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莞嶴歷史名人

莞嶴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7 13:38:16

1. 象山的歷史名人 名勝古跡 地理位置

來象山縣居長三角地源區南緣、浙江省中部沿海,位於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立縣,因縣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全縣由象山半島東部和沿 象山海656個島礁組成,陸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61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25公里,素有「東方不老島、海山仙子國」和天然氧吧之美譽。北部象山港為著名深水良港,南部石浦港是國家級中心漁港和二類開放口岸。全縣轄10鎮5鄉3街道,總人口53.7萬。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3.9平方公里,人口20.7萬人。
旅遊景點:4A級國家旅遊度假區松蘭山休閑度假區、中國漁村和石浦漁港古城以及象山影視城
名人:元曲名家湯式、詩僧梵琦、柯受良、一代鴻儒、國學大師陳漢章、「東南一學者」姜炳璋、「國史院編修」俞述祖、「禮部侍郎」俞士吉、「刑部尚書」錢唐、「一代名士」倪象占、「浙東十四子」邵景堯、「著名政治家」楊王休

2. 靈溪歷史名人有哪些

陳毅甫(1877~1939),名鴻璣,出生於藻溪盛陶。少從叔父遇辰學習,後又受業於宜山陳錫琛。兩位先生教學很注意學生的品德培養。毅甫秉性正直,加以先生熏陶:因此品學兼優。不久考中縣學生員,同時在家鄉授徒,靈溪許家駒,髫年便中生員,被人目為神童,便是他的得意門生。
光緒二十八年(1902),推行新學制,平陽開辦縣學堂,毅甫進入縣學堂學習,為了開拓眼界,翌年又入上海馬相伯舉辦的震旦學院。
自鴉片戰爭後,清朝屢戰屢敗,喪權辱國。時平陽立志有所作為者,或到日本考察,或到日本留學,蔚成風氣。光緒三十一年,毅甫前往日本,入早稻田大學理化科學習。宣統元年(1909),學成歸國。這時平陽縣學堂改為高等小學,校長項雨農聘請他為國文教員。
民國2年(1913),毅甫任南港高等小學校長,任期三年。l2年,任縣立第六小學校長,任期四年。21年至23年,任平陽縣立南港區中心小學校長。毅甫一生四任教席,每一次學制有所變革,都委任他負責。由於他有高等學歷,又能適當吸收日本教學經驗,加以對事業兢兢業業,每一次進校,學務輒為改觀。到最後一次任校長,學生數多到教室不能容納,便多方籌資經費拓建,不到一年,全部完工。優秀的教師,認真的教學。在當時屬於一流。影響之深且廣,當時的學生在數十年後,猶能作溫馨回憶。
民國元年,根據浙江省《自治章程》,平陽設縣議會,毅甫被選為縣議會議員,此後歷任縣參事會參事,福建馬尾鹽知史,南港自治委員,盛陶村村長,挺南鄉鄉長等職。但他為人公正平和,不辭勞怨,人們對他亦無怨恨。24年,挺進師進入平陽山區,革命形勢如火如荼,但共產黨員人不到盛陶。駐藻溪的國民黨剿共軍隊,頗疑毅甫與共產黨人有交往,查不到根據而罷。劉紹寬在所撰《毅甫先生家傳》中,聯想到《後漢書.鄭玄傳》,感慨說:「孰謂黃巾羅拜康成之事,復見於今哉!」雖比擬欠切,亦可見毅甫在群眾中之威望與共產黨對他的理解。挺南一帶山區,不時有被國民黨疑為共產黨而逮捕的人,毅甫應他們家屬要求,毅然出面或通過其他關系,為之保釋。據知情者回一億,竟有數十人之多。
「流來三十六高源,匯作狂瀾人海翻。」南港水害嚴重,歷代未能妥善治理。距盛陶數里,有埭頭、嶼兜兩地,西有橫陽支江來自靈溪,至流石北流入鰲江,南有藻溪水亦匯集流石入江,而埭頭、嶼兜適夾在兩水間,埭頭在嶼兜上游,洪水決入時,為嶼兜人所築橫塘所阻,頓成澤國,埭頭人便掘開嶼兜橫塘泄水。嶼兜人見其決塘,認為是以人鄰為壑,遂至斗毆。此案涉訟幾及百年。民國8年,毅甫任南港水利副董。l0年,毅甫建議縣知事,約請著名仕紳,共同勘察橫塘。經6年,始議定嶼兜橫塘決口處高度,增築干陡等以泄水,使兩地農戶均能接受。雖未能根治水害,但平息了兩地百年糾紛。南港水害頻仍,時有爭議,為疏浚陳匯,甚至涉及江南人利益,毅甫都秉以公心,參與調解,嶼兜橫塘事,僅為一例。
26年,毅甫因體弱事繁,謝病家居,猶關懷時事,日閱報紙。28年9月去世。

