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龐德

歷史人物龐德

發布時間:2021-02-09 08:42:26

❶ 幫我分析龐德這個人物

龐德純武人 帶不了兵 而且不是很受尊重的那種 個人氣質問題。也加上他是降將晚期的。出身又不好自然沒地位。但到了後期 我覺得龐德是曹操手下最有武功的人 最關鍵的是他比那些名將年輕太多了所以至少很難贏他。
他命太不好了要是 能早到曹操手下 或者遇上好主人 我想地位顯赫應該沒為題而其有些悟性估計培養培養 能獨當一面。可惜命不好
反過來再說 他和關羽的抬棺大戰是他出名的時候 想想關羽那時候多大歲數了倆人得差了30歲。而其關羽有傷 再加上關羽不光是個砍殺的武將他是荊州的領袖單挑時必然不會像龐德那樣沒有顧忌。
不過我能保證 龐德的武藝 覺對和誰過招都拿不下他 他的命運可以說是很糟糕的 絕對是倒數的 。最後說一下你的補充 打退基本跟武藝沒關系 用兵打仗尤其當時冷兵器 突然殺過來一隊人馬100人要是夠突然 就能讓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部隊亂了陣腳 再加上 各種現場環境 。可以這么說 當時把龐德換成你 魏延一定也退了(忽略你武藝是0的問題-有可能被魏延秒殺,不會出現過招讓魏延無心戀戰決定撤退的場景。)--三國志中根本沒有記載 龐德的出生 只說了219年死的 從歷史的角度推斷他和關羽打時關羽至少兩鬢有白發 龐德沒有。就這么簡單 。龐德管馬超叫兄長,馬超176年生人 ,關羽至少160年以前 樓主自己算算龐德和關羽要差多少歲。而其三國演義的描述中 明顯能感覺到龐德是個比較年輕的武將。

