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長城有哪些歷史價值

長城有哪些歷史價值

發布時間:2021-03-14 02:19:20

Ⅰ 長城的歷史價值

從秦代的歷史看,萬里長城的作用和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化短為長,鞏固邊防.秦軍同匈奴軍相比,組織嚴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車,步,騎配合協同,長於大規模集團作戰,但靈活性和機動性差,受地形條件的限制較多,短於翻山越嶺,長途奔襲,分散作戰,後勤保障亦十分困難.匈奴軍同秦軍相比則恰恰相反,沒有嚴格的組織,訓練,武器裝備比較簡單而落後,也沒有多兵種的配合,但人人習於騎射,勇於戰斗,長於賓士突襲,"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10,因而能靈活機動,出沒無常,分散作戰,無須後勤保障.而短於攻城克堅,則是其一大弱點.正因為秦代邊防有萬里長城作屏障,使匈奴騎兵的活動受到限制,化長為短,難以輕易地出入邊塞;而秦軍則化短為長,守御有餘.故終秦之世,未聞有匈奴犯境之大害,這和萬里長城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二是保障進攻,鞏固勝利.蒙恬之所以能夠順利地擊敗匈奴,這固然要歸因於秦軍的強大和作戰指導的正確,但和他第一階段認真維修長城是密切相關的.秦匈邊界長至萬里,倘無長城屏蔽,秦軍處處分兵守衛,就難以集中兵力發動戰略進攻;即使能發動進攻,匈奴也可以退此進彼,到處周旋和擾亂.正因為長城有效地鞏固了邊防,保障了秦軍側翼的安全,蒙恬才得以集中數十萬大軍,在主要戰略方向上發動猛烈進攻,迅速取得勝利,一舉收復河南,奪得陰山,給了匈奴以很大的打擊.匈奴一則由於軍事上吃了敗仗,二則由於秦邊處處有長城掩護,無隙可乘,遂被迫退往陰山以北.蒙恬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進而又第二階段大修長城,因而鞏固了自己的勝利.由此可見,萬里長城不僅是防禦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進攻,鞏固勝利的重要手段.
三是促進邊境地區的開發和建設.萬里長城不僅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免遭匈奴之破壞,而且對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代在長城沿線設置隴西,北地,上郡,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12郡,有些郡的轄境遠出長城之外.這些地區在長城的庇護之下,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土地得到開發,農業生產得到發展.特別是河南地區和黃河沿岸,經秦始皇大批移民和設置44縣之後,很快成為新的經濟繁榮地區.
自秦代以後,萬里長城為許多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所繼承,經過2000多年的不斷修繕和擴築,規模越來越宏偉壯觀,是我國軍事築城史上的奇跡之一,至今仍引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修築長城的意義
1.修築長城的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2.長城對古代農業社會的影響:
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統治者憑借長城,多次擊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為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相對和平的生產環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長城對邊疆地區開發起到了促進作用
歷代長城的修築都是採用分區,分片,分段包乾的辦法來完成的.主要是依靠從中原各地調來的軍隊和征調民夫,促進邊疆的開發可見工程的艱辛和偉大.長城也展現了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

Ⅱ 萬里長城的歷史價值

萬里長城 當年,美國阿波羅II號宇宙飛船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成功。 ... 在月球上可以看見地球上的兩項工程,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項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 ... 為中外友人通過認識長城的歷史、文化、藝術、建築等珍貴價值,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 ...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是世界偉大的古代建築奇跡之一。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奇跡。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長城(英文名稱: The Great Wall)於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編號: 200-001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Ⅲ 長城的歷史價值(300字左右)

邊帶發展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民族融合
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使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融合。
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漢族與北方畜牧民族的匯合,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國以後在內蒙古陰山一帶漢代城堡遺址的考古發現,說明漢與匈奴的和平往來,並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所遮斷。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軍後,使數十萬降眾居住在邊境長城沿線一帶,設置六個都督府,任命突厥人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進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時期,雁門關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種麻」,到後來的「生民何處不桑麻」,正反映了這一歷史的規律。明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表現了漢蒙互相依存、漸趨融合的密切關系。清政府採取懷柔政策,進一步促進了長城一帶的民族大融合。

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長城所體現出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長城的產生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實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需要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文化意義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於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里,遺留下來眾多的名勝古跡,諸如敦煌、雲岡石窟、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元代居庸關雲台、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
長城對於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漢朝長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和保護作用。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諸國之後,遂以長城要塞為根據地,開辟和維護著東起漢朝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東岸一帶)全長2萬余里的交通幹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幾千年來,中外友好使團頻繁往來於這條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直到今天仍在發揮著作用。許多外國人知道中國是從長城開始的,長城是世界上其它國家人民了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一個最好的切入點。萬里長城這一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與力量的宏偉建築,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寶貴遺產。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萬里長城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證明長城所具備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已被世界所承認,長城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文人名士,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於長城的修築、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Ⅳ 長城的歷史價值的意義