葉適今(1880~1959),字聯芳,別名識荊、號雁盪山人。靈溪鎮上街人。從小志向恢宏,以「他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之句自勉。清末考取秀才,科舉廢除後,就讀於杭州兩級師范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歸國後,歷任浙江省都督府秘書,浙江省教育會副會長,浙江省立兩級師范學校教務長、杭州甲種蠶桑學堂、浙江省立第六中學(今台州中學)等校教員。當時軍閥混戰,教育界烏煙瘴氣,葉適今遂於民國17年(1928)辭職回里。
葉家為殷商富戶,時葉適今卻認為:「錢財未必是好物,兒孫賢,必分其志,兒孫不肖,必增其過。」要後代自力更生,從未為他們出條子說情謀職。還告誡:千萬不可依賴祖蔭,或以他的名義求人。
民國23年間,各地成立農會,實行「二五」減租,葉適今帶頭響應。有佃戶礙於情面,仍按原數送來租谷,他婉言退還余數。鳳池、風嶴有出租水田數十畝,葉適今把這幾十張契據都無償交還佃戶。河口葉村年收數十擔租谷,除運回自家口糧,其餘都周濟當地貧戶;村中有葉姓孤兒倆,姐9歲,弟7歲,都被葉家收養至男婚女嫁。
29年春,靈溪災荒嚴重,葉適今聯合本鎮開明人士發起募捐賑濟,並派人到山區購薯絲,以平價賣給缺糧戶。又見河口葉村文化落後,捐資辦了龍慶小學。
鯨頭附近七字山麓,有一座石橋,橫跨橫陽支江,連接江南垟與江西垟,江水隨潮汐升降。夜間,江面有七字山倒影,使船工不辨方向;或山洪暴發,江流湍急,船與橋柱相撞,常致翻船。民國35年,葉適今因此發起拆橋,於對口南側另建新橋,並在橋端興建新街(靈江街)。有人要把街中地段劃給他建房,葉適今說:「我發起在此建街是為了大家買賣方便。我子孫沒有做生意,不需要這地基。」
葉適今從不逢迎權貴,溫州專員張寶琛來靈溪區,差人邀他到區署會面,他冷然說:「請轉告張專員,葉先生不在家!」張登門相見,他僅以杯茶相待。以他的聲望,營救過不少被捕的共產黨員。對平民友善謙和,每到一處,婦孺翁媼都點頭招呼;在家,樂於調解各種糾紛,使之釋怨棄嫌,重歸於好。
葉適今能詩文,善書畫。早年曾在省城出版過《天下英雄帖》,中年後書法博取南北碑,尤得力於《鄭文公》、《爨寶子》。丹青以水墨梅花為最佳。
解放後,歷任平陽縣人民代表、政協委員。一生布衣淡飯,生活十分淡泊。晚年猶參加園地勞動:一邊施肥澆水,一邊吟詩。彌留時正襟危坐,寫了長達兩百字的自挽長聯。

3. 河南歷史名人有哪些

1、婦好 ,好姓,婦為尊稱,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也就是她。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徵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曾統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

2、燧人氏,(前?------前4354年)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風姓,名允婼。華夏族。燧人氏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之一,尊稱「燧皇」。燧人氏為有巢氏之子。

3、吳廣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發閭左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為屯長。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陳勝、吳廣便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

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反秦。次年,圍攻滎陽的假王吳廣與義軍將領田臧意見不合,被田臧假借陳勝的命令殺害。

4、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5、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漢族,潁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

晁錯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增加農業生產,振興經濟;在抵禦匈奴侵邊問題上,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御匈奴攻掠。

政治上,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4. 浙江台州出過哪些名人

浙江台州出過的名人有:道濟(濟公)、方孝儒、葉文玲、王居安、葉如棠等。

1、道濟(濟公)

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他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凈慈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

