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銅仁歷史人物劉明貴

銅仁歷史人物劉明貴

發布時間:2021-03-15 09:01:26

『壹』 有哪些和何應欽一樣籍貫是貴州的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

多 同 (西漢時人),西南夷夜郎人,世居夜郎,有精兵十萬人,治諸小邑。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唐蒙上書請開發西南夷,武帝任唐為郎中將,領士卒千人及輜重部隊萬餘人從筰關入,遂見夜郎侯多同。諭以威德並厚賜之,約為置吏,使其子為令。設犍為郡,修築西南夷道,夜郎侯與漢使者言:「漢孰與我大?」夜郎侯始倚南越,元鼎六年(前111)漢滅南越,夜郎侯遂入朝,漢封以夜郎王,賜印綬。

楊 粲 (生卒年不詳,生活於南宋中期),字文卿,小字伯強,播州楊端第十二代孫,楊軾子。幼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楊軫掌播州,將治所由白錦堡遷穆家川(今遵義老城),委託楊軾主持政務,軾招來蜀中文士教授族中子弟,播州始興習文之風。故自幼而熟習儒家經典,尤精《大學》。嘉泰初年(1201~1204)襲任播州安撫使職。開禧二年(1206)四月,四川制置使吳曦叛宋降金,次年一月,自稱「蜀王」。二月楊粲擬出師四川,援助宋將楊巨然、李好義討吳,兵未啟行,吳曦已被處死於興元,遂獻戰馬三百匹、黃金白銀上萬兩,以助邊防之用。並向宋帝進言「大舉北伐,以雪先恥」。是時,南平夷目穆永忠,乘國事動亂,大量侵佔「公家田」,遂率兵「斬永忠,歸其田」。南平閩酋偉桂弒父自立,亦興師問罪,「敗其父於滇池(今四川會理一帶),斬首數千級,闢地七百里」,使播州領地擴展到赤水河畔。播州下州首領楊煥(粲族弟)違背「摒棄干戈」盟約,抄掠界上,粲遣兵誅殺楊煥,並將其掠奪的土地和賦稅歸還珍州(今桐梓以東地)。其施政寬和簡要,不苛求於民;武備則寓兵於農,無事則耕,有事則戰;又崇尚儒佛道三教,肇修郡之儒學、琳宮、梵剎、橋道多處,「士類羽流,皆稱其樂善而種德,喜儒而好禮」。晚年作《家訓》十條刻於石,即「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賢佞,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身體力行,為子孫楷模。故主政播州30餘年,社會穩定,財富增多,文化教育發展,史稱「播州盛世」。後官至武翼大夫,累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衛大將軍、忠州防禦使,卒於紹定年間(1228~1233),賜廟號忠烈,追封威毅。葬今遵義縣永康鄉之皇墳咀,其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 勉 (1334~1385),侗族,又名吳面兒,黎平潘鄉人。幼家貧,給人放牛為生。洪武十一年(1378),聚眾起義。6月佔領靖州。在零陵、九里崗等地多次擊敗明軍。洪武十八年(1385)以反對土官、流官圈佔土地為號召,義軍擴大到20萬人。以今黎平、榕江為中心,控制黔、湘、桂交界廣大地區,建立農民政權,被公推為「鏟平王」。同年八月,明王朝調集30萬大軍鎮壓起義。十一月,及其子吳祿在上黃戰役中被俘,壯烈犧牲於南京。

韋同烈 (?~1451),貴州興隆(今黃平南)苗民,明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領導苗民起義,圍攻興隆、平越、新添(貴定)、清平(凱里西北)諸衛。景泰二年(1451)四月,義軍攻佔興隆,被推為苗王。後因明軍兩路夾擊而敗退香爐山。明軍分三路圍攻香爐山時,義軍據險激戰50餘天,終因官軍趕制土炮轟擊6天,義軍傷亡慘重,房屋被毀萬余間,遂有人動搖叛變,將韋同烈等縛送明軍。香爐山陷落,義軍戰死3480餘人,被俘2200人。

韋翁同 (?一1451),苗族,都勻衛合江州化從人。宣德九年(1434),領導苗民抗糧,並殺死催糧之副長官張勉,後舉義。攔襲官軍,鼓動附近53寨苗民一起抗稅,獲得廣西韋萬良等聲援。正統十三年(1448)10月,明王朝調貴州兵征戰雲南麓川時,他趁機聯合鎮遠苗民進攻新添、清平、平越等衛。次年攻焚靖州、五開、銅鼓諸衛屯堡,並逼近貴陽。朝廷遂令征麓川大軍回師圍剿。義軍敗退香爐山。景泰二年(1451)官軍攻破香爐山,被俘後押送北京殺害。

楊應龍 (1551~1600),播州楊端第28代孫,楊烈子。明萬曆元年(1573)二月承襲播州宣慰使,因征調有功,加封驃騎將軍。萬曆十四年(1586)因獻貢賜飛魚服,授都指揮使。因其用誅罰立威,多有怨聲。萬曆十八年(1590)貴州巡撫葉夢熊、巡按御史陳放上奏力主查辦,因四川巡撫李化龍為調播州兵防守松潘(明松潘衛,今四川阿壩州松潘縣),「暫免勘問」。嗣因其妾田雌風讒其妻姦淫,殺妻張氏及其母,妻叔張時照等上告其謀反,詔命川黔兩省會審。萬曆二十年(1592)赴重慶受勘,主審議斬,乞以20萬兩銀贖罪,未允。適因倭寇侵朝,遂請領播州兵抗倭援朝,詔准,師已啟行,復又作罷。次年,新任四川巡撫王繼光欲提他究辦,不赴,王派參將郭成、總兵劉承嗣領兵來逮捕他,至婁山關,被其部據關苗兵擊敗。萬曆二十二年(1594),兵部侍郎邢蚧總督川貴軍務,又令其出播聽審,許保其性命,經水西宣慰使安疆臣勸說,始願至松坎聽審,並願交出肇事者、獻罰金。萬曆二十三年(1595)五月,重慶知府王士琦主審,判其交出沖殺官軍主犯黃元等12人,驗明並處斬於重慶;處贖金四萬兩銀,將次子楊可棟作人質,羈押重慶府,追繳贖金;仍革其職,由長子、楊朝棟代理播州宣慰使。後可棟死於重慶獄中,府衙令納金領屍,他抗言:「吾子活,銀即至矣!」並一面遣千僧去重慶為子招魂;一面置關據險以拒官兵。萬曆二十四年(1596)七月,出兵焚草塘、余慶,掠興隆(今黃平)、都勻,圍黃平(今舊州),襲偏橋(今施秉),屠殺仇家宋世臣、羅承恩等。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派都司楊國柱、指揮李廷棟領兵三千討伐,被其誘殲,江東之被罷官。六月出兵陷四川綦江,殲守城官兵三千,殺明將房嘉寵、游擊張良賢等。十月,明神宗賜兵部右侍郎李化龍尚方寶劍,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兵馬,集兵十四萬,於萬曆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分八路圍攻播州,六月六日,攻破其大本營海龍囤,楊應龍在囤中自焚身死,年49歲。楊氏領播州凡29代,長達725年的歷史遂告結束。

