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朝城歷史名人

朝城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14 14:38:36

Ⅰ 鄄城縣的名人

鄄城歷史名人有王鴻一、李先芳、李迪、葛從周、汲黯、蘇祐、張詠、王仙芝等,近代有彭占元、杜子端以及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建國等,人才輩出。 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堯陵位於鄄城縣富春鄉谷林寺。
舜: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與堯被人們尊為賢明帝王。
孫臏:生卒年不詳,齊國鄄邑人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汲黯:字長孺,西漢濟陰郡鄄城縣人,官至中大夫。武帝稱贊其為「社稷之臣」。
吳隱之:東晉濮陽鄄城人,官至度支尚書,著名廉吏,做官清正廉潔,曾賦《貪泉》詩一首明志。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人。生於山東鄄城(今舊城鎮),一說生於莘縣朝城,曹操第四子。建安時期文壇巨子。
王仙之:唐濮州鄄城(今鄄城縣舊城)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
張泳:字復之,宋代濮州鄄城人,官至工部尚書。著有《乖崖文集》10卷。
李迪: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遷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舉進士第一,歷通判。後來兩度官至宰相。
劉忠:字攄誠,明代濮州(今鄄城彭樓鎮劉大樓村)人,官至左副都御史。今麻寨鄉劉大樓西北1公里許有劉忠墓。 王宗朋(1847-1906):字蘭居,清末山東濮州王榔頭庄(今鄄城縣箕山鎮王榔頭庄)人。魯西蘇北一帶農民抗捐領袖,創建「紅沙會」。
王鴻一(1875-1930):清末濮州沈口裡劉樓村人(今屬鄄城縣張志門鄉)。民主革命時期革新派,教育家,菏澤一中奠基人。
彭占元(1870-1942):,山東省鄄城縣彭樓鄉彭樓村人,清末廩生。1903年師范畢業後,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被推為山東同盟會部長,捐款創立《民報》社。先後任咨議局議員、資政院議員、南京政府臨時參議院議員、眾議院議員、護法國會眾議院議員。 李建國
李建國,男,漢族,1946年4月生,山東鄄城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黨組成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韓志冰
1965年生於山東鄄城,現就職於中國美術家網,任首席執行官;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主任;中國西部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王道玉
王道玉,男,漢族,山東鄄城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Ⅱ 求歷史上所有的鄭氏文化名人

歷史上所有的鄭氏文化名人列舉:

1、鄭桓公:鄭國時期 得姓始祖。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後來,鄭桓公 的子孫以國為姓,從此就開始有了「鄭」姓。鄭桓公就是鄭姓的始祖。

2、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始祖。

3、鄭庄公:鄭武公子,春秋初年,王室衰弱,諸侯崛起,競相爭雄。

鄭庄公繼位後,首先安定國內局面,然後利用巧妙的外交戰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年率先小霸天下。由此拉開了春秋霸主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了大國爭霸時期。

鄭庄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4、燭之武: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燭之武用繩子從城牆上墜下去。

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於您的力量薄弱啊。

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率軍回國。

5、叔詹:周囊王十二年,鄭國受晉國圍攻,為了讓晉軍撤走,鄭伯派謀臣叔詹往見晉侯。晉侯見了叔詹,歷數他的罪狀,命令左右馬上備鼎,要烹叔詹。

叔詹面不改色,請求讓他說完話後再殺。晉侯應允,叔詹說,以前他曾對鄭伯說,晉公子賢明,將來在諸侯中一定很有威望。現在鄭國面臨大禍,鄭伯不願讓他往見晉侯,但他引用「主辱臣死」之古訓,自願請求被殺,來挽救滿城大難。

接著,他就說:「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晉國之法固宜烹矣!」晉侯聽了,大吃一驚,立刻決定不殺叔詹,並且款待他。

6、弦高:鄭穆公元年(前627),秦國偷襲鄭國,當秦國軍隊行至滑地時,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弦高趕著自己的牛群,冒充鄭國使臣,前來犒賞秦軍,並派人回國告急。秦國軍隊以為鄭國已有所准備,便放棄偷襲鄭國的打算,返回秦國。