5. 景寧歷史名人有哪些

從歷代看,宋明年代,景寧地域有進士22人,曾有巨卿名臣、儒林學士。景寧畲族自治縣志記載入的人物有52人,其中清代以前16人,如:北宋潘特竦,任尚書右司員外郎,縣人曾為潘特辣建三世科名坊。北宋後期潘翼,精通經史及天文地理,著《九域賦》、《星圖證驗》等,南宋名宦王十朋曾搜集其著作。明代潘琴殿試賜進士出身,為官29年,作《招鶴辭》,著《竹軒集》、《山居錄詠》,終年90歲,齒德俱尊,為東南重望,嘉靖年間,縣人建亞魁坊、進士坊、達尊坊紀念。宋紹興十五年進士湯思退,在同榜復中"博學宏詞"第一名,任參知政事,掌管軍機,官至岩僕射。曾罷相位,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復用為相,九月,晉封岐國公。南宋名醫陳言,創立"三困極一"學說,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作《三因極一病源論粹》),載入《宋史》。解放戰爭時期葉仰高、梅師俞、嚴品端等。解放初期,有雷景三、潘仲俊以及現代葉桐、吳正等。
葉翥
葉翥(南宋建炎年間出生),字叔羽,浙江省景寧縣鶴溪鎮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任戶部長貳、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等職。時會稽郡賦稅奇重,民不聊生。翥奏准減免絹三萬余匹,民得稍寬。慶元二年(1196),自吏部尚書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後以觀文殿學士辭官,賜爵衛國公。
李瑞陽
李瑞陽(1868—1934),字東升,景寧大均鄉大均村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自費留學日本宏文師范學院,受孫中山接見,接受民主主義革命教育,學成回景寧縣致力於教育救國運動。首任縣務本學堂長時,改革舊學制,開設算術、常識唱歌、體育、圖畫等新課。後任景寧縣教育科長,曾一度調任青田縣教育科長,並代理縣長。浙江巡撫使屈映光授以「熱心教育」獎匾。1922年,選任景寧縣第二屆議會議長,參與政事後,知種田之難,哀民生之艱,力主男女平等,恢復女子學校,並增設高級班,改稱景寧縣立女子小學校。曾立案審查全縣財糧賬目,廢除虛稅苛捐。晚年抱病在家,仍致力於民眾利益,籌巨款修成美橋。調解鄉村糾紛,秉公據理,為眾所服。浙江省省長張載陽題贈「熱心公益」獎匾一方。病重之際,畲民聞訊,漏夜獵捕野豬,送豬肚入葯;村婦爭奉母乳;死後贈墓地安葬。
葉仰高
葉仰高(1880—1911年),我國早期武裝起義領導人,原名高鷹,字芝峰,清光緒六年(1880年),生於與北山張品毗鄰的景寧縣小順黃寮(過去屬青田)一個貧苦農家。白幼聰穎,六歲能熟誦《三字經》,十一歲從長兄去青田八都入屏川義塾,在那裡住了五年,讀完四書五經,喜愛《左氏春秋》。十六歲喪父,其兄改館青田北山,葉仰高繼續求學,師從杜師預。這時青田從軍者甚多,葉仰高在這里選定了棄文習武的道路,應募人軍營,後來人江南武備學堂,為報國救民,勤學苦練。 1906年東渡重洋,留學日本憲兵學校,加入光復會、中國同盟會。學成回國後,積極參加國民革命,經常在上海、廣州、黑龍江等地組織革命活動。辛亥武昌起義,葉仰高返浙策動響應;光復浙江時,參加敢死隊。浙江軍政府成立後,歷任司令部執法官,尚武隊管帶(營長),浙軍第八十一標管帶。1911年11月,「江浙滬聯軍』』組成,被任命為聯軍司令部參謀。11月28日在光復南京,攻克天堡城的戰役中,葉仰高任敢死隊參謀,第二支隊隊長,在關鍵的戰斗中置個人生死於度外,身先士卒,壯烈犧牲,年僅三十二歲。 南京政府成立後,大總統孫中山下令在天堡城建立「辛亥革命聯軍陣亡軍士紀念碑」、「浙軍紀功塔」,葉仰高均名列首位,孫中山曾賜弔祭。天堡城攻下後,浙軍司令官朱瑞下令,凡原籍浙江之陣亡者,均運回杭州,塋葬於西湖之南高峰,並立碑勒名紀念,碑上第一名即葉仰高。在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將「南京陣亡將士墓」遷到杭州龍井附近的南天竺下,葉仰高英名列墓碑第一位。
潘特竦
潘特竦(北宋元豐至元佑年間出生),字廷立,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鶴溪村人。為人質實端重,存心仁厚。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中進士。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授國子學正,並負訓導之責,著《辟雍賦》顯名。同僚秦檜敬而懷嫉,尊之為兄。檜居權後,為其下屬,輒有匡益之言,後升大理寺少卿,主管復審奏劾並疑獄大案,賞不徇所私,罰必當於理,宥恕刑獄,甚得民心。後任尚書右司員外郎,為朝廷草制誥命,欽賜三品緋服,褒以「言顧其行」。縣人曾為潘特竦建三世科名坊。
雷景三
雷景三(1904—1951),景寧北溪鄉(今東坑鎮)大張坑村人。畲族。自幼勤勞耕作,上山打獵。1942年,中共青(田)景(寧)麗(水)中心縣委在景寧縣東坑區開辟工作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因叛徒出賣,黨組織受破壞,堅持在畲鄉開展斗爭,發展黨組織。1946年,組織武裝民兵隊,站崗放哨,偵察敵情,破壞電訊設施,切斷敵人通訊聯絡,配合游擊隊打擊敵人。1949年3月,配合游擊隊攻打景寧、文成兩縣交界的梅岐炮台,迫使敵軍撤離據點。同年5月,帶領民兵追擊國民黨潰退敗兵,繳獲機槍一挺、步槍12支。5月12日,配合游擊隊解放景寧縣城。1950年,帶領村民兵隊,配合部隊殲滅劉志昌股匪,麗水軍分區獎給「剿匪模範民兵隊」錦旗。解放後歷任村黨支部書記、鄉總支書記、鄉長等職,當選為縣第一、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副主席。1951年8月正准備去參加全國民兵模範代表大會和國慶觀禮時,因病逝世。
柳景元
柳景元(1884年--1959年),字會貞,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沙灣村人。清光緒十七年(1901年)考取稟生;三十一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入光復會;三十四年,與柳景陶、柳橋鴻、柳蔭鳳共四人創辦沙灣公立兩等小學堂。民國7年(1918年),當選浙江省議會議員,執教於省立十一中學,旋任景寧縣教育局長。22年,總撰《景寧縣續志》,復執教溫州中學、稽山中學、景寧簡易師范學校。抗日戰爭時期,設家館課子弟,授古文。抗戰勝利後,應浙江省通志館館長余紹宋之聘,駐館采編二年。1947年擔任沙灣小學校長二年。1950年受景寧縣人民政府之邀,參加景寧縣首屆人民代表會議,並當選為常務委員會會員。1959年病逝,享年76歲。 劉斌發
劉斌發(1915--1993)別名品煌,因黨的秘密工作需要,曾用化名,浙江省文成縣濟下村人。民國20年(1931)接受中國共產黨組織的教育,成為培養對象;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組織;28年,脫離生產,正式入伍,擔任黨的工作員。以後,時以貨郎擔為掩護,時以中草葯行醫,在泰順、景寧邊界山區秘密進行黨的工作。35年初,擔任中共青(田)景(寧)麗(水)縣委景寧、泰順邊界特派員,工作基點放在景寧東坑區,使這里曾經遭受嚴重破壞的黨組織迅速恢復活動,並建立與福建省壽寧縣黨組織聯系的地下交通線,廣交貧苦農民特別是畲族朋友,深入山村,同吃同住。同時,能靈活運用黨的統一戰線策略,團結了大批農村教師、知識青年和地方紳士,一些鄉長、保長也受教育感化,使工作地區不斷鞏固擴大,黨的友人不斷增多。同年10月,擔任中共東坑區委書記後,在智襲東坑區公所、收繳上標民團槍械和水筧嶴伏擊「剿匪」軍隊戰斗中,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使每次戰斗都獲全勝。38年元旦,一晝夜發動民兵1012人,配合浙南遊擊縱隊強攻景寧縣城,雖未攻克,但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使國民黨軍警震驚、固守孤城。同年5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景寧縣城後,劉斌發即率幹部、民兵進城,宣布景寧解放。上級組織宣布劉斌發擔任中共景寧縣委書記、縣長後,在建立人民政權的同時,領導農民迅速恢復生產和社會秩序,配合軍隊清剿土匪,開展土地改革和農民互助合作運動,卓有建樹,深受景寧人民愛戴。1953年9月,因工作調動離開景寧。離休後雖長期患病,但他不忘記景寧人民的友情,1984年應邀抱病參加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慶典活動。1993年3月逝世。

