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長嶺歷史人物

長嶺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9 16:36:00

⑴ 廖姓的歷史名人

1、廖漢生

廖漢生(1911年11月14日—2006年10月05日),土家族,湖南省桑植縣人。1929年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廖漢生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第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央軍委原委員,國防部原副部長,沈陽軍區原第一政治委員。2006年10月5日6時30分,廖漢生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⑵ 紅軍長征的故事的名字和人物

寫陳賡和的小紅軍那個故事

⑶ 射鵰英雄傳人物介紹

人物(共有97人)

馬青雄 馬 鈺 小沙彌 木華黎 丘處機 沈青剛 書 記 一燈大師
書 生 王處一 王 罕 尹志平 包惜弱 馮 衡 術 赤 天竺僧人
孫不二 札木合 華 箏 李 萍 劉處玄 劉瑛姑 呂文德 完顏洪烈
喬寨主 曲 三 曲傻姑 全金發 湯祖德 朱 聰 陳玄風 完顏洪熙
陸乘風 陸冠英 沙通天 農 夫 吳青烈 赤老溫 楊 康 靈智上人
楊鐵心 余兆興 張阿生 張十五 忽都虎 歐陽鋒 歐陽克 拖 雷
者勒米 周伯通 段天德 郭 靖 郭嘯天 郝大通 洪七公 侯通海
姜 文 柯鎮惡 枯 木 南希仁 胖婦人 胖 丐 胖 子 啞梢公
都 史 錢青健 桑 昆 鐵木真 蓋運聰 黃 蓉 黃葯師 梁長老
梁子翁 梅超風 漁 人 博爾忽 博爾術 程瑤迦 韓寶駒 韓小瑩
魯有腳 穆念慈 彭長老 彭連虎 童 子 窩闊台 簡長老 焦木和尚
簡管家 裘千仞 裘千丈 瘦 丐 察合台 譚處端 黎 生 樵 子
酸儒文人

⑷ 准確預判辛亥革命、袁世凱復辟,這個「高人」究竟是誰

《老殘游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中的佳品,在全球有巨大的影響力。小說亦真亦幻,巧妙地借物喻人、借物喻事,很生動地描述了晚清政治和社會百態。作者針砭時弊、舉重若輕,在感悟人生的同時也給人遨遊時空的快感。

《老殘游記》中有一段申子平訪桃花峪的記載,筆者印象極其深刻,不啻於《桃花源記》給人的震撼。故事由淺入深,由一件平常事順勢引入山中"高人"對時政的映射和評價,讀罷讓人回味無窮。

教徒

黃崖知縣聞其名來拜會,張七先生通過占卜認為黃崖知縣無論接見與否,都不利於自己,於是拒不相見。黃崖知縣多次拜謁均不得會晤,認為張七先生輕看自己,於是銜恨於心,暗自尋思報復。於是秘密報告省里,聲言張七聚眾山中,圖謀不軌。山東巡撫閻敬銘聽信其一面之詞,在未查明真相的情況下,派兵往剿。張七先生於黃崖山中,因為來往人眾為防盜的緣故,亦備有武器。這時,見官兵來攻,於是率眾抵抗。黃崖教人數眾多,官兵竟遭遇失敗。於是黃崖教謀叛的說法越傳越真。

閻敬銘表奏朝廷,調山西、河南加上山東三省兵馬,會剿黃崖教。張七先生開始是吃驚,後來用易數推敲這件事,認為黃崖教註定有此劫數,僅李龍川一人不在劫數中。時李龍川才十七歲!張七先生急忙把李龍川召到身邊,以黃崖教法全部傳授於他,並告訴他說:"它日黃崖教,就由你負責傳授、沿襲下去了!"同時還將保身秘法傳授於他,李龍川果然逃出包圍。

黃崖山被攻破後,張七先生及山中諸人皆遭難。其後李龍川繼承黃崖法脈,復傳其教。《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先生及黃龍子都是李龍川門人,故於《老殘游記》中有此關於黃龍子的精彩段落。

品讀小說,在不經意間發掘藏在字里行間之中的歷史,這也是讀書的樂趣之一吧。

(歡迎關注一下!)

⑸ 姓廖的歷史上出了什麼大人物

1、廖扶

廖扶,字文起,東漢汝南郡平輿,他對《韓詩》、《歐陽尚書》研究透徹,傳授門生上百。年輕廖扶好學上進,才識過人,卻終身不入仕途,緣自其父遭遇。廖父曾任北地(今甘肅、寧夏一帶)太守,永初年間,由於受羌族入侵事件的牽連,獲罪下獄而死。

時人稱之為北郭先生,至今仍作為那些隱居不仕而又行善有術之人的代名詞。廖扶活到80歲,壽終正寢,無疾而終。

2、廖湛

廖湛,新莽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平林人。地皇三年與陳牧等在平林起兵,稱「平林兵」,後合於綠林軍。王莽政權波推翻後,劉玄封他為穰王。後遭劉玄疑忌,幾為所殺,乃率兵歸赤眉軍。建武二年,率領赤眉軍十八萬進攻劉玄所封的漢中王劉嘉,失敗被害。

3、廖化

廖化,本名淳,字元儉,荊州襄陽郡中盧縣人。三國時蜀漢將領。廖化曾為前將軍關羽帳下主簿,關羽敗亡後,他歸入孫吳,用詐死之計回歸蜀漢,被劉備授為宜都太守。

劉備去世後,轉拜丞相參軍,後為廣武都督,遷陰平太守,多次參與蜀漢的北伐。官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並州刺史,封中鄉侯。蜀漢滅亡後,被遷往洛陽,於中途病逝。廖化以果敢剛直著稱,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

4、廖剛

廖剛,字用中,號高峰居士,北宋順昌謨武人。少時從學理學家楊時,成就了廖剛「道南高弟,紹興名臣」的美名。廖剛一生親歷兩朝榮辱興衰,歷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書。

他持身立朝,憂國愛民,對外力主抗敵禦侮、對內全力慰撫百姓;他剛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檜等姦邪沮氣。廖剛的精神和品格名重於天下,名揚於千古,為世代所贊頌。

5、廖紀

廖紀,字廷陳,號龍灣,民間稱作廖天官,萬寧市禮紀鎮三星村一帶人,出生於河北大運河畔,明代傑出政治家、儒學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榮譽的文臣之一,是海南歷史上兩個進入朝廷權力中樞的一品重臣之一,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

⑹ 古田名人 高懸賞!!!!!!!!!!

