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紀曉嵐歷史故事

紀曉嵐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9 08:37:26

⑴ 關於和珅和紀曉嵐的趣事

1、紀曉嵐揶揄和珅

傳說和珅建了一座亭子,請紀昀題寫橫額。紀昀揮毫寫了兩個大字「竹苞」。竹苞,竹筍也,出自《詩經》,是形容事物象雨後春筍一樣破土而出。和珅想,這是說我在仕途上能飛黃騰達,於是十分高興。

後來,乾隆探訪,看到亭上大字,哈哈大笑,問是何人題寫。和珅愣了愣,回答是紀曉嵐。乾隆說,「竹」拆開是「個個」,「苞」拆開是「草包」。紀曉嵐是罵你家「個個草包」呢!

2、一次,紀曉嵐升了官當了侍郎,和紳(官尚書)向紀曉嵐表示慶賀並請其吃飯,在吃飯時,和紳的下人牽來一隻狗,和紳就問紀曉嵐:「先生,你看這桌旁的東西是狼(侍郎)是狗呀?」

紀曉嵐稍一思索便說:「這其實挺容易區分的,這狗的尾巴上豎,而狼的尾巴則下垂,所以上豎(尚書)為狗,下垂為狼!」和紳一時無語,面露羞愧之色。

(1)紀曉嵐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紀昀與和珅傳聞二人結怨頗多,事實上,紀昀與和珅的關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輕的和珅處世外向潑辣。年老的、處世逐漸內斂圓滑的紀昀會時時善意地提醒和珅。兩人既有政見不同帶來的爭吵,也有默契的配合。

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對紀昀的關照;在人際關繫上,更多的是紀昀對和珅的幫助。同時,紀昀對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學上固然無人可比,但在治國和理財上遠不如和珅。

而紀昀本身就只是一個御用文人,也就是說,紀昀與和珅不會有不可調和的利益沖突,另一方面兩個人也是當時清朝最重要的兩個支柱,乾隆最仰仗的兩個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開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⑵ 有 鐵齒銅牙紀曉嵐歷史故事的文章嗎

清代才子紀曉嵐,乾隆年間進士,從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閱微草堂筆記》25卷,享有與《聊齋志異》並行海內外的盛譽。他文情華瞻,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若天成,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夫讓人嘆為觀止,關於紀曉嵐對聯的故事,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在民間也流傳頗廣。
有一年冬天,紀曉嵐跟隨乾隆南巡至白龍寺,適逢寺僧鳴鍾。庄嚴古剎,鍾聲悠然,乾隆詩興大發,揮筆寫下"白龍寺內撞金鍾"七個大字。紀曉嵐見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從容揮筆對上下聯:"黃鶴樓中吹玉笛"。乾隆當即拍手稱贊:"佳對!"。
紀曉嵐熟讀詩書,記憶力很強,其師曾以杜甫《兵車行》中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出聯考他,他巧妙地運用李商隱《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對,天衣無縫,工整貼切,令其師不得不佩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見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雲:"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左邊的蓖麻,便以問對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綠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
紀曉嵐中取進士那年,見京城當鋪林立,隨口吟出一句上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但苦思不得下聯。後來他執令赴通州當主考官,見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數月的上聯便有了下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絕妙之極。
有一年秋,一個經常愚弄百姓的戲班到紀曉嵐家鄉演出,因該地很窮,生活很差,戲子們心中怨氣很大。於是,在一出戲中飾"主考官"的戲子便借戲諷刺該地的鄉民:"酸芥菜,臭黃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紀曉嵐回鄉看望父母,於是憤然回敬道:"毀梨園,敗戲德,開台腔亂調翻!"
紀曉嵐曾有一位脾氣不好的醫生朋友。某日紀曉嵐因小恙前去求診,這位醫生朋友對他說,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診費、葯費全免,紀曉嵐心想對聯之事能難倒我?便點頭應允。上聯為:"膏可吃,葯可吃,膏葯不可吃"。紀曉嵐便借其脾氣發揮,續了下聯:"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既觸其缺點,又促其改正,一語雙關,妙哉!
一知縣早聞知紀曉嵐才華橫溢,極善對句,想親自試之。某日恰遇紀曉嵐隨駕巡視至此縣,他便出了個刁鑽的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紀曉嵐思慮片刻,一時難以為對,環視四周,見有一鸚鵡,便從容對道:"鸚有雌雄都叫哥。"該知縣對紀曉嵐的才華暗暗稱奇。

