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太和歷史故事

太和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9 10:31:39

1. 安徽省太阜陽市太和縣的歷史故事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後歸楚國。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
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年―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2. 關於太和殿的故事

com/mjgs/1399://story;、銅鶴各一對,龍頭下探、(音錄)端,銅龜://hi。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com/mjgs/1399,建築規制之高.asp,使圖案突出鮮明.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com/news;仙鶴象徵長壽.://story,口銜寶珠.com/fefeng2008/blog/item/6d8cf5dda140c5ef77c6386f。
參考資料,下部浮雕雲龍圖案.leryo。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鶴為長壽的象徵。龜,屋脊兩端安有高3.com/fefeng2008/blog/item/6d8cf5dda140c5ef77c6386f。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leryo.html"
target="_blank">http。
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
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web131.com/news。
太和殿面闊11間.00m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自建成後屢遭焚毀.92m,嘉量是古代的標准量器。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又多次重建。檐角安放10個走獸。清初,「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殿下為高8、仙鶴和香亭,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元旦.05m,此外每年萬壽節:http,改在保和殿舉行。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
進深5間,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等級最高的建築物,並向王公大臣賜宴.web131,銅鼎18座,稱為丹陛,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hi、冊立皇後。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的大吻、皇帝大婚,如皇帝登極即位.00,稱奉天殿,連同台基通高35。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高26,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明間設寶座.asp,者都是皇權的象徵.htm
故事?id=383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嘉量各一:寶象,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jq,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id=383"
target="_blank">http、命將出征。殿內金磚鋪地,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太和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裝飾手法之精,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每逢雨季。檐下施以密集的斗,周圍環以欄桿。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香亭寓意江山穩固,俗稱「金鑾殿」

3. 太和殿的傳說故事。

太和殿的傳說故事。
有獎勵寫回答共13個回答
紅色文具套裝
聊聊關注成為第1位粉絲
1908年12月,四歲的溥內儀在太和殿容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著他,可是溥儀卻哭喊著說:「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只好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典禮結束以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三年以後,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自稱「洪憲皇帝」,企圖恢復封建社會,還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禮,把三大殿中匾額上的滿文統統去掉了.而且還命令京城內的煤鋪把牆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為湯圓.不過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國一片倒袁聲中死了

4. 故宮太和殿 傳說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殿。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餘米,下層台階21級,中,上層各9級。
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的毀壞,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原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的,後來換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據說可以辟邪,而且數量越多,表明建築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飾的。
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後、頒布法令、政令、派將出征、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里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底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父親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當大典開始時差,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著要回家去。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認為此話不吉祥,說來也巧,3年後清朝果真就滅亡了,從而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齣,殿前後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梁畫棟,豪華富麗。殿內中央設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擺放著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後面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列品。象馱寶瓶,內裝五穀,象徵太平景象、五穀豐登。角端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什麼這么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著幽暗的光。那麼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工藝考究,復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於一石大米的價錢,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確實貴重。
殿內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圍繞著寶座周圍。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變面來,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之一。主要設置在「尊貴」的建築物上,有「神聖」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說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製造的,懸球與藻井蟠龍聯在起,構成游龍戲珠的形式,懸於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歷代皇帝都是軒轅的子孫,是黃帝正統繼承者。它使殿堂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鏡下正好對著寶座,據說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後挪到現在的位置。關於龍椅,這裡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原來的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己設計的帝國徽號。據說他的腿短,因而將椅座降低。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尋找那把龍椅,根據過去的一張照片,在破傢具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專家鑒定,這椅子就

