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臨淄歷史人物

臨淄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09 14:53:38

Ⅰ 要一個臨淄的英雄故事

唐朝最有個性的女子: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的姐弟,只是她的故事卻不像是真實的,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兒呀!

當年,她父親李淵和弟弟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了,消息傳到長安,她和丈夫柴紹都成了叛臣的家屬,危在旦夕。李淵來密函,讓他們夫婦速來太原,柴紹就和公主商量怎麼個走法。兩人一起上路,顯然目標太大,分開走又不能保障公主安全,這讓柴紹左右為難、委決不下。豈知公主卻鎮定地一笑,說父親起兵了,正是用人之際,你速速前去幫忙,我一個女子,很好隱慝,不會成為重點通輯對象,走吧、走吧。柴紹心中不舍,無奈公主堅持如此,他一時也想不出更周全之策,只好自己一個人上路了。

丈夫走了,兵荒馬亂、風聲鶴唳之際,孤身一人的平陽公主真能把自己藏得好好的,等待自己的父兄、丈夫打到長安再露面,作為一個女孩兒,也算是本領不小了。但她卻悄然回到自己鄉下的庄園,在男僕馬三寶的協助下,散財聚眾、收降盜匪、自樹旗幟。等到李世民攻打渭北時,平陽公主帥七萬部眾和他勝利會師。李淵把她和柴紹都劃歸李世民節度,眾所周知,李世民所帥部隊是大唐精銳中的精銳,從此,平陽公主隨弟弟南征北戰,她和柴紹都自建幕府——就是自己有一個軍事參謀團,她的僕人馬三寶後來也成了一名將軍,李世民把他比做自己姐姐的衛青。公主的部隊又稱「娘子軍」,從此這個名號傳揚千古。

武德年間,平陽公主不幸去世,李淵破例下令用軍樂為她送葬,儼然把她當做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

李世民和姐姐平陽公主是一對英雄兒女,他們吹起了剛毅智慧的大唐雄風,他們在風雲際會的時代相映生輝,是人間真實的傳奇。李建成、李元吉,甚至李淵,似乎缺少的就是他們這種超乎凡俗之上的氣概。

秦良玉
中國明朝女將。秦良玉,字貞素,四川忠州(今忠縣)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嫁與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隨夫攻打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土司楊應龍。夫死,代領其職,統兵嚴峻,所部號白桿兵。泰昌元年(1620),為抗擊後金軍,她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救援沈陽。次年,邦屏戰歿,她出家財為軍資,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不久,回蜀攻打土司奢崇明等人,解成都之圍,並乘勝收復重慶,因功升都督僉事,充總兵官。崇禎三年(1630),她再次出家財濟餉,率兵馳援京師(今北京)。後金軍退去,崇禎帝召見賜詩,以褒其功。她回蜀後11年間,曾多次與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交戰。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後人贊她為摧鋒陷陣、崎嶇轉斗的女中豪傑。
今天北京還有「四川營」這個地名,就是秦良玉留下的。當時全國各地勤王軍隊中,只有四川的是女將領兵,讓各地大開眼界。崇禎皇帝親自為她寫了詩: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古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手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胡虜飢餐誓不辭,飲將鮮血帶胭脂。
凱歌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虜胡,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北京至今有地名叫四川營,是秦良玉駐扎營房的地方。
後人憑吊四川營址時曾留下「金印夙傳三世將。綉旗爭認四川營。至今秋雨秋風夜,隱約笳聲雜紡聲」的詩句。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門外當年秦良玉駐兵之處,仍保留有「四川營胡同」、「棉花胡同」一類的地名,

詹西女王與反英大起義
拉克西米·芭伊(1835—1858)亦稱詹西女王,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主要領袖之一。原為印度詹西邦土王甘加達爾·拉奧的王後。

