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德州歷史名人董仲舒

德州歷史名人董仲舒

發布時間:2021-03-14 14:27:54

『壹』 山東德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1、管輅

管輅(209年-256年),字公明,平原(今山東德州平原縣)人。三國時期曹魏術士。年八九歲,便喜仰觀星辰。成人後,精通《周易》,善於卜筮、相術,習鳥語,相傳每言輒中,出神入化。

體性寬大,常以德報怨。正元初,為少府丞。北宋時被追封為平原子。管輅是歷史上著名的術士,被後世奉為卜卦觀相的祖師。

2、邢侗

邢侗於公元1551年生,公元1612年逝世,明嘉靖三十年生於臨邑縣萬柳村(今臨邑鎮邢柳行村)一個書香門第。邢侗資秉聰慧,七歲能作擘窠大書,劍拔弩張, 氣勢生動。

十三歲作雅宜(王寵)楷書;家多藏書,十四歲能讀所藏。鄒督學安福至濟南,見邢侗楷書道:「此兒書法有前輩風,是天下才也!」召至濟南濼源書院讀書,傳為齊中美談。

十八歲考取拔貢,隆慶四年(1570)應詔進京,盡友天下士,學日益博,考中京闈舉人。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進士,1575年,任南宮知縣。

萬曆十一年(1583)按三吳(今蘇州、常州、湖州一帶),1584年升湖廣參議,1586年,升任陝西太僕寺少卿。同年5月辭官歸鄉,築來禽館等二十六景名「爍園」,身於其中,攻讀習書26年。

邢侗家資巨萬,在古犁匠修建「來禽館」,減產奉客,以致家道中落。擅詩文,書畫尤為精妙,時有「北邢南董」之稱,又有邢、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之譽。

明·史孝先在《來禽館集小引》中說,「侗法書工諸體,章、懷、柳、索、虞、米、褚、趙,規模肖像,咄咄逼人。」

3、盧蔭溥

盧蔭溥(1760~1839),字霖生,號南石,德城區黃河涯鎮人,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之孫。清朝大臣。盧蔭溥一生,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從政五十多年。

歷任軍機大臣、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並多次奉詔出使,按事決獄,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之銜。

其為官「專心職守」、「殫心竭力」、「老成練達」,為清朝中期 「股肱」、「耳目」之臣。道光十九年(1839)被晉加太子太傅之銜後不久,病卒。

4、東方朔

東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本姓張,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人。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

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當時的皇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以重用。

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的名篇。亦有後人假託其名作文。明人張溥匯為《東方太中集》。

5、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

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顏杲卿從弟。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貳』 英語翻譯:這里是歷史名人董仲舒的故鄉

This is the hometown of Dong Zhongshu, a famous politician in the Han Dynasty.

『叄』 董仲舒,漢初大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始作俑者,西漢廣川(今河北棗強縣廣川鎮)人。功罪千秋評說。

