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野菜der歷史故事

野菜der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5 11:29:05

① 萊州人物、地方的歷史故事、現代故事、神話故事、傳說等

把人殺了,把火放了。以上純屬虛構

② 歷史故事

紅軍長征

1936年7月,年輕的美國人埃德加·斯諾冒著生命危險,沖破封鎖,來到陝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4個月的采訪,寫出了一部著名的《西行漫記》,並拍下了毛澤東在紅軍時期最為著名的照片。拍照時毛澤東沒有戴帽子,斯諾將自己頭上戴的紅軍帽戴在了毛澤東頭上,按動快門拍下了一幅毛澤東的經典照片。照完後,毛澤東又把帽子還給了斯諾。後來,斯諾一直把這頂紅軍帽珍藏起來,帶著它走了很多地方,作為永久紀念。

斯諾安定下來以後,為這頂紅軍帽特別製作了一個十分精緻的木盒。帽盒32厘米見方、10厘米高,用貴重的紅木製成。盒內襯著紫紅色絲絨,盒中有一個鋼制的帽托,使這頂紅軍帽能夠長期保持挺托的狀態。帽盒的蓋子分為兩層,抽開外面的一層木蓋後,裡面還有一層玻璃磚製成的內蓋,保護著帽子,隔著這層內蓋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頂珍貴的紅軍帽。斯諾在家裡時常把這張照片和這頂帽子拿出來給全家和朋友觀賞。他的兩個孩子還戴這頂帽子照過相。1972年斯諾逝世後,這頂珍貴的紅軍帽由他的夫人洛伊斯·斯諾繼續珍藏著。

在紀念長征勝利40周年前夕,斯諾夫人為了表達美國朋友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決定將這頂紅軍帽還贈給中國人民。1975年10月4日,斯諾夫人把斯諾先生和她珍藏了39年的紅軍帽交給斯諾的生前好友鄧穎超。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參加了會見活動,並遵照鄧穎超的囑托,於當天上午親自把它交給中國革命博物館珍藏。

展覽中還有一枚尼姆·威爾斯用羅炳輝贈的瑪瑙佩珠鑲的戒指。尼姆·威爾斯是海倫·福斯特的筆名,美國著名新聞記者、作家,斯諾前夫人。在斯諾的影響下,她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延安。在眾多將軍中,羅炳輝傳奇的經歷和鮮明的性格引起了她的注意。強壯的體魄、快樂的笑容和智勇雙全的才智是羅炳輝給她的3個深刻印象。她用特有的女性眼光透視他的人生,問了一大串問題。采訪結束的時候,羅炳輝將長征途中一個西藏喇嘛送給他的一塊瑪瑙佩珠送給威爾斯。《續西行漫記》中有一段記載:「分別時他送給我一件非常精美的禮物。這是一顆瑪瑙珠—— 一顆來自西藏的喇嘛的佩珠,佩在身上可以消災交運的。這顆珠的正中圍著一圈白紋,像土星的星暈。」後來威爾斯將這顆瑪瑙佩珠鑲成一枚戒指,瑪瑙佩珠的銀托上刻有「天、地、人」3個字,一直佩帶。1972年12月,威爾斯重訪中國時,接受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訪問,並將這枚具有紀念意義的戒指捐贈該館作為永久收藏。

皮帶和野草:紅軍過草地時的「盛宴」

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兩條皮帶見證了紅軍過草地時的艱苦卓絕,分別是任弼時和周廣才長征過草地時吃剩的皮帶。1935年11月,任弼時與賀龍等率紅二、紅六軍團開始長征。紅二方面軍過草地時所遇到的困難是巨大的。此時,紅四方面軍剛過草地,糧食難以徵集,野草也被采完,許多戰士因為飢餓昏倒在草地上。吃什麼呢?在找不到任何食物替代品的情況下,任弼時想到了吃皮帶。他和警衛員拿小刀將皮帶切成若干段,然後再將其燒焦、刀刮和水煮,每次每人只能吃3小段。雖然味道難聞,但他卻風趣地稱之為「吃煮牛肉」。走出草地後,他將吃剩的皮帶一直保存著,以作留念。1938年,任弼時從山西太行山區返回延安時,將這條皮帶交給了警衛員李少清保存。後來,李少清又將其捐贈給了中國革命博物館。這半條皮帶至今仍保留著用刀分割成一段一段的痕跡。