7、子產(?~前522),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是我國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鄭簡公十二年(前554)為卿,二十三年執政。

當時鄭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國內強族交訌,兵革頻臨。子產為政,內修法度,寬猛相濟,安撫百姓,抑制強宗,保持國內政局長期穩定;外應諸侯,周旋於列強之間,卑亢得宜,數以辭令折服強敵,使鄭國免遭兵革之禍。

曾整頓田地疆界、溝洫,以利農業生產和社會安定。後又創立按「丘」征「賦」制度,並把刑書鑄在鼎上予以公布。不毀鄉校,以聽取「國人」意見。這些改革使鄭國在內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成效。

子產還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反對迷信活動。子產「知人善用,擇其能者而使之」。子產為政數十年,政績顯赫,內外交譽。

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長期不令而治。」鄭定公八年(前522)子產卒,孔子驚聞子產死,泣曰:「古之遺愛也。」

子產墓位於新鄭市西南17公里陘山頂上,墓冢高約5米、周長約50米。據《新鄭縣志》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東有廟」。

又據《水經注》載:「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冢,冢西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並東北向鄭城。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8、鄭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即西施。經過訓練,到吳國作內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吳。

9、鄭國:戰國末水利家。韓國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說,建議引涇水東注北洛水為渠,企圖疲勞秦人,勿使伐韓。

秦王採納其議,命他主持開鑿工程。工程進程中被秦察覺此意圖欲殺之,他說渠鑿成亦秦利,因得繼續施工,終於完成。

是渠從仲山(今陝西涇陽西北)引涇水向西到瓠口作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東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長三百多里。

10、鄭吉(?~公元前四十九年),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活躍於西域,是在前漢對外戰爭中活躍的典型武將。

鄭吉的勢力冠於西域,以都護騎都尉的身份效力。此外,漢也封其為安遠候,並建立烏壘城,行使對西域的鎮撫。隨著其在漢經營西域時所建立的功績,他也成為西域都護這職位的第一人。

《漢書》卷七十《鄭吉傳》、卷九十六《西域傳·上》「安遠堂」:漢宣帝封鄭吉安遠侯,得安遠堂。

11、鄭玄:東漢經學家,創立鄭學。「博經堂」和「通德堂」,都與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有關。

鄭玄博覽群經,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12、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13、鄭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

14、鄭買嗣:(860-909)唐末五代初大長和國一世國王。鄭回七世孫。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隆舜時官至侍中,南詔末代王舜化貞時為相。

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復二年,南詔中興五年),殺舜化貞及南詔家室,自立為王,國號大長和國。公元909年卒。傳子鄭仁( ),926年服金丹暴卒。子鄭隆亶繼位,公元928年,被劍川節度使貞所殺,國亡。

15、鄭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16、鄭板橋:(1693-1765),即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年,卒於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身後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庄(今大垛鎮管阮村)。

17、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兼長詩畫,他畫蘭不畫土根的故事早已流傳人口。

他的《寒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表現了堅強不屈的傲骨。相傳在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裡發現的鄭思肖《心史》,顧炎武就為此寫了《井中心史歌》。

18、鄭光祖:元代曲作家。

19、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1624一1662),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他督師十萬「氣吞吳」的豪邁氣概,苦撐大廈之將傾的執著,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忍,無不凝結為一種偉大的精神。

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699年遷葬於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

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輓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爾後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於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 遷墓後重立墓碑。

20、鄭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

21、鄭源燾:清乾隆皇帝重臣.二品銜.總辦苗疆軍務。

22、鄭燮(zhèngxiè),字克柔,號板橋。生於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卒於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農歷十二月十二日。

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22、鄭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23、鄭智勇(1851至1935年):廣東省潮安縣鳳塘鎮淇園鄉人,乳名義豐,族名禮裕,「智勇」這個名字是孫中山1908年起贈的,他老年時自號海濤。

他曾經的南洋首富。二哥豐是他行第二或是洪門會黨里的二哥(首領),潮州俗語:「生有二哥豐、死有大峰會」是生能得到二哥豐的幫助,死後得到宋代高僧大峰的照顧,喻生死都有依靠

