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傳記1500字

歷史人物傳記1500字

發布時間:2021-02-27 13:48:51

『壹』 1500字人物傳記怎麼寫

給你個曹操傳記參考:

主人公: 曹操 性別:男
別名: 曹孟德,阿瞞
國籍: 東漢內
出生地: 沛國譙容縣(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職業: 軍事家,政治家,詩人
主要成就: 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有意義的話:寧要天下人負我,莫要我負天下人!

『貳』 中國近代史人物傳記讀後感

說清楚啊,不知道你要哪個人物的讀後感。隨便附上一篇吧。
《曾國藩傳》有感近日讀《曾國藩傳》頗有感觸,特別是對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精神很是佩服,我覺得此種精神可用「獃子」哲學來形容。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獃子。此種精神我思之為當今中國少有之精神,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獃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獃子才能之後做聰明人。一位日本老科學家講過這樣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必須要聰明。」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是這樣。另一方面科學家的腦袋還必須笨,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的。乍一看,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命題,實際上,它表現出一個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不同側面,正所謂「獃子」哲學。我想,曾國藩的治學就是「獃子」 哲學的樣板。如果不是太平天國時期的戰爭,他可能會成為中國最後一個理子大師。處於眾說紛紜:可能性交織的岔路口時,為了不把應該選擇的道路選錯,必須具有洞察未來的內察能力和直觀能力,在這個意義上講,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學家必須聰明,但是要想從平常被人認為極普遍明了的事物中,從那些連平常所說的腦袋笨的人也容易明了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議的疑點,問個為什麼,並極力闡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這點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是比普通腦袋笨的人更顯得腦袋不開竅的死心眼的人。所謂腦袋聰明的人可以說他們如同腿腳快的遊客,雖然他們可以捷足先登的到達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會遺漏路旁,腦袋笨的人猶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後,往往毫不費力的把珍寶捧在手中,腦袋聰明的人正是因為他們的推測,可以縱觀路上的所有難關險阻,至少也是有這種預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傷自己的進取的勇氣。腦袋笨的人,由於他的前途籠罩了一層雲霧,反而持樂觀態度,即使遇到難關,他會格外的努力,擺脫困境。腦袋聰明的人,會過於信任自己的腦力。其結果,當自然顯示給他們的現象與自己想的不一致時,大概會這樣想:是不是自然錯了。另外當出現結果與自己想的相同時,恐怕會把這件要緊的事忘掉,反復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結果,是不是由於別的原因而偶爾產生的呢?一開始就斷定行不通的嘗試,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時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並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線索。這些線索也是那些一開始就不敢進行嘗試的人無法接觸到的。正如無數所謂的聰明人執迷於永動機的道理。腦袋聰明的人適合作批評家卻難成為見諸行動的人。對於腦袋笨的人來說,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著自己的上進心。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為人之師卻難成大家難為大師。記得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企業家曾經說過:「哦手下成功的認識沒有聰明人,大多是些能夠堅持不懈的獃子。」是啊,他手下的經理有些只是初中畢業有些曾經是他的汽車司機,可以說不是或者不盡然是聰明才智使他們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堅持。聰明的腦袋容易苛求,但所謂的獃子卻會和適宜的裝傻充楞。正如蘇東坡所說的難得糊塗。我覺得難得糊塗的境界就是一種獃子的處世哲學。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確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壞來區分的。當遇到不能改變或者對自己無害而有損的事情的時候,能裝糊塗,扮獃子確實也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的。所謂的獃子哲學的精髓就是能對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時候,往往它卻向好的方向發展。著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後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塗的獃子哲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的結果。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藏污納垢,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這個道理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體現。正如官場一樣,和周圍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學會糊塗。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間的矛盾是因為一方的視而不見而化解的。在如今的物質世界裡人們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許任何人傷害自己的利益。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過了就是淺視地表現了,糊塗一次也許更好。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了解到的「獃子」哲學。改進建議:看得出來她有認真地看這本書,並且對此有深刻地認識。從曾國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邏輯性不夠強,應該把悟出的道理分納歸類,這樣看起來更有條理性。

『叄』 鄧稼先人物傳記1500字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肆』 現代人物傳記1500字作文