在公元1330年12月曲阜孔廟東廡供上有董仲舒的牌位。明代憲宗朝追爵董仲舒為:廣川伯,名位一顯再顯,名聲顯赫。董仲舒一族如何到廣川?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遷徙各國的舊貴族和富豪到咸陽及南陽、巴蜀等地,以削弱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漢高祖仿效秦始皇,遷徙六國後人於關中。趙國舊貴族董氏一族被秦漢兩代朝廷譽為「族富貴顯,忠貞賢良,堪為紳士官吏」。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董孤次子的十世孫董昭,與其子董欣奉遣王剪滅趙遣耕於陽城。後又履職宦遊至廣川。廣川定居後,董孤十二世孫董士通生董順,董順生董仲舒。斯時廣川聚集了董氏一族。作為聖人也有出生地,人稱「漢代孔子」董仲舒的出生地,最早見於司馬遷所著《史記》一書:「董仲舒,廣川人也」。當時廣川在中國比較繁榮而且有名,故司馬遷直稱董仲舒為廣川人,而未加縣或國。在司馬遷出生的時候,廣川是「國」,漢景帝的皇子劉彭祖管轄。《史記》的廣川是大概念西漢的廣川國,而現在的廣川是小概念廣川為景縣的一個鎮。大概念包括小概念,小概念不一定是大概念。以廣川來命名,就是《史記》的「廣川」?今景縣城西三里有周亞夫墓,就在西漢的廣川脩市縣的溫城邊。據史載,漢文帝時封周亞夫為條侯,景縣在當時為條國地。條國系商朝後期「殷民六族」條氏的封地。春秋時,景縣為晉之條地。戰國時屬趙,秦時屬巨鹿郡。西漢時分置脩縣與脩市縣,當時脩縣位於今景縣中部,屬信都國或廣川國,西南境與廣川縣為鄰。廣川為縣時,轄今景縣西南部與棗強東北部;為國時,轄今景縣、武邑以南,南宮、故城以北,滏陽河西岸以東和山東德州市一部。棗強於漢朝置縣時,屬清河郡。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廣川縣劃入棗強,廣川鎮也劃歸棗強縣治。元朝初年,廣川鎮改屬景州脩縣,明朝洪武時脩縣省入州治,民國初景州改為景縣。以上推斷現景縣廣川鎮不是《史記》、《漢書》所記載的廣川,但可以說在景縣境內。據《漢書·地理志》顏師古註:「其縣中有長河為流,故曰廣川。」廣川,古地名,位於河北省景縣西南,戰國時是趙國領地。這里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所以叫做廣川。它地勢坦闊,平疇千里,江流密布,河渠縱橫,道路寬廣。西鄰清涼江古河道,由古黃河、漳河沖積而成。林木蒼莽,水草豐盛。堯舜之時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西漢初,於此置廣川縣,屬信都郡。漢景帝前元二年以繁榮興旺,物阜民豐,建城設關,封為廣川國,景帝封皇子劉彭祖廣川王。廣川國管轄十七縣,包括廣川縣。轄區為南宮、故城以北,武邑、景縣以南,滏陽河西岸以東,山東德州市。有六萬五千五百五十六戶,人口三十萬四千三百八十四。漢景帝五年(己丑,公元前152年)景帝改封廣川王劉彭祖為趙王,漢景帝中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景帝封立皇子劉越為廣川王。「廣川」命名:東晉十六國,後燕在此設廣川郡。北魏太和時,為廣川縣。北齊時,為廣川鎮,屬棗強縣。元時劃歸景州脩(讀「條」)縣。西漢時,景縣也不叫景縣,叫景州脩縣,後改為景州。元代以後,廣川劃到脩(音『條』)縣,即今天的景縣,經歷了國、縣、鎮的變遷之後,如今的廣川成了景縣的一個鎮--廣川鎮。人們總是把「廣川」的小概念說成大概念對嗎?《漢書·地理志》載:信都國,景帝二年為廣川國,宣帝甘露三年復故。從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到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過去的信都國改廣川國,廣川國轄十七縣,包括廣川縣。《史記》記載為「廣川」,沒有寫清是廣川國還是廣川縣。德州俗稱廣川,「學宮有董子讀書台,城西有廣川橋。」明代,故城馬偉說:「曰『讀書台』曰『廣川橋』,皆後人慕其名而好為之地。」(《景州志》)景縣有廣川鎮,故城縣有董學村,並有現在即將倒塌的董子祠,棗強有董仲舒石像,都與董仲舒有點瓜葛。歷史上對董仲舒的出生地有3種說法,一是景縣廣川鎮人;二是棗強縣廣川鎮人;三是德州廣川縣人。從史書記載與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故居舊址、村邊祠堂、碑刻內容時空錯位了,錯誤得出這樣的結論:董仲舒是今景縣廣川鎮董故庄人。當今,出版社對董仲舒故里說法犯下同樣的錯誤:1.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哲學史簡編》曰,廣川鎮為「棗強縣廣川鎮」;2.