極抵抗」的政策。德國出現了企業停工,工業生產下降,資金大量外流,失業工人激增,通貨膨脹達到天文數字;柏林工人罷工,德國政局動盪不安。這就是魯爾危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是慘重的。英美兩國害怕德國經濟陷於崩潰導致社會危機甚至引起革命,要求盡快結束魯爾危機。此時,德、法雙方也都難以堅持原來的政策。魯爾冒險的失敗導致法國「得不償失」,在德國賠款問題上喪失優勢,最終導致德國的賠款問題的領導權轉向英美手中,開始受英美的擺布。

【東方會議】
東方會議是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為制定侵略中國的總方針而召開的重要會議。 在日本侵華史上,東方會議是一次決定「國策」的重要會議。《對華政策綱領》勾畫出田中內閣企圖攫取「滿蒙」和武力侵華的「積極政策」的基本輪廓,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決定攫取整個東北,加快實現大陸政策。「滿蒙特殊論」則成為後來日本侵略中國和亞洲的理論根據。東方會議預示著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華行動即將展開。

【國會縱火案】
國會縱火案(英文:Reichstag fire;德文:Der Reichstagsbrand)是德國納粹黨策劃的焚燒柏林國會大廈,藉以陷害德國共產黨和其他進步力量的陰謀事件。希特勒通過此次事件成功解散德國共*產*黨。

Ⅵ 歷史學是什麼名詞解釋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
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Ⅶ 回答歷史學中的名詞解釋要包含哪些方面

事件的話,時間一句,背景一句,概述經過一到兩句,結果一句,評價一到兩句。這是個模式

Ⅷ 歷史專業的名詞解釋該怎麼背

名詞解釋的出題形式比較靈活,比如把簡答或是論述題修改都有可能回成為名詞解釋,其實准備名詞答解釋,不需要死記硬背,在准備名詞解釋的時候,你一定解釋清「名詞」的時間,范圍,性質,用一句話闡明,就相當於蓋個帽子,然後再具體闡述一下詳細的內容,就像穿個衣服,最後闡述這個「名詞」的影響,可以比喻為履靴。
比如「典制體」作名詞解釋。
典制體:又叫典制體,典制體史書,以典制為中心,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損益而發展成的史書體裁。(蓋帽)
它以分門別類為表述上的特點,比較有代表的典制體有唐朝劉知己編修的《通典》等。(穿衣)
典制體的出現豐富我國史書體裁,記述了歷代的典章制度,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履靴)
通過例子,可以對名詞解釋這類題目做個分類。一般名詞解釋不外乎出自政治制度,經濟專用,文化方面等。所以在做名詞解釋的時候,第一句話一定點明是什麼性質,出現的時間等這些基本的因素。即便你記不清它的詳細內容或是影響,也可以做到有話可說了。

Ⅸ 歷史名詞解釋

一、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年的印度起義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但它嚴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加強了印度人民反英的鬥志,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二、穆罕默德.阿里;是阿拉伯國家近代史上的著名穆斯林君主。在執政的43年(1805~1848)期間,為建立一個以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人主權國家,他以富國強兵為總方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1)在政治上,使長期分裂的埃及社會復歸統一;繼而推行一整套嚴密的統治體系,確立和加強中央集權制。(2)在經濟上,倡導獨立自主,全面發展工農業生產和國內外貿易。 (3)在軍事上,廢除傳統的雇傭兵制度,實行徵兵制;按照歐洲方式改組陸軍,聘用西方軍事專家訓練新軍;大力發展海軍事業,建立地中海艦隊和紅海艦隊;創辦軍官學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各種學校。(4)在文化教育上,倡導以世俗教育取代伊斯蘭宗教教育。

三、布爾人:荷蘭人在南非的後裔,種族歧視表現得最嚴重的是荷蘭人,到南非以後叫布爾人。布爾」系荷蘭語,意為「農民」。布爾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的開普,建立了殖民地、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經過多年的;中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爾人被迫向北面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爾人共和國。

四、門羅宣言;1823年12月2日,門羅正式向國會遞送了一份關於美國反對任何歐洲殖民勢力干涉美洲大陸的政策咨文,這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門羅宣言」。門羅宣言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宣言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它的反干涉性和防守性,這種傾向性帶有明顯的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民主色彩。門羅宣言在客觀上維護了拉丁美洲獨立國家不受「神聖同盟」的武裝干涉,阻止了復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企圖。

