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白堤的歷史人物是誰

白堤的歷史人物是誰

發布時間:2021-03-04 10:42:19

⑴ 西湖的白堤和蘇堤與哪兩位詩人有關

白居易和蘇東坡。以下是兩位詩人的介紹: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稱「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因而人稱詩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雲: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具朦朧之美.
蘇東坡:
蘇東坡,就是蘇軾(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

⑵ 蘇堤與哪位歷史人物有關A蘇洵B蘇轍c蘇武D蘇東坡

蘇堤與蘇東坡有關。
杭州西湖蘇堤是北宋元佑五年(1090),詩人蘇軾(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構築並歷經 後世演變而形成的,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把它命名為"蘇堤"。

《元史》記載,元佑五年(1090)蘇東坡任杭州刺史時,曾疏浚西湖,並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蘇東坡主持修築的堤岸,大約是日後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說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最著名的六條橋,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都已經有了。據說,這些名字都出自蘇東坡的錦心綉口。蘇東坡本人的詩歌中,有關於修築這條堤岸的清楚記載:"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軾在潁州》) 南宋開始,蘇東坡主持修建的這一條堤岸,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蘇堤春曉"。不過,可以肯定,今天遊人所見的蘇堤,早已不復甦東坡修築的原樣,一定經過了無數次的增補修葺,整飭路面,植樹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築了"楊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間杭州知州楊孟瑛,就曾經將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於補益"蘇堤"。也就是說,今日"蘇堤"之美,並非成就於蘇東坡一人之手。

後人為懷念蘇東坡浚湖築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春日之晨,六橋煙柳籠紗,幾聲鶯啼,報道蘇堤春早,有民謠唱道:"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⑶ 杭州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孫權——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

許敬宗——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

蘇軾——北宋回政治家,答文豪,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蘇堤

白居易——唐代文學家,在杭州為官期間,組織修建白堤

岳飛——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被殺害於杭州風波亭,葬於岳王廟

毛文龍——明代軍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後金的名將

於謙——明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民族英雄

張煌言——明末抗清英雄,就義於杭州,葬於西湖

宋應昌——明代軍事家,萬曆年間抗倭援朝主將

張岱——明末散文家、史學家,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學家

賀知章——唐代著名詩人

葛雲飛——抗英民族英雄

⑷ 杭州西湖裡有哪些歷史名人

林和靖、蘇小小、武松、岳飛、牛皋、錢鏐、於謙等。

1、林和靖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

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

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2、蘇小小

蘇小小(479年-約502年),南朝齊時期著名歌伎、錢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車。歷代文人多有傳頌,唐朝的白居易、李賀,明朝的張岱,近現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寫過關於蘇小小的詩文。有文學家認為蘇小小是「中國版的茶花女」。

蘇小小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但不幸幼年時父母雙亡,寄住在錢塘西泠橋畔的姨母家。她雖身為歌妓,卻很知自愛,不隨波逐流。

蘇小小十分喜愛西湖山水,自製了一輛油壁車,遍游湖畔山間。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見鍾情,結成良緣。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來催歸。阮郁別後毫無音訊。蘇小小情意難忘,時時思念。

蘇小小同情書生鮑仁的貧困遭遇,慷慨解囊,資助他上京赴試。後蘇小小受人陷害入獄,身染重病。

臨終前,姬向身邊侍候的人囑咐道:「我別無所求,只願死後埋骨西泠。」應試登第的鮑仁後來遵照蘇小小「埋骨西泠」的遺願,就出資在西泠橋畔擇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塘蘇小小之墓」。

3、武松

武松,1055-1126年.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 曾在杭州賣藝。後任杭州知府高權手下都頭,因功升提轄。高權被罷後,武松被趕出衙門。

繼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將其捅刺。後被捕,死於獄中。此武松正是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武松的原型。

杭州百姓將其葬於西泠橋畔,題碑「宋義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

4、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北宋末年,投軍從戎。靖康元年(1126年),應招前往相州參加以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建炎二年(1128年),遇見宗澤,積極抗金。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三年(1133年),拜沿江制置使,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收復襄陽六郡。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

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伊、洛、商、虢等州。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