一、古田縣九位歷史名人編入《閩東名人故居》
2008年2月,寧德市政協文史委編撰的閩東文史資料(第六輯)——《閩東名人故居》正式出版發行。該書收錄了9位古田歷史名人:余正健、曾光斗、陳贊湯、李若初、雷賢鍾、黃孝敏、林耀華、陳立訓、杜運燮。
http://bbs.352200.com/php/archiver/?tid-55532.html

二、古田縣七位歷史人物簡介
1 劉疆
生卒年無考。系古田建縣肇基者。唐開元前,古田尚未設縣,時有土民千餘戶依附劉疆。...
2 陳靖姑
陳靖姑又名進姑,世尊為臨水夫人,民間素稱「臨水奶」、「大儂奶」 。福州下渡人。生於唐天佑二年(905年)正月十五日,另一說生於唐大歷二年(767年),又一說為五代閩王時期人。...
3 張以寧
元大德四年(1300年)生於古田縣城官宦之家。父張一情,元時任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
4 甘國寶
原籍屏南縣甘際下小梨洋村,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7歲時,隨父遷居古田縣長嶺上寨村。國寶幼年聰穎好動,讀私塾時,即喜愛武術、射箭,間或射及豬豕、瓜瓠,受其父責打而逃,遇低牆飛躍而過,狀若小虎,其父驚訝。後一面習課,一面練武,直至成名。...
5 林朝聘
古田杉洋村人,生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父林承昌,嘉慶十三年任台澎掛印總兵。朝聘青年時慷慨有才略,道光十五年(1835年)援例考選從九品,分發浙江衢州府司獄。...
6 圓瑛
俗名吳享春,法名宏悟,別號韜光。光緒四年(1878年)生於古田平湖鎮端上村農家。6歲父母雙亡。自幼聰穎,詩文過目成誦,鄉人目為「神童」。18歲中秀才而萌生出家之念,棄家出走,被其叔追回,翌年,決意皈依佛門,至福州鼓山湧泉寺拜增西上人為師,後轉至雪峰寺為僧。...
7 余正健
余正健,字乾行,號惕齋,賜號孝白。生清順治末卒康熙五十六年。鶴塘鄉路上村人。...
http://city.icchina.com/Personality/default.asp?city=%B9%C5%CC%EF%CF%D8&style=0

三、甘國寶原籍是古田縣人
http://www.cph.com.cn/Gtnews/200804/20080416144907_30184.htm
http://www.china-bsy.com/web/ArticleDetail.aspx?id=781&mt_id=2045

四、古田檔案局——名人檔案
http://ndgt.fj-archives.org.cn/m_listitem.asp?CatalogCode=5866

五、明朝章潤
http://www.china-bsy.com/web/ArticleDetail.aspx?id=601&mt_id=2045

六、古田名人錄
http://bbs.352200.com/php/viewthread.php?tid=52734&statsdata=104
http://bbs.352200.com/php/redirect.php?fid=104&goto=nextoldset&tid=34070

大致就這些了,你看看吧

⑺ 求吉林的歷史故事歷史文化歷史名人古跡

.孔府 山東濟寧曲阜
2.泰山 山東泰安泰山
3.蓬萊閣 山東煙台蓬萊
4.趵突泉公園 山東濟南歷城
5.嶗山 山東青島嶗山
6.青島海濱 山東 青島 市北

蓬萊:蓬萊閣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孔府:曲阜孔廟孔廟(本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另外在福州、北京、衢州、德陽等地都有孔廟。

名人:姜尚
孔子 晏嬰
孟子 莊子 荀子 諸葛亮 王羲之 王獻之 顏真卿 李清照 辛棄疾 戚繼光
王盡美 張海迪 秦瓊

人物介紹:王粲(177 -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歷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⑻ 發生在望江縣的著名歷史典故

李白游歷望江太陽山的傳說

詩仙李白一生喜好游覽觀賞名山勝水,其芳蹤仙跡遍布華夏神州大地。

而地處皖西南邊陲的望江縣(古稱雷陽)境內的太陽山(今屬涼泉鄉,又稱「值雪山」),便曾經有幸留下了李白的不朽的足跡。

據明代《一統志》記載:「值雪山(即「太陽山」)在安慶府望江縣西北十八里外,上有平崗,相傳唐朝李白游此山值雪,故名」。

由此可以證明:當年,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巡遊至皖西南時,曾一度慕名到古雷陽境內登覽游太陽山。

最奇巧的是李白游覽觀賞古雷陽太陽山的那天,正值沿江一帶,天降大雪,使得太陽山也同整個的皖西南大地一樣,呈現出一派冰雕玉砌、銀妝素裹、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壯美影色。

是日之夜,詩聖李白便投宿借住在太陽山中的一庄戶人家的農舍里與主人圍爐而坐,把盞小斟,飲酒吟詩,共話桑麻……隨後,又因為大雪所阻,加上好客的主人家一再盛情挽留,於是李白便在太陽山中的這戶農戶家中逗留客住了多日,其時,詩聖李白每天都坐在避風向陽的山坡上,讀書吟詩,觀賞雪景,遠眺山川……