李世傑 (1716~1794),字漢三,一字雲岩,黔西縣人。出身官宦家庭。20餘歲捐貲人仕,官江蘇常熟黃泗浦巡檢,為總督尹繼善、巡撫庄有恭賞識,升為金匱主簿,尋報捐泰州知州。越五年遷鎮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遷安徽蕪湖道。三十六年(1771)擢四川按察使。後歷官湖北布政使、廣西巡撫、湖南巡撫、河南巡撫、四川總督。乾隆五十年(1785)赴京受獎賜,次年調任兩江總督。嗣後又調四川,後離川赴京,授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五十五年(1790)因病告老回黔西。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1779~1782)回黔西服母喪時,曾創文峰書院,捐田50餘畝作學田。又修開元寺,立東山石屏,培葺王公(陽明)祠,重修魁閣和文峰塔。為官50餘年,勤政愛民,備受乾隆器重,先後賜《御制詩》、《時晴齋法帖》及福字如意、壽杖、朝珠、珍珠手串等。乾隆五十九年(1790)病逝於黔西,乾隆皇帝親撰《御祭碑》文,賜謚「恭勤」。墓葬於今黔西縣城15公里的平壩鄉扯泥壩村。著作有《世傑秦議》、《家山記事詩》、《南征草》等。

石柳鄧 (1737~1796),苗族,松桃廳大塘人。出身貧苦,傭工為生。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二月,與湘西苗民石三保、吳八月等密謀反清。次年(1795)正月十三日,在大塘大寨營起義,石三保等響應後,二月初率義軍圍攻松桃廳城,苦戰3晝夜,一度攻人城內。銅仁、鎮遠等地苗民紛紛響應,義軍控制黔、川、湘交界廣大地區。清廷令福康安等調集黔、滇、川、湘四省10倍於義軍的兵力,分進合圍。義軍殊死反擊,終寡不敵眾,先後放棄盤塘坳、柳皮寨、臭腦,主力向湘西邊境轉移。嘉慶元年(1796)冬,與湘西義軍退守平隴。平隴失陷後,率部突圍至貴魚坡,在阻擊追兵的戰斗中受重傷而陣亡。

韋朝元 (1768~1797),布依族,又名德明。南籠府(今安龍縣)人。嘉慶二年(1797)與王囊仙等人利用宗教發動、組織群眾,在南籠發動起義,以王囊仙為「皇仙娘娘」,自為天王玉帝仙官,其他人為丞相,總兵元帥、軍師等,以洞灑寨為京師,當丈寨為仙城。聲勢擴至黔西南、黔西北廣大苗族、布依族地區,並影響到雲南、廣西兩省邊地。後清廷調大軍圍剿義軍。8月,義軍大本營洞灑寨等失守,不幸被俘,同年十月,在北京就義。

王囊仙 (1778~1797),女,布依族,又名阿崇、阿秀、阿從。南籠(今安龍縣)洞灑寨人。出身貧苦,幼喪父母,因行巫治病,人稱「囊仙」(布依語仙姑)。嘉慶二年(1797),與當丈寨韋朝元(又名阿信,外號七綹須)等,以宗教組織群眾,於南籠發動布依族群眾起義。義軍設總兵、將軍等首領。先取南籠普坪,進圍府城,後轉攻冊亨、普安、新城(今興仁)、永豐(今貞豐)等縣城,圍歸化廳,定番、長寨告急,省城戒嚴。清廷遂飛檄雲貴總督勒保率官軍「進剿」,先後奪回關嶺、歸化壩陽,解新城、南籠之圍。八月,官軍解捧蚱之圍後,分八路進攻義軍根據地。義軍雖力戰,但因敵偷襲而不支,縱火自焚營寨,王囊仙、韋朝元等2000餘人被俘,後押送京城殺害。起義遭受失敗。

楊 芳 (1770~1846),苗族,字誠村,松桃廳城關人。幼家貧,好讀書、習武。16歲應試不售,遂入伍充書識。乾隆六十年(1795),因偵察湘黔苗民起義提升為台拱營守備。嘉慶二至四年(1797~1799),隨軍清剿鄂、川、陝白蓮教義軍,有功,升下江營游擊。五年(1800),截擊義軍楊開甲等部,升廣西新泰協副將。六年至七年(1801~1802),在甘肅追剿「黃號」等義軍,升陝西寧陝鎮總兵。、十一年(1806)初,調任固原提督。因寧陝鎮兵變坐馭兵不嚴之罪,謫戍伊犁。不久賜還。十五年(1810),任廣東右翼鎮總兵。十八年(1813)鎮壓林清、李文成起義,攻司寨,破滑縣;殺義軍2萬餘人,加提督銜賞雲騎尉,授西安鎮總兵。後調漢中:鎮總兵;升甘肅提督,調直隸、湖南、固原提督。道光六年(1826),奉令隨長齡、楊遇春進疆討伐張格爾,領兵首戰告捷,攻下柯爾坪,又收復沙布都爾、阿瓦巴特、喀什噶爾、和闐。九月,楊遇春奉召入關,代理參贊。十二月,用計生擒張格爾,殲敵殆盡,詔封三等果勇侯,加太子太保銜。九年(1829)應召進京,道光帝召見二十餘次。道光十三年(1833)調任四川提督,因平定彝族起義而晉封一等果勇侯,亦因彝民起事而被撤職。十六年(1836)為平定湖南鎮筸兵變,起用為總兵。十八年(1838)提升為廣西提督、湖南提督。二十一年(1841)清對英宣戰,任參贊大臣,在廣州積極籌劃抗英戰事,親自在鳳凰崗督戰。因接受英方停戰通商的要求,受到斥責和處分。奕山到任後,建議「以守為攻」、「持重勿浪戰」。《廣州和約》簽訂後仍留守廣州,後因傷病回湖南提督任。二十三年(1843),告老退職還鄉。二十六年(1846)病逝於松桃土屯家中。著有《平平錄》等書十餘種,撰有《果勇侯自編年譜》。喜書畫,其字筆力勁健;其畫有墨竹圖傳世。