在反抗英國殖民者的大起義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詹西女王就是一位。

詹西原是一個小王國,後與英國人簽約,成為東印度公司的附屬國。1853年王公去世無子,由收養的一個幼兒繼承,但東印度公司不承認,將該王國兼並。詹西女王的本名叫拉克希米·拜依,幼年進宮,被封為皇後,詹西王公死時她才19歲,便成為該國的實際統治者。王後多次吁請東印度公司歸還國土,均遭拒絕。大起義爆發後,詹西在女王的率領下也宣布起義。後受英軍攻打,詹西陷落。女王身著男裝,背負養子,率部突出重圍,輾轉來到爪廖爾,與另一位起義軍領袖丹地耶會合,准備利用爪廖爾的有利地形迎擊英軍。詹西女王在守城的戰斗中打得很英勇,最後壯烈犧牲,死時年僅23歲。詹西女王的壯舉為印度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她的英勇事跡一直為印度人民所傳頌。

起義雖然被殘酷鎮壓下去了,但大起義大大打擊了英國殖民主義者,英國人不得不從大起義中吸取教訓,調整了對印度的政策。1858年英國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印度政府的統治權直接由英國政府承擔,向印度派遺了第一任總督,187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印度女王,印度完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統治地區,稱「英屬印度」,面積約佔印度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是受英國保護的幾百個土邦,稱「土邦印度」,佔印度的三分之一。英國人的殖民統治給次大陸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它對印度傳統社會結構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回答者: 0哈哈小子0 - 門吏 二級 3-16 20:06
武則天當上了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 o ⊙ )啊!
( ⊙ o ⊙ )!
O(∩_∩)O哈哈~
回答者: hyqa1234 - 試用期 一級 3-20 19:21
穆桂英掛帥故事梗概(簡介)
北宋時期,遼東安王興兵造反,邊關緊急。宋王命令王強匯集京師武將,在校場比武點帥。但奸臣王強囑他的兒子王倫奪帥,以便將來共掌兵權,篡奪朝政。楊家將自破了天門陣,保住宋王以後,只剩下了佘太君、楊宗保、穆桂英、楊思鄉、文廣和金花等人。佘太君因宋王無道,攜子孫辭官回河東,已經二十餘年。一天,楊宗保將安王造反、邊關緊急事稟報佘太君。余太君惦記國事,不知由誰帶兵抵抗,遂派文廣前往京城打探。文廣、金花在京城看到王倫在比武場上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心中不忿,與王倫校場比武。他們先是以箭穿金錢眼取勝,後又刀劈王倫。宋王問明楊家情況,命穆桂英掛帥,文廣、金花為馬前先鋒。文廣、金花歸來,將帥印交給穆桂英。穆桂英因對宋王昏庸、聽信讒言不滿,不願意掛帥出征,用繩索捆了文廣,准備進京辭官請罪。佘太君以國事為重,勸說穆桂英回心轉意,打消了她的重重顧慮。穆桂英終於同意掛帥出征,去保大宋江山。出征之日,穆桂英全身披掛,威風凜凜,余太君親自前來送行,大隊人馬浩浩盪盪,前往平定安王之亂。時年,穆桂英53歲。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664~710年) 上官婉兒,唐代女官、女詩人、唐中宗昭容。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儀孫女。儀被殺,隨母鄭氏配入內庭。因才氣過人,被武則天賞識,沒有被誅殺。年十四,即為武則天掌文誥。唐中宗時,上官婉兒成為中宗後妃之一,被封為昭容,故又稱上官昭容。上官婉兒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臨淄王(即唐玄宗)起兵,與韋後同時被殺。 後人稱其為「巾幗首相」。

王昭君wánɡ zhāo jūn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李清照
李清照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而文學藝術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因為不可能有當時的照片傳世,我們現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但據這出身的推測,再參考她以後詩詞所流露的神韻,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李清照幾乎一懂事,就開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訓練。又幾乎是同時,她一邊創作,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理論。她不但會享受美,還能駕馭美,一下就躍上一個很高的起點,而這時她還是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

Ⅱ 齊國故都臨淄有哪些街道以歷史人物的名字命名的

晏嬰路、太公路、恆公路、管仲路

Ⅲ 臨淄境內的歷史名人歷史故事

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淄河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因齊故城臨近淄水,由此而得名臨淄。淄河是山東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臨淄人民的母親河。