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收復失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後,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金兵流傳「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評語。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紹興十二年(1142年),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

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謚號武穆,封鄂王,追謚忠武。

5、牛皋

牛皋[ gāo ](1087年—1147年),字伯遠,汝州魯山(今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人,南宋抗金名將。牛皋出身農民家庭,初為射士,精練武功,擅長騎射。

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紹興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軍、長勝軍。牛皋使用雙鐧,乃金所制。

後隸歸岳飛,為其推重,對金作戰中屢立戰功。曾參加鎮壓楊幺起義。岳飛被害後,因始終反對宋金議和,被秦檜害死。

6、錢鏐

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

錢鏐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里,抵禦亂軍,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東軍節度使。

他逐漸占據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先後被中原王朝(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

錢鏐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於錢王陵。

錢鏐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

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

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7、於謙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

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大將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憲宗時,於謙被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謚「肅愍」。明神宗時,改謚「忠肅」。

有《於忠肅集》傳世。《明史》稱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杭州西湖

⑸ 西湖的 三堤 分別和那些歷史名人有關

白居易
公元822年,年過半百的白居易來到美麗的杭州任刺史,官場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時,精神為之一振。到杭州的當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寫了《杭州刺史謝上表》,從此開始了偉大詩人與美麗山河的千古絕戀。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績多不勝數,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築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開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築建白堤。
蘇東坡
蘇東坡在杭期間,他賑災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親自為西湖請命,上書宋哲宗,寫下歷史性的文件《乞開杭州西湖狀》,那著名的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便出於此。這之後,一場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動開始了。從夏到秋,蘇東坡發動全城募捐,動用了20萬民工,用淤泥葑草,便築就了今天的這道舉世聞名的——蘇堤。
蘇東坡在杭期間,築堤一條,吟詩千首,從這時起,才真正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
楊孟瑛
1508年3月,明朝賢太守楊孟瑛動用民夫八千,歷時152天,拆毀田畝3481畝,恢復西湖舊觀。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給鄉黨先賢蘇東坡的蘇堤,將其填高了二丈,拓寬了五丈三尺,兩岸遍植楊柳,蘇堤重新恢復了「六橋煙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築一堤,與蘇堤並駕齊驅,從棲霞嶺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對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愛,遂呼之為「楊公堤」。

⑹ 歷史人物傳說白公堤及來歷

杭州白公堤的傳說
這一年,杭州大旱,西湖旁邊大批農田龜裂,稻禾曬得象火燒過一樣。老百姓天天到衙門里請求放西湖水,可那些官兒都顧自尋歡作樂,一理也不一理。

這一天,百姓們又熙熙攘攘地來到衙門前,有的喊:「青天大老爺,趕快放西湖水,救救農田吧!」有的喊:「再不放西湖水,我們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鬧得衙門里的太爺昏顛倒,只好匆匆走到衙門口,怒氣沖沖地說:「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裡的魚就沒地方棲息啦!」老百姓說:「那麼請問大老爺,魚龍性命要缺,還是百姓性命要緊?」太爺一聽,又氣呼呼地說:「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荷藕菱茭還活得成么?」老百姓說:「那麼請問大老爺,荷藕菱茭為重,還是稻米為重?」太爺一時無話可說。

這辰光,人群中忽然有人高聲說:「講得對呀,講得有理!」百姓們回過頭去,只見那人五十開外,五綹長須,頭戴方巾,身穿青衫,笑咪咪地站在那裡。太爺一聽更生氣,沖著那人說:「啊,你說什麼?嗯,原來是你在這里煽動……」

那人說:「對不起,我剛來。我說當官的嘛,難道不應該聽聽父老們的呼聲么?」

聽那人這么一說,太爺皺起眉頭想一想,便問:「你是誰?——」

那人說:「我姓白,白居易就是我。」

太爺一聽是白居易,趕忙三腳兩步從台階上滾下來,打躬打揖地說:「噯呀,我當是誰,原來是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遠迎,得罪得罪!請,快請到裡面歇息。」
原來白居易新任命為杭州刺史,他為了察訪民情,沒穿官服就到衙門里來啦!」

