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欒川歷史人物

欒川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09 10:27:20

『壹』 老子出關去了哪裡

說到歷史上神秘的大師級人物,老子必然是榜上有名的,而老子之所以神秘,無非是因為兩點,一是他所著的《道德經》高深莫測,二就是他的「不知所蹤」。

一方面,這跟中國人的鄉土意識吻合,畢竟葉落要歸根嘛,另一方面,也與後來孔子「問禮於李聃」相符合。因為孔子的老家和老子的老家相距不遠,這樣孔子才有機會向他求教,如果說老子真的跑去了胡人那裡,難不成孔子也要跟著去?

當然,也有說其實老子並沒有回老家,而是跑到了風景秀麗的欒川隱居去了,最好的證據莫過於當地那些名曰老君山、老君河的遺跡了。

關於老子之行的說法雖然很多,但大多沒有什麼確鑿的證據,所以老子最終去了哪裡,到現在仍然是個謎。

『貳』 一個洛陽名人歷史的全部是小故事白居易

以下的一百位歷史名人,或生於洛陽,或葬於洛陽,或長期生活於洛陽,或功業創立於洛陽。洛陽要想成為世界級旅遊城市就要大打歷史名人牌,或重建其故里故居或墓地,或建其紀念建築,至少也要為其建雕像或浮雕(據說這個計劃正准備進行)。

信史前:

伏羲:人文始祖,孟津龍馬負圖寺始建於晉永和四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因傳說中伏羲在此降伏龍馬、創制八卦而得名,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出現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夏朝:

後羿,傳說中射日的英雄,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尋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尋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夏桀: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約於公元前一八一八年左右即位,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於前一七六六年左右為成湯所敗,死於南巢,夏亡,商湯把他謚號桀(兇猛的意思)。

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縣康家衛人,造酒祖師,在洛陽造酒。

商朝:

商湯,子姓,名履,滅夏後稱為武湯、成湯或成唐,甲骨文中稱太乙、高祖乙,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湯原是東方商族部落的首領。始祖契,曾輔佐大禹治水,封於商地,因以為族號。湯任賢臣伊尹為相,委以國政,以亳(在今唯陽區境內)為據點,積蓄力量,准備滅夏而代之。先後攻滅鄰近的葛國(在今寧陵縣境內)及韋(在今滑縣東南)、顧(在今山東省城鄄縣東北)等夏的羽翼國,最後終於利用夏的最後一個君主桀荒淫無道,夏內部矛盾激化的時機,攻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湯在位期間推行善政,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眾,停止人殉以保護勞動力。湯即天子位,定都西毫。位於洛陽市偃師城西、洛河北岸的屍鄉溝一帶。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摯,洛陽伊川人(亦說欒川人或嵩縣人)。因官封為尹,故稱伊尹,又稱阿衡或保衡。原為有莘氏女陪嫁於湯的媵臣,因精通治國之道,湯授以國政,在助湯滅夏中所建功勛卓著。湯死後,輔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後,立太甲。太甲無道,伊尹將其放逐桐宮(今虞城南)。3年後,太甲悔過,復得其位。享年百歲,卒後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與湯並祀。傳有《伊訓》、《咸有一德》等,已佚。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紂時,聚八百諸侯於孟津,周武王克商後,遷九鼎於洛邑。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稱周公。 營建洛陽邑,在洛陽制禮作樂。

伯夷叔齊:勸阻武王伐紂,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周平王:名姬宜臼,一作宜咎(公元前?-前720年)。幽王子。幽王被殺,他被擁立為王。在位51年,病死於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葬於平丘(今河南省太康縣金堆鄉)。姬宜臼,幽王位時,原被立為太子。幽王寵愛褒姒後,廢黜了宜臼,改立為伯服為太子。戎攻破鎬京,殺死了幽王以後退走了。申、魯、許等諸侯國就擁立宜臼為王,於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即位。公元前770幽王太子宜臼將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史稱周王朝為東周。

老子: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曾為東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長期在洛陽管理圖書典籍。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

白圭:生卒年待考。戰國著名商業活動家,魏惠王時大臣。洛陽人。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貿易致富。遇到豐年,收買穀物,賣出絲漆;遇到荒年,賣出糧食,購進帛絮。被歷代商賈尊為鼻祖。?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字季子。洛陽人。傳有頭懸梁錐刺股發憤讀書之故事。致力於縱橫之術,先後游說六國,勸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縱之勢。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歸趙封為安君。後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民間活動,被齊人車裂而死。

張儀,生年不詳,卒於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說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國貴族後裔,學縱橫之術,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葬於洛陽。

秦朝:

呂不韋:秦國相國,史記中稱他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編《呂氏春秋》為秦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封地有河南洛陽十萬戶,在洛陽自盡,葬於洛陽

西漢:

劉邦:劉邦稱帝,定都洛陽三個月,置酒洛陽南宮,與群臣論所以取天下之道。他說,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田橫:劉邦稱帝,遣使詔齊王田橫降,橫不從,於洛陽途中自刎,葬於洛陽。島上五百壯士聞此噩耗,集體揮刀殉節。

賈誼(公元前200~前168),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今屬河南省)人。18歲時,就以博學能文而聞名於郡中,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收為弟子。文帝即位後,因吳公的推薦,任為博士,掌文獻典籍。其時,賈誼不過20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但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一年,被擢升為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法令、規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進行。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做長沙王的太傅。