後來,當地的人民為永久紀念和緬懷詩聖李白,便在李白游歷、逗留太陽山期間,曾每天讀書吟詩的地方,特地建蓋起一座「太白書堂」,並將其作為當地的書塾學堂」,專供太陽山一帶的農家子弟們在此破蒙讀書,開啟民智與教化民眾……其外,還將「太陽山」改名為「值雪山」並載入史冊。當年的「太白書堂」。

後不知毀於何朝何代已無從查考。

今殘跡遺址尚存,隨著當地歷史人文和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重建修復「太白書堂」善舉一定會盡快變成現實。

「值雪山太白書堂」古今名揚大江南北。如《江南通志》中亦載:

「太白書堂,在安慶府望江縣,唐李白為避安史之亂,曾於此讀書,遺址尚存」。

自唐以降,遠近眾多的騷人墨客皆紛紛來此尋蹤覓跡,洗吊緬懷李白的詩魂,並留下許多感懷的詩文。

其中流傳甚廣的是清代鄧義的《太白台在邑值雪山》一詩,詩文曰:

「昔年避世隱書台,遺址於今沒蒿萊,古樹半林斜日桂,春風幾度野花開。

神隨鯨去何曾見,月照詩魂不再來。白山青山今猶在,登臨空惜謫仙才」。

昔年「太白書堂」無處覓,唯有巍巍太陽山依舊在……
望江縣歷史沿革

一、沿 革

據汪洋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夏、商屬揚州地域,西周時屬舒國,春秋時前屬吳,後屬越,秦時屬九江郡,西漢時屬淮南國,東漢、三國、西晉時均屬廬江郡。

東晉隆安至元興年間(397—404)置大雷戍。義熙元年(405)始設新冶縣,屬豫州晉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皖出鐵,有鐵官。今懷西望北有古冶跡,武昌口有煉成墩,漳湖之表有煉成畈……椅子、磨叉間有坑礦,縣名新冶,職此之由也。」

南朝陳天嘉年間(560—566)升新冶縣為大雷郡,屬江州。

隋開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為義鄉縣,屬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縣志》載:「陳、隋間,縣有義士助國平時難,隋文帝旌為義鄉。」開皇十八年(598)改義鄉縣為望江縣,屬同安郡。縣城東南的寶塔河一帶曾是長江故道,登城中缽盂山,可一覽江流之勝,故名望江。

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縣為高州,屬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為智州,屬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廢智州復望江縣,屬淮南道盛唐郡嚴州。

北宋至道初(995—997)望江屬淮南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屬淮西路德慶軍。

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望江屬淮西路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屬淮西路安慶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為路,望江屬蘄黃宣司安慶路,至元二十三年(1266)廢司置省,望江屬河南江北行省安慶路。

明洪武初望江屬南京寧江府,洪武六年(1373)屬南京安慶府。

清順治二年(1645)望江屬江南省安慶府。雍正三年(1725),江南省析為安徽省和江蘇省,望江屬安徽省安慶府。

民國元年裁府,望江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屬安徽省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屬安徽省。民國21年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屬安徽省安慶專員公署。

1949年3月28日望江解放,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署。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並為省,望江屬安徽省安慶專署。1968年改安慶專署為安慶地區革命委員會。1977年改稱安慶行政公署。1988年地市合並,望江縣均屬安慶市人民政府管轄。

二、縣 境

望江,地處長江下游北岸,安徽西南邊緣。東南與東至、彭澤兩縣隔江相望,西南與宿松共泊湖為鄰,西北枕大、小茗山與太湖接壤,北依皖水與懷寧交界。地理座標為東經115°34ˊ—116°55ˊ、北緯30°03ˊ—30°26ˊ之間。東西最大長度54公里,南北最大寬度43公里,總面積1357.37平方公里。