白居易一上任,第二天果然放了西湖水。百姓們望著碧綠碧綠的湖水,嘩嘩地流進自己的農田,都說:「白居易一來,我們農家有救了。」

白居易上任不久,就訪問了附近農家。第二年,在錢塘門外,修了一條堤,造了一座石涵閘,把湖水蓄得滿滿的。他又恐怕後來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壩跟農家的利害關系,還親自寫了篇《錢塘湖閘記》,刻在石碑上,詳細地記載了堤壩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

百姓們都圍著來看這塊石碑。當看到上面寫著一寸湖水能灌溉多少頃農田的水量時,大家都為白居易深知百姓痛苦和精密設計的水利工程而感動,紛紛要為白居易向朝廷請功。白居易曾詠詩道:

「……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對這西湖水管理得可嚴啦!有一次,白居易在湖上觀賞風景,看到湖南岸的一處湖面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樓閣。白居易就查問是哪一家造的。當差的查明後,回稟說:「這是衙內二爺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園哩!」白居易就把二爺的老丈人傳來,說:「西湖是大家的,你一個人怎麼好佔用呢?現在罰你開葑田一百畝。」那位二爺的老丈人曉得刺史說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人,挖了一百畝湖呢。

有一次,白居易從靈隱道上散步回來,看見有人砍了兩株樹,背回來當柴燒。白居易就對那人說:「山上的樹砍光了,泥沙就流到西湖裡去了!罰你補種十株樹!」那人只好到山上去補種了十株樹。

從此,再沒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樹了。

白居易不但熱愛杭州百姓,對西湖更酷愛成癖。他每當政事稍有空閑,常去白沙堤、孤山一帶細細玩賞。淡盪的煙波,輕指的堤柳,大大助長了他的詩興。因而他在杭州三年,寫下了許多著名的山水詩。西湖的景色,經他的筆墨一點染,在人們眼裡,就顯得更加美麗可愛了。有一次,白居易從孤山寺扶醉歸來,在堤上走著走著,不覺詩興勃勃,當即吟成一首七律《錢塘湖春行》,詩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

這辰光,有一個老婆婆拄著拐杖,也在白沙堤上看風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對老婆婆說:「我剛才做了一首詩,吟給你聽聽,你看好不好?」於是就把這詩吟了一遍。老婆婆聽了說:「這詩好啊!不過白沙堤不只你一個人所愛,我們杭州人都愛這堤呢。你不如把『我』字改成最字吧,這樣,就吟出了許多許多人的心思了。」

白居易一聽喜得跳起來,連連說:「老婆婆,你說得對,改得好,真要謝謝你了!」

後來,老婆婆一打聽,這人就是白居易,逢人就講:「白居易的詩,我也改過,而且還謝我哩!」一時杭州人傳為美談。

白居易在杭州三年,發動百姓興築湖堤,把西湖整治得水綠山青,湖水蓄放便利,大批農田受益,地方上漸漸富庶起來。皇帝知道了白居易的功績,就把他調到京城裡去。

白居易要離開杭州的消息傳到百姓的耳朵里,大家心裡很難過。他們打聽好白居易離開的日子,紛紛提了酒壺,託了糕點,到西湖邊來送別。

百姓們在西湖邊等啊等啊,沒有聽到開鑼喝道的聲音;等啊等啊,沒有看到抬著大箱小箱的行列。過了一歇,只見白居易騎著一匹白馬,從天竺山緩緩而來,當差的抬著兩片天竺石在後面跟隨著。

白居易一路走來,一路與百姓話別。百姓們攔住白居易,人人泣不成聲。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動。當即在馬上吟詠道:

「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百姓們一直把白居易送到運河邊的船碼頭,才依依惜別。

船離開杭州,一路上,白居易只是一個人坐在船頭不言不語,悶悶不樂。隨行當差見他從早到晚一口酒也不喝,一句詩也不做,好奇地問道:「大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剌史,雖然快活,卻是外官;現在到京城裡去做官是一件美差,為啥卻整天皺著眉頭呢?」

