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雍齒歷史人物

雍齒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7 14:05:46

㈠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漢朝建立後,「狀貌如婦人好女」的張良身體一直柔弱,雖多次獻計安定漢初的江山,但多數時間置身於核心權力之外,後來修習辟穀之術,不問政事,得以善終。

5、與「黃石」同葬

張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身體更虛弱,稱:「我願拋卻人世間所有事情,跟隨赤松子(修習導引的仙人)去遨遊世界。」此後專心修習辟穀之術。後來劉邦去世,呂太後感激張良保住劉盈的太子位,極力勸他進食:「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必如此苦行修煉!」張良只好勉強進食。8年後去世,謚號文成侯,其子張不疑承襲他的侯位。

張良當年在下邳橋遇見那個老丈,別後十三年經過濟北,見到谷城山下果真有塊黃石,把它取回經常祭祀。張良去世時和黃石同葬,後人祭祀張良時也祭祀黃石。

對於張良,司馬遷曾有描述:我原以為此人高大威猛,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美麗女子。孔子說:「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子羽。」這名話對於留侯也適用。

孔子所說的「子羽」叫澹臺滅明,他拜孔子為師時,孔子見他長相醜陋,認為此人沒多大才能。結果,澹臺滅明此後成為著名教育家,跟從他學習的人有300多,才乾和品德傳遍各國。孔子聞此感慨:「我憑長相判斷人,看錯子羽」。

司馬遷借用孔子以貌取人的故事,說張良雖然外表文弱柔順,但內心堅強,敢於暗殺秦始皇,善於在戰爭中出謀劃策,一如當年的澹臺滅明,外表和內心截然不同。


㈡ 介紹歷史人物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生;永和四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同時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
除了天文學外,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1]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後世稱張衡為木聖(科聖)。

㈢ 漢朝有哪些著名人物(姓名)

1、劉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2、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3、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4、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5、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㈣ 雍齒和曹無傷都背叛過劉邦,為什麼劉邦屢次放過雍齒,卻要殺曹無傷

因為雍齒立過許多戰功。而且不再威脅劉邦的統治。但最為重要的是張良建議劉邦封賞雍齒,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他這種安一仇而堅眾心的權術,也常常為後世政客們如法炮製。

而曹無傷盡管也有戰功,卻傾向於項羽,寧願背叛劉邦,做項羽的間諜。更為重要的是曹無傷的泄密差點導致劉邦遇害。

拓展資料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馬 。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 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㈤ 三國演義 主要人物的簡介