三、縣 治

縣治設城關鎮。宋末兵亂,因縣治地當兵沖,遷治於江南的香口(今東至縣境)。元初,縣尹張魯瞻任期內遷回。

民國28年2月20日(農歷正月初二),日本侵略軍佔領縣城,縣治遷至長嶺鋪。5月20日因日機襲擊又遷至南西鄉金氏宗祠,民國29年遷泉塘寺,民國30年遷鷓鴣山前的金氏宗祠,民國32年11月再遷老鴉灘的吳氏宗祠,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至今,縣治一直穩定未變。
望江歷史名人
沈鎬,與戴名世齊名的康熙四才子之一,安慶望江沈沖人氏沈鎬,字師昌,號新周,出生於明清鼎革年代(1649——1726),今望江縣沈沖鄉嘉濱老屋。童年時代,他天資聰穎,讀書十分勤奮,鄉人譽其讀書有過目不忘之資質,後因家境每況愈下,加之其父在其16歲那年遽然去世,致使少年沈鎬一度伴隨其仁慈善良的嬸娘背井離鄉,四處飄泊。傳說其曾路過江西瓷都景德鎮,被一瓷器店老闆發現並賞識,請其為之畫「碗花」(即在瓷器上畫上花、草、蟲、魚的圖案),不負少年才子之名的沈鎬,當仁不讓,當即以精湛的畫技,藝驚四座,在當地一時傳為佳話。
何芷刀,揚州何園主人,安慶望江人氏
方 用 :字希才,號茗谷,開宗公長子。開宗公命曰:「朱子學在金華,汝往師之。」用遂從許白雲游,以理學著。與揭傒斯、朱公遷、歐陽玄以羽翼斯文相砥礪,時稱許門四傑。元統癸酉(公元 1333 年)魁於鄉。授陳州學正。著有《先儒宗旨》、《四書叢說》、《茗谷叢說》諸書。邑、都、通三志俱載《理學傳》。子人三,以詩禮世其家。
方 黝 :字國華,用公次子。少習儒,有雄傑才,多智略。膂力過人,同儕角力,莫不憚方公子,盡懾伏,甘出其下。元末盜起,淮西當南北兵沖,境土蹂躪。鄉人畢銀與公起義,立寨於茗山,戰屢破賊,境賴以全。明太祖戰陳友諒於鄱陽,公與銀舉眾歸太祖。太祖克南昌,授公江西南昌府都司。及南昌指揮康泰反,公奮不顧身,率眾為前鋒,擊破泰。敘功進南昌衛指揮僉事,子孫世襲。洪武十三年,布政使司沈本立匾其門曰:「世執金吾」。
何祚庥 男,1927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揚州,原籍安徽望江。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理論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無神論學會副理事長,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早期從事粒子理論、原子彈和氫彈理論的研究。近年來,對偽科學、邪教的口誅筆伐以及對經濟、社會問題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得出的結論使之近來成為「曝光率」頗高的新聞人物。由於他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方面的傑出成就,被稱為「兩棲院士」。
倪模(1750—1825年),字迂存,號韭瓶,又號預掄,安徽望江人,為乾、嘉時期著名錢幣學家和圖書校勘家。世居大雷岸(今望江縣雷池鄉),以耕讀為業。自幼酷愛讀書,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入縣學,四十四年(1779年)中舉,嘉慶四年(1799年)欽賜進士,就任鳳陽府學教授,期滿後仍歸大雷岸,著書耕讀,直至終老,享年75歲。
王瑞字良璧,望江人,明朝中期大臣。成化五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嘗於文華殿抗言內寵滋甚,詞氣鯁直。帝震怒,同列戰栗,瑞無懼色。十五年疏請天下進表官各陳地方利病,帝惡其紛擾,杖之。湖廣、江西撫、按官以所部災傷盜起,請免有司朝覲。瑞等言:「歲侵民困,由有司不職,正當加罪,乃為請留。正官既留,則人才進退,何由審辨?是朝覲、考察兩大典,皆從此廢壞矣。」帝然其言,即命吏部禁之。進都給事中,言:「三載黜陟,朝廷大典。今布、按二司賢否,由撫、按牒報,其餘由布、按評覆。任情毀譽,多至失真。舉劾謬者,請連坐。」十九年冬,瑞以傳奉冗員淆亂仕路,率同官奏曰:「祖宗設官有定員,初無幸進之路,近始有納粟冠帶之制,然止榮其身,不任以職。今幸門大開,鬻販如市。恩典內降,遍及吏胥。武階蔭襲,下逮白丁。或選期未至,超越官資;或外任雜流,驟遷京職。以至廝養賤夫、市井童稚,皆得攀援。妄竊名器,逾濫至此,有識寒心。伏睹英廟復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罷斥。陛下臨御,天順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斷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國體。」御史寶應張稷等亦言:「比來末流賤伎妄廁公卿,屠狗販繒濫居清要。文職有未識一丁,武階亦未挾一矢。白徒驟貴,間歲頻遷,或父子並坐一堂,或兄弟分踞各署。甚有軍匠逃匿,易姓進身;官吏犯贓,隱罪希寵。一日而數十人得官,一署而數百人寄俸。自古以來,有如是之政令否也?」帝得疏,意頗動。居三日,貶李孜省、凌中等四人秩,奪黃謙、錢通等九人官。人心快之。明年正月,太監尚銘罷斥,而其黨李榮、蕭敬等猶用事。瑞等復奏劾之,不從。瑞居諫垣十餘年,遷湖廣右參議,謝病歸,卒。
檀萃〔清〕(約公元一七七五年前後在世)字不詳,號默齋,安徽望江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前後在世。幼不敏。年二十,始知力學,博極群書,以淵雅稱。乾隆二十六年(公元一七六一年)進士。選授貴州青溪知縣,丁父憂歸。服闋,補雲南祿勸縣知縣。興學勸農,政聲大著。以清正不阿,罣吏議罷官。後主雲南五華書院,多從之學。萃詩恣肄汪洋,近體尤為錘煉。所著有《滇南文集》、《漢南詩話》、《滇海虞衡志》、《楚庭稗珠錄》、《儷藻外集》、《逸周詩注》、《穆天子傳注》、《大戴禮註疏》,又有《武定州》、《祿勸縣》、《番禺縣》各志,及《書法》十卷,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羅世謙,男,1943年3月生,安徽望江人,1973年12月入黨,1966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工程師。歷任上海 無線電二十一廠副廠長;上海市儀表局企業管理處副處長,局黨委副書記;上海市外經貿工作黨委書記;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01年4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2001年7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2001年9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黨校校長。2002年3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任上海市委副書記。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中央紀委委員。
陳新民 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家。安徽望江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5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中南工業大學教授。1945年曾在美國從事鋼中氫含量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並考察美國工廠技術管理方面的情況。1952年赴長沙籌建中南礦冶學院,任第一任院長。長期致力於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特別是熱力學和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對我國冶金過程物理化學的學術發展做出了貢獻。