6. 舟山有什麼歷史名人

金維映傑出女革命軍
金維映,1904-1941是中國共產黨舟山地方黨組織早期領導人之—,是舟山籍傑出女革命家,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鐵映之生母。金維映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她是包括鄧穎超、賀子珍、康克清在內走完漫漫長征路的中央紅軍30位女紅軍之一。

董建華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董建華,男,漢族,1937年5月生,浙江舟山人,英國利物浦大學畢業,大學學歷。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安子介愛國人士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26日出生於上海。傑出的社會活動家、著名愛國人士、香港知名實業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劉雲耕曾任上海人大主任
劉雲耕,男,漢族,1947年7月生,浙江舟山人,197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8月參加工作,大專學歷,副研究員。曾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楊元慶聯想董事局主席
楊元慶,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1964年11月生,籍貫:浙江舟山,出生於安徽合肥。2001年,成為聯想集團總裁兼CEO。2004年12月8日,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為國家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專家特殊津貼,同時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企業家協會理事,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王家衛知名導演
王家衛,籍貫浙江定海,1958年7月17日出生與上海,五歲時隨父母移居香港,畢業院校於香港理工大學平面設計系,1997年榮獲夏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與李安、吳宇森、陳凱歌、張藝謀、侯孝賢等比肩並立,被稱為「華語電影十大導演」。

三毛作家
三毛,本名陳懋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人。台灣著名作家。

姬十三果殼網創始人
姬十三,中文名:嵇曉華。浙江省舟山市人,果殼網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獲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自2004年起開始科學寫作,先後為10多家媒體開設科學專欄,為國內新科學傳播領軍人物。主編《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獲得「國家圖書館文津獎」。

趙文權藍色游標創始人
趙文權,籍貫浙江舟山。全國最大的公關公司之一藍色游標的創始人,現任藍色游標傳播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曾就職於四達廣告,後歷任路村咨詢總經理,藍色游標總經理,雅寶拍賣網首席運營官。

苗僑偉知名演員
苗僑偉,籍貫浙江舟山,1958年出生在浙江舟山,父親是香港一家遠洋輪船公司的海員。6歲時隨母親去香港定居,香港演員,人稱三哥,80年代「五虎將」之一,也是藝視眼鏡(現時亮視點)的創辦人。與梁朝偉、劉德華、黃日華和湯鎮業稱為「無線五虎」。

何賽飛知名演員
何賽飛,1963年出生於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國家一級演員,越劇表演藝術家。