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里。臨淄境內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積227.1平方公里,河床寬一般在500—800米,最寬1公里以上。

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時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斷裂層伸延,多滲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說。每逢雨季,山洪爆發,巨濤滾滾,汪洋一片,驚心動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沙底可見,細鱗游泳,兩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曠神怡。

臨淄歷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在這里。

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里。殷商時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傳至六世胡公靜,為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胡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此後,臨淄為齊都城,歷時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姜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

Ⅳ 山東淄博臨淄高陽歷史人物有哪些

高陽太守------賈思勰--齊民要術

Ⅳ 淄博歷史上有哪些知名人物嗎

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淄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齊國都版城長達800年之久。權在此期間,風雲變幻,波瀾壯闊,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管仲、孫武、晏嬰、田單、司馬穰苴等名君賢相、英帥良將,不僅創建了"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的這個海內外聞名的東方名都,也創建了一部雄壯曲折的齊國史。在先秦的歷史舞台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悠久的歷史,為淄博遺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跡,臨淄故城及其周圍地帶文物古跡浩繁,被譽為"地下博物館"。臨淄的後李文化在我國北方屬首次發現,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文化在淄博皆有跡可尋。清代文壇大家蒲松齡和他的巨著《聊齋志異》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關注,淄川區蒲家莊,也成為一個風光優美、宛若仙居的聊齋文化旅遊區。清代文壇領袖王漁洋、趙執信和蒲松齡被後人並稱為孝婦河畔三名人,蘊藏深厚的齊文化,使淄博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積淀深厚的文化旅遊之都。

Ⅵ 誰知道臨淄的一位歷史人物,他的歷史故事,傳說,典故等

孫氏家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孫氏家譜。《新唐書·經籍志》載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15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姓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後,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孫氏族譜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編修的。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孫氏族譜總數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山東鄄城《孫氏族譜》發現於山東鄄城紅船鎮孫老家村,該譜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部奉孫臏為家族先祖的孫氏家譜。修纂於清光緒年間,現有部分殘缺。它奉孫臏為家族始祖,完整記載了孫臏至清代65世孫的繁衍、遷徙及分布狀況;它還明確記載孫臏原名叫孫伯靈,受臏刑後改名為孫臏。
江西《寧都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譜。修撰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記載了孫中山先祖孫(言利)的生平事跡及孫氏家族繁衍、遷徙、分布等情況。
廣東中壩《孫氏族譜》是一部記載孫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譜。卷首載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孫繼周所作譜序,詳細記述了孫氏的遷徙過程,所載人物世系與《寧都孫氏族譜》所載人物世系完全銜接。
孫姓家譜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闡明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譜論」則是收錄古人關於家譜修撰的意義和作用的言論;「圖像」即繪制的祖先畫像;「思榮錄」 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贈送的能夠光耀家族門面的各種文字材料,如賜字、御制謚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對家族血統源流的考證;「族規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規。

Ⅶ 臨淄境內的歷史介紹

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姜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