張日晸 (1791~1850),又名日暄,字東升,號曉瞻,清鎮縣人。幼喪父,家貧卻能苦讀。嘉慶十年(1805)考取秀才,又以榜首肄業於貴山書院。嘉慶二十二年(1817)進士,御試第一,人翰林院,散館一等,授編修,參與《大清一統志》纂修。道光元年(1821)至三十年(1851),先後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湖南、河南鄉試正考官;敘州知府,成都知府,建昌兵備道,浙江鹽運使,湖北、四川按察使,四川、河南布政使,雲南巡撫。為官清廉,體恤民情。任敘州知府時捐銀千兩辦勵節堂。任河南布政使時,捐錢3萬貫以救災民;捐銀7000兩修建城閣、書院等。詩文書畫均佳,著《庶常集》2卷,《編修集》1卷。好書畫,繪有《篝燈課子圖》等多幅;手書有《訓子鎖言》一帙。

馬河圖 (1802~1864),回族,又名小雙,盤縣大坡鋪人。1858年11月,與張凌翔率回民起義於普安廳大坡,組建白旗軍,進占亦資孔城,提出打富濟貧口號,義軍擴大至2萬多人。1862年先後攻佔盤縣、普安、晴隆、興仁、貞豐等縣城,控制黔西南大片地方,採取「保行商、禁殘殺」,減民負擔等措施,建立政權,被推為元帥。1864年官軍實行「剿撫兼施」,義軍都督馬忠叛變,其率部拒守興義城月余,同年11月28日率眾突圍時犧牲。

包大度 (?~1873),苗族,姓龍,名包椏,施秉縣雙井區新城鎮平寨村人。出身佃農家庭,幼好打抱不平。咸豐四年(1854)秋,抗拒繳納田賦,殺死官差。咸豐五年(1855)三月參加張秀眉起義。先後率隊占據涼傘屯、新城、施秉縣城。提出「不殺一個好漢人」的口號。在佔領地區實行「分田而食」。咸豐六年(1856)八月,與張秀眉攻下台拱。又襲取黃平州城、攻佔鎮遠府衛兩城。曾北出施秉,聯合號軍圍石阡,攻余慶,東進銅仁,抵抗川、楚官軍的聯合進攻。同治七年(1868),清廷調集川、湘、楚幾省軍隊鎮壓苗族義軍。次年初,誘敵深入,調集各路義軍在黃飄大坳設伏,經三天兩夜激戰,全殲榮維善、李元度、黃潤昌、鄧子垣等部湘軍,並乘勝反擊,恢復失地。同治十一年(1872),在凱里西南牛角坡激戰中被圍,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

黨史人物

鄧止戈(1096年12月~1991年11月),又名鄧國忠,別名余澤平,出身於四川省筠連縣手工業家庭,高小畢業。1927年8月加入共產黨參加革命,曾任中共貴州省第一屆省工委委員、貴州抗日救國軍參謀長、紅六軍團參謀、紅軍十八師新兵團參謀長、陝北公學大隊長兼軍事科主任、貴州省工委第二屆書記、華南局群眾工作委員會委員、研究室研究員、華東土改工作團委委員、華南革命大學三部副主任、西南服務團四支隊政策、西南革大教育長、西南局黨校副校長、中央第七中級黨校副校長、中科院四川分院副院長、四川省社科院顧問、省政協常委,副省級幹部離休。

『貳』 銅仁有哪些名人

當然有啦!
譬如:革命家周逸群先生.
周逸群(1896~1931)

中國湘鄂西紅軍和蘇區創建人。原名周立鳳。1896 年6月25 日生於貴州銅仁。 1919 年赴日本留學。曾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愛國活動。1923 年回國,在上海參加創辦《貴州青年》旬刊,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10月在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積極從事青年軍人運動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北伐戰爭中,率宣傳隊到國民革命軍賀龍部 ,先後任師、軍政治部主任,建立政治工作制度,發展中共組織。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南下後任起義軍第20軍第3師師長,率部參加瑞金、會昌等戰斗。1928年1月,任中共湘西北特委書記 ,參與領導荊江兩岸年關暴動。3 月上旬組織工農革命軍, 發動湘鄂邊武裝起義,佔領桑植縣城 。後轉往石首 , 重建中共鄂西特委 ,任書記,統一鄂西地區黨的領導和軍事指揮,深入農村發動群眾,組織游擊隊、赤衛隊,在洪湖、白露湖和華容東山一帶開辟了若干小塊游擊根據地。1929年春,把江陵、監利等縣游擊武裝編成鄂西遊擊大隊 ,後擴 編 為鄂西遊擊總隊 ,兼總隊長。領導鄂西地區軍民,運用「敵來我飛,敵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 」 等游擊戰術 ,挫 敗國民黨軍和地方武裝的多次「清剿」。1930 年 2月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兼政治委員,與軍長曠繼勛率部連克潛江、郝穴和調 弦口等城鎮,4月主持召開鄂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創建洪湖蘇區。同年7月,第六軍與第四軍組成第二軍團,他任軍團政治委員、中共前委書記,與賀龍領導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9月,調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書記兼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主席。

1930年9月,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書記兼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主席。在二軍團主力南下、國民黨軍重兵「圍剿」的極端困難情況下,組建江左、江右軍和獨立團,與段德昌指揮部隊相繼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保衛了洪湖革命根據地,壯大了紅軍和地方武裝力量。1931年5月在湖南省岳陽縣賈家涼亭附近遭國民黨軍伏擊,英勇犧牲,時年35歲.