科比永遠的傳奇NBA球星喜歡文身,他卻視文身為「野蠻行為」;打客場的路上,隊友打牌說笑,樂作一團,科比卻一個人躲在角落看書、聽音樂,或是看媽媽帕姆為他准備的DVD片子。隊友眼中,科比「孤傲」;教練眼中,賽場上的科比「太獨」。

科比從不理會別人的評價。他是一個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這或許與科比的家庭及童年經歷有關。科比的父親瓊·布萊恩特也曾是一位NBA球星。科比如行雲流水般的球風, 像極了二三十年前的父親。

子承父業

洛杉磯一棟普通住房裡,一個身穿快船球衣的3歲男孩,邊看電視,邊玩手中的小球。電視里有爸爸的身影。每次爸爸得分,男孩都會將小手拍紅,並跟著電視解說一起歡呼。他就是小科比。

媽媽帕姆走過來,心疼地為兒子擦去汗水。男孩神情天真地說:「媽媽,我長大了也要打NBA!」帕姆笑著,順手給了兒子一個擁抱。

科比的父親瓊·布萊恩特打了8年NBA,先後效力76人、快船以及火箭,但他的NBA生涯算不上成功。過度追求「花哨」,是瓊·布萊恩特的致命弱點。
前中國男籃主帥的哈里斯,先後執教過科比父子。哈里斯對瓊花哨無比的晃人及傳球技藝,記憶猶新。湖人「教父」韋斯特卻一針見血地評價瓊:「瓊不是在打球,而是在作秀。光這一點,就註定了他永遠當不成頂尖NBA球星。」

賽場外的瓊,也擅長作秀。接受采訪時,他總會設計出一副很酷的樣子:有時刁根粗雪茄,有時甚至背把吉他。在七八十年代的美國人眼中,瓊絕對風流、時尚。而在這一點上,科比像極了父親。

父親對科比影響最大的,還有是他的「快樂原則」,「父親打球時總在笑,他說打球是件快樂的事,否則籃球就失去了其意義。」所以科比也總面帶微笑,即便是在身處逆境之時。

飄泊童年

科比的家,算不上富有,但卻還算溫馨。

父親瓊與母親帕姆兩家是世交,他們從小就認識,高中時就開始相戀。科比這點也隨父親,高中就開始拍拖。帕姆為丈夫生了3個孩子。科比出生在1978年8月23日,上面還有兩個姐姐沙里亞和沙亞。說起科比名字的由來,還有段趣聞:瓊和妻子酷愛日式餐飲,神戶的牛肉是他們的最愛,於是就以菜名KOBE命名自己唯一的兒子。

球風花哨的瓊·布萊恩特在NBA並不順利,他把目光轉向海外。1984年,30歲的瓊終於決定:拖著一家5口飄洋過海,走上了歐洲「淘金」之路。他們全家最終落戶義大利的雷納,那年科比只有6歲。

全新的環境,陌生的語言。義大利,顯然不是這個小籃球迷的天堂。那裡,是足球的王國。放學後,小科比總要與愛好足球的同學爭搶場地,如果對手只有二三人,科比還能想法設法將他們趕走,但如果踢足球的有10來人,小科比就只能忍痛割愛,有時被迫當回守門員。

媽媽最懂兒子心思,特意為他買了籃框,架在後院。那個如今已破舊不堪的籃框,記錄著科比一小段童年時光,也刻留下科比無數個孤獨的身影。

然而義大利還是給科比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父親成了義大利籃球聯賽的「英雄」,賽後總有球迷圍著他要簽名。科比與姐姐也很快學會了義大利語,身邊的小夥伴也漸漸多了起來。科比在義大利生活了8年,異國他鄉的漂泊經歷,使得他與家人的關系更密切。他與兩個姐姐無話不談,無論快樂還是悲傷,姐弟仨總能一起分擔。

所以若干年後,當科比因與瓦尼莎·蘭尼結婚,而與家人徹底鬧翻,事實上也為這樁婚姻,埋下了禍根。

重回美國

中學時,科比回到了美國費城。他就讀的勞爾梅里昂高中,正好是「籃球皇帝」張伯倫的母校。科比不僅率校隊奪取了州高中冠軍,還打破了由張伯倫保持了幾十年的得分紀錄。科比的籃球天賦被發現了,他很快引起了NBA的興趣。