楊昂:六十七回,張魯將,為張合殺。
楊任:六十七回,張魯將,為夏侯淵斬。
楊鋒:八十九回,南蠻銀冶洞二十一洞主,
楊儀:九十一回,蜀綏軍將軍。自恃功高,被廢為庶人,自刎。
楊陵:九十二回,楊阜族弟,魏南安太守,詐降,為關興殺。
楊暨:九十九回,魏官。
楊顒:一百三回,蜀主簿。
楊祚:一百六回,公孫淵將,
楊綜:一百七回,魏主簿。
楊欣:一百十六回,魏金城太守。
楊濟:一百二十回,晉冠軍將軍。
陽群:九十七回,蜀將。病故。
於禁:十回,泰山巨平人,字文則。為關羽擒,荊州失歸曹。為曹丕氣死。
於糜:十五回,劉繇部將,孫策挾死。
於吉:二十九回,東吳呼為神仙,氣死孫策。
於詮:一百十一回,吳將。為魏亂軍殺。
俞氏:七回,孫堅之過房。生孫韶。
俞涉:五回,袁術手下驍將,為華雄殺。
虞翻:十五回,字仲翔,會稽餘姚人,會稽吏,投吳,精通易經。
虞松:一百八回,魏主簿。
樂進:五回,陽平衛國人,字文謙。為甘寧射中面門。
樂就:十七回,袁術將,操擒殺。
樂綝:九十八回,樂進子。揚州刺史,為諸葛誕殺。
尹禮:十八回,泰山寇,降曹。
尹楷:三十二回,武安長,袁尚將,為許褚殺。
尹奉:六十四回,歷城統兵校尉,曹將。
尹默:八十回,蜀學士。
尹賞:九十二回,魏天水主簿,降蜀。
尹大目:一百七回,魏殿中校尉。
雲英:二十三回,董承侍妾。
應劭:十回,泰山太守。為張闓亂軍所逼投袁紹。
陰夔:三十二回,袁尚將,豫州刺史。
殷馗:三十一回,遼東人,善曉天文。
殷純:八十回,蜀大司馬。
爰(青彡):一百十六回,魏將。
爰邵:一百十六回,魏護衛。
伊籍:三十四回,荊州幕賓,字機伯,山陽人。後隨劉備。蜀昭文博士。
雍闓:八十七回,蜀建寧太守,漢什方侯雍齒之後,結連孟獲反。為鄂煥殺。
雅丹:九十四回,西羌丞相,為馬岱擒。
越吉:九十四回,西羌元帥,為關興殺。
羊祜:一百二十回,晉都督。
Z
諸葛亮:三十六回,琅琊陽都人,字孔明,病死五丈原。
諸葛瑾:二十九回,字子瑜,琅琊南陽人,諸葛亮兄。
諸葛珪:三十六回,諸葛亮之父,早卒。
諸葛玄:三十六回,諸葛亮之叔,與劉表有舊。
諸葛均:三十七回,諸葛亮弟。
諸葛原:六十九回,遷新興太守,管輅卜之。
諸葛虔:八十五回,曹仁將,
諸葛恪:九十八回,諸葛瑾長子,吳太子左輔。字元遜。太傅。為孫峻殺。
諸葛瞻:一百五回,諸葛亮子。字思遠。娶劉禪女。兵敗自刎。
諸葛誕:一百十回,魏鎮東將軍,字公休,琅琊南陽人,諸葛亮族弟。反魏。為胡奮殺。
諸葛靚:一百十一回,諸葛誕子。
諸葛緒:一百十六回,魏雍州刺史。
諸葛尚:一百十七回,諸葛瞻子。兵敗亡。
張讓:一回,十常待之一。投河死。
張角:一回,巨鹿人,天公將軍。
張梁:一回,巨鹿人,地公將軍,為皇甫嵩所殺。
張寶:一回,巨鹿人,人公將軍,為手下嚴政所殺。
張飛:一回,字翼德。涿郡人。為范疆、張達刺殺。
張世平:一回,中山販馬商人。
張均:二回,朗中。
張舉:二回,在漁陽反,稱天子,自縊。
張純:二回,在漁陽反,為手下頭目刺殺。
張濟:三回,董卓將,後自立,攻南陽中流矢亡。
張邈:五回,初為陳留太守。
張超:五回,初為廣陵太守,張邈弟。為操破,自刎。
張楊:五回,初為上黨太守,大司馬。為楊丑殺。
張儉:六回,山陽高平人,字元節,江夏八俊之一。
張虎:七回,江夏人,黃祖部將,為孫策射殺。
張溫:八回,司空。董卓殺。
張闓:十回,徐州都尉,舊為黃巾軍。殺曹嵩一家。
張燕:十一回,黑山賊,降操,被封平北將軍。
張昭:十五回,字子布,彭城人
張紘:十五回,字子綱,廣陵人,東吳謀士,後留許昌,被封會稽都尉回吳。病故,言築石頭城。
張英:十五回,劉繇部將,為陳武刺死。
張勛:十五回,袁術將,都督。
張綉:十六回,張濟侄,破曹,降曹,
張魯:五十九回,漢寧太守。沛國豐人。自號師君。降曹,封鎮南將軍。
張陵:五十九回,張魯祖,在西川鵠鳴山中造作道書惑人。
張衡:五十九回,張魯父,行道,號米賊。
張先:十七回,張綉將,為許褚殺。
張合:二十二回,河間人,字雋×,袁紹將,降曹。為諸葛亮設計亡。
張津:二十九回,交州刺史,為迷信所害。
張(豈頁):三十二回,袁尚將,降曹,為甘寧殺。
張南:三十三回,袁熙將,降曹,為周泰殺。
張武:三十四回,江夏賊,為趙雲殺。
張溫:三十八回,吳人,字惠恕。
張允:四十回,劉表將,降曹,為操斬。
張橫:五十八回,韓遂將,為曹軍殺。
張既:五十九回,字德容,京兆尹。
張衛:五十九回,張魯弟。為許褚斬。
張松:六十回,字永年,益州別駕。法正、孟達友。為兄出首,劉璋斬。
張任:六十回,劉璋將,蜀郡人,為張飛擒,斬。
張肅:六十二回,張松兄,廣漢太守。
張翼:六十四回,武陽人,劉璋將,降劉。兵敗國亡,死於亂軍。
張著:七十一回,蜀牙將,
張音:八十回,御史大夫,廟高使
張爽:八十回,蜀從事。
張裔:八十回,蜀偏將軍。
張南:八十一回,蜀將。兵敗死於亂軍。
張達:八十一回,張飛將,刺殺飛,降吳。後為吳送歸,為張苞剮。
張苞:八十一回,張飛長子。不慎跌入澗中,傷重亡。
張紹:八十一回,張飛弟。
張氏:八十五回,張飛女,劉禪正宮。
張嶷:八十七回,蜀將,南征曾為祝融夫人擒,盪寇將軍,段谷之戰為魏軍亂箭射殺。
張韜:九十一回,郭貴妃幸臣,陷甄氏。
張普:九十六回,曹休將,為朱桓殺。
張虎:九十八回,張遼子。
張休:九十八回,張昭次子,吳太子右弼。
張承:一百二回,吳將。
張球:一百三回,魏驍將,
張茂:一百五回,魏太子舍人,字彥材,諫言被斬。
張彌:一百六回,吳臣,為公孫淵斬。
張當:一百六回,魏黃門,諂事曹爽。為司馬懿斬。
張特:一百八回,魏牙門將。
張約:一百八回,諸葛恪心腹將。為孫峻殺。
張緝:一百八回,魏光祿大夫,張皇後之父,曹芳之皇丈。為司馬師殺。
張皇後:一百九回,曹芳妻。為司馬師白練絞死。
張明:一百十回,魏將。
張布:一百十三回,吳將軍。為孫皓斬。
張遵:一百十七回,蜀尚書。兵敗亡。
張紹:一百十八回,蜀私署侍中。降魏。
張峻:一百十八回,蜀太常。
張節:一百十九回,魏黃門侍郎。為司馬炎斬。
張華:一百二十回,晉秘書丞。
張悌:一百二十回,吳丞相。死於亂軍。
張尚:一百二十回,晉將。
張象:一百二十回,吳前將軍。降晉。
張遼:十一回,雁門馬邑人,字文遠。為丁奉射中腰,箭瘡迸裂亡。
趙忠:一回,十常待之一。
趙弘:二回,黃巾軍,使槊,為孫堅所殺。
趙萌:三回,漢右軍校尉。
趙岑:五回,董卓將,後獻汜水關。
趙雲:七回,字子龍,常山真定人。病故。
趙岐:七回,太僕。
趙彥:二十回,漢議郎,為操殺。
趙睿:三十回,袁紹將,為曹兵所殺。
趙范:五十二回,桂陽太守,為趙雲擒,降。
趙韙:五十九回,益州吏。
趙衢:六十四回,楊阜友。
趙昂:六十四回,歷城統兵校尉,曹將。
趙月:六十四回,趙昂子,馬超裨將,父舉事,為馬超斬。
趙顏:六十九回,管輅卜之。
趙累:七十三回,關羽將,糧料官,走麥城死於亂軍。
趙祚:八十回,蜀別駕。
趙融:八十一回,蜀將。
趙咨:八十二回,東吳中太夫。
趙統:九十七回,趙雲長子,虎賁中郎。
趙廣:九十七回,趙雲次子,牙門將。
趙直:一百四回,蜀行軍司馬。
朱(亻雋):一回,中郎將,封車騎將軍,河南尹、大司農。李郭交兵成疾而亡。
朱治:十五回,字君理,丹陽故鄣人,
朱靈:二十一回,曹將,
朱桓:三十八回,字休穆,吳郡人。吳奮威將軍。
朱光:六十一回,曹將,廬江太守。為甘寧打倒,呂蒙軍亂刀斬。
朱然:七十五回,東吳將,虎威將軍。為趙雲殺。
朱褒:八十七回,蜀牂牁太守,結連孟獲反,為鄂煥殺。
朱贊:九十三回,魏盪寇將軍,為趙雲殺。
朱恩:一百八回,諸葛恪心腹將。
朱芳:一百十回,魏將。
朱異:一百十一回,吳將。兵敗為孫綝斬。
朱太後:一百二十回,孫休妻。
周毖:四回,侍中,為董卓殺。
周奐:九回,大鴻臚,死於國難。
周瑜:十五回,廬江舒城人,字公瑾。
周尚:十五回,丹陽太守,周瑜叔。
周泰:十五回,字幼平,九江下蔡人。
周昕:十五回,王朗將,孫策殺。
周倉:二十八回,原為張寶部下,關西人,後隨關羽。敗麥城,自刎亡。
周循:五十七回,周瑜長子。
周胤:五十七回,周瑜次子。
周善:六十一回,孫權心腹,為張飛殺。
周群:六十五回,蜀將,降劉。
周平:八十三回,周泰弟,為關興斬。
周舫:九十六回,東吳鄱陽太守。
周旨:一百二十回,杜預牙將。
鄒靖:一回,校尉。
鄒氏:十六回,張濟妻,
鄭玄:一回,字康成,劉備師,漢尚書。
鄭泰:二回,侍御史,
鄭寶:二十九回,巢湖太守。
鄭度:六十四回,劉璋從事。
鄭文:一百二回,魏偏將軍,詐降蜀被斬。
鄭袤:一百十回,魏光祿勛,
鄭倫:一百十三回,魏將。為廖化斬。
鍾邵:十回,諫議大夫。
鍾縉: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將,鍾紳兄弟,為趙雲殺。
鍾紳:四十一回,夏侯敦部將,鍾縉兄弟,為趙雲殺。
鍾繇:五十六回,長安郡守。
鍾進:五十八回,鍾繇弟,為龐德殺。
鍾會:一百七回,穎川長社人,字士兵季,鍾繇之子。造反,為亂軍殺。
鍾毓:一百七回,鍾會兄。
笮融:十五回,劉繇謀士。
種拂:九回,太常卿,死於國難。
種輯:二十回,漢長水校尉,衣帶詔事發,為操殺。
臧旻:二回,會稽刺史。
臧霸:十一回,泰山華陰人,字宣高。降曹。
宗寶:十一回,孔融將,為管亥殺。
宗預:一百五回,南陽安眾人,字德艷,蜀參軍,右中郎將。
紫虛上人:六十二回,錦屏山老道。
左豐:一回,黃門。
左靈:十三回,
左賢王:三十三回,北番王。
左慈:六十八回,字元放,道號烏角先生,戲曹操。
左咸:七十七回,東吳主簿,進言斬關羽。
脂習:四十回,京兆,孔融友。
祝融夫人:九十回,孟獲妻,祝融氏之後,為馬岱擒,
祖茂:五回,字大榮,吳郡富春人,雙刀。為華雄斬。
祖弼:八十回,符寶郎,為曹洪殺。
卓膺:六十四回,劉璋將,降劉,
翟元:七十三回,曹仁將,為關平斬。
州泰:一百十一回,魏兗州刺史。
曾宣:一百十二回,諸葛誕將,降魏。
甄氏:三十三回,袁熙妻,為曹丕納之。後賜死。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