現代音樂演唱家:
野馬先生
野馬:原名許藝舟,貴州思南縣許家壩鎮人。
巍峨的大山,清淳的山泉、孕育了他得天獨厚的音樂天賦。他的主要作品有:《梵凈山》、《山妹子》、《土家漢子》、《貴州人》、《夜郎花》、《花燈姑娘》、《請到土家來》等。這些作品在貴州、廣東、湖南、湖北演唱後,震驚中國歌壇。被譽為「中國土家族歌王」。
2002年野馬先生率自己組建的牧馬人樂隊應中共銅仁地委邀請,參加了梵凈山首屆國際旅遊節開幕式 ,被中共銅仁地委受於:"梵凈山旅遊形象大史"
2003年野馬先生在深圳舉辦了「情系羅湖,夢回梵凈」個人演唱會主打歌《山妹子》,深得觀眾好評
2004年野馬先生簽約於湖南長沙「紅太陽」演藝中心,同年與歌後韓紅在深圳寶安舉辦了天王星大型演唱會
2005年野馬先生回貴州參加了「黃果樹杯」多彩貴州,直接進入復賽,同年7月回家鄉自己出資拍攝原創MTV作品《山妹子》、《請到土家來》、《梵凈山》
2006年參加了中央三台星光大道3月份月冠軍擂台賽,5月3日代表家鄉思南參加多彩貴州銅仁地區決賽 獲"最佳創作獎" 同年原創歌曲--山妹子--入圍2006原創中國十大新人原創候選名單.10月受央視邀請參加2006世紀網路推廣會,現簽約於現簽約於「北京世紀經典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原創中國)」

『叄』 周逸群的人物生平

1896年生於貴州省銅仁縣(現為銅仁市)城關鎮,祖籍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鎮益陽橋。家境富裕,父母早亡。在族叔周自炳的照料下,自幼用功學習,1914年考入貴陽南明中學。他愛讀中外史書,有自己的見解,寫有《諸葛亮輔漢於蜀論》、《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論》,登在校刊《南明雜志》上,博得老師和同學的好評。中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在銅仁教育會任會計。1919年春,周逸群東渡日本,入東京慶應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這期間,讀了不少馬克思主義著作和介紹蘇聯十月革命的書刊,嚮往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
周逸群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宣傳家、活動家,共產黨軍隊的早期締造者之一,湘鄂西紅軍和蘇區創建人。1931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特區返回江北匯報工作,此時夏曦在蘇區進行了殘酷的「肅反」運動,其間,殘忍殺害了周逸群、柳直荀、段德昌、萬濤、朱勉之、宋盤銘、葉光吉、盛聯均等千餘名紅軍高級將領和各級指揮員,以及大批地方領導和無辜群眾。周逸群時年僅35歲。
2009年9月14日,周逸群被評為100位為 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1923年回國,在上海參加創辦《貴州青年》旬刊,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周逸群7歲入銅仁城南小學,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銅仁南明學校中學部,博覽群書,尤其喜愛中國歷史,格外崇拜著名歷史人物。他的作文《諸葛亮輔漢於蜀論》被評為全校優秀文章,刊於《南明雜志》。周逸群還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投入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擁護貴州獨立,被喻為「有抱負的青年」。
1924年10月入黃埔軍校第2期學習。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青年軍人運動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任「青年軍人聯合會」主任,領導聯合會同蔣介石支持的「孫文主義學會」進行堅決斗爭,先後創辦了《青年軍人》、《中國軍人》等刊物,顯示出卓越的組織和宣傳才能,被稱為「黃埔島上的一顆新星」。
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賀龍部任師、軍政治部主任。
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南下後任第20軍第3師師長,率部參加瑞金、會昌等戰斗。曾介紹賀龍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軍在廣州潮汕地區失利後輾轉到上海。
1928年1月,周逸群任中共湘西北特委書記,與賀龍赴湘西北地區開展武裝斗爭,途中參與領導鄂中鄂西地區年關暴動和桑植起義。
1928年 3月上旬到達湘西桑植洪家關,與賀龍一起組織工農革命軍,舉行桑植起義。起義受挫後轉往石首,重建中共鄂西特委,任書記。他統一鄂西地區黨的領導和軍事指揮,深入農村發動群眾,組織游擊隊、赤衛隊,在洪湖、白露湖和華容東山一帶開辟了若干塊游擊根據地。
1929年春,把江陵、監利等縣游擊武裝整編成鄂西遊擊大隊,後擴編為鄂西遊擊總隊,兼任總隊長,領導鄂西地區軍民,提出「你來我飛,你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和「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等游擊戰術,運用這一戰士挫敗了國民黨軍及地主武裝的多次「清剿」。
1929年12月,主持召開鄂西地區中共第二次代表大會,制定並通過《關於鄂西黨目前的政治任務與方針》、《關於軍事問題》等項決議案,推動了鄂西地區革命斗爭的繼續發展。
1930年2月,周逸群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兼任政治委員,與軍長曠繼勛率部連克潛江、郝穴、調弦口等城鎮。
1930年4月主持召開鄂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
1930年7月率紅6軍與紅4軍在公安縣會師組成紅2軍團,任軍團政治委員、中共前委書記,與賀龍領導創建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蘇區。
1930年9月,調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書記兼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主席。
1931年5月,夏曦取消湘鄂西特委,周逸群改派做兵運工作,此時夏曦在蘇區進行了殘酷的「肅反」運動,其間,殘忍殺害了周逸群、柳直荀、段德昌、萬濤、朱勉之、宋盤銘、葉光吉、盛聯均等千餘名紅軍高級將領和各級指揮員,以及大批地方領導和無辜群眾。周逸群時年僅35歲。

『肆』 貴州省銅仁市滑石鄉小田村有什麼歷史人物

滑石這塊僅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兩處省級重點文物:新營堖遺址、復興橋,它們都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古代軍事重地——苗疆邊牆。苗疆邊牆又稱為中國南方的長城,簡稱南長城。南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在滑石境內,有新營堖屯、滑石營屯、谷坳屯、谷坳上屯和打石場屯為邊牆的組成部分,它們與湖南鳳凰的亭子關相接,為南長城起點。屯內建築多為石木結構懸山青瓦頂,為典型的屯軍建築。這些古遺址是湘黔邊境「南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明清政府屯食、統治和鎮壓當地苗族人民起義反抗的重要實物見證。

湘黔友誼見證——復興橋。復興橋古建築位於銅仁市滑石鄉與湖南鳳凰縣黃合鄉相交處的滑石河上,距銅仁市區20公里,是連接湘黔古驛道上重要的一座橋梁。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銅仁滑石鄉與鳳凰縣黃合鄉兩地村民捐資合建而成的,該橋系三孔石拱橋,東西向,長47米,寬7.08米,單孔凈跨6米,矢高5米,兩側有石欄桿。銅仁滑石建西二孔,鳳凰黃合建東一孔,其交接處有一條自橋面垂至橋墩的結合縫,當地百姓稱為「生死縫」,表示兩地民眾生死相依之情誼。橋兩截各有明顯的標志和特點,湖南一孔為半圓形,貴州兩孔為桃尖形,雖是兩省合建,但又協調統一,建築方法奇特少見。橋孔上部的龍門石上,刻有羊、麒麟、仙鶴、祥雲、八卦等吉祥圖案。橋墩似船形,船尖逆水而立,大大地減少水流對橋墩的沖擊,顯示出古人的聰明才智與高超的技藝。整座橋全部用大青石修建,堅固結實,頗具地方民族特色。