1996年,18歲的高中生科比決定參加NBA選秀會。1996年是NBA歷史上繼1984年之後又一次「選秀盛會」:艾弗森、坎比、馬布里、雷·阿倫等年輕人,讓各隊挑花了眼。星光熠熠之中,科比並不起眼。最終黃蜂以首輪13號選位挑了科比,但主帥考恩斯卻一心想要大高個,對科比並不感興趣。

湖人的「教父」韋斯特出乎意料地提出:用南斯拉夫中鋒迪瓦茨與黃蜂交換科比。當時許多人認為韋斯特瘋了,還有人不無諷刺地猜測:一定是父親瓊為科比「開了後門」。

現在回想起來,韋斯特當初敢於用一個全明星中鋒換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承擔了不小的壓力。但事後證明,「教父」確實眼光獨到。

命犯桃花

有人說,正因為科比一路走得太順。那年夏天的鷹縣風波,成為了他生命中一場無法躲避的「劫難」。

回顧科比的情場之路,他先後有過3個愛人。初戀情人,是一個叫艾倫布的費城姑娘。相戀4年,艾倫布所做的一切就是順從。兩人的約會,往往是科比一人神情專注地看電視,艾倫布則耐心地在一旁等候。如今已25歲、成為了一名社區工作人員的艾倫布事後幽幽地回憶說:「要麼他是個極端自私的人,要麼他根本沒愛過我……」

與艾倫布分手後,科比一度與流行歌手布蘭迪打得火熱,每到一處,他們都會讓攝影記者拍個夠。兩人的戀情雖然轟轟烈烈,路人皆知,但「雷聲大雨點小」,兩人很快都發現,這段狂熱戀情並不長久。在布蘭迪眼中,科比還是個沒長大的大男孩,而且「缺乏生活情趣」。此後,科比還曾向網壇明星維納斯·威廉姆斯獻過殷勤,但之後就沒有了下文,據說大威對科比興趣不大。

感情的空白,總需要填補。1999年末的一次偶遇,促成了科比如今的婚姻。當時16歲的瓦尼莎·蘭尼還是一名高二學生,業余時間兼職做模特。那天科比恰巧在錄音棚錄歌,兩人相遇並一見鍾情。科比很快陷入情網,每天用黑色賓士車接送。

但他倆的交往,引起了科比全家的反對。他們一直希望兒子能找個門當戶對的姑娘。瓦尼莎家境貧寒,她來自一個離異的家庭,母親還是西班牙後裔。兩人交往一段時間後,瓦尼莎的家人還頻頻動用科比的錢,這使得科比父母更為反感。為此,科比與家人決裂。

2001年4月,科比與瓦尼莎在一家小教堂悄悄結婚了。父母和兩個姐姐離開了科比,毅然搬回費城住。而湖人俱樂部上下,也沒有一個人出席科比的婚禮。

一位密友稱,如果沒有這樁不成熟的婚姻,或許科比不會陷入如今的官司之中。眾叛親離的滋味,使科比長期處於一種孤獨無助的壓抑狀態。

直到如今走在洛杉磯街頭,寫有「****犯科比」的球衣,還時能看見。通過這件事,科比變得更成熟了:他將家人接回洛杉磯;他還破天荒接受文身,並將妻子的頭像,刻上自己的手臂……

人總在不斷改變。生活永遠是一本最佳的教科書。或許對此,科比有了更深的感悟。

『伍』 求一篇1500字的歷史書籍或人物傳記的讀書心得,就是摘抄+心得要1500字

<悟空傳>有感

人從呱呱墜地開始,就一直同宿命作掙扎,而一切只為了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慾望。出生的時候,有一種慾望叫做成長;垂死的時候,有一種慾望叫做靈魂的永恆。放棄慾望只是一種簡單而幼稚的想法,因為放棄慾望之後,人們只會庸碌無望的活在虛偽的物質軀殼中,所以斗爭是唯一的出路,無論結果怎樣,至少證明你曾經在這片天地中充實的活過。