六、《江華條約》;是日本與朝鮮於1876年2月26日在江華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朝鮮逐步淪落為日本的殖民地。這是朝鮮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自此,朝鮮對外開放,外國商品洶涌侵入,朝鮮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七、朝鮮甲午農民戰爭;朝鮮甲午農民戰爭,亦稱"東學黨起義",是朝鮮反對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的大規模武裝起義。朝鮮甲午農民戰爭雖告失敗,但它進一步動搖了朝鮮的封建制度,促進了朝鮮民族覺醒,對後來朝鮮人民反日義兵運動具有重大影響。

八、國大黨;1885年12月28日,在孟買成立了全印統一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印度國大黨。印度國大黨的成立標志著印度的資產階級民族改良主義運動已由分散走向統一,由地區性發展為全國性。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該黨的早期政治主張主要是要求實行代議制。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九、提拉克;印度資產階級民族運動領導人,國大黨小資產階級激進派領袖,歷史學家。二十世紀初在國大黨內組織和領導激進派,積極參加1905—1908年反英斗爭。主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完全獨立。1916年建立印度自治同盟。

十一、印度支那聯邦;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

十二、「卡蒂普南」;19世紀末菲律賓的秘密革命組織。1892年7月7日由博尼法西奧等人創立於馬尼拉目的是團結菲律賓人民以武裝斗爭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實現獨立。卡蒂普南提出人人平等,反對種族歧視的要求,主張通過革命斗爭推翻殖民統治。1897年5月10日,博尼法西奧被捕遇害。卡蒂普南解體。

十四、奧斯曼青年黨人;被稱為土耳其新文學三傑之一的納米克·凱末爾及其同仁於1865年6月成立了秘密組織奧斯曼青年黨。奧斯曼青年黨人反對素丹封建專制制度,要求實行改革和立憲。

十六、阿拉比;伊斯蘭教神秘主義哲學家。他將思辨的蘇非主義發展為系統的神秘主義理論體系,歸結為「存在的單一」。他的主要著作《麥加的默示》和《智慧的珍寶》,通過伊本·法里德 、阿塔爾、魯米等人傳遍伊斯蘭世界,為整個蘇非派的發展提供理論框架。他死於大馬士革。被後人尊為大長老和宗教復興者。
十七、1884年柏林會議;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俾斯麥的主持下,舉行了柏林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個國家。會議同意:任何國家若要兼並土地或建立保護國,應該先將其意圖通知其他國家;對領土要求的承認必須取決於有效的佔領;各種糾紛應通過仲裁予以解決。會議還承認利奧波斯的「國際剛果協會」對剛果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即「剛果自由邦」的權利。

十八、「泛美主義」:拉丁美洲各國團結爭取民族獨立、抵抗歐洲殖民國家侵略的政治主張和運動。1889年美國提出「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騙性口號,並倡導建立泛美聯盟,推行「泛美主義」,實質上把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泛美主義基本內容是:①美洲各國人民團結、抵抗歐洲殖民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②美洲各國在貿易、經濟、社會、政治和軍事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③實現泛美團結並成立美洲國家聯邦。

十九、泛美聯盟;1889年以後由美國控制的一系列美洲國家會議逐漸形成的國際組織。為了獨霸西半球,美國利用門羅主義,接過「泛美主義」旗幟,成立「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設常設機構「美洲各國商務局」,由美國國務卿直接領導,是為泛美聯盟的前身。1938年召開第8次泛美會議,通過共同防衛法西斯侵略和維護不幹涉原則的宣言,決議建立「泛美外交部長協商會議」以加強西半球的聯防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加強對拉丁美洲國家全面控制。1947年同拉美國家簽署《泛美互助條約》,建立軍事同盟,確立了美國的盟主地位。1948年第 9次泛美會議上建立「美洲國家組織」,原來的「泛美聯盟」改組為它的秘書處。1970年「美洲國家組織」設立秘書處代替「泛美聯盟」。

二十、古巴獨立戰爭。1511年古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68年至1878年,古巴人民爆發了反西班牙統治的第一次獨立戰爭。1895年2月,民族英雄何塞·馬蒂領導第二次獨立戰爭。1898年美國佔領古巴。1902年5月20日成立古巴共和國。

二十一、大陸聯盟體系 :第一大陸聯盟體系為德國提供了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安全保障。19世紀80年代初.稗斯麥通過各種外交努力.己經建立起以德國為中心的復雜龐大的大陸聯陰體系。1881年.德、奧、俄二國續訂了二皇同盟條約。1882年.義大利在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轉身尋求德國的支持.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締結了二國同盟條約。1883年.羅馬尼亞因懼怕俄國的威脅.也加入了德奧同盟俱樂部。

(*^__^*) 嘻嘻,希望可以給分分哦!~~(以上只是簡單的說了,每個都是大問題,實在沒有辦法!只做參考吧!~~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名詞解釋來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