王志萍知名演員
王志萍,女,越劇國家一級演員。籍貫浙江舟山。1980年進浙江定海縣越劇團學藝,工花旦,兼工青衣。

陳彥妃知名演員
陳彥妃,1984年2月4日出生於浙江省舟山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流行樂歌手、模特。廣告作品「肯德基」、「SONY-DV」、「飄柔洗發水」等。

金莎知名演員
金莎,1983年3月14日,籍貫:浙江舟山,曾就讀於定海小學,定海五中,後遷至上海。中國大陸流行人氣女歌手和當紅女藝人,被譽為「大陸甜歌玉女小天後」。

7. 歷史人物蔡鎬,宋朝人物

蔡鎬是什麼人呢?蔡鎬是從江西婺源遷來黃岩象川(今上垟象嶴)的望族蔡氏中的佼佼者,象嶴蔡氏後遷城關西橋、西街,出了兩位皇親,九位進士,九位知府,還有元帥、統領等,名人約計五十位,包括明代文學家蔡榮名。
萬曆《黃岩縣志》卷五<人物誌·宦業>:「蔡鎬字正之,世為象嶴人,後遷白山。入武學,以信義稱,屢試高等,惡逼同試者,乃以疾辭,司業戴幾先高之,上其行。中淳熙武舉(南宋孝宗淳熙二年乙未榜進士),授監城尉,擢武學諭,遷博士(南宋時武學置學諭、博士各一人,鎬升武學博士,故稱蔡武博)。孝宗嘗謂(宰相)周必大曰:『蔡鎬可喜,對聯語皆著實,緩急用之,亦不孤負人。』時有建議築瓦梁堰浸地三州可為邊防者,鎬力陳其不便,曰:『是棄淮西山外四州與盱眙也,且滁河兩旁,桑稻滿野,民率成家計長子孫矣。而又可魚鱉之乎?』上悟,乃罷其役。會宅外艱,服除,召為賀金國正旦使,命下而率。先是,朱文公(熹)行部至黃岩,議修建諸閘,薦鎬沉審果決,可以集事。已而,文公去,勾龍昌泰繼之,鎬為之經營,其功居多。」
蔡鎬是個人才,不但朱熹看重他,連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孝宗也看重他,派他做「賀金國正旦使」,代表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去向當時還相當強大的金國恭賀新年,這樣的使者要在金人面前不亢不卑,不失國體,是很不容易的,被殺、被關押拘留是家常便飯。不幸「命下而卒」,令人痛惜。

8. 歷史上著名的隱士有哪些

林和靖

杭州孤山多梅。每當臘風初度,便有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攬勝者多往觀賞。年復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賞梅的勝跡。這里,曾是北宋詩人林和靖種梅養鶴隱居的地方。但林和靖的故鄉卻是在寧波奉化。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寧波奉化黃賢村人。因他四十多歲後長期隱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歲死於孤山,葬於孤山,時人多誤以為他是「錢塘」人。

林和靖少年好學,詩詞書畫無所不精,獨不會下棋。常對人說:「逋世間事皆能之,唯不能擔糞與著棋。」他性情淡泊,愛梅如痴。在故里時唯以讀書種梅為樂。相傳,他於故居前後種梅三百六十餘株,將每一株梅子賣得的錢,包成一包,投於瓦罐,每天隨取一包作為生活費,待瓦罐空了,剛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兌錢了。他種梅、賞梅、賣梅,過著恬然自樂的生活,常在梅園里獨自吟哦,寫過許多有名的梅花詩,如:

從芳搖落獨喧軒,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愛梅,亦愛四處游學,足跡遍於江淮之間。到四十多歲時,便結廬於杭州孤山。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他繞廬植梅,依山種樹,以種梅為樂。憑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祿不難立致。但他泰然隱居,絕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趙恆聞其名,請他去給太子教書,這一千載難遇的美職,也被他一口拒絕。在他臨終時還為此而自豪。他在絕筆詩中寫道:

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秋色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風亮節,紛紛慕名前往拜訪,但他絕不回訪。相傳,他從家鄉奉化帶去兩鶴,被他馴化,善知人意,會買菜報訊。縱之飛入雲霄,盤旋於西湖山水之間,爾後復歸籠中。林和靖愛逾珍寶。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開籠縱鶴。在西湖游覽的林和靖見家鶴飛翔,便知有客來訪,即掉小舟而歸。傳說,在林和靖死時,他養的這兩只鶴在墓前悲鳴而死。他在一首詠鶴詩中寫道:

皋禽名祗有前聞,孤引圓吭夜正分;

一唳便驚寥泬破,亦無閑意到青雲。

林和靖終身不娶,以種梅養鶴為樂。時人說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梅妻鶴子」的佳話因而留傳千載。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他人生的另一面還是情懷綿綿。這在他寫的《長相思》這首著名的詞里可以看出: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別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林和靖對故鄉的懷戀之情,亦常見筆端:「半夜月欲落,千山人憶往。」「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殷殷思念屢溢言表。

