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武城二中歷史名人

武城二中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9 09:48:39

❶ 江西歷史文化的精髓及現代價值

一、江西是文化大省
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丨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一)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道《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二)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丨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三)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
(四)學者成林
首先是哲學家多,在《哲學大辭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時期哲學家50人,佔全國同期哲學家的16%以上。理學是儒家哲學的新發展。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為湖南道縣人。他長期在江西從政為官,後隱居廬山北麓蓮花峰下,創濂溪書院講學,他自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理學兩大派的開創者朱熹、陸九淵,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隨他們的學者很多,形成理學的強大陣營。其次是史學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揭

❷ 關於我國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特別是江西的!

江西是文化大省,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道《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

學者成林
首先是哲學家多,在《哲學大辭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時期哲學家50人,佔全國同期哲學家的16%以上。理學是儒家哲學的新發展。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為湖南道縣人。他長期在江西從政為官,後隱居廬山北麓蓮花峰下,創濂溪書院講學,他自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理學兩大派的開創者朱熹、陸九淵,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隨他們的學者很多,形成理學的強大陣營。其次是史學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揭

❸ 韓建亭的人物履歷

1978年09月—1982年07月,曲阜師范學院生物系生物專業學生;
1982年07月—1984年05月,德州二中教師、團委書記;
1984年05月—1985年03月,共青團德州市 (縣級)委副書記;
1985年03月—1989年06月,共青團德州市 (縣級)委書記(其間:1987年09月—1989年06月,山東省委黨校黨政幹部研究生班黨政管理專業學員);
1989年06月—1990年04月,德州市 (縣級)陳庄鄉黨委掛職副書記;
1990年04月—1992年10月,德州市(縣級)委組織部副部長(正科);
1992年10月—1993年12月,共青團德州地委副書記、黨組副書記;
1993年12月—1995年03月,共青團德州地委書記、黨組書記;
1995年03月—1997年12月,共青團德州市委書記、黨組書記;
1997年12月—2001年01月,臨邑縣委副書記、縣長;
2001年01月—2003年01月,武城縣委書記兼縣委黨校校長;
2003年01月—2005年12月,德州市德城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區委黨校校長;
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德州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2010年12月—2011年01月,德州市委常委;
2011年01月—2012年02月,德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2012年02月—2016年02月,德州市委常委、秘書長、市直機關工委書記;
2016年02月—,德州市人大常委會第一副主任(正廳級)。
市十三次黨代會代表、市十六屆人大代表。

❹ 求一份作文素材 有關於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的

江西是文化大省,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道《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

❺ 武城二中152805005郭洪波中考成績考了多少分

語文成績:
53.5
數學成績:
30

英語成績:
22
物理成績:
16

化學成績:
13
政治成績:
21

歷史成績:
7
地理成績:
7

生物成績:
5
體育成績:
26

實驗技能:
8
信息技術:
9

綜合素質:
4
特殊加分:
0

作弊處理:

總 分:
221.5

註:1、市直高中錄取統招線為:德州一中538.5分,德州二中475分,實驗中學433分。縣市重點高中錄取情況由學校發榜

❻ 文人影響家鄉文化的事跡

痴愛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老作家劉金忠,和運河結下了與生命同休止的緣分。已經退休的他終日潛心於地域文化、運河文化研究,為家鄉文化資源的開發、為德州文化名城的建設不遺餘力地奔走著。 魯西北這塊深情而美麗的土地,流淌著歷經滄桑的運河歷史與運河文化。劉金忠從小生活在運河邊,註定了今生與運河無法割捨的聯系。在那裡,留有他童年最初的記憶,在那裡,他能找尋到靈魂的歸屬之地。
衛運河的流水吸引著他無數次的逗留與思考,衛運河畔的暮雲春樹給了劉金忠厚重的感染與啟迪,他致力於運河文化的探索,成為德州運河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浪花之一。他在日記中寫到: 「也許,我將終生為運河、為家鄉著書立傳了。」是的,他,由運河孕育成長;他,為運河痴情不已。 與生俱來的運河情結 德州市武城縣的四女寺,不僅是運河上的重要碼頭,還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劉金忠就出生在那裡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在崇尚文化的爺爺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對書籍充滿了無盡的感情。1963年,劉金忠從德州二中初中畢業後,跟隨在陵縣工作的父親,全家搬到了陵縣,他在那裡的一個生產隊當上了小隊會計。工作之餘,劉金忠仍不忘捧書以讀。凡是能找來讀的書,他都讀。
一次,他走在四女寺的大集上,看到一個賣染料的人正不斷地撕一本古版書,然後用撕下來的書頁包裝染料,賣給人們。一向熱愛書籍的劉金忠感到很可惜,很心疼,於是說: 「大叔,我去給你找些舊報紙來包裹染料,別撕那本書了,把那本書賣給我,行嗎?」賣染料的大叔忙著照顧興隆的生意,對眼前的這個小孩應付著說: 「你去找吧,找回來一大摞我就給你!」劉金忠聽後,高興得不得了,趕緊騎車到在公社工作的老師那兒找回來一大抱報紙,他回來後,那人卻又說,「你再找回這樣一摞,我兩本書都給你!」……就這樣,他得到了兩本民國《德縣志·藝文志》。裡面收有大量全國各地、歷代名人歌詠德州的詩歌,有數百首之多。僅康熙、乾隆二帝歌詠德州的詩作,就有七十九首。劉金忠如獲至寶,認真研讀。就是從這本書中,明代著名詩人李攀龍描繪德州的詩句:「千乘旌旗分羽衛,九河春色護樓船」,走進了他的腦海,至今不能忘懷。令他對德州、對自己家鄉有了一種新的認識,他為家鄉擁有的美景有了一種自豪感,那不是一幅 「清明上河圖」式的繁盛景象嗎?德州運河景色化為詩句,長久地駐扎在了他那勤於思考的大腦中,至今尚能熟練引用。
運河賦予了德州人特有的靈性,帶著童年在運河岸邊的記憶,劉金忠對地域文化、運河文化有了最初的興趣。
「文革」期間,作為下放的臨時工,劉金忠從陵縣的土橋鎮又回到了武城四女寺,對文學有強烈愛好的他,在家鄉四女寺公社當了一名通訊報道員。「下放」,對別人來說是人生的低谷,而對劉金忠來說,卻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把這次機會,變成了深入生活,開始文學創作的開端。 艱苦的業余創作生活 他全身心地撲到運河的懷抱里。在劉金忠的心中,對家鄉的熱愛,對運河的感情,一直以來都有一種強烈的慾望:把它訴諸筆端。1972年, 《山東文學》復刊,在創刊號上,劉金忠發表了他的處女作、短篇小說 《在瓜棚里》,作品中,他對家鄉武城縣的田園景色作了生動的描寫。因此,他被調入陵縣文化館,做輔導業余文學創作的工作。從此,他如魚得水,一發不可收拾。 《曉霧中傳來一陣漁鈴》、 《南蠻子略傳》、 《靜靜的河灣村》……一系列運河題材的作品都出現在了劉金忠的筆下,發表於 《山東文學》等雜志。——他與運河的 「不解之緣」開始有了成果。
魯西北出現過一大批在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愛國文人顏真卿為了唐王朝的江山社稷,不惜犧牲自己的親生兒子,而誓與安祿山血戰到底的精神吸引了劉金忠,促使著他寫成了歷史劇作 《顏真卿》。這個劇本先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播錄制了廣播劇,而後發表於 《戲劇叢刊》,後又結集出版了同名劇作選。
1985年,德州市計生委從各縣引進人才,劉金忠便帶著妻子兒女來到了德州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工作。他在似乎與文學毫不相乾的工作崗位上,卻更加投身到家鄉文化資源的深入研究上。他奮筆疾書,盡情地揮灑著對家鄉德州這塊富饒的土地的熱愛。