❷ 說出幾個歷史名人

周武王姬發 周幽王 勾踐 夫差 商鞅 嬴政賈夫人 姜子牙 黃飛虎 周文王 李靖 比干 聞太師 姜後 伯邑考 費仲 紂王 齊桓公 姜小白楚莊王 羋侶 秦穆公 嬴任好 宋襄公 子茲甫 范蠡 鄭庄公 姬寤生 吳王 闔閭 孔子 孫武 魯班 周呂尚 劉邦 劉徹 王莽 霍光 曹參 英布 盧綰 彭越 虞詡 王允 李膺 梁冀 李固 劉濞 晁錯 淳於長 霍光 張騫 桑弘羊 賈誼 陳平 張良 蕭何 周亞夫 陳湯 班超 霍去病 竇嬰 衛青 鄧禹李廣利 李廣 韓信 竇憲 東方朔 耿弇 周勃 鄧禹 寇恂 賈復 吳漢 項羽 虞姬 范增 丁 儀(正禮) 丁 奉(承淵) 丁 原(建陽) 丁 謐(彥靖)關羽(雲長)丁 廙(敬禮) 於 禁(文則) 士孫瑞(君榮) 山 濤(巨源) 衛 瓘(伯玉) 馬 磾(翁叔) 馬 良(季常) 馬 忠(德信) 馬 超(孟起) 馬 謖(幼常) 馬 騰(壽成) 王 允(子師) 王 雙(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節) 王 戎(睿沖) 王 觀(偉台) 王 甫(國山) 王 連(文儀) 王 沈(處道) 王 肅(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渾(玄沖) 王 路(文舒) 王 頎(孔碩)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興) 王 基(伯輿) 王 謀(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韋 康(元將) 太史慈(子義) 毛 玠(孝先) 公孫度(升濟) 公孫瓚(伯圭) 文 欽(仲若) 文 聘(仲業) 尹 奉(次曾) 鄧 艾(土載) 鄧 芝(伯苗) 鄧止颺(玄茂) 孔 伷(公緒)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舉) 母丘甸(子邦) 母丘儉(仲恭) 甘 寧(興霸) 左 慈(元放) 盧 植(子干) 申 耽(義舉) 田 豐(元皓) 田 疇(子泰) 田 豫(國讓) 史 渙(公劉) 樂 進(文謙) 馮 習(休元) 司馬師(子元) 司馬防(建公) 司馬炎(安世) 司馬昭(子尚) 司馬儁(元異) 司馬朗(伯達) 司馬望(子初) 司馬徽(德操) 司馬懿(仲達) 邊 讓(文禮)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畢 軌(昭先) 呂 布(奉先) 呂 范(子衡) 呂 凱(季平) 呂 岱(定公) 呂 虔(子恪) 呂 據(世議) 呂 蒙(子明) 朱 雋(公偉) 朱 然(義封) 伍 孚(德瑜) 伍 瓊(德瑜) 任 峻(伯達) 華 陀(元化) 華 歆(子魚) 華 核(永先) 伊 籍(機伯) 向 朗(巨達) 全 琮(子璜) 劉 巴(子初) 劉 永(公壽) 劉 協(伯和) 劉 先(始宗) 劉 邠(令元) 劉 劭(孔才) 劉 表(景升) 劉 岱(公山) 劉 備(玄德) 劉 放(子棄) 劉 寵(祖榮) 劉 勛(子台) 劉 曄(子揚) 劉 陶(子奇) 劉 理(奉孝) 劉 焉(君郎) 劉 琰(威碩) 劉 禪(公嗣) 劉 虞(伯安) 劉 廙(恭嗣) 劉 璋(季玉) 劉 繇(正禮) 劉 瑢(文衡) 劉 馥(元穎) 羊 祜(叔子) 關 羽(雲長) 許 允(土宗) 許 攸(子遠) 許 劭(子將) 許 靖(文休) 許 褚(仲康) 許 慈(仁篤) 孫 禮(德達) 孫 匡(季佐) 孫 權(仲謀) 孫 休(子烈) 孫 觀(仲台) 孫 堅(文台) 孫 和(子孝) 孫 河(伯海) 孫 亮(子明) 孫 桓(叔武) 孫 峻(子遠) 孫 資(彥龍) 孫 乾(公祜) 孫 皓(亢宗) 孫 皎(叔明) 孫 翊(叔弼) 孫 綝(子通) 孫 策(伯符) 孫 登(子高) 孫 瑜(仲異) 劉 靜(幼台) 孫 韶(公禮) 邯鄲淳(子叔) 嚴 畯(曼才) 社 預(元凱) 社 襲(子緒) 杜 瓊(伯瑜) 杜 微(國輔) 楊 儀(威公) 唐 阜(義山) 楊 修(德祖) 楊 洪(季休) 楊 彪(文先) 楊 暨(休先) 李 嚴(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勝(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達) 李 福(孫德) 李 撰(欽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來 敏(敬達) 步 騭(子山) 吳 質(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進(遂高) 何 宗(彥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穎老) 何 顒(伯求) 應 劭(仲遠)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張 飛(翼德) 張 遼(文選) 張 休(叔嗣) 張 華(茂先) 張 紘(子綱) 張 茂(彥林) 張 松(永年) 張 郃(雋乂) 張 承(仲嗣) 張 南(文進) 張 昭(子布) 張 津(子雲) 張 特(子產) 張 悌(巨先) 張 既(德容) 張 魯(公祺) 張 溫(惠恕) 張 緝(敬仲) 張 裔(君嗣) 張 嶷(伯歧) 張 邈(孟卓) 張 翼(伯恭) 陸 紆(叔盤) 陸 抗(幼節) 陸 凱(敬風) 陸 遜(伯言) 陸 駿(季才) 陸 康(季寧) 陸 績(公紀) 陳 武(子烈) 陳 宮(公台) 陳 泰(玄伯) 陳 矯(季弼) 陳 琳(孔璋) 陳 翔(仲麟) 陳 登(元龍) 陳 騫(休淵) 陳 群(長文) 陳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苑 康(仲真) 范 滂(孟溥) 和 洽(陽土) 金 尚(元休) 金 褘(德偉) 金 旋(元機) 周 奐(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毖(仲遠) 周 泰(幼平) 周 魴(子魚) 周 瑜(公瑾) 周 群(仲直) 龐 統(土元) 龐 德(令明) 龐德公(山民) 鄭 泰(公業) 鄭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預(德艷) 審 配(正南) 孟 達(子度)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孟 建(公威) 趙 雲(子龍) 趙 歧(邠卿) 趙 昂(偉章) 趙 咨(德度) 荀 攸(公達) 荀 惲(長倩) 荀 彧(文若) 荀 爽(慈明) 荀 勖(公曾) 荀 諶(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奮(玄威) 胡 質(文德) 胡 濟(偉度) 胡 烈(玄武) 胡 淵(世元) 胡 邈(敬才) 種 會(士季) 鍾 毓(稚叔) 鍾 繇(元常) 種 劭(申甫) 鍾 拂(穎伯) 皇甫嵩(義真) 郗 慮(鴻豫) 郤 正(令先) 姜 敘(伯奕) 姜 維(伯約) 婁 圭(子伯) 祖 茂(大榮) 禰 衡(正平) 費 觀(賓伯) 費 禕(文偉) 駱 統(公緒)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術(公路) 袁 尚(顯甫) 袁 紹(本初) 袁 逢(周揚) 袁 隗(次陽) 袁 遺(伯業) 袁 熙(顯奕) 袁 譚(顯思) 耿 紀(季行) 桓 階(伯緒) 桓 范(元則) 橋 玄(公祖) 賈 充(公閭) 賈 詡(文和) 賈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義權) 夏侯威(季權) 夏侯敦(元讓) 夏侯淵(妙才) 夏侯惠(稚權)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權) 顧 雍(元嘆)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習(元升) 留 贊(正明) 凌 統(公績)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長) 郭 奕(伯益) 郭 恩(義博) 郭 淮(伯濟) 郭 嘉(奉孝) 諸葛誕(公休) 諸葛亮(孔明) 諸葛恪(元遜) 諸葛珪(子貢) 諸葛原(景春) 諸葛靚(仲思) 諸葛瑾(子瑜) 諸葛瞻(思遠) 陶 謙(恭祖) 黃 權(公衡) 黃 忠(漢升) 黃 蓋(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蘭卿) 曹 奐(景明) 曹 純(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彥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於瓊(仲簡)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穎)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襲(元代) 董 厥(龔襲) 蔣 干(子翼) 蔣 欽(公奕) 蔣 濟(子通) 蔣 琬(公琰) 韓 當(義公) 韓 珩(子佩) 韓 浩(元嗣) 韓 遂(文約) 韓 嵩(德高) 韓 暨(公至) 韓 馥(文節) 程 秉(德樞)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謀) 程 畿(季然) 傅 干(彥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蘭石) 魯 肅(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異度) 樓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簡 雍(憲和) 滿 寵(伯寧)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彥) 管 寧(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儉) 廖 立(公淵) 譙 周(允南) 樊 建(長元) 滕 胤(承嗣) 圓 澤(德潤)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綜(敬文) 霍 峻(仲邈) 檀 敷(文友) 魏 延(文長) 糜 芳(子方) 糜 竺(子仲) 濮陽興(子元)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世民 李淵 杜牧 韓愈 柳宗元 王維 王勃 駱賓王 楊炯 劉禹錫 李商隱 宋之問 郭子儀 裴矩 裴行儉 裴寂 溫大雅 王績 尉遲恭 柴紹 狄仁傑 薛仁貴 溫彥博 裴炎 宋之問 張圭 王翰 宋太袓。 趙匡義 宋太袓宗,為趙匡胤胞弟。 趙德昭 趙匡胤之子,武功郡王。 曹彬 宋朝武將,官拜樞密使,為宋朝開國功臣。  宋朝武將,曹彬之子。 耶律休哥 遼軍總帥。 呼延贊 宋朝武將,鐵騎隊指揮使。 秦翰 宋朝宦官,同時也精通武藝。 趙普 宋朝宰相,為宋朝開國功臣。 包拯、范仲淹、歐陽修、三蘇、王安石、司馬光、韓琦、富弼、文彥博、曾鞏 辛棄疾 陸游 太多了我就說這些 。若有不便之處請見諒。

❸ 誰知道詩人龐德的簡介

龐德(1885—1972),美國詩人、評論家。曾先後在賓西法尼亞大學和哈密爾頓大回學求學答。1908年離美赴

歐,在倫敦加入了以詩人葉芝為中心的一批作家、詩人的小圈子,成為意象派的一員。1914年編成《意象

派詩選》第一輯。此後,幫助詹姆斯·喬伊斯發表《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又幫助T·S·