桑弘羊(前152~前80)西漢大臣。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出身商人家庭。因自幼有心算才能,13歲即入侍宮中。武帝時,歷任大司農、搜粟都尉、御史大夫等職務。在他的參與主持下,先後制定、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貨幣等經濟政策,從富商大賈手裡奪回了鹽鐵和貿易的控制權,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又主張積極抵抗匈奴的攻擾,反對屈辱的「和親」政策,曾組織60萬人屯田戍邊,防禦匈奴。武帝後元二年(公元前87),他和霍光、金日碑、上官桀四人受遺詔輔佐昭帝,任御史大夫。始元六年(公元前81)昭帝召集鹽鐵會議,他在會上堅持鹽鐵官營政策(見鹽鐵之議)。次年,他因與霍光政見分歧,被捲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等謀廢昭帝的謀反事件,被處死。

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東漢建立者。建都洛陽。25-57年在位。漢高祖九世孫。字文叔,南陽蔡陽人。謚光武帝。

馬援(前14-49)東漢初將領。字文淵,右扶風茂陵人。任伏波將軍。有「以馬革裹屍還葬」的名言。

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使西域,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葬於洛陽。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固:投筆從戎修《漢書》)。東漢建初七年(82年),蘭台令史班固在洛陽著《漢書》。(漢書}用了20餘年時間修成,從秦末農民大起義寫到王莽失敗,計120卷,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班固死後,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漢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的斷代史。

竇憲:字伯度。抉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永元元年(公元89),竇憲、耿秉在稽落山(今蒙古國西南部)大敗北匈奴,並追至燕然山刻石立碑後班師回朝,因功任命為大將軍,封為武陽侯,位在三公之上。永元三年,竇憲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匈奴,出長城關塞 5 000餘里。從此威名顯赫。

蔡倫: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宦官蔡倫改進民間造紙方法,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作紙,獻給和帝,人稱「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張衡::東漢文學家科學家,東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太史令張衡在洛陽發明地動儀,並成功測知永和三年(138年)隴西地震。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比歐州早1700多年。

許慎(約54年~約149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萬歲里人,我國著名的文字學家、訓詁學家和詞彙學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初為郡功曹,後舉孝廉,入京為太尉府南閣祭酒,並從賈逵受古學。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許慎詔命為五經博士,校書東觀,兼教小黃門孟生、李喜等。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許慎稱病歸故里,審定其巨著《說文解字》,三年後(公元121年),《說文解字》定稿,遂遣子許沖上奏安帝。