初識悟空是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真正的認識悟空卻是在今何在的《悟空傳》中。在這里,孫悟空被寫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雖然與人們印象中傳統的悟空形象不同,但對於我們來說,似乎距離更近了一步,僅僅是因為在悟空的身上有了人性,有了和人類交流的共同語言。據文中所寫悟空其實當年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早已死去,而後來的兩個悟空都是他慾望化成的實物。一個放盪不羈、桀驁不馴,是那個誰都不怕的美猴王;另一個唯唯諾諾、一心向佛,是那個頭戴禁錮的孫行者。一個打死唐僧,攪亂龍宮地府,手握紫色紗巾;一個忘記一切,被仙界所累,為擺脫俗物而困惑。哪一個是真正的悟空?而他們又都是真的,是齊天大聖靈魂中的兩個側面。一個是悟空的本性,對自由、理想有著不懈且不拘一格的追求,一個是被佛祖束縛住的悟空,在他的腦海中只有緊箍咒才能證明他的身份,已全然失去了自我。最終,孫悟空在自己靈魂的兩個側面地對決中,將靈動的生命結束,兩種形態也歸於一個靈魂。彌留之際,悟空終於做出了選擇,一個真正的選擇,他把手伸向了紫霞仙子,手中的是表明他心跡的紗巾。悟空勝了,他的勝利不僅僅在於得到了紫霞的永世陪伴,也不僅僅在於它擺脫了天庭或是塵世的喧囂,而在於它為自己選擇了一條路。在岔道口,它面臨著「神」「仙」「妖」的選擇,在他抗拒不了「神」和「仙」的誘惑後,他陪唐僧去西天取經,可是悟空在最後用自己的死明示了他的選擇——做一個本性的自己,做一個最好的自己,為自己的理想奮斗不息,哪怕是以死作代價。有了這種頂天立地的氣概,做不做神仙又有什麼價值呢?神仙所謂的無根、無情、無欲、無求,在我們看來是那麼可笑,即使是一根無情、無欲的野草也終究離不開它的根,那麼神仙呢?連一根苟活的草都不如,僅此而已。現在想想還是悟空的話最有道理:「因為我活著,我不能掩藏心中的本欲。」也正因為這樣悟空去戰去斗,為了心中的理想去和所謂的宿命抗爭。雖然悟空死了,但仍然讓我們感受到無尚的光榮。因為佛祖說:「我用禁錮咒書住他心中的真與善,直逼出它的惡與仇恨,他對生命只要還抱有希望,就不能不與自己的力量斗爭,但它不可能戰勝自己,倒是他不得不求我分出是非,那是我說孫悟空如何,他便如何了,但是我算不到,他寧肯死,也不肯輸。」他寧肯死,也不肯輸!死是一種永恆的狀態,也許只有這種方式才可以擺脫宿命。輸也是一種永恆的狀態,但如果輸了理想、輸了希望就徹底的失去了自我,並且永遠也跳不出自己為自己設置的怪圈。喜愛悟空,因為他敢愛敢恨敢怒敢言。佩服悟空,因為他不去不服不輸不棄。菩提曾對悟空說:「禁錮是將人的心思束縛,把慾望的痛苦化作身體的痛苦,你若如諸神達到了忘我之境,自然不會受緊箍咒之苦,放下你自己,忘了你的所愛和所恨。」悟空卻說:「我忘不了東海水,忘不了花果山,忘不了西天路,忘不了路上的人。」也許經歷過的事情永遠也不會忘記,因為忘記了一切並不是真的沒有了痛苦。只有在醉過方知酒濃,只有在愛過方知情重。生命的過程本身就在於一種經歷。悟空,也許你給我們的啟示是悟不空吧!參不透人情,參不透事故,只因為五百年的光陰是一個騙局。但這已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你告訴我們要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的慾望而拼搏,無論等待我們的是什麼。這本身便是一個比所有神明都高貴的過程,足矣。「那淡紫色的黃昏/與你的翱翔融合,好像在白日的天空中/一輪明星沉沒,你雖不見/我卻能聽到你的快樂。」最後把雪萊的《給雲雀》中的一段詩送給悟空,感謝他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如何做人!自己可以去搜索:讀後感之家。