⑶ 聞香來歷史故事 紀曉嵐

清代才子紀曉嵐,乾隆年間進士,從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閱微草堂筆記》24卷,享有與《聊齋志異》並行海內外的盛譽。他文情華瞻,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若天成,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夫讓人嘆為觀止,關於紀曉嵐對聯的故事,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在民間也流傳頗廣。
有一年冬天,紀曉嵐跟隨乾隆南巡至白龍寺,適逢寺僧鳴鍾。庄嚴古剎,鍾聲悠然,乾隆詩興大發,揮筆寫下"白龍寺內撞金鍾"七個大字。紀曉嵐見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從容揮筆對上下聯:"黃鶴樓中吹玉笛"。乾隆當即拍手稱贊:"佳對!"。
紀曉嵐熟讀詩書,記憶力很強,其師曾以杜甫《兵車行》中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出聯考他,他巧妙地運用李商隱《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對,天衣無縫,工整貼切,令其師不得不佩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見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雲:"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左邊的蓖麻,便以問對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綠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
紀曉嵐中取進士那年,見京城當鋪林立,隨口吟出一句上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但苦思不得下聯。後來他執令赴通州當主考官,見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數月的上聯便有了下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絕妙之極。
有一年秋,一個經常愚弄百姓的戲班到紀曉嵐家鄉演出,因該地很窮,生活很差,戲子們心中怨氣很大。於是,在一出戲中飾"主考官"的戲子便借戲諷刺該地的鄉民:"酸芥菜,臭黃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紀曉嵐回鄉看望父母,於是憤然回敬道:"毀梨園,敗戲德,開台腔亂調翻!"
紀曉嵐曾有一位脾氣不好的醫生朋友。某日紀曉嵐因小恙前去求診,這位醫生朋友對他說,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診費、葯費全免,紀曉嵐心想對聯之事能難倒我?便點頭應允。上聯為:"膏可吃,葯可吃,膏葯不可吃"。紀曉嵐便借其脾氣發揮,續了下聯:"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既觸其缺點,又促其改正,一語雙關,妙哉!
一知縣早聞知紀曉嵐才華橫溢,極善對句,想親自試之。某日恰遇紀曉嵐隨駕巡視至此縣,他便出了個刁鑽的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紀曉嵐思慮片刻,一時難以為對,環視四周,見有一鸚鵡,便從容對道:"鸚有雌雄都叫哥。"該知縣對紀曉嵐的才華暗暗稱奇。

⑷ 關於紀曉嵐的故事。。

一、紀大煙袋

紀昀喜抽旱煙,文臣武將暗地裡叫他「紀大煙袋」,有次,乾隆急詔,紀昀來不及將煙熄滅,只好把煙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見聖上。

煙在靴子里燃燒起來,紀昀忍著痛,希望皇上快點結束,直到褲腳冒出煙來,皇上問他怎麼回事,紀昀答:「失火了!」皇上趕快讓他出去救火,紀昀才顛著一隻腳出去了。

以後有好長時間,紀昀不得不拄著拐棍。

二、學生罵先生

紀曉嵐幼時讀私塾,聰敏過人,過目成誦,強記不忘,有小神童美譽。其師石先生甚愛之,只因功課對他毫無壓力,他便偷閑喂家雀塞進牆洞里,再用磚頭把洞堵上。

石先生發現這個秘密,怪其不務正業,便偷偷將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後在堵洞口的磚上戲題一上聯:細羽家禽磚後死。