白居易說:「你們不知道,我有病啊!」

當差的說:「你吃得下飯,睡得熟覺,不象有病的樣子,到底犯了什麼病呢?」

白居易說:「你們要問我的病,卻是相思不是愁。我是在思念南北兩峰,西湖一水啊!」

當差的聽了大笑道:「這個相思病,害得可新奇哩!」

白居易自己也笑起來說:「是啊!『但聞山水癖,不見說相思;既說相思苦,西湖美可知!』」

這時候,白居易坐的船快要出浙江邊境了,要打發杭州來的船回去。因為他戀戀不舍西湖,就提筆在紙上寫了一首詩,把船老大帶回去貼在西湖斷橋亭上。這首詩道:

「自別錢塘山水後,不多飲酒懶吟詩;

須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白居易去後,杭州的百姓都懷念他,親切地稱他為「白舍人」。有的人畫了他的像,供在家裡;有的人把他的詩抄寫了貼在牆上。……

白居易在西湖修的這條堤,已經淹沒了,但是千百年來,杭州人一直把那條連接斷橋和孤山的「白沙堤」,叫成為「白公堤」,後來改稱為「白堤」,以紀念這位為杭州人民做了許多好事的大詩人。

⑺ 西湖白堤相關的歷史人物或傳說人物

白堤原名白沙堤,為貯蓄湖水灌溉農田而建。舊日以白沙鋪地,今已改為內柏油路面。容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風光旖旎而著稱。人們以為這條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築的,就叫它白堤。實際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曾在舊日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修築了一條堤,稱為白公堤,如今已經無跡可尋了。今日人們所知的白堤,雖與白居易主持修築的白堤不在一個方位,但杭州人民為緬懷這位對杭州作出傑出貢獻的「老市長」,仍把它命名為白堤。

⑻ 西湖中的白堤和蘇堤分別是歷史上兩位大詩人有關,他們是誰和誰

西湖中的蘇堤和白堤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版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權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

白堤原稱「白沙堤」。橫亘在西湖東西向的湖面上,從斷橋起,過錦帶橋,止於平湖秋月,長1公里。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有詩雲:「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說的就是這條堤。後人為紀念白居易,稱為白堤.白堤的特點是一株柳樹一株桃,所以每到春天桃紅柳綠、芳草如茵的時節,遊人走在白堤上時似在畫中行。

⑼ 杭州的歷史名人

1、孫權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2、葛雲飛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又字凌召,號雨田,漢族,清代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是中國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葛雲飛出生在下級軍官家庭,七歲進私塾,同時習武。嘉慶十九年(1814)應試,補本學武生。嘉慶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士。歷任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總兵。

先後在寧波、黃岩、溫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門等地水師營任職,鎮守東南海疆16年。官至定海總兵。清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1841年10月1日),在著名的「定海保衛戰」中壯烈犧牲。殉國後,謚「壯節」,誥授振威將軍,追贈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加贈提督、建威將軍。

3、許敬宗

許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之後,少有文名。隋大業年間中秀才,後擔任書佐。其父許善心被殺之後投奔瓦崗軍,被李密任命為記室。

李密兵敗之後投奔唐朝,補漣州別駕,秦王李世民問其才學召為秦府學士,貞觀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監修國史,不久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因事貶官,任洪州都督府司馬,之後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

其間參與了《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因此被封為高陽縣男,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期間,許敬宗因起草詔書得體而深受太宗欣賞,在岑文本死後以本官檢校中書侍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高宗李治即位後代於志寧為禮部尚書。

4、於謙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於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

當時朝務繁雜,於謙獨運征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5、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⑽ 杭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作為副省級城市,杭州在古時候又名臨安、錢塘,自秦朝設縣以來,他便擁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有曾經被作為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歷史文化悠久,氛圍也十分濃厚,也因此出現了許多名人。

論地位最高的,那便是孫權。這可是當過皇帝的人,雖說東吳是個割據政權,但地位還是在那的。

如果非要說杭州不好的地方,那可能就是高昂的房價吧。

在這座城市,5萬、7萬甚至9萬一平的房子是比比皆是,也真不知道在杭州工作的人們,需要多久才能在杭州買上一套房子。

閱讀全文

與白堤的歷史人物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