『陸』 找一篇1500字左右的人物傳記 謝謝如題 謝謝了

周恩來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 1913年進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1917年留學日本。 1919年回國。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組織覺悟社,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1920年至1924年先後去法國和德國勤工儉學,在旅歐的中國學生和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稱旅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由張申府等人介紹),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總支部書記,並參加中共旅歐總支部的領導工作,對早期的建黨、建團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從巴黎回國,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兩廣區委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部長,主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 1925年2月、10月,領導進行了第一、二次東征,為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貢獻。 1926年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軍事課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兼中共江浙區委軍委書記。 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勝利;8月領導了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為創建人民軍隊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起義中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同月在中共「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1928年出席黨的六大,在會上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的報告。後在上海堅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曾發表《堅決肅清黨內一切非無產階級的意識》和《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後,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權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蔣介石進行談判,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並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長期在駐國民黨政府所在地武漢、重慶進行黨的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澤東去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雙十協定》簽訂後,率中共代表團留在重慶和南京。 1946年11月從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時轉戰在陝北,同年8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1948年9月,參加領導和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同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武裝奪取政權、創建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建國後,歷任政府總理、外交部長(兼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二、三屆主席。是中共五屆中央委員,中共六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六屆、七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八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屆、十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在擔負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同時,和毛澤東一起制定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幾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都是他親自主持制訂和組織實施的。1960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並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國民經濟順利地得到恢復和發展。還提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都有重大意義。在國際事務中,參與制定並親自執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一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共二十二大,對赫魯曉夫集團分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行為,進行了堅決斗爭。在「文革」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為繼續進行黨和國家的的正常工作,盡量減少損失,為保護大批的黨內外幹部,費盡心血,並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陰謀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黨提出: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宏偉規劃。1972年患病以後,一直堅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柒』 誰能幫我寫一篇1500字的人物傳記啊 是名人就行

梁實秋

近來有許多年青的朋友們要我寫一點關於魯迅的文字。為什麼他們要我寫呢?我揣想他們的動機大概不外幾點:一、現在在台灣,魯迅的作品是被列為禁書,一般人看不到,越看不到越好奇,於是想知道一點這個人的事情。二、一大部分青年們在大陸時總聽說過魯迅這個人的名字,或讀過他的一些作品,無意中不免多多少少受到共產黨及其同路人關於他的宣傳,因此對於這個人多少也許懷有一點幻想。三、我從前曾和魯迅發生過一陣筆戰,於是有人願意我以當事人的身份再出來說幾句話。

其實,我是不願意談論他的。前幾天陳西瀅先生自海外歸來,有一次有人在席上問他:「你覺得魯迅如何?」他笑而不答。我從旁插嘴,「關於魯迅,最好不要問我們兩個。」西瀅先生和魯迅沖突於前(不是為了文藝理論),我和魯迅辯難於後,我們對魯迅都是處於相反的地位。我們說的話,可能不公道,再說,魯迅已經死了好久,我再批評他,他也不會回答我。他的作品在此已成禁書,何必再於此時此地「打落水狗」?所以從他死後,我很少談論到他,只有一次破例,抗戰時在中央周刊寫過一篇「魯迅和我」。也許現在的青年有些還沒有見過那篇文字,我如今被催逼不過,再破例一次,重復一遍我在那文里說過的話。

我首先聲明,我個人並不贊成把他的作品列為禁書。我生平最服膺伏爾德的一句話:「我不贊成你說的話,但我拚死命擁護你說你的話的自由。」我對魯迅亦復如是。我寫過不少批評魯迅的文字,好事者還曾經搜集雙方的言論編輯為一冊,我覺得那是個好辦法,讓大家看誰說的話有理。我曾經在一個大學里兼任過一個時期的圖書館長,書架上列有若干從前遺留下的低級的黃色書刊,我覺得這是有損大學的尊嚴,於是令人取去注銷,大約有數十冊的樣子,魯迅的若干作品並不在內。但是這件事立刻有人傳到上海,以訛傳訛,硬說是我把魯迅及其他左傾作品一律焚毀了,魯迅自己也很高興的利用這一虛偽情報,派作我的罪狀之一!其實完全沒有這樣的一回事。宣傳自宣傳,事實自事實。

魯迅本來不是共產黨徒,也不是同路人,而且最初頗為反對當時的左傾分子,因此與創造社的一班人齟齬。他原是一個典型的舊式公務員,在北洋軍閥政府中的教育部當一名僉事,在北洋軍閥政府多次人事遞換的潮流中沒有被淘汰,一來因為職位低,二來因為從不強出頭,頂多是寫一點小說資料的文章,或從日文間接翻譯一點歐洲作品。參加新青年雜志寫一點雜感或短篇小說之後,才漸為人所注意,終於捲入當時北京學界的風潮,而被章行嚴排斥出教育部。此後即廁身於學界,在北京,在廈門,在廣州,所至與人沖突,沒有一個地方能使他久於其位,最後停留在上海,鬻文為生,以至於死。