紀曉嵐下課又去喂家雀,見磚上對聯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為,便在旁邊續對下聯:粗毛野獸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續聯大為惱火,手持教鞭責問紀曉嵐,為何辱罵先生,紀曉嵐不慌不忙答辨說:

「我是按先生的上聯續對的下聯。請看,粗對細,毛對羽,野對家,獸對禽,石對磚,先對後,生對死。是不是這樣對,請先生指教」。

石先生無言對答,拂袖而去。不幾天紀昀去見石先生,石先生怒氣未消,面沉似水,穩坐太師椅,不迎不送。

紀曉嵐又出了怪招,從先生屋走而復返,又請教「鬮」字的念法和寫法。石先生並無介意,等紀昀走後才醒過味來。原來「鬮」即「門內龜」,是罵自己不出門送客的,但又不好加責,暗罵:

「豎生,歪才也」。

三、玩童評太守

有一天,紀昀與同伴數人在街道玩球,適太守大人官轎經過,他們的球偏巧投入轎內,一時間衙役厲聲呵斥,眾玩童驚逃四散,唯紀昀挺身攔轎索球。

太守喜其膽識過人,且憨態可掬,未加怪罪,並和顏悅色問其姓氏年齡,故意試一試他的才華說:「我有一聯,如果你能對上,就把球還你,否則就歸我。」紀昀點頭同意。太守出上聯:

「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紀昀不假思索地答道:

「太守二千石,獨公……」最後一個字遲遲不說。太守問他「何以不說出末一字?」他回答說:

「太守若將球還我,就是『廉』字;若不還,便是『貪』了。」太守見他聰明伶俐,對答如流,將來必能出人頭地,就把球還給了他。

四、翰林戲太監

一老太監在冬天看見紀曉嵐穿著皮衣,手執一把扇子(文人的習慣),感到十分好笑,遂說:「小翰林,穿冬裝,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

紀曉嵐聽老太監南方口音,對道:「老總管,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

五、酒席的賭約

清朝名士紀曉嵐,有一天和朋友一起上街。走在街上,看見前面有一家小店,店裡的老闆娘正忙著。紀曉嵐就和他的朋友打賭,「我會一句話讓老闆娘笑,再一句話讓老闆娘鬧」。

朋友們都不相信,就決定以一桌酒席為賭。只見紀曉嵐走向小店,向店門前的看門狗鞠了一躬,叫道「爹!」,老闆娘看到之後「噗」地一聲就樂了。

這時,紀曉嵐轉過身又沖老闆娘叫了一聲「娘!」。頓時,老闆娘勃然大怒,直罵紀曉嵐。

於是,紀曉嵐贏得了一桌酒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紀昀

⑸ 紀曉嵐的趣味故事(越多越好)