『叄』 誰知道古代的一些有名人物的事跡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 岳飛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務農。岳飛青少年時先後向周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後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宣和四年(1122)初,岳飛初次從軍。同年十月,在北宋攻遼戰爭中,曾到達遼燕京(今北京)城下,見到高大的城牆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誤認為這是金初起時的著名戰略要地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這也可能是當時不少人共有的誤解,以至於十多年後已是大將的岳飛,還對部屬說過「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的豪言壯語。宋軍攻遼戰敗退軍,適值父親岳和病死,岳飛隨即回到家鄉守喪。靖康元年(1126)冬,又到相州應募從軍為劉浩部屬。同年十二月,康王趙構在相州建立大元帥府,劉浩所部成為大元帥府最早的基本部隊之一。次年五月,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此後不久,作為小軍官的岳飛,奏請宋高宗回都城開封領導抗金戰爭,以越職上奏罪名而被奪軍職。建炎元年(1127)六月,張所任河北招撫使,置司北京(今河北大名東)。七月,張所離開「行在」南京赴任。但直到八月中旬末,張所「今留京師,以招集將佐,故尚未行」至北京,岳飛投張所部下從軍。張所「一見,與臣(岳飛)言兩河、燕、雲利害,適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補修武郎、合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尋又升統制」。岳飛隸屬於都統制王彥。九月,王彥所部攻佔新鄉(今屬河南)縣城,但隨即遭金軍圍攻,王彥兵潰突圍後,組織義軍(八字軍)抗金(參見八字軍抗金起義)。岳飛則率所部獨立行動,後雖向王彥謝罪,但未再被接納。岳飛遂投東京留守宗澤,由於岳飛曾擅自脫離主將王彥管轄,「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飛大敗金而還,遂升飛為統制,飛由是知名」。建炎二年六月,宗澤病死,杜充繼任東京留守,岳飛成為杜充的部屬,在胙城(今延津東北)、汜水關等地戰勝金兵;又先後在開封、陳州(今淮陽)等地,擊敗王善、曾成、孔彥舟等部。建炎三年,以功屢升「授真刺史」,成為中級武官。六月,岳飛隨杜充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杜充任右相兼江淮宣撫使守建康。十二月,金軍於馬家渡(今南京西南)渡江南下,杜充派都統制陳淬率統制岳飛等將士2萬抗擊金軍,以王■領兵1萬餘人策應。陳淬、岳飛與金軍激戰十餘合,直戰到天黑勝負未分,王■首先率部逃跑,宋軍遂即潰散,都統制陳淬戰死,岳飛率部退屯鍾山(今南京城東紫金山)。這是岳飛,也是南宋軍隊首次正面與完顏宗弼(兀術)統率的金軍主力作戰。此戰為「建炎三大戰」的首次重大戰役。雖然由於主要將領王■在勝負未分之際率軍先逃,導致整個戰役的失敗,但在宋金戰爭史具有獨特的意義,那就是宋軍終於敢與金軍主力正面作戰,因為「建炎、紹興初,諸將未嘗敢與虜(金軍)戰也」。除此次建康之戰及次年的白原、富平兩次戰役外,「其它率望風奔潰,蓋未嘗接戰也」。金軍佔領建康,岳飛率部退至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境內,又轉移至宜興,宜興成為岳飛所部此後一段時間的根據地。建炎四年五月,金軍渡江北撤,岳飛邀擊後撤的金軍於靜安鎮(今江蘇南京西北)渡口,前建康府通判錢需也率鄉兵從側面襲擊金軍,金軍大敗,岳飛、錢需收復建康城。岳飛後率部回宜興,不久即歸屬張俊節制。此時,南宋「假(借)權宜以收群盜」,設置鎮撫使。「上供財賦權免三年,余聽帥臣(鎮撫使)移用,更不從朝廷應副,軍興聽從便宜。……許以能捍禦外寇(金軍),顯立大功,特與世襲」。在金軍接戰的江淮、江漢地區普遍設置鎮撫使,這是利用「群盜」守土抗金的地方軍區。在南宋又將實力較小的地方軍政長官也改任為鎮撫使時,張俊沒有將岳飛所部歸並入神武右軍,而是推薦岳飛出任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岳飛率部赴泰州,奉命出援楚州時,於承州(今高郵)擊敗金軍,但大將張俊、劉光世並不出兵,勢單力薄的岳飛只得退守泰州。十一月,又渡江退往江陰後,奉命防江。十二月,岳飛受命從張俊討伐李成。紹興元年(1131),李成在岳飛等軍追擊下歸附偽齊。張用也在岳飛招降後,向張俊投降。此次平寇,岳飛戰功第一;七月,岳飛改任神武右副軍統制,所部也由雜牌軍成為南宋朝廷直系軍的一部分,但岳飛的地位尚低,當時東南大將號稱「劉(光世)、韓(世忠)、張(俊)、辛(企忠)」。同年十二月,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忠罷職,由岳飛取代辛企忠,時年29歲的岳飛開始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紹興二年,岳飛任權知潭州兼權荊湖東路安撫使、馬步軍總管,討伐曹成。曹成在岳飛所部追擊下向韓世忠投降。七月,岳飛奉命移屯江州(今江西九江),其時劉光世、韓世忠所部各有4萬人,張俊有3萬人,岳飛所部也已達二萬三四千人,成為南宋第四支重要軍事力量。 紹興三年,岳飛鎮壓了吉州(今吉安)、虔州(今贛州)地區的農民起義軍。八月,岳飛在行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朝見宋高宗時受到獎勵,隨後任江西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九月下旬中,岳飛被任為江南西路、舒(今安徽潛山)、蘄(今湖北蘄春東北)州制置使,成為與鄂州王■、池州劉光世、鎮江韓世忠,共同負責長江中下游的四支主力部隊之一。原神武後軍的長官巨師古因不伏韓世忠的節制,於紹興三年六月被除名、編管廣州後,部屬被撥隸其他將領。同月,岳飛所部由神武副軍升改為神武後軍。紹興四年五月,因金與偽齊南犯,岳飛兼任黃州、復(今天門)州、漢陽軍、德安府(今安陸)制置使,隨即收復被偽齊佔領的郢州(今鍾祥)、襄陽(今襄樊襄陽區)、唐州(今河南唐河)(參見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六月,部將牛皋攻克隨州(今屬湖北);七月,部將張憲、董先等又攻克鄧州(今屬河南),南宋後以新收復地區設置襄陽府路。岳飛以功建節,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時年32歲。同時改任湖北路、荊(今江陵)、襄、潭州制置使。同年九月,金和偽齊聯軍大舉南下,直撲兩淮,十二月,進攻廬州時,高宗詔令岳飛馳援,岳飛派部將張憲、牛皋率兵2000進援廬州,敵軍戰敗奔潰。紹興五年二月,岳飛升領鎮寧軍、崇信軍兩鎮節度使,聲望地位已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老將相近。岳飛的神武後軍長官官銜也由統制升為都統制,並被任命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鎮壓楊么起義軍成為主要任務(參見鍾相、楊幺起義)。岳飛率部於五月下旬初進抵鼎州(今湖南常德),對楊么起義軍採取剿撫兩手政策,楊么部將黃佐首先率部出降,被岳飛派回湖中招降和攻擊起義軍。黃佐擊破周倫水寨,取得了進剿起義軍的首次勝仗。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前來湖湘督戰,五月末,張浚接到詔令要回朝布置防備金、偽齊南犯。張浚即把岳飛召到潭州,要他作暫停進攻或長期圍困起義軍的打算,而岳飛「請除來往三程,以八日之內,俘諸囚於都督之庭」。六月初,岳飛派任士安進攻楊欽大寨,自率大軍遂接應,楊欽戰敗投降。六月中旬初,岳飛又攻破楊么起義軍基地夏誠大寨,楊么戰敗投水自殺,夏誠被俘,終於如期鎮壓了楊么起義(參見洞庭湖之戰)。岳飛以功加檢校少保、進封開國公。岳飛的部隊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數萬原起義軍成為岳飛的戰士,幾支官軍也歸並為岳飛的部屬。十二月初一日,岳飛升為招討使。次日,南宋進行軍事改制,廢神武軍號改稱行營護軍,不設都統制,由宣撫使、招討使直接指揮。岳飛所部改稱後護軍,中軍統制王貴兼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張憲兼同提舉一行事務,需要時可以代替岳飛指揮部隊作戰。南宋這次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吳玠所統轄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隊,統編為行營五護軍,成為朝廷主力軍,分布在宋金戰爭的全線,改變了南宋初年的無序狀態,岳飛所部扼守長江中流及漢水流域,成為金軍、偽齊軍南犯時難於逾越的鋼鐵長城。