紅四方面軍部分戰士曾經三過草地。1934年,作為戰利品,戰士周廣才分得一條皮帶。過草地時,6位戰友的皮帶已經相繼吃完,輪到吃周廣才的皮帶時,年僅十四五歲的他卻大哭起來,懇求大家不要再吃了。就這樣,大家強忍著飢餓,硬是把皮帶保存了下來。為了紀念那些曾與自己生死相依的戰友們,他在皮帶背面深情地刻下了「長征記」三字,一直珍藏著。

紅四方面軍戰士劉毅保存的幾株野菜,同樣承載著紅軍戰士堅忍不拔的革命精神。這種開黃花的小草本來是有毒的,但經過反復燒煮後毒性可以減弱,食後沒有生命危險,成了戰士們的充飢之物。1936年7月1日,紅軍戰士劉毅在葛曲河畔草原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5周年紀念會後,和幾個戰友一道採摘了這種野菜充飢,並特地保留了幾株,以懷念那些長征途中犧牲的戰友們。1975年10月,劉毅參觀了「紅軍長征勝利40周年紀念展覽」後百感交集,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那段艱苦歲月,緬懷紅軍的長征精神,他把自己一直珍藏的這些不平凡的「長征草」捐贈給了中國革命博物館。

毛衣、毛毯永留同志友愛

展覽中有一件何叔衡在長征出發前送給林伯渠的毛衣,長69公分,羊毛質地,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件毛衣原為乳白色,由於汗漬和年代久遠的關系現已發黃,它記載了長征中兩位革命老人堅貞的革命理想。

中央革命根據地有「五老」,他們是何叔衡、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和董必武,其中何叔衡的年齡最長。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長征出發前,「五老」都做好了隨軍長征的准備,何叔衡還特意准備好了長征穿的草鞋。但後來組織上決定讓何叔衡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游擊戰爭,其他「四老」隨軍長征。

何叔衡與林伯渠是多年的戰友,兩人感情很深。在部隊出發前一天的晚上,何叔衡為好友林伯渠送行。二人把酒話別,促膝長談至深夜,都希望黨和紅軍早日走出困境,迎來黎明。臨別時,何叔衡脫下自己穿的毛衣贈給林伯渠,再道珍重。林老感懷至深,當夜即賦詩《別梅坑》以記之:「共同事業尚艱辛,清酒盈樽喜對傾。敢為葉坪弄政法,欣然沙壩搞財經。去留心緒都嫌重,風雨荒雞盼早鳴。贈我綈袍無限意,殷勤握手別梅坑。」

1935年2月,何叔衡在福建上杭水突圍戰斗中壯烈犧牲,梅坑一別竟成永訣。新中國成立後,林伯渠一直將這件毛衣珍藏在身邊,作為對親密戰友的無限懷念。1960年林老去世後,其夫人朱明於次年2月將這件毛衣捐贈給中國革命博物館。