24、鄭士良(1863年-1901年):廣東歸善(今惠陽)人,少有大志,乘性俠義,曾跟隨鄉中父老練習拳技,廣泛結交洪門中人,加入三合會。

1886年畢業後入博濟醫院附設南華屬學堂讀書,與孫中山同學,二人深相結納,共圖反清大業。與孫中山、陸皓東、程璧光等人聚談時事政治,孫中山委託他負責結納會黨,聯絡防營。

1895年初參與籌建興中會總部的工作,分擔組織武裝力量的重任。不久,隨孫中山等人回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協調各方力量。

1899年又依照孫中山的指示,與陳少白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的機關。

1900年領導惠州(今惠陽)三洲田起義,鏖戰兩旬,屢敗清軍,隊伍發展到2萬餘人。

1901年8月27日,在赴友人宴時被清吏毒死。

25、鄭坤(1885年-1914年):廣東梅縣人,早年奔走於南洋各地,宣傳革命受到革命黨人的好評。1910年10月,乃隨黃興等人回國。

參加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擔任「先鋒」(即敢死隊員),隨隊進攻督署,勇敢頑強。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幸被同志救護脫險。

後聞武昌起義勝利,南京光復,當即趕赴南京組織炸彈隊,自任隊長,准備北伐。不久,南北議和,他不願參與政治,遂解甲歸粵。

26、鄭振鐸(1898~1958):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在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

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翌日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

27、鄭作民(1902-1940):抗日戰爭陣亡將領。新田高山村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晉升為第二軍中將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

1939年底率師鎮守廣西昆侖關,與日寇多次進行慘烈的血戰。次年初遭日寇飛機空襲,不幸以身殉國。毛澤東、朱德在延安主持召開了追悼會,並電唁死者家屬。葬於南嶽。

28、鄭桂林(1889年-1933年11月20日):出生於吉林省雙陽縣二道灣子。1919年考入北平私立朝陽大學。1921年回鄉。不久參加東北軍第七旅,被抽調到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第十三旅六三七團作戰參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到東北抗日救國會請戰,他被任命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一軍團第四十八路軍司令(後為第五路抗日義勇軍司令)接受委任後,在遼西組織了萬人抗日隊伍,轉戰於熱遼一帶,先後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

部隊進關後,於1933年參加了全國聞名的長城保衛戰,為保衛長城作出貢獻。

蔣介石、何應欽之流為了消滅鄭桂林抗日武裝,於1933年4月16日,命令鄭部把防地交給正規軍,面臨重壓和困境,鄭桂林表示:「對外決不畏死,對內捍衛祖國,盡我天職。抗日夙志始終不渝……」

蔣介石害怕鄭桂林再回師抗日,又於1933年6月11日,將其部隊調天津馬廠訓練。同年7月23日,鄭桂林巧旋妙計,組織全軍起義。起義後投奔馮玉祥抗日同盟軍不成。同年9月10日,參加吉鴻昌率領的抗日同盟軍,暫編為第一師。

同年10月,吉鴻昌、方振武、湯玉麟、鄭桂林四部聯合,抗日同盟軍改為抗日討棘軍。兵分方、吉和湯、鄭兩路,到長城外抗擊日寇。在日蔣圍剿下,吉鴻昌失敗。

鄭桂林仍堅持斗爭。為商討扭轉戰局之策,1933年11月,鄭桂林去天津法租界找吉鴻昌,不幸被秘密逮捕。同年11月20日,在北平被秘密殺害。

29、鄭廷珍:(1893年-1937年)1917年,入馮玉樣部,「七七」事變後,多次請纓殺敵,旋奉命率部開赴晉北前線,於1937年9月1日進駐忻縣,10月,日軍開展向忻口發起猛攻,忻口主陣地之一南懷化落入敵手,形勢危急。