紹興六年三月,右相兼都督諸軍事張浚部置抗金事宜,在長江中下流採取進攻的態勢,岳飛升任湖北、京西宣撫副使(不設宣撫使,宣撫副使即是長官),置司襄陽。岳飛在行營五護軍統帥中不僅是最年輕、資歷最淺、最晚建節的高級將領,也是最後一個升任宣撫副使,但已確立了岳飛作為「中興四將」之一及在南宋諸將中的應有地位。同年夏秋,岳飛軍長驅進入偽齊統治區,部將牛皋攻佔鎮汝軍(當是今河南魯山),王貴攻佔盧氏(今屬河南)、虢略(今靈寶)、朱陽(今靈寶西南)、欒川(今屬河南)等縣,又西進攻佔商州(今屬陝西)、商洛(今丹鳳西北)、洛南(今屬陝西)等地,楊再興攻佔長水縣(今河南洛寧西南),雖由於軍糧供應困難而退軍,但沉重地打擊了偽齊的統治。面對南宋進攻態勢,偽齊在謀求與金聯軍侵宋遭金拒絕後,自行發兵侵宋,主要矛頭仍然直指兩淮,並讓部分士兵穿著金軍服裝,製造偽齊與金朝聯合侵宋的假相。然而熱中於派系斗爭,致力於扶植二程理學、打擊王安石新學的左相趙鼎,驚慌失措,不與在前方的右相張浚商議,急忙命令諸將退而守江,並調遣岳飛移屯江州進行防守,岳飛不顧眼病加重兩眼昏花的情況,急忙抽調部隊東下。南侵的偽齊軍主力於藕塘(今定遠東南)被宋軍打得大敗,兩淮偽齊軍隨即全線敗退。但偽齊乘岳飛抽調兵力東下,江漢地區防守力量削弱的情況下,偽齊與金朝集中兵力,攻擊此前不久被岳飛部將收復的商州、虢州以及鄧州、唐州、信陽軍等地,各地守軍奮力抗擊。十一月中旬,岳飛回到鄂州後立即渡江北上,部將牛皋、王貴、董先等先後擊敗偽齊軍,並攻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城下,由於所帶軍糧不多,難於持久攻城,遂自蔡州主動退兵返回防區。 紹興七年二月,岳飛的武階官升為最高的太尉,職銜也升為宣撫使。三月,劉光世被罷兵權,宋高宗原已詔令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統轄,但既遭到新任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宰相兼都督的張浚又想將劉光世所部收歸都督府,任命劉光世的部將王德為左護軍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由於王德位微望輕不足以居酈瓊之上,同年七月,酈瓊裹脅4萬人投降偽齊。由於宰相張浚處置失當,不僅使岳飛擴充軍隊以加強抗金實力的願望落空,也造成了南宋最大的一次兵變事件。紹興七年(金熙宗天會十五年,1137)十一月,金廢偽齊。紹興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南宋與金首次議和。紹興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金將原偽齊轄區劃歸南宋。岳飛雖持反對態度,在上表中稱:「唾手燕雲,正欲復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首以稱藩。」宰相(獨相)秦檜「見之切齒」。但岳飛依舊因議和而援例陞官,升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這年夏季的一天一陣驟雨之後,岳飛在鄂州衙署憑欄遠眺,但見滔滔大江滾滾東流,心潮洶涌澎湃,不勝感慨,前些時他上表反對議和時的心情,此時更為激烈,發為心聲,高聲吟唱了後來成為千古絕唱的《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五月,金毀約犯宋,面對金軍的全面進攻,宋高宗被迫抗金。六月初的順昌(今安徽阜陽)保衛戰,劉錡擊敗金軍主帥宗弼的精銳部隊,遏制了金軍南犯的矛頭。岳飛此時已官進少保、職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當順昌形勢嚴峻時,岳飛奉詔進援,岳飛曾派張憲、姚政率部趕往順昌。當宋高宗被迫應戰時,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帥雖都加了河南北諸路招討使,但實際只要求諸軍抵擋而非進攻。所以,隨即派遣官員以計議軍事的身份分別前往三大帥處,傳達宋高宗的意圖。當前往岳飛處的計議軍事李若虛,帶著宋高宗的「御札」趕到湖北、京西宣撫司所在地鄂州時,岳飛早已依照既定計劃率部北伐中原,李若虛追到德安府(今安陸)才見到岳飛,除了轉交宋高宗的「御札」外,還告訴岳飛「兵不可輕動,宜班師。飛不從。是時諸軍皆已進發,若虛曰:『面得上(高宗)旨,不可輕動,既已進發,若見不可進,則當以詔還。矯詔之罪,若虛當任之。』飛許諾,遂進兵」。岳飛開始了空前的,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北伐的軍事行動。六月間,救援順昌的張憲、姚政,由於劉錡已打敗金軍,張憲、姚政即轉向西北攻取蔡州,西路的牛皋攻取魯山(今屬河南)。閏六月間,張憲、傅選等打敗金軍韓常後收復潁昌(今許昌),張憲又與牛皋等打敗從開封來援的金軍並收復陳州(今淮陽),金軍企圖重新奪取潁昌,又被駐守部隊董先、姚政等擊敗,郝晸又收復鄭州,姚政也收復中牟(今屬河南),前鋒距離金軍指揮中心只有幾十里。七月初,郝晸在忠義軍李興等配合下,收復宋西京洛陽。正當前線不斷取得勝利之時,金軍偵察到岳飛的指揮部郾城(今屬河南)只有少量騎兵駐守,金軍主帥宗弼(兀術)親率精銳騎兵1.5萬,自開封奔襲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岳飛的指揮中心。經過一場惡戰,倚以屢勝宋軍的拐子馬(側翼騎兵)、鐵浮圖(鐵塔兵,指重裝騎兵),都被打得大敗,金軍終於不支而退。但宗弼仍不斷企圖進攻郾城,岳飛親自率軍出戰,殺敗金軍(參見郾城之戰)。小商橋(郾城北)之戰,楊再興、楊蘭、高林等以少敵眾,英勇戰死,張憲率援軍趕至,再次大敗金軍。宗弼又改而攻擊潁昌以切斷岳飛與前方部隊的聯系,經過大半天的惡戰,也被守城的將士打得大敗。還可能有一支小部隊一直進到離開封45里的朱仙鎮(今開封西南)一帶,並打敗了金兵。此次岳飛北伐中原,金軍遭到沉重打擊。「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是金軍對岳飛部隊的高度評價。正當岳飛大獲全勝,宋朝原首都開封收復在即,宋高宗、秦檜不僅不支持岳飛的抗金戰爭,恰恰相反,而是要岳飛措置班師。此時張俊、韓世忠、楊沂中、劉錡等軍已先奉詔退兵,岳飛如果不退兵,將面臨單獨抗擊全部金軍的險惡形勢,岳飛只得也退兵。紹興十一年(1141)二月,金軍再次渡淮南犯,在岳飛奉詔進援還未到達的情況下,宋金「柘槔之戰」,楊存中、劉錡大敗金軍。楊沂中、王德隨後雖因輕敵在濠州遭金軍伏擊而敗,但金軍畢竟還是渡淮北撤,說明只就抵抗金軍的南犯而言,依靠劉錡、楊沂中、王德等將領也已足以應付。四月,借口柘皋之捷,論功行賞,三大將被收兵權,同時罷宣撫使,韓世忠、張俊升任樞密使,岳飛升任樞密副使。而更大的陰謀是,秦檜對堅持抗金最力的韓世忠、岳飛進行陷害。秦檜首先將矛頭指向韓世忠。胡紡首先向秦檜秘告,韓世忠親校耿著企圖鼓動兵變,以迎韓世忠回楚州重掌軍權。秦檜立即逮捕耿著並嚴刑拷打,陰謀以此陷害韓世忠。岳飛和張俊奉命前往楚州按閱韓世忠軍馬時,岳飛得知耿著的冤獄並隨即寫信告訴韓世忠,由於得到宋高宗的庇護,終於使秦檜陷害韓世忠的陰謀落空。岳飛又反對剝奪劉錡的兵權,更加深了秦檜對岳飛的仇恨。當金朝表示和談的意圖時,岳飛仍不顧安危上奏反對求和,秦檜在加快求和的過程中,也加快了迫害岳飛的步伐。同年八月,岳飛已感到形勢的險惡,自請免職,隨即被罷去樞密副使,但並沒有能延緩秦檜陷害岳飛的步伐。九月,一起類似陷害韓世忠的陰謀終於發生,秦檜黨羽指使岳飛部將王俊,向都統制王貴「告副都統張憲謀據襄陽為變,……冀朝廷還岳飛復掌兵」。王貴立即向樞密使張俊報告,張憲隨即被逮捕,後又誣陷「張憲供通為收岳飛處文字後謀反」。岳飛及子岳雲即被投入大理寺獄審訊,秦檜決心殺岳飛以警告所有敢於反對求和者。金軍主帥宗弼在給秦檜的信中指出:「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這既可能實有其事,也有可能是秦檜編造,藉以促使宋高宗下殺岳飛的決心。秦檜派御史中丞何鑄審訊岳飛,岳飛脫衣露出少年時母親姚太夫人刺寫在背上的「盡忠報國」,「鑄察其冤,白之檜,檜不悅,曰:此上意也」。秦檜見何鑄不治岳飛謀反罪,就改派萬俟■審訊岳飛。十二月,岳飛終於被定為謀叛罪。已經退閑的「韓世忠不能平,以問秦檜,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一代英豪岳飛,終於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賜死於大理寺獄,時年39歲;子岳雲、部將張憲被處死刑,家產籍沒,家屬都被發配往廣南、福建路居住。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在金帝完顏亮南犯的形勢下,才將「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管州並放令逐便」。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後,追復了岳飛少保、兩鎮節度使、開國公等官銜、爵位;岳飛的夫人李氏、岳雲的夫人鞏氏追復封號,岳雲、岳雷、岳霖追復官銜,岳震、岳靄(後改霆)及岳雲、岳雷之子也補授官;岳飛又依禮改葬,岳雲祔葬,岳飛的冤獄終於得到昭雪。岳飛於淳熙五年(1178)被追謚為武穆,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寶慶元年(1225)又追謚為忠武,此前還追贈為太師。著作有後人所編《岳忠武王文集》。