展覽中還有一件毛毯是謝覺哉長征時用的。藍、紅花格相間,長170公分、寬157公分,羊毛質地,毛毯邊已殘破,為國家一級文物。1934年10月,徐特立、謝覺哉、董必武組成「老頭班」,隨紅一方面軍幹部休養連開始長征。幾位老同志中,謝覺哉的身體最差。在一次急行軍中,謝覺哉生病了,為了能跟上隊伍,他把可以扔的東西都扔了,最後被迫連毛毯也扔了。董必武走在隊伍的後邊,無意中發現了路旁的毛毯,一眼便認出是謝覺哉的。想到夜晚野外宿營,四面空曠,如果沒有毛毯很難抵擋凜冽的寒風,董必武便把它撿起來,背在自己的身上追趕隊伍。到了宿營地,寒風刺骨,謝覺哉正為沒有蓋的發愁,這時董必武走過來把毛毯還給了他。到達陝北後,謝覺哉將這件凝結著革命友情的毛毯送給了董必武。董必武對此十分珍愛。1975年,董必武的夫人何連芝將其捐贈給中國革命博物館。

正是同志之間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才使他們度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險灘,終於贏來了長征的勝利。

③ 「民以食為天」,有關食物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饅頭是我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又稱作包子。白饅頭除了大小之分外,區別不大;而包子的花樣則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湯包等等,是以餡來區分的。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發酵麵粉為主料入籠蒸制而成。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松軟可口,還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
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是智慧的象徵。他一生為復興漢室,嘔心瀝血,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對國赤膽忠心,愛民如子。他創制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④ 描繪叔齊、伯夷拒絕降周而逃至首陽山以野菜充飢最終餓死的是採薇圖、潑墨仙人圖、溪山行旅圖、屈子行吟圖

【名稱】宋李唐採薇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

卷,絹本,設色,縱:27.2厘米,橫:90.5厘米。

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李唐所畫的《採薇圖》,即著力刻畫了古代這兩個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著;叔齊則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飢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作者著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齊在特定環境下的神 態描繪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⑤ 薺薺菜的兒歌、故事或傳說是什麼

薺菜,又名護生草、雞心菜、凈腸草,生長在路邊、野地和田埂上,唐代詩人白居易有「時繞麥田求野菜」的詩句,就是說薺菜,說明薺菜本為不在菜園種植的麥田野菜。



【歷史典故】

薺菜不僅是營養豐富的美味蔬菜,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民間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諺語,還流傳著「春食薺菜賽仙丹」的說法。可見,薺菜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葯一方。