艾略特發表長詩《普魯弗洛克的情歌》。1920年去巴黎,在那裡結識幫助了年輕的海明威。1920年去意大

利,在拉巴洛一住就是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思想極為混亂,他在羅馬電台每周為墨索里尼的

法西斯政策進行宣傳,抨擊美國的戰爭行動。戰後被判犯有叛國罪而遭逮捕,關押在比薩附近的監獄中。

後因被認為精神失常而住進醫院,直到1958年,在一批詩人和同情者的呼籲下,對他的控告才被撤除。獲

釋後他返回義大利,1972年病逝於威尼斯。龐德關於詩歌意象的理論推動了英美現代派詩歌的發展,他對

東方文學哲學的翻譯介紹引起歐美文學界對東方的興趣,不少後起作家在他的幫助下成為英美文學大師。

❹ 歷史上龐德真是抬棺戰關羽

當然不是,三國演義是後人根據民間傳說和一般歷史記錄整理改編而成的,將歷史回藝術化、故事答化,因此小說中的大量情節都是假的,是為了故事情節需要。比如說諸葛亮非常有名的空城計,據說真正用空城計的是趙雲,而且也沒有小時中那麼誇張。同樣的,龐德也沒有抬棺站關羽,而是再一次戰役中被關羽擒獲,勸其投降,不從,關羽因此斬之。曹操聞之悲痛涕零,封其二子為候。

❺ 龐德指誰

1)龐德
龐德 (三國中)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雍州]南安狟道 [今甘肅隴西東南]

容貌 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 立義將軍 關門亭侯 謚曰壯

家族資料 父親 未知

母親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龐柔

子女 龐會

相關人物 馬騰 馬超 馬岱 曹操 關羽 於禁

曾效力過的勢力 魏 張魯 馬騰|超|韓遂

龐德 - 簡明歷史傳記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少年時任郡吏及州從事。從馬騰進擊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數有戰功,遷至校尉。曹操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時,郭援、高乾等略河東;龐德時隨馬騰之子馬超拒戰郭援、高幹於平陽,為軍中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破其軍,更親斬郭援首級,於是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馬騰被征為衛尉,龐德便留屬馬超。曹操破馬超於渭南時,龐德隨馬超逃入漢陽,保守冀城;不久又隨馬超投奔漢中,從屬於張魯。曹操平定漢中後,龐德便隨眾投降。曹操素聞其驍勇,拜龐德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後龐德領軍與曹仁共攻宛城,斬叛將侯音、衛開,遂南屯於樊城,以討關羽。其時樊城諸將以為龐德之兄龐柔時在漢中,對龐德頗有猜疑;龐德遂奮意力戰,深為關羽軍所忌憚。軍敗後龐德誓死不降,結果為關羽所俘殺。曹操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於是封其二子為列侯。

龐德的歷史評價

◆文帝賜謚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三國志魏書十八龐德傳》)

◆陳壽評曰:「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少為郡吏、州從事。初平中,從馬騰擊反羌叛氐,數有功,稍遷至校尉。建安中,太祖討袁譚、尚於黎陽,譚遣郭援、高乾等略取河東,太祖使鍾繇率關中諸將討之。德隨騰子超拒援、干於平陽,德為軍鋒,進攻援、干,大破之,親斬援首。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張白騎叛於弘農,德復隨騰征之,破自騎於兩餚間。每戰,常陷陳卻敵,勇冠騰軍。後騰征為衛尉,德留屬超。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隨超亡入漢陽,保冀城。後復隨超奔漢中,從張魯。太祖定漢中,德隨眾降。太祖素聞其驍勇,拜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戶。

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樊下諸將以德兄在漢中,頗疑之。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虛發。將軍董衡、部典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羽攻益急,矢盡,短兵接戰。德謂督將成何曰:「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戰益怒,氣愈壯,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焉?」德罵羽曰:「堅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謚,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戎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會勇烈有父風,官至中衛將軍,封列侯。

龐淯字子異,酒泉表氏人也。初以涼州從事守破羌長,會武威太守張猛反,殺刺史邯鄲商,猛令曰:「敢有臨商喪,死不赦。」淯聞之,棄官,晝夜奔走,號哭喪所訖,詣猛門,衷匕首,欲因見以殺猛。猛知其義士,敕遣不殺,由是以忠烈聞。太守徐捐請為主簿。後郡人黃昂反,圍城。淯棄妻子,夜逾城出圍,告急於張掖、敦煌二郡。初疑未肯發兵,淯欲伏劍,二郡感其義,遂為興兵。軍未至而郡城邑已陷,捐揖死。淯乃收斂揖喪,送還本郡,行服三年乃還。太祖聞之,辟為掾屬,文帝踐阼。拜附馬都尉,遷西海太守,賜爵關內侯。後征拜中散大夫,薨。子曾嗣。

初,淯外祖父安趙安為縣李壽所殺,淯舅兄弟三人同時病死,壽家喜。淯母娥自傷父仇不報,乃幃車袖劍,白日刺壽於都亭前,訖,徐詣縣,顏色不變。曰:「父仇已報,請受戮。」祿福長尹嘉解印綬縱娥,娥不肯去,遂強載還家。會赦得免,州郡嘆貴,刊石表閭。

閻溫字伯儉,天水西城人也。以涼州別駕守上邽令。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養等舉眾迎之。溫止之,不能禁,乃馳還州。超復圍州所治冀城甚急,州乃遣溫密出,告急於夏侯淵。賊圍數重,溫夜從水中潛出。明日,賊見其跡,遣人追遮之,於顯親界得溫,執還詣超。超解其縛,謂曰:「今成敗可見,足下為孤城請救而執於人手,義何所施,若從吾言,反謂城中『東方無救』,此轉禍為福之計也。不然,今為戮矣。」溫偽許之,超乃載溫詣城下。溫向城大呼曰:「大軍不過三日至,勉之!」城中皆泣,稱萬歲。超怒數之曰:「足下不為命計邪?」溫不應。時超攻城久不下,故徐誘溫,冀其改意。復謂溫曰:「城中故人,有欲與吾同者不?」溫又不應。遂切責之,溫曰:「夫事君有死貳,而卿乃欲令長者出不義之言,吾豈苟生者乎?」超遂殺之。