㈥ 在歷史上雍齒和曹無傷都背叛過劉邦,為何劉邦屢次放過雍齒,卻要殺曹無傷

一、原因:
1、一開始不殺可能看到雍齒的戰功的面上,考慮了一下為穩定軍心,所以不殺還封了他。後來不殺,是因為沒心思也沒時間,急於應對戰事焦灼的楚漢之爭。這兩次都讓雍齒鑽了空子,逃過了被殺的命運。
2、雍齒在劉邦建國後對劉邦來說如螻蟻般不值一提,反正留著他也無礙,懶得理他。天下人都知道雍齒是個叛徒,讓他受盡天下人的詬罵也是不錯的。
3、到了劉邦立國大封群臣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劉邦對自己不公平,感覺沒希望了。這時張良獻計::你最恨的人是誰,你就好好封賞他,連他都有厚賞,別人又怎麼會感覺沒希望?「於是劉邦封雍齒為侯,列所有功臣的第五十七位。
二、雍齒簡介:
雍齒(公元前192年),秦末漢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原為沛縣世族。公元前209年,劉邦反秦,雍齒隨從。但雍齒素輕劉邦。翌年,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雍齒獻出了豐縣投靠了魏國周市,劉邦大怒,數攻豐邑而不下,只好到薛縣投奔項梁,劉邦因此對雍齒非常痛恨。後雍齒屬趙,再降劉邦。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恩賞功臣封為列侯。他聽說有人不服,天天發牢騷,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說陛下最恨誰就厚賞誰,這樣讓所有人都有得賞的希望。劉邦於是封雍齒為什邡侯(2500戶)。漢惠帝3年(公元前192年),雍齒去世,謚號肅侯。
三、劉邦簡介: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

㈦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謀士都有誰

伊尹
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說名摯),尹為官名,今莘縣人.傳說他為了見到商湯,遂使自己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說湯而被用為「小臣」.後為成湯重用,任阿衡,委以國政,助湯滅夏.他為商朝理政安民60餘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3代元老.伊尹的整個思想體系是為神權政治服務的唯心主義,但其更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歸於一德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姜太公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管仲
管仲( 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漢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人.管仲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孔子曾稱贊管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也有一說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區沈灣(原系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稱: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創建者.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楚國宛人,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公元前四九六年入越,輔助勾踐廿余年,終於使勾踐於公元前四七三年滅吳.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范蠡辭去相職,定居於陶,經商積資巨萬,稱「陶朱公」.范蠡既能治國用兵,又能齊家保身,是先秦時期罕見的智士,史書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李斯,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人.他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並六國,實現統一的策略和部署,並努力組織實施.
張良
張良(?—前186)字子房,漢族,漢初三傑之一,安徽亳州市東南人.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
諸葛亮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人稱「卧龍」.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清朝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徐茂功
徐茂功,名懋,先後出任瓦崗寨大魔國軍師、十八國聯盟都軍師、西魏國軍師以及後來大唐朝軍師,長期出任軍師之職.徐茂功是文職的將官,和魏徵還略有不同,徐茂功是指揮軍馬的軍師,而不是純粹的文職行政.徐茂功有先見之明,能夠看到瓦崗山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所以順說瓦崗寨,和小霸王翟讓合兵一處,建立混世魔王大魔國.
劉伯溫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他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