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第二冊(第73頁)第一節寫道:董仲舒生於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卒於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廣川人(河北省棗強縣廣川鎮);3.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教育史簡編》,說廣川為「今河北景縣,亦說棗強縣」;4.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名人小傳》,說廣川為「今河北景縣董故庄」;5.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史》,說廣川為「今河北景縣」……等等。西漢景帝時的廣川叫廣川國,廣川國後來經歷了郡、縣、鎮的一系列變遷。但無論如何變遷,董仲舒的出生地只有一個,我們不用去爭,因為這是不爭的是事實。西漢景帝時,廣川國管轄著許多縣,地域遼闊。司馬遷所著《史記》一書:「董仲舒,廣川人也」。它的廣川在哪裡?1.近年來在舊縣村發現「董氏宗祠」石刻門楣及其清代拓片,標記「祥符 丑重修」字樣。即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重修即表示此前這里就存有:「董氏宗祠」。宗祠即家廟,乃族人祭祀先祖之所。<<世說新語>>記載:董仲舒有一位兒子名符起,被誤為不孝而趕出家門,投奔於距舊縣村四五里路的董仲舒好友王善有。董符起將王善有老人送終後,繼續生活在此村。明《棗強縣志》載,卻有王善有此人。但無生平文字。因「善有」音同「壽」,侯此村改名王壽。後來演變為前王壽,後王壽二村。現兩村95%為董姓。古時,前後王壽及周邊的蘇谷,朴庄等同宗董氏,聚於舊縣村的「董氏宗祠」前祭祖。近代依然。王壽村至今存藏清代重修族譜,序稱董仲舒為太始祖。2.明《冀州志》載:舊縣村西有一座「四名寺」,當地俗稱「西大寺」。前身為董子當年講學之所。河間國獻王劉德為其所建。該寺毀於清代末,遺址尚存,凸出地面。遍地瓦礫。村民在此挖出陶制燈台,上寫秉燭課徒,誨人不倦。為董仲舒當年講學所用之物。河間國獻王劉德與董仲舒有共同研究儒學,<<春秋繁露·五行對>>有記載,在這里講學實屬正常之事。史書上說,董仲舒講學,在講堂里掛上一幅帷簾,他在裡面講,弟子在簾外聽,只有資性優異,學問不錯的弟子才能夠登堂入室,得其親傳。3.董仲舒舉家徒長安。其故居是否有董氏宗祠後毀,後人是否於原址建董子祠。明代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重修,並雕董仲舒坐姿勢石像,(高約2米)一尊奉與內,後伺宇毀,石像仍存。1982年為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重修董子祠於原址,以保護石像。關於董仲舒石像置於後舊縣村還有一段傳說。稱當年在西山雕刻石像完畢後,要運往董故庄村安放,但運至舊縣村「忽重不可舉,遂置之而去。」對此,故人異議。如董仲舒出生於董故庄村怎能將先祖石棄之他村。董故庄村距舊縣二三里,千里迢迢運抵。民國二十年(1931年)《棗強縣志·輿地略》記載的這樣一段資料:自西山制石像,至村西,忽重,不可舉,置之而去。村人遂於此地建祠。 對於說「董故庄小學所佔的三畝地就是董仲舒老家」之說,早有異議。這一帶唐宋時期的村落,盡淤埋於地下。西漢時代董故庄也難以存於地面。西漢脩市縣的溫城,現在河北省景縣溫城鄉駐西1。5公里的大溫城村。當時的溫城是個古城,位於大溫城村中心,它屬「廣川」。地面凸出多多,瓦礫遍地。 4.<<春秋繁露·五行對>>: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則仲舒為廣川溫城人也。河間獻王與董仲舒的對話,總不會說假話,因為一方面他們對儒學有共同研究,算是「知音」了;另一方面他們是君臣關系,以董仲舒提倡的「君為臣綱」。 西漢的溫城,就是脩市縣的溫城,現在河北省景縣溫城鄉駐西1。5公里的大溫城村。當時的溫城是個古城,位於大溫城村中心,它屬「廣川」。 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曰:董仲舒,廣川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
班固在《漢書·董仲舒傳》曰: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伙》,孝景時為博士。
《資治通鑒·漢紀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曰:建元元年,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土,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餘人。廣川董仲舒對曰……
以上均直呼廣川人. 通過「廣川」的大概念與小概念、時空關系以及歷史資料,可以得出董仲舒出生地在現今河北省景縣溫城鄉大溫城村。