先是,河右擾亂,隔絕不通,敦煌太守馬艾卒官,府又無丞。功曹張恭素有學行,郡人推行長史事,恩信甚著,乃遣子就東詣太祖,請太守。時酒泉黃華、張掖張進各據其郡,欲與恭艾並勢。就至酒泉,為華所拘執,劫以白刃。就終不回,私與恭疏曰:「大人率厲敦煌,忠義顯然,豈以就在困厄之中而替之哉?昔樂羊食子,李通覆家,經國之臣,寧懷妻孥邪?今大軍垂至,但當促兵以掎之耳;願不以下流之愛,使就有恨於黃壤也。「恭即遣從弟華攻酒泉沙頭、乾齊二縣。恭又連兵尋繼華後,以為首尾之援。別遣鐵騎二百,迎史官屬,東緣酒泉北塞,徑出張掖北河,逢迎太守尹奉。於是張進須黃華之助;華欲救進,西顧恭兵,恐急擊其後,遂詣金城太守蘇則降。就竟平安。奉得之官。黃初二年,下詔褒揚,賜恭爵關內侯,拜西域戊己校尉。數歲征還,將授以侍臣之位,而以子就代焉。恭至敦煌,固辭疾篤。太和中卒,贈執金吾。就後為金城太守,父子著稱於西州。

評曰:「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李通、臧霸、文聘、呂虔鎮衛州郡,並著威惠。許褚、典韋折沖左右,抑亦漢之樊噲也。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龐淯不憚伏劍,而誠感鄰國。閻溫向城大呼,齊解、路之烈焉。

2)埃茲拉·龐德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美國著名詩人。1885年10月30日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海利鎮。在去歐洲以前,他在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就學,在那裡攻讀美國歷史、古典文學、羅曼斯語言文學。兩年後,他轉至哈密爾頓大學(Hamilton College)學習,1906年獲碩士學位。1898年龐德首次赴歐,以後於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後共四次去歐洲。1908年定居倫敦,以後一度成為倫敦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1908年龐德的第一部詩集《燈火熄滅之時》(A Lume Spento)在義大利威尼斯自費出版。1909年,他的詩集《人物》(Personae)在倫敦出版。1910年他的文集《羅曼斯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出版。文集內容主要是他的早期譯作及他歷年來學術研究的成果和見解。龐德在他早期詩作中就顯示出獨創精神和淵博的學識,1912年他成為芝加哥小型雜志《詩歌》駐倫敦通訊員。1914年他與多蘿西·莎士比亞(Dorothy Shakespeare)結婚。

1915年龐德發表了他根據東方學者芬諾洛薩(Fenollosa)的遺稿而譯成的中國古詩英譯本《中國》(Cathay)及兩個日本戲劇集。在倫敦期間他發表的另外兩部著作是:《向塞克斯圖斯·普羅佩提烏斯致敬》(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vs,1919)和《休·賽爾溫·毛伯利》(Hugh Selwyn Mauberley,1920)。1921年龐德移居巴黎,1924年遷居義大利熱那亞東南的拉巴洛。

在巴黎和倫敦期間除了繼續從事創作外,他發掘和扶植人才,與歐美文學界人士廣為交遊,為打破英美文學,尤其是英美詩歌的沉寂局面,為促進美國文學的「復興」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和雕塑家、畫家、音樂家都有廣泛的聯系,對歐美各國現代主義思潮的形成和發展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龐德在1914年至1916年間與愛爾蘭詩人葉芝(W.B.Yeats)交往很密切。他敬佩葉芝,以葉芝為師。葉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龐德曾幫助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出版《青年藝術家的肖象》,(A Portrait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和《尤利西斯》(Ulysses),幫助艾略特整理刪節《荒原》(The Waste Land)的初稿,並向出版社推薦出版。他在巴黎結識並幫助海明威,幫他出版了第一本書。

意象派是1909年至1917年間一些英美詩人發起並付諸實踐的文學運動,其宗旨是要求詩人以鮮明、准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及形象地展現事物,並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它反對發表議論及感嘆。龐德在倫敦期間與希爾達·杜利特爾(Hilda Doolittle),理查德·奧爾丁頓(Richard Aldington)建立起了沙龍,並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勞倫斯(D.H.Law-renoe),威廉·卡羅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等,1902年龐德確定了意象派(imagism)這一名稱,1913年3月歸納了意象派的幾點禁例。龐德曾主編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並於1913年編選了第一本意象派詩選。象本世紀初許多喧囂一時的西方文藝界流派一樣,意象派沒有盛行多久就被拋棄了。代之而起的是漩渦派(Vorticism),但漩渦派作為一種主張,和者甚寡,其影響很微弱。漩渦派的創作重點在於表現力量而不再是展現圖象。龐德和漩渦主義的支持者在1914—1915年間辦了一份雜志《風暴》(Elast)。他在創作中也遵循了漩渦派的一些主張。

在1924年離開巴黎後到第二次大戰前夕龐德的注意力由文學創作逐步轉向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問題。在文學創作的同時,他寫了一些社會批評方面的文章;討論貧困與繁榮、戰爭與和平、失業與高利貸等問題,同時也對物質主義和工業主義帶來的人們心靈腐化問題進行了抨擊。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些問題的研究最後竟使龐德走上了反猶太主義,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國家社會主義唱贊歌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龐德在羅馬電台發表了數百次廣播講話,抨擊美國的戰爭行動,攻擊羅斯福的作戰政策,贊揚墨索里尼,鼓吹墨索里尼的治國政策能促成一個沒有貪婪和高利貸的社會。

龐德因上述原因於1943年被控叛國罪,1944年為美軍所俘,監禁在義大利比薩(Pisa)俘虜營中,1945年他被押往華盛頓受審,以後他被宣布神經失常而免於受審。從那時起的十幾年龐德是在精神病院中度過的。在被關押期間龐德繼續翻譯孔子的著作,並寫出《詩章》第71—84章,即《比薩詩章》(The Pisan Cantos)。1949年這部作品獲得了由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由艾略特參加作評委的博林根詩歌獎(Bollingen Prize for Poetry),此事一度在美國引起很大爭議。

1958年經過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Archibald McLeish)、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的斡旋,龐德未經審判而被取消叛國罪,返回義大利。1972年11月病逝於威尼斯。

在龐德獲釋的前後,他的一些作品繼續得到發表。這些作品包括《埃茲拉·龐德書信集》(Letters of Ezra Pound,1907—1941),《文學論文集》(Literary Essays)1954年出版,《文選》(SelectedProse 1909—1965),1973年出版。