倪文蔚 <<?-1890>>字豹岑.豹臣,安徽望江雷港人,清朝河南巡撫,清朝四大藏書家倪模.2甲10名進士,散館改主事,歷任廣東開桂陳許道,廣東按察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廣東巡撫,河南巡撫,署東河河道總督,生平為學治古今尚書,著有<<兩疆勉齋詩文集>>,<<禹貢說>>。
廖西嵐 安徽望江人。中共黨員。1989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65年應征入伍,歷任戰士、打字員、書記員、新聞幹事、文化幹事、軍史采編組成員,《解放軍文藝》編輯部編輯、副主任,副編審。較長時間撰寫軍事人物傳記。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胡什山烈士,安徽省望江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38師112團1營2連戰士,1950年8月1日犧牲。軍魂,也算一個
檀馨,安徽望江人 當代著名園林規劃設計專家。曾任北京市古建園林設計院副院長,現任北京創新景觀園林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其作品包括與美籍建築大師貝聿銘合作的香山飯店庭院設計及華夏名亭園、天華園、北京植物園、明皇城根遺址公園、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和菖蒲河公園等設計,多次獲得國家大獎
茅院生 1972年4月生,安徽望江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管理學博士後,1996年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現任法律出版社學術分社社長,兼任《中國法律》雜志社(香港)總編輯,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等職。大學期間曾任西南政法大學校學生會主席。工作以來曾任法律出版社市場銷售部主任、中國法律圖書公司總經理、董事長。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優大學生、全國優秀學生幹部、司法部直屬機關優秀黨員、司法部直屬機關傑出青年、全國優秀團干、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曾在《中國法學》、《法學家》、《法律科學》等法學核心期刊及《新聞出版報》、《中國圖書商報》等出版業專業報刊發表法學及管理學文章十餘篇
彭毅,男,安徽望江人 1962年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武漢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歷任中南建築設計院珠海分院經理、設計事務所所長、深圳分院副院長(主持工作)、財務處處長,武漢高技術創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武漢凱迪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副總經濟師、副總經理兼總經濟師、財務負責人,武漢凱迪藍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首席財務官。現任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黨委常委
望江名勝地理
武昌湖 位於望江縣高士鎮,昔為武昌鄉,安(慶)九(江)公路穿湖而過,為古雷池遺跡的一部分,景區水域面積達102.5平方公里,距城區6公里,水生資源極為豐富,武昌魚蟹馳名中外;湖光旖旎,勝景八處,曰:猴潭映月、龍堪溫泉、磨丫白石、渡口紅蓮、赤湖浴日、正堂碑碣、「雙節」陵園等。天高氣爽,登樓遠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情畫意令人叫絕。「十五」規劃興建湖濱度假村和水上樂園(包括遊艇碼頭、沙灘浴場、釣魚台、兒童樂場、水上運動館等)。
香茗山 位於望江縣麥元鄉和鴉灘鎮之間,南起麥元分畝嶺,北抵鴉灘褒隱寺水庫,全長10餘公里,早在漢朝就有名氣,西漢南昌府梅福曾隱居此山;唐李白、羅隱,明解縉,清翁傅等駐足留連,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元末朱元璋、劉伯溫,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軍石達開曾在此征戰和紮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場、寨林庵、朝陽庵、貴烈祠、保悟樓、三聖殿、彌陀庵、鳳樓庵、褒隱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蓮花峰形似並蒂蓮花,聳秀郁蔥。明解縉詩贊曰:「山崖殷竇簇硃砂,香茗叢生蓓蕾芽。采葯道人何處去,洞雲深鎖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間品茗嘗果,聆聽優美傳說,心曠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瑩水庫,古塔相伴,盪舟游弋,別有情趣。
雷池位於望江縣雷池鄉,在望江縣城東南10公里處,緊靠長江北岸,面積100平方公里,入江處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東晉時置大雷戌,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今壽縣)鎮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攻,忠於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慾火速統兵去保衛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庚亮得知後,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溫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後來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語,即源於此。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鎮流入長江。
文廟 又名孔廟,位於望江縣城中心,為一宮殿式古建築。據《望江縣志》記載:文廟始建於宋仁年間。 大成殿高10多米, 面積300多平方米, 24根大柱組成方形結構,四周圍廊,重檐翅角,鐵馬空懸, 迎風作響, 其形奪目,其聲悅耳。廟後有很多附屬建築物:前方左右為東西兩廡,前有戟門,戟門東為土地祠,西為王幼學祠,前首為欞星門,石柱組成石牌坊,上書 「 麟風騰祥」,左為聖城,右為賢關,入口處中間有石橋,名狀元橋,兩側有泮池,過橋可見一方高大紅牆書有「宮牆萬仞」 4個遒勁大字,中上方書「聖旨」2字。廟後為啟聖祠, 東為禮門, 西為義路, 後為明倫堂。 文廟歷盡滄桑,幾經修建。因遭日寇燒毀,僅存文廟主體——大成殿,現經省級批准並拔款修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⑼ 都昌縣有什麼歷害歷史人物嗎