『肆』 《古代山東歷史文化名人簡表》

山東名人錄 晏嬰(?~前55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傳世《晏子春秋》一書,系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先師」。 顏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最賞識的弟子。名回,字子淵,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極悲慟。後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復聖」。 孫武 字長卿。齊國人。春秋末期軍事家。其著作《孫子兵法》,是我國傑出的兵書。 左丘明 魯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相傳曾著《左傳》,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約前432)名參,字子輿,孔子弟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宗聖」。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 魯班 公輸氏,名般,亦作班、盤,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建築工匠,後世建築工匠、木匠尊為「祖師」。 墨子 (約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國(今滕州市)人。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現存《墨子》五十三篇。 吳起(?~前381)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戰國時軍事家。現存《吳子》六篇。 孫臏(約前380~前320)生於齊國阿鄄之間。孫武的後代。戰國時軍事家。著作有《孫臏兵法》。 扁鵲 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山東長清)人。戰國時醫學家。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亞聖」。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莊子》一書傳世。 荀子(約前313~前230)名況。趙國人,一生在山東地區活動,今蒼山蘭陵鎮東南有荀子墓。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倉公(約前205~?)姓淳於,名意,齊臨淄人。漢初醫學家,首創醫案(病歷)。 汜勝之 汜水(今曹縣)人。西漢農學家。撰有農學著作《汜勝之書》。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人。遍注群經,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三國魏玄學家,好談儒道,辭才逸辯,開魏晉玄學清談之風。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對中國古典哲學影響甚遠。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東鄒城一帶)人。魏晉間醫學家。編有《脈經》10卷。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著作有《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貼》,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劉勰(約465~約532)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文心雕龍》五十篇。 賈思勰 益都(治在今壽光)人。北魏農學家。著有農學名著《齊民要術》。 劉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人。唐理財家。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臨沂(今臨沂市)。唐大臣、著名書法家。傳世名作甚多,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約1084~1151)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章丘)人。南宋女詞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散佚。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詞人。著有《稼軒詞》。 王禎 字伯善,山東東平人。元代農學家及活版印刷術的改進者。有《農書》傳世,是中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蓬萊)人。明抗倭名將、軍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死後避雍正諱,改稱士正、士禎。清詩人,論詩創神韻說,生前門生眾多,影響很大。著作有《帶經堂集》等,又自選其詩為《漁洋山人精華錄》,另有《居易錄》《池北偶談》等多種筆記。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清文學家。著有《聊齋志異》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清戲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榮(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煙台福山區古現村人。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京師團練大臣,以身殉國。清末著名文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是甲骨文的發現者。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德州陵縣)人原濱州地芪惠民縣人,生於公元前154年,是四隊時期著名的義學家和官員。漢武帝時被任命為太巾大夫,常伴帝王左右。東方朔性格開朗,愛說笑話愛逗唯,被相聲藝人尊為本行當的「祖師爺」。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齋,山東莒縣北杏村(今屬諸城)人。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和山東黨組織的最早組織、領導者。 丁肇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 祖籍 日照市東港區濤錐鎮。l936年 2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其父丁觀海,是 一位有著強烈正義感的愛國人士。1925年在 濟南求學期間,受共產黨人鄧恩銘等的影響, 積極參加進步活動,並與同鄉安哲、牟春霆 (陳雷)、李平章、鄭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少年日照學會」。 李典(174--209) 三國曹操部將。字曼成,山陽巨野(今巨野東北)人。初招集宗族賓客數千家,歸附曹操。由於參加鎮壓黃巾軍和同袁紹作戰有功,授青州刺史。後任中郎將、離孤太守。官渡之戰,率領家族部曲運送谷帛以供軍需。袁紹失敗,任裨將軍,遷捕虜將軍,與張遼、樂進屯兵合肥,擊破孫權圍攻。性好學、貴儒雅、 不爭功,受到將士尊敬。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他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游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衛;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衛。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為強。由於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 舜 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傳稱號有虞氏,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謚日「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東夷之人(一說冀州之人),生於姚丘(一說生於諸馮,即今山東諸城)。 諸葛瑾(174-241) 三國孫權主要謀士之一。子子瑜,琅邪陽都(今沂南南)人。諸葛亮之兄。漢末避亂江南。後為孫權所用,與魯肅等並為謀士,並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207年,受孫權派遣通好劉備,並曾會見其弟諸葛亮,各為其主,秉公無私。在內政方面為孫權出謀劃策,進諫意見,常被孫權所接受,深得信任。又隨孫權伐蜀。討關羽時,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官至左將軍。謚封宛陵侯。 劉表(142-208) 東漢末官吏。字景升,山陽高平(今鄒城西南)人。東漢皇族遠支。少年有名,號稱「八俊」。190年,任荊州牧。割據今湖南、湖北一帶。對中原軍閥混戰,取觀望態度。官渡戰前,袁紹派人求助,陽為應許,陰守中立,靜觀時變,因此所據地區破壞較少,中原人前來避難者甚多。後病死。陳壽批評他"外寬內 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喜而不納。" 張海迪,女, 1955 年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劉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書法家。字崇如,號石庵,諸城人。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勛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後授翰林編修。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講。任廣西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安徽學政,調江蘇。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滿,擢冀寧道參政。歷江寧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鹽驛道參政、陝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內閣學士,任南書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蘇學政,升吏部右侍郎。遷湖南巡撫。蒞任年余,勘修城垣,革除陋習,撫恤災民,籌采峒硝,頗有治績。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繼任工部尚書。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隸總督調吏部尚書。明年,兼署兵部尚書,又授協辦大學士。嘉慶二年(1797),升體仁閣大學士。死後贈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謚"文清"。外嫻政術,內通掌故,博通經史,長於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國子監,數任鄉試、會試正考官。先後任四庫館、玉牒館副總裁,三通館、會典館正總裁。又籌辦過編撰《西域圖志》和《日下舊聞考》。能詩賦,擅題跋。尤長於書法,其書貌豐骨勁,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針"之妙。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齊名,為當時四大書法家之一。 楊子榮(1917--1947) 戰斗英雄。原名宗貴,字子榮。牟平人。1929年隨父遷往安東(今丹東)謀生,12歲進繅絲廠當童工,後被日本人抓去當勞工,1943年逃回家鄉,參加了民兵。1945年秋參加八路軍膠東海軍支隊。同年10月隨部隊挺進東北,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任牡廟丹江軍區二團三營七連一排班長、偵察排長。1946年3月在消滅李開江匪部的戰斗中立功,被評為"團戰斗模範"。1947年2月在搜剿慣匪"座山雕"張洛山的戰斗中,化裝打入匪穴,里應外合,徹底消滅了這股土匪,並活捉匪首"座山雕",榮立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鬧枝子溝追剿"鄭三炮"、"孟老三"等殘匪的戰斗中,英勇犧牲 秦瓊(?--638) 唐初名將。字叔寶,齊州歷城(今濟南)人。 初為隋將來護兒"帳內",後從張須陀鎮壓盧明月、李密等起義軍。須陀死,率兵歸裴仁基,後又降李密,任帳內驃騎。至李密敗,歸王世充。最後降唐,任兵馬總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統軍,隨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起義軍,封翼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官至左武衛大將軍。638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國公。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禰衡 (173~198) 漢末辭賦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人。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貴。因拒絕曹操召見,操懷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殺之,罰作鼓史,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殺之,因遣送與荊州牧劉表。仍不合,又被劉表轉送與江夏太守黃祖。後因冒犯黃祖,終被殺。 王粲(177 - 217)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年便負才名,深得著名詩人蔡邕的賞識。17歲因避戰亂,到荊州依附劉表,歷15年未受重用。劉表死,歸依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轉遷軍謀祭酒,官至魏國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隨軍征吳,翌年於途中病故。