㈧ 急!求歷史上這種人物的典故

1. 是:雍齒(?——前一九二年)
沛入(今江蘇沛縣東),出身豪強。秦二世二年(前二O八年),隨劉邦起兵反秦。秦軍圍攻劉邦於豐鄉(沛縣西)。邦打敗秦軍後,命雍具駐守豐鄉。雍經魏國人周巿(音拂)誘反,遂行背叛;幾經反復後,再次歸向劉邦,邦以其立過許多戰功,故未殺他。
漢高祖六(前二O一年)。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封雍齒為什邡肅侯,食邑二千五百戶,位次居五十七。
漢惠帝三年(前一九二年)雍齒卒,葬於什邡治西郊(元石公社箭台大隊)。他的第三代(曾)孫雍桓,襲爵終侯。漢武旁元鼎五年(前一一二年)九月,發夜郎兵,下牂牁,會番禹。終倨不肯從軍擊南越;又因所籌酎(音宙,醇酒)金和獻祭事不合要求。被削掉侯位,計其後代先後在什邡世襲共八十九軍。
治西雍齒墓前有雍齒祠,於上世紀毀。墓在六十年代改土時平為農田。

2.是:龐涓和孫臏
孫臏和龐渭是同學,拜鬼穀子先生為師一起學習兵法。同學期間,兩人情誼甚厚,並結拜為兄弟,孫臏稍年長,為兄,龐涓為弟。

有一年,當聽到魏國國君以優厚待遇招求天下賢才到魏國做將相時,龐涓再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謀求富貴。

孫臏則覺得自己學業尚未精熟,還想進一步深造;另外,也捨不得離開老師,就表示先不出山。

於是龐涓一個人先走了。臨行,對孫臏說:「我們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這一去,如果我能獲得魏國重用,一定迎取孫兄,共同建功立業,也不枉來一回人世。」

兩人長時緊握雙手,最後灑淚而別。

龐涓到了魏國,見到魏王。魏王問他治國安邦、統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見識。龐涓傾盡胸中所有,滔滔不絕地講了很長時間,並保證說:「若用我為大將,則六國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隨心所欲統兵橫行天下,戰必勝,攻必克,魏國則必成為七國之道、乃至最終兼並其餘六國!」

魏王聽了,很興奮,便任命他為元帥、執掌魏國兵權。龐涓確有本領,不久便侵入魏國周圍的諸侯小國,連連得勝,使宋、魯、衛、鄭的國君紛紛來到魏朝賀,表示歸屬。不僅如此,龐涓還領兵打敗了當時很是強大的齊國軍隊!這一仗更提高了他的聲威與地位,魏國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龐涓自己,也認為取得了蓋世大功,不時向人誇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誰的氣勢了。

這期間,孫臏卻仍在山中跟隨先生學習。他原來就比龐涓學得扎實,加上先生見他為人誠摯正派,又把秘不傳人的孫武子兵法十三篇細細地讓他學習、領會,因此,孫臏此刻的才能更遠遠超過龐涓了。

有一天,從山下來了魏國大臣,禮節周全、禮物豐厚,代表魏王迎取孫臏下山。孫臏以為是學弟龐涓以魏王名義請他共創大業,很高興兩人的情誼並沒有失去;但又顧戀自己的老師。鬼穀子先生見魏國使者很真誠熱情、務必要請孫臏下山,也就勸孫臏:「學本領固然不為謀個人富貴,但若有為國家百姓效力的可能,還是應施展自己才能的,你去吧!」

孫臏於是秉承師命,隨魏國使臣下山。

其實,請孫臏到了魏國,並非出於龐涓的推薦;而是一個了解孫臏才能的人向魏王講述後,魏王自己決定的。

孫臏到魏國,先去看望龐涓,並住在他府里。龐涓表面表示歡迎,但心裡很是不安、不快:惟恐孫臏搶奪他一人獨尊獨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後,孫臏在先生教誨下,學問才能更高於從前,十分嫉妒。

第二天兩人上朝。魏王對孫臏很敬重,「聽從講先生獨得孫武子秘傳兵法,才能非凡。我盼您來,幾乎到了如飢似渴程度。今天您終於來到敝國,我太高興啦!」接著問龐涓:「我想封孫臏先生為副軍師,與卿同掌兵權,卿以為如何?」

龐涓最忌諱的就是這種情況,暗自咬牙。表面上卻說:「臣與孫臏,同窗結義,孫臏是臣的兄長,怎麼能屈居副職、在我之下?不如先拜為客卿,待建立功績、獲得國人尊敬後,直接封為軍師。那時,我願讓位,甘居孫兄之下。」

魏王聽罷,很滿意龐涓的處世為人,便同意了。

其實,這不過是龐涓防範孫臏與他爭權的計謀:客卿,半為賓客,半為臣屬,不算真正的魏臣——於是自然沒有實權,只空享一種較高的禮遇而已。

從此孫臏與龐涓朝夕相處。兩人論談兵法,龐涓時時因學識粗淺而無話可答,而孫臏卻誠心誠意為他講解介紹。龐涓知是孫臏學過孫子兵法所致,就故意嘆氣自責:「愚弟當年也經先生傳授,但近年忙於政務,幾乎遺忘了。能不能把孫子兵書借我復習一遍?」

「此書經先生講解後,只讓我看了三天,就收了回去,並無手本在此。」孫臏誠懇地說。

「吾兄還能全部憶出嗎?」龐涓問。

「基本能背下來。」

龐涓心裡巴不得讓孫臏告訴他,但一時又不好開口、硬逼。

有一天,魏王要試驗一下孫臏的才能,就在演武場,讓孫龐二人表演陣法。龐涓之陣,孫臏一眼就能看懂,並指出如何攻破。而孫臏排成一陣,龐涓卻茫然不識。為怕失面子,忙偷偷問孫臏,孫臏一五一十告訴了他。龐涓聽罷,趕忙走到魏王面前講:「這叫八門陣。又可以中途變為長蛇陣。」待孫臏布置完畢來到魏王前,所回答自然與剛才龐涓所說一樣。