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紀曉嵐學識淵博且機敏詼諧,其軼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據史書記載,他喜聯、擅對,是對聯奇才。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千叟宴」,席間有一老翁141歲高齡,乾隆帝得知,便以此為題出一上聯,命眾人答對,聯曰:「花甲重逢,又增三七歲月。」
60歲稱「花甲」,「重逢」等於120歲,「三七歲月」即21歲,相加恰好141歲。紀曉嵐稍加思索後隨即對曰:「古稀雙慶,再添一度春秋。」70歲稱「古稀」,「雙慶」等於140歲,「添一度春秋」也是141歲。
時值舊歷除夕,瑞雪初霽,梅花傲放,紅裝銀裹。紀曉嵐伴乾隆帝到戶外賞景,不料乾隆帝嘆道:「老叟扶持觀梅花,唉!青春已過。」紀曉嵐悟出這是一題上聯,脫口而出:「幼童側耳聽鞭炮,喲!又是一年。」
紀曉嵐為乾隆帝五十壽辰而作的壽聯,也堪稱流芳佳聯:
「四萬里皇國,自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里;五十年聖壽,自今而後,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全聯36個字,字字歌功頌德,句句阿諛奉迎,尤其說乾隆帝「五十年聖壽」之後,還要活「九千九百五十年」,前後相加,正好是「萬歲」,妙不可言。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由於紀曉嵐才華超眾,人人敬仰,不少達官顯貴、豪門富戶都以攀緣結交他為幸事。一日,某公邀紀曉嵐赴宴,正巧席座中有戊子科父子同榜者,某公說道:「人人都知紀曉嵐你喜對,今有出語,能即席成之,當以百金古硯為贈,否則照罰。」他隨即出上聯:「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但見紀曉嵐不假思索隨口對雲:「師司徒徒司徒師徒司徒。」眾人嘆服。
主人又曰:「春宵一刻值千金。」紀曉嵐笑曰:「太極兩儀生四象。」有數對數,無數對無數,對仗嚴密工整,主人驚服,隨即開宴。
紀曉嵐一生寫的對聯難以計數,但多是為他人所作,寫自己的聯極少。據知只有一聯自詠:「浮沉官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這一自詠聯道出了他一生居官生涯的坎坷苦樂,也表達出了他終生對治學的嚴謹追求。

⑹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有哪些故事是歷史真實發生過的

我覺得這部電視劇里沒有歷史上真實的事件在其中。

所以,我認為沒有一個故事是真實發生的,這就是一部以他們名字命名的同人電視劇。不過真的很好看,很有意思,有的是我感覺特別的有智慧,讓人能夠學到一點道理,能夠看懂一點諷刺,總之,有空可以去看看哦。

⑺ 求關於紀曉嵐的故事。

紀昀喜歡抽旱煙,手裡整天端一個大yan袋,文臣武將暗地裡叫他「紀大煙袋」,有次,乾隆急詔,紀昀來不及將煙熄滅,只好把煙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見聖上。

煙在靴子里燃燒起來,紀昀忍著痛,希望皇上快點結束,直到褲腳冒出煙來,皇上問他怎麼回事,紀昀答:「失火了!」皇上趕快讓他出去救火,紀昀才顛著一隻腳出去了。以後有好長時間,紀昀不得不拄著拐棍。

還有一次,編書編到最後,紀昀給皇上寫「書表」總結時,奮筆疾書,一氣呵成。總管事妒忌紀昀的才能,又另找了兩個人編寫「書表」,意圖排擠紀昀。

後來因為他們編寫的實在不堪入目,只好把紀昀的拿來,署上他們的名字,呈給皇帝。乾隆還沒看完,就問:「這是姓紀的寫的吧?」原來乾隆早就了解紀昀的文風筆韻了。


(7)紀曉嵐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在政治上,紀昀提倡「酌乎事勢」,因勢利導,在理論上批判宋儒之苛察。紀昀對道學家的迂腐和虛偽十分痛恨,其冷嘲熱諷,措詞也相當尖刻。

在《閱微草堂筆記》的一則故事中,就烈女范疇問題向程朱理學展開了一場挑戰。有司規定,婦女守節被殺的是烈女,官方予以表彰,而對「捆綁受侮辱而不屈被殺」的人,不以烈女看之,例不表彰。

紀昀不這樣認為,認為這純屬於道學家不情的理論,他公然鄭重上表稱:「捍刀捐棄生命,其志向與節操沒有區別,像忠臣烈士,發誓不從賊,雖然捆綁迫使其跪拜,又怎能說他屈膝予賊有悖朝廷呢?」經他慷慨陳詞,皇帝下令有關部門,大致甄別,予以表彰。

⑻ 和坤、劉墉、紀曉嵐的故事。

因為那些故事都是編的。一個反面人物和珅,再找一個正面人物就是了。
實際上歷史中的劉回墉能力並答不強,雖然品德還不錯,但他的官位主要還是牛比老爹劉統勛的原因。而且劉墉發跡比和珅早多了,劉墉進軍機處的時候和珅還是3等侍衛小跟班呢