請參考都昌網路:http://ke.changren.com/index.php?category-view-13.html

⑽ 了解一位長征歷史人物,ta的一件事跡以及我的感想。事跡100字左右,我的感想50字,非常感謝^ω^

- 紅軍長征的故事
我們的賀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時分,賀龍率領的第二軍團部分主力,從管竹進入岩石鄉。三個穿灰布軍衣、身背短槍的戰士來到三房院子,見一婦女抱著小孩慌慌張張走進自己家裡。戰士跟著走進她家堂屋,見她房門緊閉,便輕輕地敲門說:「嫂子,請你不要害怕,我們紅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請你開開門,我們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婦女叫歐陽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聽到敲門的聲音不是很
急,喊話的聲音也很平和,就開了房門。戰士見她屋內還有一間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這間空房搭個鋪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歐陽香元雖沒有完全聽懂他們的話,但知道他們是要借房子住,於是臉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有位戰士領著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蘭布長衫、留有八字鬍子的人來到了歐陽香元的家門口,後面跟著二三十個穿灰布軍衣、背短槍的戰士,在禾坪里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那個八字鬍子對大家講:「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求解放的,我們有鐵的紀律,大家千萬要注意,不能進年輕婦女的卧室內;」接著又講,「我們紅軍無論走到那裡,都要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群眾家裡的東西未經主人同意不能搬動,借東西一定要還,損壞和丟失東西一定要照價賠償,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團結群眾去打倒蔣介石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歐陽香元從戰士們的表情上,看出八字鬍子是個大官。聽他講話句句為老百姓著想,認定紅軍是好人。她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個八字鬍子講的話告訴別人,直到天快黑時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門口見地上搭起了鋪,那個八字鬍子和另外兩個人在煤油燈下看地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她想知道那個大官是個什麼官,於是走到門外悄悄地問一個小戰士:「那個穿蘭布長衫、留著
鬍子的是你們的什麼人?」小戰士輕聲地告訴她:「是我們的軍團長,蘇維埃政府的賀主席,我們都喊他賀老總。」她聽後心裡嘀咕,原來他是個大官,難怪戰士們都規規矩矩聽他講話。
她走到房內,一位女戰士非常和氣地請她坐下,像親姐妹一樣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談中她問女戰士:「你是哪個的老婆?」女戰士很爽快地告訴她:「我是賀龍同志的愛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煩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裡的是紅軍的大官賀龍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說:「這房子不好,沒有好好收拾,真對不起你們,」女戰士說:「等打完仗以後,窮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隊要走了,有些戰士在收拾行裝,有些在打掃衛生,有個戰士走到歐陽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對門)再三詢問是否有損壞和丟失的東西,雷青菊講:「只有一個木臉盆沒看到。」那個戰士不一會拿了一個銅臉盆對她說:「如果找不到就用這個臉盆,找到了就留做紀念,紅軍的紀律都是賀主席規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賀主席和戰士們走時,群眾都含著熱淚相送,戰士們
也不時地回頭,依依惜別。 『
幾十年過去了,歐陽香元沒有忘記當年的「賀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的掛像時,一眼就認出了當年住在自己家裡的賀主席,高興地說:「你們看,我們的賀主席又回岩山來了,又到我們家裡來了。」
可敬的先烈
第二、六軍團自從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後,國民黨的軍隊始終跟蹤他們、搜索他們,妄圖把他們消滅在長征途中。12月21日中午,從高沙開往花園的第六軍團,有的在李家渡一帶休整,有的在行進途中。戰士們雖然頭上都用樹枝、綠葉作了偽裝,但國民黨飛機還是發現了目標,喪心病狂的投下了6顆炸彈,20位戰士當場光榮犧牲,數十名戰士受傷。
當時年僅12歲的王康元正趕著牛回家,一位紅軍戰士見狀,急忙跑過去,屍把將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他。王康元安然無恙,而那位戰士卻血流如注。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後,深為紅軍戰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動,為了報答紅軍戰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險同李明生、劉大炳等20多個貧苦農民一道,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蛇形山一塊空地上。但紅軍走後不久,一些土豪劣紳心懷鬼胎煽動說,「紅軍葬的地方是『風水寶地』,是李家渡的『龍脈』所在。現在『龍脈』挖斷了,『龍神』不安,只有把紅軍的屍體挖出來,丟到河裡去,才能保住『龍脈』,恢復『風水』。」為了粉碎土豪劣紳的陰謀詭計,貧苦農民鄧成竹等人連夜將紅軍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濤滾滾的長嶺界,周圍栽上蒼松翠柏。被紅軍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節去烈士墓前祭掃。1972年他擔任西中大隊黨支部書記後,積極倡議並在公社黨委的領導下,帶領本大隊和李家渡的幹部群眾,整修了烈士墓,在墓前豎起一塊烈士紀念碑,刻上「長征烈士之墓」六個大宇,兩側刻有兩副對聯,一副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另一副是「繼承先烈志,永作革命人」。洞口縣委和縣政府已將烈士墓做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幾
十年來,幹部、工人、農民、學生經常去墓前瞻仰、憑吊學習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
討還血淚債
舊社會的廣大農民,飽受土豪劣紳的壓迫和剝削,掙扎在死亡線上。紅軍打擊土豪劣紳,為貧苦農民求解放,因而得到他們的真誠擁護。
岩山鄉沙坊院子有個土豪叫付升庭,長有一臉麻子,為人專橫殘忍,欺壓窮人,群眾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個兒子個個兇殘如虎,群眾稱他們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備修新屋,找來新化方師傅給他燒磚瓦。可憐方師傅辛辛苦苦一場,不但未得分文工錢,還要倒貼伙食。一氣之下他推倒磚瓦垛子,滿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參加了紅軍。12月19日,部隊在岩山宿營,他
把當年在付家的遭遇和當地農民受付家欺壓的情況,向部隊首長做了匯報,首長同意他帶三名戰士去找升麻子算帳。他們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備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眾聽說紅軍抓住了作惡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紛紛向紅軍首長揭發升麻於的罪惡。首長派出一位戰士領著貧苦農民到升麻子家裡,打開了付家的糧倉,把糧食分給了群眾。第二天紅軍離開岩山時,把升麻子
押到綏寧縣李熙橋處決。
紅軍第六軍團在石江處決了一貫包攬訴訟、敲榨勒索的王文祥;鎮壓了高沙鎮街上被稱為「三王五霸」之一的大惡霸、土匪袁寬:將石背鄉的土豪財主尹成哉、花園鄉罪大惡極的鄧星芳、拒絕給紅軍派糧的反動保長鄧陳卓三人,押到綏寧縣武陽處決。廣大群眾拍手稱快,感謝紅軍為自己伸了冤,討還了血淚債。
軍民魚水情
紅軍到洞口之前,國民黨反動派與地方反動勢力製造了很多謠言,不少農民躲進山裡。紅軍以遵紀愛民的實際行動,解除了群眾的顧慮,很快,大家都回來為紅軍戰士解決吃住問題,十分親熱。
開始岩山街上很多店門都關得緊緊的,後聽到紅軍戰士親切地喊:「老鄉們不要怕,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不會拿你們的東西,如果你們有什麼吃的就賣給我們一點,我們照價付錢。」有些人從門縫中看到紅軍戰士規規矩矩,蹲在街上,誰也不去敲店門。於是有的就拿出煮熱的紅薯放門口賣,戰士們不講價,說多少就是多少,只多交不少交。消息傳開後,店門都開了,能吃的東西都擺出來了,附近群眾家裡有能吃的,都拿到街上賣。有幾位戰士走到林玉元老大娘面前輕聲說:「大娘,天氣太冷,今晚上我們想到你家裡避避風寒。」大娘滿臉笑容表示歡迎,戰士們放下背包,就動手打掃衛生,挑水劈柴。晚上,林大娘見幾個戰士在燈下擺著白布比劃,她猜想是把布剪做包腳布,就把「坐月子」的媳婦喊來一起幫忙,母女倆人熬了一整夜,共做好10雙布襪子,正好每人一雙。第二天戰士們臨走時再三向林大娘道謝,送給他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面和兩個圓瓷缸作為紀念。
紅軍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感動了群眾,廣大農民群眾從各個方面關心、愛護紅軍。石江縫紉師傅邱國才與其他11位師傅一起,連夜趕制軍帽120頂。紅軍給他們每人一塊銀元,他們心情非常激動,你一言我一語,湊成一首詩:「紅軍來到石江鎮,痛打土豪和劣紳,財主心怕膽又驚,窮人精神大振奮,軍民連夜作軍帽,同心協力殺敵人。」花園馬家院子鄧大媽同兒媳曾冬娥在山邊土裡鋤草,聽到山中有微弱的呻吟聲,鄧大媽立即放下鋤頭去山中尋找。果然發現一個約20歲年紀、頭帶八角帽的紅軍戰士(瀏陽人)躺在地上,她用手一摸額頭,好燙手,又見他右腳傷口已開始流膿。她心想不能讓親人在野外活活凍死、痛死、餓死,一定要想辦法救他。她喊來兒媳一起扶著傷員回到家裡,讓他躺在兒媳床上,兒媳拿出丈夫的藍布舊衣服給他換上。大媽告訴傷員安心養傷,如發現有外人來就裝啞巴,要兒媳認他是自己的丈夫(兒媳的丈夫在貴州做挑夫)。安排好後,大媽每天上山采葯,精心護理,一周後戰士的傷基本治好,他告訴大媽要去趕部隊。臨走那天,天剛亮大媽就起床為他准備好路上吃的東西。戰士對大媽說:「大媽,你就是我的親娘,我一定永遠記住你的恩情,革命勝利了,我一定來看望你老人家。」戀戀不舍,揮手告別。
跟著紅軍走
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紅軍是自己的隊伍,是自己翻身求解放的靠山,紅軍的道路就是自己走向解放的道路。於是,不少貧苦農民紛紛送子弟當紅軍,中青年更是積極踴躍,要求跟著紅軍走。李家渡的貧苦農民,看到20個紅軍戰士在敵機轟炸下光榮犧牲,滿懷為烈士報仇的憤怒心情和為自己求解放的強烈願望,積極報名參加了紅軍。西中村的鄧星怡、鄧正仁、吳老曬,盲田村的鄧星開,新興
村的劉老細,木井村的陳松青,圳上的羅玉等都跟著紅軍走了。洞口街上鄒玉和、王順生兩位縫紉師傅,被請到花園給紅軍製作軍服,他們深為紅軍的精神所感動,毅然跟著紅軍走上了長征路。
據解放後全縣初步統計,當年跟著紅軍走的有20多人。他們為革命做出了貢獻。其中:有壯志未酬而犧牲在長征途中的革命烈士,有在抗日前線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民族英雄,有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畢生精力的人民功臣,如石江鎮的王振貴,當年30歲,參加紅軍後編入第六軍團保衛局,在17年的戎馬生涯中南征北戰,榮獲「人民功臣」、「解放華北」、「解放西北」的紀念勛章各一枚,1952年轉業到新疆工作,1965年離休,1966年元月回洞口老家定居,撰寫了「夜渡金沙江」、「翻過大雪山」、「六十年春秋話往日」等革命回憶錄。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
聽老紅軍講長征的故事
「年輕人,你難以理解我們這些老人面對浴血奮戰換來的太平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險境里我們始終不動搖,就是因為我們堅信我們的努力能換來今天的安定繁榮!」
7月23日20:00,記者見到了14歲參加紅軍、曾經三過草地、戎馬生涯半個世紀的老紅軍戰士,原濟南軍區副政委任思忠老人。這位83歲的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談起過去的崢嶸歲月,神情激動起來,雙唇有些顫抖……