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亘胸中,一吐為快。怨恨的對象是誰呢?禮教,制度,傳統,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對象。他是紹興人,也許先天的有一點「刀筆吏」的素質,為文極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國文的根底在當時一般白話文學作家裡當然是出類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謂雜感)在當時的確是難能可貴。他的文字,簡練而刻毒,作為零星的諷刺來看,是有其價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雜感集。但是要作為一個文學家,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是不夠的,他必須要有一套積極的思想,對人對事都要有一套積極的看法,縱然不必即構成什麼體系,至少也要有一個正面的主張。魯迅不足以語此。他有的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勉強歸納起來,即是一個「不滿於現狀」的態度。這個態度並不算錯。北洋軍閥執政若干年,誰又能對現狀滿意?問題是在,光是不滿意又當如何?我們的國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瘡,怎麼辦呢?慢慢的尋求一點一滴的改良,不失為一個辦法。魯迅如果不贊成這個辦法,也可以,如果以為這辦法是消極的妥協的沒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總得提出一個辦法,不能單是謾罵,謾罵腐敗的對象,謾罵別人的改良的主張,謾罵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張。而魯迅的最嚴重的短處,即在於是。我曾經寫過一篇文字,逼他攤牌,那篇文章的標題即是「不滿於現狀」。我記得我說:「你罵倒一切人,你反對一切主張,你把一切主義都褒貶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樣呢?請你說出你的正面主張。」我這一逼,大概是搔著他的癢處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襲用他的老戰術,先節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說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貶」是「貶」,如果不作為貶用,貶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魯迅大概是忘記了紅樓夢里即曾把「褒貶」二字連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語至今仍是如此。)隨後他聲明,有一種主義他並沒有罵過。我再追問他,那一種主義是什麼主義?是不是共產主義?他不回答了。(當面對被揭出的人生黑暗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智者將以深思,回省自身,然後擇法改之;愚者不謀自贖,反指責對方不詳細告知自己哪裡是坦途。----宇慧按)

不要以為魯迅自始即是處心積慮的為共產黨鋪路。那不是事實,他和共產黨本來沒有關系,他是走投無路,最後逼上樑山。他從不批評共產主義,這也是不假的,他敞開著這樣一個後門。所以後來共產黨要利用他來領導左翼作家同盟時,一拍即合。事實上,魯迅對於左傾分子的批評是很嚴厲的,等到後來得到共產黨的青睞而成為左翼領導人的時候,才停止對他們的攻擊。大約就在這個時候,他以生硬粗陋的筆調來翻譯俄國共產黨的「文藝政策」。這一本「文藝政策」的翻譯,在魯迅是一件重要事情,這很明顯的表明他是傾向於共產黨了。可是我至今還有一點疑心,這一本書是否魯迅的親筆翻譯,因為實在譯得太壞,魯迅似不至此,很可能的這是共產黨的文件硬要他具名而他又無法推卸。這一文件的壽命並不長,因為不久俄國的文藝界遭受大整肅,像盧那卡爾斯基,普列漢諾夫,瑪耶卡夫斯基,全都遭受了最悲慘的命運,上海的「普羅文藝運動」亦即奉命偃旗息鼓,所謂「左翼作家同盟」亦即奉命匿跡銷聲,這一段戲劇式的轉變之經過詳見於伊斯特曼所著之「穿制服的藝術家」一書。經過這一段期間,魯迅便深入共產黨的陣營了。

在這個時候,我國東北發生了中東路抗俄事件。東北的軍閥割據,當然是誰也不贊成的。可是當我們中國的官兵和蘇俄帝國主義發生了沖突,而且我們的傷亡慘重,國人是不能不表關切的。這對於中國共產黨及其同情者是一個考驗。我很驚奇的在上海的馬路旁電線干及各處的牆壁上發現了他們的標語「反對進攻蘇聯!」我很天真的提出了詢問:是中國人進攻蘇聯,還是蘇聯侵入了中國?魯迅及其一夥的回答是:中國軍閥受帝國主義的唆使而進攻蘇聯。經過這一考驗,魯迅的立場是很明顯的了。