林和靖的一生是隱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學術的一生。他寫的詩,風格獨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稱贊他:「風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著名詩人歐陽修、黃庭堅都很欣賞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但他不想以詩傳世,故隨寫隨丟,傳下來不多。經後人搜集,僅得詩詞三百餘篇,題名《林和靖詩集》。

林和靖的節操和學識很得宋真宗的賞識,曾賜號「和靖處士」。死後,宋仁宗趙禎也「賜謚和靖先生,賻粟帛」。

林和靖雖隱於孤山,死於孤山,葬於孤山,但他故鄉黃賢村,連婦孺皆知這位「梅鶴太公」。人們對這位先賢的尊敬,歷千年不衰。舊時族規定每年清明輪番去孤山掃墓,並一直保持到解放後五十年代。

9. 河南歷史名人

河南歷史名人
黃帝-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軍事家,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倉頡-回黃帝的史答官,傳說中的文字創立者,有「倉頡造字」之說
杜康-夏朝第五代國王
商湯-商朝開國帝王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滅商,河南許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河南鹿邑人;
莊子-原名莊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莊子》,河南民權人;
墨子-名翟,墨家創始人,河南魯山人;墨子《呂氏春秋

10. 慈城的歷史

慈城鎮
寧波市慈城鎮
[1]是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轄鎮。地處浙江東部沿海寧紹平原,位於寧波市江北區西北部,東與鎮海區相連,西與餘姚市接壤,北與慈溪市相臨,南隔餘姚江與鄞州區相望,可謂是「眾星拱月」。其鎮域面積102.57平方公里,下轄景明、望京、浮碧、古井4個社區,15個居民區,41個村,2008年人口約6萬,是寧波市15個中心城鎮之一。轄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平均海拔3.3米,地形北高南低,山水相依,其自然環境優美秀麗,而其山色,城池更因「慈湖、雲湖(英雄水庫)、鄮湖(毛力水庫)」三湖之交相輝映而尤顯風姿。慈湖是慈城的點晴之筆,為慈城增添了水靈秀氣,而獅子山、大寶山、清道山等卻烘託了慈城的雄渾霸氣。
慈城地域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其距寧波市中心約15公里,距離寧波櫟社機場20餘公里、距離北侖港約38公里;有市公交車331、333、335、336、337路直通慈城,行程15-20分鍾;西側的餘姚江即是浙東運河的部分。境內有蕭甬鐵路(簫山-寧波)、甬余公路(寧波-餘姚)、慈駱公路(慈城-駱駝)、庄浦公路(庄橋-慈城)。杭州灣大通道貫穿慈城、進入寧波,使慈城成為寧波市北端的門戶客廳上海遠郊。
慈城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且可開發利用率高。2008年全鎮共有各類企業400餘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屬、服裝、建築、機械、化工、輕紡、醫葯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以種植業、林特業、畜牧業為主要結構的都市農業已成為慈城經濟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慈城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歷代名人輩出,且具有優越的、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2000年來,相繼被命名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和寧波市中心鎮。經過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慈城將逐漸顯示古色、綠色、山色、水色和現代經濟特色。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和平居委會(光華路14號)、東街居委會(竺巷東路42號)、新民居委會(竺巷東路42號)、尚志居委會(尚志路62-1號)、北門居委會(尚志路62-1號)、慈東居委會(民權路34-1號)、得勝居委會(日新路38號)、支援居委會(中山路82號)、中山居委會(中山路82號)、解放居委會(雷家巷1號)、新生居委會(雷家巷1號)、妙山居委會(妙山衛生院內)、雲湖居委會(雲湖公有村)、街道辦事處(民權路34-1號);金沙村(後新屋)、五聯村(菜場)、公有村(回龍庵)、南聯村、八字村(石人橋)、五湖村(湖頭)、五星村(山林隊)、妙山村(妙山橋)、三聯村(楊家)、向上村(郭浪橋)、民豐村(高地段)、浦豐村、國慶村(橫碧橋)、勤豐村(雷家弄8號)、新聯村(山沿)、湖山村(湖山)、觀庄村(後觀庄)、山東村(禮睦廟)、山西村(姚家)、白朱灣村、南門村(裘街)、東鎮村(覺民路7號)、北門村(中華路23號)、東門村(東門外路135-1號)、東山村(東山下)、慈湖村(大池頭)、上嶴村(梧桐下)、毛嶴村(大路下)、毛力村(孔家)。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慈城設治始於吳越勾踐時(約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縣治在餘姚江畔城山地方,作為越國的屏障。
唐朝開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為令,遷縣治於浮碧山以南,浚疏闞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漢名儒董仲舒雲世孫董黯母患屢疾,喜歡大隱溪水,奉母築室以待,擔溪水供母飲,母病漸愈,以此故事以名縣稱為慈溪,屬明州。
慈溪原屬明州,到洪武十四年以犯明諱,改為寧波府,下轄鄞、慈溪、奉化、定海(鎮海),象山五縣,後來到清咸豐間,將昌國衛(舟山群島)改為定海,原定海改為鎮海,是為寧屬六縣。
明永樂十六(1418年)慈溪縣令失縣印,請示於朝廷,詔令重鑄新印,改溪字從谷,名為慈溪。
明嘉靖年間,慈溪縣境濱海,遭到倭寇侵犯,始建慈溪城 ,積極防禦倭奴侵犯,清同治十五年重修加高。民國二十六年(1973年)拆城。
一九四九年五月,慈城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以解放路為界分孝東孝西兩鎮。1954年十月慈溪縣治遷至今慈溪縣滸山鎮,舊慈溪改稱「慈溪鎮」,劃歸餘姚線。一九五八年一度轉為人民公社,為東風人民公社。 一九六零年十月又恢復建制鎮劃歸寧波市管轄。一九八四年十月原慈東鄉合並於慈城鎮而劃歸寧波市江北區管轄,為區內最大的建制鎮。一九九二年五月,雲湖鄉和妙山鄉劃歸慈城鎮。
2001年10月27日,乍浦鄉劃歸慈城鎮。
編輯本段風景名勝