關羽其人,在《三國志》和各種典籍的記載中,都沒有關於他身世的詳細記載。既沒有關
於他長輩和妻室的記載,對他的幾個兒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語焉不詳。只是在《三
國志》《關羽傳》中說了一句:「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就沒有交代了
。而有關他那個在《三國演義》中被頻頻提到的兒子、蜀漢大將關平,也只在說關羽死的
時候這么記了一筆:「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裴注《蜀記》又曰:「權遣
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便再沒有說什麼,連關平的表字是什麼都不知道。關羽其他的
後代和家屬,在《三國志》他的本傳中關羽死後說道:「……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
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
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裴注《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
破,盡滅關氏家。」看這些資料可以知道:關羽,本字長生,河東解人,有子關平、關興
。關平和關羽一起在荊州被殺。關羽次子關興早卒,而關興的嫡子關統無後,所以在關統
死後便由關興的庶子關彝繼承了關羽的爵號。而關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將龐德的兒子
龐會隨鄧艾入蜀後全數殺死。大約我們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這些了。
關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有了個比較明確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
旦在浚修古井的時候,發掘出關羽的墓磚。上面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
,資料比較詳細,還略有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此寫了《關侯租墓碑記》。據墓磚上
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
,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
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
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
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後錢塘人馮景山又據此作了《漢壽亭侯祖系記》。