奉命馳援,攻擊南懷化東端之敵,陷入敵人的重圍之中。在戰斗最激烈時刻,率先沖入敵陣,與敵展開肉搏戰,連續攻下幾個山頭。在激戰中,不幸中彈陣亡。

殉國後,國民政府追授其為陸軍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為表彰其愛國獻身精神,於1983年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30、鄭克己:抗日戰爭時期,第九戰區第一四一師七二五團上校團長。1938年9月27日,奉命率部協助贛北麒麟峰友軍同日軍作戰。

指揮全團,英勇沖殺,猛擊敵側,在風雨亭附近,發生激戰,陣地失而復得者數次,演成拉鋸戰。他下令發起總攻,激戰3小時,身先士卒,頑強拼殺,終於擊退了敵人,不幸竟在勝利途中,中彈犧牲。

31、鄭少愚(1911年-1942年):1934年畢業於杭州覽橋航校,以總分名列第三。飛行技術第一而留校任教練。1939年升任大隊長,在他任大隊長兩年中,共擊落敵機40餘架,打出世界空戰水平,是以少勝多的典範。

1942年初他畢業後任飛行總隊參謀長,不久又升任「中美空軍聯合指揮部副總指揮(美方任指揮),3月去印度接領美國新飛機,起飛後爆炸犧牲。

他犧牲後,家鄉立少愚鄉,樹少愚碑,並年年紀念不息。1981年11月27日渠縣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32、鄭翠蘭(1926年——1946年05月):出生於防城縣,1945年6月14日,防城縣黨組織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欽防華僑抗日游擊隊」,她隨部隊進入越南海寧省打擊日寇。

曾兩次遭敵逮捕,堅貞不屈。1946年她為營部政工隊負責人之一,隨後又改任婦女隊長。同年5月在六平不幸犧牲。

(2)朝城歷史名人擴展閱讀:

鄭姓起源:

1、源於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祖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

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陝西寶雞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後。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於鄭,以統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陝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滅亡。國人姓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4、源於地名,以居邑名稱為氏。出自古褒國附庸之邑南鄭。韓哀侯滅了鄭國後,鄭國王族、國民逃遷至陝西漢中地區,以故國之名再建了一個小方國,史稱南鄭,並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鄭氏。

5、源於改姓而來:

①、朝鮮族改鄭姓: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朴儒理執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②、蒙古族改鄭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蒙古族寶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③、裕固族改姓鄭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稱增斯恩氏、贈坷斯氏,因姓氏過於繁復,後多簡化成漢姓為鄭氏。

④、哈尼族改姓鄭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氏。

後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氏的新成員。

⑤、滿族改姓鄭姓:滿族濟禮氏,亦稱紀里氏,世居駑宜(今俄羅斯薩哈林島)、長白山區、占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

鄭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沈陽,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