長城既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也是向游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而長城還不是防禦的最前線,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在古代,游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系卻無能為力,因此長城的修建的確能夠有效的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

歷史: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

建築:。「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御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藝術價值: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傳說: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築長城,其妻孟姜女帶著寒衣千里尋夫。到長城腳下後,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終日痛哭,終於將長城哭倒,露出丈夫屍骨。百姓藉此傳說斥責了暴君對人民的殘酷奴役,統治者藉此傳說宣揚了禮教中的「貞烈」,因此流傳千古,如今山海關外鳳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廟

Ⅳ 長城有什麼歷史價值

構築法則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御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軍事意義
長城既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也是向游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而長城還不是防禦的最前線,而是攻擊起始線,和交通線,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前線在長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游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系卻無能為力,因此長城的修建的確能夠有效的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

但是僅僅依靠長城的消極防禦並不能阻止有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北虜事跡》記載:「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余騎到,於花馬池北鎮邊墩起,至石井兒墩止,拆開牆口一十二處,深入固原等地搶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騎到,於花馬池北柳揚墩起至青羊墩止,拆開牆口一十六處,深入平涼臨鞏,直抵隴州,大掠而去。總制右御史鄧章調榆林等處官軍分布固原要沖,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於正面攻擊古北口同時,從黃渝溝拆長城而過,明軍不戰自潰。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義
長城是中國古代建造的最為宏大的工程之一,它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都發揮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長城的存在,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防禦入侵的精神防線。尤其在近代,中國人更是以長城做為中國的象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號召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抵禦入侵。

長城更成為各種產品、企業廣泛使用的品牌名稱,諸如:長城汽車、長城航空、長城電影、長城牌火腿午餐肉、長城牌電腦、長城牌電扇、長城牌潤滑油、長城牌香煙等等。

房龍在1937年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想:中國的長城是月球上的天文學家唯一能看得見的建築物。關於能否從太空中用肉眼望見長城一直存在爭議。長城和一般高速公路差不多寬,本身並非發光體與反光體,在幾百公里以上不藉助儀器用肉眼觀察是不可能的[4]。神舟五號的宇航員楊利偉稱在2003年他的太空之旅中沒有看到長城。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Ⅵ 長城有什麼的價值

萬里長城的價值
一、1.首先,萬里長城有歷史的價值。萬里長城是一部悠久的古代封建社會最豐富最
輝焊的中國文明史篇章,凡舉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
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鐵馬兵戈、改朝換代、民族戰爭、外來侵略等在長城身
上都有所反映。萬里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在中華大地上永立不倒。
2.其次,萬里長城有文化、文學、藝術價值。因為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
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
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
還有詩詞歌賦、民
間文學、戲曲說唱等藝術。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戰士、文人墨
客都為長城留下了永垂不朽的篇章。
3.最後,萬里長城有教育、旅遊價值。萬里長城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
光的勝地,萬里長城以它巍巍的雄姿、堅強的體魄、矯健的步伐,象徵著中華民族
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中華民族永遠前進。旅遊觀
光不僅是遊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系友誼以及進行經濟貿易
等活動的作用。
二、萬里長城是新七大奇跡之一,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長城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建於十四世紀的明長城。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Ⅶ 長城在古代有什麼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三國長城還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首先,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徵,將鼓舞著我們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勇攀科學高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成一個高度繁榮富強的國家。

其次,戰國秦、趙、燕長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們研究戰國軍事史的資料寶庫。在今天戰爭仍然不斷,和我國仍然處於戰爭威脅的形勢下,研究戰國秦、趙、燕長城,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

其三,戰國秦、趙、燕長城遺址,是長城沿線自然變化的歷史見證。從它的斷裂、侵蝕、湮沒程度,可以了解各個階段的歷代地震、風沙、泥石流的變化規律。我們了解了這些變化規律,就可以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

最後,在戰國秦、趙、燕長城沿線,有著許多旅遊景點,這些旅遊景點,絕大多數至今尚未開發。如果開發出來,將士我國的一大財富,並且是用之不竭的財富。我相信,它將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Ⅷ 長城的歷史價值是什麼

邢冰為你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1、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2、長城對古代農業社會有很重要的影響,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統治者憑借長城,多次擊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為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相對利平的生產環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長城對民族經濟貿易也有很大的影響,長城是長城內外各民族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陣地,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4、長城地帶也是民間文學生長的沃土。孟姜女哭長城、楊六郎鎮守倒馬關、戚繼光坐鎮薊州……優美的傳說,動人的故事層出不窮,表達了人民大眾對正義善良的贊嘆,對邪惡暴力的鞭撻以及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Ⅸ 長城的重要地位和歷史價值分別是什麼