「兩卿才能並稱傑出,真是魏國大幸!」魏王十分高興。

但龐涓經過這事,便有了一種危機感。於是下決心:必須除掉孫臏!否則,日後必然屈居其下了!他心生一計,便在一次私下聚談時,問:「吾兄宗族都在齊國,現在我們二人已在魏國為官。為什麼不把兄長家屬宗族也接來一起享福呢?」

孫臏一聽,掉下淚來:「天災戰亂,我家親屬宗族早消亡殆盡了。當年,我只是由叔叔和峽谷個黨兄孫平、孫卓帶到外地流浪。後來我被放在一人家當傭工,叔叔、堂兄也不知去向了!再後來我單身從師鬼谷先生,已多年沒跟故鄉、親人聯絡,連僅有的叔叔、堂兄怕也已不在人間了吧!」

「那麼,兄長就不想念故鄉嗎?」

「人非草木,誰能忘本?只是現在既已做了魏臣,這事就不必提起了吧。」孫臏有些傷感地說。孫臏是齊國人,而齊魏兩國一直敵對,所以孫臏只有忍隱思鄉之情。

「兄長說得有理,大丈夫隨地立功,又何必非在故土?」龐涓安慰說。

半年之後,孫臏早把這次談話忘了。有一天,忽然有山東口音的漢子來找他。及問,那人說叫丁乙,是齊國人,有孫臏堂兄孫平的書信帶來。孫臏忙接過信。信中以孫平口氣,講述了兄弟情誼,告訴了叔叔已去世。堂兄兩人已回到齊國,希望孫臏也回到故鄉,把幾近消亡的孫氏家庭重新建立起來。信中語氣懇切、情感深重,最後再一次盼望孫臏早日歸來。

孫臏看罷,不覺流下淚來。然後熱情招待傳信人丁乙,並寫了回信請他帶回去。信中講:自己十分思念故鄉,但目前已成為魏國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為魏國建立了功勛,年老後,一定與兩堂兄在齊地故鄉相聚、歡度晚年。

不料丁乙根本不是齊國鄉親,而是龐涓的心腹家人。龐涓騙到孫臏回信,又仿其筆跡,在關鍵處塗改了幾句:「仕魏乃不得已、礙於情面。不久一定回國,為齊王效力!」然後將此信交給魏王:「孫臏久有背魏向齊之心。近日又私通齊國使者。臣為忠於大王,忍痛割捨兄弟之情,現截取孫臏家信一封,請大王過目。」

「你看該怎麼處理?」魏王問。

「孫臏才能不低於我,若放他歸齊,將對魏國霸業不利。所以……」龐涓沒說下去。

「殺掉他?」魏王一語道破。

「我與他畢竟是同學、兄弟,還是讓我再勸勸他。要同意留下來,最好。若不想留,仍要歸齊與我國為敵,請大王把他發到我府中,由我監管、處置,您看怎麼樣?」龐涓一副為朋友盡情盡義的神色。

魏王雖氣惱孫臏,但在龐涓請求下,還是同意了。

龐涓當晚見孫臏:「聽說兄長接到了家書?」

孫臏對朋友毫不隱瞞:「是。要我回鄉。可我怎能辜負魏王及兄弟待我的深情?讓我辭回了。」

「兄長真的不想念故鄉?」

「久別故鄉,怎能不想?只目前不能回去。」孫臏嘆道。

龐涓深表同情,說:「兄長是不是請魏王准一兩個月的假期,讓兄長回鄉掃掃親人之墓,然後再歸來?」

「恐怕魏王會懷疑我去而不歸,不會答應的。」

「兄長明天試試看。我在旁邊為兄長再說幾句。以兄長為人品行,諒魏王會相信的!」龐涓道。

孫臏很感動:「全仗賢弟促成了!一旦掃墓歸來,我一定全身心報效魏王,再無別意!」

龐涓辭別孫臏,當夜就入見魏王:「臣奉大王之命勸他回心轉意。但他不但不改,反怨恨大王。他明天還要當面以請假之名,要求回齊國!我真是愛莫能助了!」龐涓一臉無可奈何。

第二天,孫臏上朝,很奇怪沒見到龐涓,因為昨晚說好一起對魏王說的。以為因事耽擱,就先對魏王講出要請假回齊之事。不料話剛一開口,魏王就大發雷霆,不容半句解釋,就令武士把他抓起來,押到軍師府問罪!

見到孫臏被捆綁進軍師府,龐涓裝作一怔:「我因事耽誤一會兒,正要上朝。怎麼回事?!」

押解官員宣布魏王命令:「孫臏私通齊使,要叛魏投齊,請軍師問罪!」

龐涓大驚失色,忙對孫臏說:「不要著急,我去魏王面前替你求情去!」說罷,急惶惶離家上朝。

及見魏王,龐涓道:「孫臏雖有私通齊使之罪,但罪不至死。以臣愚見,不如讓他成為不能行走、面有罪記的廢人。這樣,既成全我們弟兄的情分,又無後患,您看怎麼樣?」

「照你意思辦吧。」魏王道。

龐涓回府,流下淚來,對孫臏說:「大王盛怒,判兄死罪。我力爭苦求,才免於一死。但要受刖刑及鯨面。」說罷,唏噓不已。

孫臏嘆了一口氣:「總算保住了性命,這全賴賢弟救助愚兄了!以後我定要報答的。」

龐涓於是掩面跑出大廳。不一會兒,來了行刑的劊子手,把孫臏綁起來按在地上,用尖刀剜剔下孫臏的兩個膝蓋骨。孫臏慘叫一聲,立刻昏了過去,在他昏迷中,臉上被用黑墨刺上「私通敵國」四字。

這時,龐涓淚流滿面走進來,親自為孫臏上葯、包裹,把他抱進卧室,百般撫慰,無微不至地照料。

一個月之後,孫臏傷口基本癒合,但再不能走路,只能盤腿坐在床上,真成了廢人。

此時,龐涓對孫臏更是關心體貼,一日三餐,極其豐盛。倒使臏很過意不去了,總想盡自己所能為龐涓做點什麼。開始龐涓什麼也不讓他干,後來孫臏再三要求,才說:「兄坐於床間,就把鬼谷先生所傳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釋講解寫出來吧,這也是對後世有益的善事,也可因此使吾兄揚名於萬代千秋呢!」

