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上進諫的故事

歷史上進諫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9 11:18:01

❶ 歷史上經典的勸諫故事有哪些

1、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通過自己的妻子、奴僕、有求於己的客人,對自己的贊美之詞,領悟到,齊王被人贊美而受到的蒙蔽,於是入宮勸諫。最後,齊王知錯就改,成為強國眾多小國,聞之臣服。

2,魏徵直諫唐太宗: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3、觸龍說趙太後:

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王位,因為年紀輕,故由太後執政。趙太後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當時的趙國,雖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輔佐,但國勢已大不如前。

而秦國看到趙國正在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孝成王又年少無知,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派遣兵將「急攻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太後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系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提出趙國必須派太後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候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後據理以對,道出「苟無歲,何有民?尚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這篇文章中,她溺愛少子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簡直到了蠻橫不講理的地步,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才引出了觸龍說趙太後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還陛下笏勸諫:

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績、於志寧、褚遂良入內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中宮,上意既決,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殺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於草茅,無汗馬之勞,致位至此,且受顧托,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績稱疾不入。

無忌等至內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後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後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

上不悅而罷。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後,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當死!」因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裡。」上大怒,命引出。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5、諫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朴,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❷ 歷史上冒死進諫的故事

《晉書.劉聰載記》載﹕劉聰將宮殿﹐廷尉陳元達諫阻。聰怒﹐欲斬之。元達抱回樹大叫﹕"臣所言者﹐答社稷之計也……朱雲有雲﹕'臣得與龍逢﹑比干游於地下足矣。'未審陛下何如主耳!"並以鎖鏈縛身於樹﹐左右曳之不動。聰怒終解﹐納其諫。後因以"鎖樹"指不畏死而盡忠進諫。

❸ 歷史上委婉進諫的事例,短小精悍.

敢於進諫的魏徵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徵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命令發出以後,魏徵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斥。

魏徵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麼,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麼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魏徵的這一番話,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氣澆滅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徵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不通情理,現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後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於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徵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徵。

東方朔大膽進諫的故事
漢武帝喜歡游戲, 為政之暇, 常出謎語, 讓侍從猜測。東方朔每猜必中, 應答如流, 很快得到寵幸。而東方朔則利用接近皇帝的機會, 屢屢向漢武帝諫諍國政。
建元三年(前138年), 漢武帝為了田獵游樂, 擬劃出關中方圓百里的良田, 建造規模宏大的林苑。朝中眾臣大多迎合帝意, 表示贊同, 東方朔卻據理力諫:「聽說謙虛謹慎, 天將降福, 驕傲奢侈, 天將降災。現在聖上嫌宮殿不高大, 苑林不寬廣, 要建上林苑。試想, 關中一帶, 土地肥美, 物產豐饒,國家賴以太平, 小民賴以富足, 劃地為苑, 將上乏國家, 下虧小民;為建造虎鹿樂園而毀人墳墓, 拆人房屋, 將使小民無家可歸, 傷心流淚, 怨恨朝庭。昔殷紂王建九市而諸侯叛亂, 楚靈王造章華台而楚民離心, 秦始皇修阿房宮而天下大亂。前事之鑒, 不可不察。」漢武帝雖不願停修上林苑, 但對東方朔表現出的膽識和忠誠十分欣賞, 下詔賜給黃金百斤, 並授予太中大夫給事中的官銜。
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老來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寵愛,但他卻驕橫不法, 酒後殺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 特向武帝請示。武帝礙於法律, 不好明令赦免。於是假意哭泣, 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 紛紛為昭平君求情, 獨東方朔故作糊塗, 向漢武帝祝頌說:「聖王執政, 哭賞不避仇敵, 誅殺不擇骨肉。今聖上嚴明, 天下幸甚!」此舉使漢武帝難徇私情, 不得不忍痛依法懲處了昭平君。
漢武帝好大喜功, 也喜歡臣下歌功頌德。一次,武帝問東方朔:「先生以為朕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呢?」東方朔回答說:「聖上功德, 超過三皇五帝, 要不眾多賢人怎麼都輔佐您呢, 譬如周公旦、邵公奭都來做丞相, 孔丘來做御史大夫, 姜子牙來做大將軍…… 」東方朔一口氣將古代32個治世能臣都說成了漢武帝的大臣。他語帶諷刺, 但又裝出一幅滑稽相, 使漢武帝欲恨不能,破泣為笑, 笑恨之餘又確實感到自己不如聖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艷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著閑聊,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自己遠遠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於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然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❹ 歷史上進諫的例子