Ⅲ 莘縣的歷史名人

計然名研,又稱計倪、計硯,春秋時莘人(亦說「濮上人」),學識淵博,
曾為趙大夫范蠡之師。後佐越王勾踐,富國強兵,打敗吳國。范蠡稱:「計
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後范蠡根據計然「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
…旱則資舟,水則資本」等理論,先施於國,後施於家,遂成巨萬之「陶朱」。
劉祥道(595~666)唐朝觀城(今莘縣觀城)人,字同壽。歷任中書舍人、御
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書、右相等職。乾封元年(666年) 加金紫光祿大
夫,是年病逝,贈幽州都督,謚號「宣」。
劉齊賢唐代觀城人,劉祥道之子,後因避太子李顯之諱改名景先。遷黃
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居宰相位。永昌元年(689年)為酷吏陷害自縊。
王旦(957~1017)字子明,莘縣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歷任
平江知縣、中書舍人、工部侍郎、工部尚書、宰相等職。天禧元年(1017年)
病逝,謚號「文正」。著有文集20卷。
畢士安(937~1005) 字仁叟,祖籍代州雲中。宋太祖乾德初年其父又林任
觀城縣令,遂置家觀城(今莘縣觀城鎮) 。966年舉進士,歷任大理寺丞、監
察御史、禮部侍郎等職,後居宰相位,兼監修國史。著有文集30餘卷。景德
二年(1005年)病逝,謚號「文簡」。
江東字伯陽,號芳溪,明代朝城(今莘縣朝城鎮)人。嘉靖八年(1529年)進
士,歷任布政使、巡撫、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一生高官,
鞠躬盡瘁,死於任上,謚號「恭襄」。
孫大安(1906~1932)字仁山,莘縣城關鎮老宅村人。1923年考入聊城省立
第二中學, 1925年考入黃浦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隨軍北伐,轉戰
江西各地。192 7年秋以軍事特派員身份回聊城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任中共魯
西縣委委員。次年1月任軍事部主任,參與領導了陽谷坡里農民暴動。1930年
10月,在國民黨第二十六軍任少校團副兼營長。1931年12月率部起義,參加
紅軍。1932年去福建閩侯一帶做地下工作,同年秋被反動分子殺害。
鄧九如(1894~1969)莘縣大張家鎮鄧庄人,山東琴書「鄧派」創始人。講
琴書以本地語言為基礎,吸收各地方言俚語,博採戲曲之長,豐富琴書表現
力。善敲琴,尤擅古箏,行腔渾厚,字正腔圓。早期代表節目有《梁祝下山》、
《劉伶醉酒》、《洞賓戲牡丹》等,後期新編節目有《打黃狼》、《借驢》
等。主要活動在濟南一帶。
曾廣福(1913~1998) 莘縣董杜庄人,全國勞動模範。1942年當選村農會
長。194 3年創辦互助組, 1949年創「兌地豐產法」,當選為聊城專區和平
原省勞動模範並參加開國大典。1950年政務院授予他「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稱號。歷任村黨支部書記,農業合作社社長,省、地、縣委委員,地、縣革
委會副主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
國政協委員,中共九大至十二大代表。

Ⅳ 我姓楚,我國歷史上都有那些姓楚的名人,他們做出了什麼貢獻

楚 兒:唐代人,字潤娘,辨慧能詩。曾為妓,後從良,嫁於萬年縣捕盜官郭鍛,並不幸福。
楚 衍:開封胙城(今河南省延津)人,宋朝天文學家。少通四聲字母。尤得《九章》、《緝古》、《綴術》諸算經之妙。明相法及《聿斯經》,善陰陽、星歷之數。自陳試《宣明歷》,補司天監學生,遷保章正。仁宗天聖初造新歷,授靈台郎,制《崇天歷》。進司天監丞。後又造《司晨星漏歷》,官終管勾司天監。
楚 弁:安豐蒙城(今屬安徽省)人,元代將領。初仕金,為鎮國上將軍、壽春府防禦使。金亡,降宋,命守宿州。窩闊台汗十一年,以州降蒙古,命守之,宋兵來攻,城破戰死。
楚 鼎:楚弁之子,官居元之懷遠大將軍,領兵鎮寧國。後從範文虎渡海侵日本,大風壞船,挾破板船漂流三晝夜至高麗。
楚 璋:山東省朝城人,明初官吏。通經書,仕元為翰林學士。洪武初以明經舉,任儒學訓導,升詹事府丞。
楚 智:明初將領。洪武時先後從馮勝、藍玉出塞有功,官至都指揮。燕王朱棣起兵,其與李景隆率兵拒敵,以勇稱,後與燕兵戰死於夾河。
楚 煙:山東省曹州(今菏澤)人,明末官吏。天啟五年進士。授龍溪知縣,遷戶部主事,致仕歸。崇禎末,清兵破城,力拒被殺。有《紫芝堂集》。
楚芝蘭:汝州襄城(今河南省臨汝)人,北宋官吏。初習《三禮》,忽自言遇有道之士,教以六壬、遁甲之術。適逢朝廷博求方技,遂自薦。以占候有據,擢為翰林天文。授樂源縣主簿,遷司天春官正,判司天監事,官至尚書工部員外郎,後因事貶為遂平令。
楚昭輔: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宋代將領。初任軍器庫使,太祖外出征討,委任其為京城巡檢,累遷樞密副使。太宗時官拜樞密使。為將以才幹稱,性勤介,人不敢幹以私,惟吝嗇而已。
楚建中:洛陽人,宋代大臣。出身進士,初官滎河知縣,有治聲。有遠見,建議修築抵禦西夏之城防,西夏人聞有備果不敢犯。歷夔路、淮南、京西轉運使,累遷陝西都轉運使,知廣州、江寧、成德軍,以正議大夫致仕。
楚執柔:宋朝官吏。徽宗政和中任江陰丞,任內大力治水,使縣內諸水道疏而不壅,節而不濫,六千餘頃農田得益。