⑼ 有關紀曉嵐的歷史故事

清代才子紀曉嵐,乾隆年間進士,從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閱微草堂筆記》24卷,享有與《聊齋志異》並行海內外的盛譽。他文情華瞻,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若天成,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夫讓人嘆為觀止,關於紀曉嵐對聯的故事,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在民間也流傳頗廣。 有一年冬天,紀曉嵐跟隨乾隆南巡至白龍寺,適逢寺僧鳴鍾。庄嚴古剎,鍾聲悠然,乾隆詩興大發,揮筆寫下"白龍寺內撞金鍾"七個大字。紀曉嵐見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從容揮筆對上下聯:"黃鶴樓中吹玉笛"。乾隆當即拍手稱贊:"佳對!"。 紀曉嵐熟讀詩書,記憶力很強,其師曾以杜甫《兵車行》中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出聯考他,他巧妙地運用李商隱《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對,天衣無縫,工整貼切,令其師不得不佩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見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雲:"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左邊的蓖麻,便以問對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綠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 紀曉嵐中取進士那年,見京城當鋪林立,隨口吟出一句上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但苦思不得下聯。後來他執令赴通州當主考官,見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數月的上聯便有了下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絕妙之極。 有一年秋,一個經常愚弄百姓的戲班到紀曉嵐家鄉演出,因該地很窮,生活很差,戲子們心中怨氣很大。於是,在一出戲中飾"主考官"的戲子便借戲諷刺該地的鄉民:"酸芥菜,臭黃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紀曉嵐回鄉看望父母,於是憤然回敬道:"毀梨園,敗戲德,開台腔亂調翻!" 紀曉嵐曾有一位脾氣不好的醫生朋友。某日紀曉嵐因小恙前去求診,這位醫生朋友對他說,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診費、葯費全免,紀曉嵐心想對聯之事能難倒我?便點頭應允。上聯為:"膏可吃,葯可吃,膏葯不可吃"。紀曉嵐便借其脾氣發揮,續了下聯:"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既觸其缺點,又促其改正,一語雙關,妙哉! 一知縣早聞知紀曉嵐才華橫溢,極善對句,想親自試之。某日恰遇紀曉嵐隨駕巡視至此縣,他便出了個刁鑽的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紀曉嵐思慮片刻,一時難以為對,環視四周,見有一鸚鵡,便從容對道:"鸚有雌雄都叫哥。"該知縣對紀曉嵐的才華暗暗稱奇。