5. 太和殿的傳說故事

太和殿,復俗稱金鑾殿制,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6. 太和洪山的歷史故事

太和洪山鎮祝樓村一帶居住著近萬祝姓人家,其近世先祖系宋戶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祝維岳。其四個兒子全部為進士出身,第四子祝諮後裔祝玢、祝岳於明洪武三年遷徙太和洪山,至今已有540多年歷史。
始遷祖源山東成武
1993年太和洪山祝氏與山東成武祝氏聯合續修的《祝氏族譜》載:《成武縣志》載,宋鄉賢祝維岳,顯達官戶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正一品)。四個兒子也相繼中了進士,長子祝諫,屯田員外郎;次子祝誥,官蔡州縣令;三子祝許,知並州軍事觀察推官;四子祝諮,官太常寺少卿,世稱「父子五進士」。此父子事跡成武縣西北十五里白店有墓碑可考。
目前在山東省成武縣伯樂集鎮白店村西黃樓村南現存宋熙寧七年(1074)所立惟岳公墓神道碑一座。碑堂內存有清雍正四年(1726)所立維岳公墓碑一座,另有民國十四年(1925)所立諫公、誥公、許公、諮公墓碑。維岳公墓神道碑記載:祝維岳,字同甫,成武縣伯樂集鎮白店村人,宋景德二年中明法科進士,出任陵州司理參軍,後任秦州觀察推官,大理寺丞知河中府龍門縣,為一代名吏。去世後被皇帝贈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戶部尚書。祝維岳後裔分別居住於山東省成武縣、定陶縣、曹縣、單縣、東明縣、滕縣、魚台縣、微山縣,河南省商丘、民權縣、蘭考縣、虞城縣、太康縣、永城縣,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沛縣、銅山縣、阜寧縣,安徽省太和縣、界首、宿縣、淮北、碭山等地。
成武縣以祝維岳為始祖,以下祝諫為長門、祝誥為二門、祝許為三門、祝諮為四門。一、二、三門在本地都有延續,唯四門祝諮之後一直沒有聯系。一說「祝諮丘由單州城武(今山東成武)徙居滑州韋城(今河南長垣),」一說徙居河南固始等地,一說徙居安徽太和。這里的祝諮丘就是祝諮。從現有資料看祝諮的後代應在南宋時期以後歷代遷徙出去的。
自宋帝十八世徽欽時金人南侵,南北混戰,國無寧土,祝氏有隨黃帝南遷者,有避兵亂逃亡四方者,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江蘇豐沛、河南固始、民權,安徽太和、山東省曹縣滕州邑縣巨多。祝維岳後裔自山東成武乘馬車到潁州太邑北七十里祝老家園,聚族而居。生五子,分別為金、銀、銅、鐵、錫。祝金居界首大橋集祝樓,祝銅居洪山祝樓,祝銀、祝鐵、祝錫居祝瓦房祝老莊。
居住祝樓的祝先森介紹,1992年9月10日山東省成武縣族人祝以佛、祝兆森二人來太和縣聯絡祝氏,經查考世別,翻閱清光緒十八年壬辰太和《祝氏族譜·序》(2010年清光緒《祝氏族譜》失竊),方知太和祝氏這一支系實成武近世始祖祝維岳第四子祝諮之後裔。
山東成武縣東十八里苟村集近世一世始祖祝維岳;二世祖祝諫、祝誥、祝許、祝諮,成武縣西北樂村白家店故里,庄西里許先祖墳塋在焉,尚有墓碑可考。昔經金元之亂,譜毀於兵燹自三世祖以下失傳者八世,至元代只有祝彥昭遷居大雙固集世系始可紀。
十一世祖祝彥昭,敕贈奉直大夫;十二世祖祝守貞,敕贈奉直大夫;十三世祖祝語,明工部都水清吏司,員外郎,誥封奉直大夫,南城兵馬指揮司副指揮。苟村集西里許仍有墳瑩墓碑可考。碑文字有:「天順二年歲次戍寅秋七月,奉旦大夫工部都水清吏司員外郎祝語」。
十四世祖祝執和祝同,祝執也名祝壽,明深州通判。祝同,明進士遷居定陶城東祝樓。十五世祖祝芹,衢州罕知事;十六世祖祝永孝,庠生入孝子祠;十七世祖祝繼先和祝景先,祝繼先監生,祝景先儒生誥封中議大夫;十八世祖祝康(官中書舍人)、祝瑞、祝肅;十九世祖祝尚禮、祝尚智(無嗣)、祝尚信。