孫臏知道龐涓也想全面學習這十三篇兵法,就高興地答應;而且從那天起,日以繼夜地在木簡上寫起來,日復一日,忘食廢寢,以致人都勞累變了形。

一個照顧孫臏起居的小男孩兒為孫臏拚命工作的精神所感動,便對龐涓一貼身衛士講,是否求龐將軍讓孫先生休息幾天,那個衛士道:「你知道嗎?龐將軍只等孫臏寫完兵書,就要餓死他呢!還會讓他休息?!」

小男孩兒一聽,大驚,偷偷把這消息告訴了孫臏。猶如一盆涼水從頭澆下,孫臏身心一下子涼透了!原來此如!原來如此啊!!

第二天,正要繼續寫書的孫臏,當著小孩兒及兩個衛士的面,他忽然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大嘔大吐,兩眼翻白、四肢亂顫。過了一會兒,醒過來,卻神態恍惚,無端發怒,立起眼睛大罵:「你們為什麼要用毒葯害我?!」罵著,推翻了書案卓椅,掃掉了燭台文具,接著,抓起花費心血好不容易寫成的部分孫子兵法,一齊扔到火盆里。立時,烈焰升起。孫臏則把身子撲向火,頭發鬍子都燒著了。

人們慌忙把他救起,他仍神志不清地又哭又罵。那些書簡則已化成灰燼,搶救不及。

小男孩兒趕忙向龐涓報告。

龐涓急慌慌跑來,只見孫臏滿臉吐出之物,臟不忍睹;又爬在地上,忽而磕頭求饒、忽而呵呵大笑,完全一副瘋癲狀態。見龐涓進來,孫臏爬上前,緊揪住他的衣服,連連磕頭:「鬼谷先生救我!鬼谷先生救我!!」

「我是龐涓,你別認錯了!」

「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我要回山!救我回山!」孫臏仍舊揪住龐涓,滿嘴白沫地大叫。

龐涓使勁甩開他臟兮兮的痙攣的手,心裡疑惑。仔細打量孫臏半天,又問侍衛及男孩兒:「誰對他說什麼了沒有?」

侍衛及男孩兒連連搖頭。

龐涓仍懷疑孫臏是裝瘋,就命令把他拽到豬圈裡。孫臏渾身污穢不堪,披頭散發,全然不覺地在豬圈泥水中滾倒,直怔怔瞪著兩眼,又哭、又笑……

龐涓又派人在夜晚、四周別無他人時,悄悄送食物給孫臏:「我是龐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實在同情您。請您悄悄吃點東西,別讓龐將軍知道!」

孫臏一把打翻食物,猙獰起面孔,厲聲大罵:「你又要毒死我嗎?!」

來人氣極,就撿起豬糞、泥塊給他。孫臏接過來就往嘴裡塞,毫無感覺的模樣。

於是來人回報龐涓:孫臏是真瘋了。

龐涓這時才有些相信,從此任孫臏滿身糞水的到處亂爬,有時睡在街上,有時躺在馬棚、豬圈裡。也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孫臏困了就睡,醒了就又哭又笑、又罵又唱。龐涓終於放下心來,但仍命令:無論孫臏在什麼地方,當天必須向他報告。

這時,真正知道孫臏是裝風避禍的只有一個人,就是當初了解孫臏的才能與智謀、向魏王推薦孫臏的人。這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

他把孫臏的境遇告訴了齊國大將田忌,又講述了孫臏的傑出才能。田忌把情況報告了齊威王,齊威王要他無論用什麼方法,也要把孫臏救出來,為齊國效力。

於是,田忌派人到魏國,乘龐涓的疏忽,在一個夜晚,先用一人扮作瘋了的孫臏把真孫臏換出來,脫離龐涓的監視,然後快馬加鞭迅速載著孫臏逃出了魏國。直到此時,假孫臏才突然失蹤。龐涓發現時,已經晚了。

孫臏到了齊國,齊王十分敬重。田忌更是禮遇有加。在一件小事上孫臏表現出的智謀,尤其令齊國君臣嘆服。

齊國君臣間常以賽馬賭輸贏為戲。田忌因自己的馬總不及齊王的馬,經常賽輸。有一次孫臏目睹了齊王與男忌的三場賽馬之後,對田忌說:「君明日再與齊王賽馬,可下大賭注,我保您贏。」

田忌一聽,當即與齊王約定賽馬,並一注千金。第二天,觀眾達千人。齊王的駿馬耀武楊威,十分驃悍。田忌有些不安,問孫臏:「先生有什麼辦法,使我一定取勝呢?」

孫臏道:「齊國最好的馬,自然都集中在齊王身邊。我昨天看過,賽馬共分三個等級,而每一級的馬,都是您的比齊王稍遜一籌。若按等級比賽,您自然三場皆輸。可我們可以這樣安排:以您第三等的馬與齊王一等的馬比賽,必然大輸。但接下來,以您一等馬與齊王二等馬、以您二等馬與齊王三等馬去賽,就可保證勝利。因此從總結果看,二比一,您不就獲勝了嗎?!」

田忌一拍額頭:「我怎麼就不會動腦筋呢?!」於是按孫臏的話去做,果然贏了齊王千金。

只這一件小事,足以體現孫臏的聰明智謀。齊國上下無不交口稱贊。

再講龐涓。龐涓在魏國黨軍權,總想靠打仗提高身份與威望。在孫臏逃走不久,他又興兵進攻趙國,打敗了趙國軍隊,並圍住趙的都城邯鄲。趙國派人到齊國求救。

齊王知孫臏有大將之才,要拜他為主將。孫臏道:「我是殘疾人,當大將會令敵人恥笑。還是請田忌為將,才好。」於是齊王命田忌為將;孫臏不公開身份,只暗中協助田忌,為他出謀劃策。