像這樣凝聚古人智慧的橋梁滑石還有白水石拱橋、苗塘山石拱橋。白水石拱橋位於滑石鄉白水村南,是清光緒年間鄉人捐資修建。白水石拱橋長14米,梁寬4.1米,凈跨8.3米,高5米,石拱橋處環境優越,整座橋造型優美獨特。苗塘山石拱橋位於滑石鄉豹子雲村,建於清嘉慶年間,是清代和民國時期銅仁至松桃古道上的要津,清乾隆嘉慶年間苗民起義,該地曾是古戰場之一。

滑石鄉環境優美,人傑地靈,英才輩出。

革命烈士——羅樹奎,銅仁三寨芭蕉沖人。1926年5月,羅樹奎隨賀龍從銅仁出師北伐。8月,賀龍的部隊改編為國民軍第九軍第一師,羅樹奎任歐百川部第三營營長,開赴湖北公安,同北洋軍閥交戰。羅樹奎在戰斗中由周逸群培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9月下旬在黃金口戰役中,羅樹奎不幸犧牲。1956年12月,貴州省民政廳批准,追認羅樹奎為革命烈士。1980年4月4日,三寨公社在坪升村金盆董修建了烈士墓,並豎立了墓碑。

沈氏百歲坊、唐心德墓。沈氏百歲坊為沈從文的第六堂祖沈文斗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石質,右聯「同偕二老光三善」,左聯「俱慶百歲榮四朝」,均為隸書陰刻,碑高1.50米,寬0.38米,厚0.12米,碑基高0.7.米。據《沈氏家譜》記載,沈文斗家甚豪富,配徐氏,與文斗俱壽高百歲,曾請旨建「百歲坊」。沈氏家宅圍牆用塊石砌成的呈月牙狀,村民俗稱「月牙城」,現圍牆內建築已毀,僅存圍牆及石牌坊。唐心德墓位於白水村下橋村民組南白水河北岸,墓碑為牌樓式樣,碑高1.6米,寬0.96米,厚0.12米。保存較好。唐心德功名桅桿位於功名桅桿東300米處,白水河北岸,為晚清時當地村民唐心德中武舉人所立,原有兩組,為石質,高1.85米,寬0.60米,厚0.15米,上孔為菱形,下孔為圓形,兩石板間距0.32米,石板外面均刻有圓形及方形圖案。

創建措施

滑石古老的橋梁建築、古代遺址是滑石人民引以為豪的傳世珍寶,為了推動我鄉文化建設規范化、制度化,確保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鄉黨委把文化建設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財政預算,納入班子目標責任考核,從挖掘弘揚滑石的文化底蘊和傳統美德入手,鼓勵和支持民間藝人傳承傳統技藝,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地方文化氛圍,加快推動學習型貴州的建設。今年,滑石鄉黨委政府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中宣部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要求,提高我鄉全民閱讀參與性、互動性、積極性,對我鄉的文化建設制定了一系列計劃,「全民學習工程」全面啟動。

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鄉各村群眾聚集處,公共文化宣傳櫥窗、板報欄、宣傳長廊隨處可見,全鄉村村設有免費向群眾開放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鄉黨委政府還重點建設了鄉綜合文化站,在鄉綜合文化站設立一系列免費向群眾開放的活動:一是多功能廳,多功能廳包括有音樂類器材和舞蹈訓練室。音樂器材有全套音響燈光設備、電子琴、揚琴、二胡等等,可供群眾學習和使用;舞蹈訓練室,可用於文娛活動的排練和舞蹈培訓。多功能廳的設立,豐富了群眾的娛樂生活,讓群眾的業餘生活有了質的提高。二是圖書現刊閱覽室,圖書現刊閱覽室共有藏書7500餘冊,現刊9種,書的涉及面非常廣泛,有農村養殖種植類、農村基層建設類、醫療衛生類、法律類、少兒類、小說類及傳統文化娛樂類等等,滿足了各類讀者的需求,為我鄉群眾建立了一個知識的「充電站」。三是電子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共有10台電腦,可供讀者在網上在線閱讀、上網查詢資料及網上沖浪等等,電子閱覽室拓展了我們的視線,讓我們與世界的距離更近。四是文體活動室,文體活動室可供村民們休閑健身,初步實現了讓農村居民享受城市生活。五是設立了歷史遺址宣傳走廊,將我鄉境內的歷史遺址圖片及簡介做成圖文並茂的宣傳畫,讓更多的人記住歷史,了解

加強幹部綜合素質建設。在鄉機關內,建立「五個一」制度。即:上一堂課,在每周例會上點評上周工作,表揚突出的人和事,同時對工作中存在的錯誤和不足進行分析改正,加強盲點的學習。搞一次集中學習活動,每月月初周五下午組織幹部進行集中學習,內容以農村政策法律為主,幹部參與學習後再到各村指導黨員幹部集中學習。推薦一本書,幹部們每月在鄉圖書閱覽室的優秀讀物推薦欄處推薦自己讀過的好書,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寫一篇文章,每月每個站所推薦一篇優秀工作記錄。編發一份簡報,每月根據各個站所及工作人員編寫的質量高且能對工作有一定促進和指導的文章進行搜集整理,編發《滑石簡報》,每月一期,指導全鄉開展作風建設。

加強團體建設。鄉裡面正面引導,提供平台,組建成立民間文藝團體。目前有龍舟隊2支、儺戲劇團1個、文藝娛樂健身隊5支等,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鄉綜合文化站牽頭成立的文化體育協會,自主開展文體活動,宣傳健康、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倡導不怕困難、艱苦奮斗、勇於創新的社會新風尚。

加強文體活動的開展。通過整合文化資源,舉辦文化活動,在「弘揚傳統美德,塑造新型人格」上花力氣。一年一度的春節文化匯演、三八節文體活動、六一文藝匯演、紅色文化徵文、儺戲表演、中小學生傳統文化專題教育等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已列入全鄉年度活動安排表,去年全鄉免費送電影50場,送戲3場,鄉內舉辦文藝匯演7場。通過這些有特色的文化活動,把滑石的民間文化挖掘出來,培養一批今日的文化人。

加強文化氛圍的渲染。在鄉、村兩級為文明人張榜,為五好家庭掛牌,為節孝子弟宣傳,樹正氣、倡新風,促進社會健康、文明、和諧發展。

推動學習型貴州建設,促進同步小康步伐

推動學習型貴州建設,加強幹部群眾知識文化的學習,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配合政府在農村的中心工作,加強村民的思想教育及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質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民生需要,是執政需要,是和諧社會發展的現實必要。