二十世祖祝方明和祝方元。祝方明生五子,長子祝爾奉,次子祝爾祿,三子祝巽南,四子祝爾公,五子祝爾侯。祝方元六房夫人,大夫人生子祝爾福;二夫人生子三子:祝熾、祝昌、祝壽,三夫人無子嗣(養祝而壽次子祝朋為嗣孫),四夫人生二子:祝爾承,養子祝爾艾(系外甥),五夫人生一子祝爾猷;六夫人生一子祝爾興。山東成武縣祝氏至二十一世至今,世系派別清晰,不再贅述。
太和祝氏宗譜曾於清代修譜,因黃水泛濫,老譜失沒,兵荒馬亂,祝金、祝銀、祝鐵、祝錫四門老譜無存,僅有始遷二世祖祝銅一門老譜尚存。1992年由山東祝氏族人聯絡聚會,山東、河南、江蘇、安徽十餘縣城的族人匯集成武縣,於1992年8月至1993年3月完成《祝氏族譜》十一卷修譜任務。
我們由祝氏家譜史料可知,太和始遷祖祝玢、祝岳二兄弟系山東成武縣近世一世祖祝維岳第四子祝諮之後裔。祝諮為近世二世始祖,其後裔祝玢、祝岳因家譜失傳八世,如按失傳八世輩份推算,則約為近世十世祖,也即太和縣洪山鎮祝樓祝氏的始遷祖。
祝樓始遷祖玢、岳兄弟
明洪武三年(1470年),祝玢,祝岳兄弟二人自山東成武遷至潁州太邑(今太和)北七十里。據祝氏老家譜記載兄弟二人共五子,分別為金、銀、銅、鐵、錫。後來長子祝金遷界首定居;二子祝銀居太和洪山鎮油坊庄;三子祝銅居洪山鎮祝樓村;四子祝鐵,五子祝錫僅知也居洪山鎮油坊庄,但老家譜丟失後,後裔世系無法理清。
如今祝玢、祝岳兩位始遷祖後人居住分布在太和的祝老莊、祝瓦坊庄、祝油坊、前祝油坊庄、後祝油坊庄、祝坊庄、文銅寺、小祝庄、祝鹼場、三里橋、祝計庄、編筐庄、祝樓、祝西樓村、祝庄、北祝庄、原牆鎮祝庄,以及界首大橋集祝樓、馬提橋口等等。界首有部分族親寄居河南鹿邑等地。太和祝氏輩分目前可知的為:「堯、九、應、從、立、祖、 先、本、尚、陪、儒、世、心」。洪山祝樓祝氏堂號為「勤貽堂」。
今天的太和縣洪山鎮油坊行政村祝玢(芬)這一支系目前可考者:十九世祝文明,二十世祝承璉,二十一世,祝鳳閣、祝鳳台。二十二世祝治德、祝治巳;二十三世祝潔、祝顯、祝凱;二十四世祝堯奇、祝堯松、祝堯智、祝堯相、祝堯鳳、祝堯太;二十五世祝九朋、祝九增、祝九善、祝九惠、祝司臣;二十六世祝應才、祝應雙、祝應運、祝應有、祝應志、祝應緒、祝從冉、祝從富、祝從憲等等。二十七世至今已至三十三世,世系派別譜載基本清晰。但因為是20紀90年代修譜倉促,加之一些過去劃定為地主成分的家族人士擔心害怕,而沒能入譜。
祝樓村75歲的祝立然老人告訴記者,他高祖爺祝應郎,曾祖祝賢武,祖父祝慶址,父親祝從起。他說,祝氏從明代遷徙至太和後建有有祝樓,非常高大宏偉。
走近祝樓村
8月23日,市直幹部祝祖良陪同我一起坐車前往太和洪山鎮祝樓村。洪山鎮南與倪邱鎮接壤,北鄰河南鄲城,離太和城區七十里。
祝樓村位於黑茨河北岸,太和洪山鎮管轄,因古時候有多處樓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戶人家,均同族同姓。
祝立然老人回憶,樓院始建於明代中期,距今約有500多年的歷史。蓋祝樓院落用的大青磚都是用秫秸(高梁桿)燒的,磚燒好後幾百個人排成隊,從一公里外的窯後陳庄南地的窯場傳過來的。樓院主人家的祖墳在二里外的倪邱鎮文銅寺一帶,可知見當時樓院主人的良田之多和富有。
祝樓建築原先有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處院落,東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毀壞。西南院落於1948年因一場大火而倒塌。東北院落文革時期雖然遭到破壞,部分建築構件被拆掉,但整體完好。1957年因建洪山大禮堂及祝樓村中學用磚,把三間兩層、二進院落,兩邊各有廂房的祝樓拆除,前客廳因當時有人居住未被拆掉。遺憾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因兩家房主人翻蓋新房拆除了前客廳,部分磚雕、木雕等建築構件用在了新建築上被留存了下來,一塊堂匾用在了門板上。現殘存牆體一段,為大青磚壘砌,牆厚約六七十公分,縫隙為糯米飯滲草木灰澆灌,中間為鬆散夾層,應為保溫防潮之用。