15歲少年 率171人加入紅軍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的主力到達川北,川東地下黨領導的游擊隊開始在達縣一帶活動。當時,因貧困輟學的任老正在家中幫助父親務農。

「黨的隊伍給了我思考的能力,我明白了為什麼窮人辛勞一生後代還要繼續受窮」,紅色政權打土豪分田地,給窮人指出一條活路,這在任老心中掀起了巨瀾。紅軍隊伍為貧苦農民作主,任老明白了,這是一支窮人的隊伍。

紅色家庭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大哥早他加入游擊隊,但不久便在一次戰役中英勇犧牲,父親積極響應革命隊伍的號召,擔任村蘇維埃主席。這位老人在紅軍離開根據地的歲月里,被反動軍隊關進監獄,活活折磨致死,父親死後不久,母親也含恨離去,這一切,更堅定了任老參加革命的決心。

1933年是任老走上革命道路的關鍵年份。6月,任老參加了游擊小組,不久便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老思想活躍,積極探討革命的道理,很快便成為游擊隊的中堅力量。紅軍主力佔領達縣後,他被選為區少年先鋒隊大隊長,15歲的少年成了171名紅小鬼的「頭領」,在他的帶領下,全隊172人集體加入了紅軍。

打「扇子隊」 少年軍人名聲大振

從游擊隊員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革命戰士,但四川強橫的反動軍閥勢力還是逼迫部隊流動開展革命工作。