[慈城孔廟]

慈城孔廟
孔廟(亦稱文廟、學宮)
孔廟[2]坐落在慈城竺巷東路55號,基地18畝五分九厘,南至竺巷東路、北至太陽殿路、東至綠化地帶及電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紅色高牆外留滴水約2尺余。
根據舊志記載:孔廟是一個祀孔和縣屬的教育行政機構,主祀大成殿及配祠外,專設「教諭」和「訓導」二署,置專職,以登記生員,並輔導學生。生員對縣令和縣丞皆以打拱作捐為禮,免除下跪.倘若生員犯法,則例須先行通知教諭和訓導(當時稱為學老師)召集鄉試中式生員在明倫堂共議,查明實情,革去功名,作為庶民,則見令、丞時須下跪刑責所以「教倫」「訓導」二學官在生員中有崇高的地位。

[慈城孔廟石碑]

慈城孔廟石碑
慈城學宮最早建於宋朝,雍熙二年由縣令初建於縣治西40步(據雍正志所主,即城隍廟地基,先師殿即大成殿居其中;慶歷八年遷至縣志東南一里,適居城之中部,歷代累有興毀,以迄於今,除大成殿外其餘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緒原貌,修復較易。設若一但修復,則在浙東地區是為最為完整的文廟。在寧波市的文化景點上,發揮燦爛的光芒。
當時建廟之初,延攬色邑宿儒杜醇為諸生師。光緒志有傳,鄞宰王安石有記。在宋建炎四年毀於金寇南侵。淳熙四年重建,元至元八年增建儀門,並闢地建通道至學前埠頭。明洪武改成德堂為明倫堂,後於堂後建梯雲亭,歷洪熙至嘉靖35年毀於夷冠,三十六年又重建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梯雲亭等齋戾,宇祠廨字,清朝數經重修,獲御書「萬世師表」,御制「孔子」贊,及「顏、曾、思、孟」四子贊勒石置和御書』生民未有」「與天地參」額,諸多建置。殆至道光十一年,太子天國攻陷慈城,焚毀明倫堂及教諭住宅,同治元年邑人馮氏創捐重建,重修梯雲亭,增建兩旁齋房六間,疏浚泮池。
甲第世家
甲第世家[3]即錢宅之別稱,坐落於寧波市慈 城鎮 金家 井巷內。東與福字門關接鄰,西約100米出巷口即民權路,北達尚志路,由於曾遭人災,現僅存東向部分約1600平方米的建築。

[錢宅]

錢宅
據《慈溪縣志》記載,它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嘉靖進士錢照之住宅。平面布縱長方形,硬山造前後二廳,建築面積422餘平方米,前廳五間,通面寬17.35米,用六架梁,樑柱粗壯,截面呈橢形,脊瓜柱和童柱裙瓣呈圓舌形,柱料卷殺,前後檐柱,小株角形,施平身科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明間四攢,次間二攢,塑斗作為靴斛,為典型的明代建築。
錢照嘉陵七年中舉,十一年中進士,官至僉事,後來他的下代又數人登第,因被稱為「甲第世家」。原台門內曾立有文徵明題的「甲第世家」匾一方(文革間被毀〕。
該宅座北面南,平面布局和建築特點都具有浙東明代居民建築的特點,是寧波市保存較完整的組建築群,也是研究明代晚期信宅建築的典型。
福字門頭
該宅原為明嘉靖間布政史馮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後因馮氏後裔衰落,賣給應氏,改建院落,大門東側,為衣架錦式屏門二扇,牌科式;二門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磚刻大「福」字,故稱「福字門頭」。 前廳為五開間,通闊18.8米時浮9.9米,明間為為抬梁式,平樑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檁下的童柱下端為舌形,而前後上金檁下的童柱為方形,後金柱前名柱頭皆施十字科,前檐柱為小八角,下為方形腰沿柱基,其餘柱其皆為扁珠形,柱頭卷殺,梁袱間隙用蘆葦為心,谷殼拌泥抹灰,硬山屋頂,明間後方兩檐柱旁砌八字形牆,上端斗磚雕做出斗拱,後牆中間辟有主架錦式門。朝北一面有門楣題額上款書「乙丑冬月」中題「澤流思順」下款書「陳鳴寶題」。
後進為一「三合院」,有左右廂房,皆為樓屋,經教證,前廳具明代建築之待點和風貌,後樓建築為清初其之風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馮岳彩繪台門