充實群眾精神生活,滿足群眾精神需要。農村賭博之風、信佛信教盛行說明農民群眾精神生活匱乏。在物質發展與精神建設不協調、西方文化沖擊、傳統與時代文化沖突的新形勢下,如果精神文明建設的步子跟不上,農民選擇文化缺乏健康導向,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各種文娛團隊的成立,充實了群眾的精神生活,健康有益的活動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支持。

提高農民素質,做文化強人。農家書屋中、遠教電腦前,農民朋友津津樂道;送戲下鄉處、農技推廣點,農民朋友前呼後擁;文體活動中,農民朋友團結協作,共同奮斗;這些場面,都是農民群眾自強不息、素質提高、凝心聚力的體現。

文體活動溝通干群感情。通過開展一系列文藝表演、體育競賽,為密切干群關系、溝通鄉鄰感情提供了載體和平台。通過這些活動,干群加強了解互信,鄰里增進關愛友誼。

滑石鄉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蘊,一直激勵著滑石人民不斷的學習進步,推動學習型貴州建設,創建書香貴州十佳鄉鎮,弘揚傳統文化,繁榮民生文化,傳承遠古農耕文明,發展現代高效產業,正用不斷進取的精神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書寫新篇章。

『伍』 貴州英雄人物有哪些

1,鄧恩銘

鄧恩銘(1901-1931),又名恩明,字仲堯,男,貴州荔波人。山東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2009年9月,鄧恩銘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王若飛

王若飛(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倫,小名運笙(運生)、蔭生,號繼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參加革命深入敵後化名黃敬齋,出生於貴州安順,傑出的共產主義先驅、中共領導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2009年,王若飛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3,周逸群

周逸群(1896—1931),字立鳳,祖籍湖北省蒲圻縣,出生於貴州省銅仁市。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宣傳家、活動家,賀龍同志的入黨介紹人,早期中國共產黨軍隊的締造者之一。

中國共產黨三大革命根據地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紅軍的創建者之一。2009年9月14日,周逸群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4,曠繼勛

曠繼勛(1897—1933),男,漢族,原名大勛,號集成,貴州思南縣人。少時只讀過三年私塾,從小好動,愛彈跳,會騎馬,練就了一副輕捷矯健的身軀。輟學後隨父串鄉擺攤賣葯。1919年入川當兵,歷任連長、營長。2009年9月10日,曠繼勛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5,黃大發

黃大發,男,漢族,1935年11月出生,貴州遵義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半坎組人,小學文化,1959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大隊大隊長、村長、村支部書記,現任團結村名譽村支書。2017年6月30日,被授予貴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年份英雄」稱號。

『陸』 貴州銅仁有多少年的歷史

銅仁歷史悠復久。溯其淵制源,元時有漁者沒入水底,得銅人三尊,挽而出之,府之名以此。這里設置縣已有1300多年。元置銅仁大小江等處軍民長官司,隸思州安撫使。明永樂十一年置銅仁府。明萬曆二十六年置銅仁縣。1949年11月銅仁解放仍置縣。1958年10月銅仁、江口、玉屏三縣並為銅仁縣。1961年7月又按原建置三縣分開。1987年8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柒』 誰能幫我找出明朝到清朝,對貴州和銅仁作過貢獻的歷史人物以及典故歷史人物要具有畫像和簡介

徐廷傑 貴州銅仁人。舉人,紅號軍首領。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11月在銅仁發動起義,起義軍用紅色頭巾,所以稱紅號軍。起義軍先後攻佔銅仁、松桃、思南、石阡、印江、玉屏、清溪,湖南的鳳凰、晃州、沅州和四川的秀山等十餘州縣。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正月,清政府派湘軍進攻銅仁,徐廷傑在戰斗中犧牲。斗爭失敗,余部轉入白號軍中。
梅濟鼎 清朝貴州銅仁人。清道光時(公元1821-1850)舉人。因痛恨苛征,於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10月與徐廷傑在銅仁率眾起義,攻佔銅仁府文武衙門,擊斃知府。隨即與江口劉世美,印江田宗達等相呼應,率眾再次起義。他們以反"折征"為口號,頭帶紅巾,故稱紅號軍,梅為紅號軍首領之一。紅號軍士氣旺盛,連陷松桃、思南、石阡、印江、玉屏、青溪等城鎮,並向湖南進軍,義軍民展到萬餘人。

『捌』 貴卅銅仁市地理歷史

歷抄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襲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玖』 貴州省石阡縣有什麼歷史人物

徐培深:男,字資之,號松泉,又號梅花之主,1779年出生,1858年去世,貴州石阡湯山鎮(今銅仁市石阡縣)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與同鄉成世瑄,張海瀾同科考中進士,被京城名宦們譽為「石纖三傑」。復殿試中二甲12名,改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戶部員外郎雲南司主事、直隸知州等。在京不久外放陝西,直隸等地任職。道光十年(1830年),任江南監察御史,贏得「剛直不阿徐御史」的美名。也因如此直諫冒犯皇帝,險遭殺身之禍,最終遭罷官離京。道光十五年(1835),徐培深游歷揚州,受兩江總督陶澍之聘,主講梅花書院,因號梅花主人。

張海瀾:清朝政治人物,貴州石阡府(今銅仁市石阡縣)人。清嘉慶廿二年(公元1817年),他與同鄉徐培琛,成世瑄上京會試,同時高中丁丑科進士,被京城名宦們譽為「貴州石阡三傑」。歷官內閣中書、川東道、四川華陽知縣等。他關心人民疾苦,為使農作物不受蟲害,狠剎濫捉田雞之風,效果良好,被當地人傳為佳話。離任時,百姓夾道歡送,並豎功德碑以示不忘。

成世瑄(1790~1842),字師薜,號琨圃,亦號蘭生,貴州石阡人(下屯)。成世瑄是石阡三傑之一。在署理兩江總督期間,仍事必躬親,日理萬機。諸事紛至沓來,成世瑄積勞成疾,數月之間咯血數次。盡管如此,他仍以國事為先不敢偷安,終因力盡身頹、咯血數升不止,於1842年5月26日病逝任上,時年52歲。

夏國光:男,字觀之,號貫之、官之,又號松明山樵,清末貢生,清朝時期著名畫家,清朝貴州石阡(今銅仁市石阡縣)人。生活於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1908年)。他善繪畫,擅山水,尤工畫梅。有四時花卉屏長傳世。