Ⅷ 淄博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淄博歷史名人
蒲松齡,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所著《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光輝的短篇小說集。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山東淄川人,出身於一個破落的讀書世家。由於受家庭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少年時代就醉心於科舉,19歲時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振一時,但後來卻屢試不第,生活窮困潦倒,不得不以教書授徒為業。72歲時才授例得一名歲貢。正是這種坎坷的生活道路,使他對清王朝黑暗的統治有深刻的體會。為了發泄自已的不滿,他「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駐成孤憤之書」,寫就一代名著《聊齋志異》。這部著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現行本共有491篇作品,有的作品出自作者的見聞,有的作品是對過去題材的發展和創造,但絕大多數篇章是根據搜集來的民間傳說編寫的。他通過塑一些可受的妖狐鬼怪形象,盡情地鞭撻了腐朽的封建社會和科學制度,熱情地謳歌了自由、個性解放和反封建禮教精神,滿懷激情地贊頌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揭露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榨。反映社會現實,為勞動人民伸冤,是這部著作最深刻的思想內容之一。
齊桓公(?—前643),名小白,系姜齊第15代國君,在位43年。公元前685年, 齊襄公被殺,小白與公子糾回國爭位,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帶鉤,幾乎喪命。小白乘勢裝死,騙過管仲,加緊趕路,在高等人的接應下,奪得君位。他應鮑叔牙之諫,從魯國接回管仲,任以國政,尊為仲父;進行改革。他依靠群臣智謀,實行「參其國而伍其鄙」、「作內政而寄軍令」、「相地而衰征」等政策,又即山鑄錢,煮海為鹽,使齊國大治,國富兵強。外交上親鄰國,退還所佔魯國、燕國的土地,討伐淫亂諸侯,一戰即服萊、莒等31國。當時,周室衰微,諸侯強暴,狄人南侵,中原不安,他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幫助燕國打敗山戎;並存邢救衛,制止了戎狄對中原的進攻;又聯合中原諸侯南攻蔡、楚,與楚盟於召陵;還曾平定東周王室的內亂,干預諸侯國君的廢立。前651年舉辦葵丘之會,周襄王派人參加。他在位43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等人相繼死去,桓公不聽管仲遺言,又起用佞臣易牙、豎刁、開方三人。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三人乘機作亂,桓公被餓死,屍體停放67天才得收斂。齊國由此中落。今臨淄區鄭家溝南二王冢傳為他和齊景公的墓。齊故城西北有高台,名「桓公台」,傳說是他會見諸侯和檢閱兵馬的地方。
鮑叔牙(?—前644)齊人,與管仲為友。以善於知人為後世所稱道。公元前694年,齊襄公淫亂無常,襄公諸弟紛紛外逃。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鮑叔牙輔小白,逃到莒國。公元前685年,齊國內亂,國君被殺,他得到消息,帶小白搶先回國,打敗公子糾,奪得政權。小白即位為桓公,要任他為相。他推辭說:「您要治理齊國,我與高即可勝任;若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又說管仲有五大長處,都超過自己。他勸小白別計一箭之仇,請回管仲,委以重任。管仲相齊後,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國政。管仲下世後,鮑叔牙繼管仲為相,周年而歿。後來,鮑叔知人與管鮑之交的故事一直作為美談,流傳於世。管仲曾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淄博歷史名人(古代部分) 1,趙執信 生於康熙元年(1662年)卒於乾隆九年(1744年),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殿試二甲進士, 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2,趙振業,明天啟乙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入清以後,作過山西、江南兩布政司參議。青州府益都縣顏 神鎮人。趙執信曾祖父。 3,趙進美,明崇禎庚進士,入清以後,官至福建按察使。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人。趙執信叔 祖 。 4,孫廷銓,字枚光,顏神(今博山)大街人官至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要職。1662年(康熙 元年),官拜內秘書院大學士,入參機務 5,蔣天珍,清道光年間山東博山人,官居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從四品,捐地建博山爐神廟,洪覺寺,並重修 紅門,及顏文姜祠建築群,蔣今長之子,死後葬於博山城西二槐樹。 6,蔣今長,清嘉慶年間山東博山人,官居中書科中書舍人,捐修博山顏文姜祠山門,永濟橋,玉皇宮等建築, 三子蔣天珍,蔣天錦,蔣天鈞皆在京為官。死後葬於博山城西二槐樹。 7,董永,西漢千乘人(今淄博市高青縣高苑城古城)被列入宣傳封建倫理道德的《孝子傳》。後來董永 被封了個小官,死後葬在周村城東南方的大埠山上,其墓至今仍保持原祥。11,陳仲,名定,也叫陳 仲子,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戰國時的著名賢士。 