長城的歷史價值的意義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表述:
(l)長城是保衛中原農業文明與和平生產環境的屏障。長城就其本質而言,只是在「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的戰略思想指導下產生的戰略防禦措施,它在軍事方面的巨大功效,始終是古代社會最基本的功能。兩千多年來,圍繞城牆展開的攻防之爭,構成了古代軍事活動的主要內容,一系列的守城戰略戰術體系也由此而產生。
縱觀全部長城的修築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其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防止和避免戰爭,以求得人們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它對於中原農業文明所起到的安定與和平的保障作用,是需要充分肯定的。 (2)長城是一條推動北方地區經濟開發的杠桿。縱觀中國古代北疆開拓發展的歷史,大多與以長城為核心的邊防建設有關,可以說長城起著經濟的杠桿作用。圍繞著長城的修築,以及為解決守城將士軍備給養而實施的軍屯、民屯和徙民實邊等措施,均刺激了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就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 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而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那些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還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實為兩全其美之策。 漢代的河西長城對於活躍西北邊地貿易、推動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後,漢王朝與西域諸國之間的使節,曾頻繁行走在這條路上,促進了當時的貿易活動。
北疆交通網路最初也是直接由於構築長城防務的軍事需要開闢建立起來的。道路通暢,交通發達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又是進一步促進經濟活躍的前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是運輸糧草裝備、調集兵馬的一條大動脈。這無疑對於加強邊區與內地的物資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確實發揮了刺激北疆經濟開發,孕育「塞上明珠」的生命線作用。
最後,我們再看看長城對北方經濟和中原經濟建設所起到的保護作用。通覽長城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哪一個朝代,只要在得力的朝臣邊將主持下,充分發揮長城的御邊作用,就會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可見,在長城修築二千餘年的歷史過程中,長城對北方長城沿線及中原經濟、農業文明的保護作用是多麼巨大。
(3)長城是一條民族融合的紐帶。長城對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在中國歷代都有所表現。公元前5l年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漢族與北方畜牧民族的匯合,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國以後在內蒙古陰山一帶漢代城堡遺址的考古發現,說明漢與匈奴的和平往來,並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所遮斷。西漢時期,王昭君慨然北嫁匈奴,在民族團結的友好史上,留下了令人稱頌的篇章。在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軍後,使數十萬降眾居住在邊境長城沿線一帶,設置六個都督府,任命突厥人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進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時期,雁門關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種麻」,到後來的「生民何處不桑麻」,正反映了這一歷史的規律。明朝與北部蒙古族的關系也比較緊張,但不乏友好往來之舉。明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表現了漢蒙互相依存、漸趨融合的密切關系。清政府採取懷柔政策,更進一步促進了長城一帶的民族大融合。
長城帶不間斷的大規模民族融合,使漢族和北方民族之間最終形成了「你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交融的親緣關系,這正是長城防線發揮了凝聚、聯結的紐帶作用。
因而我們說,長城是在農牧民族的碰撞與融合中,樹立起的一座民族融合的不朽豐碑。
(4)長城是一座文化藝術的寶庫。長城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宏偉壯觀的文物之一,積淀和凝聚了極為深刻的文化內涵。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例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今天的趙長城遺址及其出土的匈奴族金冠、金牌和一系列的青銅文物就是明證。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於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里,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諸如敦煌、雲岡、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北京地區保留的元代居庸關雲台、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另外,長城本身就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長城許多關隘的券門上有不少雕刻和裝飾,不管是磚雕還是石刻,其工藝之精湛,裝修之富麗,足可以與一些皇家和王府的工程相媲美。因此說長城是世界上偉大的傑作,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長城對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諸國之後,遂開辟了我國東起漢朝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到大秦(地中海東岸一帶)全長2萬余里的著名交通幹道,這就是被後人稱之為的「絲綢之路」。自此我國和中亞、西亞等國進行的物資和文化交流多取此道。一二千年來,中外友好使團頻繁往來於這條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直到今天仍在發揮著作用,功績是巨大的,意義也是深遠的。
自從長城誕生以來,長城就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守邊將士、詩詞名家、帝王將相以及民間百姓等,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其中有民歌、神話、民間傳說等,尤其是詩歌詩詞相當多,內容十分廣泛。有描繪萬里長城的雄風,詠唱萬里長城的壯美,也有無情揭露鞭撻統治階級役使兵民築城的酷虐殘暴及其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等等。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吟詠長城的第一篇秦朝民歌:「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撐柱」!這首揭露秦始皇暴虐無道、充滿強烈現實主義精神的民歌,被魏晉之際的哲學家楊泉引入《物理論》,後又被酈道元轉引入《水經注》得以保留下來並流傳至今,因此彌足珍貴。這首唯一遺留下來的秦代勞動人民的口頭文學作品,開後世歷代詩人歌詠長城的先河,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功不可設。
自秦以後,歌詠長城的詩詞佔有首要地位,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這些詩篇與長城的修築與保衛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中有的歌詠長城關隘雄偉壯麗,築城工匠的勤奮智慧;有的寫懷念遠人、悲歡離合的內容。文辭有悲壯,有纏綿,有哀怨,有歡欣,題材廣泛,格調生動,形式多樣。而且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於長城的修築、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閱讀全文

與長城有哪些歷史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