魯迅沒有文藝理論,首先是以一團怨氣為內容,繼而是奉行蘇俄的文藝政策,終乃完全聽從蘇俄及共產黨的操縱。這種判斷句毫無力度。

魯迅死前不久,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好像就是「死」,他似乎感覺到不久於人世了,他在文里有一句話奉勸青年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們也不必以人廢言,這句話便是:「切莫作空頭文學家。」何謂空頭文學家?他的意思是說,文學家要有文學作品,不是空嚷嚷的事。這句話說的很對。隨便寫過一點東西,便自以為躋身文壇,以文學家自居,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怪不得魯迅要諷刺他們。可是話說回來,魯迅也諷刺了他自己。魯迅死後,馬上有人替他印全集,因為他們原是有組織的、有人、有錢、有機構,一切方便。猩紅的封面的全集出版了,有多少冊我記不得了,大概有十幾冊到二十冊的光景。這不能算是空頭文學家了。然而呢,按其內容則所有的翻譯小說之類一齊包括在內,打破了古今中外的通例。魯迅生前是否有此主張,我當然不知道,不過把成本大套的翻譯作品也列入全集,除了顯著偉大之外,實在沒有任何意義。幸虧魯迅翻譯了戈果里的「死魂靈」而未及其他,否則戈果里的全集勢必也要附設在魯迅全集裡面了。

魯迅的作品,我已說過,比較精彩的是他的雜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為具有永久價值的諷刺文學,也還是有問題的。所謂諷刺的文學,也要具備一些條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筆要老辣,在這一點上魯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雖然盡可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還是一股愛,而不是恨,目的不是在逞一時之快,不在「滅此朝食」似的要打倒別人。在這一點上我很懷疑魯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諷刺的對象最好是一般的現象,或共同的缺點,至少不是個人的攻訐,這樣才能維持一種客觀的態度,而不流為潑婦罵街。魯迅的雜感里,個人攻訐的成分太多,將來時移勢轉,人被潮流淘盡,這些雜感還有多少價值,頗是問題。第四、諷刺文雖然沒有固定體裁,也要講究章法,像其他的文章一樣,有適當的長度,有起有訖,成為一整體。魯迅的雜感多屬斷片性質,似乎是興到即寫,不拘章法,可充報紙雜志的篇幅,未必即能成為良好的文學作品。以上所講也許是過分的苛責,因為魯迅自己並未聲明他的雜感必是傳世之作,不過崇拜魯迅者頗有人在,似乎不可不提醒他們。

在小說方面,魯迅只寫過若干篇短篇小說,沒有長篇的作品,他的頂出名的「阿Q正傳」,也算是短篇的。據我看,他的短篇小說最好的是「阿Q正傳」,其餘的在結構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說,好像是一些斷片的零星速寫,有幾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優美的。單就一部作品而論,「阿Q正傳」是很有價值的,寫辛亥前後的紹興地方的一個典型的愚民,在心理的描繪上是很深刻而細膩。但是若說這篇小說是以我們中國的民族性為對象,若說阿Q即是典型的中國人的代表人物,我以為那是誇大其辭,魯迅自己也未必有此用意。阿Q這個人物,有其時代性,有其地方性。一部作品,在藝術上成功,並不等於是說這個作家即能成為偉大作家。一個偉大作家的作品,必須要有其嚴肅性,必須要有適當的分量,像「阿Q正傳」這樣的作品似乎尚嫌不夠把它的作者造成一個偉大作家。有一次肖伯納來到上海,上海的所謂作家們便擁出我們的「偉大作家」魯迅翁來和他會晤,還照了一張像在雜志上刊出來,一邊站著的是一個身材高大須發銀白的肖伯納,一邊站著的是身材弱小頭發蓬□的魯迅,兩相對照,實在不稱,身量不稱作品的數量分量也不稱。這種比較倒實在有胡攪蠻纏之嫌。

在文學的研究方面,魯迅的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國小說使略」,在中國的小說方面他是下過一點研究的功夫的,這一本書恐怕至今還不失為在這方面的好書。我以為,至少這一本書應該提前解禁,准其流通。此外,我看不出他有什麼別的貢獻。有人說,他譯過不少歐洲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我的知識太有限,我尚不敢批評那些所謂「弱小民族」的文學究竟如何。不過我想,魯迅的翻譯是從日文轉譯的,因此對於各民族的文學未必有適當的了解,並且魯迅之翻譯此類文學其動機可能是出於同情,對被壓迫民族的同情,至於其本身的文學價值,他未必十分注意。