李紹蓮:名光聯,字壁輝,號紹蓮,別號青蓮居士,清甲午科舉人,石阡縣中醫開山鼻祖,貴州石阡湯山鎮(今銅仁市石阡縣)人。其父李大斌是湯山鎮的名中醫,在該鎮中河街設有「李仁和葯店」。1895年李紹蓮進京會試時在康有為的倡導下,參加「公車上書」,與眾舉人聯名上書,請求變法。變法失敗後,返回石阡設館教學。後因其父病故,他辭教從醫,苦研醫道,並收受弟子,晚年積一生經驗著有《中醫要覽》一書和手抄驗方一本,死後鄉人建有鄉賢祠以紀之。

邱石冥:男,原名樹滋,又名孺子,號石冥山人,1898年出生,去世於1970年,我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貴州石阡白沙鎮(今銅仁市石阡縣)人。民國時期公認的國學大師。

『拾』 苗族的風俗習慣和歷史人物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一、服 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後,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分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復雜。

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後,連耳朵都包在內面。花垣等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綉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綉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製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圈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瓜子耳環、耙粑耳環、龍頭瓜子吊耳環等等。

衣褲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綉花或縷紗,並要加上欄桿花瓣於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後兩面的邊緣刺綉挖雲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製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綉工精緻的,需工日數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緣的滾邊、綉花或數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綉花紋,並滾欄桿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綉花,頭尖口大,後跟上耳,以便穿著。

解放後,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二、節 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色情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歌舞節。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趕場交換,常常受騙上當。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節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清明歌會均有傳統的中心會場。吉首市東部的苗族人民趕清明,其中心會場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場上。到時,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氣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臨仍不肯散會,一直唱到通宵達旦。

4.看龍場。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龍El,習慣稱做看頭龍後十二天又輪轉到辰日,再逢看龍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若在這天幹了農活,就屬於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對於「看龍」的事,非常重視。

5.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斗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辛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 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6.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鳳凰縣落潮井一帶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舉行盛大歌會。鄰近的花垣、吉首等縣和貴州的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參加。到會人數常常達兩三萬人之多。

7.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

8.趕秋。趕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慶節日之一。每年的「立秋」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農活,身穿節日盛裝,邀友結伴,興高彩烈地從四面八方湧向秋場,參加或觀看各種文娛活動。傳統的秋場有吉首縣的矮寨場、花垣縣的麻栗場、鳳凰縣的勾良山、瀘溪縣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這一天,秋場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動,花團錦簇,歌音裊裊,笑語盈盈,十分熱鬧。

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隻山鷹,同時墜下了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要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在鄉親的幫助下,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可以同時坐八個人的風車形鞦韆,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愛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巴貴達惹的願望實現了。在秋場上,他找到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他倆通過對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從那之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擇配佳偶,形成「趕秋」盛會。

9.櫻桃會。苗山多櫻桃樹,每當春季櫻桃成熟之時,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約聚會在櫻桃林中唱和山歌,進行社交活動。此種活動,苗語叫做「柳比娃」,用漢語直譯的意思是「摘櫻桃」。以花垣縣和保靖縣一些苗寨最為盛行。

10.跳香會。跳香會流行於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游藝活動。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文化。