在出版 《顏真卿》之後,劉金忠又寫成了 《顏杲卿》、 《范築先將軍》、《取德州》、 《被審判的村莊》等凝結著家鄉情節的作品。
《取德州》與 《顏真卿》,被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高占祥同志稱之為 「愛國主義的頌歌」;已故著名藝術評論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越生先生,稱譽劉金忠的顏真卿系列作品 「史意哲思入劇情……」與孫越生先生的交往,大大開拓了劉金忠的視野,使劉金忠開始接觸理論,這對於他的 「價值判斷」的深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劉金忠大量地閱讀著關於家鄉的史書資料。從歷史資料中,劉金忠了解到,1937年10月3日,日軍本州師團佔領德州,流淌著歷史和文化的衛運河發出了嗚咽之聲,德州人立即開始了悲壯的抵抗,四女寺人宋景周,組織義勇軍揭竿而起,歷經一年戰斗,慷慨捐軀。由於純屬民間抗日活動,他的抗日事跡湮沒無聞,劉金忠先是寫成文史資料,提供給武城縣縣志辦公室,使其寫進了武城縣志,搶救了這段幾近湮沒的史實。然後傾盡心血,寫就了長篇力作 《故瀆》,這部書可以說是較早描寫德州民間抗日活動的作品。作品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後,《文藝報》發表評論稱:「《故瀆》的出現,不但是在同類作品中又出現了一本書,而且是一種新價值的創造。」
為此,德州師專 (德州學院前身)中文系為這部小說召開了座談會,稱這部書為 「德州歷史文化的網路全書」,主人公宋景周的形象是 「德州人 『崇德尚義』文化性格的代表」,是 「德州文化形象的名片。」
此外,1999年,劉金忠還寫了關於原中共地委書記王殿臣的長篇紀傳文學 《昨天的公僕》,時任中組部部長的張全景同志欣然為這本書作序。 嘔心瀝血的運河文化研究 2002年,潛心業余文學創作的劉金忠,在到「史志辦」開會途中,突發心臟病,所幸搶救及時,三個月後,身體逐漸恢復。但是,他無奈地放棄了構思已久的長篇小說 《河的飢渴》,卻依舊舍棄不下他所痴愛的運河文化。從此陸續發表了一批介紹和弘揚德州運河文化的作品。2004年,這些作品結集為《運河文化采風》一書,成為了我市第一部 「運河文化研究」的個人專著。
2001年,在濟寧召開的第二次運河文化研討會上,劉金忠代表德州發表 「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范疇」的演講;2007年,到棗庄出席第三次運河文化研討會……劉金忠,專注地致力於家鄉地域文化的研究,成了德州運河文化的最忠實的研究者。
他在 《昨天的公僕》的作者自白中說 「其實,我的全部作品,都是對於衛運河流域文化的詮釋與闡揚。」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呼籲開發德州文化資源,為恢復歷史文化名城的應有地位而大聲疾呼。
一個民間學術組織「德州市運河文化藝術促進會」在人們的呼聲中被批准成立,劉金忠出任第一任會長。他給這個學會制訂的目標是:為恢復德州原應具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地位而努力工作。
劉金忠在會刊 《鳳凰》月刊上,旗幟鮮明地宣傳著他們的觀點。他在腳踏實地地踐行著他的 「把德州變成德文化的研究基地」的願望。
他把儒學的當代應用,概括為:秩序、倫理、敬業、創造,他積極參與「厚德、興城、 善區」的論證,對我市 「文化品牌」建設與城市規劃的論證多有建言。在德州市城市文化形象的定位會上,劉金忠堅持著自己的 「運河名城、人文德州」的見解。
劉金忠在 《呼喚文化》一詩中寫道: 「餘生何惜透支盡,故土人文郁如松!」這首詩,寫出了他對於家鄉、對於德州運河文化的無怨無悔的痴情與追求

❼ 江西文化的特點及原因

一、江西是文化大省
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一)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首《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二)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三)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有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

閱讀全文

與武城二中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