Ⅳ 尋鄭板橋、李方膺、王冕的資料

王冕
(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諸暨(今浙江)人。出身貧家,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讀書,後從韓性學,試進士不第,游大都(今北京市),泰不華推薦任翰林院官職,辭不就。歸隱九里山,賣畫為生,終老田園。工畫墨梅,枝葉密繁,生意盎然,勁健有力,或用胭脂作沒骨梅;亦擅竹石。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字元章(一作元肅),號竹齋、煮石山農、放牛翁、梅花屋主等,元諸暨郝山下人。自幼嗜學,白天放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讀書,暮乃返,忘其牛,間壁秦老怒撻之,已而復然。母願聽其所為,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後從會稽學者韓性學習,終成通儒。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文章付之一炬。行事異於常人,時戴高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手提木製劍,引吭高歌,往返於市中。或騎黃牛,持《漢書》誦讀,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冕宣稱:「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於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書卿泰不華欲薦以館職,力辭不就,南回故鄉。隱居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築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軒」,放於鑒湖之阿,聽其所止。又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聞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諮議參軍,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請冕為官。冕以出家相拒,並擴室為白雲寺。旋卒於蘭亭天章寺。

Ⅵ 朝城鎮的歷史名人

江東
字伯陽,號芳溪,出生於朝城縣江樓村。祖籍浙江遂安,先祖江原旻以舉人身份出任朝城縣教職,並落戶定居。江東生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自幼聰敏穎悟,好讀善文,18歲中舉人,20歲考中進士。先後擔任工部主事、刑部主事、邢部郎中、河南按察司僉事、陝西布政司左政使。所到之處,皆秉公辦事,盡心竭力,政績十分突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任命為遼東都御史,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王應
字德鄰,明嘉靖元年(1522年)中舉人,被委任為河南杞縣知縣。他為政清廉,對百姓十分仁慈,在任三年,政聲頗佳,朝廷破格提拔,任命為山西道御史。
李繼宗
字克承,別號樓源,祖籍江西永豐,祖父李東榮經商至朝城,遂家居於此。嘉靖七年(1528年),李繼宗考中舉人。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被任命為刑部福建司主事。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被任命為陝西按察司僉事。
岳萬階
字允中,別號仰山,祖籍山西洪洞縣。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考中進士,被安排在刑部任職,他機敏靈活,辦案重證據。後又出任衢州(今屬浙江省)知州。到任後,他寬嚴並施,剛柔並濟,使民風丕變。又先後擔任隴右(今青海省東部)操練,靖遠(今甘肅省境內)操練。由於政績突出,被提升為陝西布政使。

Ⅶ 山東聊城市莘縣有哪些名人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 魏伐韓,韓求救於齊,齊派大將田忌、軍師孫臏率師伐魏,直趨魏都大梁。魏軍統帥龐涓回兵迎擊齊軍。孫臏用減灶之計退兵驕敵。龐涓追趕,在馬陵、道口(即今莘縣大張家鎮馬陵和櫻桃園鄉道口)一帶遭齊軍伏擊,龐涓自刎,魏太子申被俘,魏全軍覆沒。
邱莘教起義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初,白蓮教分支邱莘教起義。因隊伍分黃、紅、白、綠、黑五旗,故又稱五旗軍。四月,黃旗軍張玉懷、紅旗軍延輪秀等攻下莘縣等十餘座縣城,義軍發展至數萬人,與清軍周轉於魯、豫、冀交界地區。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遭僧格林沁圍剿失敗。

閱讀全文

與朝城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