8,林放,字子邱,春秋魯國人,是孔夫人的得意弟子之一 9,歐陽高,字子陽,高青人,西漢今文《尚書》歐陽之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10,胡母生,字子都,臨淄人,西漢今文經學之一公羊學派的代表人物。 11,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時期名臣。臨淄人, 12,王應統(1664—1715),字緒光,號敏齋,祖籍山東長山縣,出身書香門第 為山東總河中軍副將改 任神木副將。後又歷任江南總漕中軍副將,文登副將等。提升創業河北總兵,鎮守懷慶。 13,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另柳居泉士,山東淄川人 創作出《聊齋志》異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 文學遺產。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14,畢自嚴,周村王村鎮西鋪村人, 明天啟年間官至戶部尚書。子畢際有。 15,畢際有,周村王村鎮西鋪村人,曾官至江南揚州,後因事受牽連,罷官回鄉。父畢自嚴。 16,劉鴻訓(1565—1634),字默承,號青岳,周村太和庄(又叫劉家寨子)人崇禎即位任命這禮部尚書 ,東閣大學士又提拔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即宰相),主持朝政。 17,劉一相(1542—1624),行二,字維衡,號靜所,又號頃陽。周村太和庄人被任命為山西澤洲高平縣 知縣升為南京吏科給事中遷為陝西按察院司僉事,分巡隴右道 山衛知事。山西稷山縣知縣 18,孟雒川 ,濟南府章邱縣舊軍鎮人,阜祥,泉祥,瑞蚨祥,瑞蚨祥東家 19,史朝佐,字君輔,祖籍武定州人。被皇帝授翰林院庶吉士、監察御史任為貴州巡撫被晉升為太僕寺少 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晉升他為兵部右侍郎、兵侍郎等職 20,顧炎武,字寧人,又名絳、亭林,曾自稱蔣山庸,江蘇崑山人 21,李少君,字雲翼,武帝時期齊國方士,臨淄人, 22,淳於意 (約公元前205-?)臨淄人,西漢初期著名醫學家,因曾任齊太倉長 23,薛鳳祚(Xue Fengzuo, 1600-1680)中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卒於 清康熙十九年(1680)。字儀甫,山東益都金嶺鎮(今山東淄博)人。 24,扁鵲,姓秦,名越人,又號盧醫,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 前三一O年),祖國醫學的開創和奠基者,齊國人,被後世譽為「醫聖」。 25,賈思勰,生卒年不詳,北魏(公元386~543年)時人,曾任高陽(今山東臨淄西北)太守。所著《齊 民要術》為我國人類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巨著, 26,李化熙(1593-1669),字五弦,號長白小樵。祖籍山西省盂縣,李化熙先後被任命為河州府推官、 河間府推官、天津兵備道、四川巡撫等職。他接皇帝聖旨周村今日無稅,天天今日。 27,轅固,又名轅固生(「生」是「先生」的意思),今桓台縣田莊鎮轅固村人,是西漢《詩》學四大流 派之一《齊詩》的創始人。 28,蔣天鈞,清道光年間山東博山,官居禮部次郎,與兄弟蔣天珍捐地建爐神廟,修洪覺寺(蔣家祠堂)今博山 公園北, 並重修紅門,及顏文姜祠建築群 。蔣今長之子。死後葬於博山城西二槐樹。 29,高珩(1614~1696)字蔥佩,號念東,淄川人,明·崇禎十六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宮至刑 部左侍郎,為清初有名詩人, 30,劉德培(?~1863)字雪田,後改為春田,淄川區開河村人反對清王朝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 31,孫之獬,山東博山和尚房村人,明天啟年間進士,官至侍講,清兵入關請降, 清世祖賜禮部右次郎 32,畢道遠(1810-1889)字仲任,號東河。淄川縣萬家莊(今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萬家莊)人。初任翰林院 散館檢討、山西正主考官、記名御史、司經局洗馬。1851年(清咸豐元年)充國史館纂修,後歷任翰林 院侍講、侍讀學士,文淵閣校理,順天鄉試同考官、廣西正主考官,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兼禮部侍 郎、兵部侍郎,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總督倉場。1882年(清光緒 八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順天鄉試副主考兼署兵部尚書。後任禮部尚書、經筵講官、武英殿總裁、 玉牒館副總裁兼管順天府府尹。 33,焦雲龍(1840-1901)字雨田。長山縣丁家莊(今屬淄博市周村區賈黃鄉)人。歷任陝西省三原、安康、 富平、長安、咸寧等縣知事,綏德、商川知州,潼關廳同知等職 34,蔣其綸,清道光年間山東博山人,著名篆修。清人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三十卷初刻本題:"漢太尉 南閣祭酒許氏記,安邱王筠撰集,相國壽陽祁春浦夫子鑒定,益都陳山嵋、晉江陳慶鏞訂正,博山蔣 其崘書篆。" 35,呂尚 姓姜,名尚,字子牙,東呂鄉東呂里人(今日照市東),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岳有功,封於呂( 今河南宛縣),子孫從封地改姓,故名呂尚。封呂尚為齊侯,都營丘,是為齊太公。36,齊桓公 (?~公元前643年)呂(姜)姓,名小白,是春秋時呂(姜)氏齊國第十五代國君。推行「尊王攘 夷」的政策,救亡扶危,以順討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7,晏嬰(約公元前585年~前500年)字仲,謚號「平」,故後人也稱其為晏平仲,或尊稱為晏子。