苗族歷史人物

1.屈原(BC340—BC278),中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化名人,楚國政治家。在政治上,力主改革、聯齊抗秦,為饞言所害,鬱郁不得志,其主張不為朝廷所納,反屢遭貶謫和放逐。楚都郢城被秦國攻破之後,投江殉國。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招魂》、《九歌》等。其創造的文化藝術成就享譽世界、千年不衰。有學者論證屈原是苗族先民,但仍有爭議。
2.楊完者(?—1358),湖南綏寧人。元代農民起義將領,後受招為官,初授千戶,官至元帥。後矜驕日肆,被同僚圍困而自縊。
3.沐英(1345—1392),明初大將。安徽定遠人,籍貫湖南城步。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任大將軍,討西番、征雲南,屢立戰功。授西平侯,卒,假追封黔寧王。或以為回族。
4.藍玉(?—1393),明初大將。安徽定遠人,籍貫湖南城步。元末參加朱元璋起義軍,戰功顯赫。曾任大將軍、封涼國公。後居功自恣,以謀反罪被誅。或以為回族。
5.吳鶴(?—?),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鎮溪)人。曾隨大思想家王陽明游學江西,為其著名弟子。耿直不阿,不樂仕途,拒官不就,堅持在鄉里設館辦學。為唐宋以來苗族第一代漢文化知識分子。後人為其建祠立碑,開設「源溪書院」以示紀念。有詩章若幹流傳於世。
6.滿朝薦(1561—1629),湖南麻陽人。是苗族中迄今所知最早的科舉文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曾任陝西西安府咸寧知縣、明朝廷刑部郎中、尚寶寺正卿、太僕寺正卿等職。
7.吳八月(1729—1796),湖南鳳凰人。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在反抗清朝戰斗中,戰果累累,被公推為「苗王」。起義軍在他的統一指揮下,多次重創清軍。因叛徒出賣被俘,被清廷處以極刑。
8.石柳鄧(1744—1797),貴州松桃人。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戰術靈活,屢敗清軍。因叛徒出賣,起義受挫。嘉慶元年在貴魚坡戰斗中壯烈犧牲。
9.石三保(1746—1796),湖南花垣人。清乾嘉苗民起義領袖。高舉「苗王」大旗反清,多次沉重打擊清軍。組織鴉酉大會戰,大敗清軍明安圖部。起義受挫後被俘,押往北京,凌遲處死。
10.龍紹訥(1792—1873),貴州錦屏人。晚清苗族舉人,著名的苗族學者、教育家。有《亮川集》等作品集傳世。
11.張秀眉(1823—1872),中國近代著名的苗族起義領袖。貴州台拱人。1855年在台拱掌梅泥歃血盟誓,被推為大元帥,掀起了長達十八年之久的大規模的反清武裝起義,攻克了貴州東部十餘個縣府,期間曾建立農民政權,創造了著名的黃飄大捷。其起義對清政府的統治形成很大的威脅,對貴州省各地風起雲涌的反抗斗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1872年被俘,殉難於湖南長沙。起義失敗。
12.陶新春(1825—1867),中國近代著名的苗族起義領袖。貴州威寧人。1860年與其弟陶三春在赫章韭菜坪聚眾起義。十數年間,叱吒黔、滇、川三省邊區,曾攻克水城廳、郎岱廳、大定府等廳府,建立了豬拱箐根據地,活動范圍遍及周圍數十個州縣,各族農民群起響應,聲威大震。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1867年被清軍重兵進剿,被俘就義。1871年起義失敗。
13.楊岳斌(?—?),清朝名將。湖南吉首(乾州)人。原名楊載福。曾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累官湖北提督、福建陸師和水師提督、陝甘總督。中法戰爭中,率湘西苗兵協助**作戰,再立戰功。死後,追賜太子太保。
14.項從周(1856—1914),中國近代抗擊外國侵略斗爭英雄。雲南西疇人。武藝高強,曾被當地苗族社區推為苗王。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首興義旗,率領各族群眾抗擊法國侵略者,殲滅法國侵略者二百餘人。與侵略者鬥智斗勇,阻止了侵略者霸佔中國領土的圖謀,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受到清政府的嘉獎。
15.龍驥(1859—1936),湖南鳳凰人。苗族教育家。曾在湖南省試科舉中奪魁。兩次進京會試,均因「苗籍」而落第。後辭官回鄉,以家為館,一心辦學,創立「棲山書院」,培養了大批苗族人才。有詩作若干傳世。
16.石板塘(1863—1928),原名石皇璽。湘西苗區著名的民間歌師、民間知識分子。湖南花垣人。創制「板塘苗文」,編著《苗文字典》一本。後人搜集並正式出版有《板塘苗歌選》。
17.熊希齡(1870—1937),中國現代傑出的慈善家、政治家、教育家。湖南鳳凰人。曾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兼財政部部長,世界紅十字中華部會會長。
18.王憲章(1888—1914),中國現代革命家。貴州興義人。辛亥革命武昌首義領導人之一,同盟會會員。在「二次革命」中,任江蘇江北討袁軍總司令,後組織「鐵血團」與袁世凱當局斗爭。1914年被馮國璋殺害。
19.梁聚五(1892—1977),政治活動家、學者。貴州雷山人。曾在靖國軍、國民革命軍、湘西陳渠珍部、印緬遠征軍等部隊中任職。在新中國,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民委副主任委員等職。著有《苗彝民族發展史》等著。
20.歐百川(1894—1970),政治活動家。貴州松桃人。曾為賀龍軍中名將,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曾被委以南京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高參,但拒絕赴任。曾任貴州省副省長。1970年被迫害致死。
21.石啟貴(1896—1959),苗族本族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湖南吉首人。解放前,為苗族爭取經濟文化發展權益和政治平等權利奔走呼號。曾任民國政府國民大會代表。著有《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等書,是著名的苗族本族民族學家。
22.吳性純(1898—1979),著名醫生、苗族第一個博士學位獲得者。貴州威寧人。1929年獲華西協合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回到家鄉從事醫療衛生事業,曾任石門坎光華小學校長、昭通福滇醫院內科部主任,後自辦建華葯房。解放後,任昭通地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有口皆碑,遠近聞名。
23.田渠 (1900—1957),物理學家。湖南麻陽人。獲法國國家天文學博士學位,可能是苗族中最早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者。原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24.沈從文(1902—1988),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物學家。湖南鳳凰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25.朱早觀(1903—1955),中國現代著名政治活動家、軍事家。湖南鳳凰人。曾任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副主任,國防部辦公廳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26.滕代遠(1904—1974),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湖南麻陽人。曾任紅五軍、紅一軍、紅三軍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部長、國務院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
27.雷興翰(1904—1989),醫學家。湖南麻陽人。1935年到美國留學,獲博士學位。原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8.龍咸靈(1911—1993),著名物理學家。貴州錦屏人。原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空間物理研究所所長,原武漢大學物理學教授。
29.任 虹(1911—),原名常學墉。著名口琴演奏家、兒童音樂家。貴州黃平人。曾長期擔任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
30.李家文(1913—1980),著名農業科學家。湖南湘鄉人。原山東農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在美國病逝。
31.楊漢先(1913—1998),民族學家、政治活動家。貴州威寧人。曾任貴州省民委副主任、貴州民族學院院長、貴州大學副校長、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長、貴州省政協第三、四、五屆常委會副主席。是民國時期較有影響的苗族本土民族學家。
32.吳向必(1926—1997),政治活動家、畫家。貴州松桃人,曾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員。被列入《世界名人錄》。
33.陳靖(l9l8—),軍隊作家。貴州翁安人,曾任南京軍區炮兵司令部顧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34.李振軍(1920—),軍事家。湖南鳳凰人。曾任湖南軍區副政委、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武警部隊政委、總司令。
35.王朝文(1930—),貴州黃平人。曾任貴州省委書記、省長、全國人大民委主任委員。
36.今旦(1930—),原名吳滌平。貴州台江人。曾任貴州民族出版社總編、研究員,苗語專家、民間文藝家。
37.樂黛雲(1931—),貴州貴陽人。北京大學著名教授,中國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領域研究專家。
38.鍾哲明(1932—),湖南武風人,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家。
39.孫瑜 (1933—),女,醫學家。湖南沅陵人,湖北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40.黃勇先(1935—),供電裝置專家,廣西平樂人。現為武漢科技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41.李敖 (1935—),台灣東吳大學教授、著名作家。黑龍江哈爾濱生人,祖籍貴州威寧。
42.伍略(1936—),原名龍明伍。貴州凱里人。國家一級作家。貴州省作協副主席,《南風》雜志主編。
43.李廷貴(1936—),貴州凱里人,曾任貴州民族學院代院長、教授,苗族研究專家。
44.潘大金(1937—),科學家。貴州黃平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教授、研究員。
45.楊光漢(1938—),著名紅學家。貴州台江人。雲南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46.龍清廉(1938—),畫家、書法家。湖南古丈人。現為新疆畫院專業書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47.李金池(1938—),貴州雷山人。曾任中央民族學院副校長、《民族團結》雜志社長兼總編。
48.楊紹櫚(1940—),作曲家。貴州天柱人。上海電影製片廠專業作曲家。
49.玉珍(1947—),湖南省花垣縣人,女,苗族,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50.王正福(1947—),貴州凱里人,男,苗族。貴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十六大代表,十五大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屆五中全會遞補為中央委員,十六屆中央候補委員。
51.凌宇 (1949—),湖南龍山人,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沈從文研究專家。
52.徐新建(1955—),貴陽人,四川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比較文學研究學者。
53.宋祖英(1966—),女,歌唱家。湖南古丈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舞團國家一級演員
54.巴拉河(1974-),男,台江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之一,自由撰稿人。

閱讀全文

與銅仁歷史人物劉明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