五四以來,新文藝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並不多,像魯迅這樣的也還不多見。他可以有更可觀的成就,可惜他一來死去太早,二來他沒有健全的思想基礎,以至於被共產黨的潮流捲去,失去了文藝的立場。一個文學家自然不能整天的吟風弄月,自然要睜開眼睛看看他的周圍,自然要發泄他的胸中的積憤與塊壘,但是,有一點頗為重要,他須要「沉靜的觀察人生,並觀察人生的整體。」(To see life steadilyand see it whole)。這一句話是英國批評家阿諾得Matthew Arnold批評英國人巢塞Chaucer時所說的話。他說巢塞沒有能做到這一點,他對人生的觀察是零星的局部的膚淺的。我如果要批評魯迅,我也要借用這一句名言。魯迅的態度不夠冷靜,他感情用事的時候多,所以他立腳不穩,反對他的以及有計劃的給他捧場的,都對他發生了不必要的影響。他有文學家應有的一支筆,但他沒有文學家所應有的胸襟與心理准備。他寫了不少的東西,態度只是一個偏激。

『捌』 誰能幫我寫一篇1500字的人物傳記啊是名人就行

更悲慘的是,更大的壓力,他從小在名門貴族長大,而不是神,藐視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但沒有完全聾,但是他的憂慮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之一,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特定的時代條件成就了他的偉大,這就決定了他在關鍵時刻必然會逃跑,並且不止一次的保護他的藝術成就不遭破壞,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在三位名人的傳記描寫中,列夫·托爾斯泰固執和封建,只有生命的真諦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獨渴望的,又拜海頓為師、托爾斯泰;他到處遭遇嫉妒和陷害,有著很高的文學天賦,不再怨天尤人,雖然他的本質性格是驕傲自信而且固執的,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米開朗琪羅的軟弱和優柔寡斷,只是在他身上謀取利益,畢竟他們是人,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他的家族從未給過他任何溫暖與安慰,他所擁有的幸福感成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接著,就會以教皇賞識為榮了,並且堅定自己的信仰,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包括自己的文學聲譽.因為他的祖國多災多難.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一個是音樂家,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也並非就完美.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最終成為名人,並相互交流,然而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 貝多芬以他堅強的意志,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思想和「長子」的責任感.」 米開朗琪羅表面看上去是比貝多芬幸運的多,英雄和名人並非沒有弱點,在別人看來,他不殘疾,地位優越,同樣也降臨在名人的身上.後來,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於是他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尋,亦不會像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那樣終身忙碌;自己國家的土地被侵佔卻無能為力,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 與米開朗琪羅和貝多芬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正是由於對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虛度年華的精神才使他的煩惱接踵而來,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可以說,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一個是雕塑家,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有著幸福的家庭,也不貧窮,都時時透露出了這些名人的缺點.悲慘的命運和嚴峻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 其實縱觀全書,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也許他就不痛苦了.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他與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至少教皇還承認他的天賦. 如果米開朗琪羅沒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七十餘歲的高齡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而不是金錢,向權力屈服.他厭倦了優越的環境,但是他們卻剝削了他的自由.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他所處的環境與奴隸沒什麼兩樣,一個是小說家,只是他的家族觀念,已經是非常的完美,煩惱是不會在他的身上體現的,貝多芬脾氣的暴躁,從小接受貴族教育,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唯一幸運的是,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擁有的這一切,他出生於佛羅倫薩的市民家庭,但是這並無損於他們所做出的偉大的事業,身體健康、米開朗基羅,或者選擇明哲保身,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他眼見外族侵略,以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掃空憂郁的思想,他一輩子都像拉磨的驢一樣拴在教皇的磨坊里,無憂無慮,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其實《名人傳》也告訴了人們《名人傳》讀後感貝多芬.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拿他當牛馬使喚,使他不能置身家姓名於不顧

『玖』 急急急!下午要交作業!關於陳佈雷的歷史人物傳記1500字左右(在網上找給我的,請告訴我,因為好像抄

http://wapke..com/view/127480.htm?tj=fr_ik_search
這上面有。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傳記15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