齊國 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他繼任齊國正卿,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朝,執政近五十年,是春秋時期 和管仲齊名的政治家。 38,仇維禎,字庸足,淄川縣東官莊村人出生於窮苦人家,在明朝天啟、崇禎年間,先後任戶部、禮部、 刑部、兵部四部尚書,領北京兵部大司馬銜。順治皇帝下旨賜御葬,並親筆御書塋林正面碑文:「贈 資政大夫、南京戶部尚書、北京兵部大司馬仇公維禎之墓。」並讓山東巡撫張玉衡親自督建仇家石林。 39,管仲(約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潁上(今安徽省潁上南)人管仲輔 佐齊桓公近40年人們把他安葬在齊國都城臨淄城南的牛山上,為他樹立了高大的石碑,永遠紀念他對 後世的功德。 40,鮑叔牙 (?~公元前644年)臨淄人,春秋時齊國大夫,管仲、鮑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 從公元前681年開始,齊桓公在這一旗幟下向外發展,取得了極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的治世 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 41,田穰苴 生卒年代不詳,春秋末期齊國著名軍事家因曾居官大司馬,故歷史上多以司馬穰苴稱他。齊 景公親到城外迎接,並拜他為大司馬,使掌兵權。 42,齊威王(?~公元前320年) 名因齊,田齊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繼位,在位36年。以善於納 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 43,孫臏 戰國時傑出軍事家。齊國阿(山東聊城地區)人,是春秋時期著名兵法家孫武的後代,原名孫賓 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中發現了《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竹簡。經整理考證,得知《孫臏兵 法》分上下兩編、30篇,1.1萬多字,是我國古代軍事著作 44,齊宣王 (?~公元前301年) 田辟疆,公元前320年繼齊威王為田氏齊國第五代國君。公元前314年 ,燕國發生內亂,他乘機發兵干涉。只50天就攻佔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幾乎滅亡了燕國。 45,田 單 臨淄人,系田氏王族遠房子孫,世居安平(今臨淄區皇城鎮石槽盛),戰國末以敗燕復齊之 功,封安平君,相齊襄王。 46,左思 (約公元250~305年)字太沖,臨淄人,西晉時著名文學家。《三都賦》構思十年乃成。一時京 城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洛陽紙張為之昂貴。左思由此,名傾「太康文壇」。 47,左棻(?~公元300年)字蘭芝,臨淄人,西晉時女文學家,是我國最早的女詩人。晉武帝貴人也。永康 元年三月十八日薨 四月廿五日葬峻陽陵西徼道內 48,房玄齡 (579~648)名喬,字玄齡,號喬松,臨淄人。公元637年(貞觀十一年),唐太宗詔封房玄齡 等14位開國功臣為世襲刺史。卒後,太宗令其陪葬「昭陵」,謚號「文昭」 49,段成式 (約803~863年) 字柯古,臨淄人,唐代文學家。系唐朝開國功臣段志玄裔孫。官至太常少 卿 50,高溪 字型大小白兔先生 男 春秋齊國世臣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等作亂,殺齊襄公自立,他用計誅除亂黨, 擁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 51,寧戚 又作寧武 男 衛固人 春秋時齊國大夫,相國管仲用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生產,著有<<相牛經>> 一卷 52,國佐 男 春秋齊國世臣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曹合兵伐齊,齊敗.他游說晉國主將欲克,訂盟於袁婁 53,王廷揚,山東周村人康熙二十三年中武 舉,但不喜做官,一生隱居於市 王應統父親 54,劉孔懷,山東周村劉家寨子人,劉洪訓之子 55 ,左熹, 臨淄人過太原相、弋陽太守,後升殿中侍御史 左思父親 56,段文昌,臨淄人唐穆宗時(812~824)宰相。段成式父親 57,段安節,臨淄人唐代音樂家,官朝議大夫,著有《樂府雜錄》《琵琶故事》各1卷。段成式之子 58,徐文驤,周村油坊街人,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進士、曾任刑部主事, 59,韓源 周村韓家窩(阿)村人 太僕寺卿管少卿事 60,韓取善周村韓家窩(阿)村人(萬曆五年,1577年)又考中進士,任工部主事。山西按察司分巡冀北道按察使 61,韓萃善 周村韓家窩(阿)村人,明萬曆二年(1574年) 考中進士,授官常州府推官; 62,徐華清(1788-1850)字際唐。臨淄縣(今淄博市臨淄區)徐家圈村人臨淄歷史上惟一的武狀元直隸提標 右營游擊,後升任甘肅省參將升哈密協副將擢升福建陸路提督。後謚「威振侯 63,翟鳳翀(公元1577-1634),字爾騰,號凌玄,山東淄川西河人,明末名臣。歷任直隸吳橋(今河北省吳橋縣)、邱縣(今河北邱縣)等地知事,河南道御史、遼東巡撫、山西按察使經歷、南京光祿少卿、大理寺少卿、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職 64,任浚(睿),字文水,號海王(一說字海王號汶水)。生於明萬曆二十三年(乙未,1595),卒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正月初二日,年六十二歲。益都縣夏庄(今博山區下庄鄉下庄村)人。 初任芮城知縣,又調任榆次,御史監軍大梁清軍入關後,任浚被召入京,授戶部左侍郎,督理京雀錢法。又晉都察右都御史。因管漕糧有法,三年後遷為刑部尚書 65,孫寶侗(1638--1677)字仲愚(一作仲孺)清初顏神鎮人,是相國孫廷銓的次子(長子寶仍是趙執信的岳父王漁洋的妹夫),著有《惇裕堂集》行世。