【營養物質】

薺菜是高纖維蔬菜,每百克薺菜中蛋白質5.3克,碳水化合物6克、鈣420毫克,在非豆科蔬菜中,薺菜的蛋白質含量最高,為其他蔬菜所望塵莫及。

⑥ 四個歷史小故事

誠信感動強盜 得以保全性命漢朝時代,世道混亂,劉平扶著母親逃難。一天,他出去找食物,卻不幸遇上一班飢餓的強盜,強盜抓住他,商量著要把他煮熟吃了。
劉平向強盜們叩著頭說:「我今日出來,是為母親找些野菜吃的,希望你們先讓我回去,把野菜給母親吃了,回來任由你們處置。
強盜們聽了,覺得此人有孝心,也很可憐,就放了他。
劉平回去後,給母親吃飽肚子,安頓好母親以後,就跪拜母親說:「我和強盜們約好了,要回去的,不能欺騙他們。請母親原諒孩兒不能為母親盡孝了!」於是,劉平又回到強盜們那裡,准備讓他們把自己煮了吃。
強盜們見他真的回來了,非常吃驚!大家都說:「從前聽老人們說孝子、義士如何如何,今日真是眼見為實了。你回去吧,你是孝子,又是守信之人,我們怎麼忍心吃你呢?」於是,劉平靠誠信受到強盜們的尊敬,得以保全性命。
兒童與太守的親密友情漢朝郭伋是個有信用的人。他在並州做太守的時候,與當地老百姓廣結善德,彼此感情很深厚。後來他去視察部下,到一個叫西河的地方,只見路上有幾百個小孩兒站著,各自騎著竹馬,迎接郭伋一行人。
當中有個孩子問郭伋:「大人什麼時候,還來我們這里呀?」郭伋太守想了想,算了一下時間,就告訴了他們一個日子。
過了好久,到了那個日子了,郭伋果然又回到西河,但他記錯了日期,比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想到怕自己失信於孩子們,郭伋便在路邊的野亭里住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才和孩子們准時相見。
郭伋以太守之尊,與竹馬兒童在道旁偶爾約期,卻不肯失信於兒童,早了一日便寧願在野亭候期,這真可以說得上是「至信」了。郭伋在這樣的小事上,都可以做到「諾行」,他的開布大信可想而知。也就難怪有數百兒童在道旁迎拜太守這樣的雅事了。
心有承諾 便應去做漢朝朱暉早年就成了孤兒,但他很有氣節,所以成年後,在太學里有個叫張堪的人見到他,就非常信任地握著他的手說:「他日我若死了,希望把我的妻與子託付與你,請您多多照顧他們。」朱暉覺得這事重大,不敢輕易承諾,也就沒說什麼。不久,張堪果然死了,張堪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貧困。朱暉這時果真親自去到張家問候,周濟張堪的妻子和孩子,十分細心周到。
朱暉的兒子問自己父親道:「你和張堪以前也不是什麼朋友,為何忽然對張家這么好呢?」朱暉說道:「以前張堪曾對我說過知己話,要我在他死後照顧他的妻與子,我在心裡已承諾了他,怎麼好失信於張堪呢?」古人重信,就是一面之交,一言之託,也終身不忘承諾。他們這么做,不為別的,只因重視心裡的信義,而輕視身外的錢物,如此而已。
兩友重信義 勝過親兄弟漢朝時代,有兩個很重信義的朋友,一個叫張劭,一個叫範式。他們兩個人同在太學里(中國古代的大學)讀書的時候,張劭要回家,範式便對張劭說:「兩年後的某一天,我一定到你家去看望你,並拜見你的母親。」後來,到了這個日期,張劭便將範式要到家來的事告訴母親,他們殺了雞,備了飯菜,等待範式到來。張劭的母親半信半疑說:「兒呀,範式離我們家相隔千里遠,而且是兩年前的約期,你怎麼這么肯定範式會來呢?」張劭說:「範式是個有信義的人,一定不會失約的。」到了這一天,範式果真到來了。後來,張劭臨死前對妻子說:「範式是個可以託付的人。」果然,張劭死後,範式替他喪葬,並一直保護張家人回到老家臨湘。
距千里之遙,歷兩年之久,定一日之期,一般人都不會相信範式還會守諾,但張劭卻深信朋友是守信之人,這也難得是範式的知己了!一個守諾,一個信諾,這種高誼勝過親兄弟,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呀!

⑦ 堯舜禹的歷史故事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y2o)、舜(sh)n)、禹(y()。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

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

相傳,堯很節儉。他住在茅屋裡,吃糙米飯,喝野菜湯,身上穿著麻布襖。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則。他在歷山耕田,歷山的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願靠近舜居住。舜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那裡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贊揚。

堯舜時候,水患嚴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後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終於止住,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威信。

(7)野菜der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又稱為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的天下,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託在大禹身上。