按照這些資料看,民間習俗以五月十三為關羽的生辰去關廟祭祀關羽以及在家供奉,實在
是個誤傳,五月十三日當是關羽子關平的生辰。墓磚的發現還讓我們證實了關平的確是關
羽的親生子,而並非是象《三國演義》和一直以來民間傳說中所說的那樣,只是他的養子
。同時,從墓磚上的記載還可以知道,《三國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傳曰:羽好左氏
傳,諷誦略皆上口」一說,並非空穴來風,因為關羽祖父關審就用《易》和《春秋》來教
子,所以關羽對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應該是秉承家學所致。

至於那個關索,我們可以從前面的史料上知道並無一點關於這個人的記載。江蘇南通曾經
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1465—1487)年間刊刻的《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出身傳等
四種》,其中的《花關索出身傳》一開篇就寫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一見如故,「在青
口桃源洞」「姜子牙廟王」之前「對天設誓」,以後打算干一番大事業。劉備對關、張二
人說,「我獨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掛心,恐有回心」,關公道:「我壞了老小,共哥哥
同去。」張飛道:「你怎下得手殺自家小?哥哥殺了我家老小,我殺了哥哥底老小。」劉
備道:「也說得是。」於是關、張二人約定互相殺光對方的家屬。張飛跑到關羽老家蒲州
解縣,殺死了關家大小十口,只是因為不忍心才帶走了已經長大了的關羽長子關平、放走
了已經有身孕的關羽的妻子胡金定,後來生下小英雄關索。關羽殺了張飛的全家。辦完這
些事後:「將身回到桃源鎮,弟兄三個便登呈(程)。前往興劉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將軍
」。再後來的情節是說關索長大後到荊州找到關羽要認父歸宗,關羽不認,關索大怒便翻
了臉威脅父親說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來捉拿關羽等五虎上將等等……。
而在水滸中有叫病關索的諢號,雲南還有地名叫關索嶺的,並有祭祀他的祠廟,可見這個
關索在民間傳說中是頗有影響的,但是許多學者認為,民間流傳所謂"花關索"的故事,並
沒有歷史根據,也有人認為「索」和「平」字的古篆寫法差不多,關索可能就是關平,可
關平一生從未到過雲南,所以這種說法也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學界公認的結論是,這個純
粹是個傳說,歷史上並無關索其人。看以上資料,應該說目前我們只能承認這個結論是正
確的。不過有一點是對的,就是關羽的夫人是胡氏。

『肆』 清明節掃欒川烈士墓觀後感750字

清明節是我國人民悼念逝者、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
我們專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屬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麼庄嚴、肅穆,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我還知道一些英雄事跡比如說,董存瑞捨身炸碉堡;女英雄劉胡蘭面對死亡面不改色;狼牙山五壯士,為了掩護大部隊車輛,英勇就義;黃繼光及方誌敏等等一些英雄人物。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
當我站在紀念碑前,不禁在腦海里浮動先烈們英勇無畏的身影。在那樣一個年代,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幸福,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進行艱苦卓絕的戰爭,在歷史的天空已經留下他們堅毅執著的面孔,使他們永遠長眠在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上。
今天我們站在21世紀的延邊大地上;懷念那些英勇抗爭的烈士們。我們將用行動去感謝他們,去紀念他們,以優異的成績去建設祖國美好的明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伍』 欒川的名人

政治家,張現會。
企業家,楊森,黃偉段譽賢。
文化,伊尹。老子。

『陸』 河南人值得驕傲的事情、人物、地方景點有那些

原始社會這里就有仰韶文化。人祖伏羲(我覺的他才是我們的第一個人專文始祖而非黃帝屬,是伏羲創造了姓氏文化同姓之人不準通婚,第一次形成倫理文化。伏羲陵及太昊陵在今河南周口淮陽縣)。人祖女媧(河南周口西華縣)。黃帝(新鄭)
歷史上名人輩出,早期的有大禹、尚湯、子產、老子、莊子、吳起、范蠡、商鞅、韓非、陳勝、李斯、張蒼、張衡、張仲景、賈誼 等
在歷史上,河南地處華北平原,中原地帶,物產豐富,人口眾多(養的人口多,兵役人口也就多了)。風水好,多名都大城,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朝歌陰墟安陽。統一南北大好只基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名山有中嶽嵩山,雲台山(焦作 5A級),中原盆景嵖岈山(天下第一奇山) ,四大避暑勝地之一信陽雞公山。
名勝古跡---登封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龍門石窟,洛陽牡丹甲天下;開封:龍庭,翰林院,清明上河園,鐵塔,包工祠;亞洲最大的佛教寺院南海禪寺......
看到陝西人和河南比文化,我只想笑

『柒』 洛陽本土的歷史名人有那些

以下的一百位歷史名人,或生於洛陽,或葬於洛陽,或長期生活於洛陽,或功業創立於洛陽。洛陽要想成為世界級旅遊城市就要大打歷史名人牌,或重建其故里故居或墓地,或建其紀念建築,至少也要為其建雕像或浮雕(據說這個計劃正准備進行)。

信史前:

伏羲:人文始祖,孟津龍馬負圖寺始建於晉永和四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因傳說中伏羲在此降伏龍馬、創制八卦而得名,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出現地,「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伏羲的祭祀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夏朝:

後羿,傳說中射日的英雄,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尋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尋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夏桀: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約於公元前一八一八年左右即位,履癸文武雙全,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於前一七六六年左右為成湯所敗,死於南巢,夏亡,商湯把他謚號桀(兇猛的意思)。

杜康:字仲寧,相傳為縣康家衛人,造酒祖師,在洛陽造酒。

商朝:

商湯,子姓,名履,滅夏後稱為武湯、成湯或成唐,甲骨文中稱太乙、高祖乙,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湯原是東方商族部落的首領。始祖契,曾輔佐大禹治水,封於商地,因以為族號。湯任賢臣伊尹為相,委以國政,以亳(在今唯陽區境內)為據點,積蓄力量,准備滅夏而代之。先後攻滅鄰近的葛國(在今寧陵縣境內)及韋(在今滑縣東南)、顧(在今山東省城鄄縣東北)等夏的羽翼國,最後終於利用夏的最後一個君主桀荒淫無道,夏內部矛盾激化的時機,攻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湯在位期間推行善政,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眾,停止人殉以保護勞動力。湯即天子位,定都西毫。位於洛陽市偃師城西、洛河北岸的屍鄉溝一帶。