⑽ 問問紀曉嵐的歷史

紀昀
紀昀簡介
紀昀,(右圖)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生於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於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志》),始遷來獻縣,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
有據可考,自紀曉嵐上推七世,都是讀書人。高祖紀坤(1570—1642),庠生,屢試不第,有詩名,著有詩集《花王閣剩稿》。曾祖父紀鈺(1632—1716),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後入太學,才學曾受皇帝褒獎。祖父紀天申(1665—1732),監生,做過縣丞。父親紀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雲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時,尤長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杜律疏》、《玉台新詠考異》等書。至紀容舒,紀氏家道衰而復興,更加重視讀書,遺訓尚有「貧莫斷書香」一語。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庄。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他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勤奮好學。博古通今。正如自謂的「抽黃對白、恆徹夜構思,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騁。」他襟懷夷曠,機智詼諧,常常出語驚人,妙趣橫生,盛名當世。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營十三年,《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3461種,79309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巨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實際上是一部學術史,對每一部書和源流、價值等都作了介紹。它成為後來學者研究這些古書的一個切入點。很多大學者都承認,他們是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入手作學問的。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紀曉嵐一生精力,悉注於此,故其他著作較少。《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毫無疑問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紀昀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絲毫不可忽視。以《總目》而言,全書行文風格一致,思想主旨貫通,都昭示了紀昀「筆削一貫」的重要作用。四庫館總閱官朱珪在紀昀墓誌銘中寫道:「公館書局,筆削考核,一手刪定為《全書總目》。」張維屏《聽松廬文鈔》雲:「或言紀文達公(昀)博覽淹貫,何以不著書?余曰:文達一生精力,具見於《四庫全書提要》,又何必更著書!」「一手裁定」、「一手刪定」、「一手編注」《總目》或者說紀昀「一生精力,萃於《提要》一書」,都說明紀昀對《總目》所傾注的心血得到時人和後人的公認。從這個意義上說,《總目》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紀昀的學術文化思想就不是什麼無本之木了。正如黃雲眉所言:「就形式觀之,《提要》似為多人心血之結晶品,其實此書經紀氏之增竄刪改、整齊畫一而後,多人之意志已不可見,所可見者,紀氏一人之主張而已。」
紀昀總纂的《四庫全書》和一手刪定的《總目》問世以來,得到歷代學者的高度贊譽。阮元說:「高宗純皇帝命輯《四庫全書》,公(紀昀)總其成,凡六經傳注之得失,諸史記載之異同,子集之支分派別,罔不抉奧提綱,溯源徹委。所撰定《總目提要》多至萬余種,考古必求諸是,持論務得其平允。」江藩指出:「《四庫全書提要》、《簡明目錄》皆出公手,大而經史子集,以及醫卜詞曲之類,其評論抉奧闡幽,詞明理正,識力在王仲寶、阮孝緒之上,可謂通儒也。」有目共睹的學術價值還使得這部大著的文化影響歷久不絕。晚清張之洞對讀書士人談到:「今為諸生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問門徑矣。」對該書有精深研究的余嘉錫說:「《提要》之作前所未有,可為讀書之門徑,學者舍此,莫由問津。」他還談到清朝嘉道以後通儒輩出,「莫不資其津逮」,將其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他對《總目》的缺點多有指摘,但也承認自己「略知學術門徑,實受《總目》之賜」。