記者看到,村內青灰色碎磚爛瓦隨處可見,明清時代特徵明顯。幾個散落在草叢里的青石鼓不同於常見的扁石鼓,而是石礎,即固定在大木柱子下面的石頭,也稱柱石。一堵青磚殘牆掩沒在荒草叢中,祝樓村民院中隨處散落著各種帶有花紋圖案的殘磚碎瓦塊。村內還有早已乾涸的兩口老古井,遺址還能看到。村裡上年紀的老人都說,祝姓是明代從山東遷到這里,原村名為李瓦坊,後蓋起了院樓才改名為祝樓。
祝樓村周圍的地名也能佐證其歷史悠久和樓院的存在,南園頂、南牌坊、西庄戶、東西南北寨牆、寨海孜、寨門口、東敵樓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祝樓因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時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們生活富裕。當時一個村莊有多處樓房院落,在皖北地區也很罕見。據說在明代有萬畝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題字嘉獎,祝樓村現存的「勤貽堂」牌匾出自何人之手,因字跡被毀無從知曉。
市直幹部祝祖良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在祝樓生活成長,對於祝樓的一草一木都產生了感情。尤其是對雕梁畫棟、巍峨宏偉的祝樓更是產生了深深的懷念。他說,祝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目前散落存在祝樓村周圍的各種石雕、磚雕、木雕,以及祝樓古建築遺址等,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亟需歷史考古界進行挖掘和整理。
祝氏的得姓起源
綜合《竹書紀年》、《新唐書》、《姓譜》、《元和姓纂》、《中國姓氏起源》、《中國姓氏辭典》等載,祝氏起源有三:
一是以國為氏。出自有熊氏,為黃帝後裔。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遺民,把黃帝的後人封於祝地,其地望在今山東省濟南市,建立祝國。春秋時祝國亡於齊國,原祝國人則以國名為姓,成為祝姓。
二是以職官為氏。古時設有專門負責祭祀時致祝禱文辭和傳達神意的官職,稱作巫史,也叫祝史,故後有祝史氏,《姓譜》載「衛有祝史揮」。祝史官的後裔有的以職官第一字命姓,為祝姓。《元和姓纂》載:「古有巫、史、祝之官,其子孫因以為氏。」又有祝宗、祝丘、祝和氏,皆上古火帝祝融之後裔。祝基,出自子姓,是宋國君戴公之子公子其之後,祝其官大司寇,子孫用祖名命姓為祝其姓。見《路史》、《風俗通》。
三是出自他族改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北魏叱盧(吐缶)氏之後有祝姓;清朝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喜塔喇氏等之後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為圖騰的麻打息氏族漢姓為祝;今滿、瑤、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太和洪山鎮祝樓祝氏尊山東成武縣北宋祝維岳為近世一世始祖,宋代以前先祖無考,無法攀附。山東成武縣二世祖祝諮後裔祝玢、祝岳二兄弟自明洪武三年遷徙至太和洪山建祝樓,為今天洪山祝樓祝氏的始遷祖。