Ⅸ 盤點淄博歷史名人有哪些

姜尚,字子牙,東呂鄉東呂里人(今山東省日照市東)。西周開國元勛,齊國第一任國君。老年時,被周文王任為國師,又稱太公望。後輔佐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以功高被封於齊地。在齊國「因其俗,簡其禮」,「尊賢智,賞有功」,「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確立以工商興國的方針,齊國從而五業俱興,逐漸強大起來。他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其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齊國第一名相——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名夷吾,字仲,謚號敬,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他任齊國國相40年,輔佐齊桓公推行改革,收到富國強兵的效果,以「尊王攘夷」為謀征伐諸侯,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曾對其弟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又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其言論見《國語·齊語》等。現存《管子》76篇。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桓公(?~前643),名小白,系姜齊第十五代國君。公元前685年即位。他應鮑叔牙之諫,不計管仲一箭之仇,任管仲為相,尊為仲父,進行改革。依靠群臣智謀,使齊國大治,國富兵強。他在位43年,以「尊王攘夷」為號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

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軍事家——孫武
孫武,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家。出生於臨淄。其主要活動在吳王闔閭時期和吳王夫差前期。公元前532年,孫武因齊國變亂徙居吳國,專心研究軍事理論,完成了不朽兵典《孫子兵法》。後成為吳軍統帥,其軍事才能在「五戰入郢」中得到發揮和體現。而令其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乃是其著作《孫子兵法》。《孫子兵法》13篇,5900餘字,文義精粹,內容豐富,被譽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