1934年7月,任老時任四川省少先指揮部政教科長兼幹部連指導員。在四川西部丹巴地區開展工作。一天,當任老等人在一座3層小樓上開會時,反動軍閥的武裝突然沖到了樓里,與負責放哨的同志在樓梯上展開了激烈的槍戰。腳步聲密集急促,逐漸近了,留下來肯定是死,任老等三人跳窗逃生,一名同伴當場摔死,任老右臂支撐著地,上臂骨折後戳斷肋骨插進了胸腔,他忍痛與同伴鑽入夜幕迅速轉移。

但沒過多久,綳帶吊起傷臂的任老再次活躍於山間的村莊里。

革命者的工作激起了惡勢力的瘋狂反撲,在新塘壩地區,有一支500人左右的地主武裝,他們瘋狂襲擊革命者的工作隊,屠殺革命群眾,打仗時人人拿著一把扇子,妄稱是刀槍不入的神兵,當地群眾稱之為「扇子隊」。一天深夜,任老帶領幹部連在地方赤衛隊的配合下夜襲「扇子隊」。戰斗中,他被敵人刺刀捅傷,仍堅持參加戰斗。是役,扇子隊被全殲,少年軍為川陝根據地人民除了害,一戰成名。

一過草地 竹簽穿透他的腳掌

「年輕人,用語言表達不出長征真實場景,你根本不可能想像出當時有多麼艱苦」。任老對記者說。任老前段時間堅持每天收看電視連續劇《長征》,他看得比家裡每個人都專注,他為這部電視連續劇感動,但仍然對家人說,「有些苦他們拍不下來」。

任老頭上的三塊傷疤和腳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傷都是在長征時留下的。說起長征開始後的第一次受傷,任老脫下鞋子,右腳背中央部位赫然有一塊大約三厘米見方的凹陷。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路最長,三過草地,第一次過草地時,我的右腳便被反動軍隊布下的竹簽陣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間急行軍,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任老帶著一支十幾人的隊伍迅速向阿壩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過反動軍隊布下的鐵絲網,突然腳心一陣劇痛,落在地上再也邁不動步子。戰友提來馬燈一看,一根近0.1米長的竹簽穿過了他的右腳腳掌,腳背上還露出長長一截。

受傷只是一瞬間,此後幾個月任老被傷腳折騰苦了。隊伍連續行軍,根本沒有機會停下來養傷。傷口化膿了,戰友便將紗布裁成窄長的細條,蘸了水穿過傷洞,來回扯動,清除裡面的膿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隨了鑽心的疼痛,但有什麼辦法,那是缺醫少葯環境中遏制進一步感染的惟一辦法。

「和平年代現在的年輕人誰還能忍受這樣的痛苦呢?」講到這里,任老喃喃地說。

二過草地 鬼門關口揀回性命

第二次過草地更險,任老一隻腳邁進了鬼門關。

1935年下半年,任老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部教導團一連指導員。大軍從阿壩向綏靖方向進發。來到黑水河時,便橋已被毀掉,南岸則被土匪佔領。為保證主力部隊過河,任老和另外30名幹部戰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時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對岸的只有8名。接下來就是一次令南岸敵軍魂飛魄散的突襲,大部分敵軍在睡夢中被擊斃,8人很快便佔領了橋頭堡,大部隊順利地搭起了便橋。

任老卻因此染上了重傷寒,紅軍缺醫少葯,食物的供應已經斷絕,他的病一步步惡化,常常昏迷不醒,戰友們便抬著他行軍。20天後,部隊走出草地,來到綏靖。此時任老長時間休克,戰友們都誤以為他已經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綏靖灘石崖下的山洞裡。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蘇醒過來,掙扎著爬向河邊喝水,十幾米的距離,任老竟爬了兩三個小時。當地居民郝老漢發現後將他救回了家。

郝老漢對待他就像親生兒子一樣,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漢膝下只有一個女兒,便想收他為兒子。但任老卻一心想要回到隊伍上,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門口,希望看到隊伍上的同志。兩個月後,任老的病基本痊癒了,他揮淚告別了郝老漢老兩口,找到了在該地區活動的金川省委,重回革命隊伍。

經歷這一次起死回生時,任老還不滿18歲。

1936年7月,任老的病全好了,就在此時,隊伍又從綏靖出師北上。任老帶著七八名比他還年輕的戰士在草原上行軍。一天夜裡,一位小戰士問任老,「科長,將來會是什麼樣子的?」「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缺衣少食。」「那能實現嗎?」「肯定能」。

說起榮譽 老人沒有太多言語

任老在和平年代練起了書法,每當朋友求字時他總忘不了蓋上一個章,或者是「長征戰士」,或者是「倖存者」。這是老人晚年給自己的定位。

戰爭年代,任老是一名英勇善戰的驍將,他重視思想工作,善用攻心戰術,常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抗日戰爭勝利之初,任老率領隊伍在喀喇沁旗平叛,妥善運用了和平平叛的政策,打通了300公里承赤公路。此後,在攻打天津、廣西剿匪、援朝金城反擊戰等眾多戰役中,任老立下了赫赫戰功。1955年老人被授予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榮譽章。但說起榮譽,老人沒有太多言語。

「戰爭年代,我們身邊倒下了太多的好戰友,比起他們,我是一名倖存者,更是一個幸運者」,「我能夠親眼看到自己為之努力的目標實現就是最大的幸運,真正的榮譽歸於那些光榮獻身的烈士們。」

任老的家人介紹,任老每每想起自己身邊倒下的戰友,便非常難過。當年任老帶171人參加紅軍,但經歷歷次事件,解放後任老再沒能見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忘不了1953年自己回鄉的那次經歷。當時,戰友的親人聽說他要回來了,站在路兩旁等待詢問親人的下落,任老騎馬走了30多公里山路,當久候鄉親們紛紛上前詢問時,老人的眼淚奪眶而出。

另一次,任老在革命烈士紀念碑上找到了戰友的名字。

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無比的沉重啊!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閱讀全文

與長嶺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