『伍』 董仲舒是哪的人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族,廣川郡(今衡水景縣廣川鎮大董古庄)人

『陸』 董仲舒是德州人嗎

應該是廣川郡(今衡水景縣廣川鎮大董古庄)人

『柒』 想知道: 德州市 領袖天衢 在哪

德州旅遊情況介紹 一、德州旅遊業總體概況 德州位於山東省西北部, 北依京津,面向濟南,西接石家莊 ,東連濱州, 是山東省的「北大門」, 京福高速公路貫穿南北,濟聊、青銀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素有 「 九達天衢 」 、 「 神京門戶 」 之美譽, 有著「南北借力」、「東西逢源」的地緣優勢。 現轄 11個縣市區,設有經濟開發區、商貿開發區,總面積10356平方公里,總人口545萬。2003年全市完成GDP556.7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195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2.7億元。 近年來,隨著各級、各部門對旅遊業的重視,我市旅遊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市景區、景點逐年增多,「食、住、行、游、購、娛」旅遊六大要素不斷壯大,旅遊產業體系建設逐漸加強,旅遊接待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市可接待遊客的景區、景點發展到 32處,投資億元以上的在建項目4處,國內旅行社22家,星級酒店5家,各類娛樂場所近百家。旅遊接待遊客數和旅遊收入逐年增多。2003年全市 共接待遊客 161 萬人,實現旅遊收入 5.8 億元 ,旅遊業作為公認的朝陽產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鮮明。在不久前召開的德州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都提出大力發展旅遊業,編制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壯大旅遊產業體系,大力發展過境旅遊,努力打造「綠色德州、吃在德州、不夜德州」的名片效應。 二、德州旅遊資源情況 一是靚麗的城市景觀。 在 33平方公里的城區面積上,新湖風景區、中心廣場、新世紀廣場、希森歡樂島、火車站廣場、錦綉川風景區、開發區廣場、東方寓樂園等景點像一顆顆明珠散落其間。 新湖風景區面積約 136公頃,是2001年市委、市政府為實現還湖於民、還景於民,市委機關搬遷,實現五湖連體後,興建而成。主要景點有新湖、中心廣場、新世紀廣場、清風苑、希森歡樂島、工人文化宮等。其中,中心廣場總面積4萬平方米,以大面積的綠地、柱廊、疊瀑、音樂噴泉等景觀組成。新世紀廣場面積2.4萬平方米,有「世紀風」雕塑、風水球、水晶屋、信息池等眾多景點。希森歡樂島佔地面積100畝,由北京希森集團參股4000萬人民幣投資興建。設有阿波羅飛船、過地山車、太空飛船等娛樂項目。 錦綉川風景區位於城區與河東新城結合處,全長 10公里,水面寬200米,一期工程於2003年完成。主要有木棧橋、卵石灘、博弈平台、觀光走廊等景點,白天五橋飛架東西,氣勢恢弘;夜晚,萬盞燈火競相輝映,橋梁、綠樹、燈光、碧水渾然一體,是賞夜景的理想去處。 東方寓樂園位於經濟開發區,佔地面積 1000畝,是由民營企業大壯集團投資的觀光旅遊、休閑娛樂場所。該項目總投資2.1億元,目前 已完成投資 8000 萬元,一期工程全面完成。 2004 年,該項目計劃投資 1.3 億元人民幣,重點建設東方不夜城、中韓合資溫泉洗浴健康城、宗教文化觀光城(永慶寺)等。 二是深厚的文化資源。 德州地處齊魯與燕趙文化交界處,境內的運河文化、大禹文化、漢唐文明,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獨特的文化資源。 歷史上的德州,可以說是運河的水養育和造就了她的繁榮。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後,德州被列為四大漕運碼頭之一。明清時期,德州名列全國 33個工商城市之一。經濟的繁榮帶來文化的昌盛,乾隆皇帝行宮、董子讀書台、柳湖書院、振河閣、九達天衢牌坊、蘇祿王墓等文化遺跡,吸引了眾多遊人。其中,蘇祿王墓是典型的運河文化產物。 禹城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現有具丘山遺跡、禹王亭、禹王雕像等。具丘山遺跡高 8米。據舊志記載:大禹治水時曾築此丘,以觀察水勢。後人為紀念大禹功績,於土丘上建禹王亭,後被毀。近年重修此亭、新建禹王大殿、配殿、鍾鼓樓等,辟為禹王亭博物館。禹王雕像系禹城市標志性雕像,雕塑總高20米,基座四周紀念大禹治水的石刻碑文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等情節,向人們展示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 陵縣的漢唐文化歷史悠久,陵縣在唐代時為平原郡,大書法家顏真卿曾在此任太守,留下了眾多的傳說和歷史古跡。同時,陵縣還是漢代大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滑 稽大師東方朔的故里, 其墓地及 28代孫東方合墓、漢墓群(俗稱72疑冢),古厭次遺址等都在縣城東20華里處。