龐德在現代詩歌界影響深遠。1948年諾貝爾獎得主,大詩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長詩《荒原》的副題就是:「獻給埃茲拉·龐德,最卓越的匠人」,該詩曾得利於龐德的親自修改。

龐德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他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日本詩歌如俳句詩的寫作形式及特點。他在長詩《詩章》中闡述孔子學說,在1915年出版的《中國》中收集並翻譯了十幾首中國古詩。龐德不太懂中文,他的譯作是由日譯本轉譯的。龐德還曾譯過《大學》、《中庸》、《論語》等。在翻譯過程中龐德得到了華盛頓一些專家學者的幫助,克服了各種困難。盡管人們可以對譯文進行各種指摘,但龐德畢竟作了前所未有的嘗試。除了翻譯中國作品外,龐德也譯過包括日本、希臘、義大利文學等多種語言的外國文學作品。就此而言,龐德也是一個有成就的翻譯家。

龐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屬意象派名作《在地鐵站內》: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地鐵站內》僅兩行、14個字,是一首單一意象詩(one-image poem)。它是龐德根據在巴黎協和廣場地鐵站的印象寫成的。詩雖短,但詩人最後落筆定稿前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推敲。

在地鐵站龐德眼前閃過一張張美麗的臉。在歸途中,這些臉在他眼前反復出現,直到最後他們逐漸變成了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這時他產生了一個念頭,要作出一幅純粹表現色彩的斑斑點點的非寫實主義的畫,但他不會作畫,只能以詩代之。詩的兩行互相依存。apparition是幻象、幽靈,使人們聯想到來來往往的乘客的一張張臉。第二行的petal花瓣則傳遞了美的信息。這一信息由於有深色而又帶濕氣的樹枝的反襯而變得突出鮮明了,同時也給人以模糊重疊之感,意境也就更豐滿了。

此詩酷似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畫派作品,如反復誦讀,讀者能勾劃出一幅色彩豐富的畫面。與此同時也會發現詩歌在音的處理上很巧妙。第一行的〔p〕音與第二行的〔p〕音遙相呼應,但其中一個只構成非重讀音節;兩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輔音〔d〕,後者沒有。第二行中〔e〕音的重復等都加強了這首短詩的音樂感。以濕潤的黑色樹枝上掛著的花瓣來比喻他眼前所閃現的臉反映出詩人令人折服的想像力。

❻ 三國演義中龐德是怎樣一個人物

龐德字令明.原來是馬騰的部將,後來因為馬騰被誅,馬超和韓遂被打敗,龐德歸順了內曹操.
龐德容的武功:不在關羽之下. 龐德曾經和關羽單挑,與關羽不分勝負,甚至高過關羽.
其用兵也可謂大將之才,略有兵法謀略.演義描寫的似乎是一個武夫,莽撞之人.但也有寫其通兵法韜略之處.
總之是個人才!!!
以上是演義裡面的龐德.跟歷史真實的龐德可能有些出入,請研究過事實龐德的人補充吧呵呵.希望對你有幫助!