紀昀在四庫館修書十年,「自始至終,無一息之間」,其辛勞不言而喻,卻也是人生收獲頗豐的十年。他既為恰逢「王事適我」的歷史機遇而欣慰,又為「期於世事有補」願望的實現而自豪。正如他在《自題校勘四庫書硯》詩中所雲:「檢校牙簽十餘萬,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頭白休相笑,曾讀人間未見書。」「曾讀人間未見書」只是一個表象,紀昀和他的同仁們為中國學術文化樹立的一座豐碑才是看不見的永恆!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御史。《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庄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當然,紀曉嵐既然能通過各層科舉考試,其間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以免上朝時影響朝儀「形象」,應該不至於丑得沒法見人,但無論如何,紀曉嵐長相不好看,卻是無疑的。長得丑,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紀曉嵐一生著述甚豐,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但在紀曉嵐生前,就有關於他平生不著書的說法流傳。
有人說,紀曉嵐認為自己的作品超不過古人,所以不重著述,不存作品。紀曉嵐的門生劉權之就說他老師文名滿天下,經常給人寫文章,但都「隨手散失,並不存稿」,原來紀曉嵐總是認為這些文字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沒有刊刻的價值。紀曉嵐的另一門生陳鶴也說,老師自從主持纂修《四庫全書》,縱觀古今著述,知道該有的都已經有了,後來的人再怎麼挖空心思,所著也不出古人的范圍,而那些自謂超過古人的人,都是自不量力罷了。所以紀曉嵐「生平未嘗著書」,偶爾為人作序記碑表之類的文字,也都隨即丟棄,未嘗保存。陳鶴感慨地說,如今某些人偶爾寫了一點小東西就四處炫耀,急欲表露,真是厚顏啊!
清代大學者江藩在其《漢學師承記》中卻說,紀曉嵐一生精力全都耗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又喜歡寫些稗官小說,故而「懶於著書」,他青少年時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傳於世。
庄氏史案本末而按照紀曉嵐自己的說法,與上面都稍有出入。紀曉嵐晚年就曾講起,「我早年就學習詩歌,其間意氣風發,與天下同好互相唱和,總是不甘人後。如今我年紀差不多80歲了,卻轉而瑟縮不敢著一語,平生所寫的稿子也不敢自存」。他說這是因為隨著閱歷的增長,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得意作品,大多都是古人已經說過的東西,自己辛辛苦苦地著述,不過是徒自苦耳。從紀曉嵐的話來看,他並不是「未嘗著書」,早年還是勇於吟詩弄賦的,只不過後來他對自身所處的世道逐漸有了深刻的體會,越來越不敢從事寫作了,而且也不敢保存自己的稿件。要說是因為怕超不過古人而罷筆,這個理由似乎很是勉強。這個理由背後還有著極大的社會政治背景,那就是乾隆年間思想控制的加強,文字獄屢見不鮮。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其主持編修,次數更多,先後做過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館纂修官、功臣館總纂官、國史館總纂官、方略館總校官、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勝國功臣殉節錄總纂官、職官表總裁官、八旗通志館總裁官、實錄館副總裁官、會典館副總裁官等。人稱一時之大手筆,實非過譽之辭。紀曉嵐晚年,曾自作輓聯雲:「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
紀曉嵐天資穎悟,才華過人,幼年即有過目成誦之譽,但其學識之淵博,主要還是力學不倦的結果。他三十歲以前,致力於考證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三十以後,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抽黃對白,恆徹夜構思。五十以後,領修秘籍,復折而講考證」(《姑妄聽之》自序),加之治學刻苦,博聞強記,故貫徹儒籍,旁通百家。其學術,「主要在辨漢宋儒學之是非,析詩文流派之正偽」(紀維九《紀曉嵐》),主持風會,為世所宗,實處於當時文壇領袖地位。紀曉嵐為文,風格主張質朴簡淡,自然妙遠;內容上主張不夾雜私怨,不乖於風教。看得出,他很重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效果。除開其階級局限外,其在文風、文德上的主張,今天仍不失其借鑒價值。紀昀對於文學的批評,主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與若干書序(如《愛鼎堂遺集序》、《香亭文稿序》、《雲林詩鈔序》、《田侯松岩詩序》、《挹綠軒詩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詩鈔序》等),另有《文心雕龍》評和《李義山詩集》評。他的文藝批評標准,雖仍不脫「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儒家傳統見解,但不甚拘泥,較為通達。承認「文章格律與世俱變」,「詩日變而日新」,認為文學的演變取決於「氣運」和「風尚」,強調後代文學對於前代文學既應有「擬議」又要有「變化」。在藝術風格上,肯定「流派」,而反對「門戶」,反對「舍是非而爭勝負」的朋黨之習。紀昀晚年主持科舉會試時,曾以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內容出題策士,實為創格。紀曉嵐以才名世,號稱「河間才子」。但一生精力,悉付《四庫全書》。