現存的 東方朔墓墓碑、東方朔畫贊碑為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具有極高的書法研究價值,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此外,平原千佛塔、文昌閣、樂陵文廟、寧津碧霞祠、臨邑石家清真寺、慶雲石佛寺等都是較好的歷史文化資源。 三是豐富的農業生態觀光資源。 德州地處黃河沖擊平原,農耕文化歷史悠久,農林水資源豐富,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具備開發條件的有以下幾處: 紅壇寺森林公園位於臨邑縣境內, 佔地面積 3萬多畝,為省級森林公園。已建成的景點有:沐浴水庫、生態觀光園區、度假大酒店、槐香閣等,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溫泉綜合開發、黃河故道景觀開發等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每年在此舉辦的槐花節吸引了大量遊客。 樂陵萬畝棗林 位於樂陵市,總面積 30萬畝,園區內有金絲小棗樹400餘萬株,為中國最大的金絲小棗生產基地。開辟修建了李先念題詞碑、乾隆御賜棗王碑、羅成拴馬處、百棗園等30個景點。形成了「一塔」(觀光塔)、「兩碑」(李先念題詞碑、中國金絲小棗之鄉紀念碑)、「三園」(百棗園、結義園、高科技農業園)、「四樹」(子母樹、望娘子樹、百年古樹、鐵將軍樹)的旅遊景點網路。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位於夏津縣,面積 7.8萬畝,森林覆蓋率51.8%,素有「小雜果之鄉」之美譽,又稱之為「北方落葉果樹博物館」。園內有許多人文景觀,如「竇建德點將台」、「石庄古井」、「杏鄔書院」等名勝古跡。 禹西生態與農業觀光園位於禹城市,佔地約達 1420萬平方米,園區內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了山、亭、橋、湖,可垂釣、劃船、采蓮,很有田園風味。 世紀風農業科技創新園位於平原縣,佔地 1000畝,是集旅遊觀光、科技示範、技術推廣為一體的高科技綜合示範園。設有 生物技術、生態旅遊、綜合服務等 6個功能區。整個園區環境清新靜謐,泥土、碧野、清水、游魚,構成了一幅美麗如畫的田園風光。 得月湖位於陵縣境內,由水域面積 8.5平方公里的丁東水庫綜合開發而成,主要景點和娛樂項目有:植物觀光園、垂釣中心、狩獵場、野味餐廳、珍禽基地等,是休閑、度假、娛樂的好去處。 四是獨特的飲食文化。 德州扒雞歷史悠久,頗有名氣。康熙皇帝南巡,途經德州,品嘗扒雞後,誇贊到:「真乃神州一奇也」。 1956 年德州扒雞參加商業部組織的全國名優食品展評會,博得「中華第一雞」美譽。德州扒雞集團傳承 300 年歷史,引進現代化生產流水線,生產的扒雞造型優美,肉質鮮嫩,風味獨特。遊客到此既可以參觀扒雞生產過程,又可以嘗扒雞,品扒雞,探索扒雞奇香奧秘。曾舉辦過扒雞美食節。 保店驢肉原產地是寧津保店鎮,有「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之說。其特點是肉質細嫩,瘦而不柴,爛而不散,香味四溢。 保店驢肉不僅美味可口,常吃驢肉,還有利於舒筋活絡,打通穴脈。因此,保店驢肉成為當地練武之人必備食物,並隨著江湖藝人,傳到四面八方,美名遠揚。此外, 長官包子、大柳面、夏津布袋雞、宋樓火燒、夏津銀絲面、珍珠琪、羊腸湯鍋、武城旋餅、蹶腚豆腐、平原乳鴿、臨邑田口羊肉、寇家豆腐皮等都是德州的飲食特產,具有獨特的飲食文化,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五是眾多的名人資源。 德州歷史文化悠久,境內涌現的名人眾多,成為一項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例如,神話傳說中射日的後羿即是德州人。西漢哲學家董仲舒,也是德州人,現德州城區有「董子讀書台」遺跡。東方朔是陵縣神頭鎮人。明晚期書法家邢侗是臨邑縣人,現建有邢侗紀念館。顏真卿曾任平原郡(今陵縣)太守。曾擊鼓罵曹的彌衡是臨邑縣德平鎮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是武城縣人。清代田雯是德州市人,曾先後 任江蘇、貴州巡撫,刑部、戶部侍郎。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時傳祥是齊河縣人,現建有時傳祥紀念館。 「 鐵人式的好工人 」 王為民是勝利油田臨盤採油廠副礦長,全國勞動模範, 1997年9月,在工作現場不幸以身殉職,現建有王為民紀念館。 三、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 目前,德州開辟的旅遊線主要有:城市風光游、古文化游、生態農業游、民營企業考察游。城市風光游包括:九達天衢牌坊 ---新湖風景區---希森歡樂島---錦綉川風景區---東方寓樂園;古文化游包括:禹王亭---禹王雕像---蘇祿王御園---顏子碑---漢墓群---平原郡墓---邢侗紀念館;農業生態游包括:禹西生態與農業觀光園---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得月湖風景區---紅壇寺森林公園---樂陵萬畝棗園;民營企業考察游包括:皇明太陽能---波司登公司---光明乳業---亞太集團。主要的旅遊節慶活動有:臨邑槐花節、夏津梨花節、樂陵金絲小棗節、大禹文化節、古貝春酒文化節、黑陶藝術節、扒雞美食節等。旅遊商品主要有: 德州扒雞、保店驢肉、金絲小棗、德州西瓜、德州黑陶、彩陶、金絲彩貼、剪紙、夏津工藝品等。
那裡消費挺高的,一天可能不夠,兩天差不多.希望你喜歡德州.