❼ 簡介龐德

[編輯本段]一、中國東漢末年武將龐德
龐德(?-219)字令明,東漢末年南安狟道(今甘肅隴西東南)人。曹操部下重要將領。官至立義將軍、關門亭侯。謚曰壯侯。有一子龐會。
[編輯本段]歷史傳記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今甘肅隴西東南)人。謚曰壯,三國時魏國名將。少為郡吏州從事。初平中,從馬騰擊反羌叛氐。數有功,稍遷至校尉。建安中,太祖討袁譚、尚於黎陽,譚遣郭援、高乾等略取河東,太祖使鍾繇率關中諸將討之。德隨騰子超拒援、干於平陽,德為軍鋒,進攻援、干,大破之,親斬援首。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張白騎叛於弘農,德復隨騰征之,破白騎於兩餚間。每戰,常陷陳卻敵,勇冠騰軍。後騰徵為衛尉,德留屬超。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隨超亡入漢陽,保冀城。後復隨超奔漢中,從張魯。太祖定漢中,德隨眾降。太祖素聞其驍勇,拜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羽乘船攻之,德與麾下將一人,五伯二人,彎弓傅矢,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勸德降,德怒罵之,遂為羽所殺。太祖聞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謚曰壯侯。
[編輯本段]演義概況
魏將。初為西涼馬騰帳前心腹校尉,時太祖擒殺騰於許昌,子超誓報父仇,親攻長安,德與馬岱並為左右折沖。德獻策籌畫,陷長安,親斬魏將鍾進。後太祖親征超、韓遂於渭南,遂以德為先鋒,循河與戰,中計遭圍;德奮勇步斗,破敵突陣救遂,又殺曹仁將曹永,奪其馬護遂而走,其悍勇遂知名。及超兵敗,德隨入漢陽,保守冀城;旋即隨超奔漢中張魯。後超降蜀,德因病未隨,太祖攻漢中,魯功曹閻圃勸魯用德敵曹。太祖素聞德驍勇,以計擒之;德思魯不仁,亦願拜降。太祖待德甚厚,德亦數衛之於危難。後仁為蜀將關羽圍於樊城,德為征西都先鋒,隨征西將軍於禁引軍赴救。其時諸將皆以德兄柔、故主超均在蜀,素疑德;德遂奮意力斗羽父子,又箭射羽,深為羽所忌憚。然禁懼其立功,加以制肘。魏軍敗,德誓死不降,為羽所殺。太祖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
[編輯本段]歷史年表
龐德少年時任郡吏及州從事。
東漢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193年)龐德從馬騰進擊反叛的羌、氐等外族,數有戰功,遷至校尉。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討袁譚、袁尚於黎陽,袁譚遣郭援、高乾等略取河東,曹操便使鍾繇率關中諸將以討逆。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龐德時隨馬騰之子馬超,拒戰郭援、高幹於平陽;龐德為軍中先鋒,進攻郭援、高幹,大破其軍,更親斬郭援首級。(《魏略》曰:龐德親手斬得一顆首級,不知這便是郭援。戰罷之後,眾人皆指郭援已死而不能得其首。然而龐德於晚後方才於弓鞬中取出一顆頭顱,由於郭援是鍾繇之甥,因此鍾繇見其首而哭。龐德便向鍾繇賠罪,鍾繇道:「郭援雖是我甥,但他始終是國賊。卿又何須賠罪?」)於是龐德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張白騎作叛於弘農,龐德復隨馬騰往征,破叛軍於東西餚山之間。每次交戰,龐德常陷陣卻敵,勇冠馬騰軍隊。後馬騰被征為衛尉,龐德便留屬馬超。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破馬超於渭南,龐德便隨馬超逃入漢陽,保守冀城。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龐德又隨馬超投奔漢中,從屬張魯。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定漢中,龐德隨眾投降。曹操素聞其驍勇,拜龐德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侯音、衛開等在宛城作叛,龐德領軍與曹仁共攻拔宛城,斬侯音、衛開,遂南屯於樊城,以討關羽。樊城諸將以為龐德之兄龐柔時在漢中,對龐德頗有猜疑。龐德常道:「我身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親身自擊關羽。今年我不殺他,他亦必殺我。」後來龐德與關羽交戰,引箭射中關羽前額。其時龐德常乘白馬,關羽軍皆謂之白馬將軍,對他甚為忌憚。曹仁使龐德屯兵於樊城以北十里,正值天降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城下平地積水五六丈之深,於是龐德與諸將皆避水上堤。此時關羽乘船攻擊魏軍,以大船四面發箭射向堤上。龐德被甲持弓,箭不虛發。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關羽,盡被龐德收斬。龐德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關羽攻勢漸急,箭矢用盡,雙方短兵接戰。龐德謂督將成何道:「我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是我的死日。」於是意怒惡戰,氣概愈壯,然而水浸太盛,魏軍吏士皆降。龐德與麾下將一人、伍伯二人,收弓帶矢,乘小船欲還曹仁本營。不過暴水太盛,小船因而覆沒,弓矢盡失,龐德獨抱船覆於水中,為關羽所擒,被解回蜀營立而不跪。關羽便道:「卿兄今在漢中,我正欲以卿為將,為何不早降?」龐德大罵關羽道:「豎子,何謂投降!魏王帶甲兵百萬,威振天下。你們的劉備只是庸才而已,豈能敵魏王啊!我寧為國家鬼,也不為賊將。」結果龐德為關羽所殺。曹操聞知此事甚為傷悲,為之流涕,於是封其二子為列侯。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1年)曹丕即王位,遣使前往龐德墓冢賜謚,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又賜其子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
齊王芳正始四年(公元243年)立義將軍龐德從祀於太祖廟庭。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文帝賜謚策曰:「昔先軫喪元,王蠋絕脰,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寡人愍焉,謚曰壯侯。」(《三國志魏書十八龐德傳》)
陳壽評曰:「龐德授命叱敵,有周苛之節。」(《三國志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編輯本段]白馬將軍
龐德(?——219),字令明,漢魏之際南安郡獂道人。青年時代為郡府吏員,接著升為州衙從事。東漢獻帝時天下大亂,軍閥勢力興起,隴西一帶被馬騰佔有,士馬強盛,號令西陲。約在初平年間(190一一193) 龐德投奔馬騰帳下。在平定羌民的征伐中,他屢立戰功,被提升為校尉。建安年間 (196——220),馬騰率涼州兵團進入關中,並與袁紹勢力展開較量。他跟隨騰子馬超征戰平陽,抵禦袁將郭援、高幹,在馬上親斬郭援首級,又被提升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張白騎在弘農反叛時,他隨馬騰討伐,大破自騎於兩淆間。每次出征常沖鋒陷陣,勇冠涼州三軍。曹操在渭南大敗馬超後,隨馬超退回隴右根據地,保衛軍政中心冀城 (治今甘谷)。當地豪強姜、楊、趙、龐諸大姓配合曹操,斷丁馬超後路,使其進退維谷。為形勢逼迫,馬超選擇了投靠漢中張魯的計策。曹操經略漢中時,張魯主動投誠,龐德與眾將歸降。曹操見其撓勇異常,授官立義將軍,封關內亭侯,食邑三百戶。