⑧ 采野菜感動故事作文800字

農村是一個不錯的地方,這里沒有媽媽的「緊箍咒」,沒有老師的作業山,只有寒假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享受農村生活帶給我的歡聲笑語,感受大自然帶給我的鳥語花香。
農活是鄉間必不可少的家常便飯。聽媽媽說,小時候挖到滿滿一籃子野菜,之後,就讓外婆燉出一鍋野菜湯,那叫一個香啊!聽到這,我早已經「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今天,我就要和媽媽、表妹還有兩歲多的表弟去挖野菜。我早就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恨不能插上一對翅膀,「嗖」的一聲飛過去。
我們帶著小鏟子、籃子來到外公的地里,天氣好極了,風絲兒都沒有。燦爛的陽光把藍天照得如同毫無瑕疵的藍寶石,藍得那麼純凈,那麼透明;把白雲照得像甜甜的棉花糖,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把田野照得那麼綠,充滿著生機和活力。我們這群小孩子經不住誘惑,在野地里蹦啊,跳啊,追啊,吵啊,笑啊,鬧啊,恰似一群脫韁的野馬。在我們瘋玩的時候,媽媽卻沒閑著。可是,媽媽繞來繞去那麼久了,都沒有發現一根野菜,我不禁有點小小的失望。突然,媽媽指著一棵葉莖周圍呈現暗沉的紫紅色,葉片邊緣略鋒利的植物,說那就是野菜。玩夠了,我也蹲下身,開始仔細搜尋那種野菜了。幸好,這種野菜分布很多,不一會兒,我就找到了不少。我用左手抓住野菜的葉子,瞅准它的根部,用小鏟子一切,就挖到了一棵野菜。初戰告捷,我越戰越勇。表妹也用她的小鏟刀挖了一籃子戰利品。剛學會走路的小表弟也學我們,裝模做樣地用他胖乎乎的小手拿著小鐵鏟挖起了野菜。哪裡是什麼挖野菜啊,就是挖泥土而已,簡直就是瞎鬧。不過,他依然玩得帶勁極了,玩得頭發里,臉上,衣服上,手上,鞋子里,到處都是泥,活脫脫一隻泥猴子。看得我們忍俊不禁。他呢,也樂了,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不知不覺,我們已經挖了不少。我們唱著歌,滿載而歸。夕陽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
回到家,外婆看著我們「豐碩的成果」,哈哈大笑,笑得眼淚都出來了,笑得我們面面相覷,莫名其妙。等笑夠了,她才揭開了謎底,說這東西壓根不是野菜,只是雜草,哪能吃呢!雖然,最終我們還是沒吃到野菜,但是我體會到了挖野菜的樂趣。
農村生活樂趣濃濃!我真希望永遠在農村享受這種幸福時光!

⑨ 野菜的歷史故事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一時興起便攜同幾位大臣南下微服私訪,途經濟南。
當晚,乾隆皇帝用膳時,竟發現面前的桌子上「滿盤皆綠」:一桌子的野菜。這時,紀曉嵐誠惶誠恐地跪了下來,對乾隆皇帝說:「臣罪該萬死,實在找不到更好的食物,只能讓皇上勉為其難地吃些野菜吧。」乾隆皇帝吃驚地問:「為何沒有別的食物?」紀曉嵐便故意含糊其辭:「這個臣不太清楚,不過就連這些野菜臣也是費盡心思才找來的。」乾隆皇帝聽了,深覺此地祥和平靜的表面下大有蹊蹺,遂連夜派人前去調查。
適逢濟南遭遇自然災害,糧食收成大減,而國家賦稅卻仍與往年相同。於是,交完賦稅的百姓所剩糧食無幾,有些人家食不果腹,不得不吃些野菜充飢。當時,一些大臣為了面子問題,故意隱瞞災情,從不上報。而且,當地官員早已探聽到了乾隆來訪的消息,提前做好了表面工作,乾隆皇帝滿眼都是一副歌舞昇平的盛世模樣。所以,當隨從的大臣小心翼翼地從側面透露出一點當地的災情時,乾隆皇帝自然表現出了極大的懷疑,甚至險些龍顏大怒。嚇得隨從的大臣都戰戰兢兢、噤聲不語了。
事情很快便有了結果,乾隆皇帝針對災情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至於那一桌子野菜宴,當然是紀曉嵐的刻意為之,聰明的乾隆皇帝之後肯定知曉了,但他並沒有加罪於紀曉嵐。一來是因為紀曉嵐也是為了黎民百姓的疾苦,二來是紀曉嵐的野菜宴中有一道菜,讓乾隆皇帝吃得龍顏大悅,大呼美味。這道菜就是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的「乾隆白菜」。

閱讀全文

與野菜der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