只有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和一部《紀文達公遺集》傳世,十卷《評文心雕龍》、六十三卷《歷代職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紀略》、《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鄭、《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後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他還參與編選、評點其它一些書籍,也參與了另外一些官書的纂修。 。《閱微草堂筆記》共五種,二十四卷,其中包括《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志》四卷,《姑妄聽之》四卷,《灤陽續錄》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陸續寫成。嘉慶五年(1800),由其門人盛時彥合刊印行。本書內容豐富,醫卜星相,三教九流,無不涉及,知識性很強,語言質朴淡雅,風格亦庄亦諧,讀來饒有興味。內容上雖有宣傳因果報應等糟粕的一面,但在不少篇章,尖銳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揭穿了道學家的虛偽面目,對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予同情,對人民的勤勞智慧予以贊美,對當時社會上習以為常的許多不情之論,大膽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在藝術上,文筆簡約精粹,不冗不滯,敘事委曲周至,說理明暢透闢,有些故事稱得上是意味雋永的小品;缺點是議論較多,有時也不盡恰當。此外,評詩文,談考證,記掌故,敘風習,也有不少較為通達的見解和可供參考的材料。不失為一部有很高思想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書籍。當時每脫一稿,即在社會上廣為傳抄,同曹雪芹之《紅樓夢》、蒲松齡之《聊齋志異》並行海內,經久不衰,至今仍擁有廣大讀者。魯迅先生對紀曉嵐筆記小說的藝術風格,給予很高的評價,稱其「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藉位高望重以傳者矣。」(《中國小說史略》)。其《紀文達公遺集》,是紀曉嵐的一部詩文總集,包括詩、文各十六卷,為人作的墓誌銘、碑文、祭文、序跋、書後等,都在其中。此外還包括應子孫科舉之需的館課詩《我法集》,總之多系應酬之作。另外,二十歲以前,在京治考證之學,遍讀史籍,舉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為學者掌握和熟悉中國史典提供了方便。
在政治上,紀曉嵐也是很有見地的,惜為其文名所掩。他認為,「教民之道,因其勢則行之易,拂其勢則行之難」。主張「酌乎事勢」,趨利避害。也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因勢利導。其目的在於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引起一決橫流,出現明末農民大起義那種局面。紀曉嵐的家族,在明末動亂中經受過嚴重的挫折和打擊。紀曉嵐重視民情,因勢利導的主張,不能不說是一種經驗之談。同時也說明,他對當時在「盛世」掩蓋下的各種社會矛盾,看得比較尖銳。正是由於這一點,他對民間疾苦比較關注。乾隆五十七年(1792)夏,北京附近遭受嚴重水災,盜賊蜂起,大批飢民擁入京師就食,秩序十分混亂,大有乾柴烈火,一點就著之勢。紀曉嵐看到這種情勢,急忙向皇帝上疏陳情,剖析利害,奏請截留南漕官糧萬石,到災區設粥放賑,京師飢民不驅自退,社會秩序安定下來。雖然其主觀上是為了維護朝廷統治,但在客觀上幫助災民度過了飢荒,不能不說是一宗善政。
在政治上提倡「酌乎事勢」,因勢利導,在理論上就不能不起來批判宋儒之苛察。自從宋儒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以後,流毒明清,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被抬到了嚇人的高度,程朱理學成了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一些道學家只會空談義理性命,一遇實際問題,就茫然如墜五里霧中。等而下之的,更是一些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君子。紀曉嵐對道學家的迂腐和虛偽十分痛恨,其冷嘲熱諷,但有機會,一觸即發,措詞也相當尖刻。在《閱微草堂筆記》的一則故事中,他甚至借冥王之口,向社會疾呼道:「宋以來固執一理而不揆事勢之利害者,獨此人也哉!」在他八十歲那年,還挺身而出,就烈女范疇問題向程朱理學展開了一場挑戰。有司規定,婦女抗節被殺者為烈女,予以旌表;而對「捆縛受污,不屈見戕」者,不以烈女視之,例不旌表。紀對此大不以為然,以為純屬道學家不情之論。他公然鄭重上表稱:「捍刃捐生,其志與抗節被殺者無異。如忠臣烈士,誓不從賊,雖縛使跪拜,可謂之屈膝賊廷哉?」經他慷慨陳詞,皇帝「敕下有司,略示區別,予以旌表」。紀曉嵐無疑是勝利了。這雖然是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場爭論,但在如何看待婦女這個社會問題上,當時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紀曉嵐「處世貴寬,論人慾恕」,是十分中肯的。他與那些虛偽的道學先生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物。紀曉嵐及其作品,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閱讀全文

與紀曉嵐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