建安二十四年(218),他率隴西兵屯紮樊城,協助曹仁力挫關羽。兩軍對壘期間,常騎白馬馳騁奔殺,曾一箭射中關羽面額,威風八面,故蜀軍士兵都十分地驚怕,稱他為「白馬將軍」。時值暴雨季節,漢水泛濫,樊城一帶平地積水五六丈,曹軍被迫與敵軍水戰。他率諸將與關羽殊死搏鬥,箭嫉射盡,又短兵相接。而他格鬥益怒,膽氣愈壯,而洪水浸盛,蜀軍的圍攻更加猛烈。於是他對天起誓說:「吾聞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這時,手下將士大多投降,而他獨乘小舟往來沖盪,因浪高舟翻,弓箭漂失,被蜀軍擒獲。關羽敬重他的剛毅威武,以封將勸降,但他卻怒目不跪,並高聲斥罵:「豎子,何謂降也! 魏王帶甲百萬,威震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耶?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於是被關羽所殺。氣節豪邁,骨鍍棱梭,遂稱一代名將。
[編輯本段]後人敬仰
曹操聽到龐德事跡,感動得淚流不己,下令封他的兩個兒子為列侯。曹丕登基後,派使臣到襄陽墓地致祭賜溢,褒揚他「惟侯式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溢壯侯。又在太祖陵廟的牆壁上繪制樊城大戰故事,上有「關羽戰克,龐德憤怒、於禁降服」等場面。
乾隆《隴西縣志·拾遺》記載:「白馬將軍廟,舊在城東赤山頂,世傳將軍為漢之李廣,凡巫祝必祀之,小兒有疾病,祈禳輒驗,雨踢亦禱。」縣志纂修者徵引民間說法以為該廟奉祀李廣,但也沒有加以肯定。經筆者再三推考,認為該廟當奉祀壯侯龐德,理由有三:其一,李廣乃西漢名將,史傳號稱「飛將軍」,從未有他「騎自馬」或有「白馬將軍」稱號的記錄。其二,本縣民間所稱「白馬將軍廟」僅此一處,而自古及今榮膺此號的隴右武將僅龐德一人,別無另選。其三,赤山即今紅山,為當年曹魏南安郡與隴西郡的界山,山下即古赤亭;登高遠眺,正南10多里王家新莊即是南安郡治獂道城所在。這里是龐德任「郡吏」、踏上軍事征途的起點。他盡忠後,得到朝延很高的禮遇褒揚,其故里獂道縣也應有專祠紀念,而紅山頭祠宇以「白馬將軍」命名,正是地方官府及民眾對其欽佩有加永誌不忘的表徵。因年代久遠,百姓的記憶產生差誤,或因封建時代尊劉貶曹正統觀念思想影響,該廟的主神位發生置換,才有廟宇奉祀李廣的演化。 隴西的近鄰武山縣的大部,漢魏時代屬獂道轄地。武山縣志記載,在今四門鄉新莊村有龐德墓,立有墓碑,還有龐家花園、 龐德上馬石等遺跡。2000年4月,四門鄉政府在該村洛禮公路旁重新豎立「龐德故里」碑。
[編輯本段]二、美國意象派作家龐德
龐德(1885-1972),意象派運動主要發起人,現代文學領軍人物。1885年10月30日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海利鎮。先後就讀於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哈密爾頓大學。1908年移居英國。受芬諾洛薩(Fenollosa)的影響開始意想派創作。1921年遷居巴黎。在巴黎和倫敦期間除了繼續從事創作外,他發掘和扶植人才,與歐美文學界人士廣為交遊,為打破英美文學,尤其是英美詩歌的沉寂局面,為促進美國文學的「復興」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和雕塑家、畫家、音樂家都有廣泛的聯系,對歐美各國現代主義思潮的形成和發展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後來龐德開始探索一些社會問題,如貧困、文藝的衰落等等,遺憾的是這些探索使他開始仇視現代工商業社會並最終走上了反猶主義,而且使其成為墨索里尼狂熱的支持者。二戰期間他強烈抨擊美國的政策,戰爭結束後,他被美軍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審。後因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羅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說項,他只被關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龐德結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監禁,重返義大利居住,直至去世。
龐德是葉芝(W.B.Yeats)的學生。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摯友,艾略特的同學,海明威的老師,且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很影響。此4人均為現代派大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很遺憾,也許是因為政治原因,龐德始終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龐德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擊》(1912)、《獻祭》(1916)、《休·西爾文·毛伯萊》(1920)和《詩章》(1917-1959)等。他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日本詩歌如俳句詩的寫作形式及特點。他在長詩《詩章》中闡述孔子學說,在1915年出版的《中國》中收集並翻譯了十幾首中國古詩。此外龐德還曾譯過《大學》、《中庸》、《論語》等。
三、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1870年--1964年)是美國20世紀著名法學家。
生平
1870年,龐德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Lincoln。龐德在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學習植物學,分別於1888年和1889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889年,他到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習,一年後轉到西北大學法學院,在那裡讀完了法律學位。他返回內布拉斯加州開業當律師,繼續他的植物學研究。1898年,他在內布拉斯加大學獲得了植物學博士學位。
1903年,龐德成為內布拉斯加大學法學院院長。1910年,他開始在哈佛任教,並於1916年成為哈佛大學法學院的院長。 他是「社會學法學」運動的奠基人,美國法律現實主義運動的早期代表人物,該運動主張更加實用地並依據公共利益來解釋法律,並側重於實際發生的法律過程,反對當時美國法學界盛行的法律實證主義。 他有力批判了當時美國最高法院以Lochner v. New York (1905)案為代表的有關「合同自由」的判例。龐德後來反對該運動,並在其生命的後期成了對法律現實主義的著名批判者。
作品選
《法理學概述》(Outlines of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1914年
《普通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Law),1921年
《法與道德》(Law and Morals),1924年
《美國刑事公正》(Criminal Justice in America),1930年。