成功

東方朔大膽進諫的故事
漢武帝喜歡游戲, 為政之暇, 常出謎語, 讓侍從猜測。東方朔每猜必中, 應答如流, 很快得到寵幸。而東方朔則利用接近皇帝的機會, 屢屢向漢武帝諫諍國政。
建元三年(前138年), 漢武帝為了田獵游樂, 擬劃出關中方圓百里的良田, 建造規模宏大的林苑。朝中眾臣大多迎合帝意, 表示贊同, 東方朔卻據理力諫:「聽說謙虛謹慎, 天將降福, 驕傲奢侈, 天將降災。現在聖上嫌宮殿不高大, 苑林不寬廣, 要建上林苑。試想, 關中一帶, 土地肥美, 物產豐饒,國家賴以太平, 小民賴以富足, 劃地為苑, 將上乏國家, 下虧小民;為建造虎鹿樂園而毀人墳墓, 拆人房屋, 將使小民無家可歸, 傷心流淚, 怨恨朝庭。昔殷紂王建九市而諸侯叛亂, 楚靈王造章華台而楚民離心, 秦始皇修阿房宮而天下大亂。前事之鑒, 不可不察。」漢武帝雖不願停修上林苑, 但對東方朔表現出的膽識和忠誠十分欣賞, 下詔賜給黃金百斤, 並授予太中大夫給事中的官銜。
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老來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寵愛,但他卻驕橫不法, 酒後殺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 特向武帝請示。武帝礙於法律, 不好明令赦免。於是假意哭泣, 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 紛紛為昭平君求情, 獨東方朔故作糊塗, 向漢武帝祝頌說:「聖王執政, 哭賞不避仇敵, 誅殺不擇骨肉。今聖上嚴明, 天下幸甚!」此舉使漢武帝難徇私情, 不得不忍痛依法懲處了昭平君。
漢武帝好大喜功, 也喜歡臣下歌功頌德。一次,武帝問東方朔:「先生以為朕是一位什麼樣的君主呢?」東方朔回答說:「聖上功德, 超過三皇五帝, 要不眾多賢人怎麼都輔佐您呢, 譬如周公旦、邵公奭都來做丞相, 孔丘來做御史大夫, 姜子牙來做大將軍…… 」東方朔一口氣將古代32個治世能臣都說成了漢武帝的大臣。他語帶諷刺, 但又裝出一幅滑稽相, 使漢武帝欲恨不能,破泣為笑, 笑恨之餘又確實感到自己不如聖王。

丙吉冒死進諫

漢武帝的時代,是文治武功相當興盛的一個朝代。但是武帝末年發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叫做「巫蠱之亂」。就是有人誣告皇後、太子,說他們使用巫術去陷害別人,並把它埋在地底下,其實是要嫁禍於皇後跟太子。最後太子覺得情況不妙,就起兵殺了這些蠱惑之人,殺了這些欺騙皇帝的江湖術士。但是由於這個動作,漢武帝還以為太子要造反,所以就把太子還有太子的親人統統都關起來,整個漢室家族也非常混亂。漢武帝那時正好在氣頭上,就說要把監獄裡面的人統統殺了,這是殺自己家的人。
太子的孫子才剛出生,也就是後來的漢宣帝。那時有個大臣叫丙吉,他負責處理這件事情,是巫蠱之事的審判,他就不願意把宣帝交出去。漢武帝已經派人來要人,丙吉雖然知道漢武帝已經在氣頭上,但是他也非常有正氣,他回答說:「沒有罪的人,我們都不應該殺他,更何況這個人還是皇上的親人。」來的人就把此話帶回去給漢武帝。漢武帝突然醒過來了,才大赦了這些還沒有被殺害的人。所以,丙吉是以死進諫,因為皇帝在氣頭上的時候,他很有可能受到株連。
後來漢宣帝繼位,但是丙吉從來沒有再提這件事。以前讀書人覺得我這么做,「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是為了什麼?絕對不是為了我以後有什麼好處,而是有沒有遵循聖賢人的教誨,能夠時時為人民、為國家,還有對得起他自己的良心。

失敗
周厲王止謗
周厲王暴虐,國都里的人公開指責厲王。召穆公報告說:「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厲王發怒,尋得衛國的巫者,派他監視公開指責自己的人。巫者將這些人報告厲王,就殺掉他們。國都里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止住謗言了,大家終於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是堵他們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厲害。河水堵塞而沖破堤壩,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們,讓他們講話。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獻詩,樂官獻曲,史官獻書,少師獻箴言,盲者朗誦詩歌,朦者背誦典籍,各類工匠在工作中規諫,百姓請人傳話,近臣盡心規勸,親戚彌補監察,太師、太史進行教誨,元老大臣整理闡明,然後君王考慮實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違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財富就從這里出來;好象土地有高原、窪地、平原和灌溉過的田野一樣,衣食就從這里產生。口用來發表言論,政事的好壞就建立在這上面。實行好的而防止壞的,這是豐富財富衣食的基礎。百姓心裡考慮的,口裡就公開講出來,天子要成全他們,將他們的意見付諸實行,怎麼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將能維持多久?」 厲王不聽。於是國都里的人再不敢講話。三年以後,便將厲王放逐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地,並死在那裡。