伊尹 :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摯,洛陽伊川人(亦說欒川人或嵩縣人)。因官封為尹,故稱伊尹,又稱阿衡或保衡。原為有莘氏女陪嫁於湯的媵臣,因精通治國之道,湯授以國政,在助湯滅夏中所建功勛卓著。湯死後,輔佐外丙、仲壬。仲壬死後,立太甲。太甲無道,伊尹將其放逐桐宮(今虞城南)。3年後,太甲悔過,復得其位。享年百歲,卒後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與湯並祀。傳有《伊訓》、《咸有一德》等,已佚。

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伐紂時,聚八百諸侯於孟津,周武王克商後,遷九鼎於洛邑。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稱周公。 營建洛陽邑,在洛陽制禮作樂。

伯夷叔齊:勸阻武王伐紂,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

周平王:名姬宜臼,一作宜咎(公元前?-前720年)。幽王子。幽王被殺,他被擁立為王。在位51年,病死於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葬於平丘(今河南省太康縣金堆鄉)。姬宜臼,幽王位時,原被立為太子。幽王寵愛褒姒後,廢黜了宜臼,改立為伯服為太子。戎攻破鎬京,殺死了幽王以後退走了。申、魯、許等諸侯國就擁立宜臼為王,於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即位。公元前770幽王太子宜臼將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史稱周王朝為東周。

老子: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曾為東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長期在洛陽管理圖書典籍。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

白圭:生卒年待考。戰國著名商業活動家,魏惠王時大臣。洛陽人。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貿易致富。遇到豐年,收買穀物,賣出絲漆;遇到荒年,賣出糧食,購進帛絮。被歷代商賈尊為鼻祖。

『捌』 伊尹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伊尹(生卒年不詳),名伊,一說名摯,夏末商初人。其出生地有河南開封、河南嵩縣、河南伊川縣、河南欒川縣、山東曹縣、山東莘縣、陝西合陽縣、山西萬榮縣等多種說法。因為善於烹飪被湯看中,曾輔佐商湯王建立商朝,被後人尊之為中國歷史上的賢相,奉祀為「商元聖」,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伊尹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之師、中華廚祖。代表作有《汝鳩》、《湯誓》、《伊訓》。

『玖』 爨,這個姓的歷史

爨 cuàn
〈地名、姓氏〉
古烏蠻、白蠻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晉南北朝時由專今雲南東部地區統屬治集團爨氏大姓演變而成。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兩部(均在雲南東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為界。東部以烏蠻為主,西部以白蠻為主。元代一般以烏蠻為黑爨以白蠻為白爨。明以後爨則專指「羅羅」。西爨地區的白蠻,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以滇僰、叟、爨為主體而不斷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遷入這個地區的漢族)人民而形成的一個接受漢族文化較多的民族集團。當時住在洱海地區的「河蠻」及其附近的「松外蠻」,雖都是「白蠻」的一部分還不在爨氏統治的范圍內。 東爨的烏蠻,主要居住著「昆明」人的許多部落。號稱「昆明十四姓」、「烏蠻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東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關、鎮雄)、「盧鹿」(今宣威及貴州水城西)、「磨彌劍(今宣威、曲靖)「暴蠻」(今貴州興義、普安)以及四川涼山地區的「勿鄧」。 到了唐宋時期,雲南腹地的白蠻和烏蠻,通過異源同流和同源異流的不同途徑,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語支的彝、納西、哈尼等族[2]。

『拾』 我想知道洛陽出過那些名人(最好有簡解)

伏羲:人文始祖。大約距今七八千年。伏羲氏發現「河圖」與「洛書」,並畫出「八卦」,用簡單而寓意深長的符號,概括了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國文明的新曙光,它奠定了人類文明的初基,反映了河洛先民在和大自然斗爭中所形成的人類思維的偉大成就,是河洛先民智慧和社會實踐的結晶。

杜康:字仲寧,相傳為造酒鼻祖,在我市伊川、汝陽一帶造酒成名。如今,兩縣留有大量的杜康造酒遺跡,兩縣的杜康酒業發展旺盛。

伊尹:生卒年待考。商初名臣。名摯,洛陽伊川人(亦說欒川人或嵩縣人)。因官封為尹,故稱伊尹,又稱阿衡或保衡。原為有莘氏女陪嫁於湯的媵臣,因精通治國之道,湯授以國政,在助湯滅夏中所建功勛卓著。伊川縣平等鄉有伊尹墓遺址。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稱周公。營建洛陽邑,在洛陽制禮作樂,被後人尊稱為元聖。

老子:道家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曾為東周王朝「守藏室之史」,長期在洛陽管理圖書典籍。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

白圭:生卒年待考。戰國著名商業活動家,魏惠王時大臣。洛陽人。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貿易致富。遇到豐年,收買穀物,賣出絲漆;遇到荒年,賣出糧食,購進帛絮。被歷代商賈尊為鼻祖。

蘇秦:東周洛陽人,戰國時期倡導合縱說的重要活動家。字季子。洛陽人。傳有頭懸梁錐刺股發憤讀書之故事。致力於縱橫之術,先後游說六國,勸其合力抗秦,形成合縱之勢。蘇秦為縱約長,佩六國相印。歸趙封為安君。後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民間活動,被齊人車裂而死。

秦漢隋唐人才輩出

呂不韋:秦國相國,史記中稱他為秦始皇生父,著名政治家,主編《呂氏春秋》為秦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封地有河南洛陽十萬戶,在洛陽自盡,葬於洛陽。