❽ 羅斯科·龐德的人物評價

羅斯科·龐德作為一個被西方法學界長期奉為權威之人,其學說特點在於涉及面廣泛,對現代各派學說「兼收並蓄」,其思想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性和獨到性。
首先,龐德的法社會學思想注重研究法律的實際效果和強調對司法過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對實用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對於法律的作用和任務的探討,使得法律在形而下層面上的研究得到了突破。法社會學突破了傳統自然法理論與實證脫節的缺陷,基於當時的社會需求,將法關注的重點從強調個人利益轉而關注公共和社會利益,旨在謀求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妥協,從而提高了法律調整的合理性、准確性和有效性。
其次,法社會學思想與以往的法學思想相比,具有更全面的視角和更合理的體系,並通過對哲理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批判,實現了對古典自然法思想的發展與補救。龐德批判了哲理法學派的機械,歷史法學派的消極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僵化,在批判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多種法學流派思想的合理成分加以整合,進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注重經驗、實證與倫理道德相結合的方法無疑給新自然法學的興起注入了一貫強心劑。龐德的法社會學思想在現代法學與近代法學之間架起了一座過度的橋梁,是法學理論在工業化時代的里程碑,促進了立法和司法觀念的調整,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生產力發展對制度保障的需求。
再次,龐德的法社會學思想,兼具自由主義、改良主義、社會福利主義及實用主義的色彩,符合當時「法律社會化」的潮流,對20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的法學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是在龐德法律「社會利益」保障任務論和「社會控制」工具論的指導下,美國法律的社會化得以實現,利用法律有限度的調控社會經濟政治生活成為立法和司法界的共識。二是龐德對自然法的突破性解釋,使自然法學重新興盛起來,形成了以富勒、菲尼斯、羅爾斯、德沃金為代表的新自然法學派,他們倡導「自然法走下上帝的聖殿,完成與人類的理性、正義、權利的結合」,這在現代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❾ 求伊茲拉·龐德簡介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美國著名詩人。1885年10月30日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海利鎮。在去歐洲以前,他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就學,在那裡攻讀美國歷史、古典文學、羅曼斯語言文學。兩年後,他轉至哈密爾頓大學(Hamilton College)學習,1906年獲碩士學位。1898年龐德首次赴歐,以後於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後共四次去歐洲。1908年定居倫敦,以後一度成為倫敦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1908年龐德的第一部詩集《燈火熄滅之時》(A Lume Spento)在義大利威尼斯自費出版。1909年,他的詩集《人物》(Personae)在倫敦出版。1910年他的文集《羅曼斯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出版。文集內容主要是他的早期譯作及他歷年來學術研究的成果和見解。龐德在他早期詩作中就顯示出獨創精神和淵博的學識,1912年他成為芝加哥小型雜志《詩歌》駐倫敦通訊員。1914年他與多蘿西·莎士比亞(Dorothy Shakespeare)結婚。
1915年龐德發表了他根據東方學者芬諾洛薩(Fenollosa)的遺稿而譯成的中國古詩英譯本《中國》(Cathay)及兩個日本戲劇集。在倫敦期間他發表的另外兩部著作是:《向塞克斯圖斯·普羅佩提烏斯致敬》(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vs,1919)和《休·賽爾溫·毛伯利》(Hugh Selwyn Mauberley,1920)。1921年龐德移居巴黎,1924年遷居義大利熱那亞東南的拉巴洛。
在巴黎和倫敦期間除了繼續從事創作外,他發掘和扶植人才,與歐美文學界人士廣為交遊,為打破英美文學,尤其是英美詩歌的沉寂局面,為促進美國文學的「復興」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和雕塑家、畫家、音樂家都有廣泛的聯系,對歐美各國現代主義思潮的形成和發展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龐德在1914年至1916年間與愛爾蘭詩人葉芝(W.B.Yeats)交往很密切。他敬佩葉芝,以葉芝為師。葉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龐德曾幫助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出版《青年藝術家的肖像》,(A Portrait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和《尤利西斯》(Ulysses),幫助艾略特整理刪節《荒原》(The Waste Land)的初稿,並向出版社推薦出版。他在巴黎結識並幫助海明威,幫他出版了第一本書。
意象派是1909年至1917年間一些英美詩人發起並付諸實踐的文學運動,其宗旨是要求詩人以鮮明、准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及形象地展現事物,並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它反對發表議論及感嘆。龐德在倫敦期間與希爾達·杜利特爾(Hilda Doolittle),理查德·奧爾丁頓(Richard Aldington)建立起了沙龍,並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勞倫斯(D.H.Law-renoe),威廉·卡羅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等,1902年龐德確定了意象派(imagism)這一名稱,1913年3月歸納了意象派的幾點禁例。龐德曾主編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並於1913年編選了第一本意象派詩選。象本世紀初許多喧囂一時的西方文藝界流派一樣,意象派沒有盛行多久就被拋棄了。代之而起的是漩渦派(Vorticism),但漩渦派作為一種主張,和者甚寡,其影響很微弱。漩渦派的創作重點在於表現力量而不再是展現圖象。龐德和漩渦主義的支持者在1914—1915年間辦了一份雜志《風暴》(Elast)。他在創作中也遵循了漩渦派的一些主張。
在1924年離開巴黎後到第二次大戰前夕龐德的注意力由文學創作逐步轉向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問題。在文學創作的同時,他寫了一些社會批評方面的文章;討論貧困與繁榮、戰爭與和平、失業與高利貸等問題,同時也對物質主義和工業主義帶來的人們心靈腐化問題進行了抨擊。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些問題的研究最後竟使龐德走上了反猶太主義,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國家社會主義唱贊歌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龐德在羅馬電台發表了數百次廣播講話,抨擊美國的戰爭行動,攻擊羅斯福的作戰政策,贊揚墨索里尼,鼓吹墨索里尼的治國政策能促成一個沒有貪婪和高利貸的社會。
龐德因上述原因於1943年被控叛國罪,1944年為美軍所俘,監禁在義大利比薩(Pisa)俘虜營中,1945年他被押往華盛頓受審,以後他被宣布神經失常而免於受審。從那時起的十幾年龐德是在精神病院中度過的。在被關押期間龐德繼續翻譯孔子的著作,並寫出《詩章》第71—84章,即《比薩詩章》(The Pisan Cantos)。1949年這部作品獲得了由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由艾略特參加作評委的博林根詩歌獎(Bollingen Prize for Poetry),此事一度在美國引起很大爭議。
1958年經過阿奇博爾德·麥克利什(Archibald McLeish)、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的斡旋,龐德未經審判而被取消叛國罪,返回義大利。1972年11月病逝於威尼斯。
在龐德獲釋的前後,他的一些作品繼續得到發表。這些作品包括《埃茲拉·龐德書信集》(Letters of Ezra Pound,1907—1941),《文學論文集》(Literary Essays)1954年出版,《文選》(SelectedProse 1909—1965),1973年出版。
龐德在現代詩歌界影響深遠。1948年諾貝爾獎得主,大詩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長詩《荒原》的副題就是:「獻給埃茲拉·龐德,最卓越的匠人」,該詩曾得利於龐德的親自修改。
龐德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他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日本詩歌如俳句詩的寫作形式及特點。他在長詩《詩章》中闡述孔子學說,在1915年出版的《中國》中收集並翻譯了十幾首中國古詩。龐德不太懂中文,他的譯作是由日譯本轉譯的。龐德還曾譯過《大學》、《中庸》、《論語》等。在翻譯過程中龐德得到了華盛頓一些專家學者的幫助,克服了各種困難。盡管人們可以對譯文進行各種指摘,但龐德畢竟作了前所未有的嘗試。除了翻譯中國作品外,龐德也譯過包括日本、希臘、義大利文學等多種語言的外國文學作品。就此而言,龐德也是一個有成就的翻譯家。
龐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屬意象派名作《在地鐵站內》: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
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點。
《在地鐵站內》僅兩行、14個字,是一首單一意象詩(one-image poem)。它是龐德根據在巴黎協和廣場地鐵站的印象寫成的。詩雖短,但詩人最後落筆定稿前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推敲。
在地鐵站龐德眼前閃過一張張美麗的臉。在歸途中,這些臉在他眼前反復出現,直到最後他們逐漸變成了一片片彩色印花色底。這時他產生了一個念頭,要作出一幅純粹表現色彩的斑斑點點的非寫實主義的畫,但他不會作畫,只能以詩代之。詩的兩行互相依存。apparition是幻象、幽靈,使人們聯想到來來往往的乘客的一張張臉。第二行的petal花瓣則傳遞了美的信息。這一信息由於有深色而又帶濕氣的樹枝的反襯而變得突出鮮明了,同時也給人以模糊重疊之感,意境也就更豐滿了。
此詩酷似19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畫派作品,如反復誦讀,讀者能勾畫出一幅色彩豐富的畫面。與此同時也會發現詩歌在音的處理上很巧妙。第一行的〔p〕音與第二行的〔p〕音遙相呼應,但其中一個只構成非重讀音節;兩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輔音〔d〕,後者沒有。第二行中〔e〕音的重復等都加強了這首短詩的音樂感。以濕潤的黑色樹枝上掛著的花瓣來比喻他眼前所閃現的臉反映出詩人令人折服的想像力。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龐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