伍子胥

「有其父必有其子」,伍子胥的結局竟與其父如此相似。輾轉幾回終於立足於吳國的伍子胥,同樣因自己的直諫而最終被誅。

據《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載,「三年,句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先吳未發。。。興師。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棲於會稽。吳王追而圍之」。

即將束手就擒的越王勾踐,採用范蠡之計,遣大夫種為使,赴吳國假投降,在「吳王將許之」之時,「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子胥的一番慷慨陳詞與遠見卓識換來的是——「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

如果說這一次伍子胥只是自己進諫未被採納的話,及至而來圍繞越國的屢次進諫則是其耿直性格再鮮活不過的表現了。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載,越王勾踐從會稽回國七年後,又「居二年,吳王將伐齊。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句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瘲也。願王釋齊先越』」,對伍子胥的再次進諫,吳王夫差,仍舊「弗聽,遂伐齊」。

在吳王出兵齊國,「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之時,伍子胥的回答更是直言不諱。對吳王的這次勝利,「子胥曰:王毋喜!」,結果,「王怒」。此後,「子胥欲自殺,王聞而止之」。伍子胥的自殺雖沒成,但吳王夫差由此卻對伍子胥生出了嫌怨之心。對此仍不加小心提防的伍員,等到越國通過「貸粟」一舉而進一步試探吳國對越國的警惕性時,終於引來了殺身之禍。

《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載,越大夫種對勾踐說,「『臣觀吳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請貸,吳王欲與,子胥諫勿與,王遂與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聽諫,後三年吳其墟乎!』太宰嚭聞之,乃數與子胥爭越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齊,員強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員必為亂。』與逢同共謀,讒之王」。

發生在伍奢身上因直諫而遭誅殺的悲劇,再次在其子伍子胥身上重演了。「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

「白公歸楚三年而吳誅子胥」(《史記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

❺ 歷史上冒死進諫的忠臣 兩個故事

一,危如累卵(成功):春秋時代,晉靈公貪圖享樂,派大臣屠岸給他造一座九層的瓊台,他怕有勸阻,下令說:「誰敢進諫一律殺頭!」 大臣荀息知道後,便來求見晉靈公。晉靈公為了防止荀息勸阻, 命武士彎弓搭箭,只要荀息一開口勸諫,便立刻把他射死。荀息見到 晉靈公後,故作輕松地對晉靈公說:「我今天來拜見大王,並不敢向 你規勸什麼,只是來給你表演一個特技。我能夠把12顆棋子壘起來, 再把9個雞蛋壘上去而不會倒坍。」 晉靈公聽了,便叫荀息表演。荀息先把12顆棋子壘起來,再把雞蛋一個個加上去。晉靈公見了,在一旁大叫「危險」,荀息慢條斯理的說:「這有什麼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 晉靈公問他更危險的是什麼,荀息說:「大王,彌造九層高台,弄 得國內已沒男人耕地,國庫空虛,一旦外敵人侵,國家危在旦夕,難道不更危險嗎?」晉靈公聽了,這才醒悟過來,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層高台的工程。

二,晏子進諫(成功):景公在位時,連下三天雪還不放晴。景公披著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階上。晏子進宮謁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吃飽卻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穿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別人了。」景公說:「說得好!我聽從您的教誨了。」便命人發放皮衣、糧食給飢餓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士人已任職的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後說:「晏子能闡明他的願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三,比干進諫(失敗)紂王親近奸佞,排斥忠良,殘害百姓,變成天怒人怨的暴君。他的哥哥微子勸他他不聽,只好離 開他,他另一個叔父箕子批評他,他就把箕子囚禁起來。從此無人敢再勸諫,有人乾脆投奔周武王去了。
比干想到自己是國家元臣,責任重大,他苦苦相勸,紂王不聽。他嘆息說:「主上有過錯不勸諫就是不忠,怕死不敢說真話就是不勇敢,即使勸諫不聽被殺,也是盡到了忠臣的責任了。」於是下決心冒死強諫。紂王被責問得無言以答,就問比干:「你為什麼要這樣堅持?」比干說:「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我為的是叫你痛改前非,保住商朝的江山。」比干連續三天進諫,紂王惱羞成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現在我要拿你的心來驗看一下!」於是就命人剖開比乾的胸膛,挖出心來觀賞,並且用火焚毀比乾的王的叔父,由於直 諫紂王以死相爭,被摘心而死。