田橫:劉邦稱帝,遣使詔齊王田橫降,橫不從,於洛陽途中自刎,葬於洛陽。島上五百壯士聞此噩耗,集體揮刀殉節。

賈誼(公元前200~前168),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今屬河南省)人。18歲時,就以博學能文而聞名於郡中,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收為弟子。文帝即位後,因吳公的推薦,任為博士,掌文獻典籍。其時,賈誼不過20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但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一年,被擢升為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法令、規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進行。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做長沙王的太傅。

桑弘羊(前152~前80)西漢大臣。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人。在他的參與主持下,先後制定、實行了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統一貨幣等經濟政策,從富商大賈手裡奪回了鹽鐵和貿易的控制權,增加了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班超: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使西域,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葬於洛陽。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班固:修《漢書》)。東漢建初七年(82年),蘭台令史班固在洛陽著《漢書》。《漢書》用了20餘年時間修成,從秦末農民大起義寫到王莽失敗,計120卷,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班固死後,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漢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的斷代史。

蔡倫:東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宦官蔡倫改進民間造紙方法,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作紙,獻給和帝,人稱「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化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許慎(54-149年),古文經學家、古文字學家。他初舉孝廉,後入京,官至太尉南閣祭酒。曾從賈逵受古文經學,博通經籍,當時洛陽儒生稱其為「五經無雙許叔重」。他收集小篆、古文(戰國文字)、籀文(西周文字,即大篆)共9533個字,逐一按形體、聲韻、訓詁進行簡要地解說,撰成《說文解字》14篇,凡13.3萬余字。這部書創稿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至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九月,許慎遣其子許沖進奉朝廷,歷時22年。《說文解字》集西周以來文字之大成,也集古文經學訓詁之大成,是我國一部系統而比較完備的字典。

武則天(624-705年),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唐高宗皇後。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出生於洛陽。十四歲被唐太宗選入宮內為才人,太宗死後為尼。她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洛陽度過的。唐高宗時被封為昭儀,後被立為皇後,參與朝政,與唐高宗並稱「二聖」。684年中宗即位,她臨朝稱制。同年,廢中宗立睿宗。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她開創殿試制度,注重選拔人才。任用酷吏,大興冤獄。晚年奢侈專斷。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復位,武則天病死。

玄奘(600-664年),俗名陳褘,法名玄奘,俗稱唐僧、唐三藏、唐高僧,通稱三藏法師,唐代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是中國歷史上的佛學大師、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現存詩歌達1400餘首。

李龜年,生卒年不詳。唐朝時東都洛陽人。著名歌唱家、宮廷樂師。他精通音律,通曉多種演奏技巧,笛子和篳篥也吹奏得漂亮,還會擊羯鼓。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原籍洛陽人。其詩「我家本瀍榖,有地介皋鞏」可證,後遷至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因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一位開啟宋明理學唯心主義初源的哲學家。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行九,世稱元九,洛陽(今屬河南)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小說家。其詩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元白二人的文學主張相同,詩風接近,互相影響,因此又稱"元白體"。

白居易(772-864年),字樂天,號「醉吟先生」,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是我國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杜甫齊名。

宋元明清名人承前啟後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祖籍涿州(今河北涿縣),宋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的生父趙弘殷,少驍勇,善騎射,為後周鐵騎第一軍指揮使,轉右廂都指揮使,領岳州防禦使。曾為後唐禁軍軍官,故安家於洛陽夾馬營。後唐明宗天成二年,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據說他出生當夜,附近火光沖天,故這里又叫「火燒街」。如今這里還有一處破窯院,傳說為趙匡胤故居。

呂蒙正(944-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今偃師佃庄鎮相公庄)人。祖父夢奇,官至後唐戶部侍郎。父龜圖,曾任後周起居郎。龜圖妻妾甚眾,與妻劉氏不睦,因而蒙正幼時與母一起被逐出在東京(今河南開封)的家宅。母子二人遂回到故鄉洛陽,棲身於寒窯中,頗受困頓窘乏之苦。他少有壯志,發奮攻讀,孜孜好學。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中進士第一(即狀元),從此青雲直上,成為北宋一代名相。

邵雍(1011-1077年),字堯夫,自號「安樂居士」,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是我國宋代著名的象數學家,也是伊洛理學的奠基人之一。被封建統治者捧為"聖人"、"夫子"。

程顥、程頤為同胞兄弟,二人同為北宋教育家,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世人尊稱「二程」。他們繼承周敦頤和邵雍的哲學觀點,並融合佛、道內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代表儒家思想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後世稱之為「洛學」或「伊洛理學」。到了南宋,其學說經朱熹繼承和發展,成為代表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官方哲學,即「程朱理學」。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祖籍山西夏縣。司馬光是宋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歷史學家。他一生傑出的成就表現在史學方面。在閑居洛陽時負責編修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姚燧(1238-1313年),字靖甫,號牧庵,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官至太子少傅、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元代著名的文學家。姚燧祖籍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後遷居河南洛陽。

呂維祺(1587-1641年),字介孺,號豫石,學者稱明德先生,明末河南府(洛陽)新安縣人。他著書頗豐,主要有《孝經本義》、《或問大全》、《明德堂文集》、《敬學詩》、《呂豫石集》、《奏疏音韻日月燈》。

王鐸(1592-1652年),孟津人,世稱「王孟津」和「神筆王鐸」。明末清初大書法家。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連科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累官禮部尚書。明朝滅亡後,他入清做官,順治年間以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充任明史副總裁。順治六年,授禮部左侍郎,為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順治九年(1652年)3月病死故里,謚號文安,終年61歲。

李綠園(1707-1790),本名海觀,字孔堂,號綠園。清代文學家,長篇古典小說《歧路燈》的作者。

上述名人或生於洛陽,或死於洛陽;或長期居住在洛陽,或對洛陽進行過重大的訪問;或創作在洛陽,或發明在洛陽;或在洛陽建立了巨大的功勛,或洛陽造就了他一生的輝煌……

閱讀全文

與欒川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