『捌』 山東德州的歷史

德州在夏、商時為有鬲氏(鬲國)、有窮氏,系侯國。秦廢分封制改郡縣制後置鬲縣,至北齊廢鬲縣。漢置安德縣,後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民國時期,又先後設置廣川、長河、將陵、陵州、陵縣、德縣。自秦2200餘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各時期地域大小不一。

德州夏商時隸屬兗州,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屬齊國。戰國時分屬齊、趙二國。秦分屬齊郡、鉅鹿郡、清河郡、上谷郡。漢分屬青州平原郡、濟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三國時屬魏。西晉時分屬平原國、清河國、樂陵國、樂安國、濟南郡。

南北朝時期分屬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樂陵郡。隋代分屬兗州平原郡、渤海郡、冀州清河郡、青州齊郡。唐代分屬河北道德州、貝州、棣州、齊州。北宋分屬河北東路、右京東東路。金時分屬山東西路、東路、河北東路、大名府路。

元屬燕南河北道、中書省河間路、濟南路。明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東昌府、京師河間府。清分屬山東濟南府、武定府、直隸天津府、河間府。民國初期分屬山東省濟南道、東臨道、武定道、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分別直屬山東、河北省政府。

抗日戰爭時期津浦鐵路以東各縣分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魯邊區、河北區一、二、三專區,津浦鐵路以西各縣先後屬冀南、運東六專區及滄南專區,齊(齊河)、禹(禹城)部分屬冀魯豫一、四專區。解放戰爭時期至1949年分屬渤海區二專區、濼北、滄南專區和冀南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設立德州專區(德州專員公署),系由原渤海區的滄南、濼北兩專區合並而成。當時轄吳橋、東光、南皮、慶雲、寧津、鹽山、樂陵、商河、臨邑、濟陽、德平、德縣、平原、禹城、齊河、陵縣及德州市17個縣(市)。

(8)德州歷史名人董仲舒擴展閱讀:

1964年12月,原屬河北省的寧津縣和慶雲縣劃德州專區管轄。1967年,德州專區更名德州地區(德州地區行政公署)。轄德州市、樂陵市、禹城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陵縣、齊河縣、濟陽縣、商河縣13縣(市)。

1989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商河、濟陽兩縣和齊河縣的桑梓店、大王、靳家三個鄉劃歸濟南市。

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德州地區,改設地級德州市,將原縣級德州市改為德城區。新建地級德州市行政區劃與原德州地區行政區劃相同。1998年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省級德州經濟開發區。2006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為省級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

2014年7月21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禹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更名為德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當年12月正式掛牌。2014年10月,經國務院批復,撤銷陵縣建製成立德州市陵城區,陵城區人民政府駐地臨齊街道辦事處中興路155號。