❻ 歷史上有名的進諫事例

2.比干 商末忠臣被紂王挖心
3 伍子胥 春秋吳國大臣,被吳王夫差所殺。
4諸葛亮,回趙雲 進諫劉備不要攻答打吳國,失敗。
5 李綱 進諫宋欽宗抗金勿和,遭貶
6韓愈 勸皇帝不要迎所謂的佛骨,被貶
7李斯《諫逐客書》
8 觸龍《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9伍舉 有名的成語「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出處。
10諸葛亮 進諫劉備聯吳
11魏徵 進諫李世民以文治國並且平等對待少數民族
12趙普 宋太祖時宰相,進諫太祖削將之兵權。
13耶律齊 進諫成吉思汗採納漢文化。

❼ 敢於進諫的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上,唐初宰相魏徵以敢於向皇帝直言進諫著稱。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魏徵就會據理力爭,進行勸說,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發脾氣,他也毫不畏懼,照舊慷慨陳詞。

唐太宗對魏徵是既賞識又敬畏的。魏徵病逝後,唐太宗悲傷地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與不對。現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貴的一面鏡子。」

為什麼唐太宗會把魏徵當作自己的鏡子呢?這是有原因的。

魏徵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鑽研古籍,學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徵參加了反對隋朝暴政的起義。後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創建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於魏徵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後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裡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盡量採納。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徵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命令發出以後,魏徵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斥。

魏徵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麼,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麼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魏徵的這一番話,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氣澆滅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徵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不通情理,現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後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於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徵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徵。

敢於直言勸諫的魏徵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成了以後歷朝官員效法的楷模

❽ 歷史上進諫的成功和失敗故事

1、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盡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2、鄒忌看到齊國在威王手中一步步衰退,心急如焚,而國君躲在宮中,不見進諫的大臣,於是他想到一條妙計。原來齊威王喜歡音樂,尤其愛好彈琴,經常從全國各地招募優秀的琴師進宮為他演奏。鄒忌喬裝打扮成一名琴師求見,順利地被批准了。

鄒忌見了齊威王後給他講了彈琴的道理,粗細琴弦相互配合才能彈奏出美妙的音樂,好比是君臣相互配合才能政令和諧,治國之道也不過是像彈琴之道。齊威王聽了後恍然大悟,第二天,沐浴更衣,正式接見鄒忌,和他談論國家大事,鄒忌趁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齊威王非常高興,拜鄒忌為相國,並在他的輔佐之下勵精圖治,使齊國走上了成就霸業的道路。

3、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徵:「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徵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象聲音立刻就有迴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書僕射封德彝嘲笑魏徵的看法,魏徵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象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聽從了魏徵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4、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並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聞訊勃然大怒,於是命令御史拘捕審訊咸陽城的術士。術士們彼此告發,秦始皇就親自判處違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

扶蘇針對始皇帝坑術士一事,曾上書勸諫秦始皇,秦始皇大怒,於是將扶蘇發配,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5、李陵降敵後,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司馬遷因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而未能完成的理想,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❾ 中國歷史上忠臣進諫的故事,請簡單敘述

比干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比干盡心回盡力地輔佐紂王,可謂是鞠答躬盡瘁死而後已。比干向來以死進諫,不惜以死抗爭,正是這樣的品質最終導致比干被紂王挖心。
紂王在位期間,荒淫無度,政事荒廢,比干多次向紂王進諫。紂王雖表面應允比干會改過,但是在心裡視比干為眼中釘,終有一日想除之而後快。比乾的多次進諫,換來的只是紂王的更加荒淫。

比干痛斥紂王殺皇後、誅大臣,直指紂王的暴政,紂王自覺理虧,無言以對,比干羅列紂王的條條罪狀,引起紂王的勃然大怒,終決定殺之而後快。於是,紂王命人剖開比乾的肚子、取出心肝,就這樣「亘古第一忠臣」被紂王殺害。

民間傳說比干在被挖出心臟後,形色憔悴、面如枯槁、騎馬南行。在荒郊野外碰到一位老婦人,老婦人在賣「沒心菜」。比干問老婦人「菜沒心可以活,那人呢?」老婦人說「人沒心便死!」說罷,比干長嘆一聲,口吐鮮血,墜馬而死。突然間,天地變黑,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將比乾的屍體用土掩埋。