田忌起兵,要直奔邯鄲解趙國之圍。孫臏勸止,道:「我遠途解趙國之圍,將士勞累,而魏軍以逸待勞。而且趙將不是龐涓對手,等我們趕到,邯鄲可能已被攻破。不如直襲魏國的襄陵,而且一路有意宣揚讓龐涓得知。他必棄趙而自救。這樣,我則以逸待勞,形勢就大不同了!」

田忌覺得有理,便按計行事。

結果,不費吹灰之力使邯鄲脫離了危險;又在龐涓率部回救途中,正疲憊不堪時,大勝魏軍,使之死傷兩萬餘人。直到這時,龐涓才知道孫臏果然在齊國與自己為敵。

為此,龐涓日夜不安,終於想出一條離間計:他派人潛入齊國,用重金賄賂齊國相國鄒忌,要他除掉孫臏。鄒忌正因齊王重用孫臏,惟恐有朝一日被取代,便暗中設下圈套,並作假證,告發孫臏幫助田忌,要奪取齊國王位。由於龐涓派人早已在齊國到處散布謠言,說田忌、孫臏陰謀造反奪權,齊王已有些疑忌,一聽鄒忌所說,勃然大怒,果然削去田忌兵權,罷免了孫臏的軍師之職。

龐涓大喜:「孫臏不在,我可以橫行天下了!」不久,就又統兵功侵韓國,韓國自知不能取勝,派人到齊國求救。

恰恰齊威王逝世,其子齊宣王繼位,知道田忌、孫臏冤枉,又恢復了他的職位。聽到韓國求救之事,齊國君臣忙在朝堂議事。宣王問眾臣:救還是不救?

鄒忌主張:不救。讓這兩鄰國自相殘殺,於齊國有利;田忌等人則極力要求去救:不救,一旦韓被魏吞並,魏國力大增,必要進攻齊國。那時就危險了!

此時,只有孫臏含笑不語。

宣王問他該怎麼辦。孫臏道:「這兩種意見都不好。我們應該『救而不救,不救而救』。」

眾人都不明白。

孫臏解釋:「不救,則魏滅韓,必危及我國;救,則魏兵必先與我軍開戰,等於我們代韓國打仗,韓國安危無恙;但我國無論勝敗,都要大傷元氣。所以這兩種意見都不很好。我認為大王應採取這樣方針:答應救韓,以安其心。韓國必然努力堅持與魏國死戰。等到兩國都疲憊之極,馬上要分勝負時,我們再真正出兵擊魏,這樣,攻擊已筋疲力盡的魏軍,不用大力;救解已快失敗的韓國之危,他們也必定感激。於是,少出力而建功多,不更好嗎?!」

宣王一聽,佩服得鼓起掌來:「太好了!」便命田忌、孫臏統兵,伺機救韓。

到了韓魏已打了段時間後,齊軍又按孫臏謀劃:不救韓,而襲魏國首都大梁。

龐涓聞訊,暴跳如雷,大罵孫臏狡猾,發誓與齊軍決一死戰,於是氣沖沖率師迎戰齊軍。孫臏知龐涓兵來,制止田忌迎敵的打算。

田忌不解:「以逸待勞,不是上次成功戰法嗎?」

「此次不同,龐涓懷忿怒、挾氣勢而來,若正面交鋒,我軍縱勝,損失亦大。不如如此這般……」孫臏小聲說出計策。

龐涓提兵趕到魏國,齊軍已撤離。龐涓決心與孫臏拚個你死我活,拚命追擊。追擊前,他派人去數齊軍營壘中的灶跡,一聽竟有十萬之多,吃了一驚:「齊軍人多,我們不可輕敵!」待追了一天,再數齊軍遺下灶跡,只剩五萬了。龐涓大喜:「齊兵厭戰,更聞風喪膽,逃亡過半了!快追!!」及第三天,齊軍只有三萬個灶了。龐涓再也抑制不住沖動,下令:「不顧一切,盡快趕過去,務必活捉孫臏!!」自己更披甲執戈,親自率二萬輕騎,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再說孫臏,在計算日程、地點後,他在馬陵道設下埋伏。馬陵道,是夾在兩山間的峽谷,進易出難。孫臏又讓人在道中一棵大樹上刮下大片樹皮,用墨寫上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然後在附近安排五千弓弩手,命令:「只看樹下火把點亮,就一齊放箭!」

龐涓趕到馬陵道,已黃昏時分。士兵報告:「前面谷口,有斷樹亂石堵住道路了!」龐涓大喜:「這說明敵軍畏懼,而且馬上要追上他們了!快,搬開障礙,沖鋒!!」說罷,一馬當先,率部隊沖入峽谷。

正快速前進,忽然被一棵大樹擋住去路,隱約見到樹身有字跡。此時天色已黑,無星無月,只冷風颼颼,山鳥驚啼。龐涓令人點亮火把,親自上前辨認樹上之字。及看清,立刻大驚失色:「我中計了!!」話音未落,一聲鑼響,萬弩齊發,箭如驟雨,龐涓渾身上下像刺蝟一樣,「撲通」栽倒在地,嗚呼身亡。

以害人始,以害已終。搗鬼有效,但畢竟有限,這就是孫臏與龐涓故事給後人的啟示。

㈨ 雍齒多次背叛劉邦,為何劉邦不殺他

雍齒是西漢的一個歷史人物,反復無常的豪強。雍齒是劉邦的同鄉好友,兩人從小一起長大,但此人非常卑鄙,不斷的陷害劉邦。還幫助項羽害得劉邦差點喪命,項羽有一次要殺劉邦的父親就是他出的主意。在劉邦早期舉事時,曾帶領劉邦父老鄉親一起「背劉降魏」,是劉邦舉事中第一個背叛他的人。劉邦非常討厭他,多次在公開場合點名批評,但後來竟被封為「什方侯」。劉邦為什麼不殺雍齒,還封他為侯?
公元前206年,劉邦成為皇帝後,大封自己喜歡的人和同姓親友,引起很多人不服。他聽說有人不服,天天發牢騷,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說陛下最恨誰就厚賞誰,這樣讓所有人都有得賞的希望。劉邦於是封雍齒為什方侯(2500戶)。他是劉邦封完二十多個大功臣之後被張良誘封的第一人,卻沒有被司馬遷記入「王侯將相譜」中,正是由於這些謎一樣的歷史事件,引發後人無盡的思考。