『玖』 山東德州的名人有哪些從古至今!拜託各位了 3Q

廉頗 山東德州陵縣人,漢族,生於公元前327年卒於公元前243年,死時已是84歲高齡.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德州陵縣神頭鎮人,一說山東惠民人,有誤)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東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東方太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程紹(明1557-1639),字公業,明工部尚書,德州市德城區人。程紹為人嚴峻耿直,沉靜穩重,雄才大略,蔑視權貴,亢直敢言,不徇私情,遇事果斷,不以難易而迴避屈服。 田雯,一代文宗,字綸霞,濟南府德州人(今德州市德城區呂家街人)。官至戶部左侍郎,世稱田侍郎。田雯居官職任心強,政績卓著,關心民疾,興利除弊,受到人們的敬仰。其居官從政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他學識廣博,著述豐富,《古歡堂集》十二卷、《黔書》上下二卷、《長河志籍考》十卷、《幼學編》四卷和《詩傳全體備義》等。乾隆三十七年(1772)收入《四庫全書》,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管輅(公元210—256年),字公明,三國時期魏國術士平原郡(今德州平原縣人),是歷史上著名的術士,被後世卜卦觀相的人奉為祖師。管輅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周易通靈訣》2卷、《周易通靈要訣》1卷、《破躁經》1卷、《占箕》1卷,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死後葬於平原城西南周寨村西、尚廟附近。舊志記載有墓,今已不存。 劉峻(462—521),字孝標,今德州平原縣人。南朝梁學者,文學家。曾注《世說新語》,引證詳確,為世所重,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輯有《劉戶曹輯》。 禰衡(173-198)字正平,東漢末名士,文學家。平原郡人(今臨邑縣德平鎮小禰家村),幼聰敏好學;成年後博學多識,才華橫溢。甚受北海太守孔融賞識,說他「其才十倍於我」有恃才傲物、善辯好勝、不畏權勢的性格。禰衡著作原有兩卷,已失傳。後世見到的僅《吊張衡文》、《魯夫子碑》、《顏子碑》、《鸚鵡賦》等四篇文章。 邢侗(1551-1612)字子願,號知吾,來禽濟源山主,晚號方山道民,臨邑鎮邢柳行村人。幼穎慧,七歲能作擘窠大書。善書、詩、畫。尤以書法名世。朝人購邢書,「與黃金同價」。其名與董其昌、張瑞圖、米萬鍾同稱明末四大書家。與董其昌又稱南董北邢。墨跡為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及上海、蘇州、西安、四川、沈陽、承德避暑山莊所收藏;日本也有收存。山東歷史博物館藏有其著作與畫品;著作有《來禽館集》29卷,《南官縣志》,《武定州志》15卷,《臨邑縣志》16卷。其中《武定州志》被方誌家譽為名志。刻有《來禽館帖》,其中以《十七帖》《澄清堂帖》最著名。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德州臨邑東北)。孟郊早年生活貧困,以他為「清奇僻苦主」。他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又多苦語。《遊子吟》是其代表作,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葛守禮、明朝德州臨邑縣人。出身農家,自幼貧而好學。1558年,鄉試第一,次年成進士,授彰德推官。時有長久未決冤獄,禮一審即破。世宗愛其才,授職鎮守山海山。赴任後增補關法,力除積弊,不久遷兵部主事。後來,升遷為南京禮部尚書。隆慶元年,明穆宗重新起用葛守禮,任他為戶部尚書。葛守禮洞察時局,針砭時弊,竭力反對當時的「一條鞭法」及「一串鈴法」。萬曆三年(1575年),葛守禮告老還鄉。明神宗下詔,加授葛守禮太子太保封號。萬曆六年(1578年),一代名臣葛守禮與世長辭,帝贈太子太保,謚號端肅。 歷史古跡: 蘇祿王墓、禹城禹王亭顏真卿書《東方先生畫贊碑》、夏津點將台泰山奶奶廟、平原文昌閣、臨邑邢侗公園、平原千佛塔、齊河時傳祥紀念館、慶雲海島金山寺。 歷史故事: 劉關張桃園結義、東方朔智勇故事、顏真卿為官佚事等

『拾』 山東德州有那些歷史名人,歷史古跡,流傳著那些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墨子的故鄉。「自薦」而名傳後世的毛遂,「鑿壁偷光」的大經學家、西漢丞相匡衡,明代「博學宏詞」的大文學家賈三近\孟嘗君父子田文、田嬰和明永樂皇帝妃子權妃

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在滕州市南部的官橋鎮,距滕州市區約17公里。它東依沂蒙余脈,西傍微山湖畔,南連蘇淮平原,北望龍嶧兩山,戰國時期「這里就是擁有六萬余家」的大都會了。薛國故城是我國地面上最長、當今保存最好的古代城池。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周長為10615米,城牆逶迤起伏,現存城垣高出地面4—7米,底部寬20至30米。夯層厚19—22厘米,夯窩直徑6—7厘米。有城門5座,南面2座,其它三面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居住遺址9處,制陶、冶鐵、冶銅、制骨作坊10餘處。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周長2750米。牆寬10米左右,城壕寬8米,內城門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滕國故城
「滕」作為「國」見於史籍,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前,我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時期。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後,封其異母弟叔綉於滕,爵為侯,立為滕國。
南常故城
南常故城位於薛城區原南常鄉南常村村北,坐落在鳳凰山之陽的一片平原地帶上。鳳凰山又名朝陽山,山勢連綿數里,上有三峰高低相錯,其間雜有參差的巨石,形似展翅的大鵬,俯瞰南常故城沃野平原。鳳凰山北麓有玉華泉,南麓有涼泉,二泉之水合流環繞故城,最後西流入漕河。東峰下有朝陽洞。故城東有老鴣山,山西側有元代廣威將軍同知嶧州軍事周忠及其子武節將軍兼邳州節度副使周瑞昌的墓葬。南常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40米略呈長方形。故城東北隅,沿東牆基向北延伸出一個南北約100米的突出部分,俗傳為「北門」,亦稱「瓮上」。故城附近,古墓很多,經常有畫像石刻出土。曾發現距今兩千年而完整無銹的漢代環首鐵刀、漢代石羊、和大批陶器。

震驚世界的台兒庄大戰,運河支隊的英烈,魯南戰役的輝煌,更有聞名遐邇的鐵道游擊隊的雄風,棗庄因此博取了「鐵道游擊隊的故鄉」的美稱

閱讀全文

與德州歷史名人董仲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