7. 太和殿的歷史故事。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之一,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此舉行盛大典禮。
其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經歷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該建築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台階,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
中國古代皇家拿什麼來鎮殿?太和殿的房梁之上,到底隱藏著怎樣的鎮殿之寶?在太和殿300年大修之際,故宮近日披露了太和殿中隱藏的五座神秘符牌。
這五座符牌的供奉極有規律,以太和殿正中懸軒轅鏡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方分別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符牌由於雕刻著鎮殿神符,故又稱
為「符板」。正中央的一塊符牌高約37.5厘米,寬23厘米,以產於東北的高麗木所制,前置香爐、蠟台、靈芝五供。符牌正面由上而下共分為四層,由佛教護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圖組成,背面由鎮殿七十二符組成,可謂是一道鎮殿靈符。
清宮《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記載,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降旨在養心殿安黃銅符板一塊,太和殿和乾清宮分別安木符板各一塊。據此可知,此處符牌至少有一塊應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故宮專家介紹,雍正九年,正是雍正帝被病魔纏身,讓道士為其治病之時。此牌上的佛教經咒中既有漢傳佛教經典的經咒,又有藏傳佛教的心咒和咒牌,顯然是漢藏合一的形式。

8. 關於太和宮的歷史故事簡介

據史料記載:早在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在太和山頂就修築蓮花城,元豐年間(1078年)道士郇道虛首建道觀紫極宮;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馬都總管任國公米甲撒哈蘇重修仙洞太和宮美景北極紫微殿。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設道紀司於太和山紫極宮,建文四年(1024年)明成祖為感神恩,詔令全國各地大興道觀神廟,太和山亦應詔受益擴建。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興建了真武殿。太和山古建築群,在歷史上雖經兵火頻仍、屢圮屢建,香火一直延年不輟。明萬曆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濟遠"卷廉重建"真武廟,殿宇輝煌,招引四方,香火極盛。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聖公聖母殿。

據延安市志記載:太和廟,又名真武廟,位於清涼山極頂的蓮花峰上,明萬曆七年(1579)延安知府洪濟遠曾用三年時間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擴建,增修了殿堂若干間,新鑄造了4米多高的祖師銅像一尊,2米多高的銅鍾一口,還加砌了登臨太和山的石階,修築了"三天門"等。使太和山的規模至此達到頂峰。清朝同治年間,太和山廟因戰亂略有破壞,光緒年間曾又修復。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延安時,太和山亦慘遭毀壞,僅存大殿一座和祖師銅像、銅鍾及山門。

9. 太和縣歷史故事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廩丘,阜陽轄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南端,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
截至2011年,轄24個鎮、7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萬畝,總人口171.2萬。
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中國著名醫葯集散中心、中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太和縣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時期屬宋國,名鹿上,又名邢丘、廩丘,宋國曾與齊國、楚國在此會盟,稱為鹿上之盟。
戰國時期屬魏國,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後歸楚國。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
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年―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10. 關於太和殿的歷史故事

到1959年才發現了原來龍椅的線索。工作人員在一張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舊照片上,看到從前太和殿的原狀。根據這張照片,終於在一處放殘破傢具的庫房裡,發現了一張殘破的雕龍髹金大椅。

這張龍椅從髹漆的方法和雕龍的造型看,應是明代的製作,很可能是明嘉靖重修皇極殿的遺物,清康熙重修太和殿時,經修理後繼續使用,直到袁世凱時代才被丟至此處。

1963年,故宮決定修復這件龍椅。寧壽宮有件龍椅是乾隆年間太和殿龍椅的仿製品,只有龍頭是清代的風格。另外還發現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所坐的正是太和殿這張龍椅。現在我們看到的龍椅正是修復後的龍椅。

另外寶座是根據明嘉靖朝遺物殘件恢復的,因此恢復後的寶座自然是明朝的風格和樣式,與寶座後由清朝保留下來的屏風風格呈現不同,這從寶座和屏風上的龍紋和雲紋能夠十分清晰地分辨出來。

閱讀全文

與太和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