功比管仲的一代名相——晏嬰
晏嬰(公元前578~公元前500),字仲,謚平,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餘年。晏嬰繼承了管仲富國強兵的內外政策,重禮尚義,以禮治國,並推行薄斂省刑的政策,鞏固了齊國的大國地位。他生活節儉,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出使不辱,捍衛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他的言行事跡有《晏子春秋》一書流傳於世。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中醫學奠基人——扁鵲
扁鵲,齊國盧邑(今濟南市長清區)人,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主要活動於齊桓公田午至秦武王贏盪時期。傳說扁鵲師從長桑君,學成之後便行醫列國。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他曾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簡子的病,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公田午的病。「諱疾忌醫」的典故出於此。扁鵲傳授生徒,開創醫學教育,是齊派醫學的開山鼻祖。扁鵲行醫到秦國,秦國太醫李醢自知醫術不如扁鵲,便派人刺殺了他。

納諫用能、勵志圖強——齊威王
齊威王(?~前320),名因齊,以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初即位,沉湎酒色,國內混亂。後虛心納諫,下定「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決心,整頓吏治,廣開言路,齊國漸強。又開拓稷下學宮,招徠各派學者前來著書立說,議論政治。鄒忌深明治國之道,齊威王與其相識三月,即任以為相。孫臏曾在魏國受刑,威王用為軍師,兩次打敗強魏。齊國聲威震懾諸侯,雄踞東方,一時號令天下,成為戰國七雄之冠。

傑出的軍事家——孫臏
孫臏,齊國阿(今陽谷縣東北)人,大約活動於公元前380年~前320年間,孫武後代,戰國時期兵家代表人物,傑出軍事家。與魏國龐涓俱投鬼穀子學軍事。後遭龐涓陷害,被處以臏刑。齊威王與其言兵後,任其為軍師。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的齊軍分別在桂陵和馬陵兩大敗魏軍。齊國聲威大振。孫臏有《孫臏兵法》傳世,分上下編,30篇,1.1萬字。

用火牛陣大敗燕軍——田單
田單,臨淄人,系田氏王族遠房子孫,世居安平(今臨淄區石槽盛)。公元前284年, 燕將樂毅率軍伐齊,破臨淄。即墨大夫戰死,逃至此的田單被推為將。後來田單抓住燕惠王即位的時機使用反間計,使騎劫代樂毅為將。又使用「火牛陣」大敗燕軍,齊軍盡復失地。田單迎齊襄王回到臨淄,受封為相,號為安平君。田單為相後,精心圖治,民多稱其賢。齊王建元年(前264年),由齊入趙,被任為相國,封平都君。

秦末起義首領——田橫
田橫(公元前250~前202),秦末狄城(今高青縣高城鎮)人,齊王田氏後裔。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起義後,他與堂兄田儋、胞兄田榮反秦自立,統一三齊之地。田橫先在齊地拜相,後自稱齊王。劉邦統一天下之後,他不願稱臣於漢,率徒眾500餘人遁入海島(今屬即墨)。劉邦為除後患詔令赦田橫罪而行招撫。田橫被迫偕門客二人赴洛陽,田橫趁謊稱沐浴更衣之時於河南偃師西(今赫田寨)自殺,兩門客得知後也相繼自殺,島上500人聞訊,皆自殺以殉橫。後人為紀念田橫及五百義士,把海島稱為田橫島。

第一個創用「病歷」的醫生——淳於意
淳於意,西漢時期的名醫,與張仲景、華佗並稱漢代三大醫學家。臨淄人,因曾任齊太倉令,又稱「太倉公」 或「倉公」。精於望、聞、問、切四診,尤以望診和切脈著稱於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記25個病例,稱為「診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由於不事權貴,被富豪羅織罪名,誣陷入獄。小女緹縈上書漢文帝,願以身贖父,文帝哀其心意感人,遂赦免倉公。班固有詩贊曰:「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閱讀全文

與臨淄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