雍齒,相當於撿了一個什邡侯來當。試想:以劉邦的脾氣,雍齒曾經背叛過他,充其是排在「不殺」之列,哪能給什麼好處。況且漢朝本來就實行的是郡縣制,分封諸侯與國家的體 制又相矛盾。沒辦法,要保住剛剛打下來的江山,權宜之計。也因此有了歷史典故在民間流傳——「漢高祖咬牙封雍齒」。就當時論,劉邦發聖旨的時侯肯定是咬著牙的。但君無戲 言,聖旨一下,雍齒仰天大笑,到什邡走馬上任去了。
前192年,雍齒去世,謚號肅侯。 治西雍齒墓前有雍齒祠,於上世紀毀。其墓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土改時被平為農田。

㈩ 列出十位你喜歡古代英雄人物

1)最愛曹操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曹魏建立後,曹操被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許劭: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
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稱「阿瞞」。
易中天說曹操:聰明透頂、愚不可及,狡猾奸詐、坦率真誠,豁達大度、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心胸狹窄。
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體現出大氣,將各種臉溶於一身。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毛澤東詩詞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曹操很會裝糊塗,裝糊塗才能寬容人,寬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

2)蘭陵王——高長恭
蘭陵武王高肅,一名孝瓘,字長恭,文襄第四子也。累遷並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後為太尉。與段韶討柏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
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3)忠義之士——關羽
關羽(160?—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注〕,並州河東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漢族。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三國志》中無記載。一直是歷來民間崇祀的對象。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曾任蜀漢政權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謚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最後被封為「蓋天古佛」。《三國演義》中,有「千里走單騎」「單刀赴宴」「溫酒斬華雄」等佳話。
關羽兵器:青龍偃月刀(演義)、槊(專家推論)

4)大將軍——斛律光
斛律光(515~572年),字明月,北齊名將。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或稱「丁零」、「敕勒」、「鐵勒」)。出身將門,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騎射,當時號稱「落雕都督」。後歷任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左丞相等,封咸陽王。一女為齊孝昭帝太子高百年的妃子;一女為為齊武成帝太子高緯的妃子,並在高緯即位後成為皇後,其家族在北齊尊貴無比。
他驍勇善戰,在與北周近二十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北齊天統五年(569年)十二月,周軍圍攻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北),斷齊軍糧道。武平元年(570年)正月,他率步騎三萬破宜陽周軍,再通糧運;周軍復攻,他領軍迎戰,又獲勝利,俘北周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英等。武平二年(571年),率眾於平隴(今山西稷山西)等地築壘,迎戰北周驃騎大將軍韋孝寬所率步騎萬人,大破之,俘斬千計。他少言剛急,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武平三年(572年),後主高緯聽信讒言,將其誘殺,時年五十八。女亦被廢。北周滅北齊後,追贈他為上柱國,崇國公。

5)熊虎之將——張飛
張飛(?—221年六月),漢族。字益德(《三國演義》、《華陽國志》中字翼德),涿郡涿縣人(今河北省涿州市),身高八尺,認識劉備,關羽之前,以屠宰豬羊為生。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要將領,是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老三。章武元年(221年)六月,張飛被部將范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范疆,之所以會寫錯是因為強的異體字寫作強,強與疆很像)、張達刺殺。
五虎上將之一,被封為右將軍、車騎將軍。在長坂坡當陽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入川義釋嚴顏,分定州縣,率精兵擊敗張郃大軍,劉備稱漢中王後,拜為右將軍,稱帝後,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221年為奪回荊州,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被部將范強、張達刺殺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傅干:「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在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的代名詞:
《晉書·劉遐傳》:「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魏書·崔延伯傳》:「崔公,古之關張也。」

6)卧龍——諸葛亮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理論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7)天生鬼才——郭奉孝
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
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
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梁傾。
——《三國演義》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後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郭嘉,東漢末年著名謀略家,戰術家。曹操手下主要謀士之一。郭嘉出身寒門,自幼胸懷大志。「少有遠量」,自20歲起便暗中交結有識之士,不與世俗之士交往。這些「英雋」裡面應該包括荀彧、辛評、郭圖等人,談論時勢。這為他的謀士生涯奠定了基礎。最初他投奔實力較強的袁紹,袁紹對其非常恭敬。但郭嘉僅數十日就發現袁紹優柔寡斷,不善用人,難成大業。他對同在袁紹帳下當謀士的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還說:「吾將更舉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卻說:「袁氏有恩德於天下,人多歸之,且今最強,去將何之!」郭嘉知二人還沒發現到袁紹的短處,不再多言,遂毅然離去。
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閑了6年。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頗為器重的謀士戲志才,曹操對他甚為器重。無奈戲志才早逝,曹操便寫信給謀士荀彧,書中說:「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穎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荀彧見信後,向曹操推薦了郭嘉。
曹操將郭嘉接入自己的營帳,兩人相談許久後,曹操贊嘆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對曹操的氣度留下了深刻印象,也非常高興地說:「真吾主也」)。曹操遂任郭嘉為司空軍祭酒。
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毛澤東曾多次提及郭嘉,稱贊他:「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三國演義》「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里,曹操曾說:「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易中天品三國 對郭嘉的評價神機妙算,當機立斷,出奇制勝,隨機應變,料事如神,敢出險招。

8)勇猛大將——霍去病
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名將,漢族,傑出的軍事家。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 ,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00餘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封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2000餘里,殲7萬餘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僅24歲。

9)著名諫臣——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晉州人。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另一版本「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叄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畏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 以怒而濫刑。」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在貞觀年間先後上疏二百餘條,強調「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10)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祖籍:並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 ,出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
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封存為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多次周旋於後宮。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後。武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上元元年(674年),與高宗並稱「天皇」。「天後」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年),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載初元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
當朝期間,貶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於志寧、裴炎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經濟上採取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因此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呈現政績輝煌,國威大振。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 、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去世,謚大聖則天皇帝。
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說:「漢之武帝、唐之武後,不可謂不明」,清代趙翼謂其為「女中英主」。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打擊了保守的門閥貴族。
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第三個貢獻是穩定了邊疆形勢。
第四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武則天能成為一代女皇,不可謂不強。

閱讀全文

與雍齒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