❿ 歷史上進諫的故事

魏徵進諫故事二則

(一)

魏徵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後議論,這是他的可貴之處。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徵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徵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贊賞魏徵的意見。
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尤其是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魏徵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徵:「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徵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象聲音立刻就有迴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書僕射封德彝嘲笑魏徵的看法,魏徵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象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聽從了魏徵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魏徵主張取信於民,不要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唐朝原定18歲的男子才能參加徵兵服役。一次,為了多徵兵鞏固邊境,唐太宗要求16歲以上男子全部應征,魏徵堅決不同意。他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為了充數把不夠年齡的人也弄來呢?況且這也是失信於民。」唐太宗問自己是否有失信於民的事,魏徵舉了三個例子。太宗雖然覺得言詞尖刻,難聽刺耳,但心中仍很高興,認為魏徵忠於朝廷,是以精誠之心輔佐自己以信義治國。於是便下令停止執行徵召中男入伍。同時獎賞魏徵金瓮一口,以資鼓勵。

在個人享樂方面,魏徵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獵,車馬都准備好了,最後還是沒敢去。魏徵問他為什麼沒有出去,太宗說:「我起初是想去打獵,可又怕你責備,就不敢出去了。」還又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去洛陽,因為當地供應的東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氣。魏徵對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制的追求享樂而滅亡的。現在因為供應不好就發脾氣,以後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拚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滿意。供應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慾望是無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劇又該重演了。」太宗聽了這番話肅然心驚,以後很注意節儉。

對於唐太宗的品德修養,魏徵也很重視。他直言不諱的對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還引用荀子的話告誡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一直牢記在心。一次,太宗問魏徵怎樣做一個明君而不要做一個暗君,魏徵就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由此魏徵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即「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魏徵和唐太宗相處十七年,一個以直言進諫著稱,一個以虛懷納諫出名,盡管有時爭論激烈,互不相讓,最後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納諫,這種君臣關系,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極為思念,感慨的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貞觀政要•論任賢》)這恐怕是歷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榮了。魏徵成為唐太宗預防自己犯過的一面明鏡,這充分體現了魏徵在唐太宗治理國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魏徵以直諫著稱,但並非不講究進語藝術,他有時也能以文才雅興暗喻諷勸,委婉的開導太宗,使其醒悟改過。

貞觀十一年,太宗到洛陽巡視,魏徵隨百官同行。太宗在洛陽宮西苑宴請群臣,又帶群臣泛舟積翠池。太宗指著兩岸的景色和宮殿,對大臣們說:「隋煬帝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宮殿園苑遍布京都,結果官逼民反,身死異鄉。而今這些宮殿、園苑盡歸於我。煬帝亡國,與佞臣阿諛奉承、弄虛作假、助紂為虐有很大關系,你們可要引以為戒啊!」魏徵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為戒,理固當然;望陛下以煬帝為鑒,則國家太平,萬民幸甚!」唐太宗一聽魏徵之言,覺得很有道理,主張君臣共勉。他又要求群臣賦詩助興,群臣恭請太宗先賦,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聲吟道:

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
天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
這首詩,太宗命名為《尚書》,他以《尚書》中的驕奢淫逸的昏君為例,指出他們身敗名裂、國破家亡是由於作惡多端,咎由自取。那些克己儉朴、勤政愛民的明君,盡管在歷史上不多,但卻名垂千古、青史流芳,這就在於他們注意修養,不斷做好事,為民謀利所致。太宗此詩,通過詠史,抒發了自己立志做一個「克己明君」的襟懷。群臣一聽,齊聲贊頌。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賦詩,魏徵當仁不讓,立賦《西漢》一詩,他朗誦道:

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
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
夜宴經柏谷,朝游出杜原。
終籍叔孫禮,方知皇帝尊。
這首詩,魏徵以西漢初年幾個有作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為例,說明帝王賢明,勤勞國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愛戴。魏徵希望太宗向劉邦等帝王學習,既「受降」於秦王子嬰,建滅秦之武功;又禮遇儒生叔孫通,開文治之基業。太宗聰穎過人,一聽此詩,便知魏徵暗含諷意,他激動的說:「魏徵忠心耿耿,不僅以奏疏諫我,而且賦詩時,又以禮儀開導於我,真可謂知古德的忠直之臣。」

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很高。有一次,他問群臣:「魏徵與諸葛亮相比,哪個更為賢良?」岑文本說:「諸葛亮才兼將相,魏徵不如他。」太宗卻說:「魏徵以仁義之道輔佐我治國,希望我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就此而言,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並論。」可見,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徵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進諫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