[慈城鎮]

慈城鎮
大門之正南分為三開間照壁,也稱影牆。石砌須彌座,上刻卷草、鳳凰、牡丹。牆體由磚砌成,上部磚雕,頂端砌出中間高,兩側低約65厘米。通高約4米,原約40厘米。全壁分三開間,一明間寬3.4米,北距台門4.9米。二次間略斜,平面各八字形。全壁長7米。 瓦當圓開,有龍葵花等紋飾。以兩柱將明間與次間分隔,檐下有平身科,明間四朵,次間兩朵,柱頭有柱頭科,背為一斗三井。座斗下為伏遠瓣,無出跳。
實勘在照壁之正北有台門,尚殘存數間。上部留蘆芯、泥沫的牆體,珠式立柱。西方中廳與廳前為天井,在左右之隔牆,其中朝里一側上端原來也有精細的磚雕,都已砸去。右邊的天井又有一堵牆,左右兩端有一道拱門,這牆將天井分為南北兩段,天井中有一口古井。東廳為高平屋,硬山式的兩開間,宋架結構類似布政房東大廳,此東廳,前有廊,西邊門前開六扇柱子門,進六往東有門可以進入中間。東門前部下有欄牆,上面開柱子門四扇,地面為石板。東間有地板鋪地,柱礎全部是珠形。西間天花板上油漆花卉至今還沒有褪色。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4]
京劇界的一顆巨星——周信芳

[慈城鎮]

慈城鎮
周信芳(1895—1975),我國當代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革新家,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寧波江北區慈城鎮人。1895年1月14日,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清江市)。周信芳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台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後,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後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台。1912年返滬,在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台,頗受熏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連台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1975年3月8日逝世。
錢太希

[慈城鎮]

慈城鎮
錢太希(1882-1950)近代書法家,小學家。錢罕,字太希,又名吟棠,慈城聰馬橋人,世代書香,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先受聘為嵊縣中學國文師。抹雲老人秦潤卿創辦上海修能學社,錢太希先生受聘為教師,後到效實中學任教。其教授文字學(小學)尤有特色。曾從章太炎先生共研小學,章太炎先生與馮君木先生譽他為「活字典」,冷僻俚語,能不加思索,都能獲解。從梅調鼎先生學書法。錢太希先生博採漢晉、南北朝、隋、唐諸書法家元眾長,又受晚清崇尚碑學之風影響而致力碑學,又崇晉王楷書。故落筆揮灑,跌宕自如,婀娜多姿。西冷社諸同人譽與任革叔為「 浙東二炒」。近代金石書畫泰斗趙叔孺對錢太希的字評價甚高。稱其字「天資卓絕,下筆幽雅,無時下之俗」。沙孟海投於其門下,獲受教益,稱其師「碑誌文字,每石皆有特色,古今書法家殆無第二手」。錢太希先生曾有《錢太希書品》行世,惜流傳不廣,晚年隱於慈城。
應昌期

[慈城鎮]

慈城鎮
1917――1999)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人,1917年10月23日出生於慈城玉皇閣桂花廳兩側的樓房內。應氏為寧波大族,相傳先世系漢代河南汝南郡名門,西晉末為躲避「八五之亂」而遷到浙江沿海一帶,子孫繁衍,人才輩出,以德望事功,文章著稱於世。
到抗戰結束後,先生欣然應命到台灣銀行任職,長達18年之久,期間歷任總行營業,業務及國外各部經理,並升到副總理代總經理,採取了各種切合國家經濟發展及工商業實際需要的措施。
秦潤卿

[慈城鎮]

慈城鎮
(1877――1966)名祖澤,號抹雲老人,今寧波江北區慈城人,其父秦九齡曾任招商局帳房後常失業,坐守家中,門第清寒,15歲由其表叔介紹海豫源錢庄學業,由於深自體會到家境清貧,不能比擬富家子弟,因而生活儉朴奮發向上,逐級由學徒信房外職到經理、督理。
清宣統元年(1909)豫源改組為福源秦仍任經理,乃博採各銀行,錢庄之長,改用新式薄遍,設資產負債表,開設信託等金融業務。民國6年(1917),上海南北市錢庄合並成立錢業公會,秦任副會長。後又升任會長,參與創建了錢業市場,現金公庫和銀錢業聯合準備庫。民國10年起創辦『錢業日報』。
他不僅在金融領域卓有成績,而且對故鄉的教育事業也頗為關心。他於1915年在慈城西營建校舍,辦學校,專收貧寒子弟免費入學,定名為"普迪小學"誠聘謝益三先生為校長,延聘左聯五烈士之一的趙平復(即柔石)。著名文藝理論家和作家巴人執教,教學質量在當時全省私立小